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医急救医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盐酸戊乙奎醚;血液灌流;重度有机磷中毒
中图分类号: R 45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5200(2015)04-08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value of penehyclidine hydrochloride combined with hemoperfusion treating acute severe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 poisoning. Methods: From 2010.1 to 2012.12, 70 patients with acute severe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 poisoning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reatment method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penehyclidine hydrochloride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treatment,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hemoperfusion basis on the control, comparing activity and recovery time of ChE, extinction time of poisoning symptoms, offline time of respiration, complication probability and death rat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for 2 hour and 6 hour. Results: Cholinesterase activity in two groups were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fore treatment(P>0.05), 2h and 6h after treatment, activity and recovery time of ChE were obviously superior to control(P
[Key words] Penehyclidine hydrochloride; Hemoperfusion; severe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 poisoning
急性有机磷中毒(acute organophosphate poisoning,AOPP)是急诊科常见农药中毒病症,重度有机磷中毒发展较快,可能累及脑、肺、心等重要器官,引起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1]。AOPP常见治疗方法是以胆碱酯酶复能剂联合阿托品抗胆碱药物,对轻、中度有机磷中毒疗效较好,对重度中毒疗效较差[2]。本研究以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联合解毒药盐酸戊乙奎醚治疗重度AOPP,探讨重度AOPP治疗方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70例,均符合急性有机磷中毒的诊断和分级标准,其中男17例,女53例,年龄14~62岁,平均(27.9±15.2)岁,平均中毒至就诊时间(1.1±0.9)h,导致中毒农药氧化乐果39例,敌敌畏15例,乐果10例,混合药物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均以洗胃机洗胃直至胃液清澈,呼吸衰竭患者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昏迷患者给予甘露醇药物治疗缓解脑水肿,休克患者给予针对性治疗。
对照组予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肌肉注射,首剂量4~6mg,1h后复查血清胆碱酯酶活力(ChE),根据病情追加盐酸戊乙奎醚和氯解磷定。
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行HP治疗,120-180mL/min,4h/次,每次间隔10-12h。
1.3 观察指标[3-4]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h,随后每6h测定血ChE活力,记录ChE活力恢复至正常水平50%以上时间。观察患者中毒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N样症状、M样症状)消失时间、病死率、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指标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均以P
2 结 果
2.1 ChE恢复情况与症状消失时间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及ChE恢复情况统计结果,见表1。治疗前两组ChE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h、6hChE恢复情况及ChE复常时间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2.2 住院时间、并发症与死亡率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9.2±1.8)d,短于对照组的(14.9±3.0)d,观察组、对照组中间综合征、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25.7%vs11.42%、病死率14.29%vs2.86%,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3 讨 论
有机磷化合物是脂溶性大分子物质,蛋白结合率高,经胃肠道进入人体后,与体内乙酰胆碱酯酶结合,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导致胆碱能神经突触间隙内乙酰胆碱大量蓄积,引起一系列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重症患者可并发顽固性休克、呼吸循环衰竭或多器官功能衰竭[5]。
快速清除体内毒物是成功救治急性有机磷中毒的关键[6],但常规洗胃、催吐只能清除残留于消化道没有被吸收的毒物,对于已经吸收入血的毒物则无法清除。研究发现[7-8],HP借助体外循环,将血液引入装有固态吸附剂的容器中,以达到清除毒物的目的。主要适用于不可透析的药物中毒,特别是适用于分子量大、非水溶性、蛋白结合率高的有机磷农药[9]。
HP只能清除血液中有机磷,无法清除组织中有机磷及纠正有机磷引起病理变化。因此,HP不能单独使用,必须在应用抗胆碱药和胆碱酯酶复能剂基础上[10]。常规抗胆碱药物阿托品对M受体亚型无选择性,半衰期短,需重复给药,加上患者对阿托品的敏感性个体差异较大,且因此不良反应明显,易导致中毒甚至死亡[11]。盐酸戊乙奎醚是选择性抗胆碱药物,主要作用于 M1、M3和N1、N2受体,全面对抗有机磷农药中毒的M样、N样和中枢中毒症状,可减少对患者的心脏不良反应,拮抗乙酰胆碱蓄积引起的肌纤维颤动或强直性痉挛[12-13],且盐酸戊乙奎醚半衰期长,用药次数较少,可降低护理人员工作量,便于对重症患者进行其他观察。盐酸戊乙奎醚联合血液灌流治疗重度有机磷中毒,可缩短胆碱酯酶活性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减少中间综合征、呼吸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治愈率。
参 考 文 献
[1] 张国秀.盐酸戊乙奎醚加血液灌流治疗有机磷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分析[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6,20(9):688-689.
