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硬件教学反思

计算机硬件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硬件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硬件教学反思

计算机硬件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一、抛锚式教学法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者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环境中去体验。建构主义中的抛锚式教学法,主张课程要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个真实事件或问题被比作“抛锚”。

 

抛锚式教学法由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环节组成。

 

二、抛锚式教学法在计算机硬件系统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笔者通过前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总结和反思六部分按照前文中提到的抛锚式教学法来设计计算机硬件系统这部分课程。

 

(一)前期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计算机硬件系统,主要包括主机系统、输入输出设备,主机内部重要的部件主板、CPU、内存以及各种接口等为本节课的重点。

 

2.学习者分析

 

多数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其各部分零件的实物及对应的功能不太清楚,所以将本次课设计成动手实践课,由学生自己打开机箱,通过自学课本、上网查阅资料以及相互讨论的方法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有直观的认识,主机内部主要认识主板及主板上安装的若干芯片接口卡槽、CPU、内存、各类存储器以及各种总线与接口等,掌握各部分主要功能,实现概念和实物的对接。培养学生通过浏览资源网站,获取信息、加工整理信息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概括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查阅课本、网上搜索资料的过程,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息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协作研究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计算思维和研究探索精神。

 

(三)教学策略

 

学习方法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学方法运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中的抛锚式教学法:教学资源包括计算机主机若干、网络教学环境。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参考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中的抛锚式教学法,整个教学过程按照抛锚式教学法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五个环节来实施。

 

1.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利用台式机的主机,给学生们创设一个实践探究的情境;学生活动:观察主机内主要硬件设备,思考各部分功能;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境中发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确定问题

 

教师活动:分配主机,布置本节课任务:通过自学查阅课本或网上搜索相关资料熟识计算机硬件系统各部分构成及其作用;就近3人结组,小组内竞赛,分别轮流对照主机指出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组成各部件的名称与实物的对应,并说出各部件的作用,看谁用时最短;学生活动: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开始拆卸主机,认真观察内部组成,积极思考主机内部重要部件、CPU、内存条等重要组件的实物识别等问题:设计意图: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动手、观察、思考的能力: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的接受任务。

 

3.自主学习

 

教师活动:维持基本的课堂秩序:学生活动:首先通过自学课本知识进行计算机硬件系统基本构成和主要功能的学习。然后通过在网上查阅相关图片或者视频资料来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协助学习

 

教师活动:维持基本的课堂秩序,对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指导答疑;学生活动:对个人仍然存在的疑问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找老师答疑;开始小组内竞赛;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和表达能力。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互评和自评;学生活动:按照学习过程中同学表现进行互评和自评;设计意图:通过自评和互评,帮助学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五)教学评价

 

即教学过程中的“效果评价”。

 

(六)总结和反思

 

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相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可能对本课知识已经熟悉,可以适当分配给他们其他任务,例如做老师的助教帮助其他同学;学生上网可能浏览与课程无关的一些信息,引导学生恰当地使用互联网搜索资源;在课程的最后加入问题总结和知识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知识。

计算机硬件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本课程以问题为中心,分组教学、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通过助学课件、网络搜索、讨论问题,最终对问题进行解答。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同时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加强个别指导,重点难点分析;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视频片断、现场演示等教学方式,注重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效果,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听到、看到、摸到知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问题设计

1.决定计算机硬件档次的因素是什么?通过市场调研了解目前单位和家庭个人计算机的配置主要有哪些。

2.如果由你来选择配置计算机,你会怎样选择?为什么?

3.目前单位和家庭个人计算机经常出现的硬件问题有哪些?你知道如何解决吗?由此,你能否考虑到新计算机配置时要注意的问题?

4.给你一些计算机必要的硬件,你能否组装出一台可以正常使用的计算机?你能否预计在安装过程中将会出现的问题?如果有,如何解决?

5.在拆、装计算机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6.在计算机硬件出现问题时,主要通过哪些方法解决?

