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病人康复训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断指再植术;围手术期;康复训练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28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67-02
1 临床资料
收集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0月――2011年10月骨科共110例,男62例,女48例。年龄20-57岁,平均32岁,其中,完全断离40例,不完全断离70例。术后成活105例,失败5例,发生时间为术后24-27h。失败手指的受伤类型为末节脱套伤2例,自残性断指末节伤2例,旋转撕脱伤1例。
2 护 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准备 对断指进行正确的保存。一般认为手指伤断后再植时限在夏季为6-8h,冬季为10-12h,若放入冰箱妥善保存可延长时间[1]。国内外报道再植时限最长为33h。正确的保存方法是:对断指及时进行去污、去油和清洁处理后置入4℃冰箱中干燥冷藏保存[2]。进行常规的术前检查,查血常规、凝血试验,查心电图,拍手部X线片,做好手术区皮肤清洁,嘱病人平卧并抬高患肢;留置导尿管,通知手术室准备。
2.1.2 心理护理 术前病人常担心再植手指不能成活或外形功能不佳,产生焦虑与恐惧,往往不易配合治疗,特别是自残性断指病人做好心理护理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应向病人和家属介绍手术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并发症及预后,正确配合手术。
2.2 术后护理
2.2.1 病房要求 术后病人应置于安静、舒适、空气流通的病室中,室温以23-25℃左右,湿度50%-70%为宜。病室内严禁吸烟。控制探视人员,室内用紫外线消毒1-2次/d,30min/次。
2.2.2 护理 术后要求病人卧床7-10d,患手抬高到略高于心脏水平,以利于静脉及淋巴回流,禁止侧卧,以防肢体受压。特别是夜间应注意观察,防止病人熟睡后不自觉的侧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翻身和起坐解便等动作,以防止发生血管危象,应反复告之病人其重要性。本组1例病人因私自下床解便,而发生了血管危象,导致了再植的失败。
2.2.3 病情观察 伤者由于严重创伤,可致血容量不足,所以术后应密切观察病人的脉搏和血压情况,保持收缩压在13.3kPa以上,如有血压下降应及时采用输血、输液等措施。术后患指皮温常低于健指1-2℃,如指温下降3-4℃,则说明断指供血障碍。在观察过程中,若发现患指温度直线下降与健指皮温差距逐渐增大,皮肤颜色发绀或变灰白色,表明患指血循环终断,应及时报告医师。打开敷料或指端切开减压,局部加温(前臂放热水袋热敷),指肚按摩以及应用罂粟碱扩张血管,保守治疗后及时手术探查。本组1例病人术后7h发现左手中指毛细血管充盈不佳,色苍白,指温较低,保守治疗无效,行左中指尺侧指动脉探查,见该动脉已栓塞,当即切除栓塞段血管,从左足背切取长约1.2cm的小动脉,游离移植修复动脉缺损。移植血管通畅,中指立刻转为红润,循环恢复正常,用无菌敷料包扎两手,术毕石膏托固定。
2.2.4 局部护理 在再植指上可用60W烤灯照射,以提高局部温度,灯的高度距手30-40cm为宜,切勿放置过近引起烫伤。术后持续烤灯照射3d,第4d起若患指皮温恒定,可改为间断性照射,每次照射30min,停止2-3h,连续3d,观察无皮温下降现象后可停止照射[3]。我们加强了病室和床单位的消毒处理,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
2.2.5 血循环危象的观察与护理 一般血管危象发生于术后3d,偶见于术后1-2周。术后1周内特别注意观察手指的颜色、温度、弹性,并详细记录。术后24h内每30min观察1次,以后每1-2h1次。采用食指触压法:即以食指指肚均衡按压再植指,其颜色变苍白,除去压迫1-3s恢复原来的粉红色者属阴性,超过30s恢复者为毛细血管充盈慢,1min后不能恢复,提示血管危象发生。
2.2.5.1 动脉危象表现为再植指指体皮肤颜色苍白,指端皮肤小切口出血少或不出血,指腹张力降低,皮温较健处均低于3℃以上,毛细血管反应迟缓,针刺无渗血。应注意在白炽灯照射下,肤色变化不易被护理人员发现。因此,一旦怀疑有动脉危象时须关闭白炽灯,在日光照射下,观察肤色改变,否则会延误动脉危象的诊断与治疗,应及时报告医师,及时行手术探查血管,及早解除血管痉挛或栓塞,恢复血液循环[4]。
