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影视艺术的社会功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影视鉴赏;艺术教育;升华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158-01
一、影视鉴赏能够丰富艺术教育的内涵
(一)影视鉴赏的发展丰富了艺术教育的时代内涵
影视艺术是随着影视技术的突飞猛进应运而生的一门技术,最具当代性的艺术形式和最具有技术表现力的一门艺术,打上了深刻的时代内涵。影视鉴赏作为欣赏影视艺术的方式大大拓展了艺术教育的时代内涵。因为影视艺术的兴起必然掀起一场对艺术教育的认识革命:艺术教育从以前的单纯强调审美育、情感教育和精神升华,与影视鉴赏联系在一起的艺术教育一定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丰富其内涵。
(二)影视鉴赏的发展丰富了艺术教育的文化内涵
影视艺术是最年轻的艺术,它的发展速度和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人类历史上历经千年才发展起来的其他艺术门类和艺术形式。懂得影视鉴赏的观众可以从丰富多彩的影视作品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种类和适宜于个人观赏和品味的作品,这对于艺术教育的启示就是大大扩展了它的文化内涵,使艺术教育具有开放、多彩、生动的文化特征。
(三)影视鉴赏的发展丰富了艺术教育的艺术内涵
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载体使受教育者获得艺术享受的教育方式。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教育主要指文学艺术教育、绘画艺术教育、音乐艺术教育、戏曲艺术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影视艺术的兴起随之带来的影视鉴赏的发展,艺术教育的艺术内涵也扩大了。
二、影视鉴赏的发展拓展了艺术教育的功能
影视鉴赏是人们观赏影视作品时特有的精神活动,在影视鉴赏的过程中,银屏上丰富而成功的艺术形象、感人至深的生活画面会使观众产生丰富的审美联想,从而受到这样或那样的艺术感染。在影视鉴赏的框架内,艺术教育的功能无疑会有拓展。
(一)拓展艺术教育的艺术功能
影视艺术向观众提供的是生动逼真、直观可感的视觉形象,以及与视觉形象相配合的听觉形象。可以让观众获得清晰而强烈的观赏效果。通过影视鉴赏开展的艺术教育可以帮助更好的认识客观世界,具有树立典型,用真善美去教育观众的作用,具有以艺术形象使观众获得精神上愉悦与满足,借以陶冶情操的审美作用,同时还具有给观众感情上的激动与快乐,修养身心、调剂生活节奏的娱乐功能。
(二)拓展艺术教育的发展功能
在高速发达的现代社会产生的影视艺术,影视以其独有的特征在丰富艺术教育的形式的同时加大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功能。艺术教育的发展功能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影视艺术的运动特性。
影视艺术是运动的视觉艺术。影视艺术的发展促进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影视通过蒙太奇分切组合,在运动中寻找画面衔接和转换点,从而产生连贯、对比等效果,发展成一个连续不断的艺术整体。因此,在影视运动的特性下来审视艺术教育,要关注艺术教育的发展功能,以运动见长的影视则不同,它大大添加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元素,使发展功能大大扩展。
(三)拓展了艺术教育的综合功能
随着影视艺术的蓬勃发展,艺术教育的综合功能正在显现出来。艺术教育的综合功能来源于影视艺术的综合性,综合性是影视艺术的本质属性,影视的综合性首先是艺术上的综合。作为艺术殿堂上的后起之秀,影视是在各种已有艺术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影视艺术就是动态的造型艺术,影视艺术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影视科技发展史。在此基础上的艺术教育就加大向综合性方向发展迈出了一大步。
三、影视鉴赏提升艺术教育的品味
影视艺术和影视鉴赏的发展不仅给艺术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给艺术教育带来蓬勃生机,也提升了艺术教育的品味。
艺术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培养健全的人”的一种教育,是一种培养综合性的、创新性的、艺术性的大写的人的问题,而要达成这一目标,没有艺术教育的参与是不可能达成目标的,艺术教育的加入使得培养大写的人成为可能。
四、结语:影视鉴赏与艺术教育的境界——艺术大观园
影视鉴赏的发展丰富了艺术教育的内涵,拓展了艺术教育的功能,提升了艺术教育的品味,在影视鉴赏的推动下,艺术教育正在构筑一个艺术大观园,在这个大观园里能感受到艺术的真谛——求真、向善、唯美。
众所周知,我国拥有历史悠久的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该文化不仅有助于促进现代社会文化的持续稳定发展,而且以该文化为核心基础形成的影视传媒艺术除了突出了中国历史悠久具有强烈民族特色文化之外,还充分展现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为我们呈现了各种“智柔”魅力。
1影视传媒艺术概述
影视传媒属于一种新兴的产业,近年来发展突飞猛进。电影、电视、网络、报纸等传媒成为了我们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影视传媒行业,正逐步成为发展潜力最大的朝阳产业。影视传媒艺术专业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在美术专业、音乐类专业之外的又一类高等教育专业。影视传媒艺术涉及了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戏剧影视文学、影视导演、影视表演、公共事业管理等不同类型的专业。主要针对电视台、广播电台、影视传媒公司、电影电视制作机构等部门单位的需求培养相匹配的综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相继开设了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并开设了相关的专业考试,以培养复合型艺术团队。
