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

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

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外文化交流;留学生;传播

一、中国留学生概况

于中国而言,留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官派留学生。1872年至1875年间,由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倡议,在和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了四批总计120名留学生赴美留学。

时至今日,中国留学生群体不断的发展壮大。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截止2013年,中国留学生总人数达到了305.86万。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留学生人数除了在2004年有小幅度下滑外,一直呈上升趋势,每年的出国留学人数不断增长。2013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为41.39万,较2012年增加约14300人。

二、中国留学生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影响

文化交流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总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概况,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外交活动和战争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形式。留学生究其本质属于一种文化交流的传统形式,作为文化交流传播的媒介,他们对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特殊的贡献。留学生远赴他国求学,作为某个留学生个体来说,他停留在他国的时间有限,造成影响的范围较小。但放大到整个留学生群体来看,他们在文化交流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留学生所赴的区域范围很广,可谓遍布世界各地。“如此数量庞大的留学生,作为跨文化传播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置身于与自身成长环境不同的异国他乡,学习生活中频繁地与同学及教师的交流使得跨文化传播活动不可回避。”一代又一代留学生在海外生活求学,加之他们在此过程中自身对当地文化的不断适应,促使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深化,大大地延长了其影响的时间跨度及深度,且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推动双方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三、中国留学生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巩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已有一段时间,但处于当下文化多元的社会,新文化不断衍生并冲击着传统文化,我们必须不断对其成果加以巩固。作为一个中国人、更作为一个留学生,他们自身就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他们在无形之中展现着母国的文化内涵,并将其向世界传播。留学生源源不断地走出国门,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

(二)有利于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遭到大肆渲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是增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相互了解和认同、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需求。留学生在国外生活学习,他们需要学会融入所处国家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身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践行是对此价值观最好的无声传递。文明、和谐、友善……外国友人在与中国留学生的接触中会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进而认识到中华民族并不是一个激进的民族,而是一个有责任,追求和平的民族。

(三)有利于我国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成果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验。“近代中国留学生在国外,不仅刻苦求学,努力促进中外人民的友谊,同时还充当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留学生群体在传递我国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将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优秀学说引入国内,这大大促进了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流。

(四)加强公共外交

我国的公共外交主要以“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标,以“尊重、理解、共融”为理念,力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文化交流、艺术交流、公益慈善、民间对话等公共外交方式,加深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互动共融,增强本国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示一个爱好和平、推动繁荣的中国。在公共外交活动中,留学生群体是一股不可取代的力量。他们年轻充满活力。在他们留学的国度,常有国人组织联谊活动、庆祝中国传统节日,吸引他国民众参与进来。无形中逐步增强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留学生群体深刻影响着国家形象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留学关乎一国文化的大局,中国留学生群体既代表着中国的国家形象,同时在宣传中国国家形象方面亦大有可为。

在全球化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留学生群体是中外文化交流中不可忽略的、强有力的助推力量。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此之下蕴藏的巨大力量。周棉在《留学生与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一文中概括说:“虽然这期间也有许多迷茫和教训值得加以研讨和总结,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告诉人们,他们在近代以来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具有特殊的贡献和特殊的地位,已经产生了并且还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文化交流与繁荣之路艰苦而漫长,但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梁志明.当代留学大潮与中外文化交流[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

[2] 兴越.基于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的中国留学生跨文化传播研究[D].复旦大学,2012.

[3] 叶昌纲.近代中国留学生与中外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01).

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借词 英汉对比 差异

借词是“直接从外语引进的词,或者通过翻译或模仿一个概念,取自另一种语言的词”。对比分析英汉借词的差异,将促进对比语言学的发展。

1.英语借词

英语自产生距今只有1500多年历史,却有词汇100万左右。据统计,其中外来词占全部词汇的80%左右,“把代表欧洲主要文化的词汇熔于一炉,将反映其他各洲人类文明的词语兼收并集中于一身”,所以英语词汇具有“世界性词汇”的美称。

1.1英语借词的来源

英语词汇的演变体现了英国被侵略与侵略史。英国历史上有两次大规模外族入侵。第一次是公元9世纪斯堪的那维亚人,使英语极大地受到北欧文化的影响。近代英语中有[sk]音的词均来自丹麦语。第二次是1066年的“诺曼征服”,它为英语注入一万多个法语词汇,其中75%沿用至今。独立强盛后的英国开始殖民扩张,这又借入许多汉语和黑人用语。此外,文化交流也给英语增添了不少外来语。John Wycliff在将《圣经》译成英文的过程中就引进约一千个拉丁词汇,如pope(教皇),angel(天使)等。文艺复兴运动也为英语增加一万多词汇。同时美国英语也回流入英语不少新词汇, 如hippies(嬉皮士),punk(朋克)等。国际交流的频繁使英语的借词范围越来越广,汉语中的jiaozi(饺子),doufu(豆腐)等就是这一时期被借入的。

