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个人心理健康评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心理健康?n案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逐渐占主导地位,综合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医生不仅要关心病人的躯体(器质性疾病),而且要关心病人的心理,老年人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身体健康。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问题更显突出。特别是离异丧偶和农村留守老年人,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在老年人健康档案建立中,建等测评方法,进行心理评估,获取更多老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资料,及时发现心理问题,积极进行干预和随访。运用个案、小组及养护的专业技巧,为养老院老人提供老年人健康素质捉升、压力缓解及情绪辅导、人际交往、家庭关系改善以及康娱活动等服务,帮助老人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需求,提升养员的幸福感,使其更好地融入养老院大家庭,增进大家庭和谐。
2.定期体检档案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对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二级预防的基本原则。定期进行老年人健康体检,根据体检结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下一步管理方向,全程质量控制,最后及时建立和更新健康档案。健康档案是以个人健康为核心,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的系统化文件记录,其主要内容包括个人的生活习惯、过敏史、既往病史、诊断治疗情况、家庭病史及历次体检结果等。它可以让医生更仔细、全面、准确地了解老年人的身体情况,从而更有效地诊断治疗或指导老年人自我保健康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老年人对健康需求的提高,健康档案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凸显。
3.慢性病管理档案
慢性病诊疗档案是老年人健康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的因素有年龄、吸烟情况、体质量指数、精神状况、体育锻炼等,干预或控制这些因素可以有效地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欧盟各国实施了干预慢性病危险因子的联合行动后,慢性病死亡率减少了77%,慢性病经济负担减少了60%。老年慢性病档案包括预防、治疗、护理和随访管理的全部资料。在慢性病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已经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尤其要注意慢性病亚健康的老年人,这些老年人尚未诊断为慢性病,但其有慢性病的生活方式,站在慢性病的边缘。卫生工作人员也要给予建立健康档案,及时干预,定期随访,把相关材料整理入档。
二、老年群体健康档案的应用
1.心理慰藉关怀
有调查显示,失独老人最大的问题是心理问题。失独者在遭遇丧失唯一子女这样的恶性事件后,将经历事实的否认期、痛苦的承受期、平缓的恢复期这样一个阶段化的过程。因此需要针对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干预,比如在否定期主要应给予足够的支持与陪伴,此时要警惕“幻觉现象”的时间和程度,如果“幻觉”出现频率超过正常范围,就属于病态模式,要注意扭转和制止。在承受期,主要是难以适应没有子女的世界,难以恢复原先正常的社会功能,比如不想出门,不想与认识的人说话等,陷入痛苦绝望的境地,此时需要重点关注包括其日常生活状态及社会交往在内的社会功能。同时,在老年心理健康当中也包括个人心理健康的原始调查问卷,评估结果,老年人心理问题及随访记录等。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有利于向老年人提供完整、迅速、便捷的医疗保健服务,有利于老年人预防和及时治疗常见病症,提高生命质量,有利于政府及相关部门及时准确获取各类疾病信息,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
2.老年人养老和医疗保险档案
养老保险档案和医疗保险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已逐渐趋于成熟。但需要指出的是,老年人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档案除了纳入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中心集中管理外,还应实行和其他老年档案的集中管理,以利于全面掌握人口老龄化信息、老年人养老金及医疗保障状况,有利于分析统计老龄事业发展情况,科学制定老龄相关政策,推动养老事业长足发展。
3.个性化服务满足管理
除了养老、医疗需求外,老人还有很多个性化需求,如陪伴、法律咨询、服务社会等,养老服务机构根据老人健康档案及生活服务记录、生活服务资源信息,预测老人服务需求,并主动向老人推送个性化服务。如根据老人在一定时期服务所需和关注重点,定期向其提供陪伴购物;根据老人健康情况、个人兴趣等,为其匹配服务单位,满足其老有所为的愿望,从而使老年群体个性化服务需求得到满足。同时,社区村镇等居民基层组织。应建立老年人兴趣爱好档案,收集老年人文艺类、休闲类、运动类、益智类等兴趣爱好。兴趣爱好档案的建立有助于基层组织分类组建老年康乐小组并开展活动,以增强老人自信心,提升老人社会参与能力,防止老人脱离社会提升其幸福指数。
关键词: 团体心理辅导 学兵 心理健康 士气
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地改善军人心理环境[1],提高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促进军人心理健康发展[2]。当前,全军各部队在维护军人心理健康、提高军人心理素质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本研究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对某基地在训学兵进行了心理实验研究,以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增强学兵心理健康及提高士气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某基地在训学兵6个班。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接受心理测试,并全程参加团体心理辅导)35人,对照组(接受心理测试,不参加团体心理辅导)35人。有效样本量为70人,其中年龄17―23岁;军龄:1年62人(88.6%),2年8人(11.4%);文化程度:初中8人(11.4%),高中(中专)53人(75.7%),≥大专9人(12.9%);独生子女32人(45.7%),非独生子女38人(54.3%);双亲家庭64人(91.4%),单亲家庭6人(8.6%);入伍前户口所在地:农村33人(45.7%),县镇22人(31.4%),城市15人(22.9%)。
