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孩子培养教育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隔代抚养是指祖辈单独抚养孙辈,或与父辈共同抚养但以祖辈为主(实际接触孙辈的时间比父辈多),这种状况已持续或陆续达半年以上。隔代抚养在中国是普遍现象。2004年《新闻周刊》报道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关于隔代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近一半的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隔代抚养在农村更多表现为祖辈单独抚养孙辈,在城市更多表现为祖辈与父辈共同抚养孙辈。
一、?隔代抚养所塑造的幼儿心理形成环境的特殊性
隔代抚养所塑造的幼儿心理形成环境的特殊性表现:
1.?家庭地位的特殊性
由于祖字辈在过去的工作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可能疏于对于自己的子女的培养教育,因此他们把他们对于自己的儿子女儿的愧疚、责任、关爱等等全部转化为对于自己孙子孙女的爱,因而对于现在的幼儿来讲,他们很可能面对着来自比自己的父母更为疼爱的爷爷奶奶的疼爱。使得现在的幼儿在家庭中的地位更为突出和重要。
2.?生活空间的特殊性
现在,幼儿大都被限制在整齐划一的单元楼房里,由于父母一般工作很忙,他们大多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料,出于对其安全的考虑,同时由于邻里关系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幼儿很少有与邻居小朋友交往的机会,大都被限定在家里。他们的交往对象主要就是自己的爷爷奶奶。
3.?社会期望的特殊性
现在的幼儿往往是一人系两个家庭三代人的“荣耀”、“希望”于一身,因此他们面对着来自爷爷奶奶的经常性的“期望压力”,往往使孩子成为他们实现人生理想的工具和继任者,好比愚公移山中的子子孙孙,一代一代往下传承和寄托着上辈的人生理想,他们得学钢琴、学绘画等,使孩子讨厌学习,使孩子的童年失去了色彩。
特殊的隔代抚养环境形成了隔代抚养的一系列特点:
1.?对幼儿的过度照顾、过度疼爱、过度放纵
过多的保护体现在拒绝挫折、拒绝负面教育、粉饰和掩盖事实,使孩子无法了解生活中不尽完善的一面,不能客观的、全面的分析和对待问题。过多的呵护剥夺了孩子独立承担困难与挫折的机会,而这恰恰是形成良好意志品质与行为准则的必经之路。西方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普遍认为,对待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时不断受挫折和解决困难中学来的。
2.?幼儿人际交往范围较为狭隘
人际交往的较为狭隘使他们没有同胞的经验,缺乏伙伴关系,不懂得长幼有序,模糊性别概念,以致在社会适应中自我中心,无法与人合作,缺乏同情心,甚至于性别错位。
3.?祖辈和父辈共同对幼儿的过度要求
现代人承受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职位的升迁、岗位的变动、复杂的人际关系、违背意愿的处世妥协、繁杂的家庭事务使得成年人工作倦怠、情绪波动,没有成就感,个人预期得不到满足等等,于是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寄托于下一代,以逃避现实。
4.?祖辈和父辈对幼儿教育理念的冲突
由于代沟的存在,导致祖辈和父辈在教育观念不一致,导致对幼儿施加的教育影响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现在孩子身上不少问题都反映在我们教育方法上,要么“放任自流”,要么“高压政策”。再譬如祖辈可能更为重视对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的培养,而父辈却可能更强调个体意志品质和独立自主精神在提高。
二、?隔代抚养所容易形成的幼儿心理的特殊性
1.?意志品质薄弱。由于祖辈对幼儿的过度照顾、过度疼爱,使得祖辈往往越俎代庖,遇到困难有爷爷奶奶,使得意志品质薄弱,幼儿不擅于坚持,做事往往半途而废,没有长性,对左右为难的事情不能果断选择一种解决的办法,做事遇到困难往往不耐烦,不能克服困难坚持到底,一旦失去了祖辈的支持,他们会觉得无所适从,行为处事能力低。
2.?情绪稳定性差。由于祖辈对幼儿的过度放纵,在稍微违背幼儿意思的时候,幼儿容易爱生气,爱发火,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
3.?自我中心。由于其特殊的家庭地位,一些幼儿往往会形成自我中心、惟我独尊的心理倾向,而缺乏我只是社会中一员的思想意识,他们往往自私与任性,为所欲为。
4.?孤僻。一些幼儿由于平时交流的对象主要是爷爷奶奶,因此与人交往的机会缺乏,没有伙伴玩耍,也很少与同龄人交流,交往能力差。长期下去,容易形成常常独来独往的心理个性,喜欢默默地做自己的事情。有问题也不与人交流,因此,如果不良情感得不到释放,很容易产生抑郁的心理状态。
5.?逆反和易攻击性。幼儿由于缺乏他人意识,唯我独尊,不会与人合作和交往,个人意志和“自由”第一,容易形成逆反的心理特点,同时由于他们孤僻,再加上家长的有时故意的娇宠放纵,难以接受别人对他说“不”,极易导致他们为所欲为,稍不如意就以“攻击”的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甚至发展到以攻击他人为乐趣的地步。
三、?隔代抚养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
针对隔代抚养可能存在的问题,家庭抚养应当注意下述几个方面:
1.?养理念和模式
时代的变迁、教育背景的不同以及阅历的差异等使年轻一代往往和年老一代的价值观念、教养方式不一致,这就需要幼儿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首先要就幼儿的培养教育达成共识,可以经常就孩子的教养问题召开家庭会议,讨论、确定和形成一个统一的孩子教养的思路、目标、原则、方式、方法等。
2.?合理定位幼儿家庭地位
要使孩子认识到,他们不是太阳,他们没有特权,他只是社会中的一员,别人与他同样重要,同样有自己的情感,同样需要尊重。当家里有什么事时,让孩子也来参加决策,培养民主的家庭氛围,家庭中的任何人都有作为家里一员的权利和义务。要爱孩子,但爱要理智。
3.?充实丰富幼儿生活和情感体验
儿童心理学家JeromeBruner指出:偶然学习和无意学习往往是伴随我们一生最长时间的学习方式。身心的发展离不开潜移默化,健康的心理的形成绝不可能离开幼儿社会生活的实践。因此,应当在幼儿的生活、学习中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品质。幼儿生活的内容应该是丰富的,有恰如其分的学习、劳动,有适当的游戏、娱乐。成人可经常带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幼儿切身体验,融入社会,要从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放手让儿童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儿童的童年生活既是愉快的,又是收获满满的。