1.2英语借词的分类

根据其借用方式,英语外来词可分为四种类型:

(1)纯借词。纯借词除在语音上略有变动外,无论是形式还是意义全盘借入。如, naive(天真的)来自法语;inferno(地狱)等来自意大利语。

(2)混合借词。这类词在形式上一半是本族语的,另一半是借入的。如Chinatown(唐人街,中国城)中的China(中国)据说是来自汉封建王朝“秦”字的音译China, town是英语城镇的意思。

(3)转移借词。转移借词即借用外来语的词汇意义, 但仍保留英语的形式,产生新义。如,bridge原意是桥, 后引入意大利语ponte(桥牌)的意义。

(4)翻译借词。翻译借词即将外来词中的每个词素或词对等地翻译成英语。如almighty是从拉丁语omnipotens 译借过来的,omni相当于英语词素all,potens 相当于mighty。

2.汉语借词

“汉语自有文字以来,已有6000 年左右的历史”(《辞海》,1989: 995)。目前汉语是世界上最发达、最丰富的语言之一,但外来词所占比例很低。

2.1 汉语借词的来源

汉民族在民族融合和对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也引入一些借词。主要有三个途径。第一,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带来了借词,如苜蓿、葡萄等。第二,唐宋以后,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佛教词如菩萨、塔、罗汉等进入汉语。第三,汉语中借词最主要的来源是日语词和西洋话。如,雷达、沙发来源于英语词;布尔什维克、苏维埃来自于俄语词。改革开放也使很多新词进入中国,如卡拉OK、艾滋病等。

2.2 汉语借词的分类

关于汉语借词的分类,众说不一。有人提出四分法,如陈昌义认为,汉语借词可以分为纯借词、音加义词、仿译词和描写词。有人提出六分法,如黎昌抱认为,借词可从纯借词、半音半意词、音加义词、仿译词、描写词、中外文夹杂词等六方面分类。笔者认为六分法更为详尽。

(1)纯借词。纯借词即把外族语的词的音和义完整地借用过来,也叫纯音译词。如,雪茄(cigar)、克隆(clone)等。

(2)半音半意词。半音半意词即将原词一分为二,一半音译,一半意译。如,因特网(Internet)、剑桥(Cambridge)等。

(3)音加义词。音加义词即先音译其词, 再附加一个该词所指类属、特征。如, 艾滋病(AIDS)、啤酒(beer)等。

(4)仿译词。仿译词即用本族语的构词材料逐一翻译外来词的词素。不仅引入外来词的意义, 而且仿照它的构词关系。如,蜜月(honeymoon)、软着陆( soft landing)等。

(5)描写词。描写词即有些外来词找不到对等词时,就造一个新词来描写它。如,借自西域的东西,多在词前冠以“胡”字,如胡萝卜、胡椒等;借自西方的东西多冠以“洋”,如洋火、洋油;有的甚至直接加上国名,如法国梧桐等。

(6)中外文夹杂词。中外文夹杂词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科技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 新的外来词一时难以译定时,便用最简单的办法――原文移植,于是就出现了一些英汉文夹杂词。如最早的“卡拉OK”,“卡拉”是日语から(空)的音译,“OK”是日语借英语orchestra的首部两个音,汉语从日语音译引进,却保持了原文中的英文部分,成为“东西合壁”。

3.英汉借词的差异

英汉外来词存在着五方面差异: 一,英语外来词数量多,汉语外来词数量少。二,英语借词范围广,汉语范围窄。三,英语来者不拒,而汉语只有迫不得已才借用,借用的时候多采取意译。四,英语借词主要是通过战争实现,而汉语主要来自于民族融和及文化交流。五,英语借词词性繁杂,而汉语几乎只吸收名词。

4.英汉借词差异的原因

英汉借词出现的差异,源于英汉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以及两种语言符号系统的差异。

首先, 英汉民族传统文化心理不同。英语民族在历史上多次受外族入侵,造就了该民族开放性的文化心理。汉民族在其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一种其它民族都是“蛮夷” 的自大感,阻碍了外来词的输入。

