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护理措施

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护理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护理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护理措施

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意外;院前急救护理;措施;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8(a)-0129-02

急性脑血管意外又名脑卒中,是院前急救中常见的内科急危重症,是当今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城市居民死因中脑卒中居首位,农村居于第二位[1]。此病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病死率及致残率高的特点,院前实施快速、有效的现场救护与安全转运,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降低致残率。本院急诊科2009年4月~2012年1月院前急救护理105例急性脑血管意外病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4月~2012年1月本院急诊科共出诊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105例,男63例,女42例,年龄36~97岁,平均67岁。因患者突发头痛、呕吐、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言语不清、流涎、意识障碍、晕倒、抽搐、大小便失禁等症状而要求出诊,接到“120”呼叫电话,1~3 min内出车,5~10 min内到达现场。意识清楚49例,昏迷56例,合并高血压78例、冠心病36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糖尿病42例。院前初步诊断脑梗死3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3例,脑出血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类型不明急性脑血管意外41例。

1.2 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1.2.1 现场救护措施

1.2.1.1 快速准确评估病情 接到通知后组织人员迅速到达现场,医护配合询问发病原因、病史及对患者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意识、瞳孔、肢体活动情况,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有无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等脑疝体征,快速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及监测血糖,以观察有无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有无低血糖、高血糖,判定病情严重程度,实施快速有效的救护措施。

1.2.1.2 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吸氧 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患者由于意识水平有所降低,伴随咽反射消失,呼吸困难或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可能阻塞气道,故要加强气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成功的关键[2]。意识清楚患者嘱其平卧,头部略抬高或半坐位,以利于脑部静脉血回流而减轻脑水肿。对昏迷患者取平卧头侧位或侧卧位,利于口腔黏液或呕吐物流出,松解衣领裤带,开放气道,取下活动性义齿,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及呕吐物,必要时吸痰,立即使用鼻导管充分给氧,避免脑组织因缺氧而受到进一步的损害。有舌根后坠或呼吸抑制时,可使用口咽通气管,必要时配合医生行气管插管、简易呼吸气囊辅助呼吸[3]。

1.2.1.3 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路 根据病情迅速建立1~2条静脉通路,保证急救药物及时使用。最好使用静脉留置针,可避免患者躁动、改变和转运中针头脱出血管外或刺破血管而致药液外渗。应选择粗而直的静脉血管,利于液体进入血液循环,同时注意避开关节,利于固定[2]。

1.2.1.4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注意病情变化 快速进行持续心电监护,注意心电波图形、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数据的变化,观察有无心率和心律的异常,识别常见异常心电图。严密观察有无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是否加深,瞳孔是否等大,对光反射灵敏度,若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提示脑疝形成。患者出现头痛、呕吐提示有颅内高压,要及时清理呕吐物,避免误吸而导致窒息。意识障碍加深,血压升高,脉搏缓慢,呼吸深慢且不规则,提示病情加重,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4]。

1.2.1.5 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等对症抢救 立即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 ml,30 min内输完或呋塞米20~40 mg、地塞米松5~10 mg静脉注射,以上药物遵医嘱单用或配合使用,以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避免脑疝形成危及生命。脑卒中时颅内高压可能出现反应性高血压,若患者收缩压超过200 mm Hg或舒张压超过110 mm Hg,及时控制血压过高,以免加重病情,院前血压调控应遵循慎重、适度的原则,可适当选用缓和的降压药,使血压逐渐降至160/90 mm Hg左右,如呋塞米20~40 m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卡托普利25 mg舌下含化等。若院前血压过低或骤降表示病情严重,应选用缓和的升压药以保证足够的脑血液供应。由于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院前未做CT检查,难区分具体类型,一般不宜贸然使用止血药或扩血管药,以免加重病情,应稳定病情、适当对症、及时转送医院。

1.2.2 转运与途中监护措施

经过现场救护,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快将患者转运到医院,使患者快速得到专科的治疗及护理,尤其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争取早期溶栓治疗。决定患者能否转运的基本条件是搬运和转运途中不会使病情恶化和危及生命[5]。遵循就地、就近、就好的转送原则,立即电话通知接诊医院,以最短时间送患者入院抢救。

