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技术发展的利弊

科学技术发展的利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技术发展的利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技术发展的利弊

科学技术发展的利弊范文第1篇

近些年来,互联网通讯技术迅速发展,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在社会上的反响热烈,对社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首先,互联网通讯技术实现了资源共享最大化。以往传递文件,信件需要人工传递,速度较慢,在传递途中会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而在互联网通讯技术发展的今天,人们可通过计算机、手机等通讯设备实现文件传输,视频的共享。其运作方式成本低,传播效率高。其次,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购物方式,以往的交易流程都是在实体店完成的,现在可以通过互联网通讯技术购买到不同的商品。例如,北方人想要买南方的水果,只需要在网上下单,送门到家,极大的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最后,互联网通讯技术设计的领域非常广,包含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军事科技水平的进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新兴通讯技术的出现

新兴通讯技术的出现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例如QQ、微博、微信等这些新兴的通讯技术使信息交流变得更加畅快。其传播方式具有时效性,科学性等特点。方便了受众了解社会,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微信作为当下使用率最高的互联网通讯工具,极大的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满足不同年龄段人们的需要,促使互联网信息技术向着大众化方向发展。新兴互联网通讯技术发展必须依据新兴媒介作为载体。手机作为新兴媒介的代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90年代的大哥大,到现在触屏智能机,它极大地促进了互联网通讯技术的进步。这就要求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加大对新兴媒体工具的研发力度,保证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

三、加强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安全性

软件设计必然存在漏洞。为了保证网络管理的正常运行,网络设计人员会在其系统设计登陆控制通道,同时也要实行相应的防护手段。第一,加强防火墙技术。该技术是最为常见的,其功能是阻挡不识别的危险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防火墙技术也要不断进行革新,适应新时期的互联网通讯技术发展的特点。第二,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安全技术。它通过密钥把人们的交流的信息进行绑定加密,使信息的安全性大大增强。数据加密技术的核心就是密钥,通过它保障网络内容安全。第三,网络隔离技术。随着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对网络安全上升到更高的档次。网络隔离技术的特点又被重点应用。

四、处理好互联网通讯技术利弊关系

互联网通讯技术就像是一把双刃剑,科学合理的使用互联网通讯技术,便于人与人,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满足人们对信息的渴求,实现信息效益的最大化。与此同时,要正视互联网通讯技术存在的不足,电脑病毒对互联网使用者的计算机系统造成很大的危害,导致信息泄露,危害了互联网网络环境。因此,必须做好互联网使用者的保密工作。国家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优化互联网网络环境,规范互联网网络管理和建设的行为。

五、结语

科学技术发展的利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 进课堂 初中数学 利弊分析

在新一轮教学改革大幕拉开的形势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但和所有的科学技术一样,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同样存在利弊两个方面。下面,笔者将一一分析其有利与有弊的方面,探讨如何正确使用多媒体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水平。

在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势下,多媒体的普及和推广力度的加大,多媒体进入课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更是势不可挡,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教学课堂后,实现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途径,我们发现它不仅丰富数学教学的教学手段、减轻老师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可以通过借助现代网络的海量信息,进一步拓展数学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互动的兴起,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1 “多媒体进课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利”分析

1.1 “多媒体进课堂”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进课堂与传统的课堂的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进课堂具有强劲的优势,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内容以及“多媒体进课堂”的逼真的声响效果、动态画面、丰富的色彩对学生不同感官产生有效刺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强化学习动机,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保持和有效运用。

1.2 应用多媒体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是连接小学和高中内容的桥梁,在这一阶段要学量抽象的数学概念。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是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也不易学,教师不易教。尤其是初中数学开始接触几何学,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利用多媒体独特的优势,借助多媒体与信息技术的分阶段动态演示,帮助学生不断拓展自己的立体感与动态感,进而使学生不仅能够对这些数学概念有清晰的认识,更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掌握一些学习技巧。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3 多媒体进课堂有助于教师教学的自我突破

传统教学模式下,历经几代教师的积淀,初中数学教学有了较为成熟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无疑对初中数学教师来讲是利弊共存。利的一方面是使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有稳中略有提高,弊的一面则是容易使教师产生依赖性,缺乏创新,。多媒体进课堂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使初中数学教学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媒体进课堂对众多数学教师而言,必须突破运用多媒体手段上的瓶颈,才能实现数学教学与学生心理契合,受学生欢迎,进而不断提升数学教学水平。