其次,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不同。英国四面环海,不断受到外族的入侵和征服,大量的外来词涌入。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使英语借词范围遍及全球。反观中国,由于汉民族在人口数量和经济文化上占绝对优势,汉语受周边语言的影响甚微。

最后,英汉语言文字类型不同。英语是一种表音文字,灵活性和可塑性极强,可以根据需要为外来词添加词缀。另外,英语属世界上最大的印欧语系,同一语系的语言有许多相似之处,为英语大量借词提供了方便。再者,英语所属的日尔曼语族与拉丁语族在文字上十分接近,在书写上有的甚至完全相同,极大地方便了英语从拉丁语派生或直接借用词汇。汉语则属汉藏语系,是一种方块字形的表意文字,灵活性和可塑性远不及英语。作为独有的表意文字,汉语也就无法向同类“家族”借词。

结语

英汉词汇中的借词差异,反映了操两种语言的民族的心理特征、地理和历史文化,以及语言本身的特点。对比借词差异,有利于加深对语言所处文化的认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黎昌抱.英汉外来词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01.9.

[2]张柏然.外来语辞典[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5.

[3]陈昌义.英汉借词对比分析[J].浙江师大学报,1996.2.

[4]熊文华.汉语和英语中的借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2.

[5]梁汉平.论外来词的双重文化品格[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1.

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范文第3篇

此次将展出40多位当代中国和法国艺术家的上百件油画、雕塑和版画作品。这些作品从不同文化角度为两国的公众集中呈现中法艺术家最近30年来的艺术发展历程和成就。本次展览选择当今在中国和法国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油画、雕塑、版画艺术家群体,以整体亮相的方式,全方位地展示中法艺术家的思想、绘画技巧和当下的生活,重新认识各自文化和艺术的价值,寻找两国文化的共通性及差异性。

参展的中国艺术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一方面在艺术表达形式上运用了来自西方的技巧和语言,但是他们语言后面的支持点是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油画家向法国的油画做了借鉴很多,近十几年来中国的油画家更多地体会到,在油画这种载体上应该更多地追求中国文化的艺术内涵,特别是一种精神内涵。另一方面,这些参展中法艺术家都有很纯粹的心灵,对问题有深度的思考,他们很多年来都坚持对自己感受最深的文化命题进行思考。此外,两国艺术家所呈现的作品摆在一起,又可以看到中法两国当代艺术家的一些观念的差异、传统的差异,由此便形成真正的交流和对话。

从本次展览中可以看到,传统的绘画媒介在中国画家那里,并不是过时的语言,他们在绘画这种直接而朴素的语言中找到了表达心灵世界的多种可能性,从这条语言的路径走向心灵世界的深处,更何况中国自己伟大的艺术传统对艺术家形成巨大的支持。

“C h i F r a 2 013中法艺术展”不仅立足于中法艺术交流的历史和传统,同时将更多地聚焦于两国艺术家在今天当代文化形式下的艺术思考和他们的艺术实践。展览把两国最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集中起来,形成一种同一个空间的交流。艺术家的艺术观念、艺术形式的探索,就有很多能够属于艺术家的语言来进行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范文第4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入,加快了我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国际化发展进程,对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发展带来了很大冲击,为了增强中国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当前英语专业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英语学习的现状,认真分析其促成的原因,继而提出系列改进策略,使学生双语文化的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及提升,以满足新时展的全新要求。

[关键词]

英语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策略

人类语言是一切文化传承与发扬的载体,针对语言的学习不仅是抽象符号的掌握,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下的社会交际。因此,在语言教学实践中,文化教学的重要地位不断凸显,引起了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与深入研究,在语言学习内容中文化学习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得到了明确,同时在英语专业教育中,对学生实施文化教学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依旧存在种种不足之处。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文化的失衡,主要体现在文化教学即为目标性的语文化教学的错误定位,导致学生对母语文化无法运用英语进行熟练表达。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国际之间的交往活动逐渐频繁,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成为世界各国交往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攀升,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成功的交际活动不仅需要对对方文化尽力去容忍、理解,同时也需要让对方对我们自己的文化特征给予更多了解,实现中国优秀文化更为广泛的传播与发扬。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英语学习人员的作用尤为重要。不仅需要他们对相关国家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同时也需要具备较强的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的能力,准确熟练的英语表达能力和深厚丰富的文化素养是决定国际文化交流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针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

