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茶艺精品课程

茶艺精品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茶艺精品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茶艺精品课程

茶艺精品课程范文第1篇

2012年1月,学校成功申报立项“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项目,并被确定为“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联盟”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课题组组长和协作组组长学校。课题实施以来,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在全体专家与骨干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以课题研究引领课程体系改革,全面达成了任务目标,有效推进了学校示范建设。

一、眼界决定高度

学校组建课题团队,确定了“总体设计、专家引领、名师参研、企业参与”的课题开发思路。成立了课题总体设计和管理团队,并第一时间组建了指导专家团队、专业名师团队和企业顾问团队。在专家团队中,特聘请徐国庆博士(华东师范大学职教研究所副教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程理论与开发研究会副主任、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专家)为课题研发首席顾问,全程引领精品课程的开发;聘请全国酒店业资深专家、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王伟教授为专业指导专家。从全国各示范校遴选出20所学校的73名酒店专业骨干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建设,并聘请中国饭店协会副会长、重庆饭店协会会长、重庆天怡集团总裁石世珍女士及多位知名国际型酒店一线经理组成企业顾问团队。课题组多方考察比较,最终确定由实力强劲、经验丰富的大连泽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课题的技术单位。

课题组还从全国参与组长、副组长申报单位的示范建设学校中进行遴选确定副组长。2012年1月19日,学校组织了首次组长协调会。确定了课题将开发的《酒店中餐服务》《酒店西餐服务》《酒店客房服务》《酒店前厅服务》《酒店服务礼仪》《酒水知识与服务技能》《茶艺与茶文化》7门核心课程,并分别由全国五所知名职业学校担任课题副组长。

2012年3月6日至9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组织了全国的培训会,课题组组织了全体副组长及骨干教师参加培训。2012年7月,我校还组织41名骨干教师赴华东师范大学参加项目课程的专题培训,更新了课程理念,提升了课程开发能力,为课题研究的有效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2年4月至7月间,课题组先后三次组织召开全国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研讨会,由职教课程专家徐国庆博士和来自行业的专家引领全国二十所示范学校的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骨干教师开展课程研究。目前,我校已完成154个动画脚本和83个视频脚本的撰写并全部通过验收。10月,《茶艺与茶文化》和《酒水知识与服务技能》两门课程的教学视频拍摄工作由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组织顺利拍摄;11月,其他五门课程的教学视频由我校组织拍摄。所有视频拍摄的场景、服装、用具全部来自真实的职场,情境动画的制作和教学视频的拍摄将大大提升课程的实用性和内容的丰富性。

二、实力决定思路

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课程开发是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精品课程的开发扎实地走好了市场需求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课程结构分析、课程标准编制、学习项目设计、教学材料开发的每一步。通过一年的研究与开发,酒店服务与管理精品专业精品课程数字资源将努力反映中国特点、时代特征、职教特色,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满足学生生涯发展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以项目教学理念为引领重构精品课程体系

在专家的引领下,我校以项目教学理念为引领,重构精品课程体系。网络课程开发确立了“模块化呈现、精细化教学、多样化适应”三条基本建设思路,以“学习情境”的开发为整个资源平台开发的突破口。“学习情境”完全按照项目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思路进行开发,并加入职场安全及教学评价的相关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以职业生涯发展为方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构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专业教学课程框架。

在学习情境的开发基础上,课程还开发了延伸阅读、实训方案、教学案例、考核试题、动画视频等配套资源来实现“助学”;开发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电子教案PPT、行业标准、竞赛方案等资源来实现“助教”,大大加强了课程的实用性,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不仅如此,酒店服务与管理精品专业网络课程在国内中职教学中首次构建了完整的项目教学课程体系。课题的研发工作多次受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的褒奖,并受其委托拟定了全国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中期验收表。

(二)产教结合实现课程内容学以致用

酒店服务与管理精品专业数字资源共建共享项目重视企业的参与,邀请数十家企业以顾问团队的身份全程参与课程开发,实现了课程内容与岗位、行业的对接,体现了校企深层次的合作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的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机会进入行业培训,专业教师团队的教学技能得到了锻造与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直接使用行业标准,将工作服务过程渗透进学校实训教学,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参与真实的服务与管理,学以致用。在课程资源试用的过程中,师生普遍反映课程的理念先进、任务明确、形式新颖,教学效果良好。

