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

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

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范文第1篇

一、SPOC和MOOC特征及其影响

自新世纪以来,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的兴起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而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在线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爱课程、清华学堂在线和网易视频公开课等“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即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相对公共基础课程而言,一直处于落后和迟滞阶段。目前关于环境科学和工程方面的国家精品课程和网易视频公开课的课程数量均很少。一般认为SPOC由福克斯教授最早使用,其面对的学生规模小,一般为几十人至几百人,且对学生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SPOC课程(如众多的校内网络教学平台和各类精品课程等),不是任何学生均可浏览和进行在线学习。随着我国众多学校内部的网络教学平台、国家精品课程、爱课程、清华学堂在线、网易视频公开课等开放课件(OCW,OpenCourseWare)或开放教育资源(OER,OpenEducationalRe-sources)的不断发展,MOOC应运而生,国内外MOOC联盟及平台已形成,正在推动MOOC快速崛起。而MOOC是互联网上一种新的开放教育资源,是全球高校精品实体课程和面向社会的开放式大规模的网络课程,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包括教学视频、课程公告、课程大纲、评价方式、延伸阅读、课后作业、讨论区、结业考核等模块,实体课程所具备的要素在MOOC中均能完整呈现。具有大规模、免费开放、高端、在线开放、社会性和自组织等特点,最终课程考试合格能够获得认证证书。斯坦福校长JoneHennessy将MOOC比作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在全球范围内有数百万人注册参与了各类MOOC教育系统。目前有22个国家和地区94所大学(组织)加入了Coursera()。我国高校也积极响应MOOC浪潮。教育部高度重视MOOC,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复旦大学加盟了Coursera,我国一些重点大学正在利用MOOC方式进行教学方法改革。MOOC给全球范围的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MOOC能帮助各国大规模学生自由获得世界范围的优质课程资源和接受在线教育;在教学与学习方式上,MOOC促进了全新的教学模式———“翻转式课堂”(FlippedClassModel)与“小型私有在线课程”(SPOC)的发展。MOOC将带来全球范围的多元化大学教育竞争格局的变化“,大学中有MOOC,MOOC中有大学”交相辉映,对全球范围的大学教育带来广泛和深远的辐射与影响。同时MOOC给高等教育带来巨大机遇,引起全球优质教育资源重组,促进全球范围开放课程资源的整合和精品共享课建设等。

二、国内高校环境科学工程专业建设MOOC课程必要性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是目前国际上MOOC平台上占专业课程比例极少的课程系列,MOOC对于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影响很大。因此,我国具有环境科学和工程专业的高校均应重视和发展环境科学与工程MOOC课程建设,尤其是国内一些著名的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更应走在MOOC建设的前沿。其必要性主要体现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水平提升,学生需求更多的学习资源与机会选择、学习方法改进与主动学习能力提升,不同层次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水平差距的缩小,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优质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促进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的国际化等。

三、我国高校环境学科与工程专业MOOC建设的对策

(一)我国高校MOOC建设的基本对策

1.对于普通高校,应正确认识MOOC和应对MOOC面临的挑战:国内普通高校的硬件环境是否达到并满足要求;软件环境是否形成;正确处理MOOC与校内课程的关系、MOOC课程设计应做到学校统一设计、统一计划和统一部署;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和大学视频公开课为基础,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有计划、分步实施MOOC,创建自己的MOOC品牌课程。

2.借助MOOC进行混合实践教学:通过线上学习与课堂教学结合,实现混合教学,充分利用MOOC资源进行翻转课堂实践教学,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3.借鉴MOOC全面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要求每位教师通过学习1~2门国内外MOOC课程体验MOOC教学的理念、新方法与过程,提高教师适应MOOC环境的教学能力;同时了解最新研究领域、方法和技术,拓宽专业视野,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4.国内外联盟:积极建立我国MOOC课程联盟,促进部分高水平大学加入国际MOOC联盟、共享国际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

(二)我国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MOOC建设的重点对策

1.建立我国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MOOC的特色与优势:面向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知识体系,利用国内外MOOC课程优势资源打造一整套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MOOC课程及教学体系。

2.MOOC的线上和线下混合实践教学模式: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理学和工学学科。应积极探讨环境科学与工程MOOC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实践教学模式,把知识和能力的教育落到实处。

3.利用MOOC联盟或教指委的权威性,推行环境科学与工程MOOC课程评价、认证与推荐工作,保证质量规范和提高MOOC课程质量。

4.推动建立与发展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MOOC各类课程社群,利于师生通过MOOC的互动和交流。