[2] 黄亮,罗序睿.关注有机磷中毒治疗研究的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11):1205-1207.
[3] 刘亚玲,李振良,张卓,等.血液灌流联合盐酸戊乙奎醚救治重度有机磷中毒的疗效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07(1):56-57,63.
[4] 吕柏成,黄林,黄嘉正,等.盐酸戊乙奎醚联合血液灌流救治重度有机磷中毒的临床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1):1652-1654.
[5] 苏培林.急性有机磷中毒100例救治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9):16-17.
[6] 兰秀彩,陈娣,潘昊,等.急性有机磷中毒193例临床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2,18(4):224-225.
[7] 陈传国,骆本生,王晨,等.血液灌流治疗有机磷中毒的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9):1404-1405.
[8] Hu SL,Wang D,Jiang H,et al.Therapeutic effectiveness of sustained low-efficiency hemodialysis plus hemoperfusion and continuous hemofiltration plus hemoperfusion for acute severe organophosphate poisoning[J].Artif Organs, 2014,38(2):121-124.
[9] 潘芳,吴克艳.21例中毒患者血液灌流治疗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2,19(3):168.
[10] 高宝安,陈世雄,向光明,等.血液灌流对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胆碱酯酶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J].天津医药,2012,40(12):1247-1248.
[11] 刘丽,王正康,牟丽琴,等.急性有机磷中毒使用长托宁和阿托品临床80例分析[J].四川医学,2012,33(5):844-846.
关键词:高中英语 记忆策略
对高中英语学习者来说,要想学好英语,就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然而,自新教材使用以来,教材容量增加,词汇量剧增,词汇教学也因此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难点。目前常见的词汇教学大致包括以下步骤:首先领读生词,对其中一些词汇的构词法和词形变化进行讲解。然后学生自己记忆单词。最后,教师在单元结束时对词汇进行听写测验。这种传统英语词汇教学的弊端也是导致多数高中英语学习者词汇记忆困难的重要原因。
在英语学习中,特别是在词汇学习中,复述记忆策略的运用显得犹为重要。我们要反思我们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就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针对如何有效地进行词汇教学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及建议:
词汇教学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体系,因此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维度记忆策略来有效提高学生的词汇记忆能力,也不能仅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单词,而是应该结合其他的词汇记忆策略来学习词汇,如与英语词汇成绩显著相关的关键词记忆策略、词形分析记忆策略、上下文记忆策略、活用记忆策略、联想记忆策略和元记忆策略等。本文将介绍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英语词汇教学新方法――组块词汇记忆策略,使之为广大教师了解和接受,并能在英语教学中广泛应用。
组块词汇记忆策略训练,可显著地提高学生英语词汇学习质量和词汇记忆技能,能改善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观念、态度,激发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虽然国内外学者们对词汇学习策略进行了众多研究,然而真正将组块词汇记忆策略培训融入到教学中的并不多见。根据个人的经验使记忆材料中孤立的项目加以组合形成更大的组块的思维操作过程称为“组块化”。它是组块词汇记忆策略中最重要的方法,它能将较小的英语词汇记忆材料结合成较大的英语词汇记忆单元从而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提高英语词汇记忆效果。组块化的关键是要注意到几个词汇记忆目标之间的联系,如果能找出被记忆目标之间的联系,就将它们作为一个单位进行记忆。组块依据的联系有两类:一类是在空间或时间上接近的单个项目结合成一个组块。另一类是以联想为基础,在意义上把若干项目联结起来,使小组块的记忆目标之间存在某种固有的关系,形成一种更大的组块。
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组块词汇记忆策略的理论,培养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对词汇记忆材料进行分类组合,变机械记忆为意义记忆来增强对词汇记忆材料的学习和记忆。同时还要培养学习者将学习新知识与巩固、复习相关的原有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能力以提高词汇记忆的效率。
