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质学的作用

地质学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质学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质学的作用

地质学的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普通地质学;小组合作;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0-0028-04 

普通地质学是地质类专业的入门基础课,是地质类专业学生学习有关后续课程的基础课程,而实验课是普通地质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实验课不但教授理论知识,也传授实际技能,同时还是矿物学和岩石学等后续地质课程学习的主要环节,因此,其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考核方式都需要与时俱进。实验课是普通地质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了理论和实践技能内容。普通地质学课程包括理论课、实验课及野外实践教学三个环节。由于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是地质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通过实验课的实践训练,学生能获得基本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掌握课堂所学的抽象理论知识,初步学会基本的地质工作方法,还能学会如何去思考,如何去理解、掌握地质现象,最重要的是培养对地质专业的兴趣,学会科学的推理方法。[1][2]因此,重视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门课程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通地质学实验课有四部分,分别是常见矿物鉴定、常见岩浆岩鉴定、常见沉积岩鉴定和常见变质岩鉴定,主要以矿物、岩石的肉眼鉴定实习为主。[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作为油气地质及环境科学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科學研究基地和学术交流基地,一直非常重视普通地质学课程的教学及学科建设工作,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夯实基础、提高动手能力;在教学学时紧张的情况下,要求保证实验课程保障教学质量,为学生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地球科学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和地球信息科学学院学生开设了普通地质学课程,学时均为48学时,其中实验课程根据不同专业需要设置为10~12学时。 

一、普通地质学实验课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普通地质学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验课目前为大班教学,师生间沟通时间有限 

作为我校的专业基础课,普通地质学主要教授学生地质学基本概念以及野外实际工作技能。现在每学期石油工程专业普通地质学课程学习人数大约为180~200人,由于师生比例较低,现在课程理论教学采取大班教学方式,集中讲授理论知识。实验课是对理论课所讲知识的重要实践环节,要求授课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指导,而大班实验课教学只能提供有限的机会让学生和实验课教师单独交流。为了适应实验课师资力量不足、实验室空间有限的情况(容纳30~40人),建议开展实验课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从而增加师生互动以及学生之间交流。 

(二)实验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以记忆学习为主 

由于实验课时间、空间有限,实验课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以记忆学生为主。2014年初我们收集了关于普通地质学课程的学生反馈意见。相关调查反馈结果显示,学生希望在实验课能够由教师引导自学,并且能够得到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最不喜欢的是需要在短短的实验时间内完成太多理论学习,缺少实践锻炼。 

(三)实验课成绩考核评价缺乏科学性 

在传统实验课考核方式下,评价学生学习程度的唯一标准是作业成绩,而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十分缺乏。因此,学生在实验课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厌学现象,学生学习没有动力,对课程缺乏学习兴趣,逃课现象比较严重;并且学生作业存在抄袭现象,实验课作业成绩不能全面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这对于教学效果的实现是非常不利的。 

高校基础类课程是学生进行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实验课程,可以起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加深巩固课堂学习效果的作用。[4]但随着教育理念和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学也在不断变化,实验课程教学在新的环境下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学生不重视、课时量减少等因素都会导致实验教学质量不断下滑。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应该根据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及时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借鉴国外课堂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普通地质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做了一些探讨与思考,启动教改项目来研究如何重建该课程,主要目标是改进实验课的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实验课教学改革探索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小组合作学习”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是目前被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具有区别于传统班级教学的显著特征。“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5]“小组合作学习”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合作学习并不排斥班级教学,但其特色在于小组活动的科学组织与展开。(2)它是以教学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的一种教学活动,其中教学动态因素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3)它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所有的合作学习活动都是围绕所要达成的特定的共同目标而展开的。(4)它是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合作学习通常不是以个人成绩为评价的依据,而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与奖励的标准。这种机制可以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促进小组内部的合作,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各尽其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6]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 

1.小组活动学习 

课堂上的小组活动主要包括小组讨论、合作创作和合作演示三种形式,每种活动都有特定的目标。小组合作活动将教学变成了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型互动,这种互动能够有效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投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激发高度的求异思维。[7]学生在这种多变互动与协作的群体活动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通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学习新概念、加深理解,或者是遇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提高学习自主性;通过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查找课程相关资料,针对授课教师布置的问题进行构思,设计学习思路和进行任务分配;最后通过合作演示的方式将自己的小组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在交流信息、探讨问题、分享成果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2.切块拼接法 