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范文第2篇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的开采、人口的增多、城市改造建设、能源的开发等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从而引发洪水、山体滑坡、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生命、财产损失。而城市的建设是否科学、环保,渐渐受到大家关注,城市的建设者也更加重视环境工程。本文就环境工程地质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进行简要分析。

城市环境地质学是环境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应用地质学原理、方法和地质资料对城市地区、城市密集区、城本文由收集整理市群地区进行规划、管理和治理的一门学科。其主要内容为城市建筑环境,地基的稳定性调查与区域稳定性评价,供水条件的调查,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处理,建筑材料矿产的圈定,废物排放、水土污染等问题及其处置,以及与城市地质环境有关的其他问题的研究。

一.城市环境地质问题

(1)水资源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增多,城市供水量也再不断的加大,城市的水资源也对城市发展有所影响。由于水资源的逐渐匮乏,从而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既而才受到世界的关注。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地面塌陷、路面沉降、饮用水源枯竭、海水倒灌等现象。供水资源与供水条件的保护,主要在于地下水的水源选择、分析、评价;地下水的合理开发、保护、管理;地下水科学的调节利用。因此,利用工程地质学对城市的水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评价,制定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案,既可以节约资金,也会对水资源保护,起到关键的作用。

(2)城市垃圾

城市垃圾主要分为生活垃圾、工业废料。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从而生活垃圾与工业垃圾迅速激增,成为了城市的一个直接的或潜在的危害。垃圾所产生的危害会对地表产生污染,改变土地性质等,从而引发植物的枯萎,水源遭到破坏,大气受到影响,酸雨的形成,既而形成连锁反映,对人类的生活、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3)地基问题

地基的勘察不要有:岩土体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微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我国软土分布在国内沿海城市,特殊土的分部具有区域性特质。软土有空隙比大、强度低、松软、压缩性高等特点,由此对于施工与软土层上的工程项目经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例如地面裂缝、墙体开裂、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桩基位移、基坑边坡塌落等。而地下水发生变化时,易改变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既而查明地基土质的物理力学性质、结构特征、水文地质等条件至关紧要,由此才能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地基的稳定性。

(4)旧城区人为因素

在旧城区内,热力场、重力场、地电场、声场、辐射场、地震效应场、地磁场等自然物理场,将受人类的经济活动、资源消耗等人为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水资源、大气圈、氧气含量等自然环境问题,危害旧城区内所有生物的健康。

二.工程地质的流程、方法

(一)工程地质调查绘图:环境地质图与工程地质图,都能很好的反映出工程环境与地质环境间的关系,从而模拟真实情况。

1.依据制图内容,例如工程地质分区图、地质图等。从地质灾害角度考虑,研究、分析与场地相关的地质自然灾害,对其进行评价、研究地质环境所引发的不利影响,从而分析、制定预测防治措施。制图前,需要研究、调查、分析城区范围内的环境工程地质。

2.根据目的,如台山核电站等为某个特定工程提供

资料。

(二)工程地质评价

1.隐蔽工程评价。

2.场地稳定行与适应性评价。

3.边坡稳定性评价。

4.工程地质地震评价。

5.河流环境工程评价。

6.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三)应用摇感技术

摇感技术在环境工程地质研究与评价时,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成图成本低、技术块、质量好等优势,可对区域地质、场地地形、动力地质现象动态、地质构造、河流水质、土地利用等方面情况进行环境检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编制各种资料信息图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升,将摇感技术与计算机相结合,使其更电子信息化管理、操作,既而提高速度与灵活度,提高效率,更方便的掌握各方面信息。

三.环境工程地质的作用

环境工程地质,是一切工程项目施工前的必要条件,是通过工程地质的环境评价、研究、分析,预测不良环境地质作用对城市建筑安全、人类的生命健康的影响及后果,并制定、落实科学合理的应对方案与防治措施,依照环境工程地质学对场地开展全面的、综合的评价,为获得更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案、规划设计,提供资料。或以上述措施为前提,预测、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地质的影响,突显人类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与影响,以及经过这些影响与破坏后,反过来对人类生命安全、生活环境、建筑安全等方面产生的危害与影响。例如,山林过度的砍伐,造成山体地质不牢固而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地下煤矿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地面塌陷、地下水污染等,实行环境工程地质的主要意图,就是为了防治人类活动对环境质量的过度影响、破坏,同事防治自然环境对人类财产安全的威胁,为合理、科学的利用保护地质环境,提供最有力的依据。当发生地震、洪水、山体塌方等自然灾害时,依据环境工程地质相关勘探、分析、评价后,所做的对应方案,可迅速、及时、有序的开展救援等应急措施。