4.?创造非组织性幼儿同伴交往机会
李女士 46岁
我从小是个很要强的人,大学要念名校,工作要业绩最突出……为了达到目标,我可以努力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因此,我一直是优秀的,直到儿子出生。这个小生命在一瞬间夺走了我所有的志向,我把全部心血都放在了他身上。他上中学时,我更是提早退休当起了全职妈妈,一心一意照顾儿子。他也很争气,一举考上了名牌大学,成了别家羡慕的榜样。可是儿子离开家后,我却失去了方向,不知道每天应该干些什么。我尝试重新去工作,可我已经46岁,又离岗多年,谁会聘用我呢?我的生活只剩下留在家里做饭,等老公下班,感觉人生已经一眼望到头了,想起自己曾经的理想和努力,真的觉得又悲哀又烦躁,这一辈子难道就这样了吗?
【专家回复】
对女人而言,关于家庭和事业究竟哪个更重要的争论,一直没有答案。需要抉择的时刻,不管是什么因素起作用,总会做出一种适合自己的选择。正如您所说的,儿子可以在一瞬间夺走您的所有志向,这种力量来自生命本能,难以抗拒。作为母亲,您是绝对称职的,母爱的光辉与伟大,足以从您的选择中展现出来。
但是,您的选择是因为母爱,这是一种非理性原因。您丧失自我地为儿子做任何事情,您所有的行为都围绕儿子的需要,儿子的需要就是您的航标灯。这说明什么?说明您已经完全丧失了自我,迷失在培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为什么说是迷失呢?因为儿子不是您,是另一个与您完全不同的生命。您除了是母亲外,您还是您自己,所以,您的这种选择,对儿子是绝对负责任的,对自己又是绝对不负责任的。
您在培养教育儿子的过程中,对儿子的心理依赖越来越大,反过来,儿子对您的心理依赖却越来越小。虽说儿子考上名牌大学您挺安慰,但是,儿子一离开您,您立刻不知所措了。您会感到些许的失落,虽说心理分离没有生理分离的剧痛,但是,这种隐痛也会令您很不自在。这是十分正常的心理。
您的要强,是性格使然,不是理想所致。诸如考大学要名校,工作勤奋努力之类的事情,都是在具体事情上要做得比别人好,而且,也有能力做得比别人好。但是,却不是因为自己有远大理想,缺少成为什么的远大目标,所以,你才会轻易提早退休。倘若您有远大的理想,不仅不会退休,而且会百折不挠的坚持下去。
所以,您放弃工作没有什么后悔的,问题是现在没有事情做,能感觉到那种莫名其妙的危机。您需要换一个角度审视自己,您才46岁,现在46岁是很年轻的年龄,而且,现在是您最好的时候,儿子上名牌大学了,您没有任何负担了,可以重新选择一下。别着急,不要只想别人会不会聘用您,沉下心来,慢慢整理一下自己的想法,思考自己最想做什么,按照自己的心意找准方向。
当然,这么多年,您一心一意地培养教育儿子,与社会脱离了很久,思维可能与社会不合拍了。若想重新工作,必须做适当的心理准备,可以多看些描写现在职场的电视连续剧,或者职场的有关书籍。这方面的准备要充分,否则即便是有了您认为合适的工作,也会感到心理不适应。
其实,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也许您根本不需要工作。从全职妈妈转变为全职太太也未尝不是好事。除了在家里做饭,等老公下班外,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学点什么,做点什么,不是为了赚钱,也不是为了什么事业,而是为了开心,享受生活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没有压力,没有负担,那是非常惬意的事情,不仅养生,还能陶冶情操,这是一件美事,您不妨尝试尝试。
【关键词】幼儿教育素质
所谓“素质”是人在后天通过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所谓“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体为目的的基础教育。而幼儿园素质教育的任务是完善幼儿的先天素质,进一步提高发展幼儿的后天素质,为完成这一任务,就我园所采取的方法,谈一下如何更新观念,探讨教育方法,完成民族素质教育的奠基时期。
1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1.1开展入园测试,建立幼儿的心理健康档案
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应该清楚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每一个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辅导,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幼儿在第一次进入幼儿园时就要对他们进行初步的心理健康测试,再为每一位幼儿建立各自的心理健康档案,将每一阶段的测试结果记录在案,这样不仅可以直观的描绘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态势,还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及时地进行纠正。在入园的测试中,可以包括个性测验、行为测验、心理测验与情绪测验等。
1.2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个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健康缺陷,追踪溯源,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对自我情绪的调控不当,不能客观地认识外界事物与正常的交流情感。因此,在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当从问题的症结根源出发,在学会调控与正确运用不同情绪的过程中完善心理健康。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与家长可以通过直观简单的方式,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语言等方式表达情绪,并使幼儿也一起互动起来,培养快乐、高兴、满足等积极情绪,通过示范,使孩子明白应该如何调控情绪,在合理与不合理的事物之间正确对待,以正确的方式宣泄情绪,保持自身与外界之间的良好平衡状态。