一、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本,以探究的问题为载体,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研究什么问题呢?这是展开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活动前我为同学们提出建议:选择有实践应用性,有意义的问题来研究,你最乐于探究的问题或在你身边和周围环境中存在的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同学们结合学过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积极开动脑筋,而后筛选汇总出十多个适应性强、有研究价值的小课题。如“绿色操场”“可怕的白色污染”“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小小采购员”“有多远”、避雨候车亭等等,接着学生按自己个性特点和所喜欢研究的问题自愿组合成六个小组,共同讨论制定研究计划、研究方法及研究步骤,进行合理分工。
可见,学生从质疑、讨论、筛选和在确立研究主题的过程中,始终表现出自主性,研究的问题由他们自己来确定,计划由他们来商量,研究活动由他们去行使。老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这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问题
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和根本,怎样探究是学生苦恼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究,主动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让他们逐步学会探究的方法,我利用课间和实践活动时间,对各小组进行了研究方法的指导,如何小组分工合作、调查访问、观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设想,怎样收集和整理资料,怎样随时做好纪录进行统计分析,怎样撰写小报告等等。随后目标明确、分工清楚的各研究小组积极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时间,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以极大的热情,纷纷走向工厂,串村庄、跑书店、采访、调查、记录、深入观察社会与自然,开阔视野,丰富见识。
小百灵小组同学进行的“绿色操场”的研究学习,针对学校新建操场夏天炎热无法上体育课的难题,为解决现状,同学们提出了多种方案,最后讨论决定为了解决遮阳问题,要在操场四周栽上树,所栽树木要保障树的成活率及以后要发挥其最好的经济价值,那么应栽什么树种呢?株距多少合适?需要多少棵树苗?每棵多少钱?需要多少资金?本组同学们做好分工后展开详细的调查研究。到操场测量操场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并用学过的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计算出周长,到林场调查各树种的成活率、价格,栽种的株距,到市场调查各种树木的经济价值等等。做了详细的调查、汇总后,结论如下:
步长:约为50厘米
操场的长:步测为200步
200×50=10000厘米=100米
操场的宽:步测为100步
100×50=5000厘米=50米
操场的周长=(100+50)×2=150×2=300米
设计方案如下:
最后经过比较做出决定,选择价格便宜而未来经济价值高的杨树为可栽种树种。此项研究结果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并最终决定采用此建议在操场四周栽种杨树。研究性学习不但使学生学会探究问题,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为学校的建设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学会整理归纳问题
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信息,我们要指导学生整理、归纳、总结,就是要把他们研究过程中搜集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撰写研究小报告、活动体会等等。这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把研究过程中观察、访问、阅读、查阅资料所搜集到的所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主次分明地进行了梳理归纳并撰写出文字精炼,内容新颖有实践性、科学性的研究小报告十多篇。
四 、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学会自主解决问题
西方文学的审美特征
西方文学的审美特征具有强调真实性,具有批判性和注意客观性等特点,这与西方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
(一)反映出客观的社会生活,强调真实性
西方的文学作品注重观察社会现实,作者普遍将文学作品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工具,一般都是冷静地去观察生活,展现出不同的生活场景。西方作家普遍认为要真实地反映生活,让文学作品的内容能够与现实相一致。例如,在19世纪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创作的《战争与和平》中,就是以战争与和平的年代为线索,将许多人物形象与线索联系在一起,用真实的文字记录了1805年到1820年之间俄国社会中发生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能够表现出俄罗斯战士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并且把当时俄罗斯社会生活现状展现出来,可以说具有浓重的时代感。
(二)具有较强的批判性
由于欧洲受到封建社会主义压迫很长时间,导致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就是权钱交易,而文学作品能够揭示当时丑恶的社会现象,并且通过资产阶级革命为核心,以金钱控制为核心,通过文学来侧面展现当时的社会面貌。
(三)注重刻画客观的事物
西方文学家注重观察生活,对一些典型的事件进行分析,并且通过一些简单的情节展示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而西方文学作品可以根据社会历史环境来展现人物形象,并且通过人物形象来联系客观事物,真实地展现出客观的社会生活。例如文学家哈代就在自己创作的《德伯家的苔丝》中描写了大量的威塞克斯地区的景色,并且准确地展现了当时南部的风景特征,让大自然与人物很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跨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
