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认识

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认识

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 师范性本质 特征 方法

对音乐教育来说,提高对师范性本质的认识,建立起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从事音乐教育的人来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演唱、伴奏等音乐技术理论以及与音乐文化相关的能力;另一方面是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组织、语言表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课堂上能够将先进的思想教育及观念融入课堂教学的能力等。

就当前高等音乐教育的教学现状来看,师范性的体现并不明显。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教育机构对教学方向和指导思想把握的偏颇。这主要是对音乐教育的现实情况不够了解,对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关注度不高,尤其是思想品德、修养等内涵的提高。第二,对教学结果的重视度不够。对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来说,师范性的体现是十分重要的。要在高等音乐教育中突出体现师范性,就要对上述弊端进行改进,让学生做好未来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心理准备,以使他们在毕业后可以很快进入音乐教师的角色。

一、增强学生音乐基本技能的培养

在教育专业中,师范性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具体的专业课程教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在音乐教育专业中,教师引导学生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自弹自唱。区别于其他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应更注意学生美感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美好的音乐艺术形象、有感情的歌唱和对优雅音乐的欣赏,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接受音乐艺术的熏陶和感染,从而使其情感得到升华。

教育专业对学生的培养并不单纯是专业知识的教育,还应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师范”二字的真正意义在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而歌唱教学是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很好的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让学生在根本上掌握唱歌的技巧知识,还可以通过歌曲的内容和艺术感染力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高。

教师示范性的表演可以从感官上给学生最直接的冲击,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声情并茂地示范也可以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音乐教育的师范性还应引起注意的是要将未来音乐教学作为前提。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应慎重,如在课程安排中,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会继续学习声乐和钢琴这两大专业以及音乐理论,良好的专业基础可以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很好的选择余地。与表演专业的教学模式相类似,音乐教育专业以声乐和钢琴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在音乐教育专业关注音乐表演能力,把表演和育人有机结合,对未来音乐教育的前景来说很好。

二、加强学生音乐业务能力方面的培养

就我国目前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高等音乐教育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够胜任音乐课的教学,但不能与音乐教育共同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组织能力不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还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艺术实践的条件,定期举行业务观摩,在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交流,找出自身学习中应把握的重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三、培养学生高尚的志向

一些高等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并不打算毕业后从事音乐教育方面的工作。而作为校方,注意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有一定的服务意识,把个人专业特长与培养目标有效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择业时不仅仅注重个人理想,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还要有乐于为人民利益而工作的决心。在教学课程安排方面,学校还应注重音乐教育的知识结构特点,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和价值观的音乐教师。

四、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更多关注

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音乐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承,还应建立起全新的学习模式,为学生的未来着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区别于一般高等院校,高等师范类院校为社会培养人才承担着社会任务,因此有着特殊性。在培养目标方面,高等师范类院校立足于为教育服务的办学思想,培养出的毕业生是未来教师队伍的中流砥柱。高等师范类院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能够牢牢掌握教育的科学理论和规律。作为教师,最应该具有的是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做到教书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区别于其他的高等院校,其专业课课程设置在技能的要求和训练、科目研究方面应有所侧重。对高等师范类高校而言,不仅有专业知识教育,还有其他的课程,例如心理学、教学法以及教育学等。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的基本技能提供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的教学能力。学校也应该在掌握现有教学基本状况的前提下,不断总结摸索出教学规律,服务于教育事业。高等师范类学院对教育事业的地位不可小觑。高等师范类院校教学质量对教育水平的影响是直接提高或降低未来的教育水平,因此也会影响全民族素质的提高。高等音乐教育培养出的毕业生是要面向未来做基础音乐教育的人,作为教育工作者,师范性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为达到这个目标,在高等音乐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践以及教学人员都应注意师范性的体现。

