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信息化服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DOI:10.3969/j.issn.1674-537X.2015.12.026
一、齐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现状
齐齐哈尔市是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基地。近几年,齐齐哈尔引进了很多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了本市的农业信息网,还建立了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框架,引进单独的服务器,申请了农业信息网域名,建立了5个市级局域网,同时购置了农业信息网设备七百多套,很多乡镇开通了农业信息专栏,在农业生产上采用了LED、GPS等技术。齐齐哈尔还拥有用于检测灾害性天气的预警系统,有的县还建立了自动雨量检测系统和自动气象站,这些系统都对减轻农作物灾害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目前,齐齐哈尔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应用最显著的就是农业信息网,已经了各种农业、农业信息以及先进技术一千多条,包含了农业生产各方面的信息,农民们可以从这种网络方式中受益,足不出户了解最新的农业信息。总的来说,我们应该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对市场信息进行充分利用,以达到盈利的目的。
二、齐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业人才
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与了解农业信息知识的专业人才是息息相关的。在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中,人才是一种最具有潜力的资源,能在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中起到创新和推动力的作用,这些人才可以是技术研究人员,也可以是信息处理人员,同样,也可以是在政府部门服务于信息化的人员,无论是在农产品生产技术领域,还是农业知识教育领域,这些专业人才都能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各种信息与支持。然而,这类专业型人才在齐齐哈尔市的缺少,影响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二)政府政策以及宣传不到位
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以及巨大的投资,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直接影响到它的运行,政府需要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起到主导作用,并且将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当做一种责任,建立政府主导模式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同时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然而,齐齐哈尔市政府对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还不够重视,虽然政府总是强调完善农业的信息化模式,但是却忽略了建设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有了完善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才能做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户是不知道政府相关文件或者政策的,或者很多农民只是听说有的政策,却不了解其中真正的内同,只有当上头明确强调任务的时候,大家才对其有所了解,可见,各级农业信息化服务推广单位在这方面的作用没有显示出来。
(三)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落后
齐齐哈尔市农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少,大部分农户表示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是通过电视,有的是广播,还有一部分表示是通过和周围的人交换信息得来的,一小部分是在外出时通过别人的话语中得知的,甚至有少部分人表示信息闭塞,很多信息都不知道。齐齐哈尔市的信息化建设依旧受到技术及资金的约束,虽然有相应的农业信息网站,也有电视计算机,但是这些基础设施远远满足不了农户对于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对于这个对信息资源极度渴望的时代,齐齐哈尔市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中的基础设施还不算先进,这严重阻碍的齐齐哈尔市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四)政府与农户之间缺乏信息反馈
从齐齐哈尔市的信息化发展的整个流程来看,政府是发展信息化的倡导者,农户是信息化的受益者。农户只是接收政策,享受信息化服务,却很少有人对使用情况作出相应的反馈,所以在信息系统的研发过程中,信息人员不知道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只是主观地去研究信息化服务体系,不能有针对性地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设计这个服务体系,也不知道农户对各种信息的把握情况以及理解程度,这造成信息技术人才在完善服务体系的过程中没有针对性,同时也会造成无效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
(五)对信息的采集和处理的方式落后
齐齐哈尔市目前没有一套完善的信息采集标准,导致信息资源零散、有效信息量少、权威性低等问题,这成了整合和采集农业信息系统中各种农业信息的一大障碍。同时,齐齐哈尔市没有专门对农业信息进行采集的队伍,信息采集和处理也是一门技术,专门的信息采集与处理人员能够提高信息采集的效率和有效性。研究还发现,齐齐哈尔市没有足够的信息采集点,导致信息资源没能得到很好的整合和信息资源库中信息的缺乏,另一方面,信息不能够及时得到处理与传播,这严重影响到农业信息化的质量。同时,政府不重视各种软件的开发,没有先进的数据库,让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加工,影响了信息的使用价值。
(六)信息传播渠道单一
目前,齐齐哈尔市农民一般借助现有的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等方式得到信息服务,这也是目前比较传统的方式,虽然目前齐齐哈尔的网络比较普及,但是总的来说,农民对网络的使用率比较低,所以目前农民的信息获取渠道主要靠大家的交流、合作社的广播、电视、报纸以及政策的通知等,信息服务渠道很是单一。
三、齐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发展对策
(一)加强基层信息服务人才的培养