7.计算机不能正常运行,一定是硬件的毛病吗?举例说明。

8.你认为今后计算机将有哪些新的功能?

三、教学构想

职业学校学生所学内容,最关键的是要学以致用。如何组装一台计算机是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重点及后续维修课程的基础。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们强调市场调研,通过调研了解目前单位和家庭个人计算机的配置主要有哪些,用户对计算机配置如何选择等等,从而使本课的教学目标贴近生活,使学生所学真正能服务于实际生活。本节课是职高一年级的内容,针对职高学生的心理和认识特点,在本节课中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探究活动以问题的形式放在课前进行。首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组基本是按照学生的意愿进行,但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因素,尽量做到公平分配。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①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目前单位和家庭个人计算机的配置;②通过网络查阅有关计算机硬件的知识;

在课中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展开对计算机拆装的学习。我们采用细拆快装的方式进行,通过竞争的方式让同学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使其个性、特长自由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通过市场调研了解计算机组成及各部件的名称和作用;掌握计算机拆卸的步骤,会熟练拆卸一台计算机;能够根据用途开列计算机硬件清单;会初步根据需要组装一台计算机。

2.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同时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加强个别指导;通过合作交流、课件演示、学生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计算机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加深认识所学专业,培养专业归属感;培养对知识的探究、分析和创新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培养独立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理解和分析;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以及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工作责任心,树立产品质量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及教学过程

1.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机拆卸和组装的过程;教学难点:拆卸和组装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解决。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分步展示所列问题,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操作,并利用助学网站,对每组的计算机进行拆卸,并对所拆卸的各部件进行登记,详细记录各部件的相关信息。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及时上交到老师手中。通过竞争的方式,各小组快速将拆卸的配件进行组装。在装机过程中老师强调细拆快装,突出学生拆机过程中的仔细程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快速安装,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对学生结合拆装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每个小组由代表发言,总结得出结论。通过解决拆装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了解解决硬件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学生活动和查阅资料,得到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关系,对计算机维修知识进行适当拓展。

3.学生评价:学生分小组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知识点进行补充点评。

4.课后延展:要求学生结合本次项目所学知识,分别通过书本知识或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列出组建3500元左右的电脑、5000元左右的电脑的配置清单,并能写出一种方案的详细组装过程,列出配件清单,最后写出实验报告和组装方案,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入到生活实际中。

六、教学反思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提出中心问题转化为任务分解成序列任务完成序列任务、解决序列问题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在激活阶段,教师通过激活原有知识结构或提供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做好学习准备。在展示阶段,教师指导学习者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结构加以联系,理解新知识。在应用阶段,教师辅导学生进行应用活动,让学生进行练习尝试。在整合阶段,教师鼓励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进行反思和创新。本课程在导入新课时所提问题来源于生活,教师通过激活旧知导入新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展示新知识点,在老师进行理论指导、技能辅导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学生在这种研究学习中,主动性最强,学习效率也较高,得到的启迪也最大。在教学中,有小组间的交流,也有集体的交流,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为进入深层次的学习提供了基础。通过本次教学实践,反思平常教学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的编排上:教学领域更宽广

传统教材中的内容都相对集中安排,把内容相同或者思路相近的编排在一起,其目的就是方便教师教、利于学生学。这里的教和学都是从理论的角度出发的。而项目化的教学方式,更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样更切合职业学校学生的认识规律,更加体现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注意使“解决问题”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应该把学生努力引导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活动中来。

2.内容呈现形式上:联系现实更紧密

传统教学的重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理论,因此不给学生提供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整合信息、形成问题的机会,而是把整理好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的任务就是简单的“学”。大多数情况下,呈现给学生的问题表现为结构规范化、条件明朗化、答案唯一化。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调研、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再用不同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多次的训练就能提高学生从身边的客观环境中、从现实的生活中提取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目标上:教学目标更全面