2.2.5.2 静脉危象表现为再植指体皮肤颜色灰暗、发绀,并起水泡,早期指端小切口溢出暗紫色血液,毛细血管反应出迅速至消失,皮肤张力增强,皮温逐渐下降。此时,应迅速抬高患肢,寻找并解除可能的外在压迫因素,并行向心性按摩。若为手指远节离再植时,则通过指端小切口放血或拔除指甲作用肝素棉片湿敷即可缓解。应密切观察指端肿胀是否消退、肤色是否转红润、血压是否下降以及出血量变化,以决定是否需要输血。若切开指端后,静脉危象仍未改善或切口出血不止时,应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
2.3 疼痛护理 病人术后常因疼痛而诱发动脉痉挛,且可影响睡眠,加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影响手术成功率。
2.3.1 对于术后疼痛应给予预防性用药,术后3d常规使用镇痛药,不要待疼痛难忍时再给药。
2.3.2 善于敏锐地观察病人对疼痛的反应,伤后病人往往焦虑不安,难以入睡,提前下床走动,吸烟等,此现象在夜间表现更明显。因为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小血管处于收缩状态,指端小动脉发生痉挛,夜间病人注意力集中于患手,使疼痛加剧[5]。护士应加强夜间巡视,给予耐心、细致、主动的关怀与照顾。
2.4 心理护理 本组病人多数为青壮年,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承担者,手指缺损带来的手指功能缺失,使他们失去劳动能力,对再就业带来严重影响,容易给病人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针对这种心理状况,护士应及时将手术顺利的信息告之病人和家属,稳定病人情绪。护理人员应多与病人沟通,尽量满足其需求,消除顾虑。同时,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促进病人康复。
3 术后的康复训练指导
断指再植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恢复指体的功能,使指体成活,外观良好而又有满意的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恢复,这才真正称为再植成功。做好功能恢复训练非常必要,坚持长期有效的康复训练,利于感觉和运动的恢复。
3.1 术后第5d在不影响组织愈合的原则下,对关节做轻微的被动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度[6]。指导患者运动患手腕关节健指的指间关节与掌指关节,每日3h。
3.2 术后第14d再植手指的关节可以开始作被动伸屈练习,幅度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患指在健指的配合下作提拿或挟持沙袋的练习,沙袋重量为50-100g。继续主动运动患手各个正常关节,每日3h。
3.3 术后第45d拔除克氏针,48h后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患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的主被动运动,被动运动速度以慢为宜,逐渐加大力量,当达到极限角度时,保持10-20min,然后缓慢减少外力,如此反复伸屈。被动运动幅度由小到大,每日或每周递增[7]。患指主动运动内容为掌指指间关节各方向的活动以及对掌对指等。辅助使用橡皮筋网板螺丝与螺帽等工具训练指力,每日6h[8]。
3.4 术后第90d注重训练患指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确性,如拍球、用筷、梳头等,并且训练两手协同操作的能力,如打字弹琴等,每日4h。要求病人能生活自理,并协助家庭适当家务劳动。复诊时医护人员应对伤手诸关节作强迫性被动活动,使达正常屈曲范围,然后再指导病人作主被动功能练习。
4 小 结
断指再植是一项高难度、复杂精细的手术,术前、术后护理至关重要,特别是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活率的关键。护理人员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加强局部护理、病情观察、心理护理、疼痛护理、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是断指再植术成功的重要保证。我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可以挽救不少离断的手指,解除病人的痛苦,让其尽早的回归社会,提高其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顾玉东,王彭良,侍德.手外科手术学[M].上海:上海医疗大学出版社,1999:586-588.