2影视传媒艺术的“智柔”魅力
2.1实现了文化的有效传承
物质与精神是两种类型不同的文化,但这两种文化背景下生成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均充分反映了文化所隐含的价值作用。这里不难发现,文化属于一种动态的、可变的产物,为人类的生活创造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依据,并有效推动了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只有拥有丰富的社会文化,才能进一步强化经济发展力度。文化充分反映了民族精神,也突出了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在该文化基础上生成的影视传媒艺术,对人类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影视传媒是现代社会核心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更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传播方式。影视传媒艺术涉及了社会核心文化价值观,具有强烈的文化传承魅力。
2.2突出了社会文化价值
当前时期,所有国家都以影视传媒作为本国文化的主要传播形式,该传播形式下生成的影视传媒艺术可更为精致的说明为文化传承的具体魅力。影视作品的制作流程十分繁复,在制作内容上除了要考虑优美的音乐旋律、精致的文学素材以及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等内容之外,还必须突出文化的核心价值。为此,影视传媒成为了满足现代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最有效渠道。电影与电视是影视的核心组成部分。电影具有蒙太奇逻辑思维,其主要目的是促使人们对自己生活历程的深入思考,让人们充分了解当前的生活环境。电视具有观众逻辑思维,其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各类接近于真实的虚拟场景。
2.3促进了文化健康发展
影视是基于文化而形成起来的一种产业,其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因此影视传媒与文化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影视通过画面、文字、音频等手段突出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阐述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在现代影视传媒环境下,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多样化的渠道,影视在文化传承中的主体作用也越发的显现,有效推动了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影视传媒在为受众群体提供文学、网络等一系列娱乐功能的同时,还发挥着审美影像的功能,有效促进了文化的广泛传承。随着新媒体行业的快速崛起,无论是文化的传播还是文化的发展都以影视传媒为主要实现方式。
2.4为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由于影视传媒发挥着一定的权威作用,拥有庞大的群众基础,所以具有相应的教育意义。通过影视传媒来贯彻落实文化的发展理念,对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影视传媒的艺术性同样能丰富受众的审美与想象两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受众对影视作品隐含的文化内涵及时全面掌握与了解。同时,为了推动社会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明确其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可通过影视传媒将社会优秀文化贯彻落实到每位受众的心中,提高受众理解影视传媒艺术的能力,进而掌握丰富的文化艺术。此外,还可通过影视传媒充分体现现代化的文化内容及文化观念,并以此为依据调动受众探索现代化文化内容的积极性,进而明确该文化的发展方向。随着影视传媒艺术的迅猛发展,其目前已被广泛用于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方式。现阶段,我们应保证每部影视作品的高质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各种文化内涵;通过影视传媒艺术突出文化的艺术性,有助于扩大社会文化的覆盖面,引起社会各界对文化发展过程的高度重视。
影视艺术作品是我国现代艺术文化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品味,是民族性的象征。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之下,发展高校民族影视艺术教育、紧跟时展的步伐已经成为各个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代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课程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美国的电影教育发展比较早,现代美国电影研究已经成为大部分高校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重视影视艺术教育像重视图书馆建设一样,在高校建立电影资料馆场,购置各种各样的经典电影片段、录像带,并对在校师生完全公开,以供师生学习研究。在教学计划上,学校也开设多门与电影教育相关的影视课程,比如电影美学、电影哲学、电影心理学等。