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发展思维

科学发展思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发展思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发展思维

科学发展思维范文第1篇

冲破阻碍科学发展思维定势,是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要着力抓好的一个重点领域、关键环节。

思维定势影响着人的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人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一经形成,便会习惯性地顺着已形成的思想观念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处于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形势,要清醒地认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通过解放思想活动,冲破阻碍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势,变革思想观念、思维习惯,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思维习惯源于实践活动,又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破除了许多传统的落后的思维定势和习惯,积累了一套经验做法,形成了相应的发展理念。但是,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深化改革涉及的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加快发展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困难的复杂程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我们的一些经验做法、发展理念、思维方式已不适应新情况新实践的要求。比如,科学发展观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好字优先,又好又快,片面追求数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大,忽视质量和效益,显然是不行的。又比如,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谋划发展时,只注重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建设;只注重当前发展、忽视长远发展;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生态建设等等,也是不科学的。可见,如果我们习惯于过去的做法,拘泥原有的经验,用老眼光认识新事物,用老经验判断新情况,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就难以应对新挑战,更谈不上改革创新,加快发展。只有形成适应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才能够在实践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突破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解决阻碍我区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思维定势是在一定时期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方面,其积累的经验做法为人们迅速认识客观事物、解决问题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又固化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破旧不易,创新更难。要坚持破与立的统一,以破带立,以立促破。破除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解决问题的习惯,形成尊重市场规律、依法管理的理念;破除求稳怕错、不思进取的习惯,形成敢于变革、敢于创新的理念;破除坐等靠要的习惯,形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理念;冲破唯书唯上习惯,形成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念。

思维定势在想问题、作决策、做工作中反映出来。冲破阻碍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势,要求我们必须沉下身子,到实际中去,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深入调查研究,开展广泛讨论,摸清阻碍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势有哪些具体表现,深入剖析其原因,在实践中破除阻碍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势,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理念。只有冲破阻碍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势,按照科学发展观认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行趋势,真正实现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解决诸如增长方式粗放、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分配关系不顺以及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等问题,激活全社会的民族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思维范文第2篇

要实现从片面思维向全面思维的转变

要实现从片面思维向全面思维的转变。片面思维是顾此失彼的畸形发展思维,而全面思维则是强调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思维。毋庸讳言,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发展思维更多的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片面发展思维,一些地方采用的发展方法更多的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片面发展方法,如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于以GDP为中心,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GDP是硬道理,片面追求GDP增长的数量与速度等,就是只及一点不及其余的片面发展思维的产物。由于把发展简单等同于GDP的增长,于是在实践中就采用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结果使得资源加速枯竭,环境急剧恶化,各种社会问题大量出现,从而严重制约和危害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该说这样的教训是非常沉痛的。

因此,只有实现从片面思维向全面思维的转变,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运用全面思维,就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体现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是要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关系,尤其是要处理好全局发展与局部发展的关系。

要实现从孤立思维向联系思维的转变

要实现从孤立思维向联系思维的转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发展作为一种客观

事物当然也不例外,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更多地是运用孤立思维来看待问题,比如城乡关系,我们就用一种户籍制度把城乡分割开来,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人为地造成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

新时期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就是运用联系思维来看待和处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关系的产物: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因为看到了城乡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为了克服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防止城乡差别不断扩大而采取的措施;统筹区域发展,就是因为看到了区域之间的联系,为了加速后进地区的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防止区域发展严重失衡而采取的措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因为看到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为了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防止因片面发展而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结构性破坏而采取的措施;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因为看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为了保持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不断改善自然环境,防止只向自然索取、不治理和保护环境而遭到自然报复而采取的措施;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就是因为看到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联系,为了把我国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联系起来,注意趋利避害,既要充分发挥扩大开放对我国发展的促进作用,又要防止对外开放失度,使我国发展过分依赖外国而严重削弱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能力而采取的措施。

要实现从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的转变

要实现从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的转变。不能否认,在发展的过程中确实会产生一些问题,但对于这些问题只能用动态的发展的思维绝不能用静态思维来看待。用静态思维来看待发展中的问题,似乎就只有用否认发展、停止发展的办法才能解决,这是非常危险的,也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只有实现从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的转变,我们才会认识到: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中,尽管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有发展,才能为各种问题的解决创造更好的条件,才能使很多复杂的问题逐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们只有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一旦停止发展,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后果不堪设想。当然,发展不能搞短期行为,防止只顾眼前而牺牲长远的持续发展。因此,运用动态的发展的思维,就必须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使用各种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了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而使整个社会走上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持续发展。