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水利;生态水利平衡;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V2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226-01

有关生态水利的研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一般集中在五个方面,即水对生物影响、水坝建设、沿河地带建设、河道治理以及水污染问题。我国生态水利研究专家董哲仁先生提出的生态水工学,为后人进行生态水利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生态水利研究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而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 生态水利及相关概念

生态水利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生态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及工程水利。所谓生态水利,从广义上讲,是指在可持续理论、生态经济学以及系统科学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利用,同时注重科学管理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其核心是通过对水资源开发同生态环境的关系、水利工程建设同生态系统演变的关系的研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所谓资源水利,是指通过对大气水、地下水及地表水等水资源本身的研究,实现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及优化配置,其核心是以水利工程同资源为优势,以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基础,建立节约型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所谓环境水利,是指以水环境科学为理论指导,研究水同环境的关系,其核心是通过水资源开发工程的建设,实现治理污水、保护环境的目的、所谓工程水利,是指通过研究水利同工程的关系,借助工程手段来进行水害的排除及水利的兴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建立以资源功能为主的水利系统。

在生态水利四方面的内容中,工程水利同资源水利相伴相生,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引申与发展。环境水利是传统水利的发展,而生态水利则是水利发展的最终阶段。因此,水利的发展思路应当是工程水利转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转向环境水利、生态水利。只有正确处理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真正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生态水利的理论内涵

由于生态水利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本文主要从生态水利中的水热、水沙、水盐以及水量平衡进行简要讨论。

(1)水热平衡。由能量守恒原理可知,地表的能量收入与能量支出相等。可得能量守恒方程:

(1)

式中:H表示地表损失的能量;G表示地表获得的能量;L、E分别表示汽化潜热及蒸发水的质量;表示化学能转化能。水力平衡是进行水利开发的理论依据。水热平衡的指标为辐射干燥指数,即,式中,P表示降水量。但在实际水利工程中,考虑到地貌、土壤等的差异而地表径流量有所差异,因此一般使用更具控制意义的指标:

式中:,R-s.表示地表径流量;,P-,R-s..表示区域湿润度,可用,W-h.表示;因此上式可简化为:

式中,。从上式可以看出,表示地区干旱,需要引水灌溉;表示地区湿涝,需要除涝;表示该地区干湿适宜,区域生态达到最佳。

(2)水沙平衡。所谓水沙平衡,是指河道中的泥沙达到冲淤平衡。输沙水量的计算式为:

式中:;表示多年的平均输沙量;最大含沙量的平均值。

(3)水盐平衡。区域水盐平衡用水量可表示为:

式中:;表示在划冲洗层内冲洗以前的土壤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之差;过多盐分所需要的水量;表示冲洗期内蒸发损失量;表示冲洗期内可利用的降雨量。

(4)水量平衡。所谓水量平衡,在任意水体任何时间段内,其收入、支出水量之间的差值必须同该水体该时间段内的蓄水量相等。水量平衡关系式为:

支出及蓄水变化量。

3 影响生态水利发展的因素

Bossel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提出的影响生态水利发展的因素共有八项,详述如下:

(1)极限需水量。指在特定的时空尺度、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以及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下,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及环境发展所需水量的最小值。总需水量为农业、工业、城市生活及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总和。

(2)水资源储量的有限性。水资源时刻处于开采与补给、消耗与恢复的动态循环过程中,这一循环过程虽然无限进行,但是水资源的存储量确实有限的。若某一时期水资源的开采量大于补给量时,则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3)水资源承载力。指在未来某一时间内,除提供社会发展及物质生活用水外,某一区域所能提供的直接或者间接水资源能够供养的人口数目。其代表着历史的某一发展阶段中水资源能够承受的最大承载力。

(4)水环境容量。在保证水体自净化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而使得水环境承载力有所提升。

(5)社会制度及经济发展。前者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后者决定了水资源的消耗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6)伦理价值观。可对水资源的公平分配产生影响。

(7)水资源工程管理体制。作为保障水资源可持续性的设施,其直接影响着水资源系统的供水。

(8)科学技术。合理运用科技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增强水资源可持续性。

上述8项因素均影响着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当着力保证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协调发展。

4 结语

我国发展生态水利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前提出的了全新的生态水利这一概念,尽管能够促进水利开发的升级,但是由于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及环境的协调发展非常困难,实际操作中又缺乏度量标准的指导与约束,因而其概念性太强而操作性偏低。

参考文献

[1] 张龙.生态水利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07.

