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梅花的古诗词

关于梅花的古诗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梅花的古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梅花的古诗词范文第1篇

一、开设鉴赏辅导课,导入古诗词教学。

我国的诗词源远流长,但由于古今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诗歌创作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诗派诗风的多样性,等等,都造成了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或是理解上的困难,或是情绪上的排斥。那么,如何出色地导入古诗词教学呢?我的做法是:在初一新生进入古诗词教学前,开两至三节鉴赏辅导课,先创设一些情境来感染学生,通过讲述诗人的故事,吟诵、解析熟知的诗篇,欣赏多媒体制作的古诗词诵读牒子等多种形式,开辟一个学生觉得是闻所未闻的美好的艺术境界和思想境界,激发学生接受的心理机制,再不失时机地引入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这样就为以后的诗词教学的顺利进行赢得了先机。

具体来看,一部分学生对于诗歌这一体裁比较喜欢,也具备一定的感受力,但很多学生古诗词积累甚少,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古诗词鉴赏并未入门。于是我就收罗了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几十首(句)名家名诗,在鉴赏辅导课上,我一字一顿地吟诵,学生认真地跟诵,大家十分投入。我又不失时机地让这些耳熟能详的诗作在学生面前鲜活起来,立体化起来。如吟诵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引导学生感受“日照”、“紫烟”、“瀑布”、“银河”的色彩美,“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的线条美,前两者构成的庐山风景的雄壮美以及诗句的音韵美、文字美。面对那么多极浅显极优美的诗句,他们欣喜地发现其实古诗也很通俗易懂,明白如话,更有那么多美妙之处尚待探究和发现。这样就激发起了他们对诗歌的朦胧的情感,这正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鉴赏辅导课上,我给学生讲“枯藤”、“老树”、“昏鸦”叫意象;讲常见意象的内涵,如“明月”与思乡,“梅花”与品格;讲诗情画意、诗韵节奏、风格流派等等,力求让学生走近古诗词,喜爱古诗词。这两三节课,给学生打开了古诗词园地的一扇大门,让他们窥见了春色满园的一角,为下一步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把握诵读主线,实现含英咀华。

诵读是语文课的本色,尤其是古诗词教学。教学中应以层次性多样性的诵读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实现诵读、领会、品评、鉴赏这样的学习目标。

(一)大胆初读,走近诗境。

在古诗词教学之初,充分让学生自读,在读中获得感性上的顿悟和发现,这是后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前提。在这一板块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本诗情景进行“吟读”,而不能像小和尚念经。如“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要启发学生用轻读读出月下的静谧,用延长的拖音品味闲适、恬静的气氛。一开始可以有意识地读得夸张一些,其中,可以教师范读,可以自由练读,可以互读互评,可以配乐营造气氛,可以配图加强直观等等,形式不拘,力求多样。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大胆地、兴味盎然地去吟读,而不是急匆匆地走马观花。在初读多遍之后,让学生闭目暝想,并把所读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然后演演诗人当时的神情举止,说说诗中描绘的山川景物,谈谈脑中闪出的特写镜头,教师要珍视学生在初读中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初步感知,走近诗人,走近诗境。

(二)点拨诵读,感悟诗境。

要想真正品味出诗的意境,必须探究诗作背后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缩小时空差距,还必须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理解、联想和想象,来探求和再现诗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得到审美发现的满足和艺术欣赏的美感。

关于诗人和写作背景资料,可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己去查询,在课上由学生进行口头介绍。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可作适当地提示和补充。了解了这一些,学生便能很快领悟诗歌的大意,感情自然就会上来,有感情地诵读也就不成问题了。

对诗意的理解教师固然要讲,但不宜讲得太多太繁,应边点拨边诵读,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和体会,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初读阶段已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感悟和领会,但往往只是一种模糊的只能“意会”的感受。古诗词语言凝练,表达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穷之意,教师在教学中的相机点拨,能够促使学生深入其中,真切体会简练语言中的无穷之意,并得到情意上的熏陶。

