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品设计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现代国家工业化程度的加快和人们认识的提高,环境资源问题成为世界的共同难题。在大力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今天,绿色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设计发展的潮流与趋势。儿童包装作为现代商品包装的重要分支,其产品包装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但现有市场儿童包装却混乱不堪,包装过度。因此,基于节约型的儿童产品包装越来越受到青睐。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其主要针对对象是青少年和儿童,作为设计师,为儿童设计出更全面更人性化的设计,走绿色节约可持续性设计道路势在必行。
儿童产品包装
1.儿童产品包装现状
当今,玲琅满目的产品包装充斥着市场,而儿童包装在所有包装中是最为繁琐花哨的,儿童包装涉及到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在包装设计上也是参差不齐,形式大于实际功能,不环保的包装材质,不合理的包装结构,耀眼的色彩,不具有延续性的包装性能,整个包装缺乏创新等都成为儿童包装的缺陷,有的包装甚至对儿童具备很大的危害性,影响儿童身体健康。
2.儿童产品包装特点
儿童作为特殊人群,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儿童包装与其他包装在本质上有很大差异,表现出独有的特点。
(1)图形、色彩认知
图形是最直接传达信息的载体,儿童由于自身特征,对外界的认识都是通过一定的图形,色彩等媒介完成。图形的夸张跟高纯度的色彩常常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儿童包装的图形色彩设计既要符合儿童的心理需要,又要体现儿童的情感价值。
(2)视觉空间认知
儿童在整个成长期内喜欢利用视觉空间去感受物品的喜好。视觉空间---用视觉的方式去感受每个不同的空间,寻求不同空间对比变化。儿童包装采用不同的图形,空间进行图像穿插,以寻求包装的个性化和趣味性。在视觉空间处理上,需要把握空间穿插的度,倘若包装空间跳跃过于频繁,儿童会充满迷惑和不解,以此心生反感。
节约型理念儿童产品包装方法
1.儿童产品包装材料生态化
儿童产品在选材的时候需要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生理来选材,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做到无毒无害、减量化、单一化、轻型化的选用原则。儿童包装材料应考虑到选用原生态材料,如:木、草、藤、竹、叶等直接使用作为包装材料,设计师通过所选择的生态材料,进行恰如其分的设计,尊重生态包装材料的原始肌理、纹样,崇尚简约。使儿童更亲近大自然。
2.儿童产品包装结构绿色化
包装结构与造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进行儿童产品包装结构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材质与结构的结合,产品功能与结构的和谐,从人因工程学入手,要求包装开启方便、使用方便、储存方便等以适用不同阶层的儿童,做到内部设计合理,外部设计符合儿童需要,体现绿色理念,避免过度包装,实现“减量化”。
3.儿童产品包装视觉减量化
儿童是特殊群体,主要通过对商品的外在视觉因素来认知商品。但是,现在很多儿童包装盲目追求视觉冲击力,不仅造成儿童识别包装的不便而且浪费资源。对于儿童包装,设计出符合儿童心理,人性化的儿童包装即可,如Ruben Alvarez 酸奶系列包装用牛皮纸包裹罐身,罐盖被某种像酸奶一样的材质所涂抹,同时该材料也用作罐子的密封。玻璃瓶包装则用常见的白色塑基纸密封,瓶盖上面的生产日期为纯手工填写,简洁质朴,达到一种节约、本真的绿色生活概念。而那些流下来的奶液形态,更是对儿童最大的诱惑!