(三)三级验收制度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为更好地规范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资源开发,确保开发质量,课题组制定了三级验收制度,即子课题组长验收为一级,课题组长验收为二级,专家团队验收为三级,对开发步骤和开发质量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课题组组织的三次研讨会上,全体骨干教师现场编写并审核验收。通过三级验收的课程资源方能交技术公司进行制作。目前,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精品课程的所有课程资源已全部通过三级验收。

茶艺精品课程范文第2篇

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产业发展与专业建设在时间和空间上往往存在着由适应到不适应再到适应的一个变化过程。在高职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要以服务地方经济,促进产业发展作为办学目标定位,瞄准产业发展走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骨干课程建设为“抓手”,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经济的互动发展。

建立有效的人才互动机制

校企互动机制是指相关企业和高职院校通过多元化互动,有效协调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发挥双方功能和优势,进行人才、信息、设施等资源的合理交流和整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和高职教育持续稳定发展“双赢”目标的有机工作系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这为我们建立有效的人才互动机制指明了方向。我院以省示范专业人才库为平台,以省级精品课程为中心,建立校企人才联动机制,实施双向流动。

搭建产学合作的互动平台

建立产学合作的互动平台,结合行业特点,与企业、行业协会共建专业,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推广,为行业服务,为产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以茶文化专业设置湖北省教育厅“楚天技能名师”岗位为契机,坚持走专兼结合的开放式师资建设道路。在学院宏观政策支持下,以专业发展规划为基础,制定师资建设规划,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加盟教学队伍,建立“兼职教师库”,从中选聘技术、管理骨干来校任教或承担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工作,提升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以人才培养、项目开发和技术推广为纽带,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人才双向流动,每年安排1~2名教师到企业锻炼,常年聘请6位企业技术骨干到专业任教,参与专业建设,承担生产性实践和岗前实训的教学任务以及顶岗实习指导工作。学院借助于茶文化专业,创建了宜昌市三峡茶文化研究会,面向社会吸纳行业精英,他们带来了丰富的实践知识,同时还带来新思想和当前专业人才需求等各类信息,为教师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寻找契合点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们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借助校内科研人才优势,为中国传统名茶“鹿苑茶”制定了生产加工标准,与湖北省宜红茶叶有限公司联手开发了富锌工夫红茶系列产品,远销东欧国际市场,达到了互利双赢的目的。

建立“三合一化”互动模式

专业建设的内在动因是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人才质量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要寻求有利于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互动模式,形成利益互惠、资源共享的联合体。实施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相融合、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做一体化,构建茶文化专业建设和茶产业发展“三合一化”的互动模式。

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专业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内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与能力体系及从事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全体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是员工一切行为规范的总和。茶文化专业文化与茶企业文化,虽然存在差异,但其核心价值取向和行动准则是相似的。把拼搏创新、精诚服务的企业文化融合到专业建设中,将茶道精神贯穿于专业教育、企业经营理念及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从而成为茶文化专业与茶产业的文化核心。

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相融合

中国茶产业由传统的农业产业发展分化而来,形成一个横贯一、二、三产业的庞大产业链,第三产业产值以每年100亿元人民币递增,茶文化休闲旅游业、各种形式的茶叶会展业将会成为茶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结构调整对专业设置具有牵引作用,势必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重组和改革,重点突出茶文化学、茶艺、茶席设计和会展服务等课程,为学生今后就业打下基础。这适应产业发展方向,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

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根据茶产业现状和茶文化消费发展趋势,依据高职教育特点,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研究并确立茶文化专业岗位群,明确岗位职业要求;茶文化专业有评茶师和茶艺师两个职业方向,根据国家评茶师、茶艺师职业资格标准,制定对应的课程标准,实行双证融通。建立基于茶类识别、茶叶泡饮、茶事服务、茶叶营销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在教学活动中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适应行业岗位发展的要求。

茶艺精品课程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是高职高专教改的关键之一,也是教改的当务之急。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几年来在教改试点过程中,通过对课程改革观念、课程体系结构、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环节和课程评价机制六大方面整合,对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社会认可的实效。

一、整合高职高专课程体系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尚存在系统性偏差,这一偏差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和距离,导致这一偏差最直接原因是课程建设滞后。因此,探索以就业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课程体系,应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重庆教育学院是一所专门从事教师教育的高校。为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先后开办了旅游管理、旅游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等14个高职专业。2001年,旅游管理专业通过重庆市高职高专教改试点专业的申报评估,2002年3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改试点专业。2006年5月,被重庆市教委授予示范专业称号。