三、拓展思维空间,张扬学生个性

在古诗词鉴赏中,我们不仅在欣赏诗人创作的作品,其实也在进行着创造。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积极地探究,甚至敢于质疑,才能透过纸面看到纸背。如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诗作仅四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诗人不可能像小说家、散文家那样把自己创造的意境详细地给你描绘出来,只有通过你的丰富想象,才能把诗合成一幅幅生动画面并像电影一样衔接起来。请看下面这段描写:

在去黄四娘家的小路两旁,绿肥红艳,姹紫嫣红,我一路走,一路观赏,浮在花的海洋中,到处是奇花异卉,到处是花香扑鼻。我沉浸在美好的春光中,不时驻足凝望。微风吹来,枝条在微微颤动,似乎不胜花重。看,戏蕊的彩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流连忘返,忽上忽下,时左时右,乍停乍飞。听,黄莺也在其中自由自在地卖弄它清脆的嗓子,唱出婉转的乐曲。鸟语花香春意闹,我的心也醉了。

关于梅花的古诗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隐喻 唐诗 花 隐喻特点

一、引言

人类对隐喻的研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修辞学中隐喻一直被理解为辞格——比喻的一种,是“比明喻更进一步的比喻”[1]。最早对隐喻进行比较系统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对隐喻本质的认识是“隐喻是对借来之词的使用,或者从种借来用于属,或者从属借来用于种,或者从属借来用于属,或者通过使用类比”。[2]亚氏从修辞层面认识了隐喻。所以,长期以来传统的隐喻研究都把隐喻作为语言中的修辞手段来研究。

随着人类认知的不断发展,隐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著名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完成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3]一书标志着隐喻进入认知领域,它明确指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存在于人的思想行为中。此时的隐喻不单单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是被看作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由两个域构成的,一个是相对清晰的始源域和一个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让我们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隐喻一般是从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常见的概念域来认知生疏的、无形的、抽象的、罕见的概念域,从而建立起不同概念系统之间的联系[4]。隐喻的这种认知机制同样适合于诗歌现象。

隐喻是诗的语言,诗歌是语言的精华[5],诗歌与隐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莱士·斯蒂文斯说:“没有隐喻,就没有诗”,澳尔特加·卡塞特说:“诗歌就是隐喻”,华兹华斯在《序》中说:“诗歌所能表达的根本对象是某种情感体验,主要是通过隐喻的功能。”由此可见,隐喻是诗歌的基本构成方式,创作诗歌离不开隐喻。

中国是历史上的诗歌王国,中国诗歌蕴含的优美和深远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思想的根基。我国古诗词所取得的辉煌与灿烂与隐喻的使用不无关系。从《诗经》到《楚辞》再到唐诗宋词,几乎每个时代的诗歌中都大量存在着隐喻现象,而“花”的隐喻占了较大比例,在古诗词中俯拾皆是,且隐喻丰富。本文仅对唐诗中“花”的隐喻现象进行简单分析,以期对“花”在唐诗中的隐喻规律及特点进行简单归纳,文中涉及的语料均来自198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

二、唐诗中“花”的隐喻认知解读

花作为一种植物,可以说是人们最多接触的植物之一,人们对其外表和特征比较熟悉,这成为关于“花”的隐喻的经验基础。

“花”这一意象常被诗人借用所以它大量存在于古诗词中,尤其是在唐诗中更是占有重要一席。本文通过对《唐诗鉴赏辞典》的查询,共收集到涉及“花”的隐喻的诗歌有270多首,对其目标域的分析归纳后发现,“花”的隐喻大致分为以下几类:隐喻时光流逝和人生短促;隐喻命运凄凉、内心孤独、失望的情感;隐喻离情别意、相思之情及归思;隐喻国家破败、荒凉等等。

(一)“花”隐喻时光流逝、人生短促或易逝的事物

1.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无奈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一诗中多次提到“花”这一意象都有此含义。如其中最出名的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对比,而且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耐人寻味。翁宏《春残》中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既是春残,自然落花无数,而无数落花又很容易引起人们韶华易逝、青春难再之感。现在,这位女子,正当芳龄,却独立庭院,青春在消逝,欢娱难为继,她的命运和这春残的落花,不是一模一样吗?作者将落花与思妇互相映衬,倍觉凄然。

