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公园管理规范

城市公园管理规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公园管理规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公园管理规范

城市公园管理规范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园草坪;施肥;病虫防治;养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S68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同时科学发展观的贯穿及实施,使得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各级政府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也愈加地重视。公园绿地建设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坪景观在城市公园绿地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它们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城市公园绿地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到人为破坏、资金不足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公园草坪养护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及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因此,园林管理人员必须清晰认识到公园草坪养护管理的重要性。本文通过探讨公园草坪养护管理要点,旨在提高草坪养护管理水平,以期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休闲的绿地环境。

1 土壤改良

以本人曾工作的某公园为例,公园内的土壤以煤灰余泥填上近20厘米厚的黄粘土为主。长期以来,由于人为践踏及黄泥板结,造成园内草坪根系难以向下延伸,亦减弱节间再生优势,因而造成根茎及葡甸茎生势弱;夏天雨季来临时,由于草坪疏水不良而经常渍水。为解决上述存在问题,分期进行土壤改良。

首先,对板结地进行翻土,以3:1:6的比例加人泥炭土、牛骨粉、河沙,每平方米500克,最后整平铺上草皮。对于渍水的草坪,则根据草坪地形,每百平方米选择三至四个点,挖100厘米×160厘米×80厘米的洞穴,按2:8的比例加人泥炭土和河沙,平整后铺上草皮,可解决土壤板结和渍水问题。

2 清除枯草层及垫土加沙。

枯草层又称草坪茎叶不分解层。细叶结缕草由于修剪不及时或留茬过高,久而久之植株的杆和甸旬茎衰老而纤细变硬,这些衰老草茎逐渐增加和剪草时没有清除的草屑堆积在一起,便成了有碍植株生长的枯草层。对此问题,要结合草坪修剪和季节进行治理,每年三至四月份,在草坪萌芽时期,首先要控制好修剪的留茬高度,然后用梳草工具尽量除掉枯草层,清理好地面后再用河沙覆盖。每百平方米需用筛过的细河沙l立方米。对于一些凹凸不平的地面,高度相差太大时需与垫土同时进行。若条件可能时最好用空圆筒管子插人土壤5一10厘米,加强土壤通透气,而且穿插会插断细根细茎,刺激新根生长和节间更新。加河沙后需轻轻浇水,将河沙散落草坪之内,这样不仅使地面平整排水顺畅,加强土壤透气性,而且草坪新生根系也能依附生长于河沙之上,更好的进行节间生长。

3 修剪园内草坪修剪一般用旋刀式剪草机配合人工修剪进行。

(1)修剪控制高度

根据《公园管理规范》,休息活动草坪留草高度控制在4一10厘米。但在具体操作中,公园春季第一次修剪留茬高度为2一3厘米、第二次修剪留茬3一4厘米。夏季6一9月里,留茬高度3厘米左右。

(2)草坪修剪次数

从城市公园的实际情况分析,草坪植物生长速度快,雨季及夏季,每隔20一30天就要修剪一次。根据气温情况全年最后一次修剪可控制在n月底或12月初。公园几年来,草坪修剪次数见表1。

表1 城市公园草坪养护修剪次数

注意:不论哪一类草坪,凡需要修剪的,特别是公园这一类对外开放性的公共场所,在进行修剪前,均应进行详细检查,将草坪上的各种杂物,包括石块、三合土、树枝及废纸等全部清理,并在淋水喷头处做好警示标志,以利剪划机顺利进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4 施肥

草坪施肥多以施用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为主, 但由于公园的特殊性, 甚至在整个深圳地区,除在种植时施一次底肥(例如花生鼓)之外, 在以后的追肥中则多用化学肥料, 具体时间及施肥量见表2。

表2 城市公园草坪施肥记录

5 灌溉

要使公园草坪生长良好,正常的养护浇水是十分必要的,它能保持草色翠绿滋润,促进其正常发育与生长,尤其在施肥后,应及时浇水使肥料更快溶解,以利于草坪的吸收。目前,深圳地区的公园基本上实行自动化喷灌设备,但需要注意的是,自动化控制对于草坪的浇水通常不是很均匀。

因此要注意人工补水,以保证草坪植物的全面均衡生长,并且草坪浇水时要求一次浇透浇足,不能只浇土层表面,至少应该达到湿润土层5厘米以上。具体浇水次数及时间见下表。

表3城市公园草坪浇水记录

说明:可根据降雨情况适当增减浇水,草坪淋水最忌在中午阳光下进行,应安排在每天的11时前和16时后。

6 除草

对有损草坪景观的非目的性草种须及时除去,除杂工作是草坪质量评审的内容之一,在管理上必须抓早除干净,尤其对于一些在外观上与目的草种相似的杂草,更应加强防范。

总结入侵草坪的杂草主要有:

狗牙草 Cuperus dactylon

水娱蚁 Kyllinga brevifolia

香附子 Cypgus rotundus

红毛翎 Digitaria timorensis

蟋蟀草 Eleusine indica

两耳草 PasPalum conjugatum

天胡萎 Hydrocotyle sibthorpioedes

醉浆草 Oxalis corniculata

除蟋蟀草是一年生主要以种子越冬繁殖外,其余均为多年生,具备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的能力,侵占力很强,在除草中务必留意。