2 初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进课堂之“弊”分析

2.1 教师与学生的依赖性

自从我校实施多媒体进课堂,数学老师常常使用多媒体上数学课,由于省了书,课堂容量增大、趣味性强,多媒体进入数学课堂可以说火热朝天。由此出现了教师与学生对多媒体的依赖现象。一方面,教师通过制作课件,使以往的重点、难点和抽象的概念讲解变得简单,长此以往,教师更乐意用课件的展示来替代教学中的“导”之作用,使多媒体成为主导,教师的讲解成为辅助。另一方面,学生在一次次的数学课堂中,有了多姿多彩的课件,一次次的强化,特别是通过翻看课件,可以很快地看到结果,使学生越来越难以静下心来去做演算,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脆弱,学生的数学水平没有得到真正锻炼。很显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一旦出现依赖性,将使多媒体进课堂成为初中教学之“弊”。

2.2 教学环境的不利变化

多媒体的使用为初中数学教学创设一个师生互动、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在我校,多媒体进课堂后,我校的数学老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是花更多的时间去备课、研究教材,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查找课件、制作或选择课件上。到了课堂,教师所做最多的事情也是点点鼠标,敲敲键盘,偶尔老师指点一两句。以往那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无疑会减少,教师成了一名课件的播放员与解说员。与此同时,在这种数学教学环境中,学生感觉是看了45分钟的电影不是在上数学课。这样的教学环境,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被计算机替代,教师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难以生成,学生积极的发言也在连续的放映中逐步减少,数学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2.3 教师自身多媒体技术低的负面影响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众多数学的专业软件也为数学教学与学习提供了多种的选择。从我校的实际来看,尽管多媒体进入课堂是事实,但据我了解,数学老师对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只是处在一个层次很低的初级阶段,初中数学教师对多媒体与计算机的应用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 PPT一直是我们学校数学老师制作的主要软件,而会使用初中几何画板等专业软件数学教师屈指可数,那些更为有效也更为专业的数学软件的应用更不用说。教师多媒体技术低,使一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容易出现应付了事,甚至粗制滥造现象,使多媒体的应用不仅没有给数学课堂带来好处,反而使传统教学的优势也丧失了,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伤害非常大。

科学技术发展的利弊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 核技术 伦理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TH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0-0282-01

一、 生态文明的溯源及其发展分析

文明的主要标志或者对文明的主要划分主要是看其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主要要素。传统工业文明主要依靠资金、资源、环境的高投入、高消耗来创造财富,而在生态文明时代,则主要依靠智力开发、科技进步、生态优势来发展经济。尽管当前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但是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已经严重危害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安全,包括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森林生态功能低下、草原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湿地功能退化、土壤污染严重等。因此,中国专家学者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众多理论,综合国际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实践,提出生态文明这一人类新型文明的观点。党的第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并在十中进一步强化,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

事实上,中国的生态文明社会发展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开始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就开始提及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199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说,“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战略任务。及至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 生态文明时代核技术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

从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开始,逐渐拉开了核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大幕。核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最主要的尖端技术之一,是社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在当代高新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海洋技术、航天技术等6项)中,占有重要份额。核技术也是美国工程技术界评出的20世纪最伟大工程技术成就的20项的其中之一。

核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现代世界中,主要有两种方式:核武器和核动力的制造。然而,在这些应用是有益还是有害于人类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很久。核技术在核武器的制造中的应用方面,落在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基本和平一直保持自那时起直到现在。此外,对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1996签约成为进一步成为各个国家制造核武器的一个重要屏障。对于和平利用核技术,核电站已被广泛用来作为一种廉价的清洁能源。以法国为例,一年里大约有三季度的电力依赖核能源。核电的意义是深远的,尤其是当世界能源资源是有限的背景下。但同时我们不能否定存在放射性泄漏的威胁。

