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设备概念

计算机设备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设备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设备概念

计算机设备概念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程实现问题,分析比较了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清华大学和我校等几所大学“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情况,探讨了作为“计算机组成原理”的重要实践环节的“计算机设计与实践”课程的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设计与实践;实践教学;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硬件系列课程中的核心课程,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对其它课程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先修课程为“汇编语言”、“数字逻辑”,它又与“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接口技术”等课程密切相关。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结构的分析、应用、设计和开发能力。“计算机设计与实践”课程作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后续课程和实践环节,将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深化到应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仅传授有关硬件设计的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的结合,实践教学内容不仅要将组成原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还需将知识综合灵活运用,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1]。

本文主要探讨“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程实现问题,对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清华大学和我校等几所国内外知名大学所开设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分析研究,以期为“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重要课程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提供借鉴,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与国际化接轨。

2 国内外教学情况

2.1 UC Berkeley

UC Berkeley大学的课程名称为“Machine Structures[2]”,选用教材为Patterson和Hennessy的“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Design: The Hardware Software Interface, Third Edition”。参考教材为Kernighan和Ritchie的“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Second Edition”。

课程从机器结构高层设计的抽象描述到基本逻辑部

件的CPU设计,用C语言和MIPS汇编语言来介绍机器的抽象描述。课程内容主要有数的表示、C语言简介、存储管理、MIPS、浮点表示、输入输出、中断、磁盘存储、网络、缓存系统、虚拟存储器、逻辑设计、CPU结构,包括CPU数据通路、CPU控制等和流水线技术。

对应教学内容,都有相关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编写和调试C和汇编语言的编程能力和用硬件描述语言模拟硬件的能力。相应的作业和设计题目强化学生对机器结构和实现的理解,简单的设计包括用C语言写的机器语言解释器,缓存模拟器和一个CPU模拟器。

UC Berkeley大学的课程主要讲授C和汇编语言编程,高级语言如何转换为机器语言,计算机的体系结构,中断,缓存,地址映射,CPU设计等,课程内容较广。

2.2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大学的课程名称为“Computer Architecture[3]”,选用教材也是Patterson和Hennessy的“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Design: The Hardware Software Interface”,参考教材为Donald Thomas的“The Verilog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 Fifth Edition”。

课程讲授如何选择和连接硬件元件来创建一个满足功能、性能和成本需求的计算机,介绍了现代计算机的基本的硬件结构,如何用Verilog语言设计处理器的控制单元和数据通路,如何使机器指令同时执行,以及怎样设计快速存储系统。

教学形式包括课堂讲授、作业、实验和报告。

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实验要求学生用Verilog实现一个具有缓存和分支功能的超标量流水线处理器,处理器实现MIPS指令集的一个子集。

成绩评定方式为作业占10%(共有10次作业),实验占30%(共有5次实验),两次期中考试(各占15%),期末考试占30%。

2.3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的课程名称为“计算机组成原理[4]”,选用教材为王诚的《计算机组成与设计》。

课程主要介绍简单、完整、单处理器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和内部运行机制,主要讲授数据表示、运算和运算器部件,指令、指令系统和控制器部件,多级结构的存储器系统,输入/输出设备与输入/输出系统等。课堂教学48学时,实验32学时,其中16个课内学时和16个课外学时。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原理验证性实验,第二部分为工程设计项目,采用教学计算机TEC-2000实验平台。验证性实验题目为“TEC-2000-16位机教学计算机的简单用法与运算器实验(2学时)”和“TEC-2000-16位教学计算机的控制器实验(2学时)”,工程设计项目题为“设计与实现TEC-2000 8位教学计算机系统(28学时)”,要求学生在实验中,以16位教学计算机及其软件模拟系统为基础,独立设计和实现一台8位的计算机。

考核方式包括作业、验证实验,大实验、学习报告和期末考试。

3 我校“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情况

我校的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选用教材为唐朔飞的《计算机组成原理》。

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各子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实现技术,建立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概念,主要讲授系统总线、存储器、输入输出系统、数的表示、计算机的运算方法和运算器、指令系统、CPU的结构和功能、控制单元和控制单元的设计。课堂教学52学时,实验16学时。为更好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做到教师与学生按1:15的比例,体现了个性化教学的思想。共有6个实验题目,包括存储器实验(设计型,3学时)、基本输入输出实验(综合型,3学时)、中断实验(验证型,2学时)、运算器实验(综合型,2学时)、控制器实验(设计型,3学时)和综合设计(综合设计型,3学时)。实验成绩根据预习、表现、报告等方面综合打分。