7 切边

草坪的切边,在公园之中是重要的工序。根据《公园管理条例》,草坪边缘要保持清晰、整齐,特别是园道两边,草的葡甸茎不能向外蔓延超出道路,并且必须按照园道行走路线保持草坪边缘的圆滑。因此,在城市公园里,切边的应用也很常见。

目前,公园仍使用人工操作进行切边。一般在规定的草坪边缘或道路沿线,向下斜切,深度一般3一4厘米,切到草坪植物的根部为止。线条界外的草茎全部连根铲除。

8 病虫害防治

(1)草坪常见虫害

根据公园几年来的草坪养护经验,目前,在公园里面草坪最常见虫害是金龟子幼虫、小地老虎、蝼蛄等,其主要都是嚼食禾草根部,造成草坪空秃。另外,草坪上也有蚯蚓为害,蚯蚓将泥土翻出草坪,造成草坪凹凸不平,影响公园草坪的平整度与美观。

(2)草坪虫害防治措施

1.用速灭杀丁50倍稀释液,喷施有虫害痕迹的草坪,将蟒蜡等害虫赶出草坪,然后人工检拾集中消灭,这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消耗财力、人力较多。

2.用河沙拌辛硫磷,每平方米60克洒于草坪上,使其渗人草坪,在金龟子卵块孵化前将其杀死,此种方法能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

3.90%敌百虫80倍稀释液喷施。

4.对蚯蚓,用洗衣粉稀释后喷洒于有泥块翻出之地,将蚯蚓赶出草坪,然后检拾集中消灭。

(3)草坪病害

主要病害为锈病、赤霉病等,一般常用百菌清500倍液喷洒防治或多菌灵40倍液喷洒防治。

9 草坪的休养生息和更新复壮

草坪因践踏过度出现板结,严重时造成草坪死亡。公园发现草坪衰老和秃裸时,都选用一次更新法,即将此类草坪全部翻挖起来,重新更换草坪,然后加强养护管理。如果平时管理得当,每年需要更新的面积不会很大。同时公园属于开放性供人活动的草坪,每年三至四月份,草坪在早春返青时期,须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如设立标牌说明原因,用绳柱圈围起来,暂时停止使用等,让草坪生长茂盛后再恢复开放。

10 结语

总之,公园草坪景观已成为了城市公园绿化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底色,草坪养护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提高养护管理水平,公园管理人员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及时解决好当前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养护措施,以实现公园的草坪景观效果,为人们提高一个舒适的娱乐休闲场所。

参考文献

城市公园管理规范范文第2篇

一、主要做法

(一)注重基础先行,增强山地旅游“竞争力”。一是抓景区景点建设。围绕构建“现代都市—精品景区—特色城镇—美丽乡村—健康旅游—生态产业”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体系,先后投入资金40余亿元,倾力打造水城古镇、梅花山国际生态休闲度假区、月照养生谷、大河现代都市农业园、韭菜坪、三湖三池等景区景点。二是抓旅游路网建设。围绕形成市区“旅游经济圈”,把全区旅游景点“串点成线”的目标,投入近6.2亿元实施了灵山寺环寺公路及联络线工程、梅花山景区公路、东明路、月照养生谷旅游环线、大湾至韭菜坪旅游公路等景区公路项目,投资近4.3亿元修建下扒瓦到大河旅游公路,打通了月照养生谷与大河堡景区链接通道。同时加快了农村通组公路和村际断头路建设,“十二五”期间建成240余公里通村公路,打造旅游快捷线和循环网。三是抓配套设施建设。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科技、文化”等旅游要素,完善旅游功能配套,提高城乡服务水平,辖区现有旅行社22家、星级酒店2家,床位31514张,乡村旅游村寨15个,挂星农家乐38户,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强力打造城市功能服务,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消费环境。

(二)注重文化植入,提升山地旅游“生命力”。将文化之“魂”融入旅游之“体”,丰富山地旅游内涵,打造旅游文化精品,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42%。一是融合三线文化。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建成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与国家级媒体合作,拍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大三线》,大力弘扬“三线精神”。二是融合民族宗教文化。多层次融合和包装民俗文化资源,申报了一批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彝族铃铛舞、“四月八”苗族文化节等旅游民族文化品牌;积极实施了灵山寺、观音阁等宗教文化旅游项目,不断丰富山地文化旅游元素。三是融合农耕文化。实施中国农耕文化历史(凉都国学馆)博览园项目,将中国历史文化和休闲旅游进行有机的结合,打造六盘水市的休闲度假产品。