(一)跨文化差异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
由于地区的差距导致文化的差异,虽然并不会影响太多人们的审美,但是却对文学作品的交流有着障碍,而翻译工作就打破了这种阻碍,能够让不同地区的人们来同时欣赏到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然而由于地域的差别与民族文化的不同,很难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其他地区被人们理解,因此对跨文化翻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因此,在英国,捕鱼业在市场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有许多人从事了捕鱼行业,因此在西方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与渔业相关的词语,例如,bigfish就是大亨的意思,而coolfish是厚脸皮的人等。由于不同的文化习俗容易产生不同的词语意义,最大的区别莫过于人们对于狗的态度。一般在汉语中,狗是形容人们不好的词语,例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等,而在近几年人们把狗当成了自己的宠物后,这种局面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依然有许多人对于狗的印象不好。但是在西方的许多国家,人们是十分喜爱狗的,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所以我们可以在许多西方文学作品中看到用狗来比喻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例如Youarealuckydog,就是说对方是个幸运儿。而Everydoghashisday就是说谁都会有出头之日等。又比如在中国文化中,蝙蝠是象征着幸福与吉祥,人们爱在家具或者装饰图案上画几只蝙蝠来祈求平安,但是西方人并不喜欢蝙蝠,认为这是邪恶的象征,例如在西方作品中可以看到asblindasabat,指的是有眼无珠。同时,与历史故事在中西方跨文化翻译过程中也有着明显的影响作用,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西方文学作品中有一些宗教色彩,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宗教背景,来正确进行文学作品翻译。英汉两种语言由于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承载着不同民族的特征与文化信息,与自身的文化习俗密不可分。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就是去处理这些源语言中并没有出现过的概念,我们要采取多种翻译的方式来进行翻译工作。由于在文学作品中,文字能够包含作者自身的感情,并且也展现出自己民族的情感特征与文化特征,所以我们需要在文学翻译工作中将里面包含的情感进行准确的表达。由于不同地区的人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与文化审美,并且对同一件事情看法也不同,所以我们对文学翻译不能只是看到不同语言的差别,而是上升到文化的程度。一般来说,好的翻译工作者需要掌握不同的语言,并且也要了解到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由于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不只是简单地用文字来向读者表达自己的思想,更多的是用背后的思想来与读者进行沉默的交流。我们如果不能把文学作品翻译到位,那么就难以让读者了解到原来作品想要表达的意思,甚至容易让读者产生误解。而我们要找到一种适合的能够将原来意思翻译出来的方式,才能够让不同国家的读者真正感受到作品的内涵。
(二)跨文化背景中文学翻译的原则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中西方在民族文化交流中产生了一定的障碍,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跨文化现象,反观我国当前的文学翻译领域,整体质量依然需要提高,在翻译之后文学作品能否让读者真正地体会到原来作品的内涵,就是需要我们去认真考虑的问题。第一,要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翻译工作者在对文学作品翻译之前,要深入了解其文化背景,将原著国家的文化背景融合进去,让读者能够更快更准确地了解作品想要表现的思想,进而帮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翻译工作与文化背景并不是相矛盾的,两者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并且让读者实现客观认知。因此我们应当发挥出不同文化的优势,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文化了解的魅力,并且同时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第二,注重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许多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误区,这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的,但是我们必须要突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才能让读者了解到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这样才能让读者感受到文学作品背后的内涵。如果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将原有的民族特征涂抹掉,只会让文学作品没有自己的特点,主人公做的事会让读者很难理解,进而影响到文章中心的表达。所以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除了找到相同的特征,还要保留一些差异,让读者真正地了解到不同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 控制论 设计艺术学 最优值 可行性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1控制论的阐释