成绩评定由三部分组成,.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80%,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10%,实验能力占总成绩的10%。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实验课外,还增设了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设计与实践”课,作为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必要补充。该课程是一门以应用为视角,进一步提高学生硬件方面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的课程。课程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以实践为主(18学时授课/60学时实验),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硬件设计工具的功能和用法,初步掌握计算机部件和CPU的设计方法和调试方法,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设计与实践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科学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系统级的认识能力。建立整机概念,掌握自顶向下的问题分析能力,既能理解系统各层次的细节,又能站在系统总体的角度从宏观上认识系统,然后将系统很好的分解为功能模块。这种理解必须超越各组成部分的实现细节,而认识到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结构以及它们建立和分析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应该以深入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为基础的。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计算机实践教学是计算机课程的重要环节,学好计算机仅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课堂讲授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计算机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要通过实际操作将所学到的知识付诸实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5]。计算机设计与实践就是从理论、抽象、设计三个方面将计算机系统内部处理器、存储器、控制器、运算器、外设等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达到互相支撑、互相促进的目的。

培养学生完成工程项目能力。计算机设计与实践课程不仅仅是对理论的验证,重要的是技术训练和能力培养,包括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书写能力和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的培养,也就是要注重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学生完成项目实践的能力。

在计算机设计与实践课程中,对学生来说,要求学生完成的设计内容是一个相对较大的设计项目,这样的项目涉及到不同课程中所学原理的应用,从而可以使学生把各阶段所学的内容都联系起来,达到综合应用的目的。

4 教学分析

从上述几所学校的课程教学情况可以看出,目前“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基本上都是采用“课堂教学+课程项目实验”的模式,课堂教学讲授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项目实验主要是为了加深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培养动手能力。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数据信息的表示,运算器,指令流程,微程序控制,组合逻辑控制,存贮系统,I/O,基本外设等。国外大学侧重于系统结构,侧重于软硬件接口,而国内大学侧重于组成,侧重于逻辑实现。比较而言,国外的教材在新技术的介绍、教材的更新换代方面较有优势。

从实验内容的设计上,基本都涵盖了验证型、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内容,最终都以实现一个处理器作为综合设计型实验内容。我校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之后更开设了一门实践性为主的“计算机设计与实践”课程,来加强实践教学。

从考核方式看,考核形式都比较多样,包括作业、实验、报告和考试等。在考核方式上,我校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略显单一,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

通过以上各学校课程教学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我校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上都基本与国外一流大学接近。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应适当引进介绍当前计算机发展的新技术,或指定一两本课外参考书,使学生除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外,还能了解当前计算机的新进展、新技术。

在考核方式上适当增加实验的比重,增加大作业、报告等考核形式,使考核形式更多样化。

参考文献

计算机设备概念范文第2篇

解析系统资源

一个计算机设备要能正常工作,必须要通过一定的系统资源与主机进行通信。但当新的板卡装入计算机后,往往会与已有的计算机设备发生资源冲突,而不能正常工作。最常见的也是最轻易出现的资源冲突就是IRQ、DMA和I/O冲突。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IRQ、DMA和I/O的概念。

IRQ(Interrupt ReQuest)

意为中断请求,每一个设备都有一个IRQ,用以向CPU发送服务请求,称为中断。一般来说,计算机有16个中断线与各种需要用中断方式工作的不同外设相连(每个中断线有一个标号也就是中断号),当一条中断线被激活后,CPU就会立即停下当前的工作,装载一定的中断处理子程序(中断服务程序),这个程序执行完成以后,系统回到刚才的断点,继续原来的工作。假如两个设备拥有一个中断号计算机系统中的某些部分就会停止工作,甚至会导致整个计算机系统崩溃。

DMA(Direct Memory Address)

直接存取通道。主机与外设之间的数据传送,一共有两条途径:一是用CPU来治理的数据的传送;二是用专门的芯片完成数据的传送。所谓DMA,就是不经CPU,外设同内存之间相互传送数据的通道,在这种方式下,外设利用DMA通道直接将数据写入存储器或将数据从存储器中读出,而不用CPU参与,系统的速度会大大增加。在PC机内部,DMA通道的分配如下。