1.2工具。
1.2.1症状自评量表(self reportinginventory,SCL―90),也称Hopkin症状清单(HSCL),最早编写于1954年,即“不适感量表(discomfortscale)”。现在的SCL―90是由Derogatis于1973年编写的,1980年引进我国,由王征宇(1984)翻译成中文。量表共90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标准主要评定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人际关系、生活习惯、饮食、睡眠等10个方面;军队士气量表,由李春苗在总结国外士气量表的基础上制订修改。量表共分43个题目,包括使命意识、荣誉感、团队精神、组织认同、战斗信心、工作热情等6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标准;自编班级评价问卷,包括九对形容词,如:合作―不合作,快乐―不快乐,敌对―友好,自私―无私,等等,采用7级评分标准,要求学兵依据自身感受来描述其对班级的评价程度;个人情况问卷主要包括年龄、军龄、学历、家庭情况、入伍前居住地等个人基本资料。为保证量表测试的有效性,评定时采用集体施测,统一指导语,由相同人员在同一场地、同一时间内完成,明确告之实验目的,强调活动意义,量表、问卷以匿名方式进行。
1.2.2记录与统计工具。笔、SPSS16.0软件包。
1.2.3其它工具。黑板、彩笔、小卡片、白纸若干。
1.3方法。
1.3.1心理前测。所有参加研究的学兵均参加测试,然后评估备案。
1.3.2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共分12次,选取4个与军事活动和军人心理发展特点有密切关系的内容进行团体实施。内容如下:人际沟通训练,提高互信感,认识、接纳自我训练,增强团队归属意识。由三名心理教员对实验组成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实施,三名教员都接受过相关心理培训。每周1次,每次辅导时间90―120min。采用封闭的结构式团体形式,在辅导过程中,成员保持不变,采用团体互动、脑力激荡、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和协助团体成员积极挖掘自身资源,对团体内其他成员的发言给与积极的反馈,分享自己的感受。对照组不参加活动。
1.3.3心理后测。再次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兵进行心理测试。
1.4数据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测评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实验前、后SCL―90各因子的比较。
从表1中可以看到,团体辅导前,实验组与对照组SCL―90各因子分值无显著差异(P>0.05),团体辅导后实验组的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意义(P
2.2实验前、后军人士气量表各因子的比较。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军人士气量表的各个因子分值上没显著差异;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在各个因子上的分值较对照组高,且差异显著,尤其是在荣誉感、团队精神、工作热情和战斗信心因子上差异非常显著(P
2.3实验前、后自编班级评价问卷评定结果比较。
从表3中可以看到,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在班级士气问卷的分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的问卷得分较对照组高,差异非常显著(P
3.结语
本研究探讨了团体心理辅导对学兵心理健康与团体士气的影响。实践证明,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对学兵进行心理干预,受到广大学兵的热烈欢迎。研究结果发现,团体心理辅导不仅对改善学兵的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成长具有显著的作用,而且通过增强学兵之间的互动,使其加深了解,形成一个新的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团体凝聚力和士气得到很大程度提高。
研究结果显示,经过系统的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在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等因子的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提高了学兵的自我和谐程度,促进了人格的良性发展,增强了寻求外界支持和采取积极灵活地应付生活事件的能力,减少了心理障碍的症状,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以往研究表明,士气对军人战时伤亡率、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延长服役意愿都有较大影响[3]。在本研究中,军人士气量表和自编班级评价量表的数据结果显示,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学兵在使命意识、荣誉感、团队精神、组织认同、工作热情、战斗信心等因子,以及对班级的评价得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说明,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后,学兵以队为家、乐于奉献意识更加强烈,战友间更加团结信任,表现出高昂的气势,能够积极参与连队的各项活动,工作热情高涨,热爱工作训练,充分信任战友和连队主官,顾全大局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显著提升,团体凝聚力和士气高涨。
辅导结束后,在对学兵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又运用访谈法,对班级和队干部进行了活动效果调查,并验证了上述结果。由此可见,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全面提高军人的自我和谐程度,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团队士气,值得进一步全面、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刘素珍,赵华,吴梦麟.团体心理疗法――军人心理辅导方法研究.心理科学,2001,24,(4):471.