2001年旅游管理专业申报教改立项之时,就明确了教改目标:

转变高职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不断深化对高职教学改革的认识,逐步树立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

更新高职人才培养的模式:逐步形成贴近行业岗位群技能需求为主的人才质量目标体系;构建以“行业基本素质十职业岗位技能”为主线的高职课程体系;实行“双证书”制,实现学习、实习和就业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高职人才培养的途径: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改革教学内容、整合课程体系是教改的关健环节。

二、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整合的六个方面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把课程建设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次(观念,指导思想.);管理层次(专业方向、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操作层次(课程内容、教案、课表、教学方法)。根据以上整合思路,具体作好六方面整合。

(一)整合课程改革观念—转变教育观念

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

观念决定行动,更新转变教育观念是高职教改的先导。由普通历史和地理的专科教育,转向以职业技能为主线的高职教育,首先必需转变观念。为此,院系从申报教改立项之时就开展了一系列高职教育思想学习与讨论,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观念形成了共识:改变学科型的人才观,树立以行业为先导、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观;改变以全面掌握理论知识为本位的质量观,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的质量观;改变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树立以课堂与职场相结合、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为主动适应重庆旅游业发展需要,准确把握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的趋势,根据高职教育特征和教改要求,明确了:

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主线—以“行业基本素质十职业岗位能力”为人才培养主线。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职业道德良好、理论知识足够、职业技能熟练、综合能力较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饭店、旅行社主要岗位服务与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二)整合课程体系结构—定位专业方向

打破传统的重理论、轻技能、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构建以职业技能为本位、以“行业基本素质十职业岗位技能”为主线的高职课程体系。

1.明确新课程构建原则

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后,以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来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是确保教改成功的关键。我们遵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制订了《重庆教育学院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原则性意见》,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作为教改的重点,提出了构建新课程的原则:淡化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的界线;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线;强调职业岗位技能,构建职业岗位课程板块;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

2.以“一个专业、二个方向”构建新课程体系

在要求每年对重庆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群能力进行市场调查,持续追踪岗位群技能变化基础上,制定出了旅游行业几个主要岗位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将专业细分为饭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两个方向,并结合双证书制的推行。

一个专业,即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调研表明,旅游管理人才适应面广,就业面宽,持续发展可能性大。以旅游行业必需的基本素质要求设置“行业基本素质”课程。

二个方向,即把专业细分为饭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两个方向。按照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设置“职业岗位技能”课程。

3.按需设课,构建课程模块

按照上述原则三次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的2006年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由三大模块组成:

基本素质课程(包括基础素质课7门;行业基本素质课12门);职业岗位技能课程(限选:饭店方向与旅行社方向)各6门;行业素质拓展课程(任选)10门。

4.按照“前期平台、后期分流”安排课程流程

前期搭建平台,在第一学年完成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后期根据岗位实施分流,在第二、三学年用职业岗位技能课程充分保证技能的培养;在此基础上,以行业素质拓展课程拓展学生综合素质。

针对重庆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实际,设置了《重庆历史与文化》、《重庆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2门地方特色课程。

根据行业特殊需要,强化外语听说训练,一年级开设《旅游英语》,二年级根据不同方向分别开设《饭店英语》、《导游英语》、《英语听说训练)),三年级开设《基础日语》,三年外语学习不间断。

5.注重人文修养,加强素质拓展

为了提高学生人文修养,拓展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对口就业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设置了10门行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包括《中国历史与文化》、《旅游会展服务》、《旅游应用文写作》、《推销与商务谈判》、《旅游美学基础》、《食品营养与卫生》等,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修7门课程。

(三)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高职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最终有赖于教材特别是专业教材改革的进程和质量作保障。近几年来,根据需要,对现有教材进行整合,同时,自编了适应旅游业、饭店、旅行社要求的部分地方性和实践训练教材。

1.突出应用,整合课程门类

根据“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界线”的原则对课程门类进行整合重组,减少理论性内容,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如:将“旅游公共关系”与“公关礼仪”整合为“旅游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旅游企业会计”与“旅游经济管理”整合为“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与“重庆旅游资源”整为“重庆旅游资源与开发利用”;“饭店康乐经营与管理”与“饭店酒吧经营与管理”整合为“康乐酒吧经营与管理”。