I/O(INPUT/OUTPUT)

输入/输出端口,计算机外设与主机(CPU和内存)进行通信时,是通过接口来进行的,这个接口就叫做端口。每个端口赋与一个端口号称为地址。每一个端口都包含一组寄存器(数据寄存器、命令寄存器和状态寄存器)。每一个想和CP U通信的外设都有不同的I/O地址,在PC机内部一共有1024个地址。

Windows的即插即用

计算机的所有IRQ号、DMA通道和I/O端口等系统资源均作系统接管,并由其根据情况进行智能的分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即插即用。然而这种即插即用是有前提条件的:要求有即插即用的BIOS、即插即用的设备和即插即用的操作系统,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可能会引发设备冲突。

计算机设备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理念 问题 规划

一、引言

信息技术地不断发展,信息化教学已经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计算机实验课已成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验操作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因此,加强计算机实验教学是适应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理念

计算机实验课最基本的目标是教授学生基本的办公软件操作技能,以及验证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动手解决问题能力。通过上机操作更加了解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素质,是当前高校实验课的重要工作之一[1]。

计算机实验教学应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主线,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运用办公软件处理日常工作为核心。重点要改革实验课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旨在改变计算机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理论学习和实验学习相互协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适应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

三、目前实验课堂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计算机实验课,只是注重学生完成实验作业。忽视了学生应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验课上,学生只是满足于实现实验指导书上的例题以及验证一些理论问题。只要按照课本的操作步骤逐一实现即可。课堂上学生变现无所事事,大部分学生选择打游戏,聊QQ,浏览网页。大部分时间关注于网上娱乐,缺少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达到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当前学生在计算机实验课上无所事事,搞娱乐的现状。应从改进计算机实验课教学规划入手,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实验教学的规划

目前,高校计算机实验课分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实验课程和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实验课,所有的实验课都有很强的操作性,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可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教学可以分为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以及研究性实验。改善实验室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建立网络信息和多媒体教学的资源平台,充分发挥计算机为载体的现代化多媒体作用,运用互联网和校园网的协作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资源互补,使得学生通过上机操作掌握更多的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2]。

根据实验教学的目的性可以将计算机实验教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技能层次,主要有计算机文化基础和网络基础的实验培训;第二层次技术层面的,主要有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实验课,培养学生程序开发和设计的技能;第三层次是拓展运用能力,主要与专业相结合,以计算机为基础结合科技前沿技术发展的专业课程。

五、实验教学的改革的方案

实验教学是整个计算机实验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应用的操作能力和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说,实验课比理论课更为重要。基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获得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改进方案:

(1)创新培养方案,优化教学管理模式。根据现行计算机培养目标,审定计算机教学大纲,形成更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和体系。加大实验教学重要性,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2)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加快计算机信息网络的系统建设,构建实验教学资源平台,以多媒体教学方法和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方法进行有机融合,利用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堂,由传统的教师为主体转为教师主导、师生互动的模式。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计算机实验课的空间。

(3)重视计算机实验教学地研究,积极创新实验教学。第一,充分发掘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利用立体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效果,运用电子教案、动画等多媒体技术案例,有效的展示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第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三,改革考核方法,以纸质化考核方式转向网络环境平台下的考试系统,实现部分考试无纸化考试。第四,提高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通过实验设备的开放使用,以鼓励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积极调动学生课堂的学习性和参与度。开展计算机实验课基本技能的竞赛,规范考核实验操作结果,激发学生实验课学习兴趣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4)规范制度管理

计算机实验室是一个集硬件设备、网络设备、教学设备于一体的多功能教室,涉及到计算机软件系统、网络通讯、供电系统、安全防卫等一系列系统工作。为了最大限度利用好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确保系统安全有效运行。需要一套便于管理、方便操作的科学管理制度。

第一,要实行严格的人机对应制度。防止学生损坏硬件、误删软件方便追责,也可以提高学生爱护设备的意识。第二,监控设备要充分运用,方便实验指导和学生作业提交。第三,科学答疑机制。课堂上教师要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学生和老师互动解决问题。课余要充分发挥计算机设备的功能方便学生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第四,建立负责人和日志制度机制。机房开放时间确定一个负责人,检查实验室设备的完整情况、负责机子开启,以及上完机后实验室卫生、对硬件的运行情况和异常情况进行登记,方便及时维护和维修以及机子的关闭。