4.儿童产品包装理念节约化
今天所说的绿色设计,不单只是材料,结构,视觉上的绿色设计,还应该是包装理念的绿色化,节约化。在为儿童设计包装的时候,除了对包装图案、色彩等方面符合规范,更需要在包装的材质,印刷过程中注意节约能源,减少低碳排放,设计过程中注入节约设计理念。让儿童消费者在认知,感受或购买行动中,体会低碳环保的意义,让包装不再是件单纯的“外服”,还是知识的来源,教育的一个点。因此,基于节约型理念的儿童产品包装设计不仅仅是复兴绿色设计,还需要从这些设计中获取启示,复兴其所蕴含的绿色环保低碳的包装理念,为未来儿童包装的节约型理念打下基础。
儿童产品包装中节约型方法的应用
基于以上提到的儿童包装现状以及节约型理念儿童产品包装要素,节约型方法试图从高技术、包装功能延续性二方面入手,解决儿童包装繁琐,花哨的现状,以做到真正的节约型理念儿童产品包装设计。
1.利用高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高新技术不断兴起,在儿童包装上,可以借鉴现代高技术做到包装的绿色节约。
可食性包装材料指包装功能实现后,材料还可以转化成人食用的原料。可食性包装材料的原料主要有淀粉、蛋白质等和其他天然物质在以玉米、土豆、薯类等农作物为基材的可食性包装材料中,通过不同的处理方式制造出物品,如:制成薄膜,一次性饮料杯等,可食性包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包装废弃物与环境污染的问题, 可食性包装运用到儿童包装中,能更好的为儿童服务。儿童由于年龄小,大部分都会在食用完产品之后,随手把产品包装噻到嘴里,如果采用可食性包装材料,儿童即使把包装吃进嘴里也没有危害,同时达到一种包装节约、保护环境的目的。综观所述,可食性包装材料在儿童产品包装中的发展与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感温变色材料的发展技术也能很好的为包装所用,感温变色材料的运用可以让包装色彩随着周围的温度,或是手握的温度等自行改变,原本静态的包装随之变成了有着互动性的动态包装,从而增加了新奇感,同时又可以在包装上减少视觉装饰,节约资源。
2.功能性延伸
目前,儿童产品常常在消费者使用之后呈现出与包装分离的情况,包装被随意丢弃,造成资源浪费。所谓包装功能性延伸化是指我们在设计包装的时候考虑到对包装本体予以重复利用,或是改变其原有使用功能进行再次利用的设计。这样既可以增加商品包装的延续性,又可以延长保护包装周期,保护环境等。如:Y Water 多功能饮料瓶,这种瓶子外形生动,富有乐趣,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力,饮料喝完,瓶子之间可连接起来,用于组装和搭建,成为一个玩具。这样儿童就会不断的去搜集这样的饮料瓶子,数量越多,操作性越高,越好玩。
设计儿童产品包装,需要将产品包装的视觉与功能性结合起来,考虑包装的可持续使用,做到包装化零为整,提倡节约化、模块化、可拆卸化设计,以此达到包装功能性的延续。
结论
构建节约型理念的儿童包装设计不仅体现在材料、结构、视觉、理念等方面、还需要在注重功能性的同时,将一定行之有效的方法运用于儿童产品包装中,时刻掌握科学技术发展,把更多高科技元素注入设计中,采用“低物质与高技术”结合,同时满足儿童的各种身心需要,设计出更为人性化的儿童包装。
摘要: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能力为重点,突出创新设计能力。课堂教学后学生参与制作科技创新产品,可以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乐教好学”的良好学习氛围,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
关键词 :课外产品制作 课堂教学 机械设计能力
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机电类毕业生主要就业于生产类企业,从事产品生产、研发、设计制造等工作。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能力为重点,突出创新设计能力。如何提高职业院校机械专业学生的机械设计及创新能力,以适应企业和国家现阶段发展的需求,是当前各职业院校关心且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更为重要的是,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各职业院校加强对大中专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总结探索新型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迫在眉睫。
为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动手创新能力,笔者所在学校在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革新及实践教学等环节都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但是课堂教学与学生实践需求之间没有得到很好对接,学科之间没有深入交叉融合,教学成果难以让人满意。为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通过课堂教学后学生参与制作科技创新产品,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相融合,具体内容包括教师研究制订一套合理的课堂教学计划与课后实践活动安排、引导和鼓励学生课余参与机械产品设计与加工制造,进而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乐教好学”的良好学习氛围,不断提高学生机械加工能力的提高。
一、课外产品制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思路
当前各职业院校日常的专业课程通常由理论和实践两大块组成。两个体系间还没有紧密联系起来,因此理论教学和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学生所学的知识点难以融会贯通,取不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根据职业学院的实际情况,教师在理论或实践教学中可以某一创新产品的研究制造过程为主线,推动理论与实践课程各知识点的相互关联,让学生在产学研教学中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机械设计能力。
通过教学中产学研相结合研究项目的开展,研究制订一套合理的教学实践计划,包括教学实践方法和教学实践计划,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或课余参与机械产品设计与加工制造及材料选择。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机械设计中,自身的设计能力及专业知识也不断强化和巩固,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教学水平。
二、课外产品制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具体过程
首先要了解职业教育创新意识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素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需求,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为教学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接着将研究内容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教师教授各软件知识,学生参与具体机械产品的设计,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根据教学计划,对学生具有针对性地传授相关的机械基础知识,如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基础等。