美国大学课堂上的切块拼接式学习是通过伙伴教学的形式进行的学习活动,它是在斯拉温的切块拼接式学习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而来的。切块拼接式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式课文讲解模式,教师将课文切块,由学生分组阅读、合作备课、互教互学。[7]切块拼接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授课教师自始至终都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当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创造一个动态的学习氛围。每个小组不仅是学习小组,更是教研组,组中每个学生轮流担任组长,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组长与组员讨论共同制定小组学习方案,小组成员在互教互学中学习知识,并且通过组员间的互助行为培养合作精神和领导力。 

3.团队研究式学习 

研究式学习是模拟科学探究过程完成课题研究的一种情景式教学模式。美国大学课堂普遍采用团队研究方式,一般由教師根据教学内容制订一个研究主题和一系列子课题,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子课题,分工协作,用一定时间寻找问题答案,完成研究报告,并且向全班报告和演示研究成果。[7]研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师主张学生积极运用发散思维去思考问题,而不是用书本知识进行知识灌输。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创造精神、增强主体意识,学习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学会收集筛选信息,并且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当中承担一部分的研究任务,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入,学生的自身潜能能够充分发挥,小组成员间的关系也会从刚开始的磨合阶段进入到默契配合阶段,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新知识,也提高了多方面的能力。 

4.小组调查法 

小组调查法(GI)是最成功的一种任务专门化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其代表人物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沙伦夫妇。在小组调查法中,学生在设计他们将要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他们按照对某一论题的共同兴趣来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所有成员都积极参与设计如何研究他们的问题;然后,将任务进行分工,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承担一部分调查任务;最后,小组综合和总结他们的工作,并向全班展示或汇报他们的研究结果。小组调查法适合于把获得、综合、分析信息融为一体的探究性问题的教学,如历史、文学等学科的教学。[8]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普通地质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实施——以沉积构造和颜色实验课为例 

第一,合理异质分组。以石油工程专业普通地质学课程为例,实验课一般安排在学期中旬。在学期期中考试结束后,授课教师根据期中考试成绩并结合调查问卷对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特长爱好以及对普通地质学的掌握程度,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按照异质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进行分组,以4~5人的规模组建学习小组。为了更好地利用小组成员的特长,使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顺利进行,在进行分组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组员的性别。合作学习小组中不同性别的组员组合可以丰富小组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同思维互相补充促进可以使认识更加充分,也可以充分发挥男女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及特长。(2)组员的能力。根据期中考试的成绩可以大概了解班级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从而选取掌握程度相对优秀的学生带动掌握程度稍微欠缺的学生,起到很好的帮扶效果。(3)组员的性格。如果同一学习小组内有的学生善于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性格相对内敛,前者可以带动后者参与到小组讨论当中来。 

同时,由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协商轮流担任小组长的顺序,小组长负责组织团队活动,分配每次的学习任务、协调成员间的关系。这样有助于提高每一位组员的责任心和领导力,也敦促小组中每个成员都遵守纪律,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当中来。 

第二,教师教学引导。课前授课教师根据该节实验内容设计出能够综合运用普通地质学基本知识的若干问题,问题可以由浅入深,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发散意义。实验课程前,教师要利用一定时间简要介绍实验相关内容,向学生说明该节课程的基本要求及相关实验课习题,并且引出该节实验的作业及问题。随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学习方案和问题的解答思路。 

在沉积构造和颜色实验课当中,需要观察并掌握层理构造、层面构造、化学成因的构造、生物成因的构造、变形构造、沉积岩的颜色六方面内容,这些内容在理论课学习中都已经讲授过,授课教师需要带着学生进行简单的课程回顾,同时讲述观察描述的重点,随后引出课程相关问题和探讨。 