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音乐教育;问题

一、高等音乐教育的类型

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由来已久,但对于高等音乐教育所涵盖的内容却有不同的认识。有部分学者认为高校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术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听觉感受能力和艺术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和审美情感,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将高校音乐教育作为公选课程,纳入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然而,本文所论述的高等音乐教育并不是针对旨在提高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素质教育,而是针对传统的高等学校音乐专业的教育及其发展。从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发展的内容来看,其主要存在着以下三种学校类型:一是专业的音乐学院,它以培养专业演奏(唱)人才为目的,重在研究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演奏(唱)技艺;二是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高等音乐师范教育,重在教育性;三是以培养硕士、博士研究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综合性大学,重在音乐理论的研究。

二、高等音乐教育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1.对音乐教学的认识不够,定位不准确

至今为止,大多数人没有认识到音乐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甚至有人认为音乐不就是唱歌,学生自己唱就行了,何必开课呢?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在校大学生选修音乐课的不到10%,即便选择了音乐课,学习态度也不够好,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以有一半以上是谱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是科教兴国,虽然现在国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已经大大的提高了,高等教育已经变得大众化、普遍化。但是对于高等音乐教育,我国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其实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学生的艺术素养也得到了提高,这对学生的培养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但是,我国目前高校的状况是英语、体育、语文是必修课,而像音乐、美术这类课程只有少数的选修课,这样就会导致有些学生想选选不到,或者是不会主动去选修。再者,课外活动中艺术节、歌唱比赛等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如科研比赛、学术研究,由于这样的态度,极大地影响了学术对音乐艺术追求的积极性,高校的音乐教育现在正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令人担忧。

2.课程设置不科学

首先对于非专业的学生,现在的课程过于专业,虽然只是一些基本乐理以及各种音乐风格的基础知识,但是对于基础、天赋、兴趣都不同的非专业学生,这些课程还是有一些脱层次。其次,课程的设置比较散,音乐课程设置基本上都是属于老师会什么、擅长什么就开怎样的课。由于国内高等教育对音乐教育的长期不重视,专业师资队伍配备少,根本不可能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出的课程都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等音乐课程结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方法等相对滞后现象比较严重。由于长期受“重洋轻中”的音乐教育理念影响,高等音乐在课程结构上缺少民族音乐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给予学生的影响只是音乐学科本身的重要性。忽视音乐审美,忽视教学生演唱各地方民歌、戏曲和传授中国经典的演唱技巧,与中华民族音乐如声乐、戏曲的传承者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将来教授内容相脱节。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基本上实行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师生之间在教学上缺乏沟通,学生之间缺乏学术上的交流……教学方法采用“你教我学”、“你讲我听”、“你唱我练”。不能以“学生为本”,学生个性发展被剥夺。与《标准》要求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是“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基本理念相脱节。专业性过于突出,缺乏跨学科的文化知识,忽视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难以满足中小学音乐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3.对于人才培养需求没有匹配良好的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弊端,这些弊端对音乐人才的培养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过于单一,目前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是一对一的关系,很少会有一对多或者是多对一的状况。第二,教学不能达到以学生为主体。当代教学模式所依据的重要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4.音乐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现阶段的高校音乐教育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音乐实践的灵活性和必要性,有些高校仍然在采用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的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5.高等音乐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不明确

长期以来,高等音乐教育专业遵循的主要是欧美音乐理论体系,采用的基本是培养专职演员的教学模式,强调的主要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对教育学科理论、教育实践、综合人文素质及音乐教育的培养;同时受教育产业化和教育就业的压力。高等院校在高等音乐教育专业的引导方向上,出现迎合市场需要的倾向,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学生不能胜任中小学多元的音乐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另一方面导致所培养的师资民族文化意识淡薄,或使即将毕业的学生不愿从教。与现代高等音乐教育是培养综合型、创新型和具有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的合格的“通用式复合型”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相脱离。

6.高等音乐教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容乐观

高等音乐教育教师队伍中经验型层面的教师较多,研究型的教师较少;游离于教育研究之外的模仿者较多,而自觉将教育研究作为自己职业生活方式的主动参与者、勇于探索者较少;满足于技艺水平的较多,以审美的心态享受创造的快乐的教师较少。普遍存在对教育理论、教育改革关注不够,教学方法缺少创新,科研意识与行为缺乏,不能驾驭高科技信息处理能力等现象。