1.2.2.1 搬运过程中重视搬运技术 采取安全轻巧的搬运,使用帆布或铲式担架妥善固定,用约束带约束患者四肢,头部要制动以防止对患者造成伤害,搬运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保证安全平稳地将患者搬上救护车,根据病情采取不同,注意保暖,避免并发症发生。

1.2.2.2 转运途中做好持续监护 转运途中护士应守护在患者身旁,以期第一时间发现病情变化或其他问题,即时处理。保持患者各种管道固定、畅通及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吸氧或机械通气,维持SpO2在96%~100%,若SpO2下降,是供氧不足或呼吸道被堵塞所致,立即给予吸痰,加大供氧浓度等对症处理;保持静脉通路有效给药;持续心电监护,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密切观察意识、瞳孔、肢体活动情况。出现头痛、呕吐,应注意头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呕吐的性质及呕吐物的性状。途中若出现明显病情变化,如心跳呼吸骤停,应停车立即给予心肺复苏,协助医生气管插管等就地抢救。转运过程中必须遵守迅速和安全的原则,叮嘱驾驶员注意患者的安全转运,避免突然刹车,防止车辆颠簸,以免加重病情。转运过程中病情稳定是转运成功的关键。

1.2.3 院前急救护理中的注意事项

①做好院前抢救记录,为院内抢救治疗提供参考依据。②执行院前急救口头医嘱时,护士必须复述一遍,医生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执行时坚持严格的查对制度并保留空瓶,以便记录和核对。③重视心理护理,运用非语言交流技巧,以熟练的动作、精湛的抢救技术等给予患者及家属安全感,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④转运前应将病情的危险性及转运途中的风险告知家属,取得理解和配合[6],并签署《院前患者转运同意书》,对执意拒绝转入医院的患者,应要求患者或家属书面注明,以防止医疗纠纷发生。

2 结果

105例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中经过院前快速、有效的现场救护,快速安全转入医院96例,占91.43%;转运途中病情加重7例,经维持生命体征与对症治疗,病情暂时稳定后快速转入医院,成功接受院内后续抢救、治疗与护理,占6.67%;拒绝转入医院2例,占1.90%;途中无一例死亡。

3 讨论

脑卒中是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件[1],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多由脑血管闭塞引起,包括TIA、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等,除TIA外所有的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脑梗死;出血性脑卒中多由脑动脉破裂引起,伴有血管痉挛,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梗死发病率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1],本组资料也显示脑梗死居多,因此院前救护中稳定病情、快速安全转运非常重要,能够为脑梗死患者争取到早期溶栓治疗的机会。

本组资料显示脑卒中多伴有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糖尿病,因此在院前救护中,针对高血压应遵医嘱适度降压;对合并心脏病者,静脉滴注20%甘露醇时,应控制滴速不宜太快,以免增加心脏负荷;对合并糖尿病者,血糖值未确定前尽量不使用葡萄糖溶液,以免病情加重。

院前及时实施快速、有效的现场救护,快速、安全转运与加强途中监护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是院内后续抢救及治疗至关重要的一步,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因此,及时实施正确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对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07.

[2] 彭芸.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1,24(6):2409-2410.

[3] 刘玲珍,周琼.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急诊护理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9):113-114.

[4] 谢谊春.急性脑血管意外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1,32(20):4234-4235.

[5] 李明凤,叶磊.急诊科护理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11.