(三)注重产业融合,强化山地旅游“聚合力”。一是旅游与农业同体。围绕农旅一体,走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与休闲旅游观光相结合的农旅发展之路,打造大河堡、月照养身谷等农旅融合“新样板”;引入30余种现代农业科技种植技术,极力打造农业科普基地,提升了农业的观光品质和农产品附加值。二是旅游与体育同步。充分发挥气候、亚高原山地户外运动条件优越的优势,积极推进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凉都·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金牌赛事、自行车挑战赛、中国凉都定向越野赛、凉都六盘水城市公益徒步等文体赛事品牌,吸引了近30万次群众参与,成为钟山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山地户外运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三是旅游与健康同行。围绕建设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走好山地特色健康旅游路。依托红豆杉基地,打造“紫杉”品牌;加快推进水月园区中药材市场、养生养老综合体、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等项目建设,打造凉都医药保健生态园;加快推进农村幸福院、城市日间照料中心及康体养老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凉都养老产业发展。

(四)注重民生改善,扩大山地旅游“辐射力”。一是促进城市靓丽转身。加强凤池、白鹤公园等城市广场、公园的改造提升;实施城区可视山体绿化工程,推动城乡一体绿化建设;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将景区、旅行社、旅游车队、酒店、特色美食、气象等要素纳入智慧旅游平台,展示“贵州屋脊·中国凉都”良好形象,打造区域中心城市。二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充分发挥山地旅游产业扶贫的聚集作用,通过景区建设,带动贫困地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群众广泛参与景区开发,有效助推其脱贫致富;依托景区开发,大力实施“一户一技”培训工程,帮助、引导周边群众、城市居民到景区就业、创业,实现旅游价值、社会价值最大化。三是助推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期间,完成人工造林19.76万亩、封山育林7万亩、石漠化治理57.15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100平方公里,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7.5%;建成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和3座乡镇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6.23%,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98.7%。

(五)注重“三变”带动,助推山地旅游“发展力”。一是精心打造旅游品牌。钟山区紧紧围绕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以旅发大会为平台,以旅游景区建设为抓手,以“三变”改革为动力,强力推进“黑”资源变“绿”资源、“死”资源变“活”资源,“冷”资源变“热”资源,着力做好“绿色”生态、“白色”滑雪、“彩色”文化三篇大文章,将休闲旅游、生态旅游与山地旅游结合发展,精心打造“中国凉都”旅游品牌。二是充分展现地域特色。抓住荣获国家住建部批准的全省唯一的全国农村污水治理示范区等契机,坚持一寨一特、一寨一景、一寨一品,2015年启动全区20户以上村寨“1+N”(“1”即一个自然村寨,“N”即改厕、改厨、改圈、小湿地、小广场、小亭子、道路硬化、庭院绿化、观光步道、生态产业、农村电商、免费WIFI、民族文化、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等“扶贫+”“旅游+”“产业+”“文化+”“互联网+”元素)提级改造,在实施改造过程中,由区扶贫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与农户签订改造协议和经营协议,农户将满足居住需求外的富余房屋交由公司按照星级标准出资进行改造、装修、统一经营管理或引入第三方经营,发展农家客栈、农家乐、酒吧、KTV、超市等商业业态,在公司经营有效期内,按照约定占比定期向老百姓分红,真正把“美丽乡村”建成瓜果飘香的“果园”、幸福生活的“家园”、增收致富的“田园”、观光休闲的“公园”、城市向往的“乐园”。三是激活旅游人力资本。按照“围绕产业搞培训,依托公司保就业”的思路,以“培训对象本土化、教学实习一体化、培训保障惠民化、培训管理规范化、新型农民职业化、民风民俗文明化”的要求,创新“三变+旅游+就业培训+扶贫”的职业教育模式,对区域内有意愿、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能力的城乡贫困人口和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农民工、部分致富带头人等群体进行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有技能、善经营、懂管理的旅游人才,让贫困人口变导游、变职业农民、变驾驶员、变村干部、变创业者、变产业工人、变农业经理人等,充分挖掘和激活贫困人口中的人力资本。

(六)注重宣传推介,提升旅游品牌“影响力”。一是以会促旅。按照“立足钟山、占领贵州、主攻周边、辐射全国”宣传促销思路,到各地举办旅游推介会,大力推介钟山旅游。截至2016年6月,已成功到广州、武汉、重庆、长沙、大连、深圳、成都等城市进行旅游宣传推介,发放旅游宣传手册8000余册。二是以赛促旅。举办各种体育赛事,提高凉都品牌知名度。例如2016年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比赛共有2.6万人参赛,吸引近20万游客和运动员到六盘水消夏避暑。CCTV5对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赛进行直播,提高“清凉马拉松”、“19度的夏天”知名度。三是以节促旅。举办各种文化节,吸引媒体和社会关注。目前钟山区举办5次各类节庆活动,吸引游客90万人参加和观看。今年7月29日在明湖湿地公园举办中国凉都旗袍文化节,3000名佳丽在明湖湿地公园1.13公里的彩虹飘带桥上进行集中展示,同台竞技走秀。形成“三千佳丽走虹桥”的壮观场面,并申报吉尼斯纪录,提高明湖湿地公园知名度。