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第3篇

实施的必要性

1.乐舞融合教学法是实现基础音乐“新课标”的需要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在培养目标与办学方向上都基于为基础音乐教育提供优秀、高水平的人才资源这一办学理念。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应密切关注基础音乐教育改革,自2001年版“课标”试行及陆续推广以来,一直就特别强调学科综合的教育教学理念。2011年版“新课标”提出:“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各艺术门类本是源于一家的,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音乐与舞蹈有许多共通之处,它们共同来源于生活,节奏是它们共同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并且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上共同表达人类的情感。音乐与舞蹈的种种相通之处是“新课标”提出综合理念是遵循了艺术的自身规律,也是在音乐教育中实施乐舞融合教学的必然选择之一。

2.乐舞融合教学法是国际先进音乐教育体系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就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学习姿态引入国外优秀的音乐教学体系,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其成功经验用于服务本国的音乐教育。例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等被纳入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中。其中,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目前在中国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原本性音乐与舞蹈”是它最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要求将其理念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当中体现出来。奥尔夫的教学内容分为音乐板块和舞蹈板块,舞蹈板块又包括舞蹈和体态律动两个部分。奥尔夫用体态律动体验音乐、表现音乐的方法是受到了达尔克罗兹关于体态律动与音乐“体验―表达”理论的启发。达尔克罗兹认为,节奏是学习音乐的突破口,在参与音乐“体验―表达”的节奏训练方式中达到身心的平衡与和谐。虽然奥尔夫和达尔克罗兹在各自的教学体系上有着他们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但也存在着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都将体态律动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运用到音乐教学方法当中。另外,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当中的柯尔文手势教学法,借助不同手势和在身体前方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种不同的唱名,直观地把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它是教师和学生进行音高、音准调整和交流的一个身体语言形式,是目前基础音乐教育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也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学的教学法内容。显然,柯尔文手势也将肢体语言运用到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当中。由此可见,国外音乐教学体系都认识和承认音乐与舞蹈的相通之处,采用了将音乐与舞蹈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艺术教育形式来实现对人的素质培养。

3.乐舞融合教学法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迫切要求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后,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文化,分别有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又包括花儿、口弦、宴席曲、碗碗腔等。特别是在2009年,“花儿”被正式列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宁夏作为“花儿”的聚居地之一,其成功申遗提升了宁夏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价值。宁夏高校音乐教育是培养教育人才的主要阵地,担负着学习和传承本地区音乐文化的重要使命,促使我们迫切找到一条传承与发扬本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教学方法。音乐与舞蹈融合的综合教学模式,通过参与、感知、体验的教学及学习方式探究宁夏少数民族独特的音乐元素,能够使学生亲身体会其音乐文化。另外,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但要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音乐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因此,他们需要掌握一些优秀的、能够传承音乐文化的有效教学方法。经过一代又一代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这种亲身参与学习的方式,既能够使本土音乐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更多有效的音乐教学方式与方法。

二、乐舞融合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

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由于深受专业音乐院校影响,重视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器乐演奏技能等专业的培养,轻视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据了解,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院校中,无论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还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存在认为学习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是由于没有扎实的声乐、钢琴等演奏技能,在无奈的情况下才选择音乐教育专业的认识。这种落后的观念导致学习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于音乐教育学科的积极性不高,转而为了摆脱不自信的想法就苦练音乐表演专业的技能,进而忽略了音乐教育专业的有关理论与技能。

2.课程设置不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发达城市的相关院校和专业相继开设了国外音乐教学体系的课程。然而,一些少数民族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仍在沿袭着传统音乐教学法的影响。在音乐教学法课程中,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形式,对于国外优秀的音乐教学体系也是以理论讲解为主、教学实践为辅。导致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是,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而使得课程设置不合理。音乐教育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一门学科,是以培养未来的优秀音乐教师为目标,不仅要使其具备全面的音乐文化知识和能力,还应了解当今国内外的教学现状,具备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音乐教学技能以及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

