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读书有益身心健康

读书有益身心健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读书有益身心健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读书有益身心健康

读书有益身心健康范文第1篇

现在的同学可能喜欢看武侠、言情之类的小说、书刊,有时会达到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的程度,他们一旦看迷了书,便会走火入魔,那他们上课一心只想着书,没心思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还有些人被书中的一些情节所吸引,模仿术中的人物,有时还会走向犯罪的道路。这不是看书害了自己吗?因此,开卷未必有益。

我们看书,要去选择。那些不健康、对我们没有多大帮助的书、就不要看。要看书,就看一些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对我们学习、生活中都有帮助的书。这样的书就是好书,只有看好书,就不会毁了自己。有人把书比做了朋友、看好书、就是交好朋友,才会进步;则看不好的书,当然是交不好的人做朋友,那样你就会退步。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所以,只有看好书才会对你有益。因此,我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我真心的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有选择的看书。而不要因为看错了一本书,将自已引入歧途,毁了自已的一生。

我认为开卷未必有益。诚然,读书可以使人增长知识、陶治性情、修养身心,但“开卷”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开卷有益”。这话自从宋太宗赵光义说过以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千年以来,它为无数人所接受,口耳相传,奉为至理名言。父母对子女、长者对晚辈常常要教导或督促他们“好好读书”,认为只要读书就会获得知识,得到好处。因此,人们常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其实,开卷是否有益是要看书的好坏而定的。那书是好书,开卷便有益;而如果那书不是好书而是坏书,开卷就非但无益而且有害。近年来我们的书刊市场上出了许多好书,但也出了不少坏书。你到大大小小的书店书摊书市去走走看看,随处都能找到几本坏书。什么《马屁精》啦,什么《损人大全》啦,什么《面子学》啦,等等,这类教人学坏的书,对青少年读者只有毒害和腐蚀作用,而无任何益处。至于那些宣扬各种消极颓废、玩世不恭的思想情趣、人生哲学的书,表现黄色腐朽的生活方式的书,那就更是开卷有害的了。

讲开卷有益的人,绝大多数是出于好心。他们讲开卷有益,本意就是讲的读好书。但是,现在的世道很复杂,也确有某些人为了某种目的,把坏书当作好书向世人特别是青少年推销。他们也说开卷有益,可那却实实在在是对读者有害。

读书有益身心健康范文第2篇

“快点,徐姝琦!”

我赶紧凑了过去。

原来他们在商量辩论会的事,二辩、三辩、四辩的人手已经分配好了,只有主辩还没有着落。“不如你来吧!”大家的目光齐刷刷地落到了我身上,热切地看着我。没办法,那就我上吧。

上课了,老师给出了正方论点“开卷有益”和反方论点“开卷未必有益”。

作为正方主辩,我开始陈述观点:“开卷有益,开卷是指打开书本,指读书;益是指好处。读书有好处,多读书就能多获得知识。”

反方也不甘示弱: “读了不健康的书会影响身心健康,会使纯洁的心灵受到污染。”

我方二辩立刻提出了反对意见: “我方的前提是读好书,而不是不加选择地什么书都读。”

反方二辩也立即反驳道:“读书包括读好书和读不好的书,一些人做了坏事都是因为受到坏书的影响!”

我听了暗暗着急,该怎么反驳呢?这时我方三辩举手,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解围:“有些人做了不好的事,只能说明他心术不正,而不能说是受书的影响。如果有人用刀杀了人,能怪刀不好吗?”

这下可把反方问住了,他们索性不回答了,继续陈述自己的观点:“读书要有选择,要多读好书。”

我乐坏了,心想反方一着急居然倒向我方观点了,我方四辩可以抓住机会乘胜追击了,可令我没有想到的一幕出现了。

“我来总结一下……”我方四辩张子帆站起来说。老师打断了张子帆:“等会儿再做总结,先说!”可张子帆根本没听明白,大谈读书有什么益处和一些读书的故事,只管总结“开卷有益”,却与反方上一个观点根本不沾边。我心里就一个字――急,真恨不得分身去告诉他,要先反驳反方观点,再做总结发言。唉,白白放弃了这么好的机会!

