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言 文化 差异

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往。只有通过交往,才能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交往是文化的一种属性,是一切时间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条件。而许多学习语言的人往往重视语言方面的能力,认为只要学好语言就能进行很好的交往,而忽视文化差异对交往过程的影响。本文以集体主义文化一个体主义文化维度变量为出发点,从不确定回避程度,内群体的重要性,面子策略,隐私四个层面的对比分析来探讨由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交往失误。希望以此来引起人们对跨文化交际知识及能力的培养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视。

一、集体主义文化一个体主义文化

一般认为个体主义是西方文化的基石,集体主义是东方文化的基石。集体主义文化价值观:崇尚平和、集体主义、权威、等级结构、社会地位以及对上级的服从。强调顺应性、归属性,讲求自律、奉献、忠诚,以群体为取向,讲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对群体有依赖感。个体主义文化价值观:重视人权、尊重个性的实用主义与人道主义。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是唯一的、特殊的、与其他个体完全不同,因此个体利益是至高无上的。重视个人成就、个性创造、张扬个性。追求平等、提倡民主、不畏权威与等级差别。

1.不确定性回避程度。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与西方成型文化,中国的不确定性回避程度高,而很多西方国家正好相反,一般认为,在集体主义占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求平稳,尚统一”的观念根深蒂固;而西方成型文化的根本特征是个体主义,“冒险、竞争”精神备受推崇。

案例:

中西方在课堂教学中的差异。

中国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受听者,他们所要坐的只能是注意听讲,记笔记不能随便说话。在课堂上中国学生没有进行课堂讨论的过程,更不用说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否定老师的某种观点或对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老师在讲完某一段落后,也从不向学生们提出听懂了没有?“赞成我的观点么”等问题。

如果学生确实有自己的看法并向老师提出异议,教师就会觉得很没有面子,觉得这是对尊严的挑战。如果学生有任何的不同观点或看法,只能在课后向教师提出更不用说在课上讨论了。学生们之所以没向他提问,是采取的强回避策略,竭力降低不稳定感,而西方人十分提倡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反驳他人的观点,乃至权威。西方国家如美、英、加等国的课堂是生动活泼的。教师在课堂上是学习的一员。同中国老师离不开讲台,书桌不同,外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任何地方,有时坐在课堂或讲台上,直面学生。激发学生的讨论及交流的欲望,很愿意接受学生们提出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和观点。并相互切磋和交流。

2.内群体的重要性。由于中国古代特有的家族式的社会结构以及中国人长期受儒家群体认同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形成了相对紧密的人际关系结构。美国社会以移民为主要社会结构,其文化核心部分由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构成,因此,美国人的人际关系相对松散。

在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中即使内群体的名称相同,势力影响范围却不同。比如一名大学教师,在个体主义文化的美国,其职业对个人的影响仅限于在学校或校友会上。而在集体主义的文化的日本或韩国,这种影响会涉及他的全部生活领域。

3.面子策略。来自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文化的人与来自个体主义价值取向文化的人在顾及面子方面所采用的策略和方式以及所涉及的关联是不相同的。非直接表达是表达礼貌的一项重要机制,所有的礼貌都是在顾及面子的情况下而激发出来的。由此可以说,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文化的人比个体主义价值取向文化的人更倾向于间接表达。

由于文化方面的差异,人们在社会交往方面往往会采取不同方式。为了使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中国人倾向于做好每件事都避免公开抨击或反对某人。他们很少以“不”来回答问题。根据中国传统的观点,“不”的表达会使他人丢面子,不仅会影响团结,而且还会影响团队的和谐。美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则比其他文化的人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表达的更为尖锐和率直。他们通过直接表达来展现自己自由的思想。对于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东方人的间接表达让他们难以理解,即使他们的语言很优雅。在英语中有很多句子都表达了这种意思,“不要老在灌木丛旁打闹。”“要切题”等。

