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职业暴露;职业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3)05—0058—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医疗技术给医疗领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医护人员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危害。消毒供应中心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科室,护士每天对医院各种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进行回收、清洗、消毒和灭菌,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各种危险因素之中,因此正确识别消毒供应中心护士职业暴露因素,采取积极、科学的防护措施,可有效规避危害因素,保障自身职业安全。
1 职业暴露危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指各种血源性及消化道传播疾病的感染性病原体。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回收的医疗器材大多被患者的血迹、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直接污染,带有大量致病菌。护士在回收、分类、清洗等操作过程中,病原体可通过受损皮肤、粘膜进入人体或因高压水枪清洗管道时产生微生物气溶胶引起呼吸道感染。
1.2 化学因素化学性因素指强酸、强碱以及化学消毒剂存在的毒性、刺激性、腐蚀性污染等。消毒供应中心对污染的医疗器械、物品进行消毒、灭菌处理使用的化学消毒剂,如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环氧乙烷、甲醛、戊二醛等,这些消毒剂对皮肤、粘膜、呼吸道、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损害。如戊二醛对皮肤、粘膜、眼睛有刺激性;甲醛有致癌作用;环氧乙烷气体在空气中含量超标,可刺激人的眼睛、呼吸道,引起头昏、头痛、恶心,若皮肤接触可引起皮炎和水泡,还可能致癌、致突变、生殖毒性等。
1.3 物理因素
1.3.1 高温伤害压力蒸汽灭菌器、干热灭菌器、干燥柜和全自动清洗机在工作时都对外界环境产生高热。工作人员高温操作时易发生中暑,在开启设备舱门卸载物品时,易发生烫伤。
1.3.2 噪声危害噪声主要来源于预真空蒸汽灭菌器、超声震荡机、纯水机、排风扇、干燥柜等,这些设备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噪声。据有关劳动保护部门检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在抽真空时噪声强度在90-98 dB之间,超过了对工业区噪声标准55~60 dB,长期反复暴露于噪声环境中,易引起疲劳、烦躁、失眠、头晕、听力下降等不良反应。
1.3.3 锐器伤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在工作时容易被针刺伤;对器械、穿刺针进行清洗、精洗时受伤的机会较多;在检查刺针是否带钩、弯折、是否畅通时以及测试剪刀的锐利度时,如操作不当,就可能被针头、刀片等锐器刺伤造成感染。
1.3.4 其他危害制作手套时上粉、翻手套、配对、包装;整理、折叠各种布类辅料时,大量的粉尘和布类纤维在空气中弥散,对呼吸道和眼睛都有不利的影响。紫外线对人的眼睛、皮肤均有强烈刺激,照射时产生的臭氧也对人体不利。
1.4 心理、生理因素心理危害多来自职业压力,由于消毒供应中心服务于临床,无法直接创收,长期以来待遇不如临床科室;而且工作繁琐、复杂、劳动强度大,职业危害因素较多,自身价值得不到认同,易导致心态失衡。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工作中长期处于站立状态,弯腰动作多,劳动强度大,易导致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腰背痛等问题。
2 职业防护措施
2.1 健全职业防护规章制度,制定暴露后处置程序(1)根据《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传染病防治法》、《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等相关法律、规范和标准,建立健全相关的职业防护规章制度,制定岗位操作流程、职业暴露后处置流程和体检制度,将职业防护、健康管理纳入日常管理。(2)消毒供应中心护士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者注射乙肝疫苗进行预防。如果被污染锐器损伤,应立即挤压受伤部位,挤出血液,同时用肥皂及流动水冲洗伤口,然后用碘酊、乙醇消毒,填报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2.2 增强职业防护意识,改变不安全行为