3.课堂教学规模过大

课堂教学是按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科书进行集体性的学。采用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大范围施行音乐审美教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乐舞融合教学法深受着奥尔夫、体态律动等国外音乐教学体系的影响,在上海、北京一些发达地区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当中,国外音乐教学法的授课班级人数一般在20至30人之间。由于音乐与舞蹈融合教学的特殊性,需要有供学生活动的宽敞教室和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体验实践。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中上课人数过多,没有可供师生活动的宽敞教室,使得乐舞融合教学法不能顺利实施,仍然只能限制在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学生不能在实践活动当中感受课堂教学的魅力。

三、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乐舞融合教学的实施对策

1.更新观念

在探究了乐舞融合教学法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可行性,分析和总结了乐舞融合教学法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如何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开展该课程的教学成为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从以上关于乐舞融合实施中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师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是影响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和课堂教学规模是否合适的重要因素。那么,乐舞融合教学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专业中的顺利实施首先需要更新观念,认识到高校音乐教育所培养的未来音乐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全面的音乐理论知识、文化知识、音乐技能技巧,还需要具备音乐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的能力。对于乐舞融合教学的实施,首先要深入理解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乐舞融合教学法不仅是因为音乐与舞蹈的“血缘”关系,将其用于实施教学是因势利导,还因为音乐教育是一门音乐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采用的是“感受―体验―表达”的方式,音乐与舞蹈的融合通过对音乐的感受,运用舞蹈律动的体验及尝试之后,将音乐的内在情感外化成肢体律动表达出来,最终达到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培养。

2.设置独立课程、缩小课堂教学规模

在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音乐教学法一直被作为一门专业课程,一方面介绍教育学分支下音乐教育的教学原理及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及教学设计等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介绍国外优秀的音乐教学体系和实践方法。然而,音乐教育专业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和多系列的复杂系统,不是一门音乐教学法课程就能涵盖全面的。音乐教学法课程看似一应俱全,然而却容易使学生对教育教学和优秀音乐教学体系的学习仅是囫囵吞枣,尤其在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时无从下手。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为例,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法课共计两年,半年为一个单元,分别介绍了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其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是比较合理、科学的,包括文化背景、教育理念的介绍、教学的实践体验、学习反馈等多个方面。学生虽然在半年的时间内完成对一种教学法的学习略显仓促,但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教专业只有一年的教学法课程相比来说已经较为深入和全面了。因此,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可根据现状借鉴京、沪等地区的有效经验,将各类音乐教学体系设置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制定完整的音乐教学大纲,缩小课堂教学的规模,将学生数量控制在30至50人左右。这样不但使每一种音乐教学法体系的学习有独立、完整并充足的课时,而且能照顾到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切实了解和掌握每一种音乐教学法,从而能够保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

3.积极开发本土教材

国外优秀的音乐教学体系都将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纳入到了各自的教学理念当中,如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主要是一种民族的、全民的音乐教育思想,即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匈牙利民族的素质。在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中有着许多丰富多样的民谣,这些民谣大多形式简单、结构短小。比如宁夏的一首民谣:“宁夏川,两头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江南鱼米乡;年种年收,水浇田,金川银川,米粮川。”这些民谣都是经过少数民族地区劳动人民世代在辛苦劳作中口头传唱、千锤百炼的经典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除了民谣,还有当地的民歌、乐器、舞蹈等,运用乐舞融合的教学特点,都可将其编入教材供学生了解和掌握本地区的音乐文化,进而更好地传承其音乐文化。

四、结 语

乐舞融合教学法是一门借鉴并融合了国外优秀音乐教学体系的新兴课程,一切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学法的高校教师来说,我们缺少成熟的音乐教学经验和符合本土音乐教学现状的教材。因此在借鉴发达地区的国外音乐教学法课程经验的同时,还应结合少数民族各个区域的不同特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灵活有效地运用乐舞融合教学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促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作者附言:本文系宁夏高等学校自治区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建议