要实现从非矛盾思维向矛盾思维的转变

要实现从非矛盾思维向矛盾思维的转变。实践证明,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如城乡矛盾、区域矛盾、收入矛盾、能源矛盾、就业矛盾等等。对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我们必须运用矛盾思维,既不能否认它,也不能忽视它,更不能当“睁眼瞎”,而是要承认它、解决它。一些非矛盾思维者则不同,他们一方面不承认矛盾的存在,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出现的矛盾往往大惊小怪,惊慌失措,好像出现了矛盾就是不正常的。这种否认矛盾、忽视矛盾的非矛盾思维的认识和做法,显然是幼稚可笑的,也是错误的。

所以,实现从非矛盾思维向矛盾思维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运用矛盾思维特别需要注意掌握解决矛盾的方法,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并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学会“弹钢琴”,注意解决次要矛盾。科学发展观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促进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这就抓住了我国发展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发展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只有在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其他各种矛盾,求得社会稳定,并在稳定的前提下谋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从物本思维向人本思维的转变

要实现从物本思维向人本思维的转变。辩证思维还应包括人本思维,人本思维是辩证思维中的一种目的性思维。人本思维与物本思维是相对而言的。社会主义社会绝不能运用物本思维来看待发展,即为了发展而发展,必须坚持运用人本思维,使发展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一切,这是因为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和核心价值,也是辩证思维的题中应有之义。剧变的历史经验证明,离开了以人为本的“发展”,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辩证发展,更不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发展,这样的“发展”会葬送社会主义。简言之,运用人本思维就是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一定要牢牢把握住以人为本这个本质与核心,始终坚持运用人本思维。

科学发展思维范文第3篇

在部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部队建设,需要坚持辩证思维,注重统筹协调,全面提高,推动各项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

处理好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在谋求加强部队全面建设上见成效。部队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一茬人为一茬人打基础,一茬人为一茬人创造条件。领导干部应当克服急功近利思想,立足当前,放眼长远,以求实的态度和作风扎扎实实抓基层打基础,量力而行搞建设,防止铺张浪费、寅吃卯粮。要盯着单位全面建设谋长远,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基层单位工作千头万绪,部队建设中各项工作相互关联,在规划远景目标时,要立足推进中国特色军革实践,努力使目标符合部队建设的实际,根据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拿出新对策,不断加以完善,在动态中协调部队各项工作,谋求实实在在的效果。

处理好统揽全局与突出重点的关系,在解决制约部队发展的“短板”问题上下功夫。一版权所有只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取决于组成木桶最短的一块板子。加强部队建设只有瞄准薄弱环节做工作,夯实部队发展的基础,积蓄持久的发展动力,才是求真务实之举。一是要找准影响单位建设的关节点。在部队发展过程中,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如果不能及时地发现,就会影响到部队建设的大局。二是要扭住关键环节不放松。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对那些年年抓、见效慢、但却是影响部队建设的难点、热点问题,做出解决问题的具体计划,明确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组织实施,防止出现抓抓松松和虎头蛇尾的现象。三是要总揽全局、版权所有协调各方,形成整体效应。把抓重点与抓全局有机结合起来,用全局工作的整体效应促进重点工作的完成,用重点工作的突出作用拉动全局工作的开展,确保重点工作有突破,全面建设有发展,真正做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处理好发扬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在推进跨越式发展上求突破。坚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对过去积累的经验既要推广运用,又不能简单照搬,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注入新的内容,使之更具有时代性,更有利于部队建设水平的提高。例如,不能把训练设施陈旧、生活设施落后等同于艰苦奋斗,不能把官兵要求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的要求视为丢掉了艰苦奋斗传统。应该为官兵的成长做长远考虑,鼓励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促进官兵全面发展。抓管理要以条令条例为依据,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生活上时刻把官兵的冷暖放在心上,努力为官兵做实事、解难事、办好事,积极营造团结和谐、风正气顺的氛围。要牢固确立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观念,切实摒弃陈旧的思想观念,坚持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勇于进取的作风抓工作、大无畏的闯劲开展工作,高标准地干好本职工作,在不断创新中实现部队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科学发展思维范文第4篇