[2] 曹伟新,李乐云.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148.
[3] 王谊,陈熠.复杂性断指远位寄生植二期回植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4):269-270.
[4] 张明梅,闫梅.仅吻合指动脉再植的术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4):271-272.
[5] 容桂荣,蒋春红,许丽娟.5例手损伤再植术后精神障碍并血管危象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3):150.
[6] 范存义,柴益民.实用四肢显微外科[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4:123.
方法:抽取80例颅脑损伤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等速训练。
结果:观察组患者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相关评价指标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治疗期间出现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结论:应用等速训练方式对患有颅脑损伤的住院治疗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等速训练 颅脑损伤 住院治疗 综合康复治疗
Isokinetic training on brain injury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effect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Wang Zhijun Mai Chun
Abstract:Objective:On the application of isokinetic training on suffering from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clinical effect analysis.
Methods:A total of 80 cases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atients case, will b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average. The patients of control group were regular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in the regular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isokinetic training.
Result: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living ability improvement effect i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of relevant evaluation index improved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reatment appears during the number of complications were less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Application of isokinetic training on suffering from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clinical effect is very obvious.
Keywords:Isokinetic train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 Hospitalization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005-02
利用适当的训练器械对患有颅脑损伤的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等速训练技术是目前临床对颅脑外伤患者在康复治疗其进行锻炼的一种新技术,但其实质上主要是以单纯对运动功能进行训练为主[1]。本次研究中选取80例颅脑损伤患者病例,对应用等速训练方式对其进行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0年3月~2012年3月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病例8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18~63岁,平均39.2岁;观察组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19~65岁,平均38.7岁。两组患者致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高处坠落、钝器击打。研究对象自然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在康复期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等速训练,主要方法包括:采用我院现有的等速训练系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等速训练方案,并根据方案实施过程中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对方案进行适当合理的调整,每次训练的时间通常情况下应该控制在半小时左右,可以分别对患者的上肢和下肢进行训练[2]。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改善效果、相关评分的变化幅度、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