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护理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院前急救; 急性脑血管意外; 护理急救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4-0150-02

doi:10.14033/ki.cfmr.2016.24.086

急性脑血管意外又称脑卒中,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包括出血、缺血等症状,可引起患者发生急性或亚急性脑损害症状,院前急救常见的内科急危重症之一,易导致患者死亡或遗留各种后遗症。急性脑血管意外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是人类三大致死疾病之一[1-2]。有效的院前急救可降低死亡及伤残率[3-4]。本组研究中,通过分析并总结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院前急救情况,探讨其效果,为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6月-2015年7月收治的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57例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中,男32例,女25例;年龄47~79岁,平均(61.4±7.4)岁;高血压病史23例,冠心病病史27例,糖尿病病史17例。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56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48~78岁,平均(60.9±7.3)岁;高血压病史22例,冠心病病史26例,糖尿病病史1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全部患者均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并排除其他脏器严重病变。

1.2 方法

自2013年6月起,笔者所在医院加强了对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院前急救,制定了统一规范处理方案,并给予加强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接诊后,迅速了解患者发病情况,给予电话指导,如患者出现摔倒,嘱患者家属不宜急于将其拉起,而是由2~3人同时将患者平托于床上,稍微抬高头部,避免震动。如胸部起伏停止,紫绀明显,指导家属进行胸外按压。医护人员一般在3~5 min内出诊,15~30 min内到达现场,急救时间(指医护人员接触患者至送达医院的时间)15~30 min。

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给予急诊处理,呕吐患者使其头偏向一侧,避免误吸。解开衣领,取出假牙,清洁口腔,保持呼吸道通畅。怀疑为脑出血患者,头可稍抬高30°。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路,行脱水、降颅压等对症处理,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应立即给予心肺复苏,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治疗。患者舒张压大于120 mm Hg,收缩压大于220 mm Hg时,给予缓解降压药。明显烦躁不安或存在抽搐患者,给予肌肉注射10 mg安定,病情严重的患者应静脉缓慢推注。严密监测血糖情况,患者由于应激反应等可造成胰岛血糖素大量释放,引起血糖升高,适当给予应用胰岛素,降低血糖,清除氧自由基,减轻细胞内的乳酸中毒症状,营养神经细胞。搬运过程中,给予颈托制动,运输过程中,注意防止车辆剧烈颠簸。严密观察患者的脑部情况,及时转院给予进一步救治。护士迅速与医院急救中心进行联系,预报病情,通知相关科室做好抢救准备,开辟绿色通道,患者到达医院后,立即可得到救治。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死亡率、伤残率,转运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给予全部患者为期6个月的观察随访,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4.5±10.2)d,住院平均花费(1.1±0.2)万元,6个月内患者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转运途中,死亡率3.5%(2/57),伤残31例,伤残率54.4%(31/57)。患者转运过程中,出现1例呼吸阻塞,2例脑疝,6例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5.8%(9/57)。

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9.7±12.4)d,住院平均花费(2.0±0.5)万元,6个月内患者死亡11例,其中6例为转运途中死亡,死亡率19.6%(11/56)。伤残40例,伤残率71.4%(40/56)。转运途中,出现8例呼吸阻塞,5例脑疝,11例神经功能障碍,并发症发生率42.9%(24/56)。

两组患者在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花费、死亡率、伤残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3,t=12.60,字2=7.22,字2=3.51,字2=10.10,P

3 讨论

院前急救是现代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指患者在到达医院前的医疗急救及快速转运,也是城市社会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快速、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可挽救患者生命,降低到院前的死亡率、伤残率,对于患者及社会均有重大的意义[5-6]。

院前急救时间紧迫,从发现患者病情、患者家属呼救、医院接受呼救、急救系统运转、医生奔赴现场、现场急救、转动过程中的急救等均需要争分夺秒,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稍有耽误,即会对患者产生较大的影响,增加死亡率及致残率。

急性脑血管意外是目前引起人类死亡最主要的三种疾病之一,当患者发生脑血管意外时,其病情进展迅速,症状严重,具有高病死率、高伤残率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我国每年急性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在0.15%左右,病死率为0.12%,存活下来的患者70%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有效的院前急救,在降低死亡率、伤残率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急性脑血管意外的院前急救可分为院前急救与家属施救后援两种,这两种急救方式各有利弊,患者发病时,家属往往可在第一时间给予急救,但这需要家属对疾病具有较高的了解程度,熟练掌握救治方法。医生到达现场时,给予迅速反应,并与患者家属进行密切配合,可给予患者专业且有效的救治[7-8]。

