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

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

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整合;城市更新;城市空间布局;外部性

一、引言

产业集聚主要源于追求规模化经济的企业的大量“群居”,这种企业的“群居”可以产生相应的企业群优势,使集聚区域内的企业个体获得资源、物流、技术溢出等竞争优势,从而促进个体企业的发展,同时又进一步促进了整个集聚区域的发展和壮大,形成所谓的“集聚效应”。与此同时,区域经济整合是把相互关联产品的生产按照一定规模聚集到某一区域来进行,从而使企业获得节约生产成本或交易费用的效果。经济整合是建立在集聚基础上的演化,是大于微观经济又小于宏观经济的一种运行机制,属于一种“次宏观”的经济形式。因此,在区域经济环境里的经济整合也更加具有代表性和显著性。

作为区域经济载体的城市经济受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从城市更新方面对城市及区域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本文侧重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布局“动态化滞后”、区域经济外部性、规模经济形态以及产业的空间布局对区域经济整合发展的影响,论证了城市更新作用与区域经济整合的主要方式,并为后续研究铺平理论道路。

二、城市布局“动态化滞后”导致整合

早在上个世纪,就有学者曾经预言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重要主题。如今,现实摆在所有人的面前,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对中国经济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回顾过去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从2000年的36.2%增长至2011年的51.27%,10年间有近2亿人口从农村来到了城市,平均每年约有1800多万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截至2014年年末,全国城镇常住人口总数为7.4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54.77%。而按照《国家信息城镇化规划》中设定的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60%的目标,若以2014年为基年,2014年年末13.68亿人口为基数,按现在的年人口自然增长率5.21‰来计算,到2020年,全国总人口将增加4300万,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总数将会增加1.2亿,达到或者超过8.5亿人,这意味着平均每年将有超过1400万人转为城镇常住人口,面对如此巨大数量的人口迁移,城市规划和布局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人口、经济压力

城镇化的“急速”进行同时也对城市功能的及时跟进提供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的翻天覆地的巨变,这其中饱含着中国政府对于城镇化及旧城镇改造的决心、毅力和勇气。在城镇化这一过程背后所蕴含的巨大发展机遇才是我国城镇化问题的核心,而在众多的机遇面前,区域经济整合所释放出的能量不可小觑。

三、外部性导致整合

在经济学界,普遍将从事某产业的企业在某区域内的集中称为“产业专门化”(specialization),而在这种“产业专门化”的驱动下,该产业在该区域内进一步繁荣发展,逐渐形成具有规模效益的“区域定位经济”(localization),在经济学中,也将其称为“MAR型外部性”。与之相反,如果某一地区内产业格局呈现一种基于分工或者具有地域特色的“多样化”(diversity),则这种“多样化”就对应成为一种“城镇化经济”(urbanization),在动态演变的过程中被称为“Jacobs型外部性”。相同或相近产业的企业在某个特定的地区出现集中现象,则对应的是MAR型外部性;反之,如果某地区是多种产业并存的状态,不同类型的产业集中在一起,则较多地受Jacobs型外部性的支配。总之,MAR型外部性是一种发生于产业内部的外部性;Jacob型外部性是一种发生在产业间的外部性。

Batisse(2002)通过分析中国29个省份的30个工业产业在1988-1997期间的数据,观察了这期间中国工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即在一定的区域内,企业的数量规模对产业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在相同产业内,企业数量越多,产业内部竞争越激烈对该产业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越明显,是动态外部性的重要构成条件,也是该产业保持增长活力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与此同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多样化的经济环境有利于产业的增长,企业可以从同区域内产业的多样化中获得好处。

对我国较为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区域而言,笔者认为,前文所述的各种形式的外部性都是显著存在的,因为相对于一个比较狭窄的城市空间或相对比较紧凑的城市区间(尤其对于珠三角的大部分地区)来说,产业多样化和产业专门化是并存的本文将其称为区域经济整合。

四、规模经济促进整合

对于企业来说,在相对较大规模的经济环境中,不仅意味着拥有更大的市场和更加旺盛的需求,而且还意味着企业有可能与周边或者外界可以产生更多的交流,不论这种交流是来自与产业内部还是外部,都可以一定程度的帮助企业积累技术、理念、人才等知识力量,良性的竞争也可以促进整个行业或相近行业的进步。因此地区经济规模还可以清楚的反映某些具有的地区特性的外部性。这种外部性可以是正向的,如人才的合理流动,技术的战略共享,和理念上的不断进步;也可以是负向的,如环境污染、恶性竞争等(Combes,2000b;Charlot,Combes,2000;Batisse,2002)。