信息化服务的主体其实是人,所以齐齐哈尔市应该把建设一支雄厚的精通农业信息网络知识的人才队伍列为工作重心。可以建立专业的专家服务团队,其中,用专业或者学科来对专家服务团队进行分类,例如分别是农、林、牧、渔等,并且对团队成员进行专业的培训,让服务人员有规则可循,在团队确立后,为各个团队设立相应的数据库,并且设立专门的机构,让大家各司其职,更好的服务于农户。针对基层人员,可以聘请国内外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同时安排一套完善的培训机制,进行农业信息化技术、网络知识的培养,储备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并且颁布在职培训、资格认证等政策,让这些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农业信息化,提高信息化服务质量的同时,用专业的方式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二)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并完善政策
在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政府一直扮演着组织管理者的作用,也是信息服务的强大支持者,主导者的角色对加快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进度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政府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提高对齐齐哈尔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政府管理部门带头组织进行一些农业信息化教育宣传活动,给农户们普及农业信息化的知识,引导农户发展信息化农业。应该增强工作人员对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建立相应的信息研究机构,专门对农业信息化进行研究,加快齐齐哈尔市农业信息化的步伐。在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上给予资金上的支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或者相关农业信息化活动。设立下属的农业信息协会之类的机构,由农户执行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调控职能,做到人人参与,调动大家行动的积极性,让大家体会到农业信息化带来的优良效应。政府应该制定一定的财政补贴政策,让农民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得到实惠,提高农民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好坏将对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有重大的影响,没有好的基础设施,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建设就得不到飞速发展,因此,不要过于盲目,应该根据各乡镇的具体需求提供必备的基础设施。应该以乡镇的信息网络为核心,整合电视机、电话、计算机网络资源,提倡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资源,提倡传统媒体与现代网络相结合的信息化服务基础设施,应该让电话、电视机等基本的设备得到普及,并且搭建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信息服务站点,在社区建立信息服务中心,将信息化服务落实到每户甚至每个人,让农民享受近距离的信息化服务。网络设施的建设水平被看做是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一种象征,我们需要结合传统的媒体与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合力建设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所以,我们一方面需要投入一定的电脑和网络设备,做好基础设施的准备,然后需要普及网络到乡镇的龙头企业,农业买卖市场,甚至到每个农户,另一方面,应该成立各种模式的农业信息建设项目,逐步普及信息网络,让信息资源得到大范围的共享,完善基层服务站的建设,利用网络设施,在各个农村服务站给农户提供信息查询,浏览等服务。建立农业远程教育基地,培训一些专业人员,在基地远程对农民进行农业信息化指导,让农民在家也可以享受农业知识的传播。
(四)加强各部门与农户的沟通
信息服务体系最终是服务于各个农户,信息服务体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户的农业发展,所以只有和农户有了很好的沟通,才能知道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因此,一方面,政府应该派相应服务人员定期下乡或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农户对农业信息化服务的满意程度,并且对其进行整理,用于对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改善。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在信息服务站放一个意见薄或者绿色信箱,实行匿名制,鼓励大家向上级部门提意见,工作人员定期查看信息薄并根据情况对工作进行改善。
(五)整合信息资源
农业信息服务的终极目标就是提供有效的农业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所以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是很有必要的。首先,设立专门的信息资源整理部门,对信息资源的整合进行总体的规划和指导;然后,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设立与各种信息资源相对应的数据库,让各种信息资源各归其位,避免了信息的重复;然后,政府应该重视相关软件的开发,将其运用到信息资源的整合上。
(六)扩宽信息服务渠道
关键词:农业物流;信息化;物流保值
一、国外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国外农业信息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农业科学计算;70年代工作重心是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数据库开发;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初以来,研究重点转向知识的处理、自动控制的开发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网络技术因具有可及时、准确、经济、全面地搜集所需信息的特点,因此,信息网络正在迅速向发达国家的农村延伸。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农业中心网络系统是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于1975年创建的AGNET联机网络,可提供200多个不同用途的农业软件。其他如美国的AgcomputingInforlinc、AGRISTAR、GRIN,英国的AGRINET,日本的CAPTAIN,澳大利亚的CISC,荷兰的EPIPRE,加拿大的GiassRotsInformart等都是较有名的农业信息网络。这些网络服务于农业生产管理,已取得巨大成效。
二、中国农业物流信息化服务