核技术所能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早在1993年,美国核技术的非动力应用对美国经济的贡献达到2570亿美元,是核电的3.5倍,占美国GDP的3.9%1。中国在2009年核技术应用产值已达1000亿元人民币,发展速度非常快,而且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党的十强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生态文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科学论证,是人类思想和行动的一次飞跃。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通过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实现对工业文明的跨越。世界上诸多国家都将发展核技术,开发应用核能作为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2001年5月17日,美国政府颁布了新的美国核能政策,指出“应该发展清洁的、资源无限的核能”,并将“扩大核能作为国家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在2008年1月发表的一份白皮书中指出:为了满足碳减排目标和保证能源供应,核能将继续成为英国的低碳能源组合的一部分。并强调核能源是符合公众利益的能源。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良性有序的开发利用核能就显得至关重要,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三、 生态文明背景下核技术发展的战略路径选择

一是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核技术发展伦理。尤其是要从制度层面加以规范引导,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构建给予充分的重视,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不断加强制度的创新、设计、优化及其执行。在核科学与技术在战争中的运用加剧了人类战争的惨烈程度,以及核工业建设过程中所发生的重大事故及其引发的严重后果,使得核技术陷入伦理道德的两难境地。从人类整体和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看,核武器是不道德的,而和平利用则是核技术发展的伦理要求。因此,如何从战略层面、制度层面确保核技术的安全发展,符合人伦则是核技术发展的基本前提。

二是充分扩展非动力核技术的应用。如同位素示踪技术、核成像技术、离子束分析、背散射分析技术、中子活化分析、电子扫描探针分析、X射线荧光分析、核检测技术、辐射工艺、核年代学、支撑技术等等,核农学、核医学都是近年来发展的典范。截止2009年底,中国在45种植物上利用诱发突变技术育成和推广了802个突变品种(其中通过核技术诱变育种625个),超过目前国际诱变育成品种库中总数的四分之一而位居世界第一。在核医学方面,目前大城市的中心医院已普遍建立了核医学科,每年核医学检查超过百万人次。

三是不断优化核技术产业的产业发展。在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核技术,必须确保核技术本身必须是生态的,是清洁的。我们要将生态文明时代核技术发展的各个方面当做一个整体或“系统”,而不是从某一个方面或者某个单一因素来考察认知客体,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虽然和技术发展可能带来一些生态环境方面的危害,但是核技术本身也为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更多的技术和可能性。要充分发挥核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些优势,如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指导下,国家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加大了治理污染的力度。而电离辐射法由于具有把生物难降解的污染物转化为可降解物质的优势,甚至可以变废为宝。

参考文献

[1] 邓可.浅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进步的辩证关系[J].中国科技信息,2012,(23):192-193.

[2] 陈墀成,余玉湖.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4,(1):129-134.

[3] 曾宪灵.从发展实践中深化生态文明内涵[J].贵州社会科学,2012,(11):34-36.

[4] 潘建红.核技术伦理全球视野的架构:以核武器应用为例[J].理论月刊,2005,(5):147-148.

[5] 薛桂波.核技术在军事应用中的伦理冲突及生态范式的价值选择[J].道德与文明,2009,(5):108-112.

[6] 陈芬.对核技术发展的伦理思考[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15-18.

科学技术发展的利弊范文第4篇

【关键词】能源;核能利用;核技术;伦理问题

1 核能的开发及利弊分析

1.1 核能的概述

20世纪出现了一种新的能源――核能,核能利用起初是重核裂变产生的能量,当时的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核爆炸的可能性,并且急需应用于军事战争,随着二十世纪三大计划之一的“曼哈顿计划”的诞生,带来了世界第一颗原子弹,随后,美国又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两颗原子弹,核武器被应用于战争。20世纪50年代后,进入了核能利用和平时期,1954年苏联奥不灵斯克核电站投入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到核电时代。

1.2 核能开发

1.2.1 核军事应用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先进的工业国已经注意到了核能的威力,相继开发研制,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核武器被应用于战争,战争带来惨重的结果,核武器给人类带来了不可想象的噩梦,人们开始意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20世纪50年代后,前苏联和美国继续研制核武器并开展核军备竞赛,其他国家为了打破核垄断,也努力进行核技术的研究,英国、法国、中国等相继研制出了核武器。

1.2.2 核电应用

20世纪50年代至今,世界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时期,开始核能和平利用的新阶段,核电站应运而生,美国是世界上核电站最多的国家,仍在运行的有104座核电站,为世界核电事业发展提供了经验。日本作为一个能源严重匮乏的国家,目前运行的核电站有53座,全国35%的电力来源于核电,日本进入到了核电为主的时代。截止到2012年11月,中国已有15座在运行的反应堆,26台在建机组,中国已成为世界在建机组最多的国家。