2.用“花”隐喻短暂易逝、难以持久或非常珍贵的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人生、时光、还有很多短暂易逝但又弥足珍贵的东西,所以“花”的隐喻范围为适应创作的需求也有所扩展。例如在白居易《花非花》一诗中“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里取喻于花、雾表明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金缕衣》一诗中“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用“花”来比少年好时光,用折花来比莫负大好青春,既形象又优美,因此远远大于“及时行乐”这一庸俗思想本身,创造出一个意象世界。这就是艺术的表现,形象思维。错过青春便会导致无穷悔恨,这层意思,此诗本来可以用但却没有用“老大徒伤悲”一类成语来表达,而紧紧朝着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继而造出“无花空折枝”这样闻所未闻的奇语。没有沾一个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又是多耐人寻味,多有艺术说服力!

(二)“花”隐喻命运凄凉、内心孤独、失望

司马札《宫怨》中“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这两句写落花,以花零落、随水流逝的景象,象征宫女青春空逝的痛苦与悲哀,借落花无情写出宫女对命运的感叹。宫花非不美,但年年自开自落,无人观赏,无声无息地凋零,飘入御沟随流水逝去。在宫女看来,自己将孤独终老,无人问津这一凄凉的命运与这落花又何其相似!有些诗句借写“花”、“山”等自然景物的有情来反衬人的无情表达作者的失望、孤独之情。如,杜甫《后游》一诗中“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其含义是自从上次游览之后,美好的江山好象也在那儿“忆”着我,“等待”着我的再游;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欢迎我再度登临。这两句明确地写出了此地山水草木都已对诗人有情,含蓄地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这透露了作者对人世间的失望之情。杜甫还有一首诗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发潭州》。其中的“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两句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来“送客”、“留人”,这就有力地渲染了一种十分悲凉冷落的气氛,这种气氛生动地表现了世情的淡薄,人不如岸花樯燕;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慨。

(三)“花”隐喻离情别意、相思之情及归思

离愁别绪是唐诗的一个重要主题,那么用“花”来隐喻离愁别绪也属正常。“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这是李白《灞陵行送别》中的诗句,与友人离别的愁绪就像古树无花的凄凉心境,写出了与友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谊。

写女子相思的痴情,是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主题,不同诗人写来就各有一种面貌。薛维翰《闺怨》:“美人怨何深,含情倚金阁。不笑不复语,珠泪纷纷落。”从落泪见怨情之苦。李白笔下的女子:“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长相思》)。也写掉泪,却以“代言”形式说希望丈夫回来看一看,以验证自己相思的情深。而孟郊的《怨诗》中“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构思更为奇特。诗中女主人公天真地说:试把我们两个人的眼泪,各自滴在芙蓉池中,看一看今夏美丽的莲花为谁的泪水浸死。显然,在她心目中看来,谁的泪更多,谁的泪更苦涩,莲花就将“为谁”而“死”。那么,谁的相思之情更深,自然也就测定出来了。池中有泪,花亦为之死,其情之深真可“泣鬼神”了。这一构思使相思之情形象化。

曹松的《南海旅次》中“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形象地揭示出羁旅逢春的典型心境,把他对归思的抒写推向。句中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处于抑制状态的归心,进而表现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那就象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竞相怒放,不由自主。

(四)用“花”隐喻国家破败、世事衰败的愁绪

唐诗中用“花”来隐喻“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愁绪的诗句非常之多,最为典型的就是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由于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以致原本无感情的“花”也流下了泪水。这里将“花”拟人化,也是一种隐喻。作者将自己的愁绪转嫁给原本无情感的“花”更加流露出作者对安史之乱带来的山河破碎、满目凄凉的无限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出自刘禹锡的《乌衣巷》。此句中将“草花”前面加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用“野花”的荒僻气象来隐喻世事的衰败,曾经的繁荣如今全都败落荒芜了。

(五)用“花”隐喻喜悦、欢快之情

前面我们分析了在唐诗中常用“花”来隐喻一种凄凉、伤心的情绪那么与之相对的诗人们也常用春暖花开来隐喻欢快愉悦的心情。杜甫《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作者通过描绘了一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画面。在这首诗中诗人表露了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此外,窦叔向的《夏夜宿表兄话旧》中的“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用“夜合花”开来隐喻作者和表兄久别重逢后的喜悦之情。