一、城市管理对城市化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一)城市管理与城市化具有统一性。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管理则是城市发展的关键,是城市运转的根本动力,是城市载体功能和运转效益的重要保证。城市管理的目的就是提高城市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服务于经济、服务于市民,加强城市管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市民生活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当前城市间经济发展速度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城市管理已成为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城市领导者和普通市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加强城市管理与推进城市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是一种有机的统一,二者之间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二)加强城市管理是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城市的文明程度、社会秩序、环境质量和品牌形象,也是一种生产力要素。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不仅应该有繁荣的经济,而且应该通过强有力的城市管理营造良好的市容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了,城市建设、管理的投入就可以增加,城市管理水平也必然会相应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加强城市管理,营造优美的城市环境,既可使城市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又可提高市民素质,必将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带动城市所在地区的发展。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环境也是生产力。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城市环境的优劣,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城市文明程度越高、品位越高、形象越好,整个城市就会升值,就越能够凝聚人心,吸引人气,从而形成招商引资的的凸显效应,增强城市经济发展后劲,使经济发展获得持久的动力。因此我们必须把加强城市管理摆上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高度,树立“加强城市管理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加大城市管理的投入,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

(三)加强城市管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外来人口的快速集聚,城市的薄弱环节日益显露,加强城市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追溯历史的渊源,城市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而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又对城市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总会要求一种与其相匹配的管理方法,城市管理正是适应经济发展要求,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城市管理模式,城市管理方式和手段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等现代化管理方式的出现,就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的必然产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发展对城市管理不仅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还可以提供重要保障。

二、当前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城市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从我市的城市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我市城市管理力度不断加强,城市面貌得到大幅改善,城市品位快速提高,但城市管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城市管理的条块职能不明确、多头管理、职能交叉、市民参与程度不高,社区城市管理基础薄弱等,造成我市的城市管理水平与城市定位极不相称,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势必影响到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管理体制不健全。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市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还是初步的,不系统的,许多深层次的矛盾亟待解决。一是从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上看,城市管理责权不统一,基层基础工作薄弱,基层管理难以落到实处。二是从城市综合监管执法方式上看,职能部门之间的管理范围和执法权限划分不科学,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清,任务不明,管理分散、各自为政,缺乏协调配合,往往造成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不作为”与“乱作为”现象并存既影响城市管理的效能和效果,又削弱了城市管理的权威性。三是从城市管理体制重心下移的实施来看,社区居委会自主功能较弱,城管进社区没有发挥应有成效,社区服务发育不够,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不够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城管工作与社区工作在衔接上缺乏规范化制度和稳定机制。

(二)缺乏科学的城市管理机制。我市城市管理水平不高,固然有城市基础设施“先天不足”等客观因素,但更为主要的是,机制不健全,全市城市管理没有形成“一盘棋”格局。各职能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联席会议没有形成制度化,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没有部门愿意主动牵头负责有交叉职能的工作,创建办工作开展不正常,各部门仍存在难事推着转的现象。城管局为了完成经济指标,任务层层分解,造成以罚代收、“办假案”等现象,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三)城市管理物质基础薄弱,外部环境、队伍素质尚存不足。一是财政投入不足。城市管理需要恒定、持久的财力支撑,但有时资金投放未能随着gdp的增长而同步增加,致使城市市政、环卫基础设施欠帐太多,综合服务功能不高;城市管理条件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现代科技含量较低,管理效能不高。二是管理难度大,执法环境恶劣。城市管理涉及千家万户,难、热点集中,管理对象多是下岗人员,进城农民等,易得到市民同情。执法管理易引起围观、起哄,给城市管理带来了被动和负面影响;有时管理对象暴力抗法,使执法人员的身体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公安等部门对此只能用调解民事纠纷的方式处理,影响执法权威;不少市民文明程度较低,理解、支持、参与城市管理的氛围还不够浓厚。三是执法人员素质参质不齐。有些执法人员不能坚持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理念,服务意识淡薄。有的语言、行为不规范,态度蛮横;有的责任心不强,办事效率低,作风松懈;有的不遵守队容风纪建设规定,损害了执法队伍的整体形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影响了城市管理的持续发展。