第二,根据机械设计要求,帮助学生熟练掌握Inventor、AutoCAD 、Pro/e、3DS MAX、Word等产品设计软件。
第三,教师带领学生用头脑风暴法反复进行讨论,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能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机械产品图像模型。
第四,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依据设计出来的产品图像模型,使用机械设备,自己动手制作出机械产品实物,并达到产品设计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跟踪对比试验,评价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使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得到完善,最后形成一整套的教学培训改革方案和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各职业学院师生可以紧密与附近企业合作,不断深入企业进行共同技术攻关;师生还可以产品设计科研项目申报或参加全国大学生产品创新设计大赛或省内产品创新设计为契机,不断探索研究。总的来讲,教师应以提高学生机械设计能力为主题,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创新之处有二:一是将产、研与学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到机械设计中去,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二是通过学生动手参与科技产品制作,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会贯通。
三、小结
关键词:产品设计 体验式教学 实物辅助 情境体验 知识建构
体验式教学源自体验式学习,是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真实的情境体验,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获得直观和感性认识,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形式。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现代教学理论已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日常的教学活动不再是一味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师如何去传授知识,而是需要去考虑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完成知识建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创新,完成知识结构体系的延伸。
工业设计诸多课程尤其需要强调体验式教学,因为工业设计的重点不是设计了什么,而是针对人在生存与发展进程中产生的种种需求,设计满足了什么;其本质是为了创造更合理的生活方式,全面提升人的生存质量。换言之,工业设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教育即生活”,因此,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应把所要传授的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对象,而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强调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教材内容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矛盾。因此,作为工业设计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产品设计课程,迫切需要引入体验式教学,以此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复合。
一、产品设计课程现状
产品设计课程一般由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概念设计、产品专题设计、产品创新设计等侧重点各不相同的课程组成,通过分层次、分阶段、由浅入深的知识导入以及设计课题的实践训练,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产品设计的内涵及掌握产品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设计规律,启发学生以设计的眼光观察事物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的思维习性、综合创新与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踏踏实实的良好设计习惯。一般的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中,课程前期以理论讲授为主,包括总体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课题相关背景等,课程后期则以学生设计实践训练为主,学生以教师所讲授的理论为依据,展开课程设计练习。通常产品设计课程的设计课题,会以小家电产品、消费电子类产品以及日常用品的设计训练为主,强调人、产品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结合产品形态把握、创新思维方法、设计表现等课程内容,完整地经历产品设计的整个流程。
然而在很多产品设计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对产品尤其是小家电产品的概念是模糊的,他们仅仅知道有冰箱、电饭煲、微波炉之类的产品存在,但在日常生活中却从未真正使用过,因而对这些产品的使用方法、使用特性以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一问三不知,严重缺乏日常生活经验,所以在开始课程作业时一筹莫展、无从下手,因为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领域,这就使得最终的作业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尤其是到了概念设计、产品创新设计等知识库存更多、能力要求更高、设计更深入的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时,需要学生综合考虑设计、技术与人文三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在对现有产品充分分析以及良好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生活方式、未来的产品做出相应的前瞻、探讨和设计。此外,学生作业质量跌落的主要原因还在于设计积累、生活经验不够,对产品的使用体验不足,故而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分析和前瞻。
这值得教师重视,教师需要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去弥补学生在这方面的缺失,引入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对产品的使用、功能及其细节的设计有明确的亲身体验和直观感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一个产品的设计意图和因设计带来的使用感受。