二、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钟山区山地旅游业发展明显加快。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钟山区旅游产业尚在起步阶段,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特别是旅游交通通达性较弱,虽然建成了一些旅游公路,交通得到了改善,但是旅游景点分布分散、景区之间的交通设施不完善,游客到达景区的便捷性较差。

(二)在与周边县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景区之间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串线成网等方面较弱,旅游产品在全省、全国的影响力较低,旅游市场竞争力不强,中远程市场的吸引力严重不足。此外,现阶段我区旅游人才缺乏,导游水平较低,也影响了钟山旅游形象的宣传。

(三)旅游市场活力不足,企业投入总量不大,在拓宽融资渠道、扩大投资力度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加强。旅游客源市场覆盖面小,客源结构不优,在游客当中,大众游客多,高端游客少;一日游多,过夜游少;散客多,团队少,整体消费水平不高。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短板。全力推进城市大道延伸、高速公路联通、国省干线升级、机场航线拓展等,提级改造现有景区道路,快速推进国学馆、梅花山、大河堡、月照养生谷、大湾镇“韭菜坪”、汪家寨“高峰坝”等景区道路通达性建设;加快旅游大数据运用,建设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智慧景区建设,推进所有3A级以上景区实现智慧旅游全覆盖;加大景区接待服务设施改造升级工作力度,为游客提供更便捷的咨询、住宿、餐饮等服务;围绕旅游做靓城市,大力开展地下人防工程、水城河改造、城市综合廊道建设任务,实现城市建设与景区开发一体化,城市品牌与旅游形象一体化,城市管理与旅游管理一体化;全面提升瑶池、凤池、明湖、德湖、天湖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海绵体”,改造提升城市公园,打造凉都会客厅。

城市公园管理规范范文第3篇

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市财政安排支农资金1.82亿元,重点扶持发展现代农业和粮食生产。坚守耕地红线,稳定粮播面积32万亩以上,加快建设5万吨粮库二期工程,保障粮食安全。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以茶叶、果业、水产、畜牧、林产业等优势农业为重点,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产业化基地、观光生态农业、山地农业、林下经济、示范庄园。深化拓展、两个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规划布局,提升基础设施、产业项目、经营效益,打造现代农业示范窗口和农民创业示范样榜。加快建设新坦洋、南方佳木等茶叶示范庄园,改造升级茶叶初制厂30家。进一步提升巨峰葡萄、刺葡萄、水蜜桃、特晚熟龙眼、东魁杨梅、油茶、绿竹笋、毛竹、弹涂鱼等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发展芙蓉李、脐橙、太子参、小种花生。鼓励发展蓝莓、百香果、畲药、金线莲、獭兔、山羊、章鱼等新优特农林牧渔业。争取每个乡镇建成1个上规模、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山地农业开发示范片,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精品农业。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以“坦洋工夫”、“巨峰葡萄”、“溪塔刺葡萄”、“穆阳水蜜桃”、“绿竹笋”、“穆阳线面”、“油茶油”等农业品牌为抓手,支持10家省级、36家市级龙头企业和1家国家级、10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做大做强,扶持一批效益好的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成长为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国家级、省级示范社,培育一批家庭农场、现代职业农民。继续鼓励创建农业名牌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推广“五新”集成应用,强化“三品一标”建设,支持发展设施农业,新增葡萄钢构大棚7000亩。充实农业专业技术力量,加快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产地初加工,拓展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培育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加快赛江防洪二期三期溪东、长汀和段建设,抓好水库、堤防、供水等在建重点水利项目实施和上白石水利枢纽、黄土岩水库等重大水利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土地整治和标准农田建设,完成旧村复垦1000亩。加强防汛抗旱、农产品质量安全、森林防火、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

二、全力打造千亿产业集群,促进工业增量提质

全力打造镍合金新材料、电机电器两个千亿产业集群,精心培育医疗器械、船舶修造、食品加工等若干个百亿产业集群,争取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着力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坚持以引进龙头扩大增量,以培育龙头提升存量,以龙头崛起带动产业链延伸、产业集群壮大。镍合金新材料产业以鼎信为龙头,重点确保鼎信镍业二期三期、鼎信实业三期和鼎信科技如期投产,争取鼎信不锈钢深加工项目、宏旺和甬金两个100万吨不锈钢冷轧、浦众和嘉盛深加工项目落地建设,继续引进一批不锈钢精深加工下游企业,延伸产业链,加快建设全国不锈钢加工生产销售基地。建筑新材料产业以益联远大为龙头,加快拓展市场,引进上游配套企业,完善产业协作配套,打造海西建筑工业化基地。电机电器产业充分发挥泰格、安波、亚南、银嘉、银象、远东华美等中国驰名商标企业和怡和电子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坚持走低成本、高科技、节能绿色、高附加值之路,发挥技术、品牌优势,完善产业链,提高产品就地配套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抢占高端市场,培育一批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较大型企业,确保东方神、澳柯玛等157家企业在建项目大部分投产达产。船舶修造产业以白马、中正、福宁重工等重点企业为龙头,加快福宁重工扩建、白马军民融合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着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特种船舶等专精特新产品。食品加工产业扶持一批成长性好的企业做大做强。通过龙头引领带动,促进小微企业拓展空间、加快聚集、形成集群效应。