(六)用“花”隐喻好看的女子

现在我们常用“如花似玉”来形容女子的姿容出众,而在唐诗中就已出现用“花”来隐喻好看的女子的例子。“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是李白《越中览古》中的诗句,“宫女如花”即隐喻像花一样美丽漂亮的女子,除此之外其《长相思》中“美人如花隔云端”直接写出隐喻“美人如花”。

(七)用“花”隐喻音乐

上面所述的“花”的六大隐喻都是在唐诗中比较常见,此外还有一种出现频率比较少的情况,即将“花”隐喻为音乐。郎士元的《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疑有碧桃千树花”以花为意象隐喻音乐。它意味着那奇妙的、非人世间的音乐,宜乎如此奇妙的、非人世间的灵境。它同时又象征着那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芙蓉泣露香兰笑”是从乐声(如泣如笑)着想进行隐喻的,李白《梅花落》中“江城五月落梅花”是以曲名为源域进行隐喻的。

三、唐诗中“花”隐喻的特点

(一)唐诗中“花”所隐喻的目标域多是比较抽象的事物

在《唐诗鉴赏辞典》收集到的270多首含“花”的隐喻诗歌中,大多数都是隐喻抽象的事物,只有8首是隐喻具体的人或事物,这与隐喻本身有着密切的联系。隐喻一般是用具体的、有形的始源域来映射无形的、抽象的目标域。

(二)唐诗中“花”所隐喻的目标域具有多样性[6]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事物之间的联系不断地被人们发现,而且人们也通过自己的丰富想象力不断建立各种事物的联系,同一个始源域可以映射不同的目标域。“花”这一事物既可隐喻比较抽象的情感如离情别意、归思,还可以用来隐喻客观事物如音乐、美人。由此可见其目标域是丰富的。

(三)唐诗中“花”所隐喻的抽象情感多与愁、思相关

根据上文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出唐诗中“花”所隐喻的抽象情感多与愁、思相关。在五类隐喻人的抽象情感的诗句里只有一类是映射喜悦欢快之情而其他四类虽然具体对象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的愁与思。之所以具有这一特点多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诗人们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体现出积极进取精神,但他们的仕途往往充满挫折,如韩愈、李白、杜甫等事业诸多不顺;后发生安史之乱社会动荡、战事频繁,因此诗人们的诗歌中体现出失望、忧愁的情绪也很正常,而且落花经常会使人引发出伤感的情绪那么借“花”来隐喻愁、思就不难理解了。

四、结语

隐喻不仅是语言中的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隐喻对我们认识世界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从而在人类的范畴化、概念结构、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7]诗歌与隐喻有着密切的联系,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唐诗中“花”的隐喻数量较多,且映射的目标域具有多样性。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莱考夫,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伦敦: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0.

[4]林丽君.唐诗中“草”的隐喻认知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10,(6).

[5]刘海波,段成.李白诗词中的概念隐喻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2010,(1).

关于梅花的古诗词范文第3篇

众所周知,诗歌鉴赏是历届高考的必考题。而2005年高考命题人将比较阅读引进到诗歌鉴赏中,这一变化成了诗歌鉴赏主观题命题的新亮点。从此,诗歌鉴赏题的命题形式走向多样化。比较阅读意在考查考生的阅读、分析、比较、综合和评判能力,因此,与传统试题相比,解题难度也随之增加。自比较阅读首次亮相高考试卷以来,此类试题出现的频率逐年增高,考查的内容也日趋广泛,在高考试题越来越重视能力考查的今天,比较阅读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特别是2017年高考考纲的修订,更加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如诗歌鉴赏评价能力等,比较阅读自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现仅以近三年高考诗歌鉴赏比较阅读题为例,归纳总结这一命题的考查类型,预测发展趋势,为备战、决胜2017高考做好充分准备。