[2] 孙凤博.浅议水利工程中的生态因素以及生态水利工程[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3:161.

[3] 吴逸远.论生态水利规划对水文环境的积极影响[J].科技风,2015(01)154.

[4] 刘正茂,吕宪国,武海涛.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8(01)28-30.

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化石能源

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人类与自然的相互融合,这会是生态文明创新工程中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在自身文明的发展中,利用自然界的力量和资源创造,并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为生产和生活创造了各种便利。但科学技术在帮助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也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经受自然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反思的结果,但生态文明的建设仍然不能离开科学技术的支持。

1生态环境问题

科学技术主要体现在帮助人提升劳动能力、改善劳动工具,它是人类与自然的纽带,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间接或是直接的影响,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运用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目前,全球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是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且这种破坏已远远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承受范围。虽然人类采用科学技术大大提高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但随着资源、能源的消耗不断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有关世界资源的报告显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随着人类数量的不断增加而增长。比如,对木材的需求从1961年以来已增长了64%,谷类食物的消费量增加了1倍多,肉类的消费量增加了2倍以上,农产品中化肥的使用量增加了3倍多。此外,全球对有色重金属的需求在逐年增长。化石能源的开采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人们对该类能源的使用使全球碳排放量逐年增加,并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全球能源消耗量将持续增长,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将不断增加。以2000年为基准,2010年的碳排量增长了76%,2020年的碳排量将增长36%.此外,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对大气、河流、森林、海洋等众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导致当代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与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是紧密相关的。人类工业文明主要基于物理和化学等学科,其观念是基本一致的,忽视了自然环境的多样化,未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进而导致科学技术间接对生态文明造成了负面影响。此外,人类不断膨胀的消费观、人类主义中心论的提出以及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也间接加剧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生态文明工程应遵守的原则

基于对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改变科技发展的方向、及时开展生态文明工程、避免环境的恶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应制订相应的环境工程、科技创新的战略性目标。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存在的问题也不是单一的、表面的。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必须实现环境工程具有科学、系统的指导思想的目标,并重视生命周期,建立和形成有利于解决复杂问题的环境工程科学体系。对于生态环境中出现的问题,要遵循针对性原则,确立环境保护的工作重心,优先解决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研究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的重点项目给予重视。环境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复杂产物,在人类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分析该环节是否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最终能否形成完整的工程技术系统、防止出现污染转移现象、避免出现一项防治污染技术的诞生是建立在其他污染环节之上的情况。此外,环境工程不能只停留在理论阶段,要将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为治理污染的具体措施。

3环境工程和科技创新的主要内容

地球系统工程是随着地球系统产生的学科之一,其重点是在运用和研发创新工程和管理技术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进行探索和改造。全球气候的变化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环境,比如,目前我国的极端天气频繁发生,造成部分地区严重缺水,生态环境在气候的变化下变得更加脆弱,沿海地区受到了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因此,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的研发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科技创新内容。此外,地球上不仅生存着人类,还包括很多植物和动物,生物的多样性与人类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生物物种的不断灭绝已成为国际社会观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由此可见,人类必须停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4结束语

环境工程和科技创新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保证。在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和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坚持生态文明的科技观念、减缓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已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孟伟,傅泽强.生态文明创新环境工程与科技的发展模式[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1(01).

[2]邱向军.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生态科技新城建设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3(12).

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范文第5篇

(一)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的软构建

1.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

环境科学类专业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其学科构成主要包括以下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治理工程、环境监控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环境保护与监测、环境净化与监测技术等。从这些专业的课程系列上看,均涉及大量的实验课程,课程系列的特点既对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实验体系及实验平台提出新的要求,又为优化实验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实验设备,构建综合性、多功能实验教学体系及实验平台提供了可能。目前,扬州大学环境科学类专业主要设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环境科学、给水排水工程、海洋资源环境科学五个专业,实验教学领域主要涉及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微生物资源、有机固废资源化等几个方面。我们在搭建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时,充分考虑了本院的专业设置和相关实际情况,搭建了五个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分别是:环境科学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环境工程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资源环境科学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给水排水工程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海洋资源环境科学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各子平台所承担的实验教学领域不相互交叉,且相对独立。在各子平台功能分工的基础上,对仪器设备等资源进行了有机整合,实现了系统规划,统筹兼顾,资源共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适应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不同专业的学生只要对该领域的实验内容感兴趣,均可参加相应平台的实验教学并利用其相关实验资源,符合培养要求,满足了学生求知识、求创新的愿望,发现和培养了个性化、创造性人才,实现了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2.研究性实验教学内容。

