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诗经的哲学思想

诗经的哲学思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诗经的哲学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诗经的哲学思想

诗经的哲学思想范文第1篇

陆羽《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全书分三卷十章,共7300多字。文字精练,内容丰富,见解高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一、陆羽《茶经》的主要内容

一之源:开篇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概括茶的产地和特性。包括茶的植物性状,茶字的构造及同义字,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方法,鲜叶的质量及鉴别方法以及茶的效用。

二之具:采制茶饼的工具。包括采茶、蒸茶、捣茶、拍茶、焙茶、穿茶、和封存茶的一系列工具,共有19种。

三之造:介绍茶的采摘和制作方法茶、质量鉴别方法。从采摘到封藏,有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

四之器:茶的烹饮用具。分生火、煮茶、碾茶、量茶、盛水、滤水、取水、盛盐、取盐、饮茶、盛具、摆设、清洁等八类共28种用具。

五之煮:茶的调制步骤。先用火烤,再捣成细末,会后 烹煮。包括煮茶的水及如何煮茶等。

六之饮:记述了饮茶的意义、沿革和方式方法。提出了饮茶有九难。

七之事:古代有关茶的历史资料共48条。涉及到医药、史料、诗词歌赋、神异、注释、地理和其它共7类。

八之出:记述了茶叶的产地。唐代的山南、江南、浙东、浙西、淮南、剑南、岭南、黔中8个道的43个州郡44个县。

九之略:二之具中所列的19种制茶工具和四之器中所列的287种器具,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省略,不必一律照搬照套。

十之图:将茶经全文用白绢写录下来,挂在室内,便于观看阅读,指导茶叶的产制。

《茶经》的问世,不仅是总结了茶叶技术,推动了茶业的发展,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赋予茶以精神的内涵,奠定了茶文化的基础。“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这是对茶及茶文化发展历史的准确描述。

茶从物质到精神的结合,得益于陆羽,茶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可谓是生生不息、繁荣昌盛,这与陆羽《茶经》密不可分。这是因为陆羽《茶经》首次把茶和茶饮作为一门专业学问并提升到哲学思想上进行研究,在哲理与精神上给予人们以智慧的启迪、精神的培育和人格的创造。

陆羽《茶经》作为一部汇技、艺、术为一炉,融儒、释、道于一体的经典著作,其哲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正如大家所熟悉的,所谓“哲学”,词源出自希腊语,意为“爱智慧”。中译“哲学”是因为“哲学”在汉语中有“智”、“聪明”的含义,所谓“知人则哲”(《书.皋陶语》)。这里的“知人”即是知识学养丰富的人,智慧的人。难道陆羽《茶经》不是智慧之作吗?所以我们说其哲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就其要义而言,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德与崇俭的思想。“德”和“俭”属于伦理学的范畴。具体地讲,可以是道德标准、道德规范、道德品质等。总之是美好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而在中国古典哲学里,道德标准、规范、品质等,是经典哲学家们所讨论和研究的关于体用、人道、名实、知行等方面的话题。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完美,是陆羽《茶经》首先提出来的。《茶经》的开篇,开宗明义地以“嘉木”对茶树的品质定性,用“精行俭德”来指定宜茶之人。这里把茶品和人品结合起来,要求饮茶之人具有美好的品德。这里精行俭德的含意就是“业精于行,以俭为德”也就是行事要精细、认真、勤奋、求实,品德要俭朴、高尚、淡泊、纯正。

这里有这样两层含意:一是 “俭德”要通过“精行”才能实现。说明了茶性与人性的相互关系。茶性为俭,茶味有精神而不黯淡。人需要精行,就能达到俭德。在茶事活动中,小到种茶、制茶、择器、备具、煮茶,都要一丝不苟,按照规程办事。推而广之,大到做人、做事都必须要按照伦理道德的尺度来规范。修身养性的人,只有通过精心、精细的茶事活动,使自己的心灵回归清静、恬淡和平衡,才能有利于心灵的纯洁和升华,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二是“精行”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俭德”。制茶时的精行,是一种至善至美的追求,俭德意在去奢崇俭,也是一种理想目标。茶具多以竹,木、石、陶等为之,为银则过于侈丽。只有这样,“育华”也就达到“隽永”,精华的茶汤,才能与甘露、醍醐抗衡。只有精行,才能达到俭德。这里陆羽揭示出了茶对人的身心作用。

陆羽《茶经》在“七之事”中提到陆纳、桓温以茶崇俭的操节,进一步阐发了修身持俭、以俭育德的思想。这是让人们认识茶、利用茶,还必须秉承茶性,加强道德修养,提升思想境界。