[2]李萍,于云辉,盖旭红等.人际沟通团体辅导在基层部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评价.预防医学论坛,2008,14,(7):611-612.
【关键词】 教师; 职业心理健康; 格林模式
【Abstract】 Objective:To improve the current domestic professional teachers mental health level and promote the occupational health,then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s.Method: Green mode was used as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explore effective teachers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 mode ,then to promo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alth. Result: Teachers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lack, there were no system,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model and good professional mental health support system.Conclusion: Using green mode to describe several aspects of the current teacher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to analyze the root cause of it,then formulate a targeted corresponding solution.The preven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h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the prevention and resolution of 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teachers can be divided into individual intervention or organization intervention.
【Key words】 Teachers; Professional mental health; Green model
First-author’s address:School of Nursing Ningbo College of Health Sciences,Ningbo 3151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1.028
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解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然而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1-7]。不仅影响了教师职业的发挥和人格健康,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健康,因此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干预迫在眉睫。我国的许多教育机构也逐渐意识到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然而较为系统的职业心理健康干预模式尚未见到报道。
健康促进格林模式,是由Green和Kreuter在1980年提出的知识获得和行为变化发展的健康教育模式,提出首先应进行系统的评估,以找出目标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健康教育计划,从而进行实施与评价[8]。该模式既注重健康知识的补充,又注重在信念和行为上的干预,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健康教育评估和健康教育干预研究中。
格林模式包含了9个基本步骤,该模式指出在进行健康促进时要综合运用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针对性识别问题和评价干预效果,见图1。另外,应同时运用政策、法规和组织的策略对目标人群进行健康问题的干预。
本研究尝试以格林模式为理论框架探索有效可行的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干预模式,从而为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教师职业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本研究以健康促进格林模式为理论框架构建问卷对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总结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普遍压力大:有81%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大,其中新教师、高中教师、男教师、年龄低于40岁的教师、毕业班教师、班主任教师及未婚教师的职业压力尤其大。(2)存在职业倦怠:有67%的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需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更倾向于发生职业倦怠。(3)存在人际关系问题:56%的教师存在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4)有不良的情绪体验:调查显示焦虑、抑郁是教师主要的不良情绪体验,其中焦虑情绪尤其在新教师中尤为显著,而抑郁情绪往往发生在教师付出努力后得不到相应回报,如不被学生和家长认可,或者在各类评奖、评优和职称评定时未达到既定目标等情形。(5)出现躯体化的表现:调查结果显示26%的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出现了明显的躯体化表现,如失眠、头痛、食欲减退、心跳加速、头痛、背痛和肌肉酸痛等。
2 运用格林模式对教师职业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系统评估
2.1 社会学评估 通过以健康促进格林模式为理论框架构建系统问卷对中学教师进行调查和文献[9]回顾,发现教师职业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的人口社会学差异,具体表现为:女教师的焦虑倾向比男教师高,男教师的职业稳定性低于女教师;中老年教师的强迫症状和躯体化倾向比较明显,而青年教师的人际敏感、偏执比较明显。
2.2 流行病学评估 通过对文献进行回顾、运用格林模式构建系统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合质性访谈等,确定教师职业心理健康问题中的最优先问题为心理压力大。中学教师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人群,同时该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呈现逐年日趋严重的发展态势。因此,从预防和干预角度看,中学教师群体应作为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对象。工作倦怠是比较突出的中学教师职业心理健康问题之一,工作压力是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诱因之一。
2.3 行为环境评估 通过文献[10-12]回顾、问卷调查和质性访谈,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过高、学校各项政策制度和工作环境、家庭的支持系统是影响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三大重要的环境因素,而最终的“工作-家庭”冲突是引起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关键。
2.4 教育生态评估 教育生态评估即分析影响目标行为的相关因素,将其分为3大类,即倾向、强化及促成因素。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倾向因素包括教师的职业的特殊性、个人心理因素、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度以及教师对职业心理健康的认知。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促成因素包括教师可获得并利用的各种资源,如学校是否定期开展职业心理健康的知识讲座,有无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提供专业咨询,是否定期对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建档等。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强化性因素主要是指社会支持系统,包括来自国家、单位和家庭的支持。
2.5 管理政策评估 通过管理政策评估确定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干预计划中可利用的资源有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定期开展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
3 教师职业心理健康问题的归因分析
3.1 倾向因素存在的问题 倾向因素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教师个体不能正确进行职业认知、个体心理不利因素的存在等。