从近三年来诗歌鉴赏比较阅读题的考查情况来看,大致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比较阅读题考察的数量急剧增多。2014年高考共18套试题,比较阅读共5道,约占28%;2015年高考共17套试题,比较阅读共4道,约占24%;2016年高考共9套试题,比较阅读共5道,所占比例猛增至约56%。可以预见,比较阅读的高频态势在最近若干年内仍会基本保持不变。其二,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的比较,同时逐步延伸到诗歌内容、炼词炼字等各个考点。可以预见,随着比较阅读的持续升温、考试大纲的修订变化和命题角度的不断创新,考查的内容一定会继续横向扩展,诸如形象分析、意境鉴赏、情感变化过程等都可能现身高考试题,以增添试题内容的丰富性和考查的全面性。其三,选用的诗歌题料由单纯的课外比较有意识地引向课内外综合比较。如2015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所选的题料是苏轼的《醉翁操》,第19题的设题是:“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2015高考湖南卷诗歌鉴赏所选的两首诗分别出自《全唐诗》中张说的《都引》和高中语文教材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2015高考课标Ⅰ卷所选诗歌是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第8题的设题是:“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2016高考北京卷所选诗歌是陆游的《西村》,考题要求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陆游的另一首诗《游山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2016高考全国课标Ⅲ卷所选诗歌是曹翰的《内宴奉诏作》,试题第9题是这样设题的:“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课内外综合比较鉴赏,试题导向有意识回归教材,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符合新形势下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这种“内外”结合的试题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必将成为高考的重头戏。其四,所选用以鉴赏的诗歌一般都是唐宋两位不同诗词作家的作品,鉴赏的角度绝大多数是辨析二者的“不同点”,如2014年至2016年共14道比较阅读试题中,要求鉴赏“不同点”的就有13道题,所占比例高达93%。

【应对策略】

做好古诗词鉴赏比较阅读题,从宏观上讲,首要问题是弄清诗意。可以按“四步法”进行:一看标题。因为标题是诗歌的眼睛,由标题入手,明事,晓理,知人,不失为一条捷径。二看作者。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性格情趣,行事风格,从而知人论世,是解读人物的重要手段。三看注释。如果诗歌后面有注释,特别是关于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人生变故、宦海浮沉、荣辱得失的介绍,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已知条件,是了解人物的一把金钥匙,务必用足用好。四看内容。准确解读每句诗甚至每个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思想内容,是比较阅读鉴赏的根本途径。从微观上讲,要把握以下方法和步骤:

一、基础知识储备

解题之前,应具备有关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第一,了解诗歌鉴赏比阅读的选材特点。题目材料一般选用不同作者所写的题材相同或相似的诗词,有时也选用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诗词,这些作品或思想感情不同,或表达技巧不同,或语言风格不同。第二,了解命题角度。从往届高考试题来看,命题角度主要包括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景象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对象所用表现手法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诗歌选取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不同诗歌的语言风格及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比较等。第三,了解题型设置。从近年来高考题型设计上看,既有单一比较,也有综合比较,而尤以后者居多。从大的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可以分为“同中求异”“辨别异同”两种类型,其中较多的是“同中求异”这一类型。从小的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题材、语言、手法、内容、情感等方面设题。

二、具体解题思路与方法

1.内容、情感比较。内容和情感水融,很难截然分开。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其一,读懂诗歌的题目。标题往往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对题目中的时间、地点、节令、事件等都要细心揣摩。其二,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其三,注意诗歌中的意象,因为诗人一般都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就成为一种重要手段。其四,注意诗歌的结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例:(2014高考全国课标2卷)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1]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2]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1]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2]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第9题: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技法解析】比较二者不同的情感,《含山店梦觉作》主要应抓住注释中韦庄“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的背景介绍,结合神态描写及意象“月斜”,就可以概括出“孤独”“无奈”等关键词。《宿渔家》则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及意象“芦花”“明月”描写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2.意象、意境比较。一般来说,意象(景象)与词句相关,意境与全篇对应。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古代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是意境。不同的意象交织融合成不同的意境。比较阅读时要做到披“象”入“意”,由“象”至“境”,进而领会诗词的意蕴。

例:(2014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1],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1]居士:指文人雅士。[2]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第14(1)题:“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技法解析】辨析景色特点,要紧紧围绕诗歌所描写的意象,不同的意象融汇成不同的意境,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由第一首中的“园花”“细雨”及花的颜色“红”等,可以轻松概括出“清新”“艳丽”的特点。第二首中的“乔木”“明月”表现出“清幽”的特点。