研究性的实验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点和必要保证,它不仅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识,而且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开阔视野,启发创新思维,激发创造性。研究性实验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规律,必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设计实验教学内容。我校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所开设的实验主要有三类,按学生掌握难易度依次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其中验证性实验最简单,这种实验在教材中给出实验要求、仪器和试剂,以及给出详细的实验步骤,要求学生按照教材要求,完成实验;设计性实验比前者稍难,这种实验在教材中给出实验要求以及给出实验所需大致仪器和试剂,要求学生设计出操作步骤,并完成实验;综合性实验最完整,这种实验在教材中只给出实验目的和要求,需要学生自己选取和制定实验仪器、试剂和操作步骤。

3.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管理。

我校建成环境科学类研究性的实验教学平台后,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管理条例以促进实验平台的高质量和高效使用。一方面,明确要求各实验教学子平台的所有教学实验室必须向全院各系科和各专业层次的学生开放;另一方面,各子实验平台均采取按计划申请使用和临时申请使用两种方式:按计划申请使用的方式,是在每学期初,各任课教师根据各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上报实验子平台使用的计划及学生人数安排情况。临时申请使用实验子平台的方式,则主要是由学生提出申请。各专业的学生往往在开展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时,可申请到各实验子平台进行相关实验。这种申请经任课教师和相关实验子平台批准后方可实施,这种实施多安排在晚上或周末。

4.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的保障。

为了促进实验子平台的有效运行及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实验课程,有必要建立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的保障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保障,建立科学的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二是实验教学队伍保障,建立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管理人员协调互动的实验教学队伍;三是实验条件保障,包括实验设备和软件;四是质量监控保障,监督和保证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高效运行;五是经费保障,这里的经费支撑包括了实验平台硬件设施的维护费、实验耗材的购置费、实验自制设备的制作费等。

(二)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的硬构建

1.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的场地建设。

作为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基本单位和功能主体,“平台”的场地建设应当是各项建设任务中的重中之重。专一化教学实验场地是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实施的重要保证。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实验室面积约2万平米,-每个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均有多个实验室,可独立承担相应子平台所开设的实验课程。

2.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的仪器设备。

将学院现有的大型仪器和通用仪器均集中于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统筹规划,集中管理,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目前,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类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教学与科研设施齐全,仪器及装置设备先进。利用国家、省和学校专款支持平台建设,搭建了环境材料与环境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农业环境安全技术服务中心省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环境科学与工程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和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省级实践教育中心。研究性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资产从2000万元,增加到3500万元。

3.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的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共建研究性实验教学实践基地,创建以产业带动人才培养,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特点。在环境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充分利用研究性实验教学实践基地,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可全面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加深专业情感;学生也能够通过在基地的实践过程了解社会需求,树立自我发展方向,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构建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在实验教学中的成效

(一)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研究性实验教学实施以来,本院在校生申请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和毕业实践使用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的达100%。实践证明,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培养了了学生求实务真的科研态度,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又增加了他们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以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为例,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有较大提高,部分学生的研究成果被公开发表;近3年,有3名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并有1位学生的论文被推荐参加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选,6名学生主持国家、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本科生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近20篇。

(二)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各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均能及时解决学生仪器设备使用和实验中遇到的任何问题。以往的实验体系大都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固定的实验课程,教师投入到实验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使得实验教学禁锢在一定的模式中,不利于学生的技能培养和实践训练。新构建的环境科学类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学生能够循序渐进,从验证性实验,到设计性实验,再到综合性实验,能充分掌握相关实验技能,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三)促进了学科建设和发展

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不仅仅满足本科生的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更为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开辟了阵地,也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平台。实验平台的仪器设备全面且开放,大大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充分发挥了教学资源的效益。

(四)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构建以来,扬州大学环境科学类专业在校大学生人数维持在900人左右,学生学风端正,学习成绩良好。表现在绝大多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位授予率和一次就业率均稳步提高。近4届毕业生的考研录取率分别为30%、46%、90%和75%;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分别为90%、100%、100%、100%;学位授予率分别为77%、92%、100%和98%。由于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实验室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毕业生就业后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