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为文化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院校;行为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8-0029-02
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代表着大学的精神风貌与治学特色,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教育功能。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起来,建设富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成为高职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做好这项工作,关注行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
一、高职院校行为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短,缺乏可资借鉴的经验
我国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尚处于摸索阶段,高职办学特色的研究虽然不断走向深入,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还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校企合作、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等办学模式的构建尚未成熟,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的职教特色还不够明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还未达到实质性的要求,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的实效性还达不到应有的程,等等。而上述种种又都是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由于生产力水平、社会运行机制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对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经验的借鉴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有益经验本土化的进程中,还要经过认真的探索,还需付出艰辛的努力。
2.行为文化的研究成果较少,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缺乏理论指导
“1995年以后,(校园文化)基本的理论架构基本形成。对于校园文化结构的认识已统一到了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三个方面”[1]。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才开始将行为文化纳入到校园文化的结构中。“结合CIS理论,笔者将高校校园文化分为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和视觉文化三个层面”[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复杂的大系统。……从构成形态进行区分,其要素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3]。目前,校园行为文化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与高职院校特色相结合的研究更是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3.高职学生中存在的行为问题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难题
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行为品质,做事怕苦、怕累、怕困难,这不仅表现在学业上,也表现在择业与就业上,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择业难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主观因素。诚信意识淡薄,失信行为时有发生,抄袭作业、虚假请假、假报贫困、考试作弊等失信行为都不同程度地发生。大学生对不诚信行为的漠然更令人担忧。家长的呵护、社会的宽容、自我要求偏低,使许多学生回避挑战性的学习与活动内容,无论课堂学习、课外作业,还是课程考核,能简则简、能易则易、能依赖则依赖,缺乏迎接挑战的勇气。由于在价值取向上过于自我,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仅缺乏沟通的意识,而且缺乏有效沟通的心理基础,更难体悟沟通的艺术。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高职学生的聪明程度是无可怀疑的,同时他们学习与发展的自觉性、坚韧性与自制力的不足也客观存在。自我认知偏差较大。由于对职业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认识不足,加之多数高职院校为专科层次,专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又往往处于劣势地位,使得高职学生自我认知存在较大偏差,许多学生自信心不足,不敢向高目标进发,有的学生甚至放弃努力而放任自流,缺乏发展动力。解决高职学生的行为问题,加强行为方式引导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成为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高职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对策
高职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校园内各方主体(教师、学生、管理者、其他服务人员)的行为方式的引导与行为模式的构建,而且涉及到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与岗位文化的渗透与融合。笔者认为应该注重如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注重教师主导的文化建设
高职教师的主导是高职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种主导包括与高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建设行为、教学组织行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行为、“双师”教师团队的培养行为,以及为人师表的示范行为、不倦探索的创新行为等。高职教师对高职培养目标的明确、对高职特色的认识、对高职学生的了解是其主导建设的前提与基础。高职院校要抓好学习、研究、指导、考核、激励等环节,引导与促进教师主导的形成与完善。