1.3 核能利用的利弊分析

核能利用是一个很特殊的能源开发,它一方面促进了人类的发展,造福于人类,另一方面它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对人类生活造成威胁、带来风险,使之怀疑核能的开发利用,进而对核能产生阴影。

1.3.1 核能利用的优点

核能的利用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缓解了能源危机,改善全球气候变化,同时也有利于世界暂时的和平。核被应用于战争开始,战争就产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使世界各国都意识到了核武器带来的益处,核武器可以用来稳固国防,提升国际地位,带来国家的安定,目前世界上已有9个国家拥有核武器。在当今世界常规能源日益短缺的情况下,核能的开发利用更加的重要,核燃料所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发电,因此,广泛发展核电站,可以节约大量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核能发电成本也低于火力发电,比较经济,并且核电站发电效率高,同时核电站危害大大低于煤电,核电站不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也不排放颗粒物、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所以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1.3.2 核能利用的缺点

核能利用带来的危害也同样困扰着我们,核武器的出现,使人类生活在核战争威胁下,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的原子弹,给日本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土地受到破坏,幸存者饱受各种辐射后遗症的折磨,以至于这两个地区至今都摆脱不掉原子弹爆炸所带来的影响。当然,用于发电的核能也有许多安全问题,核电站排出的废气、废水、废渣给环境带来的污染,核泄漏事故所带来的灾难后患无穷,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和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都波及大量人口,土地受到污染而荒芜,人们远走他乡,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很多人们都死于这场事故引发的疾病。这些危害都时刻提醒着我们核能利用的安全性,科技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存在着潜在风险。

2 核能利用引起的伦理问题

2.1 核能利用引起的科技问题

2002年,俄罗斯核与放射物安全联邦监察委员会主席尤里?维什涅夫斯基说,俄罗斯的核工业企业丢失了许多核材料,是由于苏联解体后,在核工业城一些生活和工作的工人和科研人员失去了往日优厚的待遇,为了生存,与黑帮勾结在一起,开始从事走私、贩卖核材料的勾当。这些由于核技术人员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的负面后果,可以看出核技术人员责任与道德的重要性,在当今和平与发展为主的时代下,核技术快速发展,核技术人员受政治干扰可能被动的发展核能,又由于科学技术的不够成熟,尚存在着很多意外,核技术人员往往对科技后果考虑不足,导致核能利用的负面效应。这些技术人员有责任把研发的技术用来服务于人类,但由于道德的缺失,没有很强的责任心,导致科学技术滥用,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

2.2 核能利用引起的安全问题

2011年3月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造成比自然灾害更严重的是福岛核电站核泄漏,放射性物质剧增,污染附近海水还危害人们健康,核电站附近20公里范围内居民全部疏散,附近海域也没有渔船作业,事故的发生将会影响人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主要是因为土地、水源、空气都被爆炸产生的辐射物污染了,大批灾难后出生的孩子都带有先天性的疾病,同时核事故不仅会造成身体的伤害还会造成心里的创伤。除自然因素造成的核事故还有人为因素,人是核电站的主要控制者,所以由于技术人员的操作不当和安全意识不足都不可避免事故的发生,然而这些事故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3 核能利用引起的生态问题

核能利用产生大量核废料,影响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引起了诸多生态伦理问题。所谓核废料泛指在核燃料生产、加工和核反应堆用过的不再需要的并具有放射性的废料。这也是核能发电的弊端,核能发电一定会产生和废料,如果处置不当,会造成严重生态破坏,像前苏联曾把核废料直接或间接地倾倒于北冰洋,这种做法严重的影响了生态环境,地球上任何一个生态系统被破坏,如不能短时间内修复,都会危及整个地球生态,并最终祸及人类自己的生存发展。核废料的产生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发展和利用核能的过程中,需要生态伦理予以规约。

3 核能未来发展的解决对策

3.1 加强核技术人员道德责任

科学界需要有道德自律,核技术人员的良好伦理道德素养对科技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这些技术人员不仅具有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具有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工作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科技发展,造福于人类。在面对利益的诱惑和政治文化等冲突时,一定要把人放在第一位,尊重生命,核技术人员要以“发展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为原则,这样才能更好的利于核能的发展,使核能为人类服务,发挥核能的无限潜能。