控制论是研究各类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规律的科学。关于它的奠基性著作是由美国人诺伯特·维纳编著的。维纳把控制论定义为一门关于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即一门同时适用于生命现象与非生命现象的科学。
控制论中的“控制”具体来说,是控制动态系统在变化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在计算机高速发展的今天,控制的基础是信息,信息传递的目的是为了控制,而控制必须靠信息反馈来实现。信息反馈是控制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通俗地说,在一个超稳定的系统内,施控系统把信息发送给被控系统,被控系统输出信息反馈给施控系统。施控系统对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整理,并与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进行比较,继而调整控制信息,最后,再向被控系统输入经过加工、整理后的新的信息。如此反复,逐步缩小与目标的差距,最终达到预期的目的。
2设计艺术学研究的控制体系方法
设计艺术学研究中的控制工作,是一个复杂过程,它是众多研究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但它的实质和控制论中的“控制”一样,也是信息传输和信息反馈。从控制工作的信息传输和反馈过程可见,设计艺术学研究中的控制工作与控制论中的“控制”在概念上有相似之处:
(1)传输和反馈的基本过程是相似的。无论是设计艺术学研究控制工作还是控制论中“控制”,它们都要先确定一个标准,其次要通过这个标准去衡量成效这个过程在信息反馈完成后去实现,再次,如果出现误差,则需要采取纠正措施,使误差保持在技术达到的最小值。
(2)设计艺术学研究控制系统实质上也是一个信息反馈系统。在一个超稳定系统内,通过信息反馈,揭示研究过程中的漏洞,促进控制系统进行不断的优化,以逐渐趋于更加完美的状态。
(3)设计艺术学研究控制系统和控制论中的控制系统一样,也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它根据系统内的反馈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克服系统的不肯定性,而使系统保持在某稳定状态。一般把趋近于目标的反馈称为负反馈,把偏离目标,打破原有稳定状态的反馈称为正反馈。
3控制论在设计艺术学研究中的应用
设计艺术学研究是一个稳定的系统,按照控制论方法,其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六个主要的子系统:确立设计研究课题,模拟设计计划,调查、分析、草案,实验、拟定设计报告书,客户评价反馈,修改定稿。每个子系统对其它五个子系统都有反馈作用。
第一步,我们应该明确设计课题的研究主题,由于设计主题中包含着思想文化、美学特征、客户形象等许多的内容,涉及到众多的方面,需要将较为宽泛的文化、美学等因素转化为比较具体明确的可操作的设计问题。同时,作为一个设计招标项目,也必须要有一个清晰地定位和明确的方向。于是在查阅分析国内外相关设计文献之后,选中一个侧重点,从中选取最具代表性,富有艺术审美与文化价值的符号或元素,由此设计几个研究方向。
第二步,当有了具体的设计主题并明确了设计研究方向之后,就开始准备为达到设计目标而要做的必要的计划工作。在工作方法上,采用控制论的方法,确定了由设计总监把握研究方向,编辑提交方案,经集体讨论修改后再有设计总监确定方案,设计小组协调整体的设计工作,这样就确保了每一阶段都能够达到阶段性的设计目标。
第三步,在广泛的的调研后,发现一个合适的设计艺术形式语言,设计出多个方案草图,经设计小组讨论初评后,每个小组都有些方案被肯定,一些被淘汰。于是,设计方案被不断整合。反映出设计研究中采用控制论方法使变量得到最大优化。
第四步,就是初评入选后的论证阶段,需要从工艺、材质、审美和客户要求作最佳的调整,这一步还需要做设计模拟实验,这是一个系列的设计。在正式设计完成提交给客户前,需要有一份详细的设计报告书。
第五步,等待客户的反馈,结果反馈给设计者后,通过反馈通道使设计者明确目标差的大小,并根据现实情况对控制器发出调整的指令,也就是通过设计的方式对产品进行调整或改良,已达到客户满意的水平,这个过程可能会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使最终产品更贴近于目标,这种控制过程就是负反馈调节,前文中已经提到,负反馈调节并不是一次性就能够完成的,它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减小目标差、直到实现目标的过程,所以产品系统的反馈控制过程也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也需要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第六步,客户满意后,改良后的产品推入市场。这六步是一个完整的从产品设计到完成的步骤,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更新换代的今天,在设计艺术学研究中导入控制论思想,关系到设计的产品是否符合未来的发展,设计的产品投入市场时是否受到欢迎。
4结语
控制论在设计艺术学研究点就是在系统出现震荡或不稳定的时候,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进行调节,使系统重归于稳定。本文以控制论方法为基础,分析了其设计艺术学研究中的运用,明确了设计学研究方法论的重要作用,指出控制论是对设计艺术学研究有效的一种方法。在设计出现偏离目标或不稳定状况的时候,根据系统反馈信息调整设计或改变设计的方法,能够使设计品的发展更加靠近初始目标或重新归于稳定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李立新.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M].南京: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