反方也乘机干净利落地阐述了最后的观点:“看不好的书就是浪费时间,比如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等,读了也没有益处,因此开卷未必有益!”

读书有益身心健康范文第3篇

元代邹铉在《养老奉亲新书》中,要求养生要寓“乐”于日常生活之中,总结了一套“十乐”养生经:读义理书,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至今读来,仍然值得借鉴。

读义理书 读书能健脑益智,陶冶情操,抗衰防老,祛病延年。宋代精于养生之道的文学家欧阳修说:“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他把读书视为晚年养生要道,乐此不疲。多读书,不但可以让人变聪明,心情快乐,用读书来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养生。读中外政史以明心志,读唐诗宋词以宽胸臆,读天文地理以增见识。选择一些需要动脑筋的书,让脑细胞不断接受新信息的刺激,能让老人在思索用脑过程中达到健脑益智的目的。

学法帖字 宋代诗人陆游说过:“一笑玩笔砚,病体为之轻。”是说练习书法,笔下生力,墨里增神,有利于防治疾病,强体健身。《临池管见》认为:“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自古就有“寿从笔端来”,道出的正是书法与长寿之间的关系。习练书画要求凝神静虑,心正气平,灵活自如地运用手腕肘臂。既养神修性,调和气血,调节大脑,又活动两肢,锻炼全身。是一种特殊的气功运动,达到临池养神,活动养形,动静结合,神形兼养的目的。我国许多著名书法家孙墨佛、朱屺瞻、刘海粟、齐白石等都长寿逾百岁,印证了“书画人长寿”的说法。

澄心静坐 静坐可以让大脑得到充分休息,起到中医所说的“澄心”、“澄神”的效应。现代科学研究证实,静坐养生保健可以增强肺功能,提高心肌功能,调整神经系统功能,协调整体机能。对多种疾病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如神经官能症、头痛、失眠、高血压和冠心病等。

益友清谈 清代著名画家高相轩介绍了“畅谈之乐”:“田间把锄,劳而歇于地头,与野老田夫纵谈天下世外事,或测天气晴雨,或卜年景丰歉,坦荡畅谈,其乐陶陶。”在朋友之间开展有益的谈心活动,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当今家庭小型化,许多老年人儿孙们不能承欢膝前。封闭式的高楼生活,老人失去了往日穷街陋巷中消闲度日的乐趣,“益友清谈”无疑是解除孤独的良策。“益友”,即要善于结识有益的朋友,好友之间,“清谈”为要。要学会幽默风趣,清新雅趣,“听君一席之谈,便觉神清气爽”。

小酌半醺 酒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但多饮又能损人,有害健康,应有节制。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若夫沉湎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丧驱殒命,其害可胜言哉。”适度有节制地饮酒,有益和血行气,疏通经脉,温暖百骸,有的药酒还具有一定的治病健身作用。但若饮酒无度,酗酒成癖,则百害而无一利,对身体的伤害是全方位的。因此,应以“小酌半醺”为乐。

浇花种竹 家庭养花,是一种手脑并用、愉悦身心的园艺劳动。可起到调节心态、平衡心理、减轻精神压力、释放抑郁、降低血压、促进血液循环以及保护关节的作用。沁人心脾的花香,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使大脑细胞得到良好保养。通过亲手栽培,既愉悦了身心,又活动了四肢筋骨关节。正如老舍先生所说:“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花卉中绝大部分都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如常用的、金银花、玫瑰花、月季花等,都是治病健身良药。养花药用,采集方便,使用简单,又省开支。古人云:“乐花者寿”,养花胜于吃药,而花卉散发的清香本身就是“药”。不同的花香对不同的疾病有着不同的特殊功能和辅助疗效,徜徉劳作于花圃竹林之间,空气清新,花香扑鼻,沁人心脾,润人心田,此乃一乐。