2.注重学生职业技能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方式与学习方式是高职特色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专业技能大赛、实践教学、半工半读、顶岗实习、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能培养方式都是高职行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技术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高职的教育行为还必须同时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转岗能力、心理适应能力等跨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也必须纳入高职特色行为文化建设体系。
3.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修炼
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任何岗位都有一些需要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如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开拓创新等,但对不同岗位的职业道德要求又具有鲜明的特殊性。高职院校是为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岗位培养技术劳动者的,因此,一线技术岗位所需要的职业道德要求,如吃苦耐劳、乐于奉献、踏实肯干、勤于钻研等,特别是具体岗位的特殊道德规范,就更应该成为学生职业行为规范教育的重点内容,要将其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训实习、社会实践、教育管理等各个环节。
4.注重特色管理行为模式的探索
校园管理行为主要包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行政管理三个方面。各种管理行为都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服务于高职培养目标;二是从高职学生特点出发;三是发挥管理行为的导向作用。从宏观层面讲,目前在高职院校实行的试点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办学、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实验室评估等措施,在突出高职特色、提高高职办学质量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微观层面讲,一些高职院校探索的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加强课程建设规划与研究,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建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健全实训基地的工作管理制度等管理方式,也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高职特点,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我们的经验还不够多,不够成熟,也不够系统,我们的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在继续探索中,我们既要勇于创新,又要加强交流,同时还要善于借鉴国外相关的成功经验。如在师资的管理方面,不少国家职业院校都十分重视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也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做法就很有特色。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为了使行业企业的优秀专家有时间到学院兼职授课,在教学安排上突破学院本位观念,调整学院的授课时间,实施早7点到晚11点的授课时间制度,让学生能学到优秀行业专家传授的真实有效的实践技能[4]。深圳职业学院借鉴香港理工大学的经验,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工业中心园区,使实践教学场所的主体由普通高校的实验室转换为模拟现代工厂的实训车间(室),有力地保证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成为高职教学管理行为模式的成功范例。
5.注重校园行为文化与企业行为文化的对接
家庭、校园、企业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三个不同环境,它们与大学生的关系可以形象地概括为港湾、摇篮、竞技场,港湾与摇篮的生活是舒适的、自由的、惬意的,而在竞技场上,面对的则是规则、竞争与优胜劣汰。这种较大的反差使得许多大学毕业生感受到了就业与社会生活的不适应,而在高职校园中融入企业文化教育将是减小这种落差的有效举措。这种融合首先表现为对企业行为文化的理解与践行,因为企业精神是企业行为文化的升华与凝结,企业精神总是建立在行为实践的基础上的。企业文化进校园已成为高职特色教育的重要内容,企业行为文化也必然成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导向与源泉。
6.注重高职校园行为文化的研究
行为文化的基础性、行为文化研究成果偏少以及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较短,都使高职校园行为文化研究工作显得更加重要。认真研究高职办学过程中的各类行为的特点与规律,对把握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规律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的科研部门要加强指导,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高职校园行为文化研究引向深入。
在高职培养目标的统领下,上述校园主体各具特色的群体行为倾向的有机组合,将形成高职特色校风,校风是校园行为文化的综合体现,经过长期积淀就会形成高职院校的理念与精神。
参考文献:
[1]陈哲.我国校园文化理论发展十五年历程[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12.
[2]闫金红.建设高校校园文化营造文明育人氛围[J].教育探索,2006(12):91.
关键词:行为文化;基础文明;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2-0121-01
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文化的行为载体,是在大学精神文化的引导下,在大学系统中长期形成的、并通过大学各主体的行为活动而展示出来的文化形态。大学生做为大学行为人的主体,其行为文化展现了学生的精神风貌、价值理念及基础文明建设情况,更深层次地反射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略,加强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已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行为文化的含义