【参考答案】①艳丽;②清幽。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3.语言赏析比较。鉴赏诗歌的语言要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二是在了解不同诗人性格爱好、表达习惯等基础上,分门别类理清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或豪放洒脱等。答题时要使用专业术语,不可随心所欲。

例:(2016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第14(1)题:“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技法解析】本题辨析用词技巧,比较不同语言的表达效果。用于比较的是动词“望”和形容词“空”。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运用这两个词所显示的不同表达效果及其蕴含的不同情感。

【参考答案】用“望”字更好。“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用“空”字好。“空”字营造了一种空旷的意境,同时流露出超然的心态。

4.手法、技巧比较。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比较,一要熟知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渲染、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铺垫、过渡、伏笔。此外还有各种修辞方法。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例:(2015高考课标1卷)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1] 岑 参

闻说轮台路[2],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1]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2]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第8题: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技法解析】本题属于表现手法的辨析,兼顾课内课外。首先要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快速默诵一遍,准确找出两首诗写景的诗句分别是哪些,然后对比分析两首诗写景时使用的不同手法。辨析时要全面,把不同点都挖掘出来,不能有遗漏。最后用术语分条作答。

【参考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通过春风不到、汉使稀少描写了边塞的恶劣环境。《白》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所写塞外景物皆是眼前所见实景,属于实写;而本诗所写塞外景物则是想象之景,属于虚写。

5.形象赏析比较。诗歌形象的比较,从大处着眼,要结合人物所处的不同的时代背景去考虑;从小处着眼,要兼顾人物的人生经历、外貌特点、衣着服饰、语言风格、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兴趣爱好、细节描写等,通过全方位深入细致地“求异”比较,人物的不同形象也就非常清晰明了了。

例:(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1]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1]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第10(2)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技法解析】《木芙蓉》从木芙蓉所处的环境“小池南畔”、外形“着意红”及其品性“任东风”等诸方面,可以感受到木芙蓉逍遥、豪迈、倔强的性格;《窗前木芙蓉》从形态“孤花”、神态“破小寒”、心理“心酸”“未作愁红怨绿”刻画了一个孤苦、心酸却坚韧的乐观者形象。

【参考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是孤苦、心酸,处境凄凉却坦然面对的形象。前者塑造的是豪迈与大度的闲适之士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坚韧的形象。

【典题撷英】

1.(2014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第10(3)题: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2.(2014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南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1]。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1]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第22题: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3.(2014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第14(3)题: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4.(2015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9题。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2]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4]外三两弦。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第19题: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

5.(2015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漫漫漳河曲。城郭为墟[1]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F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张说《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1]虚:废墟。

第10(2)题:请赏析两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

6.(2016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5―18题。

西 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1]耿:微明的样子。

第17题:“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7.(2016高考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1]

三十年前学六韬[2],英名常得预时髦[3]。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4]。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1]曹翰(923~992),宋初名将。[2]六韬:古代兵书。[3]时髦:指当代俊杰。[4]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第8题: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第9题: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8.(2016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1]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2]。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1]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2]宣和:宋徽宗年号。

第22题: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金题精练】

1.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朱淑真

巧云妆晚,西风罢暑,小雨翻空月坠。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

微凉入袂,幽欢生座,天上人间满意。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苏轼

缑山[1]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I[2]女。风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3]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注】[1]缑gōu山:指修道成仙之处。[2]I:ái,痴,呆。[3]槎:chá,竹筏。

对于七夕鹊桥会,秦观认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而朱淑真和苏轼的见解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他们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卢炳

莎[1]杉筠笠。正是村村农务急。

绿水千畦。惭愧[2]秧针出得齐。

风斜雨细。麦欲黄时寒又至。

@[3]妇耕夫。画作今年稔岁[4]图。

【注】[1]莎:蓑,草衣。[2]惭愧:幸亏,难得。[3]@(yè)给在田间耕作的人送饭。[4]稔岁:丰年。

与杜甫《春夜喜雨》相比,本词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瓦 范成大

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霁夜 孔平仲

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这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它们各自抒写了怎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谒金门・戏赠知命[1] 黄庭坚

