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西;建筑;艺术审美

建筑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建筑艺术不同于音乐、绘画、雕刻等其他艺术,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即是说,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

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以致中西建筑文化都有各自的法式,正由于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环境、社会背景、传统习俗和文化艺术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因而中西方建筑艺术风格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在中西古典建筑艺术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就中西古典建筑做比较,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筑材料

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 “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以木为主要材质,砖、石、琉璃瓦等为辅,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中国建筑具有明显的保守性,从技术上受到严重限制,使中国建筑几千年来一直满足于木质结构体系,不能有更大的突破。木质结构由于材料的受力程度和尺寸的限制,不善于建造大尺度的、结构复杂和较大的内部空间有丰富变化的建筑单位。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西方古典建筑大多采用砖石结构体系,以致门窗面积相对较少,承重结构以墙体为主,形成了较为沉重雄伟的印象。从这两种不同的建筑材料上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二、建筑色彩及装饰

就建筑色彩方面来说,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纯朴淡雅。建筑师根据不同需要和风俗习尚而选择施用。大凡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物多使用对比强烈,色调鲜明的色彩:红墙黄瓦(或其他颜色的瓦)衬托着绿树蓝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画,使整个古建筑显得分外绚丽。在表现中国古建筑艺术的特征中,琉璃瓦和彩画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因为中国古典建筑的色彩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色彩逐步成为政治、宗教的服务工具。而在古希腊的建筑群中,几乎到处都能看到艳丽的色彩。从现存遗留下来的大理石顶部残物色迹推测,那里有最早的红、黄、蓝、绿、紫、褐、黑和金等色彩,神庙檐口和山花及柱头上不但有精美的雕刻,也有艳丽的色彩。如陶立克式柱头上涂有蓝与红色。爱奥尼式建筑除蓝与红外,还用金色。科林新式则对金的使用较盛行。帕特农神庙(陶立克式)在纯白的柱石群雕上配有红、蓝原色的连续图案,还雕有金色银色花圈图样,色彩十分鲜艳。希腊色彩是他们宗教观的反映,使用色彩已具有象征意义。红色象征火,青象征大地,绿象征水,紫象征空气。通过色彩表现着他们的。他们多运用红土为底色,黑色为图案或相反使用。这种对比产生一种华贵感。

三、造型与布局

建筑造型与布局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制度、性格特征的区别。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是一种“集体”的美。而木质结构建筑艺术的特点正在于这种群体布局上。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的,如宫殿、陵墓、坛庙、衙署、邸宅、佛寺、道观等都是众多单体建筑组合起来的建筑群。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面一般都做有明显的曲线,屋顶上部坡度较陡,下部较平缓,这样既便于雨水排泄,又有利于日照与通风。在歇山顶与庑殿顶的建筑中,屋檐都有意做成微微的向两侧升高,特别是屋角部分做成明显的起翘,形成翼角如飞的意境。西方建筑体系突出建筑个体的放射外向性格、体形体量的强烈对比,同时具有严密的几何造型,往往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来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教堂、神庙是西方最典型的建筑,也是西方建筑的精华。古代埃及建筑文化的代表――金字塔与神庙,便突出表现了这一特点。金字塔正是以其巨大、单纯、简洁、稳定的造型,在广阔、原始、浑朴的大漠中,表现了一种超自然的纯阳刚之美,而产生了强烈的纪念性――神圣,永恒,庄严,崇高。 古埃及的神庙也一样,例如位于卡纳克的阿蒙神庙,建筑巨大而沉重,威严而神秘,完全显现了一种阳刚的崇高之美。阿蒙神庙最著名的是大殿,其面积达五千平米,密密层层排列着十六行,一百三十四根高大粗壮的石柱。它们的底径比柱间净距还要大。这种处理,显然是追求压抑,超感性的艺术效果。这些庞然大物,以宛若天然生成的体量,物质地影响着人的精神,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点。”

结语:

总的来说,中国建筑在气质上更重精神,重意境,西方建筑重物质,重外观,具有绘画的特点,着眼点在于富于意境的画面,重视空间,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的空间感受,不很注意单座建筑的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体为单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西方在造型方面,其着眼点在于两度的平面与三度的形体,使建筑具有雕刻化的特征。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前者是群体的统一,内在而含蓄;后者是单体的突出,外在而暴露。无论中国古典建筑还是西方古典建筑,其目的总不外乎是取得一种人为地环境供人们活动,它们是人类世界为满足其不同需要历史的产物,是历史与人类智慧的见证者。(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参考文献:

[1] 刘郭桢等《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79

[2] 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做营造技术》科学出版社,1991.8

[3] 吴焕加《20世纪西方建筑名作》,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 钱正坤《世界艺术史话》,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建筑美学

0 概述

建筑是人造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它既要满足一定的使用功能,又要满足一定的审美要求。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崇高自然,与自然相融相生,所以,几千年来,中国建筑一直以木构架建筑房舍宫府,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木建筑文化。而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是:建筑功能比较简单,建筑类型不多, 从建造手段看主要是石结构,人们常把建筑看成是石头的史书。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传统建筑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差异,造成了中外建筑审美观念上的差异。

1 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

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形式比较简单,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样,孤立的单体建筑不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序列来取得。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创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型制和布局,传统建筑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开也体现了“儒家”的尚大精神,进而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从古代都城、宫殿、寺庙、还是皇家园林以至居民的组群建筑莫不如此。从群体到个体,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关注尺度、体量的合理搭配,讲究空间秩序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和谐圆融之美。使组群既能在远观时给人以整体性的恢宏气势和魄力,又能在近观时予人以局部的审美情趣与亲和感。

西方古典建筑,无论是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帕提侬神庙、罗马的凯旋门、印度的泰姬陵,还是西班牙最著名的吉拉尔达塔、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钟塔,则更注重于单体的外部造型和体量上的巨硕突兀。它们往往以超人的尺度,极力渲染那种对于宗教的迷狂和敬畏之感。

2 中西建筑美学差异缘由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决定的,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有着不同的和谐之美,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中西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中西名族不同的价值观,在建筑上就体现出不同的建筑风格:中国的建筑文化重人,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中国文化重融合,同时,中国的名族风格是含蓄、和善、仁慈等多种人文风格;西方文化重物,较重视科学与宗教,重视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

精神现象总是与空间意识紧密联系的,大多数学者认为西方文化浓厚的空间意识,与最早发源于其特定的自然地理背景有关。作为西方文化重要发祥地的古希腊,代表了地中海文明的灿烂辉煌。浩瀚的地中海上散布着众多岛屿,互不连续,互相分立,其农耕混合制经济与渔业活动使生活在这里的西方民族对地理方位、空间布局的感受较强,极容易产生强烈的空间感受。古希腊众多的岛屿相对隔离,无形中孕育了古希腊民族的空间观念,积淀了其“纯空间”的潜意识。多变的地形,客观上在西方人观念上造成了“空间是可以被限定的、有限的”思维定势与认识模式。而生活在农耕地理环境的东方人,在平缓绵延的冲积平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很有规律,劳作相当有序,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的田园生活。其单一农耕型的经济结构,对四季变化依赖较大,人们容易产生强烈的时间意识。 这种不同的时空观自然影响到建筑风格的差异,中国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偏重于建筑群体的时间因素,西方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则强调建筑单体的空间因素。由于东方各民族多生息于大河流域,生活环境比较优越且相对稳定,生存环境又处于同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状态,因此东方民族多养成清静淡泊、自然无为、温顺好养、追求和谐等文化特点。西方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较差,且生活方式不稳定,时常要与自然抗争,与外敌斗争,故形成拼搏、竞争、重实、求真等文化特点。同时,东方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属于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大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疏松,灌溉便利,光热水土诸自然因子组合良好,农耕生活节奏稳定而有序,遂产生“天人合一”、“中庸”等思想;希腊等地中海地区欧洲民族,气候属夏干冬雨的地中海式气候,土地贫瘠,光热水土自然因子组合不谐调(西欧的自然因子亦欠谐调),加之海上生活常常与狂风恶浪搏斗,故产生“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等思想。这种文化观念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中国传统建筑比西方传统建筑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风格上也相对平和、含蓄一些。