二、体验式教学在产品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产品设计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本质是亲历、实践,接受产品使用过程中直接的操作刺激,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形成从感性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我们将产品设计课程教学分成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践两个阶段,分别在每个阶段引入相应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形成完整的体验式教学链,依次完成学生知识的建构。
1.以产品实物辅助设计理论教学,强化学生的设计感性认知
设计理论是每一门产品设计课程都会涉及的内容,一般都会在课程导入的同时就直接开始相关的理论授课,并以此来指导学生的设计实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讲授的理论是否能与后续的实践紧密相联、能否充分调动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参与兴趣将直接影响到该课程的最终教学质量。故而,这一部分教学关键在于如何在课程导入以及理论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改变理论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
笔者尝试并比较过多次,在课程导入时以产品实物来替代产品图片,效果有着明显的不同。图片固然能给学生一定的视觉刺激和感官认识,缓解纯理论讲述带来的枯燥,使学生能将图片中所展示的产品和相应的设计理念、设计理论联系在一起思考,但这同样也需要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思维能力,能将二维的图片通过想象进行三维实物还原。而这时学生的接受力会受自身的空间想象力限制,理解和认识上就会造成缺失,而且图片也无法在学生中引起足够的共鸣,学生盯着投影屏上的图片甚至会莫衷一是。产品实物则不一样,每一次笔者将准备好的产品放在学生眼前进行多角度展示授课,学生通常都会有很大的兴趣一探究竟,很多在学生想象中无法注意到的产品细节也因为有实物而一览无余,极大地完善了产品的认知。同时,因产品设计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特殊性,除教师自己准备的产品实物外,我们还可以当场选择学生自己手边的产品,例如手机、MP3、笔记本电脑等作为授课的范例进行讲授,学生对此更能感同身受,体验感更强。因此,由传统的图片辅助讲授,转为“产品图片+产品实物”体验式教学,学生能多视角感知产品、触碰产品,其对设计的理解和认知也变得更为直观和直接,减少了三维实物还原想象的过程,同样也极大地提高了对设计内容理解与设计信息接受的效率。
2.以情境体验辅助设计实践教学,完善学生的设计需求理解
设计实践教学同样也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市场调研和命题实训。在这两部分教学中都需要引入情境体验环节,来完善学生对设计需求的理解。
市场调研中很重要的部分内容为用户研究。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在追求产品的功能和价格的同时,开始更多地关注产品所提供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学生在做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将注意力由产品功能、形态、材质等要素扩展到产品的用户体验、产品与用户的互动、产品对用户生活形态的影响等方面,换言之,用户研究的深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产品设计的成败。这一部分的分析调查以往常常会成为学生的短板,学生习惯于从网络、书籍中去搜集相关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做一些字面上的分析,这就容易纸上谈兵,因为学生始终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对待这些信息,缺乏代入感。而一个优秀设计的诞生,需要设计师不仅仅是从设计师的视角看问题,更多地需要从使用者的视角来体会设计。
故而,在引导学生做用户研究时,教师需要强调情境体验,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远离网络,进入大卖场,甚至用户工作、生活的地方现场观察,和用户讨论他们的行为模式并实际体验用户的感受,完成大量的关于用户的原始数据、资料的积累,从使用者的角度来分析产品。学生往往会因此获得意外的发现,能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在此情境中发生的事,避免抽象化地理解用户以及未经用户验证的片面假设,对设计需求的理解从而变得更完善。
而在命题实训中的情境体验则强调的是课程设计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将命题产品带入课堂,交给学生进行完整的产品使用流程体验,真实地去感受作为使用者对产品的需求,并对使用过程进行视频、照片等拍摄记录,详细地记录并进行流程分析说明,从中感受该产品在使用方式、功能设置以及形态、结构等方面的利弊,寻找设计的切入点,进而做出明确的设计改良或者创新方案。这个过程的引入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以往学生面对命题闭门造车、想当然纸上谈兵的状况,从对使用过程的道听途说变成实际的操作演练。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做设计时更有针对性,使其最终的设计作品言之有物、设计方向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也能切实发现并解决产品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以实际的产品使用、产品现场认知分析等手段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积极性,学生心理上也会有一种对设计、产品的积极掌控感,这可以极大地激发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增强教学的互动性,进而逐渐形成主动式的学习氛围,潜移默化中也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产品设计课程中引入体验式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从事相关实践操作活动,建立感性认识,既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更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学生亲身体验产品使用,亲手进行实物操作,使其对产品的设计与功能有完整的认知,学生的视角由旁观的设计者转为产品的使用者,其所设计的产品也将更贴近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产品设计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也将更容易达成。
参考文献:
[1]卢艺舟,华梅立.工业设计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利昂・G・希夫曼,等.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何克抗.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5).