听琴玩鹤 “听琴”当属音乐养生的范畴。音乐养生,由来已久。《黄帝内经》中就有“脾在声为歌”之说,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说:“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疏精神,而和正心也。”音乐通过听觉、视觉途径直接作用于大脑,能够改善及调整心血管、消化、呼吸、内分泌等生理功能活动。音乐疗法在康复医疗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可以起到导气养神,宣和情志;改善行为,开发智力;提升气质等诸多作用。“玩鹤”指养鸟以怡情养性。老年人养鸟、喂鸟、逗鸟,提着鸟笼在林间遛鸟是一种享受。在阳台上或厅堂前挂上几只玲珑别致的鸟笼,养几只色彩鲜丽的小鸟,对居住在高层楼房的人,尤其是保护老年人的视力大有益处。据说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就是用养鸟、放鸽子来锻炼眼睛的神经肌肉,使双目顾盼生辉,成为一代京剧艺术宗师。

焚香煎茶 是中国人特有的妙趣。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有诗云:“欲知白日飞升法,尽在焚香听雨中。”宁神静气焚檀香,在舒心而芬芳的气味熏陶下,静坐养神,思绪飞扬,有益身心健康。焚香多用檀香,它不仅是高档木材,还是一味良药,具有理气和胃、解郁止痛之效。“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说:“檀香能调气而清香,引芳香之物上行至极高之分,最宜橙橘之属,佐以姜、枣,将以葛根、豆蔻、缩砂,益智通行阳明之经,在胸膈之上,处咽嗌之中,同五理气之药。”在日本,有一个“睡眠治疗中心”,让病员聆听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音乐,点燃天然檀香,失眠者在香气氤氲的温馨之中悄然入睡,起到很好的助眠作用。

煎茶品茗也是历代养生家的养生之道,唐代的陆羽著有《茶经》,总结出饮茶的七大作用:润咽喉、消愁闷、益智激文思、平息解郁、通利筋骨、健脑益寿、轻身延年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茶叶中的多种成分具有较强的抗菌、抑菌、利尿、活血化瘀、防止动脉硬化、兴奋中枢神经、消除疲劳等作用。研究还证实,茶中的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和芳香类物质等多种化合物,能调节脂肪代谢,降低胆固醇和血脂,起到强心、解痉、松弛平滑肌的功效。邀三五好友,煎茶品茗,既愉悦身心,又有益健康,真乃人生一大享受。

读书有益身心健康范文第4篇

饮食有节者寿祖国医学认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老人胃肠功能减弱,胃酸及帮助消化的酶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排泄过程延缓,所以,老年人的饮食一定要做到有节有度,不可暴饮暴食,不可过于偏食。现代研究表明,适当节食,每餐只吃七八成饱,减轻胃肠等脏腑组织的负担,有利于延年益寿。

生活规律者寿老年人离退休后,因没有工作的约束,生活比较随意,但越是这样的生活就越应有规律,做到顺应四时,按时睡眠,按时起床,按时进餐。一日三餐要掌握“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的原则,尤其是不可忽视早餐。运动健身要持之以恒,并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有利于延年益寿。

勤用脑者寿大脑多用则灵,长期不用则殆。古今中外都非常推崇勤用脑以延缓衰老。经常读书学习,不断给大脑新的信息刺激,积极思考,脑细胞的衰老就会大大延缓而保持较高的灵敏性,增强活力,有利于延年益寿。

修身养性者寿孔子主张“德润身”,认为“仁者寿”。因为一个讲礼义者,不会贪得无厌,举止不端;一个讲理性者,不会伤身;一个讲道德者,不会轻动干戈。老年人若性格开朗,心胸坦荡,人际关系和谐,生活轻松愉快,知足常乐,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雷德福・威廉斯研究认为,嫉妒之心太强与人不友善者,平时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就容易焦躁不安或恼怒,导致血压上升、失眠,使心脑血管受到损害,引发多种疾病。总之,愤世嫉俗者易致早亡,为人宽恕友善者有益健康。

心宽健忘者寿俗话说:“不气不愁,能活白头。”应及时清理有害的思想情绪,把应该遗忘的统统忘掉,丢掉思想包袱,轻装上阵,这才有益于延年益寿。特别是老年人,应该忘记你的年龄、忘记忧愁、忘记悔恨、忘记疾病。对老年人而言,荣辱、名利、金钱都是身外之物,决不可当它的奴隶而不能自拔。否则,长期思想负担过重,精神压力过大,就容易“压”出冠心病、高血压、溃疡病等多种身心疾病,有害健康。