第三,小组合作自学。每个小组要根据授课教师讲授的重点内容及问题进行讨论,小组长最终制定出学习方案并在课上进行自学;在完成作业时采取自愿优先、组长分配任务的形式使每位小组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如搜集材料、问题分配、PPT制作等。分工完成学习任务并根据需要在图书馆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如果遇到疑问随时请授课教师进行指导,从而达到对知识有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的目的。之后,授课教师把学生自学时遇到的问题以及答疑过的问题进行集中整理。上课期间,教师要观察记录每个学生在小组讨论时的表现,并随时了解各小组学习的进展情况和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进行交流。 第四,学习成果展示。小组成员在自学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问题及作业,以PPT报告和纸质作业的形式提交学习成果。每组小组长走上讲台,借助PPT进行报告,向全班展示其小组学习成果,其余报告人担任评审成员进行打分。学生可针对其他小组做的报告提出相关问题,借鉴学习其他小组的优点。 

第五,教师总结点评。教师在听取每个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报告之后,结合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时的表现和评审小组的评分情况,用一定的课时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述,指点迷津,必要时进行补充讲解,对学生存在疑问的内容给予指导,确保问题的解决。在最后的评价阶段,教师一般以表扬和激励为主,同时对于个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批评和纠正。[5] 

三、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应用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资助探索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自学或小组内讨论获得的知识是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再创造而主动获取的,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运用也更加灵活,学习自觉并且富有兴趣,不容易走神分心。学习过程中唱主角的始终是学生,整个课堂气氛生动有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并且记忆相关知识。 

(二)提升学习的合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领导能力 

对于传统学习方式的“单兵作战”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习小组是一个整体,组员之间必须同心合力,才能配合默契,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掌握程度好的学生要学会照顾掌握程度稍欠缺的学生,先完成的学生要照顾速度慢的学生,否则小组的整体利益将无法保障。要采取轮流当组长的方式,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组长;组长制定学习计划和方案,分配给组内每个学生不同的任务,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逻辑性和领导能力。 

(三)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逻辑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思考,能够积极主动地提出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是把书本上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主张学生积极运用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能够按照学习的逻辑先后顺序进行自学,同时鼓励学生能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疑问,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发现问题并且通过教师引导从而解决问题。在小组共同学习讨论当中,学生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據,教师就可以对其进行鼓励并将问题和学生观点分享给全班同学,这样不仅可以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得以实现,同时可以提升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充分发掘。 

(四)改变了传统的考核方式,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是被评价者,同时也是评价的参与者,学生可以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比其他小组完成情况找到自己小组存在的不足;学习其他小组的优点,找到自己小组今后的努力方向,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任课教师不仅可以从卷面作业完成情况考核每个小组的成绩,并且能够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表现上,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从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全面评价,目的主要是通过激励性评价,给予不同学生个性化的指导,让每个学生的长处都能在小组中发挥出作用,并且给予一个合理的平时表现分数。 

四、结语 

根据学生的反馈以及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普通地质学实验课“小组合作学习”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提高了,课堂参与重心也从授课教师向学生转移。在普通地质学实验课中,我们将继续使用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挖掘学生的自学潜力,拓展学生思维。授课教师在教学方面需要做更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如何更好地设置问题并吸引研究生参与到课程助教工作中,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家生,谢树成,龚一鸣.普通地质学野外和室内实践教学改革与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2009(2):79-82. 

[2] 周鼎武,赖绍聪,张成立,等.地质学实践教学新体系[J]. 中国地质教育,2006(4):47-53. 

[3] 舒良树,解国爱,王博,等.新形势下普通地质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2(4):143-147. 

[4] 刘学锋,张伟伟.理工基础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力学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2017(1):6-8. 

地质学的作用范文第2篇

体育教育,不仅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需要,也是培养优良思想品德,陶冶高尚情操,以及促进文化课的学习,增长才能的需要。这对于学生顺利地完成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以及未来从事工作,劳动,提高效率和效益都有重要意义。

职高学生与普高学生不同的是,职业高中学生的未来工作环境和条件各有不同,特殊的工作性质还对其身体上提出一些特殊的要求,因此职业高中体育在培养学生身体正常发展的同时,还要针对专业的特点和需要,选择与职业相结合的类融合方法,进行职业所必须的身体基本活动和能力的训练,提高对职业环境和条件的适应能力。