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通过人为设定一套区域经济整合调控体系,利用机制的作用,相近地域内的企业在空间布局、产业链条、资源优化配置、资本要素以及市场要素等方面进行互联,彼此共生成新的经济发展框架,拓宽区域经济体的发展空间,扩大区域经济体的整体发展范围,形成新的发展格局,使过去的竞争对手成为今天的战略合作伙伴。也有学者认为,通过竞争,可以促使地方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和教育投入, 并通过劳动力等资源的有效配置来促进多样化,扩大城市集聚效应。(李金滟,2008a)

五、区域经济整合下的产业空间布局

世界银行报告称:“国内市场整合对于提高地区资源配置效率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分割的市场容易阻碍生产要素和最终产品的流动,通过扭曲要素价格而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世界银行2005年的研究报告也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商品市场日益呈现一体化趋势,全国各类商品价格日趋一致,地方法规也日益趋同。从经济周期的视角,Xu(2003)研究表明,从1991年到1998年中国省份市场也趋于整合趋势。

与此同时,在城镇化发展的大前提下,产业集聚与城市圈、城市群等空间结构融合的表现形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产业集聚为空间结构融合的前提,而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又为产业集聚提供了重要的必备条件,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加快了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和知识溢出的传播性,从而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发展升级。

除此之外,基于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在工业型城市规模不断扩容,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的今天,人为作用下的城市规划和更新在影响着规模报酬的递增。

六、区域经济整合视角下的城市更新

空间结构融合与区域经济整合的理论研究充分表明,空间结构融合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而经济增长又会反过来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融合,二者之间具有很强的内生性,并且还存在着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即空间集聚和经济增长在本质上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内部影响过程。

由于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随着这种影响的持续发力,经济增长又反过来影响经济活动的在空间中的集聚,由这种互相影响促使地区空间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产生愈发紧密的内生关联性,而地区空间集聚又是由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再开发为主要方式的,而在这种城市发展方式在实践中的具体实施手段,我们往往将其称为“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是一个兼容性很强的说法,可以将其理解为由制度转型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城市空间体系的城市持续重构过程。由于城市更新是一种手段和一个过程,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其对经济社会所产生的作用也是持续的,作用的过程是动态化的,其作用方式基本包含集约利用土地和土地资源的再开发两种。由这样一种逻辑关系我们可以有效的将空间集聚与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这一逻辑关系详见如下图所示。

七、结语

城镇化,首先是更新城市。通过对城市内部的重新规划和发展,提高城市产业化水平,增加就业岗位数量;改革城区住宅土地规划,扩大可居住面积;提高公共交通和基础设施水平,促进人员流动,客观上降低居住和生活成本。

就全国范围来说,重塑农村与城市更新的同步进行是我国当前以及今后一个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从理论上讲,城镇化的风险是有的,但同时好处也很多,风险与机遇并存。对于农村的城镇化改革来说,其核心问题便是将分散的村落和劳动力资源进行集聚,不论是城镇化所带来的机遇,还是城镇化改革背景下的潜在风险,都来自与此。

参考文献:

Baldwin, Richard E. and Martin, Philippe, Agglomeration and Regional Growth, The 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Cities and Geography, Vol. 4, Elsevier Press, 2004.

Duranton, G. and Puga, D. From Sectoral to Functional Urban Specialisation [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5, l57(2).

Brǜlhart, Marius and Mathys, Nicole, Sectoral,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 a Panel of Europe-an Regions [ J] ,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08, 38 (4):348 ~ 362.

Fujita, Masahisa, Krugman Paul and Venables Anthony J., The Spatial Economy Cities, Regions ,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M] ,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Press , 1999.

Fujita, Masahisa and Thisse, Jacques-Francois, Dose Geographic Agglomeration Foster Economic Growth And Who Lose from it [ J] , The Japanese Economic Review , 2003 , 54 (2):121 ~ 145.

Xu,Xinpeng.Have the Chinese provinces becomeintegrated under reform? China Economic Review,13,116 - 133.2002

Word Bank. China: internal market development and regulation. Washington,DC: Word Bank , 1994.