肠中常清者寿“若要长生,肠中常清;若要不死,肠中无屎。”这是我国古代大医学家葛洪说过的至理名言。祖国医学认为“邪去则正安”,保持大便通畅,粪便、淤血和肠中的一切排泄废物皆有出路,不在机体内堆积为患,就可使人精神愉快、食欲正常,有益健康。所以,平时应重视调整饮食,适当多吃含纤维素和有润肠通便作用的食品,养成定时排便、不憋大便的良好习惯,若便秘比较严重,应求医问药,积极治疗。

老有所为者寿老年人不可终日无所事事,一定要找点事干,精神有所寄托,才有利于健康长寿。如返聘回单位,发挥余热;或参加书法、绘画、集邮、写作;或去钓鱼、养花、养鱼;或吹拉弹唱、听曲消愁、下棋聊天;等等。这些活动都能激发生活情趣,陶冶情操,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达到益寿延年。

读书有益身心健康范文第5篇

养生保健的方法很多,如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情志养生等,其作用孰大孰小,不可一概而论。也有一些专家学者通过读书和写作来养生,直至耄耋之年,身心仍很健康。

今年85岁的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除了在科学领域有着突出的贡献和至今仍然活跃于学术界之外,在养生保健方面也有不少独到而又精辟的见解。杨振宁认为,博览群书不仅可以丰富知识,还能颐养身心,非常有利于健康。他曾引用西汉学者刘向的话说:“书犹药也。”意即书籍能起医药的作用。这是因为书是重要的精神食粮,让人接受新观念,新知识,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充实,因而能“滋补”身心。书的作用非一般保健品可比,更不是一般保健品所能代替的。烦闷之时阅读,书是安慰剂,让人处变不惊,淡泊相待,泰然处之,可以宁静致远。书又是心灵的净化器。潜心读书能达到超然物外和不断升华的境界。许多疾病与不良的情绪及嗜好有关,而读书是一种最好的心理疗法,通过阅读学习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读万卷书就等于与许多高尚而博学的人互相对话,不但使人精神振奋,道德情操亦能得到陶冶,而且在起居作息乃至饮食等各个方面还能得到有益的借鉴,因而十分有利于身心健康。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的东方学学者、200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季羡林先生,今年96岁,虽在北京301医院住院治疗,却仍然奋力笔耕不辍。他每天要写作4个小时,即上、下午各写作两个小时。他最喜欢吟诵清代学者顾炎武的两句诗:“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并且把它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他很谦逊地说:“我哪敢自比为苍龙?比作老树,也许还是可以的。不管怎样,我还是想再行一点雨,再着一点花的。”李老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尽管他学术成果累累,早已著述等身,却在住院治病期间又撰写了《病榻杂记》一书。他在书中郑重地向世人宣告,恳请辞去“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国宝”等三顶桂冠。有人感到疑惑不解,季老则淡然地说:“我是北大教授,东方学学者。足够了。”季老不慕浮名,也从来不把自己视为天才,他说自己只是一个资质平平、中不溜的人。他曾对人说:“如果一定要说优点,我只讲勤奋。”。诚然,季老固然天赋很高,但最为突出的则是勤奋,可谓老而弥勤。其所以至今仍然头脑灵活,思维敏捷,思路清晰,这与他长期勤奋研读与写作也是分不开的。季老写作有个特点,即在写作之前要充分利用一切时间(包括吃饭、输氧、打吊针等)先静悄悄地进行构思,这叫“打腹稿”,一旦动笔写作则文思泉涌,有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基本上不必做多少修改。

季老很喜欢阅读书报。他订阅了10多种报纸,还有多个院校的校刊学报之类。由于眼睛做过手术,不能直接阅读,便由秘书或护士读给他听。他的听力很好,又听得很细心,对报刊文章的主要内容均有清楚的了解。有时,他发现有漏读的内容,非叫秘书或护士给他补读不可。季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活到老,学到老,笔耕到老。正是这种潜心治学和勤奋写作的精神,促使他身心俱健而能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