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锻炼身体的意识与习惯。职业高中的教育是就业前的培训阶段,在学校教育中应将参加体育锻炼的真实动机培养作为行为规范对学生未来的工作、生活,以及坚持终身体育锻炼,都极为重要。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生动而有效的体育教育能逐步树立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锻炼身体的思想,把锻炼身体与祖国的兴衰荣辱联系起来;养成遵纪守法、勇敢顽强、拼搏进取、公平竞争等优良品质,形成公正、友爱、互助、文明、礼貌等良好的体育作风和行为规范;获得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和热爱美、欣赏美、表现美的情感和能力,达到个性的健康发展。

在重视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许多学生会成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骨干。体育教学不但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还将推动社会体育的开展。

进入职业高中阶段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比初中阶段对体育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逐步提高,运动兴趣更加广泛,希望自己在体育上有所特长,运动兴趣由最初仅喜欢参加趣味性活动到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和目的进行独立思考,但男女生学习兴趣有所差异。例如,男生更喜爱表现力量型的,而女生一般喜爱姿势优美、韵律性强,显示柔韧和协调的健美操等类活动。

通过体育课的教学,还能培养学生成功的自信和受挫折后坚强心理承受能力。

地质学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 高职教育 文化素质

1.引言

我国通识教育概念的正式提出大约有十年左右的时间。不过早在北大初创时,教育前辈们就有这种教育理念的追求。今天提出的直接原因,是源于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某些缺陷而采取的亡羊补牢之措施。缺陷可归结为二:一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前二十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是为适应当时国家的形势而设置的,但随着历史的进程的发展,我国现行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总体来说综合素质不高,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色彩太浓。二是工作在一般社会岗位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仅表现出来他的实用性和技能性,知识面狭窄,不具有创新思维的知识基础和工作习惯。总之,发现我们现行教育模式不具有把中华民族培养成创新型民族的特征。

目前中国的职教模式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我们狭隘的专业技能是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所以,首先我们必须从宏观上重视通识教育。打下一个宽泛的科学文化基础,是告诉他们掌握各种技能应该具备什么基础知识,是宏观的、浅层次的把握和了解。以上从国民素质和文化教育的大范畴谈了通识教育的必要性。下面再从具体方面分析通识教育的作用和必要性。

2.职业人的社会生存和发展

我们首先站在职业人的角度,来认识所谓“通识教育”与“专识教育”的利弊。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考虑将来在社会上的生存问题,然后是创业发展问题。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是职业人在找生存的工作岗位,不是工作岗位在等职业人挑选。所以每个人都应有多方面生存能力的基础知识储备,以便适时调整,应对各种生存环境,这就凸现出两种知识能力:一是不变的基本知识,另一种即是其价值随时可变的专业技能。一个基本知识全面的人,创业的机会相对要多,成功率也要高。

3.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方式和目的

我曾多次考察人才招聘会和用人单位,他们往往考察的是人文知识,观察的是综合素质,而很少或几乎没有考察专业知识。用人单位的考察方式体现出的就是你知识面的“宽度”,或者说侧重横向考察,而对专业知识的考察也往往是看你对行业宏观把握的程度,这体现的是专业知识的“深度”。这不正说明“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吗?要注意的是如何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有限的教育时间内把握两者的关系和“度”的问题。

4.工作中“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的体现

目前职业教育培养对象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生产性行业,一是服务性行业,无论哪一类,他们所要的人才,都不是只要求能够熟练工作程序的“机器人”。一个工作结果的优劣,甚至说能否有创造性的工作,不仅是一个固定形式的技术程序运用,它还包括人的理智、道德文化、甚至还有宗教的因素共同决定的。

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不同,影响工作结果的两个因素――技能和情感所起作用的程度也不同,一个好的知识性劳动者首先也必须是一个有健全性格的人,所以,无论任何类型的教育机构,基础知识及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传授是教育工作的两项基本任务。