现代影视艺术教育功能的体现影视艺术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文化修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仅说明了影视艺术作品是青年学生最自然的文化需求,而且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影视艺术教育对学生的特殊教育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现代影视艺术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影视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现代教育实践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影视艺术作为现代社会最为流行、最为年轻的艺术形式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宣传力,尤其是对于青年学生更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现代影视艺术是集娱乐与学习于一身的新兴教育学科,它与现代社会、科技、文化、工业等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联系,表现出了重要的教育价值功能。在平时的生活中,影视艺术散发着积极的娱乐功能和大众影响力;在教学课堂上,它所具有的教育意义与审美艺术,不仅给广大师生以美的感受,还大大提高了师生的审美能力,其在提升当代学生综合素质和内涵方面也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2.现代影视艺术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和想象力。高校学生是祖国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是民族新生力量的代表和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的基础,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未来社会发展中人才所必备的能力,而影视艺术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重视现代影视艺术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爱因斯坦就是一个艺术爱好者,他对艺术的解释是:“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能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现代影视艺术教育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完善。在高校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影视艺术教育充分表现了其寓教于情的功能,体现了自身独特的教育价值。当今社会高校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社会就业压力,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必须重视影视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塑造,使现代大学生通过对影视艺术的鉴赏可以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审美追求中培养自我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思想感情,从而超越现有物质社会对其的消极影响,实现自我完美人格的建构及个人思想的独立,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现代影视艺术在高校教育功能上涵盖了众多方面。首先是现代高校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促进大学生感性认识的发展,提高其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其次是审美思维的训练;再次是审美境界的提高、审美性情的培育、艺术知识结构的完善、社会道德理论的储备、心理素质的增强等。通过对影视艺术教育发展状态和教育功能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影视艺术教育是目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有着自身准确的社会定位,在高校艺术教育过程中,影视艺术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0年5月27日至30日,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美国德州大学和东南大学学报编辑部、艺术百家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后技术时代的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东南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美国、芬兰、印度等国家的78位学者相聚南京,共同探讨后技术时代艺术变迁的话题。会议围绕后技术、艺术的相关概念、相互关系等展开了讨论,取得了瞩目的成果。
一、技术与艺术关系的总体思考