Word Bank. China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productand factor markets. Washington,Dc: World Bank. 2005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文版(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

顾朝林、张 勤、蔡建明、牛亚菲、孙樱,《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简?雅各布斯,《城市经济》,中信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Cécile Batisse,《专门化、多样化和中国地区工业产业增长的关系》,《世界经济文汇》,2002年8月

吴良镛:《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苏南科技开发》,2003.

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关中地区 景观生态学 斑块 廊道 基质

0 引言

陕西省关中地区西起宝鸡,东至潼关,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关中地区地势平坦,平均海拔520米,东西长360公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如今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化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带的建设,关中中小城市借此机遇,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稳中趋快[ 1 ]。据有关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底,关中地区城镇化水平42%。然而在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建设城市新区的同时,由于规划理念的滞后,缺少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与空间布局的相关性的考虑,导致城市绿地综合功能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1 关中地区中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

(1)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缺乏生态性评价

关中地区许多中小城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缺水、生态环境脆弱等特点。在绿地系统规划过程中没有对绿地资源、社会环境、土地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以及对生态环境进行生态适宜性和生态敏感性分析。

(2)对绿地系统规划中对生物多样性缺乏考虑

为了维持城市绿地系统结构稳定,达到城市生态平衡的目的,需要增加城市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然而如今许多关中地区中小城市在新区建设中,由于规划原则的单一性,忽略了生物多样性的考虑。

(3) 城市旧区与新区在景观生态格局上的动态联系性缺乏考虑

关中地区许多中小城市在空间层面上,旧城区与新区的绿地系统之间缺乏联系。在时间层面上,城市在新区的分期建设过程中未与旧城区的景观格局进行有效的衔接。

2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以及最优景观格局的一门学科。景观生态学主要包括以下理论[ 3 ]。

2.1斑块—廊道—基质理论

景观生态学中理解的景观是指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空间单元,按照各种空间单元在景观中的地位和形状,而被分成三种类型:斑块(patch) 、廊道( corridor)与基质(matrix) ,这三种类型要素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景观空间格局[ 4 ] 。

在景观生态学理论中,景观规模上每个生态系统都可看作是一个具有相当宽度的斑块体、狭长的廊道或基质,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是景观组成的基本模式[ 5 ] 。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斑块一般指各级公园绿地、小游园、各企业事业单位、居住区的附属绿地等;廊道是指能将景观不同部分隔开,并对被隔开的景观起障景的作用,同时又能将景观中不同部分连接起来构成一个绿色通道;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面状空间相当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中的基质。

2.2景观异质性理论

不同大小和内容的斑块、廊道、基质、网络共同构成了异质景观,即景观异质性。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注重构建景观异质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自身恢复能力的提升,从而最大限度的维持生态的稳定性[ 6 ]。

2.3生态多样性理论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综合体。广义上的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7 ] 。作为人类聚集的城市,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不仅是城市中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

3 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蒲城蒲南新区绿地系统规划实践

3.1蒲城蒲南新区概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蒲城的城市建设在近几年来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是蒲城抓住机遇、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蒲南新区应运而生,成为承载蒲城跨越式发展的活力之土。

蒲城南新区位于蒲城县迎宾路以东,长乐路以南,西延铁路北侧,总用地面积482.34 hm2。目前,已开发的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迎宾大道与长乐路两侧。现状用地北部有高压走廊,留有一定规模的防护绿地,西北侧以及中部有水渠。从环境质量来看,现状多为农田和果园,生态环境质量较好。本次规划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采用因子加权评价法,分别对场地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评价。

(1) 生态适宜性评价

根据场地特征,选取高程值、坡度、现状土地利用类型、距水渠距离四个生态因子,对各因子进行具体的属性分级,并且对其评价值和权重赋值(表1)(图1)。

(表1)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表

编号 生态因子 属性分级 评价值 权重

1 高程值

480—500M 3

>500M 1

2 坡度

5-10% 3

>10% 1

3 现状土地利用类型 建成区、农村居民点、工地 5 0.40

整理开发区 3

一般农田、荒山灌木草丛区、林地、基本农田、河流 1

图1:生态适宜性评价图 图2:生态敏感性评价图

(2) 生态敏感性评价

为对场地自然环境背景下潜在的环境问题进行明确的辨识,避免此次规划建设破坏敏感性较高的生态系统,并合理保护场地自然环境,从而进行该项评价。根据该场地特点,选取植被覆盖度、坡度、人口密度、声环境这四个敏感性因子,对各因子进行具体的属性分级,并且对其评价值和权重赋值