农业物流的流体——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生化特性有别于一般物流的流体,所以农业物流系统及储运条件、技术手段、流通加工和包装方式都具有独立性,而农业物流的设施、设备和运输工具也具有专属性,加之农业生产的地域性,以及生产的季节性与常年性消费需求之间的对立,造成了农产品供需的时空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基本途径就是发展现代农业物流。随着《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的实施,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投资和产品贸易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农产品物流作为协同发展的关联产业也将步入快车道,农产品物流将越来越成为农业产业化和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农业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工商总局曾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十五”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意见》提出我国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加快农产品的储藏、加工、运输等物流设施建设,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
21世纪是信息经济的时代,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世纪,而信息化逐步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农业物流信息体系中既包括农业市场信息,也包括农业物流的资源信息,而现在农业信息系统和农业物流信息体系所能提供的信息品种和质量都不能满足需要,缺乏有效的信息导向,农资和农产品物流的流向带有盲目性,流程不合理,这是导致在途损失严重,影响流体保值增值的重要原因。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把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不但能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而且能降低农业信息的获取成本。基于INTERNET,处于不同地域的生产者可以使用农业专家决策支持模型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可以浏览WEB多媒体文档,还可以随意连接其他农业信息网站。它通过信息和知识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把农业物流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物流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
因此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信息系统具有六大战略意义:提升农业聚集效应,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专业化,加强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保障农民利益,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三、物流信息化服务系统
1.我国目前农业物流信息化系统的不足
在国内从信息收集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应用与开发搜索引擎技术、自动编辑系统、自动撮合系统。比如,北京农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自动编辑系统、自动撮合系统。中国农网的所有栏目均具备模糊查询功能,方便用户对信息的搜集。从信息的传输、方面,基于互联网的传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全球资源共享的特点,可以更好的实现对自己需求的信息传播。
目前的物流信息系统主要采用的是两层或三层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和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在两层C/S模式下,客户端需要通过网络远程与服务器交换数据。这样,网络上可能会有大量数据传输而造成网络瓶颈;另一方面,这种模式的维护费用很高,而且这种模式造成了信息系统的重复开发。现代物流趋于全球化,加上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企业开放产品的查询信息给所有的潜在客户,所以服务器的负担也就越来越重。三层C/S模式由客户平台、中间层和数据库服务器组成。在这种模式中,中间层将客户与数据库隔开,减轻了网络的压力。但是三层模式会给应用系统带来性能管理方面的问题,而且很难确定性能故障发生在哪一个特定的服务器或网络连接上。B/S模式中,用户界面完全通过浏览器实现,一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实现,但主要的事务逻辑还是在服务器端实现。B/S的主要缺陷有两点:第一,企业是个有序实体,而Internet面向的是一个无序的集合,B/S必须适应长期C/S下的有序需求方式;第二,企业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基于Internet技术上的应用,与这些应用连接,是B/S的一项极其重要而烦琐的任务。
除此之外,我国农业物流信息系统还存在信息市场发育的基本条件落后,信息传递速度慢,交互性差,信息内容单调,信息产品和技术的实用性差,信息咨询服务滞后等不足。
2.农业物流信息化系统的开发方向
开发基于对等网络的农业物流应用软件,使物流服务网络中的结点所具备的功能模块:
信息及:用户通过信息平台将自己的需求信息到物流增值服务网络上。为了保证有效信息的可用性,用户在信息的同时,要系统选择一些结点作为自己的,将信息复制到这些结点上。为了防止过期的信息占用存储空间,需要一种机制,对存储空间中的信息进行控制。
信息搜索:由于信息分布在网络上不同结点,系统提供一种高效的搜索机制向用户提供全面的搜索结果。
信息过滤及优化:随着网络上信息量的迅速增加,系统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对动态信息流进行过滤,仅把满足用户需求的文档传送给用户,以运筹学中优化物流系统的模型为理论依据,可以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
信息安全:为了保证信息的可靠、有效以及整个物流网络的安全高效,需要对信息者的身份进行认证,防止散布虚假信息、有害信息等。各模块相互合作,使系统的操作性、安全性、效率性有机结合,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科技信息化;科技传播体系;专家资源整合;优质科普资源;科技传播信息平台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055-02