学者们从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后技术时代艺术的特征问题展开思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原召集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张道一教授认为,艺术与科学技术如同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有共同的基因,是非常亲密的关系。艺术和科学在思维和创造上互相启发,互相影响。不论科学和艺术都需要综合分析、推理判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仲呈祥教授指出技术与艺术不可分割,科技对艺术是把双刃剑,人类应该站在审美的高度上引导艺术而不是盲从技术。美国德州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院长丹尼斯教授指出,艺术和人文学科对每个人、社区和民族的幸福至关重要。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必将使社会受益。理工科是本世纪发展的引擎,而艺术人文学科是该引擎的燃料。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教授认为:“后技术”是对“后现代”一词的借用。后技术时代的艺术的显著特征表现为:艺术作品永恒性的消逝、大众对于艺术的非线性参与意识和非线性接受方式、艺术的泛娱乐化的倾向和个人情调式的呈现,艺术对于时尚的强力渗透、艺术对于几个经济的选择以及对于思考的放弃、艺术对于技术的依赖、艺术的虚拟化和幻象风格。浙江传媒学院李琳副教授指出后技术时代,大众成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大众对艺术的参与度空前提高,一个全民艺术的时代来临了。中国人民大学许鹏教授论述了技术与艺术关系的历史演进,并分析了新媒体艺术的技术误读。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尹文教授指出后技术时代是数字技术和视觉艺术共同繁荣与发展的时代,只要人不退化成为机器的附庸,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就永无止境。
技术变革产生了艺术的变迁。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林少雄教授从技术发展的角度将人类文明分为前技术时代、技术时代与后技术时代,并对这三个时代技术发展带来的艺术存在、接受方式及功能的变化进行了梳理和辨析。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在读博士、东南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佟迅副教授认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艺术带来巨大影响,改变了艺术的创作方式、表现形态、传播手段。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在读博士鞠虹以艺术传播过程的四个核心要素为出发点,详细探讨了信息技术对艺术传播的影响。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在读博士、聊城大学单永军讲师论述了媒介变革对艺术形式产生的深刻影响。
许多学者对技术变革引发的艺术变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金丹元教授指出,人们对科学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盲目崇拜带来了游戏主义泛化的消极影响,他认为艺术和技术的相糅合当在提升人的精神向度层面上作出更大贡献。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姜耕玉教授比较了有韵味的艺术和机械复制的艺术,认为技术艺术给人们提供的只能是一种文化快餐,工具理性代替不了经验悟性,韵味的艺术是不会贬值的艺术。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张泽鸿博士以道家技术批判主义为视域,初步探讨道家的技术观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精神的影响维度。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孙发成博士指出在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赋予艺术以极大的自由度,却也让艺术产生了深深的技术依赖。
二、技术变革与门类艺术的嬗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凌继尧教授认为企业的美学管理中有大量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内容。企业的美学管理的范围涉及到从生产到营销的各个环节。在生产方面,包括企业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这三个基本问题;在营销方面,包括企业形象基本标识系统、产品品牌系统、广告和宣传系统。美国德州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张康教授关注计算机美学,它将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视觉艺术形式的生成;探究了在计算机化的抽象画里所存在的几种层次的复杂性。
在戏曲艺术领域,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朱恒夫教授认为当代科技给戏曲的振兴插上了翅膀。他从四个方面拓展了戏曲对现有的科学技术的运用空间。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赵晓红副教授、陈莉博士指出了后技术时代电视对戏曲的影响,并比较了戏曲与戏曲电视剧的不同。