2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现在很多家庭中,都只有一个小孩,孩子在家里个个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娇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谦让和合作的意识,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常常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发生冲突。幼儿时期作为一个人个性形成的黄金时期,更是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的关键时候,在幼儿教育中,应该加强集体协作观念的培养,潜意识的对幼儿贯彻一些简单的社会情感、社会以及社会交往技巧等知识,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合作与分享。在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中,合作与分享是基础与关键。然而,在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独生子女由于受到大人们过多的溺爱,在行为中表现出的自我意识强烈、缺乏集体合作观念等情形比比皆是,无疑对其今后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构成了障碍。因此,老师和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激发和引导幼儿的合作与分享意识,如在游戏中,教会孩子如何正确的处理“人多玩具少”的问题;分糖果时,也由幼儿自行负责等。除此之外,还要对孩子表现出的合作与分享行为进行适当的表扬与肯定,以增强孩子合作与分享的兴趣与信心。
3生活化是幼儿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
“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成长,也就没有教育。”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往往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认识事物,幼儿的科学活动也是在与周围事物的互动中完成的。《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时机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教育生活化,生活问题科学化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因此,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我们应奏响“生活化的乐章”,沟通生活与教育教学活动的联系,在活动中学,在生活中学。老一辈知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教育生活化。这一理论中关于“尊重儿童,重视实践”的正确主张,提倡儿童在教育活动中靠自己的智慧、独立思考去发现问题,从做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同时,又融汇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和一的观点,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倡导“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创造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活教育”理论,这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也是很有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的。
目前,我们的幼儿教育意识中还存在着将早期教育简单化为早期的智力开发,等同于超前的知识的灌输和大量机械的计算、背诵、识字。甚至有的幼儿园在宣传中也把幼儿能计算多少位数、识多少字、学多少英语单词作为评价幼儿园好坏的唯一标准,这对人们的思想是一个误导。实际上,幼儿的健康成长所需要的不仅是识字、计算,而且还有怎样做人、怎样与人相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是幼儿更加需要的。幼儿的天性是幼儿教育工作的第一依据,必须在全社会确立“取法自然”的幼儿教育观,遵循幼儿成长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幼儿素质教育内容很广泛,但不外乎培养幼儿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动手就是培养幼儿运动协调能力,动口就是培养幼儿语言及交际能力,动脑就是幼儿智力早期开发。但无论是培养其动手、动口或者动脑的能力,都应尽量融入幼儿的生活之中,让幼儿尽量在自然的状态下接受教育,提高素质。
总是,幼儿素质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主体
幼儿教育的内容很丰富,但毋庸置疑,幼儿的素质教育是其主体。对于幼儿园来说,幼儿素质教育是核心目标,帮助儿童在他们生命之初,种下在整个成长阶段必备素质的种子。因此,做好幼儿素质教育,是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关键。面对未来,任重而道远,培养教育好下一代是每个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天职,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名言应该成为当今幼儿素质教育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杨娟娟.浅谈幼儿素质教育[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18
这个年龄阶段,儿童身心成长、发育的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孩子能否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也关系到孩子以后的成长发展,甚至对未来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做父母的都很重视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
为适应这个年龄阶段儿童成长发展的需要,2012年10月15日,教育部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培养、教育工作进行了具体的指导。
这个“指南”是一个纲领性文件,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独一代面临养育新挑战
3~6岁儿童的父母,基本上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他们身上有两个“标签”:一是“80后”,一是“独一代”。
“80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但他们是第一次做父母,没有培养教育孩子的经历和经验,可以说是“白手起家”,觉得无从下手。他们不仅是“第一次”做父母,而且做父母也是“一次性”的,对孩子期望很高,但又不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培养教育过程中盲目性很大,有必要给予具体的指导。