(1)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防护知识的缺乏可能是影响护士防护意识淡薄的一个重要因素。护士学校均未开设职业防护教育的课程,工作岗位上强化基础护理各项操作,而忽视、淡化了对职业防护的教育。(2)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多数相比临床护士年龄较大,工作年限长,自我保护的意识薄弱,社会也没有对她们的职业防护给予足够的重视。有文献报道,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职业防护知识认知水平低,在回收清洗工作中穿戴整套防护用品的人较少,发生锐器损伤后做血液检查率仅7.14%,向上级汇报率为2.68%,说明工作人员对危险因素认识不足,对职业危害的防护意识淡漠。(3)组织学习卫生部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并实施的三个强制性的卫生行业标准,严格按标准穿戴,强调标准预防,执行手卫生制度。重点加强检查去污区护士的防护穿戴:圆顶帽、口罩、护目镜或面罩、防水隔离衣、胶鞋等。
2.3 职业暴露因素防护(1)规范、正确地保存、使用化学消毒剂: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及使用方法,配置时做好自身防护。使用房间尽可能宽敞,各区内安装通风换气系统、空气净化装置等,保持空气清新,减少对人体的伤害。(2)对环氧乙烷的防护:环氧乙烷消毒柜应安装在供应中心的最高点,排气管道安装在室外并高于建筑物;环氧乙烷消毒剂设专人负责管理;定期对环氧乙烷工作环境进行空气浓度的监测,使用环氧乙烷灭菌器时,工作间要打开排气扇,保持良好的通风;卸载时尽量减少直接接触环氧乙烷的机会,减少整理、翻动灭菌物品的次数;取放灭菌物品时戴口罩、眼罩、手套。(3)预防烫伤:开启设备舱门时,人应站在门后,避免烫伤。夏季不要手臂,卸载物品时,戴棉纱手套,以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高温物品,减少烫伤机会。(4)预防锐器伤:接触锐器时要戴手套,明确为感染性疾病时戴双层手套,清洗时动作轻柔,防止针头、刀片等锐利器械划伤皮肤。执行安全技术,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回套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锐器;禁止手持锐器物指向他人;禁止用手分离使用后的针头、针筒;将锐器盒放在方便使用的地方。
1传染病医院医院感染新特点
1.1作为传染病专科医院因其收治的对象为各类传染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传染性,使得医院内感染隐患多,外源性感染甚至医院交叉感染的危险高于其他综合性医院。特别是近年来,新发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及其早期传播途径的不确定性,使得传染病医院院内交叉感染,甚至医务人员院内感染存在高风险。
1.2当下单一的传染病专科医院收治的病种仍以结核及肝炎为两大主体,此两大类疾病为慢性病,具有病程长,治疗复杂等特点。特别是结核病,由于国家预防接种政策,现阶段患者以老年患者为主,合并基础病者居多,因此医院内内源性感染高发。
2医院感染控制中的难点或问题
2.1 医院向大多数基层传染病医院一样,医院规模有限为老医院,医院受硬件及区域规划的限制,使得医院布局及流程存在缺陷,对医院感控不利,外源性感染风险增加。
2.2临床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重视度不够,感控意识相对薄弱,感控措施落实有不到位现象。特别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多重耐药菌的防控、职业安全防护及手卫生依从性为主要薄弱点,使得医院内感染风险增高。
2.3现代医院的发展,患者权利意识的膨胀,使得医院在患者管理方面存在困难,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管理、患者家属的探视、医院预诊、分诊管理等细节、环节管理如不到位,可大大增加医院感染的风险。
2.4医院感控专职人员数量、人员资质及感控理念的更新亦是影响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方面。目前医院专职人员以护理人员转型为主,缺乏医疗、微生物、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对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引领作用薄弱,学科建设、科研能力几乎空白。
3传染病医院管理控制的对策
3.1以人为重点,抓住"三种人",全面落实感控措施
3.1.1以感控专职人员为关键,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着重提升专职人员的专业能力及素养,更新感控理念,包括专职人员自身的努力及医院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医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专职人员从日常监测、查阅病历等日常事物中解离出来,落到临床,特别是感控重点、高风险科室,通过专职人员盯人、盯事、盯现象、盯流程,发现问题,加强指导、督查、落实整改,使感控措施能实实在在落实。
3.1.2以医务人员人员为主体,着重提升医务人员的感控意识,以等级医院评审为契机,通过院控知识培训、技能竞赛、学习研讨等形式,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工作的自防自控意识及能力,使感控措施能实实在在贯彻。
3.1.3以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及家属为重点,着重加强患者的收治及管理,加强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规范探视制度,落实安全防护,在传染源源头上把控好,使医院感染能实实在在控制。
