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硬件相关知识

计算机硬件相关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硬件相关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硬件相关知识

计算机硬件相关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案例项目任务驱动;创新能力

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并将其课时设置大幅提升,在有些高校中甚至已经超过了理论教学课时量,同时学校在科研和设备投入方面也给予了大量倾斜。但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实践课程的设置过分依赖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仍以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为主,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学生被动地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学习。因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难以有效发挥。

计算机硬件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分支,是软件课程学习的基础,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计算机硬件课程本身的复杂性,学生在硬件实践课程的学习中存在着畏难情绪,同时硬件实践教学改革滞后,教学方法陈旧,实践课程与快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严重脱节,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实践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够,学习效果不佳,为此笔者探讨案例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硬件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引导学生重视硬件课程,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切实地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就业核心竞争力。

1、基于案例项目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基于启发式教学理念,寓教学内容和知识点于具体案例,结合典型案例的剖析,引导学生主动解决案例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项目教学法则是依托实际项目,融教学知识点于具体项目,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教学大纲中设置的知识点,由于项目完成需要小组人员的通力合作,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结合自己分担任务模块的完成,建构知识体系,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上述3种教学方法已在当前教学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多以单一课程作为研究对象,教学方案设计过分依赖所选案例、项目和任务,且教学内容与设计案例、项目和任务严重脱节,影响了教学方法的效果。同时3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各有侧重,为此,笔者以计算机硬件课程系统为研究对象,融3种教学方法于一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为“引导”,以“实际项目”为“主线”,寓课程知识点于项目实施的每个任务模块,“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建构理论体系。

2、基于案例项目任务驱动的计算机硬件实践课程的实施

2.1 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设置

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主要有“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以及“嵌入式系统”等。由于课程之间在内容上存在交叉部分,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教学任务,按照硬件课程体系培养能力结构的要求,优化整合硬件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将其分为电子技能训练教学内容、计算机系统训练教学内容、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3个部分,而每个部分又可分为验证性、综合性和创新性3个层次。

电子技能训练教学内容是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教学的基础,主要以验证性和综合性试验为主,通过验证性试验巩固深化教学内容。综合性试验则是以学生熟知的案例(如设计系统电源、放大电路以及信号采集调理电路等)驱动学生综合解决系统级任务课题,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基于Proteus仿真试验平台和自主性创新试验平台2种类型,其中基于Proteus仿真试验平台用于模拟电子电路运行机理,验证和巩固课堂教学知识点;而自主性创新试验平台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搭建电子线路,从而加深其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其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科研探究兴趣。

计算机系统训练教学内容多以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主,主要设计内容包含处理器设计和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等方面,采用基于EDA试验平台和自主性创新试验平台2种类型。其中基于EDA试验平台的实验主要用于训练学生自主设计CPU的能力,强化其计算机底层理论体系,以便使学生建立整机的概念,优化软件编程效率。创新性试验平台则是基于实际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由学生自主地完成某一控制系统的设计,深化学生理解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硬件专业课程学习兴趣。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主要以自主性创新试验为主,主要是对计算机硬件课程知识体系的综合检测。其试验平台多以教师实际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电子设计大赛题目为主,项目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复杂性特点,易于提高学生参与课题的主观能动性,可作为计算机硬件实践课程的项目资源。学生在教师的任务分配下,独立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2.2 项目资源的优化选择

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教学项目资源的选择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首要目的。所选项目应尽量涵盖教学大纲要求内容,同时项目还需具备一定的难度和时效性。为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计算机硬件实践教学内容,获取相关知识点,并将其融于项目实施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时,掌握和深化课程知识点。

项目资源优化选择的原则有3个:①鉴于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由电子技能训练内容、计算机系统训练教学内容和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3部分组成,项目资源需融合上述3种教学内容所涉及知识点,并充分涵盖相关教学内容;②项目资源内容需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应有较强的时效性,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③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难度应适中,最后实验结果要明显,易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成就感。

我们以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为例说明项目资源优化选择原则。项目资源选择“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包括软、硬件2部分,其中硬件部分包括了电源部分、硬件滤波部分、信号采集调理放大部分、数模转换部分、控制电路部分等电子电路部分,基本涵盖了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基本教学知识点;软件部分涵盖了定时器控制、中断应用、键盘使用、AD转换等,基本涵盖了微机原理和单片机原理的相关知识内容,且相关知识点均为硬件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知识点,难度适中。通过项目的实施,智能车可实现快速避障运行,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智能车快速避障功能是智能机器人研究领域的热点,具有强烈的时代背景。此项目的开发经历,对于学生就业以及进一步深造都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2.3 实践案例的合理剖析