大学生行为文化主要是指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日常生活等环境下所表现出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形态。它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是学校作风、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大学生行为主要由学习行为、交往行为、生活行为、组织行为等构成,具有成长性、多样性、外在性的特点。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总体取向是积极的,与形势发展保持同步,但转型期的社会结构、社会矛盾的复杂多样性,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行为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在全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培养和谐的人至关重要,只有人人都具有构建和谐社会的强烈意识和责任情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才具有坚实的人本基础和理念支撑,才能为全社会营造出和谐发展、和谐进步的环境氛围。
二、大学生行为文化现状
当代大学生主流行为文化是积极上进的,体现了青年一代蓬勃气息和精神风貌,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音符。一是爱国热情高涨,理国意识匮乏。在2005年的“家乐福”事件、2012年的“保卫”等事件中,大学生们表现出自身浓厚的爱国情怀,但是在实际行为中,往往有个别学生不能理性的爱国,而是随波逐流,容易被不法之徒所利诱,为社会和国家带来安全隐患。二是乐于享受现实生活,对未来生活不明确。当前80%的80后、90后大学生对现实的学习生活表示满意,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有着美好的憧憬,而问及个人发展时,很多大学生都感到茫然,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三是期待整体素质提高,个体自我约束能力差。当代大学生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抨击当代青年的不文明行为,期待青年学生整体素质提高,而当提及个人行为文化素养时,表现出自我要求不严,自我约束能力差等特点。四是个性化彰显突出,个别个体不入主流。当代大学生喜欢彰显个性,突出个性魅力,以期获得“知名度”,但个别个体的个过于激进,超出了青年学生自有属性,不入主流。
三、大学生行为文化缺失分析
一是公共意识缺失影响下的对“享乐哲学”的盲目认可。公共意识是衡量国民素质的重要指标,公共意识不强直接会削弱国民素质,削弱软实力,从长远角度看,不利于国民素质养成,更不利于国家发展。从教室不关灯到校园乱扔垃圾;从教室大声喧哗到图书馆震耳欲聋的手机对话;从“倒地老人无人问津”到“中国式过马路”,以上种种事例折射出公共意识的缺失,在这种责任意识淡薄、公共意识缺失的环境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片面地追求享乐,正是这种享乐主义消磨了大学生的心志,使其把享乐主义当成人生的终极目标,其思想和灵魂严重受到侵蚀,从而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文化。二是功利思想滋长影响下的自由主义的负面效应。当代大学生功利思想日趋滋长,不少学生入党、评优、竞选学生干部等方面动机不纯,虚荣心严重,一切问题以利益为出发点,凡是对自己有益的事情肯定会做,对自己无益的事几乎不会去做,导致个别人的自由主义倾向在滋长,部分学生把和谐当作要求别人怎么做的武器,自己却为所欲为,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大学生中越来越普遍的信条。三是价值体系错位影响下的对金钱盲目崇拜。当前大学生身处信息时代,受市场经济中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大学期间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响,忽视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缺乏文明观念和行为判断能力,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变化,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把金钱当成自己的惟一需要,导致金钱变成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动力,导致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主导价值和主体价值错位的现象。四是道德诚信缺失影响下的教育思想偏差。近年来大学生中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已相当严重,竞争意识、利益观念、个体意识在他们的身上得以体现,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存在着“重物质、轻信誉”“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及教育思想的偏差是大学生行为文化缺失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四、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载体,提升学校显性教育能力
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主题活动的开展,依托年级、专业、班级、宿舍等团队,组织主题明确的建设月、学院主题文化节等活动,将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活动融入到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活动中,通过营造宿舍、教室、图书馆、实训室等场所的基础文明氛围,宣传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使大学校园形成良好的行为文化氛围,达到陶冶情操与思想文明教育的双重效果。
遵循一个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坚持纪律约束与自我管理相结合,使学生明确制度,规范言行,力求制度化、科学化的学生基础文明行为。在强化纪律约束的同时,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实现基础文明教育从他律走向自律的逐渐转变,最终实现大学生基础文明的“他律—自律—自觉”模式,展现大学生良好的行为文化。
搭建一个平台。重视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和发展,搭建以党、团、班活动为载体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的作用,积极指导其活动的开展,适时通过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形式进行宣传,将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融入党团活动中,并且贴近大学生的实际、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在提高学生党员、团学干部的基础文明修养的同时,把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扩大到整个学校。
(二)充分发掘,激发学校隐性教育潜力