而当今社会上的幼儿教育的思想又是特别混乱,年轻父母缺乏分辨、识别、取舍的能力,急需权威的教育机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给儿童的家庭教育指明方向。
教育部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就有如雪中送炭,使正在担负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培养教育任务的家长有了主心骨,增强了自信心。
四个精髓,帮父母树立正确育儿观
坚持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要促使儿童身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片面的发展,会导致儿童畸形发展。而畸形发展是不协调的发展,不可能长足发展。
然而,现实生活中,幼儿阶段孩子的家庭教育片面性很大。许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只要提前认字、读书、算算术就可以,置孩子其它方面的培养、发展于不顾,这给孩子以后的发展留下了隐患,急需予以纠正。
教育部的《指南》,重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注重儿童发展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指出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提出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具体的教育建议,使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心中有数,明确了教育的责任和实施措施。
坚持幼儿教育的基础性
3~6岁儿童的教育是奠基性的教育。“奠基”就是打基础。“基础”是要承重的,承载负荷的。
因此,基础必须打得“宽”且“厚”,方能承载更重的负荷。幼儿阶段的教育,不仅为孩子进入小学做准备,也是为终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遗憾的是,许多年轻父母心态浮躁,急功近利。不仅片面追求孩子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只进行“一半的教育”;而且,只是重视孩子学习、掌握一些具体的技能技巧,盲目地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少考虑幼儿阶段的学习如何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的问题。这是眼光短浅的具体表现,不利于孩子可持续的发展。
教育部的《指南》,从“横”的方向,对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提出每个方面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又从“纵”的方向,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的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使家长胸有成竹。
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幼儿阶段孩子思维的重要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学习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很多年轻父母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孩子的年龄特征,忽略游戏和生活在儿童学习、发展中的价值,随意实施“超前教育”,将小学生学习的任务提前到3~6岁阶段;忽略了幼儿阶段的学习主要是掌握、积累、丰富感性知识为主,提前让孩子进入识字、读书阶段。这不仅不能使孩子学到应有的知识,弄不好还会使孩子厌烦学习,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指南”特别明确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为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学习、发展指明了方向。
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是说,每个孩子的个性就像人的面孔,是有差异的,是不同的。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在幼儿教育中,不仅要尊重孩子的年龄特征,也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特征。只有坚持“因人而异”,“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才能促使儿童顺利成长发展。
很多年轻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超越别的孩子,成为“庸中佼佼”,便不由自主地爱跟别的孩子相比,特别是爱跟比自己孩子强的孩子“攀比”。家长的意图是要激发自己孩子的进取心,但实际上,比来比去,会把孩子的自信心消磨掉。
《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有的早一些,有的则晚一些。早一些或晚一些都是正常的。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不要揠苗助长。这就是以儿童为本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今天的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信息化时代,不仅生活水平和学习条件提高了,他们的性发育也大大提前了,他们的身边充满了性诱惑。然而,70%~80%的中学生缺乏对青春期性知识的正确了解,大多数青少年常常浏览,利用手机浏览。通过这种方式了解性知识,满足性好奇心以此填补缺失的性需要,是一定会有不良后果的。
案例一:大一男生小艾,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偏下
自述:上了大学原本没有兴趣爱好的我更难和别人相处,感到更加孤独无聊。我把父母给的生活费节省下来,全部用于通宵泡录像厅。午夜零点过后,录像厅放的碟都是裸的,为了寻求这种精神和肉体的刺激,我学会了逃课,学会了说谎,学会了好吃懒做,学会了不在乎自己的前途……
案例二:高一男生小文,学习优良
片段一:数学日记
“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一个小时到了,应该冻硬了吧。我迫不及待地拉开冰箱门,取出了长方形模型,只见里面的土豆泥已经冻得硬邦邦的了!我飞快又精确地量出了它的长、宽、高,不错嘛!都是整数……”
片段二:采访记录
记者:请问李叔叔,您对教育有什么看法?