4.中西方在隐私方面的差异。隐私是心理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传统的宗法集体主义造就了中国人对外群体较强的排斥心理;而个体主义的西方人虽强调个体的隐私,但他们对外群体排斥感较弱。西方对隐私权尤其重视,对西方隐私概念的了解就是对西方文化的深刻了解。许多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专家经常报怨中国学生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如他们经常问诸如此类的问题:“你一个月挣多少钱?”“你结婚了么?”“你多大年纪?”中国学生很难把握怎样交流才能被对方所接受。

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文化意识的方法

首先,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每种文化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社会现实中形成的。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整体而言是相关的,每种文化都有糟粕和精髓。所以,我们不能轻视或大力褒扬某种文化。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而避免因文化偏见而导致的文化冲撞。

其次,英语教科书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各国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内容。教师应该注重教科书为初学者提供的问候语,人物称呼,握手等等的文化注释。

再次,文化偏见。也就是说,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简要地介绍一些中国同西方差异的知识。并如何集中精力讲授和倾听不同文化的交流方法。

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范文第2篇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就是特指基于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借助于一种通用语言进行的交往行为。其实质和内涵在于加强整合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旨在不断加强交际双方之间深入的交流与协作。 

二、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形式 

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存在着较多的不同之处,差异性比较明显,因此,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具体包括:中西方交际原则、交际时间以及语言和非语言交际形式等等方面的内容[1]。 

(一)交际原则和模式之间的差异分析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中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群体主义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具有较强的对比性。 

1.中国人交际行为主要来源于家庭和亲源的关系,归属感较强,体现出一定的集体主义特征。在传统中国文化中,过于强调家、国、天下的利益;关注群体关系的和谐性与利益性;个体利益包含在整体利益中,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等等方面。交际行为侧重于情感原则,属于情感型关系模式。 

2.西方人交际中强调个体意识的重要性,包括个人潜力的发挥和个人目标的实现。侧重于个人利益的追求,极力维护私有财产;人人平等、相互竞争、公私分明;在实际交往中,尊重个人隐私,对于像婚姻、年龄以及收入情况等等相关问题一概不在公共场所提及,甚至不能未经当事人允许就私自碰触他人的东西。因此,西方在交际行为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逻辑性。 

(二)交际时间取向方面的差异分析 

交际时间也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内容,根据中西方在交际原则和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来看,对于时间观念来说,也有较大的区别性差异。 

1.中国在时间观念上,属于“圆模式”[2]。由于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注重过程的整体思维模式。西方则属于“直线式模式”,注重时间的起始部分。 

2.从时间取向来分析,中国强调以过去为主,过于追朔事情的根源,而且强调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对人的积极影响,已经成为评价人物的重要参考标准。因此,也存在着较不完善的部分,主要表现在过于守旧、不思进取,缺乏时间紧迫感等等。西方文化的时间观着重于未来,眼光比较前卫、发展,时间观念非常强,并不强调一定要遵守传统习惯。在词汇的理解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区别,例如:针对“老”一字,中国对其理解为智慧和高尚的象征,西方则代表着年龄的增大,体力消耗。 

三、缩小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具体措施、策略 

通过上述中西方在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比较明显,无论是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还是宗教礼仪和文化习俗上,表现各有不同,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参照指标。因此,就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而不断缩小中西方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提高双方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 

(一)增强非语言交际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格外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大重视程度。例如:在交流模式中,西方人通常会使用眼神来传递相应的信息,被定义为“眼神交流法”;中国则不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通常很少甚至不会长时间用目光来直视对方。因此,中西方非语言存在的差异比较明显,要不断探索和发现二者在交际方式中非语言的影响因素,确保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 

(二)加大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 

要想更好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将理论基础知识和口语能力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要加强对语言语法知识和语言发展历史等等非语言交际能力了解和掌握,不断加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际上,中西方在其社会文化差异性表现非常明显,在积极全球化大范围的影响之下,二者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在经济、文化、社会的交流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障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缩小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任重而道远,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要不断理解、宽容和接纳。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积极部分,结合自身地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交际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以及传播,从而促进双方在国际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范文第3篇