找准基点。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从精神形态和物质形态两方面,营造出文明、健康、进步、蓬勃的校园精神,激励学生。从精神形态上讲,通过建设良好的学风、校风、校园文化、人际关系等方式为载体,组织展现师生精神风貌和体现学校校史、校风、办学特点、办学理念的校园文化来滋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从大学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中吸收和养成正确的观念。从物质形态上讲,学校可通过创建人文色彩浓厚的校园环境等途径构建物化环境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抓住主线。立足学生素质教育,使隐形教育成为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需要,大学的素质教育要尊重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选择、自主判断的空间,淡化学生的角色意识,通过建立辅导员微博、博客、公共主页形式占领网络阵地,实现正确主流意识的引领下的思想碰撞,逐渐转变“我说你听、我令你行”的强制灌输式的传统基础文明教育,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学校所设定的基础文明教育内容,以实现学校特色的大学生行为文化。
长效落实。从形式来看,显性教育是停留在语言教育的层面,而隐性教育则是行为教育,就其表现形式、宣传实效、影响力而言,隐性教育显然远远胜于显性教育。因此,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必须充分挖掘隐性教育的资源,用以身作则的行动教育学生。以制度教育和规范教育为出发点,指导学生通过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学习、贯彻、实施,自觉地约束和端正个体行为,使学生对学校自觉产生一种长效的威严感和庄严感。
参考文献:
[1] 王 浩.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
关键词: 商业性 健身俱乐部 文化建设 休闲娱乐
1.商业性健身俱乐部文化建设有关概念
文化是一个健身俱乐部的灵魂,阳光、积极向上的文化是一个健身俱乐部无形的精神支柱与推动力量,能激励员工日常创造力、拓展力的迸发,团队精神的凝聚,提升健身俱乐部的软实力,促进健身俱乐部员工企业意识的形成,并规范其企业行为的心理模式,具有强烈地吸纳会员参与俱乐部健身的号召力,是体现健身俱乐部社会形象的窗口。商业性健身俱乐部文化建设一般是指规划企业中长期发展形成的共同理想、价值观、作风、俱乐部社会风貌、独特性质、行业规范等的总称。一般认为,商业性健身俱乐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1]。物质文化是指俱乐部提供的商品与服务、技术与设备,企业环境、外部形象等;制度文化是指俱乐部领导体制、组织架构、管理制度等;精神文化是指健身俱乐部的精神、哲学、社会道德、企业风貌、价值观等。商业性健身俱乐部文化建设涉及俱乐部整体长远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准确做好文化建设的定位极为重要。
2.我国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发展概貌
随着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身意识的加强,体育运动以其促进人体健康、缓解身心疲劳等性质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商业性健身俱乐部,是指经营者把健身房作为一个经营实体,以盈利为目的,以健身娱乐设施为活动手段,而向大众提供休闲、娱乐和健身服务,以企业的形式,按照市场运作规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会员制大众体育健身俱乐部[2]。在美国,截至2000年底,平均一万多人就拥有一家健身俱乐部,而目前我国平均一百多万人才拥有一家健身俱乐部[3]。商业性健身俱乐部通过引进高素质高水平健身教练、先进的健身器械、愉悦身心的健身课程,提供环境舒适、优雅、安全、怡人的健身场所,设置个人与团体系统的器械、形体练习、营养膳食和医务监督等健身项目,自由而系统的健身活动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促进俱乐部繁荣、规模增长。
3.商业性健身俱乐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建设是商业性健身俱乐部无形的价值,结合先进的健身器械、高水平的健身教练塑造健身俱乐部的企业品牌。俱乐部文化建设是否人性化,能否得到社会大众与内部员工的认同与推广,决定了俱乐部的社会形象,并影响到员工的言行举止、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今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品牌的核心是俱乐部的文化及其价值观。随着我国商业性健身俱乐部逐步发展、完善,健身服务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俱乐部之间的竞争逐步由价格、产品的竞争进化为品牌的竞争。俱乐部的知名度、文化内涵的丰富成为品牌的利器,促使俱乐部无形的资产转化为有形的企业效益,促进俱乐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快速发展,影响员工与会员对俱乐部的忠诚度,呈现科学性、时代性、开放性等有利于俱乐部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本质。
4.商业性健身俱乐部文化建设的原则
具有自身特色的健身俱乐部文化建设,是一个曲折螺旋上升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好准确的定位,付出巨大的努力,从俱乐部实际出发,科学系统地建设发展。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原则,贴合实际、与时俱进原则,全员参与原则,常抓不懈原则,全面实施、突出核心定位原则。健身行业属于服务业,俱乐部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服务人、关心人、激励人、教育人等性质,将企业与员工的发展紧密结合,共进退,共享发展成果。文化建设对俱乐部产品创建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服务与产品的同一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产品质量不可量化性,贴合实际,与时俱进,不断改进优化。全员参与促使俱乐部文化建设饱满、雄壮,社会渗透力、穿透力强,有利于屹立刚强、坚韧的俱乐部社会形象,有利于企业内部团结一致,有利于俱乐部品牌的强大。常抓不懈给俱乐部文化建设不断注入新活力、新元素,吸纳环球最先进的健身文化,引领风尚,标新立异,长盛不衰。全面实施从俱乐部整体效益出发加强文化建设,突出核心的定位,为造福人类做出贡献。
5.休闲娱乐文化
一般认为,休闲娱乐文化是不断满足人全方面的需要而处于的娱乐文化构建、娱乐文化欣赏、娱乐文化创造的状态和方式。休闲娱乐的价值在于心里感到满足,在于精神自由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审美感化、意境提升、道德修养、个性创造、领悟超越等休闲生活方式,没有直接的利益目的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休闲是一切事物围绕的中心”,“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4]休闲娱乐文化对于体育文化的自我完善、超越、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逐渐演变发展出休闲体育产业、休闲娱乐产业、休闲旅游产业等。休闲娱乐文化融入到健身俱乐部文化建设当中,使会员在健身活动中做回自己,享受生命,体验美好健身事物,以致会员个体充满活力、创造力,是一种高雅的健身情趣,是城镇文明发展的重要价值,是改造体育事业的开放空间。体育经营的关键就是娱乐大众,所以,从娱乐营销角度看,一项运动要想真正愉悦大众,获得市场上的成功,就必须创造一种让群众无法拒绝的感情体验,从而获得最大赢利[5]。毋庸置疑,一个健身俱乐部真正愉悦会员的,是它长盛不衰的休闲娱乐文化,健身、健心、健人。