(表2)(图2):

(表2)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表

编号 类型 敏感性因子 属性分级 评价值 权重

1 生态环境问题 植被覆盖度(NDVI值) 0-0.1 极敏感 1 0.20

0.1-0.3 中度敏感 3

0.3-0.5 不敏感 5

2 生态结构压力 坡度(%) >15 极敏感 1 0.30

10—3 中度敏感 3

3 人口密度(人/KM2) >1000 极敏感 1 0.20

500—300 中度敏感 3

4 环境污染问题 声环境——据污染源距离(M)

100-300 中度敏感 3

>300M 不敏感 5

通过对生态适宜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分析得出,规划区北高南低,总体坡度小于3.0%,地势相对平缓。生态适宜性较好,局部地区生态敏感性较高。

3.2蒲城南新区绿地系统规划

在蒲城南新区规划区北部和南部各有一片东西向带状高压线走廊防护绿地,与中心一条南北向的高压线走廊防护绿地相连,总体形态呈现楔形。城市规划道路绿地由十字网状防护绿地和街头公共绿地组成,因此规划区的绿地呈网状+楔形结构。根据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原理,这种结构有利于建立生态廊道从而满足物种的流通和生态系统的循环繁衍 (图3)。

图3:蒲城南新区(东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3.2.1 斑块—廊道—基质

(1)斑块 在规划区间的高压线走廊引入“城市森林”斑块的概念。即将高压线走廊的大片防护绿地森林化,利用森林的生态系统延伸食物链,同时借助城市森林斑块踏脚石系统将城市内部的绿地与城郊的自然环境进行有机联系。这不仅有利于城市空气库存与外界的交流,引入新鲜空气,缓解热岛效应,而且可以为野生动物提供保护和安全的路线,并保持自然群落的连续性。

(2)廊道 蒲城南新区的绿廊布局为“一环、一轴、三带”的网状绿地模式。一环即是贯穿生活服务区和市场物流区的步行绿廊。一轴即为开元街方向两侧30M宽的公共绿带轴。三带指的是北部公园带,沿中部高压线廊道南北向线性滨水走廊带,沿五原路南侧绿带。

利用景观廊道布局理论,将蒲城南新区主要绿色廊道归纳为三种类型:①生物廊道型走廊如:蒲大公路周边的防护绿带,以及春晴街以北、五原路以南的防护绿带。这些绿色廊道主要由城区的自然山体,生态农田所形成的绿色空间构成。这种类型廊道能起到生态防护功能。②城市生态防护性廊道,如:仓储用地和居住用地之间的卫生防护绿带属于这种类型的绿色 廊道,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噪、防尘、降污等。③游憩景观型绿色廊道如:蒲城南新区内的开元街、富原路、五原路等城市林荫道系统。这些绿色廊道不仅起到连接新区与旧区的绿地系统的作用,同时还具有休闲、景观、文化等功能。

(3)基质 蒲城南新区在规划中将城区边缘大面积的乡村农田融合为城市功能的一个部分,自然景观渗透到城区中,使农田、自然景观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共同构成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

3.2.2 景观异质性

在蒲城蒲南新区(东区)规划中根据景观异质性要求,在规划区中合理布置城市公园、街头绿地、游园以及广场等不同类型斑块的数量。为更加突显景观异质性的特点,在本次规划区的高压线走廊内构建“绿色浮岛”,即营造人工滨水湿地浮岛景观。其作为人造生态斑块不仅能涵养水土、增加城市的景观异质性,还能为一些物种提供迁徙和扩散的暂歇地,从而达到天地、人、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愿景,并且符合景观生态学中“集聚+离析”的景观异质最优格局。

3.2.3 生物多样性

在蒲城蒲南新区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规划中,增加城市绿地系统中植物的多样性是提高绿地绿化水平的重要环节。在规划区中绿地景观植物配置主要如(表3):

(表3)主要植物配置表

乔木 灌木 地被 绿篱 爬藤植物

金枝国槐 金银木 鸢尾 红叶小檗 爬山虎

紫叶李 黄刺玫 月季 金叶女贞 凌霄

刺槐 红刺玫 荷兰菊 水腊 紫藤

银杏 丁香 地被菊 小侧柏 金银花

樱花 珍珠梅 白三叶 金叶莸 葡萄

4 结语

以蒲城南新区为例,本文探讨了景观生态学在关中地区中小城市新区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对现状绿地系统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发现新区内外景观生态格局缺乏持续性联系,公共绿地斑块的多样性不足且分布不均匀。在此基础上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研究得出城市新区绿地系统规划应按在斑块—廊道—基质的基本组织结构上叠合集聚+离析的多样性异质格局,构建城市绿地系统生态网络。

本研究针对绿地斑块的尺度、形态的适宜性还有待深入,同时在规划中反映绿地景观多样性、异质性的定量指标体系也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侯全华.西部中小城市发展空间走廊的综合开发规划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305 -308

[2] 刘滨谊. 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城市规划会刊,2002,( 2) : 27- 29.