项目分解要注意与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分解后的案例模块在功能上要保持一定的完整性,且各模块之间具有一定的渐进性、扩展性,这样可逐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产生畏惧和抵触情绪。我们需要针对每一个案例模块,进行有效地评价和优化,分析每个案例模块所运用的知识点、用到或可能替代的相关算法以及相关联的案例模块等,并实现和演示。

我们以“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为例,说明实践案例剖析过程。“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可分解成:智能车系统的电源模块、智能车系统信号调理模块、智能车系统显示模块、智能车系统速度控制模块、智能车系统循迹模块和智能车红外避障控制模块等典型案例。上述案例直接由实际智能车系统分解而成,功能上具有完整性,难度逐步加大,具有一定渐进性,且各案例均涉及计算机硬件课程相关知识点,譬如智能车红外避障控制模块包括硬件电子电路和软件设计部分,硬件电子电路设计部分还有模拟电子的信号推挽放大电路、12C总线扩展、中断硬件电路设计等,软件设计部分包括数字滤波设计信号、定时器设定控制周期、中断避障判定等。这样,一个案例就涉及了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的相关知识点,便于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2.4 具体任务分配

案例剖析完毕后,我们必须指导学生将所选项目分解成相应的任务,使其与案例密切相关,并通过“模仿”、利用教学资源等学习方式完成任务,同时引导学生按照课堂上的案例步步深入,每完成一个任务,就将该任务“组装”进来,最终“组装”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应用程序。结合“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剖析完成的案例,以任务的形式下达给各试验小组,分别用相关案例给各实验小组分配相关任务,因此会有智能车电源模块实验小组、智能车系统信号调理实验小组、智能车系统显示实验小组、智能车系统速度控制实验小组、智能车系统循迹控制实验小组以及智能车红外避障控制实验小组。各小组人员的具体任务进一步被分解,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承担一定的具体任务。每位学生的责任明确,自己任务的完成都是项目完成必不可少的部分,使每位学生充分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

2.5 客观评价体系的优化设置

具体任务下达以后,学生便进入动手操作环节,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为有效防止学生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困惑和畏难情绪,教师需要做好正确的引导,但必须时刻坚持“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仅需在解决途径和思路上给予指导。学生在具体任务完成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项目完成时,每位同学需对自己所完成的任务进行总结和评价,并接受教师和学生的提问,教师做出点评。各实验小组都要对自己所承担的任务进行评价,这不仅对目标达成的结果作出判断,还对小组成员目标达成的情况作出分析评价。学生通过参与自己学习成果的评价,认识到自己的智力潜能,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教师依据各小组评价、任务完成过程、设计方案、调试过程、实验报告等部分,按一定的比例计算出学生最终的考评成绩。

计算机硬件相关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硬件 软件 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TP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191-01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日益普及,计算机在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旦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软、硬件故障,该如何是好?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缺少基本的维修方法,只好找专业的维修人员。事实上,大部分计算机的故障只是很小的毛病,因此掌握计算机基本维护维修方法已成为使用计算机人员的必备技能。只要使用者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故障知识以及计算机使用常识,就能很好地解决计算机的小故障。

一 计算机的使用

计算机是我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中要经常维护与保养,只有定期对计算机硬件进行维护,才能保证各种配件的正常运行。计算机使用的操作系统如Xp,Vista等,电脑软件操作平台与每个软件的用处都不相同,所以需要自学或查阅相关教程资料。

二 计算机的维护

1.硬件的维护

第一,整机。计算机应该放置于整洁、通风的房间,避免灰尘和高温对计算机配件造成不良影响,计算机长期不用应切断电源。

第二,显示器。显示器不是触摸屏,不要用手去触摸屏幕,因为用手触摸显示屏会发生剧烈的静电放电现象,而静电放电会损害显示器。

第三,主板。不打开机箱我们一般不会接触到它,平时碰到最多的是随意插拔部件,这会造成接口损害,严重时会导致相关芯片或电路板被烧毁。

第四,CPU。加电、超频的后果就是CPU长时间处于高频率的工作环境下(实际上你根本用不到那么高的频率)和高温环境下,CPU会出现大量的电子偏移,直接影响CPU的寿命和使用的效率。