注重完善产业园区。进一步谋划提升承接两个千亿产业集群全链条的园区大平台,加快完善8个在建工业园区路网、水电、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设施,加快推进下白石半岛临海产业发展规划编制、用海审批等前期工作,建设溪尾下邳工业集中区。突出抓好鼎信万人生活区建设,加快铁湖工业区标准厂房建设,完成220千伏下白石梨村变、110千伏铁湖变及配套线路建设,开工建设220千伏溪北洋变、110千伏桂林变,提升区域发展用电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园区管理和考核机制,优先保障园区项目建设用地,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加强园区用地的投资强度、土地产出率、单位GDP能耗等指标考核管理,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突出结构调优和质量提升。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稳增长促转型政策,推进企业创新驱动、“两化”融合、嫁接改造、重组整合、品牌创建、上市发展。电机电器产业鼓励发展动力系统、成套设备等下游产品和硅钢片、漆包线、精密铸造、电机轴承等上游产品,推广产业信息化平台应用,推动产品重要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建设国家中小型电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电机检测国家重点试验室,全力争创全国电机产品知名品牌示范区、国家级出口电机质量安全示范区。鼓励具备条件的按摩保健器材企业向新型医疗器械开发生产过渡转型。船舶产业支持骨干企业加快资产、岸线资源整合重组,加强与省船集团等国内外大型船企合作或兼并重组,导入现代造船模式,培育分段加工制造企业,完善船舶配套体系。创新营销模式,鼓励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研究出台扶持电机电器、食品加工企业连锁经营措施,鼓励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完善小微企业助保贷业务,落实成长贷款项目,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优化金融环境。加快建立以税收贡献、技术创新和生态效益为导向的产业促进机制。

三、着力做大商贸旅游业,推进第三产业繁荣

壮大商贸服务业。完成《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深化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型商业企业入驻发展,支持有实力的连锁经营企业加快扩张。动工建设东百置业、大运汽车生活广场、大润发商业广场、岩湖茶叶批发市场、雁塔物流中心、瓮窑蔬菜批发市场等商贸业项目。推进鼎信物流泊位和仓储基地、圣农、上饶物流码头工程、国药控股物流、电机冲片综合服务平台、茶叶服务集成平台等物流服务项目建设,促进制造业与流通业互动发展。完成1家市场标准化改造、7家社区便利店建设,并通过省级验收。加快建设天润国际、银河柏悦酒店、白云山酒店等一批星级酒店,提升旅游接待、商务会展等服务能力。吸引和鼓励更多银行在设点展业,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增加信贷投放,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发展。发展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大力提升运输、仓储、家政服务、保险、通信、邮政业、批发零售业等服务业发展水平。

发展文化产业。组织编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鼓励发展民族文化创意等特色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实景演艺、“坦洋工夫”中国红茶文化产业园、城区畲族歌舞与文化传承中心、中华畲族民俗文化村等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发挥“珍华堂”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带动作用,抓好各类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争取新增1-2家省级文化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做强旅游产业。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畲、古、茶、廉、红地域特色文化旅游景点的整合提升,鼓励发展采摘园、体验区、乡村游、农家乐等农业观光休闲项目,形成精品旅游线路。完善景区配套设施,完成世界地质公园主博馆改造、白云山北通道龟凤至南溪段改造,加快九龙洞景源拓展,开发建设白云峰景区,做好金钟山开发前期工作,启动建设白云山旅游度假区,争创国家4A旅游景区,做好世界地质公园中期评估工作。强化旅游宣传推介和营销创新,加强与周边著名景区的联盟协作,完善吃、住、行、娱、购、游等服务配套,争创2家3A级旅行社,1家4A级旅行社,争取5A级旅行社实现零的突破,打造海西山水旅游重要目的地,争取年旅游接待50万人次以上。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加快韩阳煌都二期、中茵·上城国际、金鼎观湖、乾元御景、华兴春天城、华兴天御、闽东世纪城三期、溪北洋中建融和等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增加房源供应。提升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水平,依法规范住房维修专项资金使用。

四、突出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滨海山水园林城市

以构建闽浙赣内陆疏港大枢纽、通江达海大交通、城乡一体化大通道为抓手,加快推进“一市三区六组团”同城化。提升城乡规划设计水平,注重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实施“点线面”攻坚计划,着重解决“人进城、建好城、管好城”问题。全力推进福寿高速、沈海高速复线至柘荣段、湾坞疏港公路二期、白马港铁路支线、白马作业区泊位工程等交通大动脉建设,加快实施国省道、普通公路改造提升工程,推进纵一线、纵二线建设,动工建设沈海复线至蕉城段,抓好衢宁铁路、福莆宁城际轨道前期工作。