[3] R. 福尔曼. 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许慧,王家骥.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3.

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建档案;区域经济;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建档案是城市在进行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科研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建档案承担了记载城市建设各项活动经验及技术成就的重任,同样也承担着恢复还原城市历史面貌的责任。城建档案是在区域经济建设中产生的,同样也能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促使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向纵深阶段发展是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对城建档案在区域经济建设中所起作用的研究,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城建档案的价值,最终为区域经济服务。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制定区域法规决策的依据

用于协调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法令、条例、规划等形成了区域经济政策。政府通过这些政策来干预区域经济,规范区域主体的经济行为,保证其按照既定目标推进。政策的制定离不开原始材料的利用,档案在区域经济政策及法规制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充分利用了档案信息资源,才更好地突出区域经济政策法规的重要性及其特殊性。尤其是城建档案的作用更为显著。在区域经济建设的历史过程中,城建档案就是它的忠实记录者,它见证了区域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它来源于区域建设同时反作用于区域的发展。因为这些原始的文字、图像、声像材料经过档案工作人员的分类整理,形成了系统的档案信息资源。在区域经济法令、条列、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决策者会根据这个信息资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决策,从而减少决策的盲目和武断。

据了解,南宁市政府近日印发的《关于实施南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通知》(以下简称《总体规划》)以及《关于实施市辖区乡镇土地利用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以下简称《乡镇规划》)。《总体规划》和《乡镇规划》是南宁市土地管理和利用的法规性文件,规划了南宁市未来几年的土地利用方向和分区功能。在保护旧城市历史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前提下,重点实施西乡塘区雅际片区、边阳街片区、西关路片区、华西北片区、永宁片区、龙腾路片区、五里亭片区等旧城改造。重点开发利用旧城中心、东地区、东盟商务区、五象新区、火车站前广场地区和江南中心区等6个地区,以地下轨道交通线为轴线,连接上述中心区域并向其他地区延伸。这些规划的制定及实施都利用到了城建档案信息,通过对城建档案信息的分析,作出了这些规划,使得各区域功能明确,合理建设。

二、区域生产建设的参考

城建档案中记载了区域内部各种生产建设活动的情况、成果。无论是什么载体形式的城建档案,纸质的、声像的还是图片的,都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方面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情况,都能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咨询、研究的情报信息,对制订经济计划、生产建设等等提供重要的参考材料。

城建档案是在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科技信息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区域城市建设的重要利用工具之一,现在已成为生产建设和科研工作得以反复、连续、继承乃至创新不可缺少的条件。重视它,合理运用它,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建设漏洞和科研失误,可以使建设加速,科研工作进程加快,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做好城建档案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会有效地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减免重大损失,这也已经被许多事实证明。

南宁市近几年市政建设发展很快,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某设计单位在设计秀厢路附近一处立交桥时遇到了设计参考资料欠缺的问题。城建档案馆工作人员全力配合该设计单位,主动的进行多方面的了解,调出了大量有关秀厢路附近的市政档案,指导他们分标段查阅,帮助他们提取到不少的有参考价值的城建档案。在城建档案馆提供的档案资料的帮助下,他们顺利完成了设计任务。通过利用档案,是他们避免了对秀厢路附近区域进行重新钻探勘察工作,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资金,保证了下到工序的顺利开展。