1.3 生活能力改善效果评价方法。采用ADL评定表对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优:总评分在80分以上;良:总评分在60分以上,但没有达到80分;可:总评分在40分以上,但没有达到60分;差:总评分没有达到40分[3]。
1.4 数据处理。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X±S),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组间对比进行X2检验,P
2 结果
2.1 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效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效
果为:优7例,良8例,可16例,差9例,及格率77.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效果为:优13例,良15例,可10例,差2例,及格率95.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2.2 相关评分改善情况。对照组患者治疗前ADL和MMSE评分分别为(46.92±15.27)分和(9.42±3.86)分,治疗后分别为(55.28±14.92)分和(11.74±3.28)分;观察组患者治疗前ADL和MMSE评分分别为(47.36±14.24)分和(9.87±3.17)分,治疗后分别为(63.19±13.86)分和(16.48±4.02)分。两组治疗前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P
2.3 并发症。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康复治疗期间出现并发症的人数分别为7例和1例,所占比例分别为17.5%和2.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3 讨论
由于颅脑损伤导致患者出现的功能障碍现象主要包括运动、认知、行为等很多个方面,由于机体功能障碍的出现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康复期治疗过程中,不仅仅要在康复计划制定的过程中对每位患者功能障碍的具体特征进行全面系统的考虑,而且在每个单项治疗的过程中都应该充分的考虑到该治疗项目对功能障碍所产生的整体影响[4]。相关临床文献报道称,通过器械锻炼方式可以使颅脑损伤患者的机体功能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整体性恢复[5]。以往临床上对该类患者进行等速训练时多以开链形式为主,只能够针对出现障碍的一个关节进行运动锻炼,而颅脑损伤患者的肢体运动障碍通常表现为全身多关节障碍,因此本次研究过程中采用自行车系统,可以对患者的上肢下肢等多个关节同时进行锻炼,可以使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速度加快,使临床治疗时间缩短,使恢复效果更佳明显,进一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范建中,孙明光,张建宏,吴红瑛.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14(02):173-174
[2] 封旭华.用多速度等速法对张静膝关节韧带缝合术后康复疗效观察[J].体育科研,2008,13(02):114-115
[3] 徐军.等速运动在康复评定与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11(08):145-146
【关键词】脑卒中;失语;康复训练
脑卒中致残病人出现失语症的比率高达20%~30%[1]。失语症病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听理解障碍、口语表达障碍、阅读、计算、写字能力下降。因此,严重影响与他人的交流。自2004年以来,笔者对经头颅CT、核磁扫描证实为脑卒中后致言语障碍的病人,进行了语言训练,病人语言功能康复明显。现将训练方法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住院病人72例,男50例,女22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41岁,平均68岁。其中脑出血26例,脑梗死46例,均经CT或MRI确诊。病前均智力正常,言语流利,阅读、书写能力正常。按失语症分类诊断为运动性失语38例,感觉性失语23例,完全性失语11例。失语程度采用改良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DAE)检查。言语障碍的评估标准:0度,不能用言语进行实际的思想交流或言语不能使人理解;Ⅰ度,能说极少量词汇及短语;Ⅱ度,能说单词或短句,对日常用语可理解,表达中存在语法上错误;Ⅲ度,对日常熟悉的事物或经历能较快地领悟或表达,对不熟悉的事物或经历则表达困难;Ⅳ度,多数情况下无言语障碍,但有时有理解障碍,言语欠流畅;Ⅴ度,言语障碍极轻,不易被他人察觉,仅病人自己有所体会[2]。根据评估标准,其中0度的有11例,Ⅰ度的有28例,Ⅱ度的有21例,Ⅲ度的有12例。笔者把经康复护理后评估标准提高2度者定为明显好转(如由Ⅰ度提高到Ⅲ度),评估标准提高Ⅰ度者为好转。
1.2方法
1.2.1运动性失语的康复训练运动性失语以语音训练为主。先做好心理行为干预,运动性失语病人最初多表现为抑郁、烦躁、易怒等,此时护士应给予耐心开导,并与家属一起制定训练计划。(1)发音训练:先要进行舌肌、面肌、软腭和声带运动的训练,以使语言肌肉的功能得以恢复。(2)词、句单音训练:发音训练1周后逐步训练病人说出单词-词组-短句。从简单的单词开始,逐渐加大难度。0~Ⅰ度病人以单词训练为主,Ⅱ~Ⅲ度的病人以词组、短句为主。(3)阅读训练:将适合病人发音的生活用语录制成磁带,让病人跟读,反复进行语言刺激。