3.2 促成因素存在的问题 促成因素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重视不够,目前没有系统的、持续的职业心理健康促进模式,仅有新教师上岗前培训,心理健康仅仅是其中设计的小部分内容,行政部门也无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政策,职业卫生领域中职业心理教育和服务的匮乏。
3.3 强化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 强化因素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目前尚未形成良好的职业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包括国家、单位和家庭支持系统。目前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大家对心理健康问题讳莫如深,不能正视,从而一旦出现问题,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疏导。
4 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干预的对策与建议
格林模式指出应同时运用政策、法规和组织的策略对目标人群进行健康问题的干预,据此,对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干预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4.1 法律法规的完善 发达国家采取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法规来预防职业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危害。在美国,有国家投资的心理保健或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有保护职工心理健康的政策和计划,有心理治疗的保险项目。我们国家也应该制定关于促进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法律法规及各项政策,如从法律的高度规定单位必须采取各项措施来促进职工的心理健康。政府能购买心理保健保险和心理咨询项目,为职工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4.2 针对倾向因素开展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开展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教师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内容可包括教师的职业定位与特点、教师的心理素质与人格特征、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和教师心理健康调适等。邀请资深的心理教育专家根据教师心理特点和工作实际,结合具体案例,讲解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同时,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积极获取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心理健康的意识,能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来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4.3 针对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进行组织干预 (1)创设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学校有责任为教师努力创设支持性的工作环境。首先,应帮助教师解决在工作方面潜在的消极问题,包括减少行政性会议的时间,例行会议要言简意赅;安排合理的工作量,避免给教师增加额外职责,尤其是与教学安排相冲突的额外职责等。另外,对工作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正面引导,包括有针对性地完善各项人事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体系,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通过激励的方式努力创建有利于教师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条件,加强教师间相互沟通,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2)完善教师职业心理健康保健体系:学校应创建并完善教师心理健康保健体系。配备专业人员(如接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的人员)组成专门小组,通过建立教师心理健康网络监测系统,以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档案的建档和管理工作,制定保健方案;在“微时代”大背景下,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开办微信公众号等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公共平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交流平台;建立各级各类心理咨询机构,提供机构支持,校内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当教师一旦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能早期进行疏导,对其提供心理支持;开展适当的文娱活动,以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13]。
5 讨论
5.1 中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本研究以中学教师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中学教师作为教师职业的特殊一类群体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与相关文献[14-15]回顾结果一致。来自升学的压力尤为突出,另外处于中学时期的学生正是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需要面对形形的学生个体,由于不能满足每位学生及家长的要求,教师的身心极易疲惫和受挫,心理问题的隐患比较大。
5.2 提高教师对职业心理健康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依从性 教师应首先正确地看待自身职业,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积极地去调适自己适应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化,从而从根本上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在自我发展中应重视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坚定寻求自身心理健康的信念,从而主动寻求心理干预,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一旦出现问题也能及时补救。
5.3 应综合运用健康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策略促进教师职业心理健康 格林模式的优越性在于强调问题的识别和干预的针对性,通过系统评估充分认识目标问题,从而对其进行分析,为健康教育开展教育生态评估,即分析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提出对策。提倡运用健康教育、政策、法律和法规的综合策略进行干预,相对于其他健康教育模式,该模式更注重行为的改变,通过健康教育改变倾向因素,通过政策、法律和法规改变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
参考文献
[1]刘立立,缴润凯.职业健康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学教师心理健康[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30(12):54-56.
[2]张金秀,李义安.中小学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现状与特点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0(1):10-13.
[3]于宏图.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长春市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4]韩明明,万红,赵作龙,等.教师心理健康与工作能力的关系[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4,37(11):1515-1518.
[5]衣新发,赵倩,胡卫平,等.中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横断历史研究:1994-2011[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9(3):12-23.
[6]陈志明.罗定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调查[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0):172-173.