6.商业性健身俱乐部文化建设的定位—休闲娱乐
关键词:校园学生行为文化;建设;重要性
一、校园学生行为文化概念
校园行为文化体现在创造环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践过程中,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的凸显。学生行为文化是学生在学校活动中表现出的特有行为规范、情感思维、价值观念等,是良好学风、校风形成的基石,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行为文化主要包括学习行为和交往行为。
二、校园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学生行为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首先是德育功能:一是陶冶学生的情操,二是规范学生的行为,三是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其次是美育功能。学生处于青少年这个特殊时期,缺乏对美的辨别理解和评价能力,不善识别美,常把新奇特视为美。学校要用先进的文化引领学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文化修养,形成高尚的人生态度。学生的行为文化建设对培养其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开发智力,促进审美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次,有利化人际交往,创建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和谐发展,并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必将给学校带来生机活力。
三、校园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尝试
1.环境教育
美化校园环境,加强直观性的物质文化建设,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校园的美化彰显对校园环境的点缀,如校园办公和教学场馆的科学布置,板报内容形式的选择,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渲染等,体现了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审美观等精神文化。
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宽敞明亮的校园使人心境愉悦;高大美观的教学楼使人充满自豪;体育文娱设施让人身心活跃,昂扬向上。良好的环境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内部条件,这是形象的魅力,也是美的引力。
2.法制教育
对未成年人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和案例讲座,组织观看如《青涩记忆》《黑白记忆》等法制宣传片,以案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为培养学生守法的习惯,在班级建立“监督”机构,设立意见箱,广开言路,对行为不规范的学生提出批评意见,引导学生自律自强,确保其日常行为规范化。
此外,以心理健康教育推动学校法制教育。学生社会经验少,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一些学生还存在模仿心理、叛逆心理、享受心理等,很容易犯错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尤为必要。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完善心理辅导室,建立心理档案等。
3.自律教育
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核心,建立每日双表自测,日省吾身机制,让学生填写学习效果自测表和日常行为自测表。学习小组长和纪律小组长每日一查,督促学生反思自我得失。班主任周点评,促进学生落实自测活动,保证及时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强化国旗下的讲话,入团(队)仪式,使学生在集体的力量中自觉矫正自己的错误言行。在制度约束下,让学生的思想行为朝着一定的规范发展。
4.礼仪教育
教师具有榜样作用,端庄的仪表,文明大方的举止,健康风趣的言谈,严谨的治学态度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课堂养成文化建设上,教师渊博的知识、幽默的课堂教学艺术等,都会生成良好的课堂行为文化,对学生意识的形成、文明行为的取向有着重大的同化作用。古语说:“诚于中而形于外。”文明礼貌是一个人美好心灵的自然流露。通过组织“入楼即静,入室即学”教育及诵读文明礼貌格言等系列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文明是一种品质,文明是一种修养。不文明现象,如在教学楼走廊追逐打闹、乱丢垃圾、损坏公物、讲脏话粗话者等不和谐行为将会销声匿迹。
5.创造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造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活跃在舞台上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外活动是开展创造教育的重要场所,更符合学生浓厚的兴趣特点。学校应鼓励学生成立形式多样的社团,开展各种形式的演讲比赛、辩论大赛;此外,读课外书、做读书卡、练书法、弹琴、画画、做家务劳动等应成为学生的必做作业。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又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创造美与学生的教育行为完美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途径多样,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科技活动以及专门的校本课程进行,还可以聘请有专门才能的学生家长、科研专家做专题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创新意识。
6.诱导教育
集体活动是校园学生行为文化的载体。如果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枯燥乏味。因此,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富有思想性的读书节标志征集、建立图书交易市场、亲子共读一本书等活动,知识性的优秀读书笔记读后感展示、每周一诗人人背、师生读书交流活动,娱乐性的文艺体育比赛、古诗文配画,实践性的校园广播每周一播最美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田径运动会等。为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成立“小交警队”在校门和重要交通路口指挥交通,担当角色,承担责任,实现“小手拉大手”。在校园舆论建设中,经典文化长廊、校园橱窗、手抄报、团(队)刊、校园标牌的美观精致,走廊过道和室内装饰与环境的协调,都会成为师生激励人生、陶冶情操的园地。校园舆论构成了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使学生在浸染熏陶中,自己做出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道德行为修养的认知和判断。