根据本研究中所收集的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6月-2015年7月收治的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院前急救情况,可将急救分为接诊后、现场急救及转运时急救等三个阶段:接诊后,医生指导患者家属进行简要自行急救,避免误操作引起不必要的问题。临床研究指出,经家属施救,可明显降低送院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且病残率也较低。因此,医生在接到急救电话后,迅速了解患者情况,指导家属给予一定自救。医生到达现场给予对症处理。转运过程中,采用颈托制动,起到制动及保护颈椎的作用,严密观察患者病情情况等方式加强护理,护士与医院急诊室进行沟通,以便患者到院后立即得到救治。

观察组患者在给予院前急救后,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4.5±10.2)d,住院平均花费(1.1±0.2)万元,死亡率3.5%,伤残率54.4%,与文献[9]报道基本一致,整体效果良好。

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可挽救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生命,降低伤残率。同时,观察指出,有必要加强社会中急救普及知识的培训及学习,这同样对降低死亡率、伤残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闻慧.急性脑血管意外合并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7):128-129.

[2]杜敏.颈托制动在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5):20-22.

[3]袁萍.急性脑血管意外的院前急救护理[J].中外医疗,2012,31(1):158.

[4]陈四华.急性脑血管意外院前急救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5):186-187.

[5]刘艳.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院前急救体会[J].中外医疗,2010,29(10):42.

[6]高宏琴.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127.

[7]芮元祥.160例急性脑血管意外院前急救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3):116-117.

[8]陈怡健.235例急性脑血管意外院前急救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8):192-193.

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护理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急性昏迷;临床表现;急诊护理

急性昏迷是由于心、脑血管疾病所引起的一组起病急剧的脑部血管循环障碍的疾病,此病患者多有高血压,心脏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可以使脑血管突发形成血栓,脑栓塞致缺血性脑梗塞,也可以脑血管破裂形成脑出血。此病伴有神经系统症状,肢体功能障碍、神经症状、失语、眩晕、呛咳、共济失调、严重患者出现昏迷甚至抢救不及时造成死亡。心、脑血管是人体血液循环的重要场所,脑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和最精密的生命器官,功能较为复杂,不但是生命中枢的场所,而且控制和调节全身各系统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1]脑部血流量占全身的血流量15%-20%。脑组织机会没有糖原的储备,需要血液循环持续的供给所需的氧合葡萄糖。脑血管具有自动调节功能,脑血液供应在平均动脉压60-160mmHg范围内发生改变时仍可维持恒定。当血压升高时,小动脉压力增高,小动脉收缩,血流量减少;当血压下降时,小动脉扩张,血流量增加;当脑部血管发生改变或者损害时,脑血流量随血压升降而增减。脑血流量与脑动脉的灌注量成正比,而与脑血管的阻力成反比。急性昏迷的患者,病情重,发展迅速,其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现将我科收治的74例急性昏迷的患者急诊护理浅析如下:

1临床资料

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我科共收治了74例急性昏迷的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34例,年龄在44-78岁,平均年龄47.2±1.02岁。其中脑出血的患者33例,脑梗死的患者31例;浅昏迷的患者35例,深昏迷的患者29例;发热的患者56例;出现剧烈呕吐的患者30例;大便失禁的患者13例;有高血压及心脏病的患者64例;糖尿病的患者12例;瞳孔等大的患者28例;瞳孔不等大的患者16例;脑疝的患者20例。

2结果判定

此组患者经急诊急救护理措施治疗后,其中显效是指经抢救意识恢复清醒伴随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有效是指经抢救成功意识不清伴随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无效是指临床死亡的患者。

3结果

此组患者治疗效果,详见表1。

4急诊护理

4.1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昏迷的患者丧失了正常的咳嗽发射和吞咽功能,呼吸道分泌物不能及时排除,血液、痰液、呕吐物会引起误吸导致窒息。尽快清除口咽部血块,呕吐物和分泌物,使患者的头偏向一侧有假牙或者义齿的患者应取出,并松解患者的衣领和裤袋。昏迷的患者用口咽通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出现窒息,立即给予通畅气道,给予有效吸氧3-5L/分,以改善脑缺氧,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给予简易呼吸器或者呼吸机辅助呼吸,保证有效通气量,改善低氧血症;由于低血压和低氧血症造成的继发性脑损害对预后有影响[2]。