[7]尼玛卓玛.注重教师的心理健康,创造出和谐的育人环境[J].科技,2014,39(11):33-34.
[8]Kreuter M,Green L K.Health promotion p1anning:an educ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approach[M].3th ed.America:McGraw-Hill Companies,1999:621.
[9]杨睿娟.不同职业类别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横断历史研究(1995-2011)[J].教师教育研究,2013,25(4):45-51.
[10]周F,张涛.基础教育教师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9):1318-1319.
[11]郭琪,王雪蕊.教学周期对不同岗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调查[J].慢性病学杂志,2013,15(5):385-386.
[12]刘志哲,刘静.我国卫生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8(3):29-30.
[13]张少卿,侯江渊,汤印超.体育锻炼对河北省特级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0(2):161-163.
[14]杨东升.关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现状的调查报告[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2):89-91.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这种现象:许多老人“不服老”,他们自持身体还很“壮实”,经常把下棋、玩扑克、打麻将等娱乐活动当作比胜负争高低的活动。好胜心强的老人常常不满足赢一两个回合,输的老人当然是不服输,于是双方都甘愿再“酣战”几个回合。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老人具有好胜心理的缘故。
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是逐渐产生的,是“潜移默化”的,当事人是处于不知不觉之中的。例如,人自己无法知晓头发正在生长,血液正在流动,胆汁、胃液正在分泌。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却在日益减弱。尽管这是一个当事人自己也不承认的事实,可是,一个人却往往存在着一种“矛盾心理”:有时候他们感觉到“衰老”已经来到,可有时候却又不承认自己的衰老。这样,就产生了老人不服老的好胜心理。
其实,老人应该服老,不服老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为人的体力和精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用力过猛,超体力劳动或连续时间过长,都有可能损伤身体。轻者,会引起腰背部肌肉劳损;重者,可损伤内脏,甚至引起内脏出血瘀血等。即使是下棋,并不是体力劳动,但连续数小时的鏖战,也会使人精神疲劳,不利于身心健康。所以,老年人不但要承认老,而且还要服老,不要忘了自己的年龄而不自量力地蛮干。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会违反本身的新陈代谢规律,从而不利于健康、长寿。
那么,如何正确对待老年人的“好胜心理”呢?
首先,要承认老、要服老、要承认生理性衰老的现实。这样,才能逐渐培养起抗衰老的心理素质,努力克服乃至正确对待好胜心理。
其次,要正确地评价自己。即使是同样年龄的老人,人与人之间在身体素质上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异的,力量也不均衡。一个人的力气大小,主要来源于强壮的体质和锻炼,不在于个子的高矮和身体的胖瘦,更重要的条件,是要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耐受性。所以,要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估自己。不仅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而且还要正确评估自己的承受能力,不能感情用事。
第三,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心理素质好,才能精力充沛,发挥出体内的潜在力量。不良的心态,不但不能发挥出正常的力量,而且还能危害身体康健。
第四,加强锻炼。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增强体质,推迟生理衰老的进程。凡事要量力而行,根据健康状况,酌情从事各种活动或劳动,以达到养身保健的目的。(崔乾)
老人不停买药源于寂寞
针对一些老人爱买药的现象,不少有此经历的市民都有同感:自己说得入情入理,为什么父母就是不听劝?对此,心理咨询师说,老人这么做,和受冷落有关。不停买药源于心理暗示。
洛阳市心理咨询师杜彬认为,老人不停地买药,与老人的心理有关。他说,目前年龄在60岁~80岁的老人,大多数对如今的生活较为满意,努力延长生命,想多享受享受好生活。这是一些老人不停买药的主要原因。
另外,不少老年人现在手中都有一定数量的积蓄。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无良药商针对老人的心理,想方设法向老人推销药物,也是造成老人不停买药的客观原因。
关注老人心理健康很重要。一些心理咨询师表示,目前社会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远远不够。老人不停地吃药,一方面有“自己照顾自己”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引起子女的关注,以此获取子女更多的陪伴和照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子女单纯通过反对或劝说的方式解决问题,效果适得其反。