1.2.2感觉性失语的康复训练感觉性失语以提高理解能力训练为主。(1)听觉训练:护士与病人采取一对一的形式,通过病人以往所熟悉的声音,如平常最喜欢的音乐等,刺激病人的听觉,强化应答能力,刺激思维,增加语言的理解力。(2)手势训练:通过病人较熟悉的手势激发其理解能力。如梳头,护士做梳头动作,让病人模仿、重复。(3)实物刺激:让病人说出所看到的实物的名字,护士可适当提醒,反复练习。(4)图片刺激:护士用图片边读边示意,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病人思考后回答,以锻炼病人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1.2.3完全性失语的康复训练完全性失语康复训练时不应该过于着急,一般选用适当的难度,使病人基本能完成为宜。因部分病人的情绪常不稳定,连续生硬的语言可使病人失去信心而不能配合治疗。可请病人尽可能多地进行自我介绍,家庭成员介绍和自己的病史述说等,训练病人的表达能力,同时指导病人家属配合训练,可以互相促进效果。康复训练应因人而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结果
本组病人采用BDAE检查法评价效果。在总共38例运动性失语的病人中,Ⅱ度以上病人或经过3~4周时间训练,掌握一般的词组、短句即能接受跟读或阅读短文的训练。有31例由Ⅰ度恢复到Ⅲ度,属明显好转,另有7例语言能力提高1度,总有效率达到100%。经康复锻炼后,感觉性失语的23例病人经6周训练有6例病人的恢复不稳定,只提高了1度,而其他17例病人效果较为明显,由Ⅰ度恢复到了Ⅲ度,不但对常用的语句能够理解,对日常熟悉的事物也能较快地表达,对于感觉性失语,康复疗效也满意,总有效率达到100%。但完全性失语的病人,经过语言康复治疗7周后,效果均没有运动性失语和感觉性失语恢复得好,有7例由0度恢复到Ⅲ度,仍有4例经康复后并无明显改善。见表1。
表1脑卒中康复锻炼效果(略)
3讨论
病人一旦确诊为失语,应立即进行语言训练,可加快代偿活动,帮助病人尽早恢复语言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护理人员要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科学地评估失语的类型和程度,根据其类型和程度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充分调动病人语言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语言训练,大多数病人是可以恢复语言功能的。为取得好的训练效果,在训练过程中要教会家属语言训练的方法,使家属能够主动协助医护人员对病人实施康复训练。实践证明,家属的支持帮助是病人语言功能恢复的重要保证。
良好的心理准备是语言康复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障。运动性失语病人能理解别人的语言,但不能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常表现烦躁、易怒、情绪抑郁。而语言康复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因此,帮助病人建立和巩固语言康复的信心和决心非常重要。完全性失语症较难治愈,对于此类病人来说进行系统的、频繁的语言康复治疗才能得出最好的疗效。而对于运动性失语症和感觉性失语症病人来说进行系统的、频繁的语言康复训练是肯定有效的,通过词汇的反复再现和再积累使病人重新能够与他人交流,使之回归社会、回归家庭、降低致残率。病人家属的积极配合可使病人达到语言恢复最好程度的必要条件。要根据病人不同时期的进步和表现改变训练计划,逐渐增加训练难度,并根据病人的职业和兴趣爱好,及时调整训练内容,使病人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语言训练,以改善交流能力,充分发挥残存功能,才能使失语症病人语言能力的康复达到最佳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06-01
这个研究是针对长期住院的慢性老年精神患者的社会功能减退、生活懒散、孤僻退缩、生存质量下降等进行干预,开展一系列康复训练,以提高老年性精神患者生活质量和提高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研究对象均是我院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病患者,入组标准:符合ICD-10慢性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无脑器质性疾病或严重躯体疾病,病程10年以上,连续住院5年以上,临床特征为病情基本稳定的慢性老年性精神病人,符合以上标准的入组病人有60例,其中男性病人40名,女性病人20名,原治疗药物不变,患者年龄60岁以上,平均年龄65.7±4.69岁,一般资料t检验,无统计学差异。
1.2方法
1.2.1评定工具与方法:选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和老年临床评定量表(SCAG),由训练护士和主管医生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后对患者进行分析评定,参加评定的人员均经过量表培训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将量表评定结果进行t检验。
1.2.2实施方法:药物治疗不变,同时进行一系列的康复训练,训练时间为6个月,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1],第1-3个月,日常生活训练、基本就业训练、简单的体育训练、被动音乐欣赏和人际交往训练等。日常生活训练:自觉遵守病房的作息制度,起床后整理床铺,主动搞好个人卫生,每天按时训练。简单就业训练:根据患者的体能和素质,每周定期进行室外环境清扫、浇水和锄草等。简单体育训练:每天上午定时做体操和进行健身器械训练,采用模仿、示范的方法,结合分析、讲解、模拟等方式,掌握正确动作和姿势等。被动音乐欣赏:按活动时间表安排,听音乐,每次5-10分钟。人际交往训练:鼓励病人与其他病友交往,鼓励向医生和护士表达自己的愿望。训练每周五评分,每月进行总结,一季度进行表彰,对评分高的或成绩好的给予物质奖励,表现突出的予以外出旅游的奖励。
慢性老年精神病患者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性别上无差异,存在其他影响因素,比如年龄、身体状况、依从性、以及康复训练的工作人员的素质等,在训练过程中注意排除以上影响因素。慢性老年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下降,意志活动减退,思维贫乏,动作缓慢,生活质量低下,运用训练和各种奖励机制相结合的正性强化机制,使病人建立优良的行为,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对慢性精神病患者是有效的。