二、和合与宽容的思想。

陆羽《茶经》的内在核心是寻求天人合一。何谓“天人合一”?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之一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认为天性和心性是合二为一的。宋以后的哲学家进一步发挥了孟子这个思想。西汉的董仲舒还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主张“天人合一也”。唐代的陆羽,作为一位伟大的学者,在自己的著作中,融会这种思想,使《茶经》更闪耀出哲学家思想的光芒。陆羽寻求天一合一,所要达到的是一种和谐。一种人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和谐,人的身体和精神的有机和谐。

《茶经》在“四之器”讲了煮茶的风炉,在其上刻“坎”、“巽”、“离”三个八卦符号,并标有“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的字样,按照卦象解释,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就是说,煮茶的水在上,风从下面吹,火在中间燃烧,风炉和釜为金,木炭为木,煮茶时,阴阳五行皆备,而且配合和谐,所以煮沸出来的茶能“去百疾”。在其它制茶器具中,不论长宽厚薄都必须有定制,并要求“方其耳以令正”,“广其缘以务远”,“长其脐以守中”。这种制器要求“令正”、“务远”、“守中”的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最典型的写照。

三、人本与乐道思想。人本思想就是以人为本,肯定了人在自然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陆羽在《茶经》中,把制茶的主要程序:灸茶、碾末、取火、选水、煮茶、酌茶都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规程来操作,这不仅把饮茶活动艺术化、科学化、规范化了,而且还把人的物质需求提升到精神需求的层面上,真正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陆羽认为,一切茶事活动都必须求精、求工,不能有丝毫的错乱。内心平静,意念集中,动作谐调,人在饮茶过程中自然会陶冶情操,平和心境,达到自我节制、自我修养、精行俭德的境地。尤其是“夏兴冬废非饮也”,明确提出饮茶不仅是人的饮食需要,更是超出物质生活之上的精神需求,是一种文化享受,一种高雅情趣,一种理性意识,一种修身养性。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茶道”。可见,陆羽提出的茶道,就是人道。

陆羽《茶经》的人本思想贯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人们在平时的生产、生活、婚丧嫁娶、人生礼节等人际交往中,都必须以茶来寄托或表达思想感情和伦理道德,并形成固定的程序,历代传承,相沿成习,如以茶敬客、以茶相亲、以茶睦邻、以茶祭祀、以茶赠友、以茶联谊等,在茶的礼尚往来中,充分表现人的相互尊重与关爱,这就是对人本思想的高扬与延伸。

四、务实与笃行的思想。其实,“务实与笃行”,在我国唐代之前,就已经是古代哲学家们关于认识论研究的重题了。如“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用当代哲学家们的话说,就是关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基本的观点。陆羽在《茶经》中关于“务实与笃行”的思想,是自己在长期的茶事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他首先是一位实践家,他注重实际,讲求实用,重视实践,奋发进取,自强不息,追求事功,而轻浮华,贬空谈,鄙玄虚,在茶事活动中追求人生理想,实现自身价值。陆羽《茶经》及其著述过程,充分反映了陆羽务实与笃行的思想。

尽管《茶经》对制茶、煮茶、品茶的程序作了明确规定,但在“九之略”中,又专门谈了,如果在松泉林下,二十四器中的绝大部分可以省略。但如果是在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这是一种典型的务实思想。“十之图”认为,如果人们觉得,制茶、煮茶、品茶的程序太复杂不容易记住的话,也可以用绢将程序图画下来张挂,久而久之就会记住了。这也是一种务实和笃行。制茶、煮茶的器具要用自然、朴实无华的材料制成,不能侈于华丽,这更是务实的。

从《茶经》的著述过程来看,陆羽的务实与笃行思想,可以说表现到了极至。《茶经》完成花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其间,陆羽曾先后到过唐时期的三十二个州,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他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评茶鉴水,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用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初稿。以后,还经过大量的考证和研究,对初稿作了大量的补充和修改,最后才完成这部伟大的著作。

五、爱国与忧民的思想。陆羽着《茶经》远不止让人们“益知饮茶”,他的理想还表现为爱国忧民、匡时济世方面。从陆羽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的形成可以看出,他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

陆羽生活在我国的中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思想活跃,使少年陆羽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灾难,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他,了解到了劳动人民的疾苦,也使他自己陷于痛苦的思考之中。他的思想和精神一度也处于极度的矛盾与困惑当中。积极和颓废交织在一起,激发和决定了陆羽对人生和事业的价值取向。陆羽《茶经》正是要通过茶饮程序的规范,提倡一种道德、礼教之外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来净化社会秩序。