二、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实际状况

受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影响,加快了中国国际化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英语专业的学生需要参与的国际交往活动不断增多,国际文化交流的双向性越来越明显。在当前英语专业的学生所接触的涉外实践活动中,多数学生的英语日常交际能力较强,但是在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英语表达则成为薄弱环节,学生对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词汇翻译不能完全正确掌握,甚至有多数词语学生不具备翻译能力。在具体交谈过程中,多数学生不能熟练、清晰地用英语对有关文化内容进行表达,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英语词汇以及英语表达方式没有完全掌握。只能运用解释性的意译进行部分表达,难以实现有效沟通与交流。这些状况对以实用、应用英语语言为特色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成为个人发展潜能及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

三、影响英语专业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

具有五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底蕴丰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在各个社会领域都有渗入,比如哲学、文学、宗教、科学、艺术、饮食、建筑、服饰、运动、技术、教育等方面。其中中国的酒文化、茶文化、中医、杂技、武术、书法等更是传统文化之瑰宝。但是在学习活动中,多数英语专业的学生对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的不够深入,特别是掌握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十分有限。

(二)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的比例失衡

在英语教学中,教材的作用尤为重要。教材是知识的传授与获取的工具及媒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较少,而多数学生又对这方面的知识比较渴求。出现该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多数英语教材对目的语的文化比较偏重,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外文化对比较少,一些教材有关这方面的内容甚至缺失。中国传统文化信息在英语教材中的比例严重失衡,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国际化文化交流的需求难以满足,最终造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现象发生。

(三)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少之又少,只有一门选修的中国文化概论。而该课程设置的目的只是促进学生对社会经济发展及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解,使学生对外交流水平得到提升。据了解,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开设有关联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但是遗憾的是这些课程的内容多为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并且采取汉语授课的方式。这对学生国际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极为不利。

(四)英语测试评价机制不健全

英语专业的四级与八级考试是英语专业的主要考试形式。考试的内容主要有语法、词汇、听力、阅读、翻译、写作等。而缺少对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及语言的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测试及衡量的评价体制。并且在各种考试中缺少对学生跨文化的交际及社会文化等能力进行测试的项目。英语测试机制的不健全,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得不到重视,受测试导向的影响,文化教学及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将会被教师和学生轻视。

(五)教学大纲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在英语专业教学的大纲明确要求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注重学生对世界文化精华的吸收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外传播能力的培养,足以证明英语专业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然而在教材、教学、测试等具体实践中,教学大纲所具备的指导作用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因此教学大纲应当对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进行具体化、细致化改进,使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四、提升英语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学习动机

在英语专业的学生看来,评估英语学习的标准则是各类英语能力及资格证书,比如,全国英语的等级证书以及大学英语的四六级考试等,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方面的测试并未列入考试范围。所以多数学生认为英语专业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获得相关证书,严重缺乏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的学习动机。因此应当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思想,明确学习目标,提高传统文化英语表达的学习动机,为成长为名副其实的英语专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扩大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所占比例

在英语专业教材或者辅教资料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外文化资料对比的比重,在教材中逐步纳入能够切实反映中国优秀传统的译文或者外文文章,确保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能够真实体会,使学生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在跨文化的交际中得到有效提升。在材料选择时,不仅要增加英译的中国题材的内容,比如著名的文学作品、传统文化,使中国特色得以体现的事物等。而且还应将一些词语内涵丰富的且具有文化差异的作品,逐渐向具有文化习俗及交际规约的文章过渡,最终上升为具有中外思维方式、思想价值及民族心理的文章。在针对教材的练习中,可增加一些案例分析、文化讨论、人种学的调查以及角色扮演等内容,利于学习效果的增强和学生文化创造能力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应当尽快用英语编制一些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书籍,为外国人或者学习英语的人员的查阅提供便利。对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和日常英语进行统一规范,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些事物。不断增加对比中外文化及有关于中国文化等有关的英文杂志、书籍及影视节目等,并且提供相应文本获得的渠道,为英语学习及使用提供便利条件。

(三)英语教学中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解力度

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应当与所学语言的文化相结合增加中外文化的对比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解力度。比如,在学习有关于婚姻问题的内容时,可适当加入中国传统及现代婚俗的讲解,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表达的方法,以至于以后遇到类似问题能够运用英语交流。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对中西方婚俗习惯进行对比,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增强,同时也使教学的实用性得到增加。