坚持新区拓展与旧城提升并重。溪北洋新区坚持产城同步、全面开发,动工建设(溪北洋)至快速通道一期工程、溪北洋人行非机动车隧道,加快令之大道等23条主干道路建设,确保大部分建成通车;医疗器械园区、企业经济总部、工业孵化研发基地、溪北新村、一中新校区、“三馆合一”等项目部分建成或完成主体,闽东医院溪北洋新院区和卫生职业学院(筹建)新校区动工建设,核心区城市综合体开发全面启动,初步构建新城框架。富春溪西岸城市新区以富春大道为主轴,着力推进富春溪西岸城市综合体、中宝富春江南、金色阳光、富春小学、公交停车场、富春溪湿地公园等一批大型商业广场、星级酒店、住宅小区、公园绿地、教育卫生、养老服务项目建设,动工建设富春大道三期工程,加快建成功能完善、服务配套的城市新区。老城区重点完善功能布局,改善配套设施,推进“三旧”改造,优化人居环境;加快秦溪洋等城市综合体建设和街尾旧城改造;拓宽湖滨北路,建设坂中大桥二期、江家渡天池桥、柳堤桥、察阳古街步行景观桥,实施一批背街小巷道路改造提升工程;续建天马山、溪口、阳春、坂中森林公园等城市公园,完善城市绿化景观和环阳头岛无障碍步行慢道系统;抓紧建设汽车北站、瓮窑、王基岭、岩湖坂、溪北洋等公共停车场和公交场站;进一步完善供水、供电、管道燃气、排水、垃圾、污水处理等系统,整治提升“三边三节点”,打造设施完备、服务齐全、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管理规范、温馨舒适的城市完整社区。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强化建筑市场和工程质量管理。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建成数字城管系统,发挥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职能,全面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入推进“两违”专项整治,持续加大违法占地、违法建设打击力度。

坚持加快城镇建设与提升城镇化质量统一。大力推进、穆阳、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建设。、罗江、甘棠按照中等城市规模统筹规划建设,加快建设大商场、大物流、高品质居住区,形成区位凸显、产业集聚、百姓宜居的滨海新区,重点推进北部新区开发和解放街旧城改造等项目建设。穆阳、穆云、康厝按照小城市格局,加快生态旅游新区建设,重点推进畲族经济开发区路网建设和风情街立面、东旭北路改造,加快限价房、畲族文化交流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万和置业等项目建设,谋划启动白云山旅游综合体项目。镇抓紧祥安纸业等项目建设,做足农业高优示范、品牌特色文章,强化镇区街景及红色旅游大道沿线村庄整治,建成红色旅游大道。下白石、湾坞等沿海乡镇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拓展提升镇区、镇貌、街景,主动融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社口、潭头、上白石、晓阳、、范坑等乡镇立足生态环境、山地资源、旅游基础,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坚持打造“美丽乡村”与扶贫攻坚同步。加大财政“一事一议”奖补力度,继续实行“领导挂点、单位挂钩、资金整合、项目倾斜”机制,推动农村发展。实施农配网改造升级、农村饮水安全、农村道路安保提升等一批农村基础设施工程,提升农村公路养护水平,实现农村班车村村通。培育提升狮子头、徐江、、溪塔、虎头、坦洋、晓阳、首洋、立峰、象环、英平、棠溪、后洋、金斗洋、彭家洋、不老等16个国家级、省级“美丽乡村”试点,争取每个乡镇再建设2-3个“美丽乡村”示范点,构建“珍珠连串式”美丽乡村走廊。抓好49个新农村试点重点示范村建设,加大第四轮省、市级、市本级扶贫开发重点村以及老区村、少数民族、库区移民村扶持力度。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化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推动全市农村面貌整体提升。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碧水蓝天美丽家园

强化生态治理和资源保护。深化美丽·宜居环境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国家级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加强交溪流域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区、重要湿地保护,推进“四沿”坟墓生态综合整治,抓好白马港海洋环境治理。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力度,完成营造林3.08万亩,加强城市、村镇、道路和“三沿一环”绿化美化,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实施林分修复补植,完成城区一重山、白云山旅游大道两侧一重山和九龙洞景区道路两侧山体森林景观改造提升。严控水资源“三条红线”,继续推进交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严格保护饮用水源,推进城区水厂、罗江水厂取水口上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制度。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市财政安排生态补偿资金600万元。继续推进南溪、秀溪、西溪上段水保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00公顷。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抓好污染整治和节能减排。严格落实环保“一岗双责”、“三同时”制度,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工程改造,强化污水废气排放、畜禽养殖、石板材加工、建筑施工、采砂、道路交通、城市噪音等污染整治。坚决整治船舶冲滩拆解,加快推进港岐船舶绿色拆解基地建设。认真执行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大力推广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加快推进一批新型墙体材料项目建设。新建、扩建、续建一批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项目,建成柳堤污水处理厂,确保污水处理厂3月份运营,动工建设溪北洋和湾坞、、穆阳、上白石等乡镇污水处理厂。加快城区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提升、垃圾焚烧发电厂新建项目实施。加大环卫设施和经费投入,提升城乡垃圾处理水平。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有效增长,积极引导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创业就业。加强城乡居民、失地农民、下岗职工就业技能培训、指导,新增城镇就业72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00人。新建保障性住房1504套,完成配租配售1200套以上,实施造福工程危房改造500户、困难无房党员解困工程30户。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一体化、养老保险全覆盖,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户保障标准与补助、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乡村医生保障标准、新农合住院和门诊报销水平。