3 小结

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刺绣;民族性;文化差异

一、刺绣艺术的民族性

(一)民族艺术的多元性

不同的民族有着其自身不同的经济基础与风俗习惯,处在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包括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在彼此之间形成了很多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形成了世界民族艺术的多元化局面。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艺术、服饰艺术、饮食艺术等,都是一个民族的人们通过劳动、生活所自然产生的具有本民族风格的艺术。不同地区的文化具有不同地域的独特属性,但每一种艺术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它必定和多种艺术门类并存,从而形成符合这个民族习性的艺术。

(二)民族艺术的世界性

民族艺术的世界性体现在各民族艺术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不同的风格。对于不同的民族艺术来说,时间和新旧程度是不一样的。与你是新的,与我却是旧的。与你古代的,与我却是现代的。各民族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各个民族的艺术或多或少地受到其它艺术的影响,一个民族的艺术要向前发展,不仅是本民族自身绝对的、纯客观的东西,还要借鉴其它民族艺术中好的东西。因此,艺术的发展绝对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是在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的。在交流中彼此融合,越发丰富多彩。

二、中西方地域文化差异性

(一)中西方的文化特征

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存在着众多差异。其中文化内容差异最突出的是中国的文化是多元的而西方的文化则是一元化的。钱穆曾说过,“西方文化主要在物,可谓是科学文化。中国文化文化主要是对人对心,可称之为艺术文化。”可见中西方的文化确实有其区别。在194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英国人将刺绣艺术带到美国。所谓美国文化,基本上是英国、德国、荷兰、法国等欧洲等国家的风格文化艺术,而本土的文化反而很少受到重视。中国是56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各区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文化和风俗,甚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中国的文化相对于美国来说更加的多元化。中国的刺绣文化在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征。在中国,著名的刺绣就有苏绣、蜀绣、湘绣、粤绣等,也称之为四大名绣。

(二)中西方民族性差异对刺绣的影响

刺绣是印第安人的主要传统手工艺,有棉线刺绣、绒绣、珠绣、羽毛管刺绣、发绣、补花等。在美国,靠北部的森林地区,最古老的印第安人的刺绣属羽毛管刺绣。他们大多以捕鱼为生。在当地的人们除了捕鱼之外,鸟禽也是主要的食物之一。因此,鸟兽身上的羽毛管自然成为了制作刺绣的原材料。珠绣则是在分布在美国南部最为著名的刺绣,这与地理位置和环境特征是息息相关的。南部地区离海近,所以大多就地取材。所制作的珠绣中,有贝壳珠,珊瑚珠,也有果核珠和粘土珠等。珠绣的品种繁多,人们大多在庆典节日上穿着带有珠绣的饰品,服饰上修修满珠绣图案,光彩夺目。

中国刺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性传统工艺之一。刺绣与养蚕、缫丝是分不开的。所以,刺绣又称为丝绣。中国刺绣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发现与使用蚕丝最早的国家,人们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养蚕。所以中国的刺绣原料都以针线为主,刺绣品的图案丰富,色彩清晰。在中国,刺绣文化多采用象征手法,早期的民间刺绣纹样都从刺绣工艺的角度反映了传统图案的精神品格。最早的刺绣图形是天子褒服十二章。这种手法代表着古代刺绣图形的设计思想,历代传承,不断拓展、完善,最终形成了“凡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创作原则。