跨文化商务交际语用失误中国日本从中国改革开放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到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商务大市场,由于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对象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各国在经贸领域由于语言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冲突时有发生。只有深入了解对方国家商务文化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把握经贸外语中不同于汉语的表达方式才能够避免不必要的“交际冲突”,实现有效的商务沟通。故而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语用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的概念最早由英国语言学家珍妮・托马斯(Jenny Thomas)在《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中提出。托马斯认为“所谓语用失误,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没有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的差错”。我国对语用失误的研究始于何自然等人,何自然在《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中指出,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形成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常见现象。研究语用的不得体对于跨文化交际、跨文化商务交际都具有现实意义。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理解使用该语言的本族人的社会文化心理和行为习惯,并能在用该语言表达思想时,也符合其社会文化心理和行为习惯,才能减少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商务交际的成功率。

二、中日商务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随着日本在中国投资规模的扩大,以及中日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两国在经贸领域由于语言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冲突时有发生。本文以中日之间的商务交际为例考察和分析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一)词汇语用失误

将母语的语言习惯或词汇意义直接套用到外语中,是比较常见的词汇语用失误现象。

在某公司宴会结束时,中方代表说「では、今日はこのへんでわりましょう(今天宴会到此结束)。话音一落,日方代表脸上露出了不悦之色。「わりましょう虽然表示“结束”,但是会使人联想到业务交往的“终止”。按照日本人的文化习惯,在商务宴会或会谈结束时会使用「では、今日はこのへんでおきにしましょう。「おきにしましょう的字面意思是“开始”,在宴会结束时,使用此词代表“结束”,隐喻双方的商务合作从此“开始”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二)待遇表达语用失误

日本人在人际交往中注重上下关系、内外关系、立场关系等因素,说话者往往根据己方与对方之间的关系,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被称作“待遇表达”。在待遇表达方式中体现日本商务文化特质的敬语表达方式在商务交际的语言表达中占据了绝对重要的位置。

中国代表看到日本代表手里的行李比较多,出于好意想帮对方分担部分行李,于是说:「お荷物を持って差し上げましょうか(我帮您拿行李好吗?)中方使用了“尊他语”的「~差し上げましょう,在语法上没有错误,但这类表达方式隐含有“施恩”之意,会使行为接受者觉得对方施恩于己,从而引起接受者的不快。在这样的商务场合,应使用自谦语的表达方式「お持ちいたしましょうか(我帮您拿好吗?)。在商务沟通中,如果待遇表达语用失误,轻则给对方留下不懂礼貌的印象,重则让对方产生误解。

(三)委婉表达语用失误

语言学家把委婉表达看成是一种修辞或一种文化现象,从修辞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委婉表达是日语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日常交流中被称为语言的剂。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说话对象,委婉表达也是不同的。即根据语境的不同,委婉表达要做相应的变化。

在商务宴会上,日方看到中方某代表的酒杯空了,客气的问是否需要斟酒,中方代表回答说:「いいです(好)。结果对方寒暄了几句就转身离开了。「いい作为形容词直译成“好”,但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常用于委婉的拒绝,意思是“不用”。而这种情况下中方代表如果接受日方的好意,正确的回答应该是「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非常感谢)。

日本因单一民族的文化特征,决定了其国民相近的思想情感,并且由于崇尚人际关系的和谐,致使日本人对他人的感受过分敏感,尽量不在言语上给对方带来不快,这正是日语委婉表达方式产生的心理根源。作为外国人,只有理解了这样的文化特征,才能在交流中避免语用失误。

三、减少和避免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对策

(一)加强对语言文化差异性的认识

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进行商务交际时,针对不同的文化需要不同的交际方式及不同的语用策略。理解双方国家不同文化模式及沟通方式是有效进行跨文化沟通的基础。要保障商务谈判成功,外语学习者不仅应该关注语言的差异性,还应该注意文化的差异性。通过听专题讲座或报告,通过观看视频,或通过短期实地访问和考查,使相关从业人员直观的接触最地道的外语和外国文化信息,切实体会由文化差异带来的语言差异,理解外语的文化内涵,力争用准确而得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从而避免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现象。以免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导致商务活动失败。