2.抓好结合:增强课程功能

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应知”内容纳人相关主干课程,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应会”技能纳入相关实作训练课程,增强了课程承载职业考试的功能。如:将导游证书考试涉及的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景点导游解说等知识和技能分别纳人《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与技巧》、《旅游法规与案例分析》、《普通话》、《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中。 3.紧扣需要,实现教材整合

突出应用、主辅整合、与时俱进,完善教材体系。具体做法是:

(1)必修课以选用高职类统编教材为主,不断更新,并辅以自编教材。行业基本素质课和职业岗位技能课程使用公开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占总教材的91%,自编教材占9%。

(2)通过购买,自编拍摄,加强技能培训声像教材的建设。第一,购买旅游声像教材;第二,摄制了重庆部分旅游景点声像资料,如《江津四面山风景区》、《大足石刻》、《三峡黄金旅游风景区》等。第三,自编拍摄了服务技能操作技术声像教学录像片,如《餐饮教学》、《客房教学》、《形体训练》等声像教学片。

(3)编写地方性教材。为了让学生了解重庆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编写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重庆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重庆历史与文化》、《旅游项目策划理论与方法》。

(四)整合课程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

1.教师实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四个转向

围绕课程整合,引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一,结合高职特征,教师实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四个转向:第一,以教师单纯知识传授转向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模拟教学;第二,以教师单纯口授转向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第三,以学生只会操作转向既会操作也懂管理;第四,以学生被动学习知识转向教、学、做一体。

2.努力形成教与学互动的局面

行业基本素质课教学重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大量运用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职业岗位技能课程的教学突出动手能力训练,即在训练场所,采用教师讲解与示范—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现场实做—教师剖析纠错—学生强化训练—教师考核验收的教学流程,将教、学、做紧密结合。

3.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旅游系实作实训基地”面积逾1000时,能满足导游、中餐、西餐、调酒、客房、前厅、茶道、公关礼仪等职业技能训练,建有多媒体教室8间、英语语音训练室2间、导游技能实训教室2间,专业实作室均配有多媒体设备。院系对专业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开展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培训,组织课件制作比赛,鼓励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

4.鼓励申报学院、市、国家三级“精品课程”

院系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保证人、财、物投入。《旅游学概论》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饭店管理概论》被评为2006年院级、市级精品课程,被推荐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

(五)整合课程教学环节—加强实践环节

以“行业基本素质+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围绕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建立相对独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与理论教学密切配合、校内外紧密结合、具有旅游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做到:

1.目标清晰,结构合理

实践教学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行业基本素质培养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目标,形成了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并与理论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在课程设置上以职业岗位能力课程(限选板块)为实践课程主体,辅之以行业基本素质课程中的实践部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技能与能力训练。

2.内容完整,重点突出

形成以行业基本素质为基础,职业岗位技能为重点,基本技能、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训练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基本技能实践包括公共基础实作课,如计算机操作、普通话训练和专业基础课程的认知实习与社会调查。职业技能分为饭店职业技能与旅行社职业技能;饭店职业技能包括餐饮、客房、前厅、康乐酒吧等实习实训;旅行社职业技能包括旅行社业务、导游业务、景点导游等见习与实习。综合能力训练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

3.形式多样,环环紧扣

采取“三段渐进式”训练形式,即课内基础阶段、课外强化阶段、校外深化阶段。课内基础阶段包括课堂演示、课堂实作,此阶段学生主要在课堂和校内实作基地进行。课外强化阶段包括课余自行练习、技能培训和素质拓展等,此阶段主要在校内实作基地和实习基地进行。校外深化阶段包括日常外派服务、校外技能培训、假期社会实践和综合实习,主要在校企合作基地进行。“三段渐进式”的实践环节紧密,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技能与能力的逐步提高。

4.统筹兼顾,注重实效

将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鉴定考核内容紧密结合,统筹兼顾,提高教学实效性。根据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在教学中,对操作性强的课程,如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导游业务、公关礼仪、菜点酒水等课程中的实训部分进行整合,制定一套适应教学的行之有效的实践实训考核办法及评分标准。在实践教学中既注重与国家职业技能考核的衔接,又兼顾行业现行操作方法和规范。全体学生在专业技能课程训练结束后,能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经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核批准,建立了“重庆教育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鉴定工种包括“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前厅服务员”、“营养配餐员”、“调酒师”、“茶艺师”、“公关员”等。本专业教师已有9人次取得相关工种的“考评员”资格。