3.2以规范为标准,抓住"二个重点",建筑防控盾牌
3.2.1在医院现有的条件下,以各项法律、规范为标准,抓住原则,结合医院实际进一步合理布局,优化流程,完善制度,标识清晰,全面落实。
3.2.2抓住重点科室,对目前医院的院感重点部门,两个ICU;消毒供应中心;介入导管室;内镜室等感控重点科室进行危险因数评估,提出防控措施,专职人员重点指导,落实感控措施,以确保医疗安全。
3.2.3抓住重点环节管理,针对如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标准预防为基础的隔离措施落实;医疗器械及环境卫生学消毒;医疗垃圾管理;医疗污水处置;患者医院预诊、分诊管理;外出检查流程等重点及易忽略的环节,加强管理及督查,确保环节管理到位,杜绝医院感染隐患。同时亦不能忽略,保洁员队伍的培训和工作督查。
3.3以过程为管理方式,抓住"四个薄弱点",提升感控内涵
3.3.1对重点患者,特别是存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高风险的患者,专职人员实施从入院至出院的全过程目标性监测,包括合理用药;操作规范;标本采集;感染风险评估;置管前、中、后的评估、护理、感控措施的落实等全方面监管,做到事前评估、指导,事中督查,事后整改,注重主动干预,把感染控制变为感染预防,使医院感染率得到有效控制。
3.3.2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点,通过宣传手卫生知识;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培训;督查手卫生落实率;监管手卫生用品使用情况等举措,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及依从性,减少手传播的医院感染。
3.3.3多重耐药菌防控是医院感控难点,特别是两个ICU中,今年来多重耐药菌感染逐年增加,在进行多部门联防联控的基础上,需加强患者的管理,增加患者周围环境物体表面的消毒频次,全面落实手卫生等防控措施,同时对多重耐药菌定值患者的管理及防控措施落实亦不能忽略。
3.3.4传染病医院职业暴露风险高,特别是针刺伤的发生率领人担忧,血源性职业暴露主要是锐器伤[2]。在加强职业暴露防护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防护意识的同时,要求医务人员严格落实标准预防,规范操作,按要求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尽可能使用安全性医疗器械,发生职业暴露后规范处置,院感科加强随访,以杜绝职业暴露后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暴露;防护;护士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53-02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1]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护士常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害中,大量调查结果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感染及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2],由此而引起的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损害已经受到社会和医院等各方面的重视。我院自 2010年年底开设全科病房,全科病房的医疗护理服务具有特殊性,这些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危重、变化快、病程长,可能具有传染性等特点。现就全科护士的职业暴露来源及防护措施进行综述。
1 职业暴露来源
1.1 职业防护意识淡薄 标准预防和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 即使有一些防护意识, 也只是针对感染性疾病,认为内科接触血液、伤口、传染源相对较少,被感染的机会比较少,存在侥幸心理,工作中不重视标准预防。加上受护理先辈长期以来强调不怕脏、不怕累的敬业精神的影响, 造成职业防护意识的落后。
1.2 机械性损伤 朱袁青等报道,医务人员经表皮黏膜暴露率为每年每人次2.16%[3] 。我国也报道锐器伤率高于发达国家,主要原因是由于工作匆忙、粗心、操作不规范、操作时未遵循标准预防有关[3] 。特别是年轻护士经验少、在接触锐器过程中不注意防护, 操作时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 如用手直接掰安瓿、用手直接处理医疗用物、针筒使用后随意摆放、注射或拔针过程中自伤等。朱袁青等报道有人做过统计,锐器伤种类依次为针头( 84. 45%) 、安瓿( 10. 37%) 、刀片( 3. 35%) 、剪刀( 1. 83%) ; 锐器伤发生的环节依次在注射和拔针过程中( 39. 96%) 、掰安瓿( 13.72%) 、整理用物时( 13. 72%) 、手术配合时( 3. 36%) [3] 。所以锐器伤是最常见的职业伤害。通过针刺伤传播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远远大于其他途径, 已证实20 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 其中最危险、危害性最大的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4] ,而患有这类疾病的病人在门诊就医时常被收到全科进行治疗。