5.专业技能培训中遇到的问题

笔者从事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困难是学生的接受能力,表面上是职教学生的智力问题,追根溯源是他们的文化基础太差,不能用联系的方法考虑问题,影响了他们的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一旦把问题所涉及的常识再重新给他们讲解,就会恍然大悟。在这个知识爆炸,经济、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各领域各行业相互渗透交融,已经分不清学科边界,也可叫做知识一体化,我们的专业课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专业了,学生和老师也必须有较宽的知识面,才能传授和学习当今的专业知识。

6.专业技术培训方法的合理性

自古有句话:“秀才改大夫,如同打豆腐。”它清楚地说明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从认识到实践都是有问题的,专业技能的掌握并不难,难的是要具有掌握专业技能的基本功。课堂上一个原理讲半天,因果关系分不清,限定性词看不出,学生分析问题时从来没有使用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的哲学思维习惯,头脑中没有一个网状的知识结构,怎能有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训课只知道练一个熟练动作,没有对问题追问的习惯,不敢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教育模式是不能造就一个有创造精神的民族的,至多教出一个世界级的打工民族。

7.总结

通识教育通的是“常识”,不是培养万能的通才。所以,我们在形式上就应从以下方面考虑:首先,教材内容要适合高职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其次,课时安排不妨借鉴本科通识教育的模式,即每周或两周进行一次交叉学科知识讲座,要深入浅出,名家开讲;最后,要求专业课老师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讲授的习惯和能力。这样三位一体的立体化通识教育,就能逐步实现我们的职教通识教育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冯惠敏,黄明东.我国台湾地区通识教育实施策略及其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9).

[2]张寿松.近十年我国通识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0).

[3]李曼丽.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4]张寿松,徐辉.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05,(1).

地质学的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管理;高职院校;地位

随着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管理越来越为人们普遍重视。现代经济发达的国家已视科学、技术和管理为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认为没有科学管理就没有各项事业的持久、高速、高效的发展。对于高职院校,需要科学管理也不例外。人们现在正认识到,教学缺乏科学的管理,必然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效果。围此,如何科学地进行教学管理的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1]。因此,高职教育的教学管理可以归纳为:按照高职教育的客观规律和特点,依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学校教学活动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安排、控制、监督而全面实施的过程。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主要任务

1.根据“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及时学习和了解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和国家经济建设的新形势,掌握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需求特点,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吸取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认真研究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诸方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调整的最佳方案,勇于创新,大力加强和深化教学改革。

2.从教学过程的实际出发,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指导思想是否符合教学规律和教育目标的要求,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纠正,帮助教学人员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教学实际,研究和掌握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和问题,把握教师的教学思想,看其是否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是否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防止用陈旧传统的教学思想指导和处理高职教育的教学问题。在Et常教学活动中,教学管理人员要坚持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管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生产和科研等方面的关系,努力把学校办好[2]。

3.根据教学规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上级要求及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教学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各项教学工作的具体计划并认真贯彻落实,从而稳定教学秩序,优化教学环境,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要建立与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教学管理人员必须遵循各项教学工作管理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一定的管理手段,对教学工作统筹计划,适当安排,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各种教学活动有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协调进行。

二、教学管理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高职院校管理中,教学管理居于首要地位,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由于教学管理和教学领导在一个学校范围内实际上是同义语,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说:搞好教学工作,培养合格人才,关键在于教学管理。这是因为:第一,在高职院校里,一支符合需要的教师队伍并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由教学管理者制订规划,选定人员,进行培养,以便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水平,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第二,一本好的教材问世,往往与教学管理部门在遴选人员,组织编写,复印、使用等方面的领导与支持是分不开的,第三,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要由教学管理部门分配资金,合理购置,提高使用效率,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第四,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学管理部门要组织制订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开展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证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因此,教学是高职院校的一项中心任务。而教学管理自然是管理的主要部分。其他的管理工作也必须围绕学校的中心任务一教学。每所高职院校如果教学管理不好,那么要想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高,一般是不大可能的[3]。

教学质量管理就是指各级管理部门,监督保证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按规定质量标准和要求顺利执行,以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这就要:(1)对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态度、业务水平和教育素养提出明确要求;(2)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备课、讲课、作业、实验、实习、辅导等)提出质量标准;(3)对学生提出有关德、智、体全面发展,努力学好各门课程的基本要求;(4)对学习过程的各环节(包括预习、听讲、复习、作业、自学、小结等)提出质量标准;(5)开展教学检查,既要分段进行,又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不仅检查教学的最后效果,而且要检查教学各个环节是否符合质量标准,(6)教学检查工作要经常化、制度化,要和教学结合进行,发现经验时,要组织交流,发现问题时,要提出解决办法。