3.2 核安全监管机制及核安全文化的建设

建立一个科学的核安全监管机制,树立正确的核安全理念,确立核监管原则,具有足够的监管权力,制定核安全许可制度,明确列出违反条件的处罚条例,设立现场检查部门,进行随机抽查,并且要有完善的核技术法规标准体系,制定核电站管理规章制度,最主要的是要组建核事故应急管理机制,在突发事件的预防、应对、处理和善后管理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安全工作,有效避免重大损失。

核安全文化指的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这种概念超出一切之上,那就是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必须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质就是要求整个核电厂的工作人员都处在一个严格遵守各项安全条例的环境中,核电安全是每一个工作人员的事,所以必须进行核安全文化教育。核安全文化对核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并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会带来丰硕的核安全的有形结果,忽略核安全文化,必然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3.3 树立正确生态伦理观

地球生态系统中所有生命物种都参与生态进化过程,它们的生态价值都是平等的,人类没有权利剥夺任何物种的生存权利,也不能肆意破坏生态环境,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核生态伦理是以尊重生态环境为宗旨,为现代以及子孙后代继续发展为目的,强调人类在核开发利用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强调核开发利用的同时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造成生态环境灾难,人类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要靠着自然资源才能生存,没有环境资源人类就没有生存下去的资本,所以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军事等暂时的发展或者国家民族尊严。由于核能开发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所以我们更需要一种道德标准,树立一种可持续的生态伦理观,以此促进核开发利用的完善发展。

3.4 完善核能研发政策

在核能开发利用中隐患最大的就是核武器,在核武器出现的这几十年间,国际上曾多次尝试销毁核武器,因此形成了核不扩散条约,但该条约存在诸多弊端,它规定无核国家有权和平使用核能,并且政策约束力只针对加入该条约的国家,也没有对非成员国进行惩治的规定。该条约的出现使各国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并没有因此停下研发核武器的脚步,像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皆不签署核不扩散条约,这样就造成一种没有任何条约可以制裁他们的一种局面,朝鲜又先后加入、退出该条约,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不禁让我们怀疑该条约的权威性,我认为首先已经加入该条约的国家不能以任何理由退出,要严格遵守规约;其次世界各国都要加入条约,使核不扩散条约必须纳入每个国家的政策制度;最后,任何国家都没有权利擅自修改条约,必须经过世界各国共同协商决议。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核武器滥用的现象,更有利于核能的治理,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而不是带来战争、带来灾难。

【参考文献】

[1]冯昊青.李建华.基于发展核电的生态经济价值及其伦理思考[J].天地人文:150-153.

[2]王士航.董自励.科学技术发展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张华夏.现代科学与伦理世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马栩泉.核能开发与应用[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5]冯昊青,李建华.核伦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7).

[6]苏永杰.姜维国.核能利用与环境保护[J].能源环境保护,2006(4).

科学技术发展的利弊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型;施工技术;土建;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建筑工程产业的高速发展,对于施工中各项新型技术的研发也在慢慢增多,这些新型技术的产生不仅极大的保障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这也是对于我国建筑业整体技术水平发展的有力推动。本文将以逆作法为范例具体谈谈新型施工技术在土建中的应用。

一、新型施工技术的优越性

1. 新型施工技术更为科学

新型施工技术比起传统施工技术而言科技含量更高,能够更好的解决施工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新型施工技术立足与传统施工技术,并且对于传统技术中的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做出了改进。此外,新型施工技术中引入了大量当下先进的科学技术,将许多好的技术手段融入到施工工艺中。这不仅极大的提升了施工质量,也让施工过程的展开更为顺畅。

2. 更有助于造价工作的展开

新型施工技术与传统施工技术相比一个最为直观的差异便是,新型施工技术中对于各项数据的统计更为全面,同时也更为准确。这不仅给施工过程提供了重要参考,这些数据也构成了很重要的信息,能够给工程造价提供很有效的参照。各项施工数据的统计不仅准确客观,而且也是工程造价中的重要信息来源,这给造价工作的展开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3. 有助于建筑业整体技术的提升

新型施工技术较传统施工技术而言形成了一套更为严密与科学的管理体系。不仅在施工工艺与施工手法上有许多改善与创新,新型施工技术中对于施工过程的管理也更为深入与全面。这些都是建筑业整体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此外,新型施工技术中融入了许多先进的技术与理念,对于传统施工工艺中的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都给予了修正。这不仅能够极大的提升施工效率,也是建筑业整体技术水平有所创新的保障。