三、区域城市管理的客观依据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城建档案是区域内城市建设和发展资料的积累,而且是未来城市规划、市政建设等方面的基础性参考资料。要做好区域城市管理工作,就要熟悉与城市建设相关的资料。在进行城市的维修改造、重建维护工作中,就要了解该区域已建的城市规划资料,特别是地下管网。南宁城市地下管线种类繁多,分布复杂。有时一条道路下有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燃气管、电力电缆、路灯电缆、有线电视同轴电缆、宽带电缆、通信电缆、军事光缆等多种管线。要是没有这些地下管线档案,就会造成改造过程一些管线迁移与道路施工不同步、不协调的影响。有的填好了再挖,有的挖后不及时回填,有的不安规范回填,多种管线迁移难,均成为了制约城市管理工作的瓶颈。若能建立一套规范完整的地下管线档案,那就可以减少道路“挖了填,填了挖”的现象。据笔者了解,从2013年起,广西各市城市规划区内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建设项目,凡涉及地下管线工程项目的,建设部门办理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手续,或规划部门核发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合格证前,必须将当地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出具的《建设工程档案预验收意见书》作为必备要件。未出具预验收意见书的,不准进行竣工验收,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或不予进行规划核查。城建档案成为了区域城市管理的客观依据。

四、区域内社会和谐的保障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各部门均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工作的开展。城建档案部门同样也不例外。传统对城建档案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与城市建设相关部门、机关查考、建设等方面,但是随着党的以来,人民的档案意识有所提高,并且城建档案工作的重心也有所转移,从之前的封闭型被动接收城建档案到现在的开放型主动提供档案服务,城建档案的社会功能日益凸显。

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城建档案工作,充分发挥城建档案的作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公民个人而言,可以通过城建档案了解和掌握涉及自身权益保障的具体事宜及相关政策规定,通过正常的渠道和程序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例如,某案件在诉讼过程中,原告及律师多次到城建档案馆请求帮助,调阅并利用于案件有争议的建筑物的各种原始资料,规划局报建资料、建委报建资料、竣工档案资料等其他有关材料,打赢了官司,维护了业主的权利和利益。对政府和社会职能部门而言,通过城建档案及城建档案信息服务,可以增强对社情民意的了解,最大限度地将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纳入政策调控范围,从而达到较好地协调政民关系,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安定团结,城建档案对维护区域内社会和谐起着积极作用。例如,因严重内涝而影响通行的明秀铁路立交桥处道路经整治终于竣工,正式有了城建档案馆工作人员提供的城建档案信息,这条每逢下雨就会出现严重内涝,极大阻碍周边居民和过路车辆的通行路的道路终于经整治投入使用。它的整治得到了民众的一致好评,对位维护区域内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区域文化形象的塑造

城建档案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及科研活动中形成的,并且具有保存价值的多种载体,包括文字、图像、声像、模型等,他们是城市规划及建设管理的真实记录,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依据。这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真实记录是人类劳动的结果,有较为明显的文化烙印,是地方文化底蕴的可信史料。城建档案能成为一个区域发展历史有多悠久、文化有多特色的验证材料。科学发掘城建档案资源,是塑造区域文化形象的途径之一,同时还是提高区域知名度的有效措施。区域历史原貌的恢复,特别是挖掘区域文化来打造旅游品牌,城建档案均可以为其提供最为真实最为详尽的实物证据、图片、声像等。例如,在城建档案馆保存的民歌湖沿岸雕塑12组图片资料,能清晰明确的看到了南宁这座城市的文化形象。这写雕塑作品是根据市委、市政府将南宁市建设成区域性国际城市的精神要求,高标准、高规格打造中国水城的决心,充分考虑到现代人沈国的理念,以和谐共享为主体,以前瞻性的思维放肆和抽象的造型手段,创作了这些轻声、机巧、节约、智慧的美的形式,体现出和谐社会、和谐生活、和谐环境及现代人的审美特征,并于民歌湖沿岸环境相映生辉的公共艺术作品,营造了一种高品质的材质美,高级的现代美,高贵的意象美,成为一处真正让市民可以自由享受的湖景水岸,休闲娱乐,文化鉴赏,愉悦身心之地,一处具有国际水准的人文景观。

参考文献:

[1]陈鹏.区域经济建设中档案贡献力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4

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范文第4篇

南开大学城市管理专业2011年酝酿设立伊始,就确定了高起点、国际化的办学理念。2012年6月即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签订城市管理专业“3+1”合作办学备忘录。2013年获得教育部城市管理新专业审核后,两校签署了城市管理专业“3+1+1”合作办学协议。由此,南开大学每年30名左右的城市管理本科生雅思考试达标后,第3学年整建制到英国城市学官方排名第一的格拉斯哥大学学习,第4年回国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可获得南开大学管理学学士和格拉斯哥大学颁发的留学一年课程学习证明。在自愿的前提下,学生第5年可返回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城市与区域规划硕士。迄今已顺利招生4届,项目运行良好。