音乐作为人类共有的一种文明现象,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华民族更是以“礼乐之邦”而著称于世,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非常重视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它更加直观、更加直接地表达人类的情感和记录社会的发展过程。音乐教育是传承我们华夏文明的重要手段。大学生是祖国明天的希望,更是要担负起继承和发扬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璀璨的音乐文化的历史使命。近年来,由于我国教育部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所以具有美育功能的音乐教育发展很迅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绩。

一、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音乐教学正在蓬勃发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也被写进了高校课程标准中。但是,与其他学科相比,音乐教育还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笔者根据自己所做的一项有关高校音乐教学调查问卷发现,现在的大学生更喜欢当下的流行音乐和通俗音乐,其次就是民族音乐。对于民族音乐,更多的人只是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上,极少有人热衷于乐器的技能学习。另外,一般学生学习民族音乐都是因为学校开设了音乐欣赏这门选修课,不得不去学习,而不是出于主观的对音乐的爱好。选修这门课的同学大多反映,去了也就是在那干自己事,或是聊天睡大觉,很少有人在听老师讲课和欣赏音乐。有极少数人甚至认为音乐教育不重要,对提高自身修养没有什么作用。

从这项调查发现,高校音乐教育理念还没有还没能完全深入人心,很多学生不重视音乐教育,对音乐没有多大兴趣。虽然国家强调高校音乐教育,并采取了一些相关措施,例如,开设音乐选修课,但似乎没取到多大效果。很多高校都是抱着具备什么条件就开什么课的态度,音乐教育的理论建设也不够完善。音乐选修课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根本没有认真贯彻国家对音乐课的教育方针。音乐课的课堂纪律自由涣散,课程内容枯燥无味,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致使很多学生对音乐失去兴趣,无法很好地发挥音乐的美育功能。另外,音乐专业和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教学上资源不能共享,除了音乐是以专业的学生以外,基本上其他专业的大多数学生在学校期间很难触碰到音乐乐器。而且,在学校的公共活动中,积极参加音乐表演的也大多数都是音乐专业的学生。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在高校并没有得到普遍关注,高校领导也没有对音乐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笔者在这里对于如何完善高校音乐教育提几点建议。

二、完善高校音乐教育的几点建议

1.高校的音乐教育观念亟待革新

虽然音乐课是一门公共选修课,但是学校领导应该重视音乐课程的教学,完善音乐课程的建设,加强音乐必修课的管理制度,合理地设置音乐教学课程,努力搞好音乐艺术建设,使音乐教育走向系统化、规范化。音乐不仅是一门听觉艺术,也是一门视觉艺术。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对音乐教学方面的投资,可以利用电脑、器材,活动等方式,进一步完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美好感受,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的情绪和兴趣,真正把音乐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优化高校音乐的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体系

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业音乐教育,一种是普通音乐教育,后者针对的是非音乐艺术专业的学生。音乐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明显的不同,枯燥无味,生硬刻板的教学形式完全不适合音乐教学。音乐教育非常讲究技巧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音乐教学上体现的非常明显。如何让一堂课丰富生动,趣味盎然,这非常考验专业课教师的用心。首先,教师要精心选择教材。对于初学者,可以选择一些曲目简单,曲调悠扬的音乐来欣赏,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美好享受。其次,要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增加师生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学校可以适当增加音乐选修课程和学分,鼓励大家主动学习音乐。

3.加强师资建设,注重教师专业性

我们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要加强高校音乐教师的师资力量,加强教师的自我进修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审美素质,增加音乐课的吸引力,真正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音乐教学不同于大众专业的传统教学方式,它更注重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情感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在音乐课的教学上投入更多的感情,用真实的感情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校在选拔音乐教师的时候,最好选择一些经过音乐专业学习的教师,音乐的学习是理论和技巧结合的一门课程。

总之,在乌克兰人有句古语说得好:“一个人手里抓着小提琴,他就不会干坏事。”这句话充分揭示了音乐美化人类心灵的巨大作用。人是社会的主体,构建和谐社会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高校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构建人类社会文明,创造和谐社会。因为,音乐能给人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陈晓艳.略论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内容与课程体系建