切实关心困难群众。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深入开展扶贫攻坚,致力解决人均年收入3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市老人服务中心采取公建民营方式,尽快投入使用,推进闽东养老康复中心、溪北洋老年公寓和农村幸福园等项目建设,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加快建设市“福乐家园”,依托敬老院完善乡镇“福乐家园”,推行孤寡残疾人集中供养试点。健全临时救助制度,积极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抓好重度精神病残疾人医疗救助。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投资2.86亿元,实施项目31个,加快中小学扩容提升和薄弱校改造,新建、改建、扩建5所中小学,启动完小校建设三年提升工程,争取二中、民族中学一级达标。支持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工程、民族中学图书馆建设。鼓励名校办分校、老校带新校、强校扶弱校,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办好民族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老年教育。抓好闽东医院综合楼改造、市中医院新院区、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综合大楼和10个乡镇卫生院改造等项目建设,全面实施“海云工程”,完成“120”医疗急救体系、189个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推进药品网上“阳光”采购全覆盖。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施市民素质教育工程。积极构建“文化强市”,加快大剧院、妇儿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项目建设。完善文艺人才培育机制,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和传承。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积极备战第15届省运会。加强统计调查基层基础建设,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办好闽东苏区创建80周年纪念活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认真做好离退休老干部工作,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双拥共建、支前、人防、公积金、打私、水文、气象、地方志、老龄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大调解”机制,严格按照“路线图”依法处理事项,积极化解积案。深化“平安”、“诚信”建设,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市场供给,保障食品安全,推进平价商店建设,稳定市场物价。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今年49个社区工作经费提高到5万元,村居(社区)主干月补贴从7月起增加100元。深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加强社区矫正工作,推进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巩固禁种铲毒成果。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治理、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继续推进道路交通、水上安全综合整治。认真落实民族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衔接落实“单独二孩”政策,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升出生人口素质。

七、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决策部署,把改革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对接好上级下放的审批事项,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验区工作。

城市公园管理规范范文第4篇

一、我区水资源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区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5846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径流量7795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9967万立方米,多年人均水资源量306立方米,在唐山市各县(市、区)是最少的,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是严重缺水县区。

(二)污染严重,水环境质量较差。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及污水浇灌等行为,使地表水、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全区主要河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水质污染日趋严重,均为地面水劣v类标准。虽然近几年加大了治理力度,但目前污染仍未得到根本遏制。

(三)地下水超采过度,漏斗面积不断扩大。由于多年持续干旱,加之工农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地表水严重不足,农业增加了对地下水的开采;另一方面随着钢铁等高耗水项目的建成投产,造成地下水用量增加,而且这些项目相对集中,致使局部地下水超采,形成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近几年,我区地下水位以每年近2米的速度下降,漏斗总面积已达895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57%。

(四)节水意识淡薄,水的有效利用程度低。城镇生活用水节水器具普及率低。公共事业用水、行政事业机关、学校、团体等节水管理措施不到位,长流水现象依然存在,且重复利用率几乎为零。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普遍偏低,全区工业平均不足60%,并存在的跑、冒、滴、漏等现象。农业用水,节水面积仅占水浇地面积的36.7%,大部分农田仍在沿用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生活方面,跑、冒、滴、漏现象时常发生,管网漏失率偏高。

(五)水价偏低、水资源费收费标准偏低。目前,我区党政机关、医院、学校等行政事业单位生活用水水资源费标准为0.30元/m3,工业、洗浴、餐饮用水水资源费为0.60元/m3,远低于同等条件的山东济南的收费标准,且居民生活用水尚未征收水资源费。农业用水价格也偏低,仅0.10元/m3,未达到成本水价。由于水的价格背离价值,导致水价调节功能偏低,经济杠杆作用未能充分释放。不仅直接影响到水管单位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影响了水利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益;不仅导致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还影响了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和更新改造,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

(六)管理薄弱。计划用水制度尚未得到真正实施,不经审批私自凿井、取水现象时有发生,取水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用水执法监督检查尚未开展,用水户得不到有效监督,导致违法取水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水资源费还未实现按标准足额征收,且多为协商收费。

二、推进我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思考

从目前情况看,我区水资源短缺形势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通过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及价格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促使全社会节约用水,合理高效用水,减少水体污染,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是实现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唯一选择。

(一)做好宣传工作,强化节水意识,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

在节约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问题上,人们的节水意识、节水习惯是节约用水重要的社会资本。如果说完善提高输、用水设备使生产和生活用水在一个以节约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系统里运转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硬件,那么,全民的节水意识就是软件。硬件固然重要,但软件却是关键。因此,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使社会各个层面都能充分认识到水是工业的命脉,农业的血脉,是服务业和城市建设的重要资源;水与人们生活、社会安定、城乡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保护好水资源是一件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功在当代,利在子孙的大事。要改变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天上下、地下流”的旧观念,强化全民的节水意识和商品水意识,认识到国家对水资源拥有产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使用水资源都应支付合理的费用;及时传递正确的水价信息,使节水变为自觉行动。同时要形成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造成危害,谁负责赔偿的管理机制,在全社会形成惜水、节水、保护水的良好氛围。