(四)市容秩序管理不规范。占道经营、乱摆摊点,马路市场等影响市容秩序的现象仍然存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短缺,环境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的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由于疏堵结合没有硬举措,城市“牛皮癣”清理一次又恢复一次;沿街门店缺乏有效的责任制约束措施,店主对门前影响市容环境和秩序的行为熟视无睹,城市管理陷入突击、疲于应付的不良局面。

(五)社区居委会在城市管理工作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社区居委会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应在城市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社区居委会事务繁杂、琐碎,有责任,无权利,未能发挥参与城市管理的应有作用,导致辖区居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在城市管理体制中,对社区居委会如何更好的开展城市管理工作,缺乏有针对性的措施,未能很好地解决“看的见的管不着”的问题。

(六)市民文明素质不高。城市管理向思想道德领域和科学文化领域拓展的力度不大,缺少针对性、实效性,市民的社会公德意识、环境卫生意识淡薄,许多人未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卫生习惯,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不良普遍存在。同时,市民对参与城市管理不热心,主动参与城市管理者少,市民整体文明素质亟待提高。

三、城市管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方法与对策

城市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增长极。面对城市间经济发展激烈的竞争,必须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用科学的发展观念为指导,强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一)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完善城市管理机制。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有利的切入点是推进行政处罚权的相对集中和积极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从周边城市的实践看,行政处罚权的相对集中不可能完全解决现有的城市管理矛盾,但可以迅速解决部门间的推诿扯皮和依法执法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管理效能。同样,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不仅能高效地清除管理盲区、盲点,还能有效解决管理人员沟通能力差造成工作难到位、社会形象差的问题。完善管理机制,就要从完善责任机制入手,确保工作责任的落实。淮安市实行保证金制度,规定各区交纳200万元年度保证金,各部门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各交纳2万元和1万元的保证金,年底按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考核,决定返还保证金,发放奖金,扣除保证金。使个人业绩与经济收入直接挂钩,不仅强化了各层面的工作责任,而且“四两拨千斤”地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各项管理工作的落实。

(二)严格依法行政。城市经济要活,但城市管理要严。城市“三分建、七分管”,一层意思是说城市管理的重要性,另一层意思就是说明城市管理的难度。因此,城市管理必须严格依法行政,严管重罚。严格管理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要严在制度上。要加强城市管理法制建设,建立一套系统、规范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要能够基本覆盖目前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同时又要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从规章制度这个源头上堵塞各责任单位之间管理脱节的漏洞,减少扯皮,做到事有人管、职责明确、权责一致。二要严在落实上。法律法规贵在落实,再好的法规不能落实到位也等于一纸空文。城市管理就是对正常有序行为的服务,对违章违法行为的惩处。管理的作用就是遵法、守法、护法,有章必循,有法必依,管理出秩序,管理出成果。要通过严格依法管理,坚决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政府的权威,为城市各项工作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三要严在监督上。城市管理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管理过程的复杂性。由于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都不同程度、不同环节地存在一些执行中的具体问题,如执法人员的执法素质、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工作衔接,必须靠强化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切实解决各种有法不依、执法不到位、以罚代管和扯皮推诿的具体实施行为,保证管理的落实力度。