三、中美文化在刺绣中的表现

(一)美国印第安人的刺绣文化

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美国印第安人的刺绣充分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经济、宗教、信仰和思想观点等。他们所创造的传统刺绣,特别是珠绣,羽毛管绣,在世界艺坛中可谓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技法和民族艺术的风格,是一份宝贵的艺术财富。如今,美国印第安人的地位有了提高,人口有所增加,即使受到白人的侵略,他们也顽强的保守着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艺术文化。印第安人在刺绣上使用的色彩是和他们的自然环境、生活习俗、思想观念以及等密切联系的。比如他们很少用红色,红色象征着战争和流血。黄色是印第安人的主要谷物,是玉米的色彩,寓意着五谷丰登;绿色似乎温暖的色彩,象征着万物复苏;蓝色则代表平静、温柔。在平原地区,以农业为主,崇尚太阳神,祈求五谷丰登,草木繁盛,所以大都喜爱白、黄、绿等,居住在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大都以游牧和狩猎为主,性格粗矿,所以就更偏爱黑色。

(二)中国民族传统的刺绣文化

中国的刺绣用品涉及到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说刺绣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产物、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华”可谓恰如其分。传统刺绣展现其独特魅力,刺绣也辐射各族人民的喜爱。通常也要做出相应的更改,以确保民族服饰刺绣图案的完美表现。中国的民俗节日丰富多彩,一年12个月基本月月都有不同的传统民俗节日,各地的人们也在用各自的方式在欢庆着这些节日,大多节庆活动中也少不了精美的刺绣工艺。居住在山寨的喜用花卉、鸟兽构图,以绿、蓝二色为主;居住在溪河边的多取材于鱼虾、人物之,以红、黄二色为主;还有凉亭、佛塔、寺庙和各式各样的几个图形。中国刺绣是在中国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在特定的文化、思想、的孕育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刺绣具有历史积淀的文化精神,这决定了它不单是形体。民族刺绣是一种带有自发性、业余性和自娱性的艺术创造。在漫长的历史中,它也自然形成了它独特的审美造型和独特风格。

四、结语

艺术是为了表达感情和交流而产生的。在艺术的世界里,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优势,这使得我们对自己的民族、对自己的文化的传承具有了艺术价值。本文主要将美国和中国的刺绣进行比较,对比中西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由于不同的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和生活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刺绣文化的历史形态。彼此之间的这种差异性形成了世界民族百花齐放的多元化格局,才使得世界艺术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郑珊珊.刺绣[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2]李宏复.中国刺绣文化解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西;建筑;差异

因为建筑材料和社会功能的不同,使得我们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当然建筑风格的不同,他们作为载体所承载的的文化就不同,体现着不同的信念,语言的不同,表达的思想就不同,艺术工匠们所倾注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不难看出西方的建筑的材料一般是石质的,而且是纵向发展,直指上帝的,这也显示了他们对神的无比的崇拜。而作为我们中国古代建筑的“城市法则”,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的类型,故宫的飞檐有很多的类型,从天安门到乾清门,他们神态各异,有的低垂,有的直朗,有的上挑。中国的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我们的各式的建筑,无不遵循着对称,威严的法度,而西方的建筑在西方宗教主义神学的环境里,追求的是一种奇特,一种原始的对上帝的敬畏,也体现了他们内心的无比的虔诚,归根结底,中西建筑的差异是是文化差,中国建筑法则都来源于是传统的儒家文化,而西方主要是反映圣经的典故,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建筑都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我们可以从中西建筑上的材料,布局,价值来分析中西建筑的差异的本质。