计算机硬件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改革;教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11-20295-03

1 引言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必修课,它不仅可使学生从底层剖析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设计技术,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数字系统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养计算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继承技术人员的一个有效的教育环节,从而打破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它在整个专业课的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继的《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内部结构日趋复杂和庞大而且高度集成化,这使学生普遍感到《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难学、难懂、概念抽象、感性认识差,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如何改革《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以提高其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使它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多年来从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的体会,在对建构主义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建构主义理论与《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的相通性,强调建构主义理论在革新传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并通过相关案例的分析,对建构主义理论在《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2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学习

2.1 建构主义理论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学习的特征

结合《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特点,建构主义理论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学习的特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学习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该课程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原理与运行机制,计算机硬件系统各部分的设计方法以及构成整机系统的基本原理。同时也包括高性能计算机的新技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第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比如在要求学生进行计算机整机系统的设计时,强调的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它要求学生能够将计算机硬件组成的各个部分融会贯通,让各个部分彼此发生联系,从而能综合利用各知识点完成整机系统的集成。

第三,《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相关技术是当今计算机学科中发展最迅速的技术之一,很多知识点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不断出现的,如浮点运算技术、多核控制器技术、磁盘存储阵列技术、通道技术。所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学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它不可能是孤立的,因此它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第四,《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学习是反思性学习。学习者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反思,进行自我分析,才能不断取得进步。例如学生在学习了DMA的工作原理后,应该反过来对中断的工作原理进行对比分析,从本质上比较出两者的异同,这样才能在实践中灵活应用这两种I/O信息的处理方式。

2.2 建构主义理论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学生的角色

根据上述对基于建构主义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学习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和学习过程整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不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学习任务也不再是对一些概念和原理的简单记忆和重复使用。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是带着知识,带着经验,带着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走进课堂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和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思考,在旧经验基础上不断地纳入新经验,不断地重新建构自己地知识体系。所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是学习的管理和监控等责任。

2.3 建构主义理论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教师的角色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也必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第一,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引导者。在传统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理论。而在建构主义理论下,针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学会引导学生自己去学,并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去搜集资料(如上网查看计算机硬件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动向),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

第二,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协助者。在建构主义环境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师要在教学初期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但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除了给予适当点拨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建构知识。例如在讲授运算器和控制器时,启发学生将其与实际的CPU相比较,然后让他们自己归纳总结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特点,这样学生才能对知识有深刻的印象,而不再是对知识死记硬背。

第三,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组织者,建构主义为学生知识的建构提供了真实情境,在学习者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也要当好组织者,尤其是在《计算机组成原理》整机系统的设计过程中,由于整机系统涉及到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I/O系统以及相关软硬件设计方面的综合知识,需要同学之间团队合作才可能做好。因此,在分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组织好学生的协作学习。

第四,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管理者。在基于建构主义《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已经由单纯的教学执行者转变为学生知识建构的管理者。随着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资源日益丰富,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主动建构知识,就要有效的利用资料。《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很多计算机硬件方面的前沿技术和文档都是通过网络获取的,在相关资料的整理和收集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好管理者的角色。

3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抛锚式教学策略”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探究,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中,运用此教学策略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力。

“抛锚式教学策略”的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下面结合案例对基于网络环境的抛锚式教学策略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3.1 创设情境

计算机硬件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有效教学”理论渐渐走入了我们的视野。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如何检验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真正有效呢?在《有效教学方法》中,鲍里奇明确指出了对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行为,即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和确保学生成功率。我选取了《建立硬件资料库》一课中的几个教学片段,依据鲍里奇的观点,尝试着从五种有效教学行为入手,分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这个过程中,我切身感受到,“有效教学行为”能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辨别课堂教学的有效与无效,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课例描述

【片段一】师:(出示电脑图)这是一台普通的台式电脑。请问,键盘、鼠标都有什么用途?