与城市管理本科国际项目相配套,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以南开大学与格拉斯哥大学联合研究生院为平台创办了城市学方向的“1+1”硕士项目,即考生通过全国研究生统考和南开的复试,符合格拉斯哥大学录取条件的通过其教师来南开组织的面试进入南开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和格拉斯哥大学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硕士1+1”联合培养项目,研究生课程学习全部在南开大学完成,英方派教师来校授课,实行2-4年弹性学制。

经过几年的城市管理专业建设,我们在目标定位、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材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有几点体会。

一、目标定位

按照教育部2012年界定,城市管理专业旨在“培养能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部门、城市管理政策及法规研究部门、城镇基层社会管理部门、城市社会团队综合部门、市政市容管理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研、教学以及具体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南开大学在探索国际化办学过程中,获知由于发达国家现代化、后现代化的进程总体上快于中国,已完成“现代化进程”的欧美国家的大学基本上不开设“城市管理(urban management)”专业,而是开设与“后现代化”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城市学(urban studies)”专业。

例如,美国大学理事会(US College Board)对城市学的界定是运用社会学、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来研究城市生活、管理和服务,主要学习如何使城市文化具有独特性,城市地区如何回应复杂问题和事件。简言之,城市学是让你懂得城市居民生活、行为方式及如何应对问题的专业。2014年,城市学科在英国官方排名并列第一的格拉斯哥大学官网是这样描述城市学:它让你从学界认可的相关领域的领导者那里学会和获取至关重要的形塑地区、强化社区和改进政策制定的实践知识。城市学涵盖都市发生的社会的、经济的和物理的所有方面的变化,包括城市的社区、治理、卫生、住房、不平等、规划、交通和房地产等领域(注:住房housing,在西方通常意味着通过政策或财税补贴的政府主导色彩更强,而房地产real estate一般指商业化、市场化的力量居于主导地位)。

鉴于此,我国高校城市管理专业建设应当综合考虑经济社会转型期特点,即“现代化”与“后现代化”两个历史进程高度叠加给我国大中城市治理带来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挑战。

二、人才培养

城市管理专业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和专业学识。目前,城市管理本科毕业生可授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各校的培养方向也各有千秋。为此,国内各高校在城市管理专业建设中,应当依托自身学科优势来打造其专业特色和品牌,通过服务于城市转型和城市发展提升专业的综合影响力。至于所培养的人才在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政策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当中更侧重哪一个或哪几个方面,可以集思广益,精心论证。我们在论证城市管理专业建设时,考虑到南开在应用经济、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等学科的传统优势,结合格拉斯哥大学城市学系在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政策、都市再生、社区治理、城市经济等方向的雄厚师资力量和世界一流的研究水准,将南开城市管理专业定位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扎实的多学科知识功底,掌握全球城市发展趋势和城市规划管理动态,擅长城市和区域规划管理、都市更新和社区发展、城市公共事务应对、城市政策分析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同时利用国际合作办学优势,瞄准部分国际机构和在华国际组织,为其推荐我们的毕业生。

三、师资队伍

打造一流的城市管理专业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近4年来,我们根据课程体系需要有步骤施行优化师资的学缘结构、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等方式,在已有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社会学和社会工作、政治学和经济学师资基础上,陆续招聘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从事人居环境治理、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社会政策等专业方向的优秀博士毕业生,引进了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端人才。同时,进一步加强与格拉斯哥大学城市学系在科研、教学上的全方位合作,包括联合申请到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自科重点项目和中英联合资助超千万元的“城市转型”国际合作项目,通过科研合作加快提升年轻教师的研究能力。同时,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新设的学术团队项目和南开大学一流专业建设专项资助等渠道,计划利用3-4年时间把大部分教师派到格拉斯哥大学等城市学排名居前的英、美大学研修,采用与对方教师共同备课、授课和联合指导硕士生的模式让南开城市管理师资队伍与国际高水平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接轨。

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物流;配送;规划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1-0093-02

城市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是以城市道路网为载体,以主要物资的生产地、集散地为依托,通过构建具有合理规模、优良服务、先进技术的网络,为居民生活、城市管理、商业贸易等提供高效的、优质的物流配送服务,实现物流配送的快速化、专用化,经营方式的规模化、集约化、多样化。根据配送货物目的地的不同,一般以城市绕城高速路为界,将城市配送分为市区配送和区域配送。市区配送指配送目的地在城市区域以内的配送,区域配送指配送目的地在城市区域外的配送。