(三)创新管理理念,坚持文明执法和严格执法相结合,构建和谐城管。积极主动适应城市管理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以全新的理念、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思路,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观念,扎扎实实的构建和谐城管工作。一是要积极转变工作思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城管理念。城市管理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广大市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要全面推行人性化管理,转变过去“管理就是审批、执法就是收费、处罚就是罚款”等错误理念,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城管工作的根本指针,不断增强执法人员的民本意识,切实把“刚性管理、柔性执法”等理念,融入到城市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二是树立和谐城管理念,推进市容责任区制度更好的落实。落实市容环境责任区制度是做好市容环境长效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城市管理水平、城市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要依托树立和谐城管理念,破解城管工作难题,深入推进市容管理责任制度落实,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提高队员依法行政能力,促进城市管理的和谐发展。三是大力推行亲民式执法,营造和谐的执法环境。实现城管执法与管理相对人权利的相统一、相和谐,是构建和谐城管建设的基础。执法管理要“以人为本”、“文明执法”为宗旨,推进城管执法工作理念的进一步转变,提高全体城管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四)创新管理方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一是坚持堵疏结合,破解占道经营难题。全面贯彻堵疏结合科学管理思想,以市民满意为宗旨,使市民在城市管理中得到实惠。坚持“主干道严管、次干道严控、小街巷规范”,排出一些路段作为疏导地点,实行规范管理,提高市民满意度。二是推进“城管进社区”工作。抽调精干人员充实到社区,在社区设立城管服务站。利用社区这一社情民意的交流中心,及时掌握辖区内发生的各类事项并妥善予以处理,有效降低执法难度,提高执法效能。三是大力推行“廉勤告知”制度。要求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向管理对象发放“廉勤告知”卡,如执法人员在履行公务过程中有吃拿卡要行为,可举报投诉,时刻接受社区居民、单位的监督。

科学发展思维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学实验课;科学思维;动手能力;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42-01

科学课不仅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中起着较为关键的启蒙作用,而且是学生学习兴趣养成的重要途径。作为科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实验课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探索性思维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授课教师在进行科学实验课教学的时候,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习,着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一、过程实验,获取体验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可以推知科学实验在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科学实验课程为学生检验科学理论知识提供了依据,通过对实验课过程的探究,学生对科学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彻,对理论知识的体验更加深入。例如,学生在学习三年级科学上册“生命源泉――水”这一章节时,可能会对该章节的理论内容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认识,如果不进行实验课程的学习,学生很难对水这种自然界广泛存在、且是人类生存必需的物质有一个清晰和深刻的认识。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课堂中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帮学生认识水的有关现象,比如水的溶解性、毛细现象,以及水的表面张力。通过具体的实物进行物理性质的验证,学生就可以强化对相关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的水污染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授课教师在进行本单元学习的时候,选择将水的话题作为研究地球与宇宙板块中“地球物质之二――水”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站在生命的高度,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水在动物、植物、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陶行知先生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因此,要在做中教,在做中学,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认知,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而进行水的物理性质探索,无疑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更多关于水的实践体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探究实验,强调创新

人类社会之所以不断发展和进步,源于人们探索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止过。也只有不断探索,人类对未知世界的认知才更加全面,更加完善。而学生在科学实验课中对实验过程和实验步骤的不断探究,在探究过程中的不断创新,恰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四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围绕“分类”这一科学探究中的重要环节,开展相关的探究实验。根据教材上理论内容的讲述,针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声音的强弱、高低,引导和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假设,并且采用查找资料、实验等方法对假设进行验证,在实践中逐步学会通过“假设与搜集证据”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并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有所创新。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制作土电话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使用不同材质的绳子作为土电话的连接线,进一步探究声音传播和传播介质之间的关系。

陶行知强调,“做”是教和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教育的中心。因此,在科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处以“做”作为立足点,以“做”来解决各种问题。“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教学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在结合中逐渐寻找新的突破点和创新环节,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开放实验,拓展视野

实验课堂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其独特的开放性,不仅体现在课堂组织形式的开放性,更体现在课堂思维方式的开放性。开放的科学实验课,能够极大地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例如,学生在学习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电和磁”时,可以通过开放的实验课堂进行完整的电路设计,并通过简单电路的实际组装,了解电路的基本构成,增长看图组装电路的知识才干。开放的课堂,更利于学生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不同材料接入电路时电灯泡亮度会有变化,这能让学生间接了解到材料导电能力的差异性,便于学生掌握安全用电的常识。同时,学生通过对磁铁的性质探究,可以逐渐了解到电能产生磁,从而不断进行知识积累,为今后学习能量的转换打下基础。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科学实验课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探索性思维的形成至关重要。科学实验课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习,以“做”来解决各种问题,发展学生科学思维。教师要注重实验的开放性,通过过程实验获取体验,借助探究实验强调创新,强化开放实验拓展视野,从而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和才干,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兰娟.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理念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07(02).

[2]盛鹄梅.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概念的建立与发展[J].教书育人,2014(18).

[3]宋爱君.小学科学实验课“五段式”教学流程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