教育事业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除要积极发展数量外,更要重视质量。由于教学过程的随机因素很多,影响教学质量的干扰因子会随遇而生,因而如何确定教学质量的客观标准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例如有的课程考试平均成绩偏高,并不能说明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就好,但也不能断言它就不好,因为教师出题的难易和评分标准的宽严,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缺乏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即使如此,还是要制订一个质量的标准,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加强教学质量管理,首先要统一对质量概念的认识和评定质量的标准。这个质量的标准要体现德、智、体全面要求,不能片面地只把课程考试分数的高低来作为教学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4]。

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实施与制度监督

1.高职院校规章制度的实施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实施必须加强宣传。学校制定颁布的每一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广为宣传,必要时可组织专题学习,使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为师生员工所知晓。执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是指学校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规章制度实行有效管理。这首先要求学校在制定颁布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时必须明确执法部门;其次要求严格执法,执法部门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规章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以及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对各种违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事件予以认真处理。否则,即使学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相当健全,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法制化管理。

2.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监督

高职院校主要通过监察部门和其他有关职能部门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实施进行监督,褒扬模范遵守者,批评执行不力者,惩处严重违反者,以保证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师生员工是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监督的主体。他们可以个人名义,也可以通过职代会、学代会及其他群众团体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实施进行监督[5]。

结论

总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具有师生员工都必须遵守的性质,由学校行政约束力来保证其实施;它规定了学校事务参与者的权利、义务以及违反规章应给予的处罚,以达到维护学校正常秩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天生. 新时期高职教学管理问题及建议[J]. 现代商贸工业,2013,01:136.

[2]刘朝晖,蔡龙文. 浅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视角[J]. 教育探索,2013,01:91-92.

[3]谭永平. 高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路径探析[J]. 高教论坛,2013,03:86-88.

地质学的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煤炭利用,煤成分,医学地质,洁净煤技术

作者:张卫国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b)-0094-02

1煤炭的有害成分及利用过程带来的危害

煤作为一种工业燃料,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从而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同时也推动了工业的向前发展。然而在煤的开采、洗选、运输和利用过程中,煤中微量元素会发生迁移和转化,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科学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煤中微量元素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越来越受到重视,有害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分布规律是目前地球化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煤中含有许多潜在有害微量元素,这些元素虽然在煤炭的燃烧、加工利用(如洗选)过程中,从煤中释放迁移出来,从而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煤中的微量元素特别是其中的有害元素是煤炭开采出来以后的主要污染物,有的渗入土壤,降低土壤功能、污染水质。用现有的分析技术手段可以从煤中检测到66种元素,从煤样品、燃煤产物和煤层气样品中检测到86种元素(地壳中可供统计的元素共88种)。微量元素在煤里虽然含量很低,但是由于煤炭的开采量和利用量很大,从煤中释放到环境中的有害元素可以长期累积,造成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科学家们还十分关注煤炭在加工利用过程中微量元素的迁移与转化规律,煤的开采利用过程正是空气中有害元素的主要来源[1]。一些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煤中有害微量元素对人类生产生活及生存环境的影响,随着不断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煤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更趋向于与环境评价相结合。目前由煤中微量元素导致空气、水体和土壤受到污染,并危及植物和水生动物的情况已有报道。在我国,曾经报道过煤中微量元素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实例,如燃煤型氟中毒、燃煤型砷中毒和由于煤中硒含量超高引起的硒中毒。因此,搞清煤中有害微量元素的含量、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是必要的前期工作。

我国的煤炭开采的特点是粗放,开采粗放、管理粗放、回收粗放、加工利用粗放。矿区矸石山不仅占用土地,而且煤矸石风化后,潮湿空气和淋雨把一部分有机酸溶解,形成酸化淋溶水,随雨水汇积,造成河水被污染。90%的矿井瓦斯被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每年约为100亿m3),导致大气污染。

