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资源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资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资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资源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资源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区学前教育;资源利用

一、问题的提出

开放的学前教育观,生态教育观都要求学前教育走出幼儿园,走进社区,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因此幼儿园应该利用丰富的社区资源,拓展幼儿教育资源,让幼儿得到更大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幼儿园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困境

(一)对社区学前教育资源利用的意识较差

1、传统的教育资源观念对社区学前教育资源利用的束缚在我国,大多数的教师和家长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把教育资源仅仅认为是书本、教室、玩具、硬件设施等幼儿园的物质的教育资源,教师、家长和幼儿园狭隘的看待教育资源这一概念,忽视了社区教育资源这个巨大的教育资源挖掘空间,忽视了社区教育资源对于幼儿园教育资源的补偿性,并未认识到社区教育资源的价值,更不用说去利用社区资源促进幼儿发展了。2、传统的学校教育观念对社区资源利用的局限性传统的学校观念使人们习惯性的认为教育就应该是学校来完全承担,幼儿园就应该是学前儿童教育的唯一单位。而我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观念也把教育完全束缚在了学校和幼儿园小小的园舍里。孩子连教室都走不出来,又从何说起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呢?3、教育的参与者各方对社区资源利用的价值都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首先是幼儿园自身对社区教育资源利用的价值就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很多幼儿园都是封闭办园,很少走出幼儿园。其次是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也未能认识到社区资源利用的价值。幼儿园教师大多日常的教学任务都比较繁重,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活动大多是费时又费力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增加了工作的负担和压力,围绕社区资源的活动的频度和质量也就难以得到保证。最后是社区教育的管理者多为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本身对社区教育、学前教育的知识就不多,更无从谈起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了。

(二)在社区教育体制、管理上的不完善对学前教育社区资源利用产生消极影响

1、对社区学前教育的管理不到位影响社区资源的利用首先,当前社区学前教育在社区教育体系中是非常薄弱的一环,有的地方甚至尚未纳入到社区教育体系中,没有建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在指导和管理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系列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学前社区教育,也间接的影响了幼儿园对社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次,社区教育体制的不尽完善和管理模式的松散,造成了社区资源的浪费和闲置。由于社区学前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在活动过程中,往往都是在社区内行政隶属本社区的幼儿机构为主体中开展,没有调动多方面的力量,这其中就包括作为社区教育资源的重要载体的人力资源,社区资源利用的局限性非常的明显,利用率低下。2、对社区教育资源的财政投入不够限制了社区资源的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总量直接影响了幼儿园能对社区资源利用的程度。目前,我国的社区教育资源的建设主要依赖政府的拨款,但政府部门和社会群体并未能认识到社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政府的拨款更是少之又少。而在一些有限的社区资源中也存在这收费的问题。如一些公园、文物景观、博物馆等,长期以来都是对儿童按一定身高来收费的,这直接为幼儿园开发利用社区资源带来的阻碍。

(三)专业社区学前教育人才的缺乏使学前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缺少科学

1、幼儿园教师缺少社区学前教育知识当前我国的幼儿教师大多为幼儿师范学校培养的专门教师,接受的教育内容多为相关的儿童心理学和教学技能等。学习的都是围绕教室、教材开展的语言、科学等领域学前儿童的教学法。走进社区这个大环境后离开了熟悉的教材、教具就变得不知所措、无所是从,面对丰富的社区资源也无从下手,即使勉强开始也使资源利用单一、表面化和缺少系统。2、社区学前教育行政机构缺少专业的社区教育知识当前我国学前儿童社区教育政府和街道机构的工作人大多没接受过必要的教育知识培训,社区学前教育知识更是一片空白。因此一些社区人员在接收采访时表示面对幼儿园的协助要求,社区工作人员不知道该如何让去配合幼儿园,直接给幼儿园利用社区教育资源造成了阻碍。

三、应对策略

(一)加强对社区学前教育资源的价值宣传,提高社区教育资源利用意识

1、更新传统的教育资源观,提高社区学前教育资源的全面认识社区教育资源是指社区内一切可供学校组织、开发和使用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具有多样性、潜在性、多质性等特点,教育者和家长也应该在更新自己教育资源观念的基础上,理解学前社区教育找资源的概念和价值,开发、利用社区的有形和无形的教育资源,更好的开展和支持学前儿童教育。2、加大社区学前儿童教育的宣传,提高学前教育参与者正确的幼儿教育意识在正确理解教育教育资源的概念,认识社区学前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应该加大对社区学前教育的研究,组织专家学者定期的社区学前教育的宣传,走进社区,走进幼儿园,打破传统的学校观念和教育观念,让社区学前教育的意识走进每个人的心里,使社区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念,为幼儿园围绕社区资源的活动奠定思想氛围。