(六)整合课程评价机制—改革考核方法

1.以能力考核为重点,改革考试方法

确立以考核行业基本素质和职业岗位技能为重点的考试指导思想。明确考核的内容、方式、时间等原则,既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探索“三结合”考核形式

茶艺精品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茶学;教学团队;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041-02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学团队2010年被湖南省教育厅确定为湖南省省级教学团队。在湖南省教育厅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茶学教学团队成员共同努力,通过4年的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与服务地方经济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获得了良好的成果。

一、建设内容

茶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一个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农工贸结合紧密的劳动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茶学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很有特色的专业。我国茶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连续多年茶叶出口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国内茶叶消费持续升温,热点不断,饮茶有利于社会和谐和个人的身心健康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征服了新生代的消费者,出口和内销成为驱动茶产业发展的双重动力。然而,传统茶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茶的应用领域的延伸对茶学专业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蓬勃发展中的中国茶产业迫切需要有更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支撑,在此基础上,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改革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强化素质和能力培养,才能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级茶学农工贸复合型人才。本次建设以学科建设为基石,以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构建与国内外茶产业发展需要相吻合的新的茶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和教学基地为保证,以培养农工贸文复合型人才为根本目标,全面提升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

1.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对青年教师通过实行“导师制”、学位提升、随堂听课、逐章试讲、整体合成、分散备课、集中交流、外出交流与培训等途经,不断提升青年教师整体水平。

2.扩大接受国内外教师来茶学专业进修。以国家科技部国际合司、湖南省科技厅支持的“茶叶深加工理论与技术国际培训班”为契机,加大与泰国、越南、朝鲜、老挝、蒙古、菲律宾、肯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学术交流,积极接受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茶叶工作者来专业学习与深造,拓展视野,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

3.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建立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理论水平高、具有产业经历、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完善的教学工作制度和良好的运行机制,对教与学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实行绩效考核,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成一支始终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

4.不断深化改革茶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茶学专业农、工、贸、文复合型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实践性教学的方式,突出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5.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与我国茶产业发展需要相吻合的课程体系。以“湖南农业大学课程建设工程”为契机,加强课程规划,建立富有产业特色、紧跟学科前沿、反映产业发展趋势的新的茶学专业课程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教材体系。本校茶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条件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6.加强新教材建设,规范教材选用。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体现产业发展趋势的茶学专业教材体系。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标,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核心,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按照编著与选用并重的原则,抓好教材规划,实施精品战略,努力编写出高水平的全国统编教材和引进国外先进教材。

7.提高实践性教学基地和实验室的装备水平,进一步改革实践教学和考核评估机制。进一步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建成类茶植物功能成分提取分离及生化分析实验室和茶叶深加工中试实验室,实验茶厂和长安教学实习基地设备设施全面配套。

8.完善质量标准,加强教学监控,确保教学质量。通过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首次开课试讲制、教师任课资质制等,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实验、实践教学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建立质量监督体系,通过实施学生评教、督导组督教、院领导听课等措施,把控教学动态与教学质量。通过不间断地举办教学观摩、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与教案评比、老教师随堂听课、定期听取授课学生的反馈意见等措施,不断促进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取得的主要成绩

1.教学团队师资队伍水平进一步提升。坚持引进、自我培养、送出培养相结合办法培养教师。通过4年建设,教学团队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团队师资队伍由原20人增加到27人。茶学教学团队现有教师27人,其中正高职称11人、副高职称12人、中级职称4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3人。教学团队梯队合理。团队成员中,获博士学位的13人,博士后3人,获硕士学位10人。团队成员职称结构、学位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更加合理。以茶学团队为主要力量的园艺植物功能成分优异资源高效利用团队被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茶叶深加工与功能成分利用团队2012年入选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茶学教学团队实力处全国同类专业先进水平。

2.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进一步深化。以质量为根本、以特色为导向,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深化茶学专业教学与改革。4年来,茶学教学团队主持获各种教育教学改革课题8项,主编出版了《教学改革与实践》专著,发表教育教学改革论文28篇,主编教材7部,副主编教材11部,参编教材6部。2012年茶学教学团队承担的《植物资源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获湖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朱海燕老师制作的《茶文化》课件2010年获教育部高教文科组三等奖。刘仲华和朱海燕老师主讲的《中国茶道》2013年获教育部公开视频精品课程。