台湾大学的柯永河教授曾提出一个心理卫生公式,试图以此综合心理健康的各种制约因素:
式中:B代表心理不健康程度,B值越大,心理越不健康;P代表个人所承受的生活压力;K代表个人所需要的最小刺激量;E代表个人适应能力或称自我强度,包括个人的自我概念、生活态度、应对技能等,它通过改变认知评估的性质或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来调节压力情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S.S.代表可获得的社会支援;C代表个人所需的社会支援的最低量。对于特定时期的个人来说,K与P都是常数。
此式表明:(1)有三大要因影响心理健康:生活压力、社会支援与自我强度。(2)从维护个人心理健康考虑,生活压力不宜太大或太小,应维持在一个适当的范围之内。具体多少适合,要依个人所需最低刺激量而定。(3)从维护个人心理健康考虑,社会支援量过多或过少都不利。过多的社会支援只会造成当事人的依赖性、无能感,而过少的社会支援则使人感到孤独、无助。(4)自我强度愈高的人,心理健康状况愈佳。
依此观念,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增加自我强度;(2)改善人际关系,增加社会支持;(3)改变对生活压力的看法,掌握压力应对技能。以下是关于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的一些重要建议。
一、争取成功,改善自我概念
拥有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心理健康的人的核心特质。自我概念积极的人,在人群中感到安全自信,能以“真实的我”的面目出现,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以肯定的态度接纳自己。他们既能接纳自己的长处与发展潜力,也能接纳自己的缺陷、不完美与“有限制”,欣赏“我就是我这个样子”。
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获得成功。成功可以增强人的自我效能感、提高自信心,是获取更大成功的条件,也是医治焦虑、抑郁等神经症状的良药。从这一意义看,成功不仅是我们追求的目的,也是一种手段。
为了取得成功体验,我们应该:(1)对成功报有积极的希望;(2)建立多方面的价值追求,积极寻找多方面的成功机会;(3)适当培养冒险精神,增加成功机会;(4)取得成功后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失败后不放弃对成功的追求。对心理健康的人来说,“错误”意味着信息,“失败”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
对于较少获得成功经验的人来说,一个重要的建议是:先从一件事情上获得成功、先从小的事情上获得成功、先从一个不太困难的目标上获得成功,这样可以为获得更多方面的成功、更高目标水平上的成功创造条件。
二、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增加社会支持
正常的人际交往是满足个人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建立个人自我价值感的重要渠道,因此,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的人际沟通技能对于维护心理健康极端重要。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应培养社会兴趣、学会协调合作;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既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负责;对人不苛求,主动发现他人的优点,欣赏他人的成功;伸展出一己的利益之外,应主动关怀和帮助别人,从中体会到做人的价值;当面临个人难于应付的压力情境时,应乐于接受、主动寻求、善于利用他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包括工具性的社会支持与情感性的社会支持。
三、改善认识,培养正确的压力观
1.要培养压力不可避免观 人生失意常八九,在人生的旅途中,压力、困难、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遇到压力情境不必抱怨。
2.要培养压力辩证观 压力对人既是威胁,又是挑战。压力对人生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压力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的弱点、长处和发展潜力;压力可以使人表现出个人能力的极限,激发出个人的生命活力;压力让人增长人生经验,使我们有机会增强自信,学会对自己负责,变得更加成熟;压力经验充实了我们多姿多彩的人生,是构成我们有意义的生命历程的华彩乐章。当重大压力或灾难是由集体承担的时候,可以激发出人性的光辉,显露出平常人的美好品质。
3.要培养压力可控观 压力情境多数是可以控制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战胜压力,至少也能减轻压力造成的损失程度。摒弃无能为力的外控观念,勇敢地面对压力现实,善用各种有利因素,是有效地应对压力环境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激烈竞争、困难重重的现实面前,拼搏,未尝不是一种适宜的生存状态。
4.要培养压力承受观 当压力过大、个人一时无法抗拒时,我们不妨抱着“豁出去”的态度,把压力、困难当作“自然灾害”,默然承受之。暂时放弃无谓的忙乱,减少精力的损耗,不失为一项明智之举。我们相信,任何压力与困难的破坏力和持续时间总是有限的,一旦压力过去、有利条件具备时,我们总可以采取积极措施予以补救。
