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调查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是我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贯彻始终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环节,是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从体制机制上推进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根据《民政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和李学举部长动员讲话精神,现就学习实践活动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研目的
这次调研要站在全局和整体民政工作的基点上,总结、分析、疏理民政工作30年,特别是近些年民政工作的经验、问题和思路。一是对工作大总结。要对改革开放30年来的民政事业整体发展和各专项工作进行一次全面回顾和总结。总结30年来形成的理念、创造的经验和取得的成绩,为民政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借鉴。二是对问题大分析。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认识民政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找准影响和制约民政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掌握民政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民政事业科学发展提供解难的重点。三是对思路大明晰。要把解决当前问题和解决长远问题结合起来,把探索具体工作政策制度和探索民政事业发展方向结合起来,重点分析民政工作发展大势,着力形成新理念、新思路和推进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调研安排
调研工作在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统一组织下,围绕民政事业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这一主题进行。具体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部党组成员的调研,主要是结合民政工作30年对整体民政工作进行宏观思考,同时也结合所分管工作,指导业务司局开展调研。二是各司局的调研,主要根据本司局职能,对所从事的工作进行全面调研和专题调研;三是事业单位和部管社团的调研,主要是立足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进行调研。
三、调研方法
这次调研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要坚持统筹兼顾,注重结合。一是平时成果积累与深化相结合。要总结利用多年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调研进行深化,深化的标准就是调研的成果,包括理念、思路、问题、举措是否有利于民政工作的科学发展。二是综合调研与专题调研相结合。综合调研是基础,是各单位的共同任务。专题调研是对综合调研的升华,是对承担专题调研任务的重点要求。两方面调研要通盘考虑,统一安排。三是部机关与地方相结合。要利用学习实践活动互动联系点的平台,广泛了解地方工作经验,归纳各地共性规律,听取地方部门建议,不断丰富调研信息和内容。所有调研都要围绕主题,认真提炼经验,疏理问题,剖析原因,理清思路。“走出去”调研由各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自行安排。
四、调研时间
调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8年10月下旬至11月底,为集中“调研月”,形成调研报告,12月初组织交流讨论。第二阶段为12月全月,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调研。
五、调研题目
部党组成员和各司局综合调研题目,可根据民政事业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结合整体民政工作和各项民政业务工作研究确定;各事业单位和部管社团的调研题目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行确定。专题调研围绕民间组织监管、城乡社区建设和村居民自治体制、社会工作发展格局、优抚安置制度、救灾应急体制、社会救助体系、区划地名发展战略、社会福利和养老服务社会化、慈善事业发展模式、社会事务规范化管理、彩票发行管理等重点题目进行。
六、调研成果
这次调研成果,是全部和各司局、单位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和整改方案的主要素材和基本依据。要形成三方面的材料:一是形成部里整体民政工作的研究报告,由办公厅和政研中心负责;二是形成专项工作和专题研究报告,由相关司局负责;三是直属事业单位、部管社团的研究报告,由各单位负责。所有研究报告都应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体现四个方面成果,即要对民政工作30年特别是这些年有个全面评估;对民政工作存在问题有个清醒认识,并对破解难题有可行对策;对民政工作发展思路有个科学概括;对推进民政工作发展措施有个制度保障。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来说,就是要努力通过总结,在积累经验、理论创新上取得实效;通过分析,在聚焦查找制约和解决科学发展的问题上取得实效;通过建制,在创新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取得实效。
摘 要: 选取236名高中生为被试,对其科学素养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高中生在科学观问卷的五个维度的得分由低到高分别为:科学的公众性、科学的动态性、科学的客观性、对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有限性。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学业水平的高中生在科学观问卷的部分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高中生在科学知识问卷的得分率较高,但在科学方法问卷的得分率较低。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科学素养 高中生 科学教育