1 科技信息化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科技对其贡献率在众多涉农领域的处于的主导地位。进入新的21世纪,农业现代化的内容更为丰富,包括农业生产水平、农村经济水平、农业物质投入、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农业科技与教育、农村环境等。不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如何拓展,其本质在于不断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形成新的生产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益。[1]近年来,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农业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从国家层面来看,近年来,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推进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山东、湖南等试点省的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山西省来看,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全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农业信息技术示范应用的星星之火在三晋大地上不断点燃,扩散。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化基础网络已经基本建成。二是信息资源建设有良好的基础。三是信息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现阶段,要加快我省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就要以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以发展农业信息咨询产业为突破口,以现代化信息化传播技术为手段,以丰富的科普资源为载体,以农业科技人才为依托,建设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培育公众信息意识市场意识,从而推进农业科技信息化进程。
2 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是农业科技传播的重要手段
近几年,山西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山西省科协组织实施了以科普惠农为中心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百万农民学电脑”“新型农民远程培训”“科普惠农绿色通道工程” “山西农科110服务体系建设”等一系列科技下乡、科技入户工程,提升科技传播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山西农业科技进步和发展水平,为农村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大环境下,我省农村科技工作面临最为紧迫、最为现实的问题是,选择一个行的通路径、建立一个能够产生长期效果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把农村需要的科技及时流向农村、流向农业生产经营第一线,在这方面,山西省进行了许多理论探索和大胆实践。2005年开始,山西科技报刊总社探索建立以数字化实现科普资源共享,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科技传播效应的有效途径。以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发展公众传媒平台等,使信息资源得以充分的宣传、开发、应用和推广。如今,信息化已渗透到我省农村社会的每一个层面。一是资源共享。通过开发数字报刊、农业手机报、科普网络、农易通智能手机,发展科教影视、科技报刊、农村广播、农村科技信息栏等公众传媒,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科普惠农服务站、科普惠农示范基地等基层信息化服务组织网络,实现了能够为全省农业生产提供可共享的广泛性平台和快捷的数据化服务,广大农民通过手机、网络、电视、报刊等随时能够共享农业科学科研成果和服务项目;二是协同研发。全省农业科技人员可以通过建立的信息化设施和平台,零距离、跨区域等无障碍为农民提供快捷的信息化服务,以为科技人员技术合作交流提供了无障碍平台;三是科技传播。信息化体系的建设,构筑了一个快速化、网络化的农业科技传播和推广服务新体系,加快了农业科技在农村和农业生产一线的的有效传播和广泛应用。
3 整合专家资源,为科技传播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农业科技人才和技术推广人员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主力军。整合建设一支强大稳固农业科技队伍是开展科技工作的重要保障。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整合政府和基层农业人才,组建专门的高级服务团队。第二,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提高一线生产人员的科技水平和信息应用能力。第三,设立先进的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带动更多的农民和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学习和应用先进的科学生产技术。
2007年山西省科协联合山西省财政厅成立了山西农科110专家咨询委员会,将农业专家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建立一个权威、可灵活调度并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队。专家组织由全省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领域的专家人才,以及有一定经验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组成。实践证明,农科110专家服务组织在开展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和科技传播方面,能够较好地整合政府各部门、各行业有效资源,发挥团队优势,并可利用现代通讯网络,向专家转接电话和疑难技术问题解答,根据实际情况调度专家开展针对性的快捷技术服务,充分发挥了科技人才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4 集成优质科普资源,实现科技资源信息化服务
要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的信息化服务体系。第一,加快以信息技术武装现代农业步伐,积极推广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第二,整合利用农业科研院所和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以及社会化科技服务组织,搭建技术、信息、物资交流等多方融合的农业生产和科技信息化快速服务通道,为农民和农企提供高效便捷双向互动的服务。第三,加快报刊、影视、广播、图书、挂图等科普资源信息化建设,和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建设,开展网上信息和技术传播,增强区域信息化的辐射带动能力,积极开拓科技信息服务领域和创新服务方式,探索新的科技信息服务模式,强力推进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山西农科110通过热线接听、网络视频、广播、电视、媒体点题等现代化手段为农民提供个性化科技服务。为了更加全面地发挥农科110专家的技术资源优势,农科110在专家大力支持下,联合山西科技报刊总社下属的科教影视中心、科普资源中心、图书出版中心等,大力开发整合集纳农业科学技术资源,出版了一系列形式活沷、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影视、图书、挂图等科普资源优秀作品。
5 信息平台公益化服务,社会化参与是重要推手