首先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建筑上主要的是材质上的不同,西方的建筑大多以石质的材料为主,他们都属于砖石结构系统,他们把建筑看作是上帝休息得场所,希望他们与上帝共存。例如我们今天看到的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等,全部是用石材筑成,可以说,西方建筑史是一部以石材为特色的历史,而在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印度建筑有些例外)他们是以木材来做建筑的主要构架结构,大都采用现在很少使用的隼榫结构,因此我们中国的建筑史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中西的建筑对材料的选择为什么差别就如此大呢?西方在原始社会主要是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他们食不果腹,所以他们对物实用性比较看重。另外一方面西方人最后选择了石材的作为建筑的首要材料,可以看出他们务实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人定能胜天”。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我们主要是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养成了勤俭节约优良传统,他们重视节约,讲究储存。随后随着文字的出现,就发展为我们的传统的哲学文化,他的本事就是宣扬“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个西方的世界观是截然相反的,这也是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将木材作为基本建筑材料,就是是天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同一,体现了自然与生命的关系。除了自然因素差异以外,更重要的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理念,我们才会看到今天这样的结果,这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建筑空间的布局也有所不同。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西方建筑大都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并且纵向发展,建筑所使用的柱廊、门窗,他们无一雷同,形态各异,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每个窗户设计讲究,每间屋子都有一个窗户,以增加它们之间的交流。用外部广阔的园林来包围建筑,西方人在奴隶民主制就已经实行这样的格局了。西方的建筑布局最大的特点就是占据着纵向高空的空间,所以我们看见的欧洲的建筑多以耸高,尖顶见多,如,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而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西方人把建筑与科学结合一体,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与西方建筑截然相反,我们传统的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多在地面平面铺开。与西方的高空发展有所区别,他展现的是一种“整体”的美。当看到北京故宫、明十三陵、山东曲阜孔庙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是重重院落相套,并且大的方格围着小方格,构建占地面积巨大的建筑群,各个宫殿的排列有主有次,体现了我们传统思想的本质,也体现了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最后,中西建筑价值的迥异,显现中西审美观念的不同。从建筑的价值来看,中国的建筑着体现的一种精神,西方的建筑更重视他的社会功能的实用性。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他们大多没有特定的法则,主要靠是工匠们的实践、经验,这种经典的建筑格局大都是师傅带徒弟方式,言传手教。无论是帝王的宫殿黑石平民的居所,他们的讲究风水之说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旨在与天地和自然万物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以趋吉避凶、招财纳福。当我们翻开西方的建筑史,不难发现,西方建筑强调人工美,注重建筑的规则美,把建筑概括为几何形体,如米兰大教堂的“控制线”是一个正三角形,巴黎凯旋门的立面是一个正方形,其中央拱门和“控制线”则是两个整圆,对于园林绿化、花草树木之类的自然物,也与中国的园林建造的思想不一样,如我们的苏州园林,讲究借景,让我们感觉,园林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自己。而西方的园林的花草必须经过人工剪修,刻意雕饰,也都呈献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由此西方建筑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是中西在建筑价值上做大的差异了。

2l世纪不仅有信息资讯的网络化,还有科技创新的神奇化,都前所未有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在20世纪曾不断出现的中国美术中的中与西的问题,特别是中西的建筑风格的差异仍将是一个重要问题,我们怎样在21世纪中处理好这两个层面的关系,怎样站在新时代的制高点上看传统的现代化,看西方文化的对中国影响。我个人仍觉得应该变古为今、化西为中。相信这句话在我们现代的建筑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史》李福顺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艺术发展史》.(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天津美术出版社

[3]《美术概论》.王宏建,袁宝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4]《外国美术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薛永年等

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范文第5篇

关键词:雕塑;秦汉;古希腊;艺术形态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079-01

站在艺术高度蓬勃发展的现代世界的街头,不经意间就可以发现各种形态的雕塑矗立在那里。这些雕塑可以传达出这个城市的文化气息,时尚的元素以及这个城市的活力等方面的信息。早在几千年前就出现了雕塑这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它的产生与发展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是艺术家反映社会生活并借以表达其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工具,也受到社会意识形态,哲学思想,宗教等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是时代、思想、感情、审美观念的结晶,是社会发展形象化的记录。