7.书香教育
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营造勤奋学习、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激发学生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学校开展创建书香校园读书制度。建立班级图书角,开展“晨诵、午读、暮省”活动。每个学生一本读书笔记,高年级学生摘抄佳句佳段,编写阅读提纲,写阅读体会等;低年级学生摘抄书中的好句子,把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随时记录下来。读书笔记可长可短,只要是自己的有感而发即可。此外,定期举办读书沙龙、师生同读共写等不同形式的读书交流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书海中尽情遨游,让书香飘逸整个校园。
构建特色大课间,品味国学经典。把国学经典《三字经》《二十四孝》编成优雅的课间操,每天让学生在唱唱跳跳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利用大课间开展《论语》及《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的诵读。让学生在书香中熏陶浸染,既感受了汉字内涵之深厚,又领悟了人生哲理之睿智。书香教育使学生感悟:阅读一部好书,就是结交一位好友,就是在与一位高尚的人谈心,有利于学生美德的养成。
8.家校教育
[关键词] 学校文化;幸福;途径;策略
以教育幸福为价值追求的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正确的教育观、幸福观的指导下,开展追求幸福教育的物质实践与精神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思想观念、制度规范、行为习惯与物质载体等文化要素的总和,简称幸福学校文化。幸福教育需要幸福理念的指导、幸福情感的驱动与幸福机制的保障,这些都需要幸福文化与教育过程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幸福文化对于幸福教育的引领作用。学校文化对于学校的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影响,提升教育的幸福程度有赖于提升学校文化的幸福程度。因此,学校应通过加强以教育幸福为价值追求的学校文化建设实现幸福教育。
一、目前学校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或精神支柱,其通过学校使命与愿景、共同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来凝聚人心,优化学校教育管理机制,协调学校教育行为。学校文化深刻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战略与教学绩效,也影响着学校师生的精神生活与幸福感受。因此,学校文化对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起着重要而持久的影响作用,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在每个成熟的学校都普遍受到重视。但不少学校没能抓住学校文化的本质,致使投入很多的时间、精力后只产出了一些标语口号或文本资料,真实的学校文化并没有真正改观。在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上,大家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总结为“五重五轻”,具体表现在“重外化轻内化,重硬化轻柔化,重变化轻进化,重强化轻感化,重物化轻人化”。笔者遂根据文献资料分析与学校文化实地调查,将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部分学校领导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认识不足,导致学校文化建设的措施不得力、进程无规划,在多年的办学历史中也没能及时培育出明确的、得到全校师生高度认同的学校文化。其次,学校文化缺乏幸福感。学校文化过于强调功利目的,学校的部分管理制度与管理行为甚至损害师生正当的公民权益,从而不能发挥学校文化对学校教育工作与师生成长的促进作用。第三,学校文化的内涵不够系统、全面。学校文化的内涵基础是学校的责任、使命与愿景。学校文化的价值追求要与学校教育目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发展战略相统一,不能偏面地将“乐”文化或“孝”文化当作学校文化来建设。第四,学校教职工对于校长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缺乏信念,学校文化的价值追求或价值主张的真实性得不到全体员工的信任,部分学校领导言行不一,文化管理仅仅是摆设与装饰。第五,文化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但以人为本也容易造成极端自由化,政令不通。
二、幸福学校文化的内涵与结构
(一)幸福学校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学校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明确学校文化的内涵,设计学校文化的风格。学校文化的类型与风格要与学校组织的行业特性与师生群体的人员属性相匹配。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充分认识学校的责任与使命,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战略方法。学校的责任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的对象是人,涉及人的思想与情感,价值引领、情感关怀等是常用的工作方法,师生的人际关系质量对教育绩效有显著影响。学校文化类型应与学校的这些行业特点相适应,要建设充满人文关怀、有利于营造和谐人际关系、促进提升师生精神生活质量的温和型组织文化。从组织文化的内涵属性角度,这种温和型的组织文化既要倡导无私的人文关怀与和谐的团队氛围,又要实现严格的科学管理与过错惩戒;既要专注于学校内部的教育过程,又要适应社会对于学校及所培养人才的要求;既要坚定地执行学校的发展战略与教育理念,又要灵活地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本文将这种既重视内部统一性又强调外部适应性,既重视稳定性又强调灵活性,既重视德治化的价值引领又强调法治化的规范约束,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于一体形成的和谐型积极文化称之为幸福文化。幸福文化与教育相融合产生的以教育幸福为价值追求的学校文化简称为幸福学校文化。因此,从组织文化内容结构的角度,可将幸福学校文化定义为:学校在正确的教育观、幸福观的指导下,开展追求幸福教育的物质实践与精神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思想观念、制度规范、行为习惯与物质载体等一切文化要素的总和。学校幸福文化在教育工作的各个领域又具体化为合理的教育目标、科学的发展战略、和谐的管理机制、完善的课程体系、幸福的教育活动等。
(二)在学校建设幸福文化的价值