茶书以“经”而名,不排除陆羽对纷乱社会感到无奈后寄托情思的一种理性选择。陆羽在青少年时期所写的文章,都是针对时弊,“多所讽喻”。他写的《四悲诗》虽没流传下来,而从题目来看,则是有感于当时形势痛心疾首的忧患之作,表达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忧虑,在当时也是一爱国精神的自然流露。

《茶经》中对煮茶风炉,也要刻上“灭胡”和“伊公羹,陆氏茶”等字样,也表明了他济世忧民的政治向往和抱负。而“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则是他淡泊名利,对待事业的精神和人生价值追求的表白。陆羽就是以他出众的才华和独特的人格志向,成就了传统文化思想在茶饮中的凝结,创立了泽被后人的茶道精神,才使得茶文化之花,千古流芳,永开不败!

综上所述,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既是丰富的,又是精湛的。既体现出了深邃的理性,又表现出了崇高的德性。重德崇俭思想是追求道德自觉的崇高价值,确立人生行为的准则和最高的理想人格。和合宽容思想是确立人对事物的友爱、包容的原则和态度。人本乐道精神是确立以人为本,真、善、美统一的道德美感境界。务实笃行思想是重视实际、面向现实、奋发向上的处世生活态度。爱国忧民思想则是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关心。

这些思想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是辩证的统一,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待个体感性生命的存在与发展、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瑰宝。对于维系社会的稳定、繁荣和进步,起着巨大的作用。虽则如此,但我们无意为茶圣陆羽再冠之以哲学家的称号。我们只是想从哲学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陆羽《茶经》的思想价值。而这种认识不是外加的,也不是牵强附会的。任何形态的茶,都是具体的、物质的,而任何茶学、茶道、茶艺,即茶文化,都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它们是对物质茶的抽象,是精神上的产物。“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则器之道”。

诗经的哲学思想范文第2篇

1、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2、“四书五经”详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

(来源:文章屋网 )

诗经的哲学思想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华夏美学哲学是全球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恒久的人文精神价值。在中学阶段,结合语文教学推进美学哲学教育是提升学生基础素质的需要。本文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推进华夏传统美学哲学教育的必要性、基本内容及具体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引言

审美活动或行为是人类的高级精神活动之一,在全球文明演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具有恒久价值的历史文化景观。华夏美学哲学是人类文化景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在长期历史演化过程中,先民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长期的农耕文化环境中,形成了具有显著民族特色的美学哲学思想和理论,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哲学思想体系。这些思想和理论对于构建个体生命的精神世界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重要价值。美学教育是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美学哲学在型塑人类精神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对于美学的教学和训练,一直是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从现实层面来讲,良好的美学素养不仅能够改善人的身心状态,而且在具体工作中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实现创造更高价值的目标。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生在此阶段接受的思想文化教育,将会对其终身生命历程产生直接影响。目前,由于应试教育模式及经济社会转型环境的影响,中学生中存在诸如价值观缺失、人文素质低下、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不能很好地平衡等现实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一定措施来切实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从提升学生整体人文素养及传统文化的角度,就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推行华夏传统美学哲学教育问题进行分析,以下内容的安排是,第二部分讨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推行华夏传统美学哲学教育的可能性,第三部分讨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华夏传统美学教育的基本内容,第四部分讨论推进华夏美学哲学教育的具体措施,最后是总结与讨论。

二、加强华夏美学哲学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高学生基础人文素养的需要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的软实力所在,是增进生命个体生存与发展质量的重要能力要件之一。通过华夏美学哲学教育,学生可以认识先民理解美、创造美和追求美的历程,更好地理解和感悟生命、自然和宇宙世界,从而将个体生命放在与宇宙万物共生的高度来理解生命的价值,培养一种大气磅礴的精神境界。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需要

有研究表明,人类右脑和左脑具有不同的功能分区和功效,而对于右脑开发则对于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显著作用。美学思维及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正好是右脑的功能所在,经常性地持续地推进美学教育和训练,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有助于克服各类现实困难,取得创造性成果。

(三)传承传统文化和美学哲学的需要

中华美学是和西方美学具有显著区别的哲学体系,其显著的整体思维、气韵为先、刚柔并济等美学哲学理论和特点,和西方美学具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反映了华夏先祖的精神风貌。这些精神气质和风貌,应该通过美学哲学教育传承下去。