二、新型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

1. 逆作法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

逆作法是一种最为典型的新型施工技术,在土建施工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逆作法是用基坑围护墙和工程桩、受力柱作为工程中的垂直承重构件,利用主体结构的楼板和顶板来做支撑系统,在工民建时,必要的时候可以加临时支撑,采用地下和地上同时施工的方式,或是从地下到地上的施工方法来进行施工。逆作法分为全逆作法、半逆作法和部分逆作法。一般来讲,部分逆作法和半逆作法在工民建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逆作法的维护结构多采用地下连续墙,既能够作为挡土防渗的结构,还能够作为主体结构中的一个部分,也就是“两墙合一”。在逆作法施工时,要注意测量土压强度,例如计算静止的土压力强度,可以按照这样的公式:p0=(Σγihi+q)K0来进行计算,其中p0是静止土压力强度,γi是各层土的重度,hi是个土层的厚度,qshiite地面的均布超载,K0是静止土压力系数。另外在工民建的钻孔排桩挡土结构中也可以利用逆作法来进行施工。一般来说,工民建施工时首先要进行地下连续墙与中间支撑住的钻孔灌注桩的施工,然后将地下一层土方进行挖掘,构筑顶部的圈梁、腰梁、被扣和纵横支撑,并进行一层楼板的施工,在施工地向各层梁、板、柱结构完成后,进行地下二层的土方挖掘工作,土方开挖工作完成后进行楼板的施工,等到地板养护一段时间之后,继续进行下面的施工,与之前的施工过程大体相同。

2. 逆作法的施工特点

逆作法在施工工艺上有着一些独有的特点及优越性。首先,逆作法的选用能够很有效的缩短土建工程的施工工期。由于逆作法是采取地下与地上同时作业的施工模式,这可以很大程度节省施工时间,能够让施工过程更高效的得以完成。其次,逆作法还能够很好的起到防护基坑形变的作用,由于在施工中会采取封闭地下维护的模式,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减小施工过程对于周围环境以及建筑体的影响,也能够很有效的降低基坑形变。此外,采用逆作法还能够让底板设计更为合理,这些都是逆作法的施工特点,并且这些特点都能够带来一定的施工便利。

3. 逆作法的具体应用

逆作法在土建施工中有着许多重要的应用。首先,逆作法可以用于施工过程中变形与沉降的控制。在采取传统施工技术进行土建施工时鉴于地上部分的墙体、楼板等通常是在地下施工完成后才开始施工作业,在这样的条件下会产生很明显的沉降与形变问题。逆作法则不一样,由于楼板及柱体是临时施工结构,因此施工中的监管也会更为严格,对于这些结构的控制也会更为注意,这些都能够很好的避免变形与沉降问题。此外,逆作法在土建施工的挖土环节也能够很好的发挥其作用。

三、新型施工技术应用的实际意义

逆作法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新型土建施工技术,这种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具有许多重要的实践意义。一方面,逆作法的产生很好的弥补了传统土建施工技术中存在的各种不足,是对于土建施工技术的一种极大的完善,这对于提升工程建设项目的整体施工质量将会是很有效的推动。另一方面,由于融入了许多先进的建筑工程技术及新型技术,逆作法能够很好的应对施工中的许多具体问题,不仅如此,这种科技含量更高的施工技术也是对于我国建筑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发展过程的一种非常有力的推进。

结 语:逆作法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新型土建施工技术,它不仅很好的弥补了传统土建施工中存在的各种不足,这种技术中也融合了许多新型科学技术。新型施工技术的产生不仅是对于旧的施工技术的一种极大的完善,同时,也是对于我国建筑业整体技术水平发展的有力推动。

参考文献:

[1] 蒋利学. 逆作法施工基坑对周围建筑沉降影响的工程实例分析[J]. 建筑结构. 2005(07)

[2] 蒋曙杰. 逆作法施工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述评[J]. 建筑施工. 2004(04)

[3] 史广德,胡德均,邢克宣,王作林. 深基础逆作法支撑柱的设置及节点的技术处理[J]. 施工技术. 2002(01)

[4] 苏永平. 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 山西建筑. 2014(11)

[5] 贾升琪. 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J]. 山西建筑.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