第五,对于内存,定期用橡皮、棉花等沾酒精清洗避免内存金手指、显卡氧化层故障。

第六,硬盘。避免震动,震动对硬盘是致命的,所以计算机运行时切忌搬动。

第七,驱动器。正在转动(驱动器的指示灯正亮)时,切不可取出磁盘或关机,以免造成数据丢失或损坏磁盘。

2.软件的维护

第一,当遇到故障时,先停下来进行观察,根据一些异常现象,如听到异常声音,以及电脑给出的错误提示,先进行简单判断问题出在哪里。对于软件故障,应先判断故障是属于系统故障,还是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的故障或者是不是被病毒侵入了。一般情况下,系统程序较稳定,出现故障的概率比较小。大部分故障是出于应用程序本身设计上的问题或操作的问题,如没有按规定打开、关闭应用程序,同时打开多个应用程序等。不要随意删除系统程序,打开一个应用程序时,最好把其他应用程序先关闭,这样不会引起系统冲突。出现故障时,一般可以重新启动电脑试一试。应用程序经常出错时,最好重新安装程序。

第二,每隔一段时间对计算机进行一次磁盘碎片整理,确保计算机系统能正常地使用,这样使得磁盘空间及时被释放,磁盘空间越大,系统操作性能越稳定,特别是C盘的空间更为重要。

第三,清理垃圾文件,Windows在运行中会囤积大量的垃圾文件,要及时清理,这样才不会影响计算机的运行速度。

第四,装杀毒软件,确保系统不被病毒入侵。

三 计算机的基本维修

其实对于计算机的基本维修可以概括成观察法,一般包括“看、听、闻、摸”四个步骤:(1)看,一般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看故障现象,根据现象来分析产生故障的原因;二是看外观,包括是否变形、变色、有裂纹、有虚焊等。(2)听,主要是听报警声和异响声,根据声音来判断故障。(3)闻,主要是闻主机是否有烧焦的味道。(4)摸,主要是触摸元器件表面是否有烫手的感觉,在系统运行时可用手轻触CPU、显示器、硬盘等设备的外壳,根据其温度判断设备运行是否正常。一般元器件表面温度为40~50℃,注意在触摸前要放掉身上的静电。

计算机维护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涉及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知识,需要采用科学的处理方法,使计算机可以充分发挥出它的功能为我们服务。以上是我在计算机教育教学中,摸索出的一点有关计算机使用、维护与简单的维修方法,与大家共享。

参考文献

[1]张玉梅.浅淡计算机实用检测维修方法及应用[J].今日科苑,2010(12)

[2]于红梅.浅谈计算机硬件维护的全面性[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1)

[3]谢建全.计算机与外部设备维修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计算机硬件相关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标准;教学改革

高校工科专业开设的《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科学使用装备、科学管理装备、科学研究装备的技术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硬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工作原理,旨在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基本工作原理的认识、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的机电设备计算机控制方法和动手操作能力方面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计算机课程在非计算机专业中的开设是随着计算机及应用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而提出的。在九十年代中期,其逐渐成为各工科专业基础课程,国内几乎所有院校(特别是工科院校)的大部分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硬件基础或相关的课。《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也是我校各专业的必修课程。

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以应用计算机硬件为主要技术思考、分析、解决本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需要让学生更多地掌握计算机接口及其应用知识,以期能应用所学知识深刻理解实际装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能解决实际问题,尽快适应岗位,胜任岗位。

现行的课程标准基本按照“微计算机原理、微计算机接口、微计算机应用”三个层次进行讲述。其中,微计算机原理部分安排24学时,包含4个实验学时,接口和应用部分共安排16学时,包含2个实验学时。从课时分布上看,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都过于偏重于微计算机原理部分,这虽然有利于学生对微计算机内部工作原理的理解,但是由于接口和应用部分的课时偏少,又不利于学生掌握微计算机在实际中的应用,而实际工程应用方面的知识才是这些学生在第一任职岗位上所更需要的。

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学生需要学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不仅是设置培养计划所要遵循的原则之一,也应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课程标准进行调整,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更加适应学生第一任职需要。

二、课程改革的内容

课程标准调整的总体思路是根据学生培养方案,在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减少微计算机原理部分的课时,增加接口和应用部分的课时,适当增加实验课时,减少课堂教学课时,并且实验更偏重于接口和应用部分。