(四)为跨文化合作奠定能力基础的需要

在当今世界,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是学生毕业后走进社会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全球文明发展的主要潮流。良好的美学哲学素养和美学哲学训练,能够在文化交往及合作活动中发挥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增进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合作和信任,降低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各类不确定性和效率方面的损失。

三、语文教学中华夏美学哲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根据现行初中语文教材,选择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主要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结合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等知识来推进美学哲学教育,是较为可行的选择。笔者认为,根据华夏美学的发展历程,可以适度给学生介绍如下美学哲学的内容。

(一)远古图腾

远古先民的巫术礼仪和图腾活动,是理解人文先祖美学精神的源头。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在远古人们的观念中,实际上是巨大的龙蛇,这可以看做是中华先民“龙”图腾的开端。“龙”因其变化莫测、气象万千的形象和气质,能伸能屈、进退自如的活动方式,成为中华先民主要的精神寄托和审美意象。

诗经的哲学思想范文第4篇

“去我常问到你经济情况,怕你开支浩大,演出太多,有伤身体与精神的健康;主要是因为我深知一个艺术家在西方世界中保持独立多么不容易,而惟有经济有切实保障才能维持人格的独立。并且父母对儿女的物质生活总是特别关心。再过一二十年,等你的孩子长大以后,你就会体验到这种心情。”

羡慕傅聪有一个好父亲。

翻译家傅雷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融入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由这些信件汇集而成了《傅雷家书》——是一本教导中国孩子如何做人的书。

静静翻开《傅雷家书》,如深沉父爱一样,有许多足以令我感动的细节。譬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日渐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的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有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还有自己的译作。在信笺中他阐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止一次给儿子纠正用错了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是足以骄傲的,因为祖国有着无尽的文化财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着!

诗经的哲学思想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国学热;中国传统文化;学习

在2006年《教育科学论坛》第11期上,我发表了《如何看待“国学热”?》一文,简略地谈了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粗浅意见。目前在这个问题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争议,引起我对如何看待“国学热”的再思考,略陈所愚,以就教于方家。

一、“国学热”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重要意义

“国学热”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在国际方面,由于科技的发展出现了某些消极的作用,为了解决科技发展出现的负面影响,人文主义思想大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孔子学院的创建,正是适应了这种思潮的要求。在国内方面,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民族意识勃兴,同时又遇到了在青少年一代的道德修养中出现的问题,于是便思考着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求解决的内容和方法。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伦理道德修养与教育,就成为传承的重点。所以“国学热”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

为此,“国学热”的兴起,是好事;在“国学热”兴起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见解和争议,也是好事。没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不可能有古代文化的繁荣。 如果今天能在科学思想指导下,开展国学的争鸣,毫无疑问对我国文化的新发展,一定会起到推进作用。

但是,在“国学热”的发展过程中,要防止“发高烧”,要掌握一个“度”;更要对症下药,不要乱开药方,避免误导。就是说,学习古代文化,要做到实事求是,不要随意解说,简单从事;也不要搞形式主义,更不能搞迷信和复古。因而对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都有进一步研讨的必要。

二、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应当学习些什么?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应以儒家为主,兼顾他家。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虽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但是一个大家。韩非子在《显学》篇中即已经指出:“世之显学儒墨也。”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在以后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便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汉代刘歆在《诸子略》中,将诸子百家概括为:“儒、道、墨、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及小说‘十家’”,如将小说家除外,即“九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九流、十家”称谓的来源。在这十家中,对宇宙、人生、政治、军事、伦理、道德、哲学、逻辑等各方面,无不涉及,形成了一个多元的精辟的文化宝库。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高度评价了古代希腊在哲学思想方面的伟大贡献,指出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多种观点的胚胎和萌芽。以此来评价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和文化繁荣,以及对后世文化发展的影响,也是极为恰当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和骄傲!