1.3 生物性损伤 ①护士与病人接触频繁, 给病人口腔护理、会阴护理、各种导管护理、口鼻腔吸痰、压疮护理、更换衣裤、床单甚至是护理垫以及在整个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都有可能接触到病人的各种体液,如酗酒者呕吐、毒物飘散在空气中; 肠道感染性腹泻的病人排出的传染性污物; 呼吸道传播性疾病病人的飞沫; 疱疹病人的疱疹液等。②很多反复发热,极度消瘦、抵抗力低下的病人在查找病因过程中血液生化检查都是艾滋病获得者、肝炎病毒携带者或梅毒感染者。③在抢救急危重症病人,处理各种意外等事件时容不得护士先行自我保护, 再去处置病人,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接触患病的几率, 放大了危害的后果。④一些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未严格按操作规程,无自我防护意识,存在侥幸心理,年轻护士尤为突出。⑤避免引起病人紧张多疑的心理和遭嫌弃的误会,认为无菌手套和口罩只在无菌操作中才使用。因此, 医护人员很容易受到感染。
1.4 化学性危害 ①医院消毒常用含氯试剂、乙醇、碘等消毒液, 对人体的皮肤、黏膜、呼吸道均产生一定的刺激性,除了气味刺鼻、皮肤损害外, 一定程度上还可产生基因突变, 导致癌变发生[5] , 对护士的生命安全造成很大的危险。②抗病毒药物、抗生素,细胞毒性等药物, 其配制过程中溢出的药液和粉末对护士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
1.5 意外伤害 包括身体伤害和语言伤害。随着社会和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病人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随之越高。一些人对护士仍带有职业偏见, 某些病人及家属对求医过程及治疗结果不满意时, 将怨气发泄在护理人员身上。护士在工作中稍有不周( 如更换液体稍不及时、打针穿刺时不能一次成功) , 个别病人及家属轻则脸色难看、责怪, 重则污言秽语, 甚至拳打脚踢; 遇上有些烦躁、不配合的病人, 自己拔针或针头脱落造成自伤或伤人, 护士在护理这些病人时就易受到伤害。
1.6 社会心理因素 国外有研究显示[6] : 长期在重症监护室工作和照顾临终病人的护士心理健康程度普遍下降, 甚至出现抑郁。全科护士大多面对的是老年病人,病情重易反复、病情复杂,变化快、护理高风险因素多,工作量大。一些慢性疾病,病人完全治愈的少、并发症多, 病重、病危、抢救、死亡经常发生,护士的精神状况、心理健康和生活态度都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法律维权意识的普遍提高, 病人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护士所承担的风险增加、压力增大,工作紧张感增加;护士长期上夜班扰乱了正常生物钟,生活无规律,加之护士身兼多从角色,担心家庭照顾不周,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这些都易让护士产生压抑、焦虑的情绪, 身心受到伤害。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职业暴露与防护的培训教育,提高职业危害防护意识 首先,让护士明白要保证自身的健康,才能去维护患者的健康,纠正侥幸心理和以往“不怕脏、不怕累”的观念。其次加强培训 新护士上岗前必须进行医院感染、标准预防、职业暴露、职业防护、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等知识培训, 使护士充分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 自我防护的重要性, 严格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和遵守操作规程、掌握洗手指针以及六步洗手法, 自觉将职业防护纳入各项护理操作中;再次是医院领导重视和支持, 建立职业暴露处理绿色通道及追踪系统,使职业危害的发生率降至最低程度。
2.2 遵循标准预防原则,降低职业暴露及其危害率 有报道, 采用标准化防护后, 医务人员的血液暴露率可从3 5. 8% 下降到18. 1%[7] 。标准预防是指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预防措施。标准预防强调双向防护。根据其操作原则,护士为患者实施操作的全程,不论患者是否确诊或可以感染传染病均采取保护措施,包括洗手、戴手套、穿隔离衣、戴防护眼睛和面罩等基本措施。正确洗手及把握洗手的时机,减少职业暴露,最大限度保护自己及患者,降低暴露的危害性。
2.3 避免机械性损伤和意外伤 掰安瓿前应先用砂轮充分锯割其颈部, 然后用无菌纱布包裹安瓿并对准易折点掰开,防止玻璃尖端或碎屑损伤护士皮肤;撬铝盖时应使用专用的开瓶器( 避免使用剪刀或其它工具) ;给烦躁、不合作的患者治疗时要有他人协助,以免造成意外伤害;损伤性污物, 如针头、锐器使用后应及时放入锐器盒内, 密闭存放加盖运送;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及将针尖、刀片等锐器面向他人。