随着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不断建设和完善,各种基础性科技资源都纳人了共享机制。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服务的社会化功能,但在广泛的农业科技化服务领域,还没有形成一个专门针对农村基层的长效服务机制。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服务,特别是为农民提供免费快捷的公共化服务,不仅是农民和农企的需求,也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
当前我国三农还处于弱势的发展阶段,因此在一段时期内还需要政府和社会提供一定的公益化服务。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要义,本着全面增强农民科学素质,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加强科学知识普及,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以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为目的,2007年,山西省科协联合山西省财政厅等相关单位,由山西省农业科技信息中心牵头启动成立了山西农科110服务中心,旨在为全省广大农民迅速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难题。
中心成立以来,全天候接听农民电话咨询,专家随时接受调度深入农村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不计报酬,免费为基层农民提供服务,以实际行动和效果,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化公益工作。为了提升农科110服务效能,几年中,农科110多种服务设施的不断更新,服务手段不断完善,而面临的问题是各项服务运行费用也逐年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农科110持续的良好的运行和健康发展,就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当前在获得部分财政资金支持的基础上,还需各级政府的重视扶持,与社会各界有志于发展农业的有识之士的联合,共同加强这一农业服务体系的稳定发展,努力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社会公益化服务、合作型服务,逐步探索与市场化服务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推进山西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城市化;城中村;金融服务
一、城中村的定义与分类
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范围以内,仍然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农村经营体制的农村社区。从广义上讲,城中村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一)A类城中村
A类城中村虽然仍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但由于城市的发展已征用村中农民原先生存的基础―土地,因此村中农民已没有土地从事第一产业。这类城中村散布于大中城市的主城区,与城市建设用地相互交错,其中居住的农民也已被城市生活逐渐同化,贴近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年青一代,大多数已接受良好的教育,易于接受城市文明。
A类城中村的建筑景观,大多已通过商业化运作手法改造,以多层与低层为主,与城市相融度较高,但就周边环境而言,土地利用价值利用并不充分,因此面临着二次改造的问题。
(二)B类城中村
B类城中村仍有少量的农用地,多处于城乡结合部或城市近期建设将要影响的地区。由于具有一定数量的农用地,因此少数居民仍从事农业,而多数人尤其是青壮年都外出务工。
这类城中村的建筑景观较差,新旧建筑都有,且多以低矮为主,没有经过统一规划,建筑布局混乱,市政基础设施严重短缺。
(三)C类城中村
C类城中村主要分布在城市绕城公路之外,其建筑、人口和景观仍保留着浓重的乡村形态。
城中村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特有的现象:城市包围了农村但没有及时消化吸收农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城市建起了高楼大厦,但其周边却存在着破旧的居民区。这使得城中村逐渐成为城市中的一座座“孤岛”,在建筑景观、人口构成、经济特征、行政管理、生活方式等方面与城市社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二、城中村对金融服务需求的特征分析
(一)城中村居民的生活、就业、创业需要金融支持
首先,城中村聚集着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一般属于人口的高密度区,例如深圳城中村人口高达560万,占深圳总人口的一半。这大量的外来人口必定会产生大量的存取款以及汇款等金融服务需求。
其次,A类和B类城中村的村民相对富庶,村民的征地补偿款、房屋租金加上进城务工收入十分可观,因而其理财需求较为迫切。
最后,城中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依托低地租等特殊优势成长起来的集体企业,这些企业在创业期、成长期以及成熟期都存在着资金需求。例如典型的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深圳石碑电脑城等,在创业期都是从当地农村信用联社取得融资支持,并与农信系统建立了较密切的关系,当然随着这些集体企业的发展成熟,其资金需求量越来越大。
(二)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存在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城中村的出现及存在带来了许多问题,一方面影响了城市总体布局规划,影响了城市形象,另一方面制约了城市发展的步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目前许多城市都在进行城中村的改造。然而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包括对村民的拆迁补助资金、改造重建资金等等,可以说这巨额的资金需求仅仅依靠政府和开发商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应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组织动员各种社会资金和社会力量参与城中村的改造工作,并创建一个保证参与各方利益的多赢机制。在这一机制中,银行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银行可以为拆迁、重建提供资金支持,而且这种资金支持一般都是巨额贷款,例如,石家庄市的城中村改造,仅2009年以来,就从中国农业银行取得300亿元的贷款授信额度支持;从中国银行取得在未来3年内提供500亿元的贷款的承诺。
另外,在拆迁补偿过程中,不少城中村的村民可以获得数额不少的拆迁补偿费,以杭州机场路一带为例,一个五口之家(两老人、两夫妻、独生子女)可以按照周边平均房价获得近400万补偿。这突然而来的巨额资金必然会带来理财的需求,以寻求合适的收益率。
(三)城中村改造之后居民生活与金融服务更是密不可分。
首先,在城中村改造完成后,农村成为城区,农民身份成为城市市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也发生改变,开始向城市生活方式靠拢。这些改变使得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例如水电费的代收代缴,以及居民消费观念改变,开始采用信用卡提前消费等。其次,城中村经改造后,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本地以及外来的投资创业必定增多,这更需要金融的配套服务,包括资金的借贷、存取、汇兑等等。