目前的IT产品语意和文化符号更加趋同化、与用户间的交互更加直观、软界面成为独具特色的重要设计方面,不但日益与用户的生活方式联系紧密,甚至可以引领或创造全新的生活方式。
工业设计点评怎么做?
而要判断一款IT产品是否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除了技术指标,产品的工业设计已经成为一个需要充分考虑的因素。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间的细微差别和设计细节上的差别对消费者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而作为专业设计师,对产品设计内涵的专业诠释又往往难以被消费者理解。这就需要具有一定产品设计专业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人员对产品设计进行第三方点评。
作为第三方的评价方式,工业设计点评将从人、产品、环境三要素的角度来进行产品的研究和分析,客观地阐述和诠释一款产品设计上的内涵、设计师的灵感、对产品的理解、塑造的感觉,将产品的设计特点和设计理念通过产品的设计推广,使消费者正确理解新产品的设计概念,帮助消费者更加深入地感受产品的设计优势。
工业设计点评的意义
关键词:符号学;仿生设计;产品语义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22-2
大自然不仅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最基本的需求,也为人们提供了无穷尽的自然形态;因此,可以说自然界提供的生命形态可以作为设计师无穷尽的资料库。设计师可以在这个巨大的资料库中寻找到进化完美的自然生命元素,作为一种符号用于产品设计之中,将生硬的几何图形转变为有生命的线条,产品被赋予了“动”的神态。在个性化需求消费的今天,原本以设计师主导的产品设计开始转向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设计之中,仿生设计能够突出产品的个性,产品设计语义显得尤为重要。设计符号完善了仿生设计,产品本身融入自然美的特征,仿生产品的形态表达情感的功能,使产品有了无穷的魅力和表现力。
一、产品设计中的符号学理论
符号是信息的载体,是视觉的语言,更是设计的对象。它具有形、色、材质等空间符号的物理存在性,在现代设计方法之中,将传统的设计学、几何学和科学技术与产品的意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一)符号学理论基础
在符号学中,符号必须满足以下的条件:必须是所指和能指的双面体;必须是人类的创造物;还必须构成独立于客观世界的系统。
1.能指和所指的双面体。表现层面是符号必须具有的,看得到、摸得着等等这些表现出可感的形式,称为“符号表现”,即为能指;它还具有不可感的抽象的内容层面,称为“符号内容”,即为所指。
2.“人为创造物”是第二个条件,成为符号还必须是人类为了传达或意指某种意图的创造物,如语言,作为传达信息和情感等作用所具备符合符号的条件。
3.独立于客观世界的系统符号学,所研究的符号必须具备独立于客观世界的系统化倾向。“只有各种形同符号的东西确实相互依存成为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时,它们才真正成为符号。只有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才能构成一个完全独立于客观世界的虚拟世界、一个符号的世界。”
皮尔斯作为符号学之父,他认为符号的三种构成要素是: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研究符号、客体和意义之间关系及符号性质和规律的科学等都是符号学研究的范畴。皮尔斯指出,可将符号学想象为象征性的综合科学,并且符号学在各学科领域中承担着“组织科学”的角色。
(二)符号与产品设计
设计是人类长期发展过程中实践的必然产物。设计符号传达蕴含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之中,设计师将编译好的符号在设计过程中传递给使用者,使用者通过这种符号理解设计师意图,这就是设计符号的传播过程。在传播过程中,符号承载着设计信息并作为一种中介,成为认识事物的简单方式。如图1树叶形火柴,像枫叶一样的形态,组合成花瓣的样式。把符号学理论应用到产品设计之中,就是通过符号向使用者传达产品的功能、指示、象征性的语义等,因此,在设计之初要建立用户语义模型,包含产品的操作方法、常用词语解释等。