设[J].中国音乐教育,2002年12期

[2]徐威,郑玉香.试谈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

响[J].教学研究,2005年03期

[3]马达.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实施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

构想[J].人民音乐,2006年04期

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实践?摇见习?摇实习?摇音乐教师教育专业

本世纪伊始,我国开展了新一轮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教育部于2004年12月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教育实践亦是该指导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音乐教师教育的培养中,教育实践环节包括见习和实习两种。它们是培养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形成教学实践能力的两种重要途径;同时也反馈出学生在专业课程上的学习效果,及在体验教学实践时遇到的问题。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换言之,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中的“透视机”。透过这种机制,学生体验实际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再次完善自我;学校从学生的实践反馈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和改进课程建设及课程教学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是否重视教育实践,将是直接影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伴随着新一轮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步伐,使得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教育实践的不足。

笔者拟从对现状的分析与改进设想两方面来谈:

一、对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专业见习、实习现状的分析

1.整体布局的缺憾:教育实践缺乏系统的周期性整体规划

首先,缺少科学、缜密的教育实践方案。在为期四年的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过程中,应为四年内的见习和实习做出科学的合理的安排与布局,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实践体系。并根据不同学年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进度,结合中小学的教材和教学进度,提出相应的见习或实习目标。据笔者所知,有这样教育实践规划的院校实属凤毛麟角。

其次,时间安排的现状:根据教育部于2004年12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教育实践安排10-12周。其中见习1-2周,实习8-10周。根据某些高师音乐教育实践的经验,在本科四年中,每个学期都会安排一定的教育见习活动。本科学习的第三、四年进行教育实习。就笔者而知,做到教育见习贯穿本科学习的四年,教育实习在第三、四学年进行的院校屈指可数。当然,一个教师真正的成长及其自身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是需要倾其毕生去追求的。但无论从哪种角度讲,作为培养教师的高师教育,理应为培育教师的健康成长创造一切条件并使其尽快缩短“成长期”。大家都知道,教学是教育实践的积累。也只有积攒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课堂教学水平才能逐渐提高。

2.音乐教育类课程薄弱

这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区别于专业音乐院校的特色课程。因此在今天看来,由于过去对培养目标认识的模糊,许多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类课程设置显得薄弱。然而,国外的许多师资培养的专业机构都十分重视此类课程类别。实践也证明,忽视音乐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无疑会制约将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水平。

3.教育实践师资的缺失

在我们的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中,从事音乐教育类课程的教师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者为数不多。而在教育实践中,各院校担任音乐教育类课程的教师往往一至两位,但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基于学生的人数,我们往往是分成若干组进行教育实践。这就需要增加教育实践的指导教师。各院校通常的做法是非音乐教育类课程的教师参与教育实践的指导。这就需要对参与教育实践的非音乐教育专业的指导教师进行培训。

4.完善评价机制

在以培养高素质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等学校音乐师资为出发点的教育实践,应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评价涵盖学生、指导教师、教育实践成效(见习与实习)、本科课程学习的反馈。只有通过建立一个具有规范性、科学性的综合评价机制把四年中的见习与实习进行全程化跟踪评价,高师教育实践才能真正起到促进未来教师成长与不断提高高师教育水平的作用。

上述分析,使我们认识到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实践,在整体布局、师资储备、课程设置、评价机制等方面亟待完善。在新的困惑与挑战昭示下,我们必须更新办学理念,勇于探索。

二、音乐教育实践的改进设想

1.改进教育实践的整体布局

首先,建立科学、缜密的教育实践方案。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指导下,组织中小学音乐教育专家、教学能手。高师音乐教育专家、音乐教育类教师及在校学生进行座谈、研究,制定出符合我国当下中小学音乐教育需求的高师音乐教育实践方案。

其次,加大教育实习与见习的强度和时间的投入,以保证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环节的充分实施。