三、农村信用社在城中村的业务拓展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改造前的还是改造中和改造后的城中村,都存在数目不小的金融服务需求,涵盖个人、企业和一些大型改造项目。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中村最终是要走向消亡,但是金融需求是不会消失的,反而会慢慢变大。因此,处于变革中的城中村其实蕴藏着一股潜在的金融需求,这股金融需求或许可以使作为国家扶持“三农”重要窗口的农村信用社有所作为。但是,随着城中村改造的逐步推进,许多城中村在改造后成为环境舒适、交通便利、设施完备的现代住宅小区,这使得其他商业银行逐渐将触角伸到这些他们原本遗忘或是不重视的城市角落,从而使得农村信用社面临的竞争加剧。
与商业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网点在经营机制、业务品种、资产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金融工具和中间业务方面,仍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因此,为守住阵地,提高效益,也为更好地为城中村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必须在以下方面积极拓展:
(一)完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理念,作为国家扶持“三农”的重要窗口,农村信用社一直是以“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经营理念,在新形势下,面对城中村这种特殊形态,农村信用社可以将经营理念完善为服务“城市农村、城市农业、城市农民”。在此理念的引导下,农村信用社必定能够与时俱进、为城中村量体裁衣,打造出适合城中村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一方面满足城中村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提升自身的收益。
(二)针对城中村人口集中、金融服务需求量大、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不足的特点,农村信用社可以在城中村设置数量适宜的营业网点。城中村人口主要是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其金融服务需求一般比较单一,主要是存取款和汇款。因此,一般的营业网点足可满足这些金融需求,并不需要复杂的金融工具和业务品种,农信社可以保持较低的运营成本。另外,农村信用社通过提供这种便利、优质的服务,可以加强与当地政府、居民的联系,提高客户忠诚度,从而在以后该地区金融需求上升时,能够更容易获取业务,提高效益。
(三)针对政府对城中村的改造提供金融服务。
首先,农村信用社可以参与城中村改造、重建的信贷服务。在拆迁、改造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信用社可以在合适的项目中提供贷款,一方面缓解政府压力,另一方面获取收益。
其次,积极配合政府完成补偿给予农户的拆迁、安置资金。政府补偿给农户的拆迁、安置资金,按片区汇入农信社的指定账户,农信社应根据社区提供的补偿、安置资金的明细,通过自身的业务系统存入农户存折上,以使补偿金及时、准确、安全分配到每一位农户手中。
最后,农村信用社可以为居民提供回迁时的住房、商铺按揭贷款服务。在房地产开发商所开发的城中村房地产项目取得《房屋预售许可证》的前提条件下,农村信用社可以按照国家有关住房按揭信贷政策的规定开办回迁户的住户、商铺按揭贷款,信用社可以办理按揭贷款的各个品种来满足居民的各种贷款需要。
(四)针对改造后的城中村提供金融服务。城中村在改造后金融服务的需求激增,但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面临的竞争也加剧。因此,农信社更应完善经营机制、创新服务手段、大力拓展市场。
首先,应推出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回迁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金融需求。城中村改造完成后,居民身份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信用社的金融服务必须与时俱进,包括及时推出代收代缴水电费的服务;也包括提供小额贷款满足年轻人提前消费的需要。
其次,加强对回迁居民自主创业以及外来投资的金融支持力度。城中村改造后,居民一般需要重新就业或是自主创业;另外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外来投资的企业增加。这些创业或投资在初期一般都需要金融服务的支持,信用社应把握机遇,对市场准入的企业,要积极主动搞好服务,对符合贷款标准的企业应提供信贷支持。
最后,应对企业日常经营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信用社要提供快速、便捷的结算服务,开通各种税费代扣、代缴业务,与税务部门签订代扣、代缴业务协议,为企业日常经营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马明,刘建欣.“城中村”,都市里的特殊风景[J].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08,(12)
[2]王新.解读温州“城中村”现象[J].温州大学学报, 2005,(01)
[3]史新伟.管理“城中村”土地难在哪儿[J]].中国土地, 2009,(02)
[4]陈小兵,郑晓亮.临邑县“城中村”成片开发激活城市建设发展潜力[J].山东国土资源, 2009,(03)
[5]郭斌,杨洋. 关于城中村改造资金筹措模式的探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04)
[6]宋波,郭斌.开发性金融对西安市城中村改造的启示[J].建筑经济, 2009,(04)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问题,政策措施,现代农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农业信息化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追求的重要目标,特别是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一些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可利用后发优势,享受世界现代工业和农业信息化带来的成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速度快,但问题依然突出。自1996年“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开始运行,到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络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初步建成具有较强技术支持功能的信息网络中心和国家农业核心网站,全国农业网站总数已达2200多个;农业部建立了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和国际农业生产贸易信息系统等,全国蔬菜市场经济信息服务系统运行良好;大部分省、市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农业专家系统等,县、乡级农业信息中心正逐步建立,全国已有7000多个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机构,占乡镇总数的18%。另外,我国广播电视和通讯业的迅猛发展,使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和电话,部分乡村开通了因特网,为农民直接通过综合信息网络来获取农业生产和市场信息奠定了基础。但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而且导致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不足、信息服务业落后和农村信息资源稀缺,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和联网率仅为15%—20%,农村许多地区甚至没有利用计算机。