(四)完善教学大纲内容及测试评价机制

对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学大纲应当给予明确要求,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哪部分内容需要学生掌握,掌握到何种程度等。此外,应当将中外文化的相关内容纳入各种英语水平测试以及等级考核中;应当加大口语测试的力度,对学生跨文化的交际水平进行考核,不仅能够提高教师以及学生对该方面英语表达能力的重视程度,同时也为教师授课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较高的操作性。

(五)增设相关的专业教学课程

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可增设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及对比中西方文化的专业课程,应当遵循英汉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的原则,促进学生跨文化的交际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英语的表达水平,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在授课时,教师应当注意提高活动及话题的趣味性,确保学生参与也能提高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营造能够进行双向文化交流的契机与环境,确保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的均衡性。

(六)优化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专业英语教学,不仅需要教师语言功底深厚,还应具有良好职业素养以及较高的思想认识。教师自身应当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强化学习与研究,提高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的重视程度,鼓励学生多进行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资料的阅读,引导学生对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反映的词汇、知识背景及表达方法进行积累研究;多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在英语的实际应用中学习动机及学习效率得到强化,促进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巩固与提高。

五、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环境的国际化发展,为英语专业学生提出了更好要求,不仅要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及应用能力、对外国文化背景进行熟悉了解,同时还需要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用英语进行正确表达,为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得以发扬光大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刘思阳 单位:吉林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毛军社.探究提升英语专业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途径[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4(03):139-141.

[2]滕学明.英语专业美国文学选读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探析[J].文教资料,2014(13):29-31.

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 文化冲突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172-02

当今社会,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交际中的文化差异现象随处可见,语言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应受到高度重视。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英语教学必须注意中外文化差异比较,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好英语、正确地使用英语。

本篇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给文化的一些术语下了定义;第二部分研究了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冲突问题与其冲突的根源所在;第三部分探究了文化冲突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些启示及其内在联系。结论部分概括了本篇论文的所有研究,并指出应适当重视文化的传播。

1 文化,交流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1.1 文化的定义

文化可以被定义为一个共享共存的社会空间,或是历史和形象交流团体中的一员,当他们离开那个团体时,无论他们是什么样的,都会在信仰和行动上保持标准的统一性。这些标准通常被称为“文化”。更简单的说,文化既是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也是人的生活方式。

1.2 文化,交流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文化与交流,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他们之间有直接的联系。他们是如此息息相关以至于一些人类学家认为这两个术语几乎是同一个意思。霍尔[1]曾经说过:“文化就是沟通,沟通就是文化。”文化是通过交流来学习,表现,传达和保存的。当文化不相同时,交流的方法也可能有所不同。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内在的,一个社会的语言是其文化的一个方面,反之,文化对语言也有所影响。著名的萨皮尔—沃尔夫学说总是被引用来说明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关系。虽然完全接受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可能会引起争议,但它适用于文化和语言是显而易见的[2]。

我们看到文化在语言和交流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化不只提供了交流的符号或语言,而且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与这些符号和语言相关的意义。此外,文化还影响了人们在交流中使用语言的方式,并造成了交流障碍。

2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冲突

2.1 文化冲突

对于文化冲突,目标文化和根源文化都可能会导致文化冲突。一方面,目标文化知识的缺乏可能会引起误解或不理解。举例来说,当一个学生问一个外国人:“你是美国人,不是吗?”外国人答:“是一个苹果馅饼。”这个答案使学生很迷惑。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学生无法理解。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苹果馅饼不仅是美国人最喜欢的食物,而且也是典型美国本地人的昵称。另一方面,文化冲突是指自己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背景知识的负迁移类型。如果一个人理所应当的认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是以同样的方式理解词语或行为的,或者试图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来理解不同文化间人们的语言,那么即使他或她懂得这门语言,他们仍可能遇到文化障碍,并且无法实现成功的沟通。向西方人打招呼用:“Where are you going”或 “Have you had your meal”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2 文化冲突的根源

由于在前面陈述了文化冲突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因此,对我们来说,认识到产生文化差异的这些因素是很必要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尽量减少文化冲突。

2.2.1 地理和历史

我们都知道,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面向太平洋。来自内陆地区的大风常常会带来寒冷和恶劣的天气。因此,东风是我们最喜欢的,但与此相反,英国位于大西洋的一个岛屿,他被温和并且潮湿的西风所影响,因此,西风与温暖和积极有关。例如:

在许多冬日,我都看到他,鼻子冻得发紫,站在飞雪和东风之中。(John milton )