在电影艺术领域,大连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李倍雷教授在技术时代与后技术时代的比照中关注影视艺术中的技术风格。他提出了技术风格和泛技术风格的说法。技术风格是虚拟的史境还原,泛技术风格则是朴素的记录。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聂伟教授指出,P2P技术的出现及其完善深刻影响了“后经典”时代电影的受众分层及其观看方式。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岳晓英博士认为随着中国电影制作技术水准的突飞猛进,中国电影创作从崇尚技术的大片逐渐向以平民的姿态、讲述平民的故事、彰显平民魅力的转变,在审美形式上,近期中国电影热衷于通过打破界限消除深度、带来了审美的惊异和以打造银幕内外集体狂欢的景观。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孙惠柱教授指出社会表演学越来越多地和影视的制作和拍摄结合了起来,电影电视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传统节目以外的“社会影视”作品。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杨旦修博士以媒介融合的概念界说为出发点,分析了媒介融合语境下的电视剧传播特征和受众特征以及受众的心理需求。
设计艺术中也存在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周武忠教授将园林艺术定性为“3A”的艺术,园林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农学(Agriculture)、建筑学(Architecture)和艺术学(Art)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唯有从农学、建筑学和艺术学中去广泛地吸收营养,中国园林艺术才有可能重新创造昔日的辉煌。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张健健博士提出将生态美学观引人景观设计之中,在景观设计中寻求一条使自然与文化和谐共生的途径,从而重新构建起“自然――人――文化”之间的和谐关系。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邰杰博士从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翻译出发,界定了景观营造学的研究范畴以及它在三个不同尺度上的美学表达,并试图说明景观现实乃艺术与技术相交融的艺术作品。东南大学李轶南副教授认为客观、理性地审视数字化时代的设计创新思维,从文化维度、修辞维度和游戏维度进行探索,有助于为方兴未艾的当代设计创新提供一个参照。
数字艺术引发了与会者的关注。南京大学戏剧影视艺术系主任周安华教授指出,当代数字影像的浅表化警示我们深入思考和探寻新数字艺术的生命本质。在技术创造的感性光彩中,在动态且愉快的视听效能中。数字短片应以启悟的哲学为魂,坚守反叛与挑战者生命歌吟的文化维度。上海大学影
视艺术艺术技术学院徐红博士、陈犀禾教授重新思考了数字影像与巴赞现实主义美学的关系,认为数字美学与巴赞美学已形成巨大的张力,我们应当立足于当下数字技术主义运动的前沿来完成电影理论的重新建构。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余武教授指出了当前培养数字媒体人才的重要性,对数字媒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
艺术治疗学的探讨让人耳目一新。东南大学医学人文系何伦教授指出艺术治疗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新颖的心理治疗模式,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咨询与治疗领域显示出独特的使用价值与意义。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沈亚丹副教授从艺术治疗角度分析了“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一传统命题,既讨论了诗歌的不同功能,同时也契合了艺术治疗中的各环节。东南大学心理健康中心邓旭阳副教授提出了运用创造性的绘画艺术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可能,并在技术层面上整合应用。
三、具体个案中的技术与艺术
来自美国德州大学的艺术家德伟恩・卡特尔展现了他的四个艺术项目,将高低不同的文化图解结合到个人叙事中。美国威斯康辛大学Amber Parsons通过分析两位中国影像艺术家及其创作,揭示艺术家所持的立场,从而进一步揭示全球化文化大潮是如何影响他们,他们如何解决身份识别问题的。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副院长张敏教授以世博会展示空间为文本,对其风格演变过程作出了历史描述;对其快乐体验、亲近自然和民族特色等价值追求,及其走向亲和、质朴、全方位沟通的艺术风格进行了具体探讨,初步明确了后现代展示空间的风格走向。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于向东副教授从无锡灵山景区的“九泉灌浴”艺术设计的个案分析出发,认为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延续两千余年的佛教艺术创作手法,而且改变了接受者对于佛教艺术的审美体验方式。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孙玉明博士以红蓝椅的设计为例,指出现代家具初期的设计观念是技术与艺术的调和。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黄文英博士从技术进步的视角考察了古希腊神话中蛇发女妖美杜莎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形象变迁。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孙绍谊教授以三部影片的讨论为基础,分析了具有人机身体、虚/实拟主体特质的电子人时代的艺术观念的变化与转型。他认为,电子人在电影、游戏乃至真实世界的出现,在诸多层面挑战乃至颠覆了传统的艺术认知。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甘锋副教授以《阿凡达》为例,认为3D技术所具有的遮蔽与敞开功能导致了观影体验的巨大反差,肯定了3D技术对于电影艺术思想意蕴和人文精神的“敞开”功能。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性;参与性;影视艺术
一、公共艺术理念分析
1.公共艺术。