(二)培养跨文化商务交际语用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商务活动不仅是一种经济往来,也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由于各民族的语言文化差异会带来国际商务交往中的语用失误,从而可能带来商务交际的失误,所以,跨文化商务交际语用能力的培养对涉外企业商务人员非常重要。培养涉外企业商务人员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正确采取恰当的跨文化商务往来外语语用策略,克服跨文化差异引起的障碍,知己知彼,入乡随俗,深入了解,,就可以提高涉外企业进行国际商务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可以为企业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树立良好形象、从而实现跨文化商务交际活动的成功。

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使用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由于各国的语言文化差异会带来国际商务交往中的语用失误,从而可能导致商务交际的失误。通过加强对语言文化差异性的认识和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培养等,能减少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语用失误现象的发生,这对于我国涉外企业的发展和成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美]Sana Reynolds,Deborah Valentina.张微译.跨文化沟通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小泉保.言外的语言学――日语语用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孟瑾.日语语用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范文第4篇

1.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英汉语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

如动植物词汇、颜色词汇、地名词汇、数字习语等通过对比分析英汉部分词汇的文化内涵,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通过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 进而学习英语语法,减少中国式英语的错误 ,在传递文化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以英语思维模式学习英语 排除母语文化和母语思维的干扰,按西方人的观念和思维进行有效的交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广泛收集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如各类报刊,文摘 杂志等,通过大量的阅读 学生可以开阔眼界,有助于在深层次上对异域文化有所了解,教师可以借助此幻灯片,娱乐电影等,增加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

2.英语教学应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交际能力不但包括对语言形式的掌握 而且包括对语言使用社会规则的了解和熟识 ,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语言分析和文化比较相结合的原则 注意对比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语言不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在交际规则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英语的学生不但要了解而且要深入学习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 风俗习惯 交际规则,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 教师还必须不断引导学生加强对本国文化的学习。使他们逐步提高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在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从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2.1 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

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2 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

小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范文第5篇

【关键词】跨文化敏感度 跨文化交际能力 认同感 交际参与度 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一个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成功进行交际的能力,它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而跨文化敏感是跨文化交际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人激发自身理解、欣赏并且接受文化差异的主观意愿①,跨文化敏感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效果。所以对跨文化敏感进行研究,实际上就是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情感层面进行研究。为了解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差异,笔者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跨文化交际敏感度进行实证调查研究,以便于探寻跨文化敏感度内部各个层面间显著的相关关系,以期给跨文化交际研究者和英语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国内外研究现状

早在1958年就有学者提出,敏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能力,在交际中敏感的人可以洞察他人在行为、感觉和认知上的不同之处②。贝内特(M. J. Bennett)于1986年提出跨文化敏感的概念化框架,将跨文化敏感度定义为一种不断适应现实结构中的文化差异的能力,创建了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型(DIMS: 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这个模型将交际中的个体的敏感度从高到低分为了否认差异、抵制差异、最小化差异、认同差异、适应差异和差异融合六个阶段③。

美国跨文化交际领域的著名学者陈国明和斯特罗斯塔(1996)将跨文化敏感度界定为一个多层面的独立概念,是人激发自己理解、欣赏并且接受文化差异的主观意愿,属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情感层面。④跨文化敏感度较高的人在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时具备自尊自爱的心理,能够更快地适应陌生的环境,有很强的应付挫折和压力的能力,能从容地应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文化差异;对跨文化敏感的认识可以增进对文化的理解,减少文化偏见;跨文化敏感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多元文化的心态,这是对适应、了解和欣赏文化差异,促进适当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的积极驱动。⑤

国内关于跨文化敏感的研究始于2004年,从趋势上来看,我国的跨文化敏感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起步晚,实证研究少,尚未形成一定的趋势。相对于国际上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国内学者应当大力加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随机抽样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跨文化敏感度进行测量和分析,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248份。