中西方雕塑在其发展脉络中表现出了迥然不同的审美风范。纵观中国古代雕塑的历史可以发现,秦汉时期的雕塑空前繁盛,陕西临潼出土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国古代雕塑区别于西洋雕塑的一个重要类型。秦汉这两个朝代虽说时间上是衔接的,但是在的雕塑表现形式上是有很大不同的。汉代的说唱俑,动物俑是以其生动活泼的形象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俑不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并且也体现了时代的风格。颇负盛名的霍去病墓前的循石造型的石雕也表现了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汉代的艺术家并没有用写实的手法去表现他们的艺术思想,用写意的,夸张的手法,通过神似来塑造形象,传达艺术思想。再来看看大约在同时期西方的土地上雕塑又是怎样的面貌展现的呢。米隆的《掷铁饼者》作于约公元前450 年,是古希腊时期杰出的代表作品,通过表现运动员这一瞬间展现了人体的艺术美。在很多希腊的肖像和雕塑作品都是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的,像《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等这些作品都遵循人体比例,并极大的追求艺术上的尽善尽美,高度的和谐与完美。

一、中国哲学的道和西方的理性哲学反映了中西艺术的差异

秦代的艺术,由于它的法家思想,它是比较朴实的、比较实在的,所以它的艺术作风上也是比较老实、朴实简要。汉代它的思想是道家思想,自然本身不破坏,要天人合一、要顺乎自然,和自然融为一体,这个和欧洲传统截然相反了。中国哲学的核心是“道”,希腊知哲学的核心是“逻各斯”(逻各斯源于希腊文,原意为“采集”,后演化为“说”。采集的活动需要对物体进行分类和辨别,同时在分类和辨别上有相应的标准和尺度,所以逻各斯最初有“分理”的意思)。这在雕塑中,就是一个形似与神似的问题。形似”和“神似”,一个是理性的对待对象;一个是感性的对待对象。

二、地理环境及宗教背景的不同对中西艺术产生不同影响

中国的地大物博决定了中国的雕塑显示了题材广泛的特点,不仅有人物,动物,虚构的动物(龙、凤、麒麟等),人与动物的合形(女娲、伏羲的人首蛇身),还有山水树林,云朵雾气,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场景,以及大量动物器物的造型。西方雕塑的出现首先也是作为建筑艺术的装饰而出现的,但在较短时间内它就获得了独立地位。古希腊的神祗与人同形同性,自上而下为“神系”,因此其雕塑以人体、人像为主题,从古希腊创立并奠定了以人为主题的雕塑形式后,人像始终占据着雕塑题材的主导地位,涌现出众多优秀的人像雕塑作品。有单人的也有组合的,动作姿态丰富多彩,这与古希腊“人,乃万物之尺度”的观念有着文化上的必然联系。在秦汉时期雕塑不是被埋入地下作为陪葬,就是被放置在帝王的陵墓前作为仪卫。雕塑作为陵墓陪葬的附属品,失去其独立的审美特性。与中国的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不同,西方的大量的人像雕塑放置于广场和街道,从而显示出雕塑艺术功能的公共性特征。

三、中西方对艺术追求的不同所形成不同的风格特色

中国古代的雕塑在塑造人物或动物形象时,并不刻意地去追求严格的比例和解剖,不去追求外在形象的精确与酷肖,而是重视情感感受与体验,这种着眼点,不在对象与实体,而在功能、关系、和韵律的审美意识,更关注人物和动物的神采和意蕴,并加以有意的突出、夸张或变形,使形象更为鲜明。西方艺术把形的概念融入到几何形的类型化之中,在哲学和科学双重精神支持下,从对物象模仿,而达到了在比例解剖等方面近乎完美的状态,并为传统的人体雕塑和现代的抽象雕塑提供了可以遵循的途径,以此来归纳形体的变化和运动。而中国以把“形”的概念转向对“神”的揭示,提倡“传神写照”、“以形写神”,重神轻形,重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的塑造。中国古代雕塑注重表现对象内在气质的特征,而西方传统雕塑注重对外在形体的精细研究,形成了中西雕塑意向造型与模拟造型两种不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