一、问题提出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使科学素养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科学素养是与科学有关的知识、能力和思维习惯的修养。有科学素养的人要对科学内容、科学本质、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有基本的了解,要具有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国内科学素养测查一般包含三个组成部分,即对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及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影响的了解程度。我国几次大规模科学素养调查结果表明:公众科学素养水平还较低,与发达国家(欧盟国家、美国和日本)相比仍处于落后地位;公众科学素养发展状况不平衡;迷信程度依然严重;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速度远不及我国经济发展增长的速度[2]。在国内公众科学素养大规模调查中,被试年龄跨度为18岁到69岁。目前,对于高中生科学素养的研究尚显薄弱。高中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是未来科学研究的后备力量,其科学素养对国家未来科技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提升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高中生科学素养进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选取聊城一中的236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去掉无效问卷后,有效被试为229人。其中高一学生115人,高二114人;男生129人,女生100人。
2.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选自孙燕青的“科学观问卷”。该问卷测查科学的动态性、有限性、客观性、公众性及被试的科学态度等。问卷采用Likert五点计分,要求被试说明对有关科学的各种表述的同意程度。已有研究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3]。第二部分为“科学知识问卷”,选自中国公众科学素养问卷中的题目,通过判断“地心的温度非常高”、“电子比原子小”等十个问题的对错考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第三部分为“科学方法问卷”,考查学生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如选择:“认真细致的分析和解释可以弥补观察步骤的缺失”、“在下列给出的四种研究内容中选出一个最适合实验法探究的内容”等问题考查学生对观察法、实验法等科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3.研究过程
在班主任的协助下,采用集体施测方式完成问卷调查,所需时间大约20分钟。
4.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
1.科学观问卷的调查结果
被试在科学观各维度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如下:科学的动态性(4.18±0.47)、科学的有限性(3.38±0.56)、科学的客观性(4.07±0.46)、科学的公众性(4.21±0.52)、科学态度(3.57±0.70)。
为了解被试在科学观问卷上得分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男生在科学态度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其余S度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高一学生的科学公众性得分显著高于高二学生,其余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为比较不同学业成绩的高中生在科学观问卷得分的差异情况,选取三次统考中的物理、化学、生物成绩,把总分居于前15%的学生划分为高分组,后15%的学生划分为低分组,其余学生为中等成绩组。以科学观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以成绩类型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下:科学的动态性(F=4.557,P=0.011)、科学的有限性(F=0.03,P=0.97)、科学的客观性(F=8.167,P=0.000)、科学的公众性(F=1.88,P=0.155)、对科学的态度(F=17.241,P=0.000),即在科学的动态性、客观性和科学态度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事后检验结果表明:在动态性维度上,成绩优秀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成绩中等的学生;在客观性维度上,成绩优秀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成绩中等和成绩差的学生;在科学态度维度上,成绩优秀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成绩中等和成绩差的学生。
2.科学知识问卷的调查结果
在科学知识问卷的十个题目中,全体学生的得分正确率分别为:95.7%、90.5%、83.5%、73.2%、76.6%、89.2%、96.5%、91.8%、98.7%、90%。除第四题(激光因汇聚声波而产生)和第五题(电子比原子小)正确率低于80%以外,其余题目总体得分率较高。
3.科学方法问卷的调查结果
四个问题的得分正确率分别为:26.4%、12.1%、61.9%、10.4%。正确率都较低,即使在成绩优秀的学生中,四个问题的正确率仅为:46%、13%、79%、13%,反映出学生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不容乐观。
四、讨论