4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训练6个月后,病人的情绪抑郁、意识模糊、始动性、疲乏、总分显著增高,说明康复训练使患者的主动性增加,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有所改善。病人的社会兴趣、个人整洁和总积极因素等显著增高,而激动、退缩和总消极因素等显著降低,这说明康复训练能激发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患者的认知功能的恢复,对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减慢精神衰退速度,延缓衰老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赵利国,宋惠英.4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训练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5.15(9):542-543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综合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743.32 R255.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10-1015-02
吞咽障碍是急性脑卒中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51%~73%。吞咽障碍会对病人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影响,如口腔内食物不能顺利进入食道而经气管误吸入肺,引发反复肺部感染,甚至发生窒息。吞咽障碍常造成电解质紊乱、脱水及营养不良等病症,影响卒中病人的康复,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及病人死亡率明显增高。现应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综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作用与疗效,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选自2004年10月~2006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MRI)证实,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入选标准:①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②无严重认知障碍,能理解执行治疗人员的基本指令;③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共人选86例。其中脑出血12例,脑梗死74例;基底核及内囊病变引起的假性球麻痹78例,脑干病变引起的真性球麻痹8例;男58例,女28例;年龄48岁~81岁;病程21 d~60 d,平均28.3 d。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与治疗组(42例)。两组性别、年龄、吞咽障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评价与诊断 通过问诊及主诉,在掌握基本资料的基础上,仔细观察病人进食情况,作出评价与诊断,或做X线造影检查,30%~40%的吞咽障碍无呛咳。目前常用饮水筛选实验与洼田氏饮水试验两种方法评定。
1.3 康复训练方法
1.3.1 基础训练 通过反射刺激(如快速轻微叩击、按摩、冰块刺激、震动、持久的牵张、挤压以及抗阻力的运动等)恢复吞咽功能,改进口部、面部肌肉及舌肌、喉肌的随意运动能力,刺激或激活咽部肌肉的收缩,强化吞咽反射。包括口、面、颌和舌肌群的运动、呼吸功能、发音、喉上提、内收、吞咽功能训练。
1.3.2 直接训练 进食时的正确、食物形态、用量及综合训练,逐步恢复自行进食能力。
1.3.3 补偿技术 手法诱发吞咽反射,可用于口腔中含有食物但不能产生吞咽运动的病人。空吞咽、交替吞咽及点头吞咽,既可诱发吞咽反射,也能除去滞留在口腔及咽部的食物。头部姿势的改变,可关闭气道,并可利用重力使食物沿健侧转移到咽部,有利于吞咽。
1.3.4 呛咳的处理
1.3.5 心理治疗 吞咽障碍的病人常合并肢体、语言及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往往更为严重的影响病人的康复。病人表现为抑郁。焦虑、对生活失去信心,因而对各种治疗都缺乏主动性,特别是对康复训练不合作。要首先解除病人自卑心理,积极的疏导、安慰和关心病人,消除不良心理;生活上给予帮助,增强信心,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1.3.6 针灸治疗 针刺翳风、完骨、翳明、天容、天突、地仓、颊车、水沟、承浆、下关、风府、人迎、廉泉、百劳等。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吞咽功能基本恢复,能正常进食;好转:吞咽功能改善,可顺利进流质饮食;无效:吞咽功能改善不明显,仍需鼻饲。
1.5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软件,检验方法采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康复疗效的比较(见表1)
2.2 治疗组洼田氏饮水试验的比较(见表2)
3 讨 论
吞咽是一种需要有良好的口腔、咽、喉和食管功能协调的反射性动作。吞咽过程的协调一致受制于脑干的吞咽中枢。而脑卒中病人的吞咽障碍主要是随意性舌运动开始时间延迟,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运动协调性降低。主要见于延髓麻痹和假性延髓病人,单侧皮质脑干束受损者也可出现一过性的吞咽障碍。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病人中,中重度者占1/3,而其中又有1/3未经及时治疗,后变为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