幸福文化与教育具有天然的相融性,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幸福生活的能力。教育过程既涉及科学方法与知识,又涉及人的交流与协作,是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综合提升过程,实现教育幸福的过程就是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有机融合的过程。将学校教育与幸福理念相融合而产生的学校幸福文化具有十分强大的生命力,原因在于以下几点:1.幸福文化是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与民俗文化融为一体的文化──幸福文化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念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相融通的,能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认同形成共同价值观,而且幸福文化与教育相结合后,优秀厚重的传统文化就能在学校的管理与教育工作中发挥出强大的凝聚力量与教育力量;2.幸福文化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融为一体,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文化――幸福文化中的核心内容既推祟人文精神,又彰显了科学精神,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文化;3.学校幸福文化与师生的日常生活、工作及精神生活紧密相联系,是“活”得有生命力的文化──幸福是人日常精神生活的基本追求,在具体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有着自己的愿望、态度与经历的情感体验,追求幸福能成为各项人际互动或教育工作的现实追求。因此,幸福与教育相结合可以成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幸福学校文化的内容与结构
幸福学校文化建设要从学校文化的内容与结构着手。只有清晰地理解了学校文化的真正结构,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建设活动。著名的美国学者埃德加・沙因在《组织文化与领导力》一书中将组织文化定义为:“一组基本的假定,即组织文化就是群体在解决其外在适应性与内部整合的问题时,学得的一组共享的基本假定,因为它们运作得很好而被视为有效,因此传授给新成员,作为当遇到这些问题时,如何去知觉、思考及解决的正确方法。”沙因认为组织文化的结构应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人为事务、价值观和基本假设。“人为事务”包括“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价值观”包括人才观、质量观、团队观等思想观念及组织经验升华而成的精神文化;“基本假设”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现实与真理、人性、人类活动和人际关系”五个方面。沙因认为“价值观或精神文化”不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基本假设”才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文化本质,因为“基本假设”是组织成员内心真正相信的能够成功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信念,其决定了组织成员如何观察与认识组织事物及其采取的行动。组织文化建设若不能抓住本质而舍本逐末,则必然事倍功半。依据沙因的文化本质理论,学校文化的内容与结构除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四种类型之外,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相互间的人性与人际关系认识、学校管理过程中真正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教育评价与考核真正重视的指标等隐形的价值信念。
总之,若将学校文化本质内涵的多层结构形象的用“文化盆景”来描述,那么先进的社会文化是学校文化汲取营养的土壤;景观树代表的就是学校文化系统;树根代表学校文化的根基,即责任与使命;树干代表学校文化的主体,即基本假设;树枝代表由基本假设产生出来的核心价值观;树叶、花、果等代表由核心价值观创设出的人为事物,即代表“机制流程、评价考核、行为规范、景观标识、故事传说”等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文化盆景”当中的假山顽石、塑形铁丝等代表着社会系统当中具有约束能力的道德、法制等系统。“文化盘景”体现的组织文化四层结构如图1所示:
■
图1 学校文化盘景与组织文化结构
三、幸福学校文化建设的机制、途径与策略
人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决定了组织文化的品质。学校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人的组织机制、精神生活与行为习惯等开展建设活动。幸福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办学理念、制度规范与行为习惯等各个层次立体推进幸福文化信念建设,提升幸福文化的强度。沙因的文化本质理论为学校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即开展能够真正有效改变学校基本假设的文化工程。
(一)幸福学校文化的建设机制
合理的机制是组织有效运行的根本保障,学校幸福文化建设的成效同样需要文化建设机制的保障。幸福文化建设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机制:1.幸福文化的诊断评价机制,通过开放民主的沟通机制与科学有效的评价工具不断检讨学校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2.幸福文化的培育创新机制。学校要结合时展的文化思潮与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实际,抓住学校教育事业变革中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及时加以培育与提炼,使幸福文化的内涵得到不断创新与丰富。3.幸福文化的沉淀传承机制。通过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修订完善、各部门工作目标计划的制定、工作管理资料与经验的整理总结等活动,及时沉淀与强化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优秀价值理念等文化元素,防止领导更替、教师流动、学生毕业等造成优秀文化的失传。4.幸福文化的应用研究机制。探究学校文化在服务学校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即探究学校文化与师生的精神生活及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的途径与策略,在学校的战略决策、评优考核或矛盾处理等各项工作中均自觉以幸福文化为指导原则,营造全校师生认同尊重学校文化的组织氛围,自觉以学校文化的内涵来指导自身的工作与生活。总之,学校文化建设机制要以追求教育幸福为目标,以宏扬幸福精神为核心,设计出学校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等学校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整体方案,即设计出与学校各项工作有机融合的、以精神文化为统率的四个层面协调统一的学校文化发展建设机制。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主要有师生精神生活途径、行政管理文化建设途径、课程文化建设途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途径、学校社团活动文化建设途径等,其中核心途径是人的精神生活途径,因为文化与人是紧密联系的。人的核心价值观影响人的人格发展进而影响人的行为方式,最终促进了学校文化的形成。学校文化建设应当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等学校组织成员的各项重要工作与精神生活相结合,通过推进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与指导思想等来体现价值观、信念等文化内涵。具体有以下几种建设途径:
1. 以行政管理文化建设为途径,以法治精神与责任担当精神等来塑造幸福文化。
2.以课程文化建设为途径,以课程理念与课程中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等来塑造幸福文化。
3. 以班级文化建设为途径,将幸福文化真正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习惯当中。
4.以科研文化建设为途径,科研或学术文化是影响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会产生重大影响,通过科研中的合作互助、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等精神丰富学校的幸福文化内涵。
5. 以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重大活动为途径。如结合校庆、校舍搬迁、行政领导换届、开学式、休学式等学校发展与建设的重大活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通过活动来宣传表彰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突显幸福文化的内涵与载体。
6.以学校与社会组织环境相互作用为途径。如通过学校与新闻媒体、社区家庭等组织的交流沟通来体现与塑造学校的幸福文化。通过加强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公平正义、民主法制等核心价值观融合到学校文化中,对解决教育脱离社会的弊端有重要作用。具体的学校文化建设途径及其建设内容的相互关系如图2所示:
■
图2 学校文化建设途径与内容结构
(三)幸福学校文化的建设策略
幸福学校文化建设的任务是多角度的。从建设幸福文化的内涵角度看,应提升学校文化的内在品质。如要提升学校发展的稳定性,应加强学校的发展战略建设与组织愿景建设,重视学校运行的工作流程与制度建设;要提升学校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性与积极性,应该重视学校内的管理团队或教学团队建设,给予教职员工更多的情感关怀与工作支持;要提升学校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与竞争力,应鼓励业务精英开展科研创新与教育实验等。在建设幸福文化的强度方面,要将文化建设与文化管理合二为一,真正树立师生对于幸福学校文化的信念。从建设学校文化的结构角度看,应提升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幸福度。总之,幸福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就是沿着幸福文化的内品质、结构与强度等方面开展建设活动,在学校文化的基本假设、核心价值观、制度、行为等各个层次立体推进文化信念建设,提升幸福文化的强度。以下四种策略对于幸福文化建设而言是比较行之有效的。
1.确立幸福学校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作用中的核心战略地位。要充分认识学校文化对于学校发展及学生成长的具大价值。学校文化蕴藏着教育理念,承载着道德价值,具有价值引领、情感驱动等教育功能,对于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直接影响,也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最终决定学校教育绩效与办学目标的实现。因此,不仅要突出学校文化在学校内部管理中的地位,也要力争通过学校文化建设的“高起点、高标准、高目标”,将学校建设成为学校所在社区的文化高地。
2.建设与幸福文化理念相配套的工作机制,以刚性的制度来保障理念的执行。一方面,机制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制对于学校的幸福度具有根本影响。学校的管理与评价机制要真正体现民主、公正的人文价值与合理高效的科学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将学校文化与学校管理工作相结合建立学校文化的执行、维护与强化机制,保障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得到执行,而不是仅仅靠师生的自觉行动。
3.加强学校管理团队建设,由真正拥护与信仰学校文化理念的业务精英组成领导团队,提升组织执行文化理念的能力。领导团队应对民主、公正、平等、诚信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身体力行,与员工能进行充分沟通,给予员工真正的尊重、信任、激励与支持,在工作上敬业、进取、奉献,将学校视为家庭,承担起学校生存与发展的责任与使命。在管理机制上,多实行民主集体决策,建立公平的长期考核与逐步升职制度等,提升学校文化的幸福度。
4.构建师生精神文化生活机制与文化实践机制,提升学校文化的强度。将学校幸福文化的理念与师生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让学校文化真正落地生根。具体措施可通过举办有效的学校文化体验活动宣传与推广先进的文化理念,通过价值意义的宣传教育促进全校师生对于学校文化的自觉遵循;通过严格践行职业道德规范,重视教育工作的过程管理,提升学校文化知行合一的质量;通过学校业务精英在践行文化理念中的榜样示范和成功事例来坚定师生对于学校核心价值观的信心;通过举办定期的文化仪式活动强化与升华全校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境界等。
5.以科研创新机制建设为核心的科研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文化的人文品质与科学内涵。建设学校文化应有先进的文化理念,并描绘出美好的建设愿景,让人确信值得追求。通过学校的科研活动,丰富与完善学校幸福文化的内涵,为全校师生对学校文化树立信念打好基础。科研创新机制对于教育绩效与学校文化均有重大影响,通过科研创新机制可提高学校教师的专业理论素质,发展学校的人力资源,提升学校课程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对于学校发展战略与核心价值观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张德,王玉芹.组织文化类型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146-149.
[2]陈湘舸,杜敏.幸福文化及其价值定位[J].甘肃社会科学,2008,(6):61-66.
[3]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幸福感理论与测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4]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