1.高中生科学观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高中生在科学的公众性维度得分最高,其次是科学的动态性、科学的客观性、对科学的态度,在科学有限性维度得分最低。调查结果反映出高中生最认同科学的公众性,认同科学进步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认为公众应该了解科学的实质及其所为,相信大众可以理解科学,而且最终可以受益于科学。高中生对科学的有限性认识水平最低。事实上,科学只能基于对自然现象的实验观察解释有关自然现象的问题,科学是有限的,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能为所有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在学校教育中,高中生看到的是科学在人类发展进步中的巨大作用,较易形成科学无所不能的错觉。
科学观问卷的性别差异分析显示,男生在科学态度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男生更倾向于认为做科学家,或者从事需要科学知识和思维的工作是很有意思和有价值的,更喜欢做科学工作。学科的性别刻板印象依然存在,某些女生感觉自己在科学相关类课程上的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未从学习方法等方面寻找原因,认定自己不是学理科的料,对科学的态度相对较为消极。科学观得分的年级差异分析表明,高一学生的科学公众性得分显著高于高二学生。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学生感到科学与公众之间有了一定的距离,更倾向于认为公众不易理解科学的实质。不同学业成绩的高中生在科学的动态性、客观性和科学态度三个维度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学习中投入更多,对科学的认识更为成熟,更认同科学理论、定律是对真理的逼近,会不断变化,而不是永远不变的真理;在科学活动中,一个人必须具有理智性的诚实品质,以客观观察为依据,乐于在证据充分的情况下改变原来的立场。成绩优秀的学生对科学的态度较为积极,认为做科学家或者从事需要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的工作是很有意思、很有价值的事,喜欢做科学工作。成绩差的学生更倾向于认为从事需要科学知识和思维的工作是很枯燥无味的,是高智力者的游戏。
2.高中生科学知识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总体看,高中生在科学知识问卷的得分率较高,与学生接受的系统学校教育有关。“科学知识问卷”中的题目选自中国公众科学素养问卷,这些问题与学生学习的课本知识密切相关。个别学生即便不理解问题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也会通过记忆的方式记住结论,故此问卷得分普遍较高。
3.高中生科学方法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高中生在科学方法问卷上的得分正确率较低,即使在成绩优秀的学生中,也有三个问题的正确率在50%以下,反映出学生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与运用不容乐观。如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往往要求具有下列哪一个特性”选择中,很多学生选择“代表国家需求”、“经济节约”等选项,对于“别人可以重复”这一重要特点的认识不足。对于观察法和实验法的选择及适用范围和设计要求的了解存在明显不足之处。
五、建议
1.认识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学校教育是科学素养培养和提高的主要途径,高中阶段是接受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科学观的黄金时期,不能因为教学任务的繁重而忽视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是每个公民必需的,是现代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高中物理、化学、生物等n程标准均强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基本理念。从发展角度看,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有助于人们生活质量提升,有助于理解科学的局限性,减少人们对科学的片面盲目崇拜或刻意排斥。
2.重视科学过程与方法体验
研究表明,高中生在科学方法问题上的得分正确率较低,高中生存在对科学的本质、过程和方法等方面认识不足等问题。课程标准提出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然而,高中阶段面临高考的巨大压力,为挤出高三复习时间,学校普遍存在赶进度的情况,教学中存在重视知识传授和做题方法归纳总结,忽视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体验的问题。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为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的指导思想,教学过程中不能仅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更应关注科学知识探索发现过程。
3.关注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成绩优秀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相对高于成绩中等和成绩较差的学生,男生对科学的态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些研究结果反映出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不平衡性。调动全体学生的科学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改变理科学习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提升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学校教育的长期目标。
参考文献:
[1]赖小琴.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师 专业培训 需求调查研究
Research on Training Needs of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Teachers in Beijing Chaoyang District