2.4 生物因素损伤的防护 护士在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应戴好口罩、乳胶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戴护目镜,尤其在接触有或疑有传染性的病人的血液、体液时,要戴双层乳胶手套,接触后按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护士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手部皮肤的完整性,遇皮肤有伤口时,注意伤口的保护和清创处理工作,佩戴乳胶手套进行工作,防止细菌侵入。
2.5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接触刺激性较强的含氯消毒剂,尤其是在更换或测试消毒液时,应带好口罩、手套, 避免直接用手取放。消毒液应加盖, 室内保持空气流通, 减少刺激性气体的密度, 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损伤。器械取出后应用生理盐水浸泡或冲洗, 减少对皮肤、黏膜的刺激。若消毒液溅入眼睛内,应用生理盐水冲洗, 滴入林可霉素眼药水, 做好眼保护。采用人机共存空气消毒机进行室内消毒时,护士勿直视光源, 以免眼受伤。建立输液配置中心, 减少护士接触细胞毒性药物的几率。
2.6 提升心理应急能力,避免心理因素危害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压力, 如果未及时的给予有效地排解和疏导, 易产生心理障碍[8] , 要加强心理辅导教育, 提供减轻压力和放松精神的技巧培训, 帮助她们建立有效的应对方式,提升心理应急的能力。护理管理者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弹性排班。另一方面, 护理人员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 尤其是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 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增强自信心, 学会自我放松、自我调节、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使工作做到得心应手、忙而不乱, 特别是在抢救危重病人时。掌握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技巧, 正确处理护患关系, 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 建立和谐护患关系。重视护士家庭的因素, 关心护士个人生活, 及时解决护士实际困难, 使她们没有后顾之忧, 身心愉快的为病人服务。
2.7 提供足够的防护用品和设施: 改善护士的工作环境, 安装脚踏式水龙头或感应龙头,使用洗手液洗手。提供干手的设施以及便利、有效的消毒设施,如治疗车、护理车、每个病室门口放置免洗手消毒凝胶或喷雾式皮肤消毒剂,医务人员可随身携带的喷雾消毒剂,口罩和手套应放置于方便显眼的位置。
2.8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处理: 医院应制定职业危害暴露处理流程, 设立意外伤害或损伤登记报告制度, 建立锐器伤个人档案以便查询或随访。发生锐器伤后立即挤出受伤处的血液, 用流动水冲洗, 然后用0. 5%的碘伏溶液消毒后包扎。伤后及时向医院院内感染办公室汇报并填写报表, 对污染的情况进行评估, 受伤害者及时进行健康体检和医学观察, 或根据情况安排适当休息。如对病人及伤者进行有关化验项目的检查, 并对化验结果进行跟踪, 定期随访。若化验结果显示阳性应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如接种疫苗、高效价免疫球蛋白
3 小结
通过组织护理人员对以上例举的职业危害的来源进行分析讨论,培训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 引起护士们思想上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相应有效的防护措施, 就会明显减少了护士的职业危害。广大医务工作者、特别是临床一线的护士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在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时, 也时刻伴随着严重的职业危害。因此, 护理人员应提高自身的防护能力和防范意识, 严格执行标准防护原则, 及时正确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减少职业危害。
参考文献:
[1] 陈珍凤.护理职业暴露现状调查及防护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0):60.
[2] 高国贞,刘桂卿.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情况调查[J].现代护理,2006,12(12):18.
[3] 朱袁青,瞿伟莉.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对策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0,8(1A):64.
[4] 宋宾莲.神经内科护士的职业防护[N].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第5期.822.
[5] 姜红, 胡兰, 王晓波.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及防护[J] . 中国医院管理, 2006, 26( 7) : 53-56.