现以儒、道、墨、法四家作为代表,作些简介:

先说道家: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其主要继承者是庄子(名周),世称“老庄”。

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的宇宙观,是对殷周以来具有无上权威和人格特征的天命观的极大冲击,是对宇宙本体论的新探索。

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清静淡泊、归真反朴”(同上第28章)的人生哲学。为后世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理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政治上,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和使民“自化”(同上第57章)的重要思想。为统治者所采用,以求得修养生息,社会稳定的功效。除此之外,还提出一整套的治国安邦的策略和方法。

尤其要指出的是在《道德经》所包含的丰富的辩证思维方法,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同上第2章)“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同上第58章)等等,具体说明了事物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转化的道理,即所谓“反者道之动”(同上第40章)。老子对弱能胜强,柔能克刚进行了辩证的分析。所有这些,都是道家在哲学上的重大贡献。

庄子是老子的主要继承者,他将老子的“无为而治”发展为绝对的“无为”,将老子的辩证法发展为极端的相对论,作出了《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重要篇章,启发人们去追求“无己”“无功”“无名”与“无待”的最高境界,以求得人彻底解脱私欲的羁绊。庄子这些思想,无论是在积极方面,还是在消极方面,都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在中国的道教产生后,老子成为道教的教主,《道德经》也被奉为道教的《道德真经》;庄子在唐代也被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被尊为《南华真经》。当然道教与道家,虽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一个问题。

再说墨家:

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名翟),为接近“农与工肆之人”的士。初学儒术,后来由于不满儒家的繁文缛节,从儒家分离出来,独立成为一个学派,即墨家。他广招弟子,大部分来自社会下层,组成一个有严格组织纪律的社团,“虽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有平民意识,有游侠作风。成为当时与儒家并列的“世之显学”。(《韩非子·显学篇》)

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等多种主张,其中包含有许多宝贵的思想,如在《兼爱》中提出要“兼相爱,交相利”,反对“别相恶,交相贼”;在《尚贤》中,不但对选贤任能做了系列的规定,而且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平权思想。他提出的“三表法”,至今还闪烁着思想光辉。

墨家倡导兼爱、非攻,不但有言,而且有行,如《公输》篇中,墨子与公输盘有关“止楚攻宋”的论辩与表演,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而且表现出墨家重科技的实践活动。

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也有重要贡献,以《墨辩》、也称《墨经》留传后世。

墨子从儒家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学派,既有与儒家不同的方面,也不是绝对无关,不再赘述。

再谈法家:

讲到法家,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法家包括管子、子产、李悝、吴起等,李悝著《法经》,是法家最早的一部经典。但使法成为完整的理论,而且在实际中发挥其巨大作用的,是后期法家商鞅、韩非、李斯等人。

在法家中,也存在有不同的派别和主张,如商鞅重法,根据统治者的意志制定法规;申不害重术,加强法治中的手段和策略;慎到重势,提高君主在执法中的权力和地位。韩非分析了三家的缺失,把法、术、势三者统一起来。指出:商鞅重法,“然而无求以知奸”(《韩非子·定法》);申不害重术,但“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韩非子·定法》);慎到重势,但要势与法结合,“抱法处势则治”(《韩非子·难势》)。只有把三者统一起来,才能体现出法治的巨大作用。在法家的思想指导下,秦国实现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奖励耕战,历行赏罚,使秦国很快富强起来,最终消灭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君主有无上权威的大帝国,并为后世统治者所采用。

韩非子在社会历史观上也是比较进步的,他将社会发展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几个发展阶段,认为社会是在不断前进的,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改革论。这些思想为后世的改革家所采用,比如王安石就在变法中,提出用“三不足”(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来代替“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就是明证。 法家在秦亡之后,表面上被批判和被遗弃,但在后世的改革家中,经常是以“外儒内法”在发挥着作用。

最后,较为详细地来讲讲儒家:

儒家,创始于孔子,继承发展于孟子,所以世称“孔孟”,孟子也被尊称为“亚圣”。儒家在当时即被称为“世之显学”。到汉代,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即处于一尊的地位,成为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的正统思想。虽然在儒家中也有不同的派别,最主要的如孟、荀之分;在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如汉代的神学,宋明的理学,明末清初的实学等等;但作为儒家的基本思想,如“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始终是儒家的主要思想。在伦理道德上,实行以仁为本和忠恕之道;在政治上,实行仁政和德治,充分体现出人本思想。

现仅以孔子和《论语》为主,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贡献作些简介与评析:

孔子除了很少时间从政而外(但在政治方面的言论还是很多的,从略),几乎全部时间都在从事教育工作,因而他在教育上的贡献是最大的,为了以“六艺”教弟子,他对“六经”进行了编纂和注解,为我国留下一部系统的文化典籍。因此,孔子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伟大贡献,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一是整编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使《六经》更为系统和完整;二是广招弟子,推进文化下移,总结出一套系统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树立了“万世师表”的伟大教师形象。下面就这两个方面,略陈所识:

关于孔子整编《六经》的贡献:

相关期刊更多

诗经研究丛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师范大学;中国诗经学会

中国诗歌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