3.科研平台上台阶,科学研究提质。茶学学科原建有省部级科学研究平台3个,4年来专业学科新建国家级的《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课题40余项。为本科人才和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4年中,团队成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以及一批市、厅级科技成果奖励,科研条件、研究项目和研究成果在全国茶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4.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坚持以思想教育导学风,制度措施保学风,规范管理促学风,校园文化育学风,使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茶学专业每年招生本科生50~60人,每年考研率在25%~30%左右,本科生一次就业率在98%以上。社会用人单位对茶学学生反馈意见好。本学科连续举办了4届《国际茶叶深加工理论与技术培训班》和3届《国际植物功能成分提制理论与技术班》,为10多个国家培养了200多名学员,加强了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提高了茶学教学团队的国际影响力。4年来为8县100余个茶叶企业培养1年制或2年制茶学专业240人,为茶叶行业培养茶艺师、评茶员(师)2500多人.我校茶学专业本科学生在全国首届茶艺技能大赛中包揽团体一等奖、二等奖;获个人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在全国高校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茶学教学团队特色

茶学教学团队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经济紧密结合,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1.以茶产业和茶学学科发展需求为根本,不断探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茶学教学团队于1982年开始在全国高等农林院校率先单独设立了《茶学实验课》,统筹专业实践教学,尔后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建立了湖南农业大学实验茶厂和湖南农业大学长安教学实习基地,与企业建立了30余个校外教学基地。茶学专业率先倡导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实施“农、工、贸、文相结合,培养复合型茶学专门人才”的教学培养模式。根据茶产业的需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把培养农工贸一体化人才作为茶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创新能力的从事茶树栽培、育种、茶叶生产、加工、茶叶品质审评与检验、茶业经营管理、茶叶贸易、茶叶深加工、茶文化推广以及类茶植物开发利用的农、工、贸、文复合型茶学专业技术人才。人才知识结构定位特色:培养基础宽厚、专业面广、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综合掌握茶树种植、茶叶加工、茶叶审评、茶叶贸易、茶文化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融农、工、贸、文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办学模式特色:实施学、研、产一体化,国内国际相接轨。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扩大国际培训领域,加大社会企业紧需人才培养力度。实现学校、企业的教学、科研、产业的良性互动,实现国内国际紧密联合。

2.把引领茶产业的发展作为科学研究的根本目标。茶学教学团队的科学研究始终坚持以服务茶产业为根本目标,以基础研究为突破口,以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为途径,形成全产业链技术攻关,全面提升茶产业整体水平。如湖南省重点攻关项目《茶叶提取物系列产品研究与开发》研究,从资源、品种、栽培技术入手,到茶叶提制技术的系统研究,到各种系列产品的开发,引领茶深加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又如湖南省重大攻关项目《黑茶保健功能发掘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也是从资源、品种、栽培技术入手,到黑茶加工技术的系统革新研究,到各种系列产品的开发,引领黑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师资队伍培养上,坚持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培养模式。茶学教学团队每个成员都在一个教学小组、在一个科研小组和一个社会服务小组工作。每个成员以自己的专长为基础,融入团队之中,一起探讨教学改革,一起进行科学研究攻关,一起进行社会服务,这样可以有效地进行老带青,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提高团队整体实力。具体以湖南农业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以课堂教学、“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和科技副县长为载体形式,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三位一体”队伍建设。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充分利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以及暑假社会实践等工作,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实践活动,培养、锻炼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一批中青年老师也在实践中迅速成长,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以提升。

总之,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学团队是一支综合各学科的素质高、知识面广、科研能力强的队伍,是一个有着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光荣传统的优秀团队,是为中国特色茶产业服务的特色教学团队。我们将继续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改革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强化素质和能力培养,不断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为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级茶学农工贸文复合型人才做出新贡献。

茶艺精品课程范文第5篇

“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传统的酒店管理专业专科层次人才培养普遍采用在校学习和实训两年半,然后校外实习半年的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偏离了学生认知规律,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需求脱节,专业办学条件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专业培养人才结果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

“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为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酒店行业培养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岗快”,直接适用于酒店服务与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我们根据酒店行业人才需求状况,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构建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流程,创建了“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期按照“1+0.5+l+0.5”模式分配,实现专业教学“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流程。

“1”――第一、第二学期在校内完成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理论学习与专业基础实训;

“0.5”――第三学期在实习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前往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认识性实习,全面了解酒店环境和酒店岗位工作职责;