LI Yanrong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In this study,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Chaoyang District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teacher needs to investigate on professional training, training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the past, as well as teacher training time, training location, training frequency and training needs of teachers and other dimensions of the investigation, the main focus of teachers, in order to truly reflect the needs of teachers for science training, and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sts, experts and regional research more than one field of education science teacher training mode.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science teachers; training; needs survey
1 问题提出
新课程改革,使小学科学教育受到更多重视,也促进了小学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转变,成为小学科学教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教育生产函数中,教师资源投入与学生学业产出存在重要相关,保证学校的师资水平是提高小学生科学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
文献发现,当前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培训形式多样,但研究主体错位、研究水平低下等,影响了小学科学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基于教师自身对培训需求的调查和分析,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师专业培训模式,才能提升师资水平,为小学科学素养的提升提供师资保证。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对教师培训所形成的需求,对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有奠基作用。
对于小学科学教师而言,学校为他们提供的专业培训是否能促进其专业成长,还不得而知,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小学科学教师培训的现状。本研究采用自设信效度较高的问卷,抽样调查了北京市朝阳区区内所有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培训现状,为如何让更有效地实施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培训提供数据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实地调查依托朝阳区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工程课题组,在区教委科学教研员的帮助下,采取问卷调查法,对区内所有小学科学教师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65份,回收问卷65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61份。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资料收集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在资料整理与分析阶段主要采用模式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朝阳区小学科学教师的基本情况
根据以往研究,年龄、受教育程度、职称以及从事科学教育的年限、专职兼职等会影响小学科学教师培训需求的选择,因此本研究也考察这些因素。结果如下:
3.1.1 小学科学教师的年龄情况
有效问卷中,26名男教师,占43%,35名女教师,占57%。从教师年龄来看,20~30岁(含)有18名,比例30%,30~40岁有34名,比例56%,40~50岁有9名,比例14%,可见小学科学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
3.1.2 小学科学教师的受教育程度、职称、教龄情况
有效问卷中,本科学历的教师有58名,比例95%,研究生1名,专科2名,其中两名专科毕业的教师教龄分别为10年和25年;职称中,21名教师为小学一级教师,比例34%,39名为小学高级教师,比例为64%,1名为中学高级教师,比例2%,小学科学教师以小学高级为主,其次为小学一级教师,教师质量较高。教龄的情况为10~20年(含)有23名教师,20~30年有38名,教师教龄比较长。
3.1.3 小学科学教师的从业年限、专职兼职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从业1~5年(含)有18名,约为30%,5~10年有11名,约为18%,11~20年有32名,约52%,短期及长期教师共占82%。关于专兼职状况,有54名教师为专职科学教师,约占88%,可见朝阳区小学以专职科学教师为主。
3.2 朝阳区小学科学教师以往培训的现状
关于科学教师以往培训的现状,主要从参加培训的目的、未参加培训的原因、最希望参加培训活动的时间段、以往培训师的领域等四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3.2.1 教师参与培训的目的
调查数据显示,88%教师参与培训是为提高自身素质,12%为更新学科知识。基本不存在为学历达标、评职称、完成任务和跟随形势而进行培训的情况。
3.2.2 未参加培训的原因
经调查发现,教师未参加以往培训的原因集中于时间不合适、教学任务繁重以及不知道培训的相关信息,比例分别为57%、 50%和25%。另外教师对于培训内容是否符合兴趣以及培训师是否专业的要求也比较突出,这些都是我们在进行培训模式探索中需重视的问题。
3.2.3 最希望参加的培训活动的时间段
调查显示,教师期望培训时间的安排更合理,大部分教师不希望占用休息时间进行培训,希望集中固定在上班时间进行随时咨询。
3.2.4 培训师资的领域
当前朝阳区小学科学教师的培训师资以教师和教育领域专家为主,培训专家中进修学校老师72%、学科教学专家68%、一线名师38%、教育学专家35%,另外还有3%的科学家。可见教师培训专家的规模基本形成,拓展至科学家。