二、符号学与产品仿生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产品设计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个性化的需求,以设计师为主导的设计模式开始转变为用户参与设计的模式。人们通过创造符号认识和理解世界,通过符号将所指的对象联系起来。符号的联系特性是皮尔斯强调的,符号仅存在于对象与阐释之间。仿生产品设计形态所产生的符号,并不取决于其自身的自然形态的模仿,而是它的形态所代表的物质的特征、对象和指示等融合的符号系统,才能代表一种具有符号语义的产品形态。
德国著名设计大师路易吉・科拉尼曾说:“设计的基础应来自诞生于大自然的生命所呈现的真理之中。”仿生设计提取了自然生物形态及生存技能的特点,用产品的方式展现出来,减少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使用,设计源于自然,更能够被大众所理解接受,是具有亲和力的设计方法。
三、仿生产品的符号分析
设计之中的概念与模式是最重要的,只有“形”漂亮是最不可提的,有了“概念”再有“形”才是最好的。产品联系起来就会有丰富的联想空间并能够产生丰富的情感,将其衍生为产品也会成为迎合大众的设计,同时会增强作品的个性化。
(一)产品仿生设计的形态符号
产品仿生设计,是模仿自然生命体的形态来设计产品。在模仿生命体的外形、轮廓等各方面对应形态元素之间的关系,使产品和生物原型之间建立外观上的联系,从仿生形态联想到生物原型形态等,是一种比较是实用的设计方法。可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产品仿生的色彩
色彩仿生指模仿生物的生存色彩制成产品的外观颜色。色彩的不同代表的情境和心理及象征意义也是不同的。色彩的符号具有鲜明的意指功能,红色代表提示或警告,绿色代表和平、自由、安全、环保等。
2.产品仿生的材料
不同材料会给人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来自视知觉,同时这些不同的材料影响着人们的心理。
3.产品仿生的功能
根据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符号活动就是逻辑学的应用。符号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在长期生产实践的时候赋予它约定俗成的性质,即人类赋予事物以意义之后符号才是完整的,才能够体现产品的功能。
(二)产品仿生设计的情感符号
1.自然之美的体现
产品仿生设计源于自然,形态是最直接的造型语言,这种语言作为一种表情因素展现着仿生产品的情状及神态。生机勃勃、神秘、轻松、愉悦、趣味等体现自然之美的力量,迎合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仿生产品设计是对现实生命体细节的抽象和转化,使产品充满自然之美,勃勃生机,让人感到流连忘返。
2.情感需求的表达
仿生产品所具有的自然特性能够满足人们对现代产品设计的个性化的需求和情感需求;为获得用户对产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设计师通过产品的形态设计所诠释的符号,并通过符号语义所承载的文化及情感传达给使用者。人类的情感从技术层面中摆脱出来,获得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真实情感;同时,产品所传达出来的技术及文化等信息反射出产品的意境及价值。
四、结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设计回归自然”的趋势促进科学与艺术的再度融合,通过赋予符号语义进行的仿生产品设计的方法,将有效增加产品情感及用户的认同感。仿生学与符号语义的关系开始变得更加密切,更加真实地反映自然,在科学与艺术这两个不同学科之间建立桥梁,为我们的形态设计指导方向。基于符号学的仿生设计思维,要保持产品语义与其功能的一致性和情感联想的一致性,让设计重归自然,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共同营造人、自然、机器和谐共生的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法]罗兰・巴尔特著,李幼蒸译.符号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4]陈浩,高筠,肖金花.语意的传达――产品设计符号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倪海曙.视觉和仿生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
[6]张宪荣.设计符号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