1、课堂教学

工科专业学生的第一任职一般都是技术管理岗位,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硬件技术,主要涉及的是微机和接口芯片的外部特性,以及如何通过总线实现微机与各种接口电路及外设连接、组成微机应用控制系统等,而一般不需要进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底层开发,所以在选择、组织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围绕计算机系统及其各大组成部分的硬件结构与工作原理这样一条主线展开,强调硬件与软件的结合,并适当淡化微机内部和芯片内部原理,而强化基于总线连接的外部接口与应用。

但是,在现行课程标准中,微计算机原理部分的“汇编语言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两节内容共占用16个课时。汇编语言是一门与机器语言最为接近的编程语言,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确能更加深入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但是汇编语言不同于高级语言,其指令多且难记。虽然学生已经学习并初步掌握了C语言程序设计,有一定的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基础,汇编语言程序对其而言也是晦涩难懂,编写汇编程序更是困难。所以要想掌握汇编语言,学生还是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掌握计算机接口及其应用的知识,花过多的精力学习汇编语言不仅不能突出重点,而且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绝大部分学生都不会再用到汇编语言知识,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得不偿失。因此,应降低学生对本门课程中“汇编语言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相关内容的学习要求,并相应减少其所占的课时数。

另外,现行课程标准中“微计算机接口和应用”部分因课时较少,讲述的内容更多还是在接口芯片的原理和性能上,对接口的实际应用仅详细讲述了“8255A并行接口芯片”,而8251A串行接口芯片也仅仅是简单介绍其主要结构、性能和用途,并没有着重讲述其具体应用。而“数/模转换”、“模/数转换”、“计数器”、“单片机”等常见的典型接口及应用都只作为自学内容,也没有安排专门的实验学时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接口知识,所以课程结束后,很多学生对计算机在实际中应用了解得还不够。因此,很有必要将这些比较典型的接口芯片及其应用列入课堂教学,以增强学生对计算机在实际中应用的形式和方法有比较深入的理解。要多结合舰艇动力装置和机械控制类的接口等在舰艇上的应用实例,让学生熟悉接口控制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并要及时跟踪最新装备,将其与本门课程相关的技术应用引入课堂,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

现行课程标准中安排了3个实验,共6个学时,其中有两个实验是为学生深入理解微计算机指令系统和汇编程序设计相关知识而设置的,另外一个实验是为了让学生运用课堂学习的知识,结合具体硬件,熟悉计算机系统在实际中的应用。

根据课程改革思路,在课堂教学内容偏重于接口和应用部分的同时,不仅要增加实验课时,还要让实验教学也应偏重于接口和应用。因此,可将本门课程的实验数量调整为4个,共6个学时,微计算机原理部分占用1个实验,而接口和应用部分占用3个实验,在保留原有的8255A并行接口控制实验的基础上,增加8251A串口接口通信控制、数/模转换和模/数转换等多种接口应用型实验。

3、考试评价

现行课程标准采用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考试一般采用开卷的形式,占课程总成绩的80%,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10%。但是目前,在广大学生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实验的现象。为督促学生重视实验教学,应要求学生重视实验报告,启发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认真总结实验经验,杜绝抄袭他人实验程序和实验结果等现象,并应在适当增加实验课时的同时也要增加实验在最终成绩重的比重,与此同时,需要完善学生实验考核成绩评定,充分调动学生对实验教学的积极性,达到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占合理比例。所以,将课程总评成绩分为卷面成绩70%,实验成绩20%,平时成绩10%三部分。

三、设立不同的课程标准

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是我校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全校各专业,无论是电类专业还是非电类专业,课程名称统一称为“计算机硬件基础”,但是实际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学历层次和专业情况不同,执行的课程标准并不相同。于是出现了同一门课程,执行的课程标准却不同,严格来讲,课程标准不同的课程不是同一门课程。因此,很有必要将该课程根据所执行课程标准不同将课程名称加以区分,让课程名称更加规范。

就我校目前实际情况,各工科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有部分专业是非电类专业,其课程标准与其它电类专业的课程标准差异较大。因此可以将电类专业开设的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名称改为“计算机硬件基础I”,将非电类专业开设的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名称改为“计算机硬件基础II”。这样可以明确不同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也不同,而不再出现同一门课,课程标准确不同的现象,从学校层面上规范了课程名称。

四、结束语

由于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涉及各个领域,但是应用层面和方式差别很大,所以在“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确有必要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来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使其与本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相适应,制定不同的课程标准。教员根据课程的教学任务和要求,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以教学原则为指导,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先进的理论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将以往“要学生学”改变成“学生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和能动性,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立刚等.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改革的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 31(9):109-112