六、结语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计算机实验教学要依托网络为载体,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体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应时代需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掌握关键技术,提高其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实验课成为服务教学和科研重要场所。

参考文献:

计算机设备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供电 网络终端 计算机 信息安全

1 信息网络安全面临形势

所谓信息安全是一个广泛而抽象的概念,建立在网络基础之上的现代信息系统,其安全定义较为明确,那就是:保护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及相关数据,使之不因为偶然或者恶意侵犯而遭受破坏、更改及泄露,保证信息系统能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

在电力企业,信息安全主要强调的是消减并控制风险,保持电力生产经营业务操作的连续性,并将风险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供电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特别SG-ERP系统的实施,为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风险,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和“三集五大”体系的建设对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信息网络桌面终端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风险分析

供电企业经过多年的信息安全建设,已建成了“双网双机、分区分域、等级防护、多层防御”的信息安全防护总体架构,网络隔离及网络横纵向边界的信息安全防护措施已日趋完善。由于网络用户人员数量庞大、情况复杂、分布广泛等问题的存在,信息安全的防护重点逐渐从网络层面向终端用户计算机层面转移。

涉及信息网络终端计算机的常见威胁、隐患和风险主要包括:恶意访问、信息泄露、破坏信息的完整性、非法使用、窃听、业务流分析、内部攻击、特洛伊木马、陷阱门、抵赖、电脑病毒、业务欺骗等。

上述风险对于供电企业信息安全产生巨大威胁,任何一台网络终端计算机出现信息风险漏洞,将直接波及到整个网络的信息安全,已经采取的网络边界、数据审计等防护措施将形同虚设,黑客或恶意破坏者就能轻而易举绕过所有安全防护、长驱直入、大肆破坏,对供电企业内部应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生产经营业务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 网络桌面终端信息安全防范措施

3.1 信息安全防范重在管理

由于网络终端计算机分布的复杂性可知,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信息安全并不仅仅是信息专业管理部门和运行维护单位要面对的问题,因此,全面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是确保信息安全的首要解决措施。

(1)建章立制,规范信息安全全过程管理。针对信息网络和终端安全风险,针对性地制定《信息安全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固化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流程,建立网络终端接入-调整-拆除-报废的全过程控制体系,遵循“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原则,将信息安全责任和压力层层下放,可以有效促进信息安全标准要求的贯彻落实。

(2)强化信息网络运行维护。采取对信息内外网终端计算机的人工抽检和技术巡检方式,定期开展对网络的全面核查,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高密度检查路由器、交换机等信息网络设备和防火墙、IPS等安全设备的策略配置,确保与业务需求相匹配。

(3)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作为信息安全保障基础性工作,针对信息系统的潜在威胁、薄弱环节、等级化防护措施、信息内外网隔离措施等进行综合评估分析,有效指导各单位系统地开展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和安全整改加固工作。

(4)严防网络终端计算机违规外联。违规外联是指信息网络及终端计算机设备违反相关规定连接了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其他网络。具体措施包括:计算机不得使用双网卡、严禁“一机双网”、内网计算机严禁外借、内部计算机统一外修出口、内部网络严禁私设路由器、严禁使用无线上网卡、手机、无线路由器等方式私自接入互联网、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私设任何形式的互联网出口、严禁外来人员使用内部计算机等。

(5)加强宣传培训,将信息安全要求传达到每位终端用户。信息安全并不仅是信息专业部门要面对的问题,如果大家不严格遵守相关的信息安全要求,信息安全事件就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考虑到网络用户的参培时间不可控的因素,可以采取分层级、多批次培训的方式,将信息安全知识和相关要求层层传达到每位用户。

3.2 充分利用信息安全技术手段

(1)部署桌面终端安全管理软件。桌面终端管理系统是确保桌面终端计算机安全的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基本功能应包括:内网计算机资产管理、运维管理、非法外联监控、注册基本管理、安全管理、安全监控强审计、网络接入控制、补丁管理、文件分发管理等。通过桌面终端管理系统的部署,可以全面掌控网络终端计算机的安全运行状况,有效提升信息安全管理效率。