本研究采取陈国明和斯特罗斯塔的ISS量表,运用SPSS对被试跨文化敏感度情况进行分析。量表一共包含24个问题,这24个问题可以集中反映被试的跨文化敏感水平。问卷中涵盖了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5个变量。交际参与度指交际参与倾向和参与程度,涵盖的问卷问题包括题1、11、13、21、22、23和24,其中第22题为反向计分项;差异认同感指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和认同程度,涵盖的问卷问题包括题2、7、8、16、18和20,其中2、7、18、20题为反向计分项;交际信心指对参与交际的信心,涵盖的问卷问题包括题3、4、5、6 和10,其中第4题为反向计分项;交际愉悦感指参与交际获得的满足和快乐,涵盖的问卷问题包括题9、12和15,此三题都为反向计分项;交际专注度指交际参与过程中交际主体的专注意愿和专注程度,涵盖的问卷问题包括题14、17 和19。被试需在数字1~5中选择:1代表非常不同意,2代表不同意,3代表不确定,4代表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

数据分析前对这9个反向计分项目进行了数据转换,接着运用SPSS17.0对五个变量的均值进行总体分析,得出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总体情况;再对五个变量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以便于找出五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与讨论

当代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现状。经过数据分析,得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生跨文化敏感度的总体情况,得到表1数据。

表1 跨文化敏感度总体数据

从结果来看,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普遍较强。均值数据表明,所有被试差异认同感和交际参与度水平最高,其次是交际愉悦感,再次是交际专注度,最低的是交际信心。两个极值的数据表明,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信心内部差异最大。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多接触外国文化,积极参与交流。

跨文化敏感度五因素的相关性。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可以了解到跨文化敏感度五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得到表2数据。

表2 跨文化敏感度五因素间的相关系数

由表2可知,所有相关性关系都呈显著正相关。五因素之间,相关性最强的是交际信心和交际愉悦感,数据为.563**,达到了中度相关的关系;交际参与度与差异认同感之间相关性系数为.484**,呈弱相关关系;交际信心与交际参与度之间的相关性系数为.462**;交际参与度与交际愉悦感之间相关性系数为.447**;交际愉悦感与差异认同感之间相关性为.443**;其他的相关关系都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由此可以得出,各个因素之间存在着比较紧密的影响和制约关系,为我们进一步探讨跨文化敏感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结论

数据表明,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总体水平较高,多数学生都有很强的差异认同感,交际参与度的均值也表明了多数大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交流活动。交际信心的均值略微低于其他四个因素,这也许表明在交际中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信心不足,或者是因为参与交流的机会不多缺乏锻炼,导致了对直接参与跨文化交际的生疏和胆怯。

五个因素之间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信心相关性高达.563**,也就是说有较强自信的大学生更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愉悦感,更享受文化差异、互换知识信息的过程;交际愉悦感增强了,交际信心也会随之提升。交际参与度与交际认同感也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大学生在交际中如果有认同差异的意识,那么自然会参与到交际活动中去;随着参与的深入,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和体会也会随之加深。交际信心与交际参与度的相关度也很明显,说明具备信心的大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交流活动。大学生的交际信心可能来源于英语水平的高低,英语水平高的学生会主动去参与交际,并且在交际中善于倾听对方的观点、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得敏锐而灵活。其他相关关系都比较微弱,说明这些因素也同时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跨文化敏感度这一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和灵活性。

就外语教学本身而言,跨文化交际是和异文化互动交际的过程,语言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弱会直接影响到外语教学效果。因此,对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将有助于解决如何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问题。现有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已经表明,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性程度最高,是学习和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先决条件,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利用两者的相关性关系通过提高跨文化敏感度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者分别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硕士研究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教授)

注释

①Samovar, L.A. & Porter, 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Bering: Peking Unversity Press, 2004.

②赵萱:“跨文化敏感度:理论范式、测量方法与应用前景”,《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2期。

③Bennett, M. J. Basic Concep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Yarmouth: Intercultural Press,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