4.2病情观察

4.2.1意识的观察意识是脑血管疾病的病情发展程度首要方法,意识障碍程度越深,提示脑损伤越为严重[3]。意识的判断可以根据询问患者病情,简单对话,检查痛觉肢体活动等进行。

4.2.2瞳孔的观察瞳孔是动态观察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部位[4]。脑血管疾病后多引起瞳孔的改变。瞳孔的变化可因动眼神经、视神经及脑干损伤引起,密切观察瞳孔大小、形态、对光反射情况、眼裂大小、眼球位置及活动情况,注意两侧的对比。伤后一侧散大、对侧肢体瘫痪提示脑疝或者脑受压;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多提示原发性脑干损伤或临终状态;双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提示脑桥损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双侧瞳孔大小多变,光反射消失伴眼球分离提示中脑损伤。因此急诊护士应掌握瞳孔的变化可能发生的病情改变,准确记录,及时通知医生。

4.2.3生命体征的观察密切监测呼吸、脉搏、血压、体温。因脑细胞损伤的不同病灶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如出现中枢性高热提示脑干损伤。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意脑疝的发生及高血压危象对的发生。如患者出现血压升高、呼吸深慢不规则、脉搏缓慢时提示患者的病情加重,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抢救。

4.3静脉通道的建立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快速准确地输入抢救药物提高生命支持,心、脑血管疾病昏迷的患者,多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现象,应首选甘露醇进行脱水治疗,20%甘露醇在30min内静点完毕,必要时可以遵医嘱给予速尿、激素等药物控制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为手术做准备赢得有利的手术时机和条件,保证并脑部供血,减少机体损伤。

4.4对症处理有高血压危象的患者根据医嘱给予利尿剂;发生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时给予止血药物并补充有效循环血量;有心律失常的及时纠正,出现室颤给予除颤,心脏骤停的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同时迅速给予抢救药品,必要时配合医生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

参考文献

[1]杨志忠.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救治与护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12(7).

[2]陈卫平.350例脑血管意外的临床分析与护理[J].右江民族医学院报,2008,20(3):267.

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护理措施范文第4篇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河南开封 475000

[摘要] 目的 观察细节护理对提高急诊内科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效果。方法 取我院急诊内科收治的100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急诊内科常规基础护理,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细节护理,观察两组治疗依从性改善情况,并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治疗依从率为80%,实验组为10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8%,实验组为96%。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急诊内科病患开展细节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纠正其负性心理情绪,提高自我效能,从而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升,应予以推广和使用。

[

关键词 ] 急诊内科;护理;细节护理;依从性;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b)-0111-03

[作者简介] 吴海霞(1979-),女,汉族,河南开封,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急诊护理。