现代汉语中,“公共”即,属于社会的;公有公用的。其属性是“共有的、市民的”。字面上的“公共艺术”,即指属于社会的,公有公用的艺术,或市民共有和共享的艺术。它不是一种固定的艺术表现形式,不是环境艺术、城市雕塑等的同义词,更不是市民艺术、民间艺术。综上所述,公共艺术是市民共有和共享的艺术。
2.公共艺术理念分析。
“公共艺术的前提是公共性,只有具备了公共性的艺术才能称为公共艺术,公共性的前提是对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权利的肯定。”――《在艺术的背后》(孙振华 编)近年,公共艺术理念在我国城市不断深入,其文化价值日益突显,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体制逐步发展完善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结果。
公共艺术在创作形式上,广泛听取公众意见,体现公众诉求,或由普通百姓参与其作品创意和设计。参与方式上,有别于传统雕塑,它更强调对人的关怀,加强与人的沟通和交流,通过与公众互动来满足公众心理、生理需求,鼓励公众真正“进入”艺术品中,实现其参与的社会功能。
(1) 公共性、开放性。
公共艺术的显著特征是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艺术产生的主要核心内容,在公共艺术中占重要地位。在一个公众连基本说话权都受限制的社会,公共艺术又何从谈起。公共性又集中表现在艺术的开放性,即,艺术与公共开放空间的结合。
克里斯托对德国国会大厦的包裹。在他策划之初,就将公众的节日庆典般的参与行为纳入到他的艺术中,作品体现的“公共性”是许多永久树立的作品无法比拟的。此作品在德国公共媒体引起持久争论,一时成为德国公众的公共话题,它构成德国公众参与的一件具公共性特征的当代艺术创造,其成功实施给全世界带来对德国的美好期待。另,深圳大型公共艺术项目《深圳人的一天》,这“一天”是普通的一天,这天,由雕塑家等组成的寻访小组随机在深圳街头寻访了18个各阶层的人,征得他们同意,雕塑家按寻访当天他们的真实着装和动作,采用翻制方法,真实地将他们铸成等大青铜人像。此雕塑群,使一个原本平凡的日子和一些普通的人留在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历史中,树起了一座市民纪念碑。
(2)公众参与性。
公共参与是公共艺术创作的主要形式。诸葛雨阳著的《公共艺术设计》一书中,提到“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在一座城市中有没有创造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和公众参与的艺术探讨与批评的存在,有没有适量比例的供人们进行文化与审美交流和娱乐休闲的公共场所,已经成为一座城市的品位之优劣的显著标志。”可见,公众参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约瑟夫・波伊斯说,人都是有艺术能力的。他认为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的作用形式由过去的神圣感和经典式的方式,转变为追求有效的表达和交流,注重与公众的互动关系。20世纪80年代,波伊斯在卡塞尔市区种植7000棵橡树,他广泛发动公众出资参与此活动。波伊斯去世后,他的作品仍在继续,人们继续植树,以此纪念这位不朽的艺术家。据波伊斯策划,橡树生长周期是800年,在以后漫长岁月中,这些橡树将时刻警示着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类似的案例有很多,如,艾亨和托尔斯在南布朗克斯沃尔顿大街,为居民翻制面模,翻制工作多在户外当着亲朋好友的面进行,街区的墙面上悬挂本街区居民的翻制塑像,人们漫步街头,可以看到自己和熟悉的人的雕像,又多了一份亲切感和自豪感。公众的参与也体现在,公众对公共艺术作品有否定权。
二、公共艺术理念在影视艺术中的运用
1.公共艺术与影视艺术互通。
公共艺术的兴起,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更好的与公众交流的平台。许多原从事“架上”创作的艺术家,开始走出美术馆,走出个人工作室,打破“架上”的传统和习惯,在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展示他们的作品,使他们的个人作品能最大限度与公众接触,吸引公众参与,因而具有了很强的公共性。公共艺术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其目的是为公众创造美好的文化环境,增强公众对地区文化的认同,增强集体凝聚力。达到以上目标,需要充分的公众参与,实现艺术的公共性。
影视艺术创作中,当导演与一些特殊题材作品“狭路相逢”时,非职业演员是必然选择,正是这必然的“这一个”就是其他职业演员所无法替代的。他们生动自然地以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讲述”,无疑增添了作品的真实感,“这一个”就是普通公众的一员,正是启用了“这一个”使影视作品多了一些开放性。
2.影视艺术中的公共参与行为。
电影《千里走单骑》,片中扬扬是非职业演员,“石头村”是扬扬真实生活的地方,他在片中把童真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很真实,也很令人感动。《一个都不能少》中的魏敏芝、村长的扮演者是非职业演员,电影能真实反映他们的生活,给我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贾樟柯在其执导的《三峡好人》创作谈中,谈到:片中那个唱爱情歌曲的小男孩,是在拍戏时认识的,他每天光着膀子,穿着三角裤跑来跑去……我觉得他很可爱,就让他来演。贾认为在当今中国社会开放和复杂的现实中,影片中有些闲笔,会烘托出当代社会的复杂性。没有这个人物,故事照样完整,但在故事中多了这些小小的呼应,电影又多了一些开放性。梅尔・吉布森的《启示》,启用的演员多是居住在墨西哥等玛雅帝国遗址的人,他们中多数都没有当演员的经验,甚至有的人连电影都没看过。片中Jaguar Paw的扮演者鲁迪,从没演过电影,吉布森让他试镜时要求他用自己最快的速度跑一段路,鲁迪跑完之后吉布森就当场决定让他出演主角。吉布森解释说他选非专业演员来演这部电影,是想要观众在观看影片时能真切地融入其中,多一些真实感。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