见习:见习的频率应该是从第一学年到第三学年逐年递增,这种分布是有充分依据的,也是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因为每学期,都应制定出不同的见习目的与任务,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教育见习体系。如第一学年的见习目的和任务,就可以是“以教师身份初步感知中小学校环境,教育教学常规和音乐课堂教学”。在相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的在前两学年多安排见习活动,多观摩一些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这样就能使学生更早更多地了解音乐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音乐教师职业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教育实习打好基础。

实习:传统教育体系中的师范生教育实习是到第四学年才进行。作为培养教师这一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特殊职业来说,自然就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笔者曾多次在带领学生实习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实习的时间太迟了。实习点的指导教师也都指出,学生在实习中暴露出的人文素养的欠缺、专业课程综合应用能力与音乐教学技能的不足。由于时间关系,随着实习的结束就再也没有机会更正和完善,自然难以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提高。因此,能否将教育实习增加为两次,安排在第三、第四学年;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将实习点选为中学、小学各一处。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习中,充分经受一个音乐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锻炼,从而加快其业务素质和专业教学能力的提高。

2.增加音乐教育类课程的开设

最大限度地彰显音乐教师教育的专业特性。据调查,我国目前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极不平衡。除几所国家重点高师院校。有能力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中外音乐教育史》、《中外音乐教育比较》、《音乐教学课件制作》等课程。多数地方院校由于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往往只开设《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就算完成音乐教师教育的培养任务。很显然,它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音乐教师教育的需求。因此,应加大音乐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如《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师教育技能》、《音乐课程教学设计》、《现代音乐教育技术》等课程,以构建完备的、科学的音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3.提高教育实践师资的指导水平与科研能力

前文已提到专业的教育实践师资的缺失。当然,非专业的教育实践的教师,由于在其专业教学领域都有丰富的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所以,还是有能力指导教育实践的。为了保证和提高教育实践的水平,笔者建议,在不增加教育经费支出的前提下,利用校内的教育专业资源,有计划地对所有或部分认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培训,并经常性地开展教育教学交流。从而,全面提高高师院校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不仅仅提高了教育实践的水平,也相应地提高了教师其专业课程的教学科研能力。

4.完善教育实践的评价机制

建立有效的综合评价机制,从而有效保证教育实践提升未来教师的教育素养与教学能力,及促进高师教育的办学水平。综合评价机制分为四层次:学生、指导教师、成效、反馈。

学生:按照教育实践方案,完成教育实践工作,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帮助、评价。

教师:由任课教师、实习点教师指导构成。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担负组织、指导、评价三方面的职责。

校内任课教师的指导。在教育类课程授课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方面的培养与指导。尤其在教材处理与教学环节设计给予具体指导帮助,其中包括教案写作指导和现代音

乐教育手段的灵活应用,为下一步“教学实战”扫清障碍。

实习点教师指导。应注重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等教学能力的指导,其中包括检查各项教学准备工作、教案编写、教具的准备和应用、教学中各环节之间的连接与过度,还包括试讲中教师的教态,教学中的语言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控制课堂教学的技巧和处理意外状况的能力,为实习教师较为顺利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持。

成效:包含指导教师对学生教育实践的评价,与全体指导教师对于当次教育实践的评价。

反馈:由全体指导教师总结在教育实践中发生的现象与遇到的问题,回馈和反思当下高师教育的现状。

综合评价机制可采用评语、等级等形式全程考核,以此来促使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提高与高师办学水平的提高。

我们期待,通过高师音乐教育实践的改进,使得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获得一定的教学能力,初步熟悉和掌握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步骤、方法、特点,及不断创新的勇气。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说明.

[2]查有梁.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教育科学.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3]《中学教学教材教法》十三院校协编组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4]陈漠开.高等教育评价概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5]刘本固.中学教育评价.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6]瞿晓勇.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中的见习与实习.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6).

[7]郝亚莉.浅议高师音乐教育实习.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4(3).

相关期刊更多

大音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中国方言学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全国汉语方言学会

法音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宗教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