李叔叔:教育分为两种,大教育和小教育。大教育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的教育,是人格修养的教育;小教育是指在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一种学习知识的教育,还包括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细心教导。
记者:请问您平时是怎样教育您的孩子呢?
李叔叔:不苛刻也不放纵。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如果走入歧途,要将他扶正……
以上片段是永川区萱花小学的孩子们在学校“生活化教育实践研究”下的成长花絮,也是一种源自生活,融入生活的大教育。
二、渊源流长,海纳百川
永川区萱花小学承担的“生活化教育实践研究”,系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生活化教育,源于中西教育、古今教育的精华。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中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更是提出了“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现代人本主义教育观,以及加德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中也阐述了生活与教育的重要关系,认识到了教育生活化的生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由此,永川区萱花小学确定以“生活化教育实践研究”为课题,旨在探寻一条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特色教育之路。
永川区萱花小学开展“生活化教育实践研究”的目的就是多渠道拓宽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实现文本与生活结合,学生与生活环境结合,学校与家庭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起来,多种学习渠道拓宽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师生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新型教学关系,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教与学的重心从获取知识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上,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内涵丰富,实践探究
1. 生活化教学——初具雏形
在课题研究中,永川区萱花小学遵循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研究形成“五思想”:以环境创设为基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问题探究为主线,以师生互动为纽带,以信息技术为支持指导下的教育教学模式。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们总是因地制宜,构建生活化学习内容提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发现的快乐。如让学生课后当小记者采访活动,使其能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与同学、教师、家长、陌生人的交往与交流,从而明白生活与课本是相联系的。通过动手、动脑,让学生在生活中思考出排水法、剁泥法、切块法等求出一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学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开展了各种活动:“店名的学问”“松花蛋是怎样来的”等等,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锻炼。在课堂中落实了生活化教育观,把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引入课堂,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几年的实践研究,学校初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寻找生活结合点——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新知识、新概念——提高生活实践能力——教学做合一。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陶冶了情操。
2. 生活化德育——提升境界
永川区萱花小学生活化德育注重以学生生活为基地,以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了“四体悟”:在与人交往中体悟,在社会生活中体悟,在自然中体悟,在成长中体悟。
每学年,学校都要根据不同生活阶段的内容、要求和主题,开展贴近生活的德育活动。学校每周设立体验中队,加大了孩子在校园角色中体验的范围,真正让校园有序运转成五光十色的小小社会,每位孩子从中体验一份角色,担起一份责任。
在德育中,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了一些活动。比如,消防知识讲座、爱眼护眼教育、面对灾难紧急疏散教育。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学会了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生活中如何自我保护。学校要求学生定期办好黑板报,以“热爱祖国”“感恩的心”“保护环境”等主题,开展生活化德育系列研究与活动。
近年来,学校先后在重庆警备区高炮预二团建立了国防教育基地,在永川交警支队建立了交通安全教育基地,与永川监狱共建了法制警示教育基地,与武警永川消防支队共建了消防安全教育基地,与名豪购物广场共建了服务教育基地等五大基地,利用社会实践开展教育,不仅延伸和深化了课堂教育,极大地丰富了德育内容,拓宽了教育渠道,开创了德育工作新局面。
3. 生活化实践——融入社会
永川区萱花小学生活化实践活动课程以生活为核心,在三个层面展开,即通过生活的教育、关于生活的教育、为了生活的教育。整个课程分为五大板块:生活与自然,生活与社会,生活与自我,生活与科技,生活与艺术。通过生活课程体系的构建,探索现代生活教育的模式,组织学生开展体验式、主题研究式学习活动,充分开发学校和利用学校周边和社区课程资源,在实践中培养教育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自主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如张灵玲老师所带学生开展的“给垃圾找家”“我们让蝌蚪提前长出了脚”“看蜘蛛织网”等活动让孩子们增长了环保意识,学到了环保知识;引导孩子在探索中学到新知,激发创造力;将发明创造和科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
四、成果突出,彰显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