3.3朝阳区小学科学教师对培训的需求
3.3.1 对培训内容的需求
调查发现,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总体呈现为:教师对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地球宇宙科学知识的需求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可见,学科知识对教师专业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当前科技重大课题、教学活动的规划及教具设计、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及提高的知识具有较大的需求,仅次于具体学科知识。对科技发展史、具体实验技能以及科学技术的应用需求较小。
3.3.2 对培训形式的需求
调查显示,在老师们参与过的六种形式中,约有67%的教师喜欢师徒帮带,约有36%的教师喜欢网上学习,约有96%的教师是喜欢教学观摩,约有40%的教师喜欢专题讲座,约有26%的教师喜欢教育教学论坛,约有55%的教师喜欢校际交流,约有67%的教师喜欢案例研究。由此可以看出,区域教研在师徒帮带、专题讲座等方面开展的活动比较丰富,而教师们多数喜欢师徒帮带和教学观摩。
3.3.3 对培训专家类型的需求
在有效问卷中,约59%的教师非常喜欢科学家作为培训的指导教师,约36%的教师愿意参加科学家为培训教师的培训。由此可见,约有95%的老师希望得到科学家的培训。
3.3.4 对培训频率和时长的需求
科学家参与培训的情况:(1)一学期中,约有78%的教师希望3次及以上,可见,大多数教师希望每个月都能参与科学家的培训。(2)每次持续的时间,约有43%的教师选择一天,约有13%的教师选择3小时,约有43%的教师选择2小时,约有1%的教师选择1小时。可以发现,选择一天和2小时的人数居多,根据访谈结果推测原因:培训三个小时会很累,培训一个小时又学不到知识。
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参与培训的情况:(1)一学期中,约有22%的教师选择4次及以上,约有20%的教师选择3次,约有58%的教师选择2次。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老师愿意两个月就接受一次教育专家的指导和培训。(2)对于每次持续的时间,约有18%的教师选择一天,约有20%的教师选择3小时,约有52%的教师选择2小时。可以看出,大部分老师选择2小时,时间长短适宜。
区域教研的情况:一学期中,约有90%的教师选择3次及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学区举办的教研培训很受老师的喜欢,并且绝大多数老师愿意经常接受区域教研的培训。
3.3.5 对培训地点的需求
图1 教师对科学家和教育领域专家参与培训地点的需求
由图1可以看出,教师对于科学家参与培训的地点主要集中于科技场馆和科学院实验室,教育领域专家则集中于科技场馆、学校和培训中心,这说明教师希望从科学家那边得到实验技能的培训,从教育专家那边得到专业知识的建议。
3.3.6 对不同类型专家培训内容的需求
图2 教师对科学家培训内容的需求
图2说明,对于科学家参与培训的内容,约有65%的教师选择学科知识,约有17%的教师选择科学史,约有47%的教师选择科技热点,约有57%的教师选择科学在生活的应用,约有47%的教师选择创意制作,约有72%的教师选择科学实践指导,50%的教师选择科学方法。可以看出,教师在学科理论和科学应用方面知识缺乏。
图3 教师对教育领域专家参与培训内容的需求
图3说明,对于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参与培训的内容,约有57%的教师选择学科知识,约有33%的教师选择教学理论,约有59%的教师选择科技竞赛指导,约有85%的教师选择科学方法。可以看出,多数老师在科学方法、学科背景知识等方面有所欠缺。
3.3.7 对不同类型专家培训方式的需求
图4可以看出,对科学家参与培训的方式需求主要集中于面对面交流和科学实验演示、辅助以案例探讨;对于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培训集中于面对面交流和案例探讨、辅助以专题报告会。
图4 教师对科学家及教育领域专家参与培训方式的需求
图5 教师对网上培训方式的需求
图5显示:(1)关于教育领域专家的网上培训方式,约有82%的教师选择固定时间互动形式,约有43%的教师选择录像资料培训,约有64%的教师选择建立问题库。(2)关于区域教研的网上培训方式,约有66%的教师选择固定时间固定形式,约有16%的教师选择录像资料培训,约有20%的教师选择建立问题库。可以看出,多数老师希望是互动答题的方式,并有多数教师要求答题。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北京市朝阳区小学科学教师培训参与状况良好,培训积极性较高。科学教师的从业年限和专兼职情况对其培训的态度和选择有重要影响。小学科学教师们对具体学科知识、当前科技热点以及教学基本技能方面的培训需求明显高于对科技发展史、实验技能以及科学技术应用的培训需求。
4.2 建议
根据调查分析,建议具体的培训方式从培训师资的选择、培训时间和频率的安排、培训地点的选择、培训形式的选取以及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来考虑。
4.2.1 培训师资以教育领域专家和科学家为主,构建科学家参与教师培训
培训继续邀请教育领域专家,如学科教学专家、教育学专家、一线名师、进修学校教师等,同时基于当前科学家参与教师培训的比例较小,广大教师又期望科学家参与教师培训以及科学家自身及其占有的科学资源丰富,构建科学家参与教师培训是可行并且重要的。
4.2.2 灵活安排时间和频率,避免占用教师休息日,减轻教师负担
时间安排上要注意灵活,尽量安排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减少对教师休息假期的侵占,同时还要对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的工作进行适当调节,以保证其有充足的时间参与培训。
4.2.3 培训地点应该多样选择
培训地点满足教师直观体验的愿望,同时最大限度保障培训地点的可接近程度,交通便利。根据调查结果,培训地点尽量选择科技场馆,以便于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根据科学家和教育专家的培训特点,科学家多采用实验室培训,教育领域专家多选择走进校园,走进教师课堂。
4.2.4 以直观性、参与度高的培训形式为主
培训形式以面对面交流、案例研讨、科学实验演示和讲座为主,讲座注意有趣并满足教师需求,培训专家还可以与教师组成科研教学小组,进行教学科研工作。同时构建以师徒帮带、教学观摩、专题讲座为主的区域教研活动;构建网上培训平台,固定时间进行网上交流互动,同时建设问题库和图文影像中心以备使用。
4.2.5 培训信息通知及安排做到以人为本