四、承认情绪,建设性地发泄情绪
人在压力情境中会有各种消极的、冲突的、痛苦的情绪反应。从心理卫生观点看,当事人应承认自己的情绪,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要掩饰它。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发泄情绪的自由,有公开表达自己情绪(包括怨恨、悲伤、愤怒等)的权利。宣泄情绪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向亲密的家人、朋友倾诉或写信;记日记做自我倾诉;向同病相怜的人倾诉等。当发现别人有与自己类似的感受时,我们会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具有共通性,从而不再感到孤独。其他可以采用的比较好的方式还有:从事正当的消遣娱乐、旅游、体育运动,发泄因情绪兴奋而动员起来的多余的精力;欣赏音乐,让自己的感觉随着音符自由地流动;把思维集中在一棵树上、一朵花儿上,或独处沉思;专注于阅读、游戏、整理花木、学习电脑等活动中;看惊险电影、电视片,排遣不良情绪等。
五、重新反思,澄清收获与代价
心理健康的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总要考虑所采用的手段对于目标的适当性、经济性。而有着各种心理障碍的人不能认清自己行为的收获与代价,他们的行动手段经常偏离了目标,因而往往事倍功半,或是显得南辕北辙。例如,有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倾向于用不学习来为自己可能有的失败准备一个不伤害自尊心的借口,而不学习带来的更大的失败,却会更严重地损伤其自尊心。因此,人在生活中应经常主动地反思、澄清自己行动的收获与代价。例如,人在面临困难时应认识到主动承担责任的必要性,逃避是没有用的,也是不合算的。又如,人在受到他人不合实际的
指责时应该澄清事实,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意见与感受,维护自身的权益。消极悲观、痛苦不已、生不完的闷气,都是不必要的,因为你不能“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六、参与训练与实践,培养应对技能
压力应对、处理挫折情境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学习与再学习的过程。日常生活技能与处置压力情境方面的知识经验,在维护心理健康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平时习惯于有计划地安排学习和工作的人,会较少遇到“工作期限”的压力。掌握了有效的人际沟通技能的人,很少有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并且在面临极端困难处境时容易求得社会支持。因此,将应付挫折情境的过程当作学习的机会,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地磨炼自己,有意识地参与压力应对技能训练,如野外生存技术训练、矫正A型行为方式训练等,可以积累经验,增强压力情境的可控观念,提高自信。
七、自我暗示, 建立积极的内在对话
自我对话是一种自己说、自己听的自我沟通过程,一个人对自己说的话决定了他要做的事。有着各种心理障碍的人所使用的自我对话通常是消极的、自我批判和自我毁灭的,如“不得了了”、“糟糕透了”、“没法活了”等,解决的办法是发展积极的内在对话。例如:(1)当自认为受到他人的轻视,个人感到无价值时,可以问自己:“你这样看有什么证据?对这件事有无其他解释?”(2)当有多项任务造成巨大压力,以至个人感到无所适从时,可以暗示自己:“一步一步去做”、“一件一件去做”。(3)当忧虑后果极端不利时,可以问自己:“你真正失去的到底是什么?”“最糟糕的后果是什么?”(4)当遇到失败,认为结果无法挽回时,可以对自己说:“这永远不是最后一次!”
八、立即采取行动,分步化解压力
日本学者长谷川写了一本有关森田疗法的书《行动转变性格》。他在书中强调的是,只有切实可行的日常生活实践,才能帮助人摆脱重重心理困扰。实际上,那些情绪消极、有痛苦不得缓解的人,大多是一些只想不做、缺乏行动、无谓地“反刍”痛苦的人。由于缺少行动,许多日常生活中并不难处理的问题,也累积成新的麻烦。因此,为了改变不良情绪,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同他人打交道、从外界获得力量。为了克服惧怕心理,应尽早回到令其恐怖的情境中去。对于那些面临多项任务、因工作期限压力感到紧张不安的人,最好的考虑一是断然将某些不太紧要的事情暂时放下,二是立即动手完成一件紧要而又不太困难的工作,以部分地缓解压力、增强信心,为有次序地完成其他任务准备条件。
九、抓住“今天”,着眼于当前现实
过去的已成历史,未来的尚属未知,重要的是抓住“今天”。今天可以做些什么就做些什么,不要为未来可能有的失败而忧虑,因为忧虑于事无补,反而会干扰问题的解决;不要为以前的过错而懊悔,因为过去的事情已不可改变。还是沈从文先生说的好:“摔倒了就赶快爬起来,不要欣赏你砸的那个坑。”
十、立足根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心理健康首先反映在一个人健康的人生态度上,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是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的第一要义。这就要求我们对生活抱开放态度,乐于吸取新经验;学会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看待他人和自己;增强利他精神,在帮助别人、伸展自己的过程中增强自我价值感;增强敬业精神,在忘我工作的过程中使个人精神有所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