[2]吕海燕等.《计算机硬件基础实验》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1,21(5):238-245

计算机硬件相关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计算机 硬件组装 教学方法

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课程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各种部件的分类、性能、选购方法,理解各主要部件工作原理、硬件结构、软件安装、相互联系和作用,并能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组装与简单故障的维修方法。

由于计算机硬件安装强调的是动手能力,按照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是纸上谈兵。例如教师在讲述CPU相关知识时往往要把CPU结构、功能、原理作为重点来讲,而这些知识对职业学生以后的就业几乎没有任何作用,而对CPU的种类、厂家、性能、与其他部件的搭配等,这些对职业学生将来就业有用的,则介绍得不多。学生对这些理论并不是很感兴趣,也很难记住,而等到就业时,这些理论已经过时了。同时由于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即使面临一些简单的操作方面的问题也无从下手。相反,我们在一些电脑市场看到的工作人员往往并不具备相关专业的学历,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组装与维修非常熟练。他们通常的经验是:做得多了、熟了,就会了,不需要懂得太多知识。这种现象使我们意识到计算机应用技术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为此,我们应该在计算机应用专业进行大胆探索,引入一种以实际需求为教学目的的改革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可用以下教学方法。

1.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

由于教学资源缺乏,那么可以利用3DS MAX虚拟现实的技术来解决。学生不仅可以在学校使用这一资源,而且可以把这种辅助教学软件带回家进一步学习。我们可以用3DS MAX强大的建模功能,建立出计算机中的“CPU”、硬盘、显卡、主板等核心硬件,并且每一个硬件完全对比真实实物建模,内部构造也要建模完成,这样就可以节省大量资金和使用空间。可能刚开始做这些硬件模型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一劳永逸,这些虚拟的模型造价远远低于真实硬件的价格,并能得到同样的教学效果。不用像传统硬件教学,在使用设备的时候搬来搬去,只需要一个U盘,你就可以拥有一个计算机硬件设备实验室,便于随身携带。学生放假也可以把这个“虚拟的硬件实验室”带回家,只要有一台计算机,就可以在家中做练习,巩固知识。

2.充分运用项目教学法

在教学中,应以社会的实际需求为标准,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来构建教学模式。从学习者的角度说,项目教学是一种学习方法,特别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这是指采取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以实际的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同时还可采用多种形式来完成各项任务,比如:行动导向、小组抢答、网上模拟攒机、小组竞赛,等等。行动导向的教学形式是:每次任务之前,老师在充分考虑学生和设备的安全问题之后,把任务直接下达给他们,每个小组从任务的计划―决策―实施―检查等各个环节都是独立完成,中途有疑问的,老师给他们提供若干学习途径:实习报告、网络、老师的辅导、小组间的互助,等等。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不断记录存在的问题或及时更正一些不当的做法,并对学生的操作过程做适当点评,最后由学生根据老师的点评继续完善任务。通过完成任务,应用已有知识和掌握新知识,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3.建立虚拟计算机实验室

由于计算机硬件安装与维护实践中设备容易在操作中损耗,因此虚拟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最大限度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虚拟的设备是不会有磨损和消耗的。做了错误操作,计算机会提示你这样做的后果,也不会真实地损坏虚拟设备,这样极大地方便了刚刚开始入门的硬件维修学生。他们再也不用担心自己损坏硬件设备了,可以放开手脚地练习计算机硬件维修技术。当然虚拟硬件设备同样也会有一些维护问题。例如计算机病毒是可以损坏虚拟硬件的,但是只要做好备份和计算机软件常规维护工作,损坏的可能性就会变得很小。比起真实的硬件设备维护,资金消耗和工作量小得太多。从中我们不难看到虚拟技术的强大和明显优势。因为虚拟机是一款软件,它可以在电脑上模拟出一个虚拟的计算机,但是学生却可以像对一台真正的计算机一样来对它进行各种操作。

4.采用全面的考核方法

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操课中,对于每个任务不是单凭终结成绩就了事的。教师可以把每个任务按10分算,这10分包含:纪律、学习主动性、回答问题情况、卫生、任务完成次序,等等。这样做,学生不仅注重任务的结果,而且注意在整个实操过程中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每次任务进行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时不时地展示每个小组的本次任务得分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动态地变化这个得分表。这样,相信在实操时几乎看不见学生违反纪律的情况。

总之,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运用项目教学、建立虚拟实验室、全面考核这四方面的处理,我想计算机应用教学无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都将会有一个飞跃。我们能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这门课程的教学提上一个台阶,也能让学生在这些教学改革中学到有用的知识,锻炼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桑新民.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2]蔡泽光,廖乔其.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李远英.教育资源库.edu.省略,2009.