“1”――第四、第五学期返校后,根据实习中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训;

“0.5”――第六学期学生再到酒店,进行毕业顶岗实习,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和就业作准备。

“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同传统的酒店管理专业专科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相比,“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体现”上:

1.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专业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为酒店培养出了“成品型”合格的高技能人才,有利于实行“订单教育”;

3.体现了职业教育突出职业技术能力培养的特点,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讲求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

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人力资源保障。为此,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着手建立一支既深谙现代酒店经营管理理念,又懂得管理与服务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近几年来,我院从酒店行业先后聘请了数位一线管理人员来我院授课,引进了三位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专任教师;选派多名青年教师到知名旅游酒店进行实践操作技能进修。

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一批稳定的、高水平的实训、实习基地是“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硬件”保障。

几年来,我们建立和完善了中餐服务实训室、西餐服务实训室、酒店前厅实训室、客房实训室、酒吧实训室、茶艺实训室、数字化语音实训室等11个校内实训室,制定了实训室管理办法及工作制度,健全了学生实训守则,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校内实训场所,保障了校内实训课程的顺利开展。

我们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有着十分明确的指导思想,即在经济和旅游发达地区依托管理理念先进的大型酒店集团和高星级酒店建立实习基地,依据这一指导思想,截至2005年12月,酒店管理专业先后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10家酒店(其中白金五星级酒店1家、五星级酒店4家、四星级酒店3家、三星级酒店2家)建立了稳定、运行良好、有保障机制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实习方案,共同完成实习指导工作。

课程体系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和结构的合理、科学与否关系到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我们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设计开设的课程时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学院的办学层次、办学条件、办学环境;第二,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第三,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第四,同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将“双证书、多证书”纳入教学计划。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遵循“三个结合”(即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建立了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技能实训课、选修课构成的较为科学、合理、完整的课程体系。

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酒店营销学、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吧知识与技能、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店前厅服务与管理、酒店客房服务与管理。

开设的专业技能实训课主要有服务技能训练综合实训、等级证书考核、中西餐制作、实习前教育、校外顶岗实习、校外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在对人才需求情况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以科目课程改革为基础,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如考虑到酒店康乐服务部门运作和岗位需求情况,取消了康乐服务与管理课程,将相关内容融入酒店管理概论课程中进行讲解;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增加酒店英语口语课程;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服务技能训练的课时。

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我们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力争将本专业的酒吧知识与技能等课程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使这些课程在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强调专业特色,突出教学改革,改进考试方法,使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

教学方法改革。“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注重因材施教。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形式新颖、易于学生所接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倡导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强化专业技能培养,根据酒店服务认知规律,结合高职教育特点,酒店管理教研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依托“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校内外实训基地,2002年创建了“四步法”教学模式,并于同年开始实施。

所谓“四步法”教学模式,其简洁表述就是“传授―示范―练习―纠正”。专业课堂教学就是一对一地操作、手把手地校正和反反复复地岗位训练,并适时加以现场点评。

“四步法”教学模式的四个阶段互为依托,或同步或交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学生动手演练是能否达到培养目标的关键阶段。学生每次走进实训室就像走进了酒店,实现了高度仿真的职业背景下的操作技能训练。实践证明,“四步法”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迅速地、牢固地掌握标准操作技能规范,是一种非常适合高职学生实践教学的模式。酒店管理专业实施“四步法”教学模式已将近4年,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专业技能学习效率,提高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专业“双证书、多证书”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在院系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酒店管理专业依托“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教学方法,从2001年7月起开始实旋“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成功:推动了专业“硬件”和“软件”的建立和完善,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建设;获得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好评,拓展了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学生的就业质量是衡量人才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指标之一。酒店管理专业实施“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以来,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近3年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5%以上,绝大多数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并主要集中在四、五星级酒店工作。其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反映99%的毕业生能胜任工作,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敬业精神、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综合素质与能力、诚实守信等6个方面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优良率均达93%以上。目前我院多名毕业生都已成为中国酒店金钥匙的成员。

同时,“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酒店业的认可,并直接推动了“订单教育”,目前有多家全国知名酒店与我院签订长期定向(订单)培养协议。

当然,“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如学生实习结束后回到课堂不能很好地适应角色转换,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对酒店工作较为熟悉的情况,多采用启发式(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在酒店管理专业办学过程中,应当根据酒店行业人才需求状况,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构建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流程,才能更好地完善“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