生:能输入文字,能操作图标。

师:对,我们能用键盘和鼠标对电脑输入信息。像这种向计算机输入信息的设备,我们称之为输入设备。

师:那显示器的任务又是什么呢?

生:显示图像。

师:确切地说,显示器将计算机处理过的信息显示在屏幕上,也就是说将计算机的信息进行输出。我们把这种设备称做输出设备。

师:那主机箱里又有什么秘密呢?

学生思考,翻书,小声讨论。

师:(课件中出现主机内部图示)主机里有中央外理器和存储器。中央处理器又称CPU,它由控制器和运算器构成。大家来看看中央处理器的大小(出现手指捏着CPU的图片)。

生:只有这么小?(感叹并小声讨论。)

师:存储器的功能是存储信息,分内外存储器,主机里的内存条就是内存储器(出示内存条图片),外存储器就比较多,如硬盘、光盘、移动硬盘、U盘等(出示以上物品的图片)。

师:组成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几大部件已全部亮相,通常我们把这种结构称做“冯・诺依曼结构”……

评析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仅用5分钟介绍了计算机硬件系统――冯・诺依曼结构。教师清晰的讲解使学生能按逻辑顺序逐步理解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中央处理器、存储器,又为课堂作业活动争取了更多的实践操作时间。教师能做到清晰授课,这便是有效的教学活动。

【片段二】师:我们家里使用的计算机还配备了许多外部设备。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硬件设备图片库,请同学们仔细辨认并将它们分类入库。

学生下载作业包,开始操作。教师巡视。

生1:老师,数码相机属于什么设备?

生2:书上不是说属于输入设备吗?

生1:可是数码相机有屏幕显示,也能将信息反馈出来,符合输出设备的定义呀?

生3:那照你这么说,数码相机还可以存储相片,还属于存储器。

面对学生的讨论,教师适时引导。

师:我们先来分析下,数码相机用什么部件存储信息。

生:存储卡(SD卡)。

师:那如果拔去存储卡,数码相机能不能归入“存储器”?

生:不能。

师:显然,数码相机本身不属于存储器。那数码相机到底属于输入设备还是输出设备呢?请同学们思考数码相机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

生:拍照。

师:数码相机本身是用来拍照的,它的功能是获取信息,再传递给计算机。你们得出答案了吗?

生:它属于输入设备。

10分钟后,几乎所有的学生完成操作任务。教师切换个别学生屏幕核对答案。

评析 教师设计了硬件设备图片库,让学生通过外观来区分常见的硬件设备。显然,图片比文字更能吸引七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让他们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从而落实教学重点。鲍里奇认为,教师要在教学刺激之后立即提供练习题,使学生的“理想行为”得到操练。在这个片段中,设计的这个操作任务是为了巩固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认识。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还给他们提供了足够的学习讨论时间。这也是有效的教学行为。

【片段三】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认识了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设备。现在,我们来试着自己动手配置一台计算机。

教师出示“我的爱机”配置清单。学生发出一阵讨论声,个别学生还小声惊叫起来。

学生下载作业单,并打开教师提供的参考网站“硬件DIY”。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注意配机的总额不能超过4000元。

学生浏览参考网站开始作业。然而10分钟过去了,提交作业的学生还寥寥无几。教师无法进行点评,这项作业销声匿迹在下课铃声中。

评析 “合理配置一台计算机”是一项比较复杂的任务,不仅要考虑价格,还要考虑兼容性。但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设计的任务仅是让学生通过价格去配置一台计算机,向学生传达了一个错误的认识:配置计算机等同于组装积木,只要价格合理即可。另外,由于学生没有实践经验,面对信息繁多的商业参考网站,他们感到无从下手,难以完成品牌、型号、价格的对比与选择。作业难度偏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投入作业的时间几乎为零,更多的时间花在浏览网站上,最后,确保学生成功率的目标无法达到。显然,这是无效的教学活动。