(2)实行网络安全准入。综合采用设备监控、隔离检查、网络协议检测等多种技术,通过入网安全审核、账号弱口令检测、桌面管理系统客户端和防病毒软件安装更新检查等,及时保证终端达到安全入网要求。

(3)架设网络版杀毒软件和补丁更新。为了确保杀毒软件安装率100%,确保病毒库和操作系统补丁随时更新,在网络内部架设网络版杀毒软件和补丁更新服务器,以服务器-客户端的方式主动推送病毒库和操作系统、应用系统补丁,及时封堵终端计算机安全漏洞。

(4)利用安全移动存储介质交换数据。应用实施范围界定为接入信息网络的所有计算机设备,在终端计算机上安装安全移动介质系统客户端,通过服务器端平台进行安全策略配置,使终端计算机上的移动介质使用符合相关安全要求,最大程度地封堵通过移动介质非法外传或导入信息的漏洞。

(5)加强网络边界处防火墙、IPS、上网行为审计等系统防护。一方面防范外部网络对于信息内网的安全攻击和恶意入侵,另一方面可以全面核查内网计算机的上网行为,对于敏感信息、发送敏感邮件等违规行为予以自动阻断。

4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响网络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会不断变化,网络安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安全管理问题,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每位终端计算机设备使用人员要在日常工作中时刻牢记信息安全,杜绝安全隐患,严格遵守信息安全规定,共同维护信息网络和终端计算机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邵波,王其和.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计算机设备概念范文第5篇

1.1时代变化,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态度的巨大变化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计算机设备在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每天都会发微博、看电视、电影、新闻等。自以为每天都和计算机打交道,对电脑每个人都敢说是半个专业的人物,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学生对计算机课的热情度就自然会大打折扣,这样计算机课程目标就会很难达到。同时也是由于这种思想、心理的作用使得学生将计算机作为一个工具,事实上计算机的却是一个工具,的却是方便人们生活的工具,但是在中国人的心理,都不会将工具当成特别重要的东西,只是等到要用到的时候才会用。在这种思想心理的作用下,计算机课程就很难不成为选修课了。

1.2计算机课程定位问题

我国自从在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内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始,课程定位就存在着问题,就没有从根本上就没有将计算机课程放在重要的地位上,这方面的内容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在计算机课程一开始就是为基础课程,同数学、物理、英语等课程具有相同的地位,但是由于老师没有提起相当大的注意性。

2如何应用计算思维优化设置教学内容

2.1课程设置以及定位内容

计算机课程作为基础性课程,与数学、英语等重要理科性学习一样,需要得到相当的重视,作为必修课来设置,首先就是要做到的就是需要保证有足够的课时。目前大学阶段的改革内容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压缩课时,然而各专业都将这一矛头都指向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这一课程内容,更有甚者,有的高校甚至还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当程选修课,有的还将计算机课程取消。这样的现象与课程设立之处的目的有较大的出入不利于课程内容的开展。除了上述的内容之外,还要做到课程门类与课程数目的科学设定。计算机课程的安排应该根据专业每类加设或者减少课程内容,例如电子类的专业,就可以加设编程课程。课程的数量设置在每周两至三节课为宜。

2.2课程教学内容的制定

计算机课程究竟要讲什么一直是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所要关注的问题,现在的情况来看我国计算机教育教材内容相对来说较为闲散、繁琐。其实在笔者看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熟悉度越来越熟悉,学习计算机历史的意义并不是很大。同时我们要理解学习这些内容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与烦躁的心理,这些对计算机学习效果都具有不良的影响。然而本着计算思维,我国计算机课程内容的设定也要本着计算思维为原则。计算机自诞生以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二进制,以及计算机结构的设置情况。这一内容不但以前要认真学习,而且在现在以及将来都要认真学习。

2.3教学方法的设定

⑴重视概念含义

思维的含义内容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概念,一些准确科学的名词概念对于思维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学内容中我们应该引入详细正确的概念。然而有的大学在讲述计算机课程时,对有关概念的含义内容只是一言带过,从来不会深入探讨研究,这样对于学生计算思维的形成很不利,因此对于学生计算机学习成果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这种深究概念的教学方法应该得到大力推广实行。

⑵重视实践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