[6] 牟进英, 滕秀珍. 患者临终前的护理[J] . 实用护理杂志,1997, 13( 4) : 215.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2年1月在门诊急诊工作的护士104名,从事护理工作的最长29年,最短6年。年龄最大50岁,最小28岁。学历本科13名,大专84名,中专7名,职称中级9人,初级95人。发放问卷104份,回收104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1.2 研究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情况调查如年龄、学历、职称等。(2)职业暴露的情况,包括化学消毒药物和细胞毒性药物的配制使用过程中引起的损伤,针刺伤,无保护性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3)标准防护相关知识的认知态度(4)防护行为依从性的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门急诊护士共104名,年龄22~54岁,(31.30±10.07)岁,年龄小于30岁的82人,30~40岁的5人,大于40岁的17人。职称:主管护师9人,护师42人,护士53人。学历:本科13人,大专84人,中专7人。本次调查的104人中有职业暴露经历的57人占54.8%。职业暴露发生率见表1。
2.2 认知
护士对职业防护知识的认知情况见表2。
护士对职业防护知识6个条目认知率为13.46%~35.58%,认知非常欠缺,其中79.8%对标准防护的概念不清。87.5%对暴露后的规范处理不了解。
2.3 依从性护士职业防护行为的依从性见表3。
本调查采用等级评分(1分表示完全做不到,2分表示偶尔做得到,3分表示一半时间做得到,4分表示大部分时间做得到,5分表示完全做得到)的方式对护士职业防护的依从性进行评定。分值越高,表示护士职业防护行为的依从性越高。
2.4 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2.4.1 生物性危害 如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急诊护士应对的是急危重症患者,创伤、骨折、自杀、酗酒、意外等恶性事件。容不得护士事先进行自我保护,再去处置患者。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危害的后果。一些先兆流产、自杀者事后血液检查是艾滋病获得者,肝炎病毒携带者或梅毒感染者。又如呼吸道传播性疾病患者的飞沫,急性中毒患者洗胃过程中的体液,尤其是毒性很强的有机磷。护士在没有防范的情况下,可通过呼吸道、皮肤黏膜被动吸收[1]。肺的弥散快,血流量大,对护士的身体产生很大毒害。
2.4.2 机械伤 机械伤是急诊护士最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急诊患者多,工作量大。尤其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大批急诊患者来就诊,急诊护士应接不暇,更易受锐器损伤[2]。皮肤黏膜受到伤害,更易导致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4.3 化学性危害
(1)化学消毒剂 门诊急诊常用的戊二醛、含氯制剂、碘伏等消毒剂。都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腐蚀性和挥发性,对人体和环境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2)化疗药物 门诊急诊护士给化疗患者配置及使用化疗药物过程中,可接触到外溢的药液和挥发的气体。同时患者化疗后的呕吐物、排泄物、汗液、尿液中含有低浓度的化疗药物,护士也可间接接触到。
2.4.4 社会心理危害 护士长期面临生离死别的场面,频繁接触痛苦死亡的刺激。加之患者病情来势凶猛,患者和家属常有恐惧急躁的情绪,患者的许多病情发展及变化,患者及家属无法理解,一旦患者救治无果或希望渺茫,家属会将不满情绪发泄到医护人员身上。甚至辱骂、动手殴打医护人员,使护士身心受到极大伤害。
3 讨论
护理工作中存在着许多职业性损害的机会,护士正确认识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准确掌握职业防护的相关知识,是科学有效地进行职业防护的迫切需要。
【摘要】 目的 探讨传染科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 方法 针对近年来传染科常见危险因素以及护理人员不规范操作,总结发生护理风险原因及临床中对护士造成的职业危害。结果 制订相关的防范措施可使传染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更好地加强自身防护,将各种危害降至最低,有效地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 传染科护理人员 护理风险 防范措施
由于传染科传染病种类繁多,传播途径多样,而近年来肝炎、艾滋病SARS.HINI流感等传染病发病趋势也在上升。而传染科作为医院高危科室处于高危易感环境中,护理人员每天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因此为了保证传染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避免和减少职业危害护理风险,应加强传染科护理人员自我防护制订出更有效的防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1]。
1 常见危险因素
1.1 物理性的危险因素 针刺伤或锐器伤最常见,其中由皮肤刺伤造成感染占84.2%[2],国外众多研究表明,10%~25%是由针头使用后重新套上针帽发生的。
1.2 生物性的危险因素 护士在操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其他分泌物,而这些是最常见,又最具有潜在性的危险因素。
1.3 化学性的危险因素 传染病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接触的化学消毒剂消毒液对呼吸道黏膜损伤及刺激和致癌作用,临床中用的体温计、血压计等都含有水银,当不慎被损时会对护理人员的健康造成隐患。