课例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行为,涉及教与学的互动与生成。设计华丽、气氛热闹的课堂并不一定体现了有效教学,平实无华的课堂也不一定偏离了新课程改革方向。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以下素质。

1.尝试与教材对话,吃透教材,清晰授课

有效教学的备课环节,既要继承传统备课目标明确、过程清晰、问题主导和节奏紧凑的优点,又要体现灵活性,即挖掘教材的可操作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寓于知识应用中。片段一中,教师是教材与学生的中介。教材上描述的计算机硬件结构与学生实际的理解力之间存在差距,所以教师设计出接近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方案,通过清晰授课,缩小学生与教材的差距,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可见,开展有效教学活动,有时并不需要过多地修饰教学情境。吃透教材、清晰授课才是关键所在。

2.科学设计课堂任务,让教学活动具备艺术性

情境导入、优化教材、任务驱动等方法,必须具备科学性,才能成为有效教学的助力。片段二中,教师对书本提供的操作题进行了删减与增补,使任务简单且贴近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科学地优化教材,合理地进行任务驱动,有利于有效教学生成。片段三中,教师给出的任务情境却忽略了配置硬件的兼容性,缺乏科学依据,这样的教学是无效的。

3.站在学生的角度,控制作业难度,保证成功率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沟通的前提是理解对方。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片段三中,教师没有顾及学生的生活接触面现状,盲目地追求实用性,以致作业难度大,学生成功率低,根本谈不上有效教学。所以,我们需要从学生的视角布置作业,把有效教学落到实处。

有效教学没有深奥的道理。只要我们强调教学的目标意识,讲究教材特点的把握与解读,运用巧妙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直面学生的学习特点并加以分析,定制针对学情的课堂操作任务,保证学生的作业成功率,课堂教学活动就将真正走向有效。

参考文献

[1]沈毅,崔允.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硬件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学习动机 计算机英语 CLIL 中职学生

1问题的确定

英语是国际通用的计算机语言,因此计算机专业的中职学生学好计算机英语非常重要。然而,学生上课不听课,睡觉、玩手机,教学效果欠佳。为了解决这问题,我们做了以下假设:(1)学生觉得计算机英语没用;(2)教师教学方法不受欢迎;(3)学生听不懂。我们对计算机专业三年级的21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11份。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认为课堂沉闷,原因主要是课堂大部分时间被用于讲语法、分析翻译句子,结果证实了第二个假设。改变教法提高学生学习动机是重点。外语学习动机即个体出于愿望或满足感在学习语言时的努力程度。学者Dcpmyeita把语言学习动机与教学情景的有机结合,他提出了提高学习动机的因素:(1)学生对该课程的内在兴趣;(2)教学与学生需要的相关性;(3)学生对学好该课程的期望值;(4)学生对课堂活动效果的满意度。我校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企业实习等加强学生对职业性质和前景的了解来提高第2和3因素。结合调查结果,教师应提高学生对课堂活动的满意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向持久性W习动机转化。

2行动研究方案的制定并实施

近年,很多学者报道了欧洲国家采用内容和语言融合学习法(Content andLanguageIntegratedLearning,简称CLIL)在中小学用外语讲授数学、生物、物理、信息技术等课程。例如,在一项为期两年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93%的CLIL学生选择下一学年跟同一个老师继续用外语学地理。这表明,CLIL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相比之下,我国的CLIL主要应用在高校(如:朱剑林等),报道CLIL在职中的应用很少(如:周苑)。CLIL是将学科内容与语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内容和语言双侧重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以内容(content)、交际(tommunication)、认知(cognition)和文化(culture)这4C为框架来制订和实施教学计划。我们尝试在中职计算机英语课中运用CLIL,希望能提高学习动机。

行动实施时间为2015年9月到2016年1月,共16周,周课时为2节。按CLIL模式,每个教学单元都含有4C要素。我们记录职三年级一个自然班的43名学生计算机英语学习动机的变化。以下是行动方案:

2.1内容

这里指计算机专业知识,如:计算机的软硬件等。

2.2交际

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交际活动,为学习者创造交流信息、表达思想的环境,促进语言习得。本研究以《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为框架,整理了语言交际在计算机英语中的具体交际功能项目:感谢与道歉、预约与邀请、求助与提供帮助、赞同与反对、劝告与建议、投诉与受理投诉等,如:The client is complaining about his slow computer.Please give him some suggestions.