东风化雨,借东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一些习语带有不同的内涵。“一说魔鬼他就出现”,这似乎与中国的成语:“说曹操,曹操到”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其内涵和其暗指在文化上是不同的。

2.2.2 宗教和习俗

宗教和习俗对语言的理解也有重要的意义。三字经已被广泛用于中国。在英国,基督教是主要的宗教,他在597年流入英国。基督教认为人是带着罪恶出生的,而人的生命就是为自己赎罪的过程。有很多词常常出现,像:天使,僧侣,主教等。现在这些词都被广泛的使用。宗教和习俗都深刻的扎根于文化中,他们下意识的被渗透到人的认知系统中,影响人的心理活动。

3 文化冲突与英语教学的联系

3.1 文化冲突与英语教学

由于语言以多种复杂的方式约束了文化,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文化冲突可能在语言教学中的每一个方面出现,并制约英语教学,降低英语教学的效率。这可以从许多学生中看出:他们拥有大量的语法和词汇知识,却没有交流能力。

例如:一些学生无法理解这句话“他见她一见钟情,并作了一些精密的计划去追求她,但他却连一垒也没达到。”尽管他们认识其中的每一个单词,但仍不理解。这是因为他们不熟悉美国最流行的运动与表达的关系。这意味着学好一门语言不是只要掌握好语音,词汇和语法就行了。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语言,还要教文化。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多获取一些文化信息。

3.2 减少文化冲突的手段

3.2.1 增加跨文化意识

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间的差异要求交流者应该对文化有敏感的意识。

语言学教师不仅要知道文化和社会语言间的差异,及本土与非本土英语使用者的基本行为,而且还要将这些认识传达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可以且应该包括让语言学习者意识到在言语行为中实际存在的差异。为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奋斗,并不意味着要将它同化为目标文化,相反,跨语言学习涉及了本土文化与目标文化之间的第三位的发展,即“自我与他人的发展。”[3]。语言学习者需要了解本地人语言的意思,即使他们不选择通过重复本地人的行为来理解。[4]

3.2.2 分析,对比根源文化与目标文化

在进行文化比较时,首先应该对根源文化和目标文化做出精确的描述。“除非我们对进行比较的每一种文化都有更多精确的理解,否则,我们不能对这两种文化进行比较”。(Lado 1957:111)由于这两种文化清晰明确,对比分析可能会广泛用于显示文化差异,从而说明哪种本土文化习惯会被转移,并且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通过这种方法,误解和曲解在很多情况下会被预知,并且很多的文化冲突也可能被避免。

3.2.3 使用刊登文化的教科书和教学资料。

由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很少有机会通过与英国本地人交流或住在说英语的国家来获取英语文化知识,因此关于英语文化的教科书和资料对英语教学是有重要意义的。有关文化背景和习俗的教科书让学生品位到了“真正的”英语。此外,教师应该尽可能得将许多真实的材料加入到英语课堂中。真实的材料指的是来自于真正交流中的那些材料。使用这种材料的优点是他们触及到了许多有关文化和社会的要素。

3.2.4 使用教学多媒体

由于可视媒体具有一些突出特点,因此它应该被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中。第一,它们可以帮助教师展示目标语言与具有高真实性的文化给学生看。通过展示一幅人们在目标文化中生活状态的图片,学生们可以加深对日常生活的了解,例如:拜访朋友,打电话,问路。第二,使用可视教具的突出特点是:交际场景控制演示。教师或学员可以中断或重新排序,冻结行动,甚至可以取消声音或图像。语言学习者可以被邀请加入到视频演示的一部分中,并可以对他们所获得的暗示有所回应。通过这类做法,学习者在目标语言中的交际能力将有所提高。

4 结论

跨文化交流注定要受到文化多样性的干扰,因为语言,这个交流的主要手段,只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反映。它不可能将语言的使用从文化中分离出来。在这篇论文中,我们的贡献就是对文化的冲突问题及其根源进行了讨论。这篇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尽量减少文化冲突的一些建议性方式来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 Hall,E.T.1977.Beyond Culture.Garden City,NY:Anchor Doubleday.

[2] Samovar,L.A&Porter,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 Lo Bianco,J.,Liddicoat,A.J.,& Crozet,C.(Eds.).Striving for the third place-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hrough language education,1999.

[4] Lo Biance,J.,&Crozet,C.(Eds.).Teaching invisible culture一Classroom practice and theory,Melbourne:Language Australia Ltd,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