一、配送服务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1.市区配送路网规划的指导思想

市区配送路网规划指导思想是:配送路网在规划时要结合城市的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道路规划;配送线路走向与主要货流方向相一致,配送路网应尽量满足大多数的配送货物需求;尽量避免配送路线对城市客运交通、城市的中心城区或居民区的干扰,配送组织尽可能与客运高峰错开;配送路网规划要考虑城市内既有道路的几何线型、路面条件和容量限制等条件,并且还要与城市的交通管制制度相结合;物流节点的分布与功能作为配送路网规划的约束条件,配送路网尽可能覆盖主要的物流节点;尽可能按最短距离布设线路,尽可能组织直达运输;保证适当的配送线网密度,即良好的可达性。

2.区域配送路网规划的指导思想

区域配送路网规划指导思想是:配送路网在规划时要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区域间配送货物需求为依据构建区域配送路网,以满足配送货物需求;配送路网规划要考虑区域间既有道路的几何线型、路面条件和容量限制等条件;尽可能按最短距离布设线路,尽可能组织直达运输;保证适当的配送线网密度,即良好的可达性。

二、市区配送服务体系构建

1.配送道路网点规划

配送道路网点规划是指配送网络布局与取送点设置。

(1)配送道路规划。参照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规范和道路交通管理要求,根据城市未来物流发展产生的配送需要,城市的配送路网可由快速配送通道、主要配送通道、一般配送道路及取送点构成。快速配送通道是指连接物流结点与取送点,或者连接物流结点与用户,设计时速在80千米/小时以上的一级配送道路;主要配送通道是指连接快速配送通道与用户或取送点,设计时速在60千米/小时以上的二级配送道路;一般配送道路是指连接用户,设计时速在30~40千米/小时以上的三级配送道路。

(2)配送点设置。在最接近需求点附近设置配送点,有利于提高配送服务水平,减少配送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提高配送的效率。可将城市的配送点分为两类:专用取送点和临时取送点。取送点的确定原则是:

专用取送点:一般位于大型商业设施、集中办公区和集中居住区附近,其停放条件和交通条件都好。

临时取送点:停放条件和交通条件一般,但有实际需求,配送车辆在此停放时间一般不超过1个小时。

2.配送管制要求

考虑未来城市交通管理需求和物流配送的需要,配送管理应体现“规范、高效、先进、开放”的原则,构建开放公正的配送管理机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物流配送进行管理。

(1)配送车辆管理。目前城市配送中,普遍存在配送车辆陈旧、一车多用等现象,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必须对在城市进行配送的车辆进行规定,使用专用配送车进行配送作业。配送专用车应规定为小型、低吨位且性能优良、密封性好的箱式车。逐步在配送车辆上安装GPS等设备,利用GPS等高科技工具全程监控货物运输,合理调配运力。

(2)配送道路的交通管制。在市域配送道路中,允许所有货车任何时候在快速配送通道运行。市域边缘,允许专用配送车任何时段在重要配送通道运行,城市交通非高峰时段在一般配送道路运行。

(3)配送车的交通管制。取消货车城区配送许可证,在城区配送使用专用配送车。在特殊情况下,所有重要配送通道一律禁止配送车辆行驶。

(4)取送点的交通管制。市区内原则上只允许配送车辆在取送点进行取送作业。在非取送点进行取送作业,须报物流、交管及城建等主管部门批准。

三、区域配送服务体系构建

区域配送是指配送目的地在城市市区以外的经济影响区的配送。根据与城市中心城区的配送距离,可分为郊区配送和经济影响区配送。其中郊区配送又可叫一小时经济圈配送。

根据城市一小时经济圈的公路网规划和高速公路规划,城市郊区配送目标定为一小时配送。主要通过城市外环路的辐射状路实现到郊区的配送。根据城市的公路道路网,可进行相应的到郊区配送的配送快速路和配送主干路的规划。

经济影响区配送由于物流配送具有送货量小、种类复杂、频率高的特点,应逐步使用专用配送汽车进行配送。

目前的城市配送还主要是以市区配送为主,因此区域配送在此不作详述。

四、结论

目前的城市配送服务主要集中在市区内,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以及区域经济圈交流的不断增强,区域配送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作者单位:廖伟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贺政纲西南交通大学物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