计算机硬件相关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化;中职计算机专业;硬件组装教学;运用方法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加强计算机教学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硬件是组成计算机的重要部分,做好硬件组装教学是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的基础保障,但是在当前的中职计算机硬件组装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考核方式不科学等,都严重影响了中职计算机硬件组装教学的发展和进步,而信息化的教学能够有效改善这些问题,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必须提高重视力度。

1.信息化及信息化教学的含义

1.1信息化的含义

信息化是指借助现代通信、网络等技术以及智能化工具,通过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采集、汇总,再对其进行分析以供特定人群利用的一种技术,是当今时代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传统生产工具大多是孤立存在的,具有个体性和简单性特点,而智能化生产工具是将信息网络进行连接,组成的一个系统化的体系结构,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特点,相比于传统生产工具,智能化生产工具能够大大提高生产工作效率。所以对信息化技术加以科学、充分利用,可以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加快社会发展步伐,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2信息化教学的含义

信息化教学形成的基础是构建主义理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应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设备设备,将现代教学理念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赋予各个教学环节数字化特点,进而实现对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信息化教学主要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四个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核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构建教学情境、加强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信息教学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事业中最直接的体现,改善了传统灌输式教学中的很多弊端,满足了当前社会形势对教育模式的要求。

2.当前中职计算机硬件组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很多中职学校在开展计算机硬件组装教学的时候,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导致教学内容滞后严重、实践教学力度不足、考核方式比较单一,这些都是当前中职计算机硬件组装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2.1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相关硬件设备也会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这就要求计算机硬件组装教学必须紧跟时展步伐,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但是现在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内容滞后严重,不能体现出现代化技术,教学所用的硬件设备比较陈旧,学生的硬件组装技能得不到有效提升。

2.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

计算机组装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学科,需要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同步性,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和技巧,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但是在很多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够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严重,大多数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无法将其灵活运用。

2.3考核方式不科学

计算机硬件组装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特点,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较高要求,所以需要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当前大多数中职院校仍然以学生的卷面成绩作为主要的考核标准,考核方式不科学,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无法准确、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能力。

3.信息化在中职计算机硬件组装教学中的运用

3.1构建教学情境

在开展计算机硬件组装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为开展教学做好铺垫准备工作。比如可以利用Flas,以某个学生想自己组装一台计算机,但是却不知从何下手的小故事为例,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帮助该同学完成计算机的组装,明确课堂任务。然后老师向学生展示事物并进行讲解及示范操作,使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观摩学习,在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学生自主学习

当老师讲解完毕后,首先可以利用教学广播软件,将制作好的各模块视频发给所有学生,让每个学生针对自己掌握的情况,利用教师分发的各模块视频,加以巩固自主学习,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针对性教学。其次是让学生利用教师分发的模拟组装平台,自主完成模拟组装,在反复的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提高熟练程度。最后学生借助多个模拟组装平台,利用自己掌握知识进行模拟练习,如外设连接模M平台和主板组装模拟平。信息化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

3.3划分学习小组

为了实现更好的教学目的,可以将全班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以小组竞赛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计算机硬件的组装,收获成功的喜悦。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在保证小组实力基本均衡的前提下,划分学习小组,明确每个学生在硬件组装过程中的任务,通过与组内其他成员合作将所有计算机硬件进行正确、科学组装,并做好记录工作对组装过程加以说明。采用小组竞赛模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培养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3.4进行综合评估

当每个小组完整计算机硬件组装之后,由小组代表进行展示并讲解,对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在所有小组展示并讲解完毕时候,不同小组之间要进行相互评价;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对每一个小组进行评价。通过从不同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给出每一个小组的具体成绩,并进行排名,同时还要根据小组成员的实际表现以及所做贡献,进行适当的加分,对成绩靠前的学生进行奖励,对其他学生进行鼓励,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求胜欲望,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学习氛围。

4.结束语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优化创新教学模式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当前中职计算机硬件组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构建教学情境、使学生自主学习、划分学习小组、进行综合评估等方法,对信息化教学方法加以科学、合理利用,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计算机硬件组装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新型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泗平.浅谈信息化在中职计算机硬件组装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6(33):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