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2]。兄弟灯前家万里,相看如梦寐。

君似成蹊桃李,入堂松桂。莫厌岁寒无气味,余生今已矣。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3]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4]。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1]本词作于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贬所黔州。知命是其弟,自芜湖登舟至黔州看望黄庭坚。[2]吴头楚尾:即豫章,今江西,春秋时为吴国之西界,楚国之东界。[3]《虞美人》作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贬所宜州。[4]典出《太平御览》: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两首词作中的词人形象有何不同?试作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琴调相思引・送范殿监赴黄岗 贺铸

终日怀归翻送客,春风祖席南城陌。便莫惜离觞频卷白。动管色,催行色;动管色,催行色。

何处投鞍风雨夕?临水驿,空山驿;临水驿,空山驿。纵明月相思千里隔。梦咫尺,勤书尺;梦咫尺,勤书尺。

词中“动管色,催行色”和“何处投鞍风雨夕”句,在内容和写法上与柳永的《雨霖铃》中的哪些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6.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阮郎归 晏几道

天边金掌[注]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两首词的最后两句刻画的词人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典题撷英】

1.第一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满覆白雪,从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风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洁的品性;第二首诗的结句,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像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表达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2.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难以排遣。

3.《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4.苏轼的《醉翁操》上阕主要是通过描写流泉的自然声响带来的美妙效果,来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下片写鸣泉虽不复存,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人间。《醉翁亭记》则是通过描写琅琊山的四时景色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5.第一首诗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第二首诗写的是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绝望,而是抒发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6.相同点:①两首诗都描写了村庄清幽、寂静、山清水秀、柳暗花明的美好自然环境,表达了作者对村庄自然环境的喜爱和赞美。②两首诗都写到了村中居民的生活画面,从不同程度上表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情态。不同点:《西村》除了描写了村庄清幽寂静、山清水秀的特点以外,还表达了对往昔“叩门求浆”这一美好经历的回忆,表现出对过往经历的无限回味;《游山西村》在描写村庄柳暗花明的自然环境以外,还着重描述了农家淳朴自然、热情好客的人文特点,表达了对农家朴素热情的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7.第8题:观点一:作“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第9题: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8.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金题精练】

1.①秦词强调爱情只需感情坚贞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②朱淑真强调爱情需要厮守:既然是忠贞不渝的爱情,为什么不每一天都厮守,每一天都幸福?③苏轼则强调友情超尘拔俗:聚散皆是缘,不必为柔情羁縻,要淡定旷放。

2.本词描写细腻,语言自然简练,风格朴实清新,感情含蓄曲致,所写景致,如一幅幅水墨图画,清新宁静,富有生活气息。而杜甫的《春夜喜雨》则将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融为一体,运用拟人修辞和想象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春雨的可爱形象。

3.范诗抒写凄婉、忧虑之情。写碧瓦楼、绣幕、赤栏桥,暗指南宋小朝廷歌舞西湖,沉醉临安,忘却国耻;再写柳絮飘零,棠梨满地,透过一派暮春景象传达作者的情感。孔诗表现了清爽、畅快的心境。全诗写秋夜雨霁的清净景色,一个“清”字统摄全诗,写秋月、秋声和秋萤,写出了雨霁的清寂和静谧。

4.《谒金门・戏赠知命》中的词人是一个重天伦情谊的贬官形象。自己身在贬所,弟弟前来看望,连夜挑灯话家常,恍如梦中,欣喜不已;又是以“成蹊桃李”称赞弟弟,又是引弟弟“入堂松桂”。兄弟之情,质朴浑厚。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中的词人是一个难忘少年心的贬官形象。身在天涯,见梅犹喜,夜间闻香,早起观赏,浮想联翩。全词在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的对比中,刻画了一个喜爱梅花、人已老而少年心犹在的贬官形象。

5.“动管色,催行色”和“何处投鞍风雨夕”与《雨霖铃》中的“留恋处,兰舟催发”和“今宵酒醒何处”有异曲同工之妙。“动管色,催行色”描写管弦的声音催促着行人,表现了此时此刻作者心头茫然若失、伤感惆怅、不忍分别的情感。“何处”句是作者为范殿监设身处地地思虑,体现了作者对朋友何处安歇的深深担忧。而“留恋”句写船儿开启,声声催促,欲留不得,欲饮无绪,表达了诗人与恋人难分难舍的心情。“今宵”句流露出词人不知何处安身的无比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