我国近80%的电力能源、供热、民用燃料、70%的工业能源、60%的化工原料都来自煤炭,燃煤年排烟尘量占全国总排烟尘量的80%左右。原煤的直接燃烧导致大气污染,酸雨覆盖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1/3;燃煤产生的煤渣到处堆放,占用耕地道路。

2医学地质与煤炭利用的相关研究内容

2.1医学地质研究内容

医学地质研究详细内容包括:微量元素种类含量、大气中的矿物灰尘、火山喷发物等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有机化合物的运移、调节和集中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放射性元素、微生物等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元素和化合物的致癌作用等[2]。显而易见,煤矿开采,燃煤带来的对人类环境和健康的危害与医学地质研究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煤矿矽肺病人数已达40万,并且仍以每年8000人的速度增长;还有大量的矿井粉尘排入地面污染大气。

2.2燃煤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我国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目前重要依靠煤炭资源作为工业燃料和发电燃料。在煤炭的燃烧利用过程中,几乎同时伴随着对环境的严重污染。煤中的部分元素在燃烧过程中氧化为有害物质,进入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条件;部分有害物质甚至可直接造成人体疾病[3]。中国部分地区燃煤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砷中毒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地方病,而燃煤污染型氟中毒是中国特有的氟中毒类型[4]。

2.3粉尘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在煤炭的开采、加工、运输和灰分处理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众所周知,某些类型的粉尘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已经很长时间了。工作在大量煤粉尘中的矿工,肺部会受到严重损伤。煤烟中的粉尘也是有害的,因为燃料中的氧化硅附着在烟雾微粒上形成酸,如果吸入这种微粒则会侵蚀肺部[5]。20世纪50年代,伦敦因密集的化学烟雾,就是由室内燃煤取暖引起的。

2.4煤利用带来的其他问题

人类的矿山开采活动是导致克山病的主要原因,陕北患区大都只有煤矿及石油矿,金属矿很少,克山病的高发与当地岩性有一定相关性。克山病区分布在补给区和排泄区的过渡带,或者地下水径流滞缓排泄不畅的地带,病区饮水矿化度、硬度和主要离子都比非病区低,某些微量元素含量如Sr、Pb、F、Mo、Se均比非病区低,而腐殖酸和耗氧量则明显增加[6]。

另外,煤中的微量元素汞由于流动性和易挥发性成为控制起来最具有挑战性的毒物之一;石棉的尘粒也是对人体有害的,人类吸入石棉尘粒会导致石棉病、肺部纤维病和肺癌[2]。

3医学地质的发展对煤炭科学利用的促进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日,环境污染、气候异常日益凸显,健康问题是人们的最关注的。医学地质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课题在当今大环境下为地学界与生态学和环境学界研究的结合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它可以帮助、调节和根除危害人类达数千年之久的潜在的环境健康问题。

由于我国个别地区由于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煤炭开采、加工和利用过程中有害微量元素对人类的危害更加严重,后果不堪设想[7]。煤中有害元素可能通过的环境地球化学食物链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各种途径的渗透,波及面广,短期内不易发觉。尽管我国大多数煤田和矿区煤中有害微量元素含量并不高,As、F、Se、U、Hg、Ge等元素在多数煤中含量很低,但在某些地质条件下在煤中富集,造成危害。此外,我国煤田地质条件复杂多样,有害微量元素的分布无规律不均匀,我国有些地区煤中也存在世界少见高含量的砷、氟、硒等有害元素[8]。因此,研究我国煤中有害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富集成因机制,及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医学地质研究了煤炭中多种微量元素矿物成分以及粉尘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医学地质着重解决的地方病多数与煤炭的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使我们看到了煤炭不合理利用可能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各种病因和致病机理的研究为煤炭科学合理利用提供了出发点和依据。

4煤炭科学利用的技术途径

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供应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煤炭工业仍处于大量浪费和粗放开发、简洗加工、低效利用、污染环境和效益低下的状况[9]。综上可见,煤矿的不合理开采、不科学的利用给环境和人类健康都带了巨大的危害。生产和消费安全高效的洁净能源是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发展洁净煤技术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及改善对环境的影响是能源领域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