(二)实行强制节水,为水资源保护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

1.统筹管理。针对目前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散乱等问题,应将水资源作为整体,不论地表水、地下水均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开发和保护。一是依据 “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进行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优化调度,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二是完善防洪调度方案。制定合理洪水防御方案和洪水调度方案,综合运用各种措施确保标准内洪水防洪安全,遇超标准洪水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通过蓄、泄、滞、引、补减轻洪灾损失,实现洪水资源化。三是认真执行已确定的“渠灌区使用地表水,地下水保生活和工业,井灌区以浅层地下水为主,控制深井建设及开采量”的水资源管理总体方案,根据水位动态资料确定地下水超采区,严格控制机井建设和用水量的增加。四是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对工业小区及企业用水提前谋划,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同时确保建设项目用水。加强计量设施建设,对非农业用井一律安装智能ic卡水表,保证一级装表率达100%。五是推进水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从目前情况看,改革的程度与形势的发展还不相适应,仍存在着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日用的现象。这种管理体制不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造成水资源浪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水务一体化管理,应该是建立起地表水与地下水、城镇与农村水资源、水量与水质统一的管理体制,实现对供水、配水、节水、污水处理和回用统一管理的新机制,对用水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对水质水量进行统筹考虑、科学调度,实现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的协调管理和科学组合,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体制保证。

2.合理利用。在城市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以水定发展、量水调结构。即:既要考虑当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探索出符合我区实际的节水型经济结构,决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一是在农业用水方面。把发展节水农业作为一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措施,以科技为依托,以调整农业结构为重点,发展节水灌溉与旱作农业并重,大力兴建现代农业节水设施,促进节水农业全面发展。实现从传统的粗放型灌溉农业和旱地雨养农业向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转变。二是在工业用水方面。坚持“改造存量、控制优化增量”的原则,突出抓好冶金行业用水大户的节约用水工作,实现工业用水良性循环,水的重复利用率力争达到80%以上。加强计划用水,科学下达用水指标,使计划用水率达到96%以上。加强节水的科技研究,把工艺节水作为节水技改工作的主要方向,不断引进和推广节水新工艺、新设备,降低水的消耗量。要大力调整耗水量大、用水效率低、水污染严重产业。重点抓好冶金、造纸、电力、纺织等高耗水型行业的技术改造。三是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通过优化配置水资源,逐步实现采补平衡。四是在城镇生活用水方面,大力宣传节约用水,提高公民节水意识,使节约用水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大力开发推广使用节水设施和节水器具,不断提高节水型设施和器具普及率,使新建居民社区及机关、学校、医院、饭店节水型器具普及率达到100%,城市公园绿地等市政设施普遍安装高效节水灌溉设施。五是改善农村供水状况,确保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加快解决农村因生活条件和干旱缺水造成的吃水难问题,尽快实现饮水自来水化,以彻底解决农村人畜用水问题。六是搞好水环境动态监测,实现污水科学调度。加强监督管理,协调有关部门,督促各企业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及污水处理能力,污水实现达标排放,有效控制地表水体污染。加快我区污水处理厂建设,使其尽快投入使用。严把成井质量,防止对地下水的污染,采取有效措施治理现有污染,降低污染危害。

3.适时提价。经验证明,水价成倍增长时,其用水量会大幅度减少。当回用水价格与自来水价格比价合理时,才能提高人们使用回用水替代自然水源和自来水的自觉性。因此,提高水价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最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提高水重复利用率的有效措施。但是,提高水价应在城乡居民收人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分阶段、适时渐次逐步实施。对于农业用水收费和提价问题,因涉及问题多、层次深、难度大,政策性强,有关部门应进行专门调查,制定出与农村、农业、农民实际承受能力相符的收费政策,寻找合适时机提价。通过充分调研论证,调整水资源费价格,实现省水利厅制定的到2005年达到自来水供水价格的80%的目标,最终达到通过价格杠杆,实现平衡水资源供需和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三)加大执法力度,为水资源保护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

一方面,加大水政执法力度,以法律手段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各乡镇和区直有关部门应切实担负起对水资源保护的责任,认真执行《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积极实施我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规划,对城区与乡村,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供水与需水,用水与防治污染等实行统一监督和管理。促 进城区供水价格和污水处理收费管理规范化、法制化,使城区供水和污水处理事业实现良性循环。加大处罚力度,由司法机关配合,对水事违法行为进行从重处罚。另一方面,发挥区水政监察大队的监察职能作用,分期分行业对用水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改变被动执法为主动服务,尤其是对洗浴、洗车等几乎是“全天候”营业的服务业重点监察,促使其采取有效节水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