构建信息上传下达机制,使信息沟通灵活,尽量不让一位老师错过参与培训的机会;另外通过调查了解到有部分教师无法参与全部的培训,建议探索建立专业培训学分制,引入大学学分制,具体规定本阶段培训需要参与的模块及数量,由教师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灵活选择。
参考文献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可以丰富教师的教育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但是,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否有效,常常受到学习环境、学习形式、学习主体的学习习惯和态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次“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生科学学习情况”的调查,旨在了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和学生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认可度与学习利用情况,进而了解学生的多维学习环境状况,提高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的整合效果,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我校处于城乡结合区,既有来自城区的学生,也有来自农村的孩子。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处于承上启下的学习阶段,家长对学生学习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情况也能体现学校的整体情况,因此,本次调查以四年级学生为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92份,回收92份,其中有效卷92份,有效率达100%。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家用电脑基本普及,学习环境悄然变化
1.调查数据
我校所有的班级和专用教室、办公场所均已配备多媒体网络设备,因此,本次问卷主要调查学生家用电脑与网络的普及程度。结果显示:已有八成以上(82%)的学生家庭配备电脑,没有电脑的学生家庭不足两成(18%),而有电脑的,基本上都能上网(97%)。
2.分析与启示
这组数据说明,处于多媒体信息技术最前沿的电脑与网络已基本普及,学生课外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必然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和有效利用包括电脑与网络技术在内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因素,方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帮助学体认可,动手方面有待挖掘
1.调查数据
学生对多媒体信息技术认可度的调查,分成家庭有电脑(实验组)和家庭无电脑(对照组)两组分别问卷,调查情况如下:
学生对多媒体信息技术帮助科学学习的观点:实验组有27%的学生认为“很有帮助”,70%的学生认为“有帮助”,仅有3%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对照组三者的比例分别为41%、53%和6%。
学生对“多媒体信息技术”是否“增进科学兴趣”“获得科学知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三个具体的学习内容方面的观点:实验组持认同观点的分别为88%、89%、64%,持否定观点的分别为12%、11%和36%;对照组持认同观点的分别为100%、100%(1人未选除外)和63%(1人未选除外),持否定观点的分别为0%、0%、37%。
2.分析与启示
数据表明,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的科学学习已成为共识,尤其是激发兴趣和获得知识方面,更是达到或接近了九成以上。这充分证明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其信息容量大和交互性强等特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学生对科学课堂上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认识比较客观和理智,同样证明了上述观点。
(三)小学科学学习,合理利用网络
调查显示:对于网络学习,大多数家长支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即使因学习需要也不支持孩子使用电脑,反映了他们对学生使用电脑的顾虑。
在“你经常利用电脑做什么?”的多项选择中,实验组学生从多到少依次为:玩游戏(79%)、查资料(73%)、看电影和听音乐(61%)、聊天(39%)、看书(19%)、买东西(16%)、看新闻(11%);对照组依次为:玩游戏(71%)、查资料(65%)、看电影和听音乐(41%)、看书(24%)、买东西(12%),没有人选择聊天。
显然,学生沉迷游戏,正是很多家长的担心之处。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引导学生使用电脑网络时,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目标,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提高电脑网络的有效使用率。
研究表明:多媒体信息技术不仅具有丰富的信息量,其本身也是科技发展的产物。随着软件开发的不断成熟,许多实验可借助信息技术达到更佳的效果,甚至部分用传统方法不能进行的科学实验和无法亲身体验的科学现象,也可以通过数字模拟进行演示或作出解释、推理。因此,多媒体信息技术虽不易让小学生展开直接的科学探究活动,但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可以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科学教师要充分挖掘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加强信息技术与科学探究活动的整合研究。
参考文献:
[1]齐伟.信息技术为科学教育带来怎样的变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2).
[2]杨凤宝.信息技术对科学素养培养的优势.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5).