2.3认知

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认知活动进行学习:记忆、举例、排序、解释、比较、分类、预测、假设、推理、综合和评估等的形式进行学习。各认知活动在本课程中各个单元出现的顺序从低级到高级出现,使教学活动从易到难展开。例如,要学习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名称,教师可以先展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用英语说出其名字。学生不会的,教师展示单词并示范读音。然后,教师给出部分字母,让学生看着教材,把这些词拼出来,写在思维图的外圈里,接着,让学生说出中心的上位词是什么(识别)。下一步,可以通过Odd one out的活动让学生对单词进行分类(分类)Odd one out from:primer,scanner,keyboard,microphone.正确答案是printer,因为printer是唯一的输入设备。接着,让学生把本课所学的计算机硬件按市场平均价格从高到低排列(排序)。教师可以立刻上网,查国内现时的网购价,以给学生的估算结果一个反馈。然后,同桌两个学生为一组商量,按1000元预算在教师设计的虚拟购物网“选购”计算机硬件设备(综合)。教师自己做虚拟购物网为了保证目标单词的出现和限制陌生词汇的出现以降低任务难度,并向全班简单描述选购方案,让其他同学投票选出性价比最高的方案(评估)。通过由浅入深的几个认知活动,学生把要学的知识点一次一次地复习,加深巩固,以达到灵活运用。

2.4文化

文化,指多元文化,增强学生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理解能力。老师以单元话题切入,提出拓展性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后,汇报通过上网等手段收集的信息。教师还指导学生在国际学生论坛上用英语向其他国家的同龄人提问交流。如:学习Internet的时候,学生调查英国中学生经常上什么网?怎样利用Internet上课?

3行动研究效果的分析

本研究共收集了两类资料:调查问卷和访谈。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同时且持续地进行,并始终伴随着研究者的反思。

3.1问卷调查

在第一周和第十六分别对这43名学生进行无记名学习动机问卷调查,两次收回有效问卷都是43份。有效问卷的数据通过社会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处理。得出以下结果(表1):

表1的结果显示实验后,学生的学习动机明显增强(t=-2.54,p

3.2学生访谈

在第八周和十六周,我们根据男女生比例,分别从计算机英语成绩80分以上、60-79分、60分以下三个等级中选取了3名男生和3名女生进行访谈,问题如下:

问题1:对比以前,你是否觉得自己更喜欢现在的计算机英语课?

问题2:你觉得喜欢现在的计算机英语课原因是什么?不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访谈采用教师对学生访谈的形式,录音后进行文字转译成6份文字资料,然后用三级编码对内容进行了三级逐步提炼。分析后,得出以下反馈结果:

结果1:被访学生均认为自己喜欢现在的计算机英语课。

结果2:喜欢现在的计算机英语课的原因主要有:课堂活动有趣吸引;课堂活动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专业;课堂气氛轻松,学生焦虑情绪减轻。

4结论与反思

4.1结论

学生对计算机英语课堂感兴趣程度明显提高,学习动机也明显提高。实验前、后,我们都分别用“学生学习动机调查问卷”调查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抽出其中能体现学生对计算机英语课堂感兴趣程度的问题的调查结果做一个统计,如:我希望这个学期有更多的英语课。这些数据通过社会统计软件SPSS 13.O进行处理,统计的结果是(表2):

表2显示,学生对计算机英语课堂感兴趣程度明显提高(t=-13.670,p

4.2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