(二)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政府没有很好发挥主导作用。由于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问题,使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由于大量的农业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消费者“搭便车”心理及存在交易成本等特征,自发的信息市场难以使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需政府进行信息投入和对信息市场进行干预,并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农业信息服务。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补贴、支持和有效监管机制,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不足,许多农业信息产品没能及时得以推广应用,信息市场竞争无序。当前我国各地开发的农业数据库大都自定标准,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互通互联性差,不适应网络化时代数据共享的需要。
(三)农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的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四)农业信息人才匮乏。我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尤其是基层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人员数量少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农业信息专业库数据的建设和更新速度缓慢,农业数据库与农业信息系统等的开发总量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
二、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应针对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来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形成政府主导的农业信息投入机制,完善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一是尽快形成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的农业信息投入机制。由于大部分农业信息具有社会公共物品的性质,应由政府主导和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建设农村公共信息网络体系,免费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公共信息服务。重点整合并传播农业技术、市场供求、价格、气象、病虫害防治等各种农业信息资源,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的预见性。目前,发达国家无不投入巨大财力来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均投人大量财力开展农业网络系统建设。美国以政府为主体构建了庞大和完整的农业信息网络,收集、分析和农业信息,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投资5300万美元建设一个大型涉农网络项目,欧盟委员会2004年投资5200万欧元推进25个成员国之间的网络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英国也投资2.4亿英镑支持网络研究项目。发达国家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投资主体地位,有效推动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稳步发展,这些经验值得借鉴。同时,我国还应发挥市场的引导机制,积极利用民间投资,允许和鼓励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个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信息协会和农户等投资信息化建设,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信息投入体系,解决财政投入不足问题。二是逐步完善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国外经验表明,加快推进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建设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是顺利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条件。多年来,日本政府注重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作物种子工程设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设施、卫星遥感通讯设施、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网络设施建设。其中,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信息化的核心内容。韩国也比较重视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通过建立一系列信息管理系统来实现信息技术在农业科研中的应用目标。如,设立作物基因资源、作物育种和动物改良等信息管理系统,用于收集、存储和管理新物种、海外种质资源信息,这些数据通过信息网向大学和研究所提供,研究人员通过网络共享物种资源信息。美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AGNET,该系统覆盖美国46个州、加拿大的6个省和美加以外的7个国家,连通美国农业部和大量的农业企业、大学等。目前德国的农业网络系统已遍布各地,农业信息通过网络连接实现资源共享,德国的13个联邦州都可通过农业文献信息中心系统得到该中心的库存文献资料。针对我国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的现状,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信息网络建设。重点加强中国农业科技、教育和经济信息网络中心的建设,尽快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逐渐完善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技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