关键词:选修课;学习态度;对策研究
高等教育在迅速发展中,其知识容量不断增加,与新时代的结合愈加密切。专业选修课对于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意义重大[1]。选修课和必修课共同构成高校课程体系,同时选修课填补了专业必修课无法涉及到的知识领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同时补全相关专业信息,从而形成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2]。但是现实运行中存在学生对学校开设选修课的知识结构、重要程度以及教师教学特点认识尚不清楚的情况下,存在盲目选课和凑学分、求高分等急功近利的现象。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显示:选修课在高校中设计、建设较为匮乏且未能受到学生足够的重视,仅47.0%的学生能选到自己满意的课程;学生对选修课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造成课程参与度较低,55.85%的学生都逃过选修课;其中50.9%的学生的逃课原因是选修课程教学内容枯燥,这更加降低了选修课参与度甚至满意度。然而“网上选课”的给予,能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支配空间,培养学生自我规划能力,也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3]。
一、调查对象及方式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山东中医药大学的本科学生,采用如下的调查方式:①问卷调查:按比例随机分层抽取了496名在校本科大学生,男生192人、女生304人,分别占总人数的38.71%和61.29%②实地调查与访问:对课堂实地调查并进行访谈。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对选修课认知态度较高
通过调查76.2%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开设选修课,选修课对于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要;69.35%的同学认为选修课“选而不学”是不良行为,应该杜绝;并且高达66.53%的同学认为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对自己有一定的帮助,在拓宽视野、满足兴趣等方面选修课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选修动机多元且需求呈现多样化
在调查中67.74%的同学认为选修课的目的是学习专业外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57.66%的同学选课目的是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53.23%的同学补充专业知识为就业提高竞争力,还有34.07%的同学是以凑学分作为选课的重要依据。大多数同学是以提高素质和满足兴趣作为选课的导向,有少部分同学是以凑学分为目的而选课。
在课程设置种类方面,人文类课程最受同学们喜欢,占49.19%;同时医学类及社科类的课程需求量也相对较高,分别占45.36%和43.55%;经管类占34.88%,社会体育类仅占22.98%。
不同专业对于选修课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医学类、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更喜欢人文类和医学类的专业,管理类的专业学生青睐于人文类和社会科学类的专业,通过纵向分析数据我们得出艺体类专业的同学比较喜欢医学类和人文类的选修课。
(三)选课机制不规范,选课需“拼杀”
在没有选到满意的课程中,网络拥堵这一原因占到了52.87%,选课系统的机制不规范制约了学生的选课满意度,同时也有16.9%的同学是必修课冲突及14.94%的是由于选课种类不足为选到满意的课程,还有9.58%的同学由于选修课限制条件过多而选不到满意的课程。网络以及选课条件的种种限制制约了同学们选课的自由度,同时也降低了对选修课的积极性。
(四)教师对于学生选修课的积极性具有较强的影响作用
调查显示课程太枯燥占到所有选修课逃课原因的50.9%,居于逃课原因的首位,另外还有30.69%的同学认为老师不点名,不会影响成绩也是逃课的主要原因;在对选修课的上课方式调查中,83.47%的同学认为生动幽默并结合教师亲身经历的上课方式最受欢迎。由此可见,老师的教学风格及教学方法和手段对选修课质量及选修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提高选修课选修质量的对策研究
(一)为满足其自主选则权提供充分有利条件
为使其真正做到充分自主选择,不设置人数上限和下限,根据选课的人数设置。开展选课教育,学生选课以兴趣和学知识为重点,避免混学分的现状,真正做到自主选课。提前公开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与大纲,便于同学们了解课程相关信息。
(二)上课时间和方式的自主化
上课时间应尽量避免安排在学生放松时间,增加网络选修课的种类。上课方式相较于必修课来说应具有更大的趣味性,较强的灵活性。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寓教于乐。
(三)设置灵活的考试方式
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考试重点化教育,可根据不同年级专业灵活处理,采取机考、实践技能考核、口试、论文答辩等;也可以分组考核、平时分阶段检验,真正提高授课效果。
(四)校际合作选修课,营造双赢局面
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讲,开设的选修课程基本上都体现了各校的学科专业特色。为了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近年来在高校密集区域开始尝试建立教学共同体。各校之间教学资源能够互补、共享,教学资源得到极大发挥,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的选课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学生在跨校学习的同时,还可以感受不同的校园文化和学习气氛,并增加了学生间的校际交往。因此,校际选修课的开设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推动了高校优秀课程的建设,适应了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一件学生受益、学校受益、社会受益的共赢举措[4]。
四、结语
选课制作为一种较为灵活的教育教学制度,是推行弹性学制的必要条件。选课制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大学生学习自由度,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高校教师努力提升教学技能,增进教学效果,调动师生双方“教与学”的积极性。选课制的推行与实施应该谨慎、科学[5]。
虽然现在国内的各大高校的教育方式仍以传统教学为主,但目前教育方法还在探索发展当中。但是我们成长的步伐还是有目共睹的,只要我们虚心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制度,结合我国培养人才的发展战略,根据自己的特点需求来设置选修课并不断地加以总结,就一定能探索出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子明,潘A华,金姝兰.关于专业选修课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的研究[J].学理论,2010(35):266-268
[2]袁文翠,于文娟,马瑞民.大学生公共选修课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论坛,2014(46):111
[3]郑宏星,大学生自主选课的制度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