1.4 新发传染病的危险因素 新发传染病随时发生,由于人类对新发传染病缺乏认识,尚未找到特异性防治方案,护理人员很可能被传染。
1.5 心理社会因素 护理工作辛苦而忙碌,大量应激事件危重病人护理容易产生疲劳焦虑等身体状态而增加操作中感染几率。另外,人们对传染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和歧视态度,势必影响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2 造成传染科护理人员护理风险原因
2.1 护理人员在执行操作规程时不规范 对执行规章制度松懈,对潜在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
2.2 自我防护意识低,业务知识较缺乏,对传染病危害性认识不足。未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在整理用物、废物丢弃过程中,不正确的弃物处置,分类、标识、处置不规范。
2.3 与传染病患者接触或交流时,不穿隔离衣、不戴口罩、不戴手套,增加了职业暴露的机会。
3 职业防护
加强个人防护意识,严格做到标准预防;护理人员应按规范操作,对各类锐器应用专用容器盛放并集中处理;做好手的清洁与消毒,认真执行标准六步法洗手法;医院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立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制订《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及《职业暴露报告登记制度》。如在护理HBV、HCV、HIV患者的过程中不慎被带血的针刺伤,应立即就地进行局部处理,同时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报疾病控制中心;并在24小时内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定期对暴露者进行检测随访,做好登记及分析原因,采取预防措施。
4 防范措施
4.1 建立健全护理安全质量管理[3] 规范传染科护理操作各个环节,重视专科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培训,熟悉各种传染病传播特点和危险因素。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成立科室感染管理小组。
4.2 强化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是保护医护人员职业健康安全重要措施之一,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4.3 加强个人防护措施 学习并考核每位护士“职业暴露”工作流程,建立各种废用医疗物品分类标识放置,专人清点回收,设立锐器收集箱。特别在消毁处理针头 刀片 废安砙等锋利物品应做好防护措施最后养成使用镊子夹取习惯,若不慎被刺伤应立即将伤口处血液挤出一些冲洗伤口后用75%酒精或碘伏消毒必要时尽快注射免疫球蛋白。
4.4 导管及污物处理 我们对输液管导管排尿管等应严格规范操作避免交叉感染,对患者污物应做到消毒后排放严防污染,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应及时毁形消毒统一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
4.5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每日对各病房进行60 min紫外线空气消毒避免消毒剂引发的职业危害。严格执行操作前洗手,操作中每人一巾一消毒。进病房操作时必要时穿隔离衣及戴手套,加强自身防护意识。穿隔离衣不允许进清洁区,操作完应及时洗手消毒。避免直接接触病人标本,做好病人血液呕吐物分泌物粪便及诊疗器械消毒处理。
4.6 保证足够的护理人员编制,减少因工作忙乱而造成的职业危害;医院要加大投入,完善医院各种设备、设施,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选拔任用优秀的护士到传染科护理第一线工作,不断加强业务培训和知识的更新,加强专科护理培训。
4.7 提高自身免疫力及心理素质 定期体检注射疫苗,在护理工作中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时排除外界的干扰,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对受伤护士给予人文关怀,以减轻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后的不良情绪反应。同时大力开展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强自身的涵养,从而把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降低到最小。
5 讨论
我科在最近十年中,接待传染病人3900例被针刺伤者九人次,除1人感染乙肝调离后无人感染上疾病。消毒剂及消毒物品按规范放置、操作,无人因误操作而引起伤害。根据工作量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在发病季节实行弹性工作制,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力浪费,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习,不同程度的提高了业务水平。总之, 只有找到风险因素,加强管理,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应对的措施,对各种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减少护理风险才能适应现代医院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邢秀亚 -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