急诊内科患者病情大多较为急迫,且进展较为迅速,一经接诊医护人员即投入到紧张的抢救工作中,而与患者和家属缺乏沟通交流,此种情况下后者由于伤情和担忧而出现急躁、易怒等不良心理状态,护患纠纷发生率也随之提升[1]。因此对于急诊内科而言,应合理选择护理方案,改善护患沟通不良的现状,确保急诊内科日常工作顺利开展,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本文基于此探讨细节护理对提高急诊内科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效果, 以为临床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我院急诊内科收治的100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27~65岁,平均年龄(44.1±6.7)岁;原发病如下:23例为上消化道出血,17例为急性心肌梗死,32例为脑血管意外,28例为急性中毒。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而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急诊内科常规护理方案,内容主要涉及急救基础护理、监测生命体征以及“三查七对”等;实验组在基础上开展细节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优化抢救环境:护理人员应重视急诊环境的优化,提高患者舒适度,以免因环境陌生感而诱发不良情绪,对治疗工作造成不良影响;②仪表与态度:从接诊开始护理人员应重视自身仪表和形象,重视提升自我修养,改善患者及其家属与护理人员之间的关系;保持和蔼态度,为护患沟通奠定坚实的基础,并有效控制护患纠纷发生率;③接诊环节:应在接诊过程中强化各项细节管理,高效率高质量完成相关护理操作,为抢救工作营造有利前提,确保患者生命安全;④急诊室环节:在急诊室环节开展细节护理,首先要求护理人员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与护理态度,并保证其护理操作水平的娴熟程度,同时还应积极与急诊医师配合,确保抢救工作顺利开展;⑤静脉输液环节:在急诊患者静脉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一旦发现输液相关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对于情况严重者应立刻向主管医师报告,不留护理安全死角,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⑥入病房前环节:在患者进入病房前也应重视细节护理,应开展各项辅检查,在确诊患者病情的同时明确其有无其他基础性疾病或并发症,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和有力支持;⑦病房内护理:护理人员应做好分诊护理以及相应的交接工作,以便于相关科室对患者病情特征与表现有更为详细的认识,从而可予以针对性的临床治疗,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⑧心理护理:针对患者产生的焦虑、恐惧、紧张等各类负性情绪予以针对性疏导,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其治疗与护理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自我效能评分、治疗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①自我效能: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2]评估两组治疗环境、自信心、自我认知以及疾病控制感,单项分值为1~4分,越高的分值提示越强的自我效能感;②治疗依从性:患者完全遵守并积极配合医嘱以及护理要求,并严格遵循急诊内科相关规章制度可判定为完全依从;患者基本能够配合治疗并遵循医嘱以及护理要求,但存在逆反心理,或对护理人员有所埋怨则判定为部分依从;患者未达到完全依从以及部分依从则判定为不依从[3]。依从率为完全依从与部分依从之和。护理满意度则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等级。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自我效能评分对比

见表1。

2.2 两组治疗依从性对比

见表2。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见表3。

3 讨论

急诊内科患者数量众多,且病情复杂、病种繁多,因此护理人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和操作水平来应对各类复杂病情,为其提供相应的急救护理服务,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急诊内科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态度对急诊内科形象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也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4-5]。然而急诊内科护理内容复杂繁琐,其中不乏细小而且重复性极高的工作,倘若未正确处理此类细节,则有可能引发严重的护理意外事件,由此导致护理纠纷,对护理工作质量产生不良影响,临床治疗效果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对于急诊内科而言,细节护理是极为必要的,其作为一门护理艺术,重视从护理工作日常操作中点滴积累实践经验,因而明确护理工作细节所在,也就明确了护理工作的关键部分[6]。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分别实施不同护理方案,其中实验组患者在细节护理后治疗环境、自信心、自我认知以及疾病控制感得分达到了(3.4±1.0)、(3.3±0.6)、(3.7±0.3)、(2.9±0.8)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0.6)、(1.5±0.3)、(1.8±0.4)、(1.6±0.3)分,自我效能指标更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与相关报道[7]相符。提示细节护理有利于消除护理死角,改善护患沟通,并在护患交流过程中消除可能引起护患纠纷的潜在危险因素,对于急诊内科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针对急诊内科病患开展细节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纠正其负性心理情绪,提高自我效能,从而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升,应予以推广和使用。

[

参考文献]

[1]裴华.无缝隙护理模式对急诊内科患者身心恢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9):90-91.

[2]林桂珍,蓝惠兰,黎春常,等.优质护理目标措施对急诊内科护理纠纷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1):2631-2633.

[3]张学萍,魏素芳,沈莹,等.多科室联合护理查房优化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流程[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2):1102-1104.

[4]邹小芬,邹小琼.优质无缝隙护理对急诊内科患者不良情绪及病情康复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2):15-17.

[5]阮红波,毛晓燕.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急诊护理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2):206-208.

[6]职志威.内科诊区就诊患者突发意外的防范及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4):79-80.

相关期刊更多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风与神经疾病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脑血管病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