(二)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统筹社区学前教育

1、构建完善的管理模式社区都应建立由教育部门和社区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社区学前教育管理机构,机构的工作人员应有一定比例的幼儿家长和幼儿园教师,相对完善的,这个机构应该是在各自的领域和立场领导学前社区教育。2、最大能力吸引各种扶持在保证对社区教育资源建设基本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广泛发动社区内的个人、家庭、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学前教育,为社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人力、物力、文化等不同方面的支持,增加社区学前教育资源。

(三)增强社区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普及,为社区学前教育资源开发提供专业指导

1、建立社区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体制我国的社区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当前还是一片空白,幼儿教育也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为社区资源利用造成了一定的困境。因此,我国应提高对学前儿童社区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重视,为社区内的幼儿园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之余能积极推进社区教育,也具备较高的挖掘利用社区资源的能力。2、增加社区学前行政机构中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比例,增强工作人员的社区教育知识为增加社区学前教育行政机构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专业学前教育工作的比重,当然家庭和其他成员的比重也应该的到保证。同时定期接受社区学前教育的培训,增加社区学前教育理论学习,以指导社区学前教育实践的开展,也能更好的为幼儿园创造适宜的社区资源。3、建立社区与幼儿园的有效合作机制首先,幼儿园应该在基于开发社区资源的基础上开发符合幼儿园的园本课程,把社区的丰富的物质、文化教育资源融入幼儿园的课程,让幼儿对自己生活的社区有更好的了解,也能从社区丰富的资源中的到更多的发展。同时幼儿园也应该加强与社区的沟通交流。如走进社区家庭为社区讲解育儿知识、儿童培养的方法等,定期参加社区养老院、居委会的活动,拉近自己与社区的关系。其次,社区应该积极参对幼儿园日常活动。让社区参与幼儿园教学计划,对幼儿园开展的教学活动和管理进行监督、评价,并基于自己的经验提出相关建议。社区由此会对幼儿园有更深入的了解,也会产生更大的参与感,更有主体性,在社区资源的丰富和开发利用上也会产生更大的向心力。在我国社区学前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幼儿园作为社区学前教育的主力应该正确认识自己面对的困境,提高对社区学前教育资源的利用意识,在社区学前教育的管理上和幼儿园与社区的沟通交流上建立完善有效的机制,使社区学前教育资源能得到最大的开发和利用,为幼儿园的开放教育创造更多的空间,使幼儿园和社区在此过程中都得到收益,促进幼儿的最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红红.浅析社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应对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6.

[2]雷少波.社区教育资源的而开发及其价值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

[3]李岩,李晶晶.幼儿园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J].基础教育研究.2009,10.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资源范文第2篇

城镇化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大背景,关注城镇化是尊重和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学前教育公共性的内在要求。城镇化与学前教育两者紧密相关,相互作用。基于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学前教育的走向,要从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合理布局城镇幼儿园、促进弱势儿童的健康发展等方面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城镇化;学前教育;互动关系

城镇化是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一个过程,是现代工业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向城镇进化、农村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型发展的历史过程〔1〕。自1978年以来,我国经历了一个高速城市化的过程,城镇化水平从20%提高到2012年的50%多〔2〕,这一趋势还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继续。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它不仅体现了过去一段时期里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3〕,还反映了下一阶段我国改革发展的政策重心,党的“十”报告及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工作重点。可见,城镇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背景,而学前教育决策(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的制定和实施正是依托于这样的背景而展开的。

一、探讨城镇化进程与学前教育两者关系的必要性

(一)关注城镇化是促进儿童发展的客观要求

促进儿童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是学前教育的根本目标。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发展中的儿童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4〕,这一环境系统主要包括微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宏系统和历时系统。在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的过程中,农村儿童所面临的“微系统”(如所在家庭的居住环境、儿童入园的机会和质量、幼儿教师)、“中间系统”(如家庭与幼儿园的关系)、“外系统”(如家庭成员在社区中的归属感、家长的工作状况)以及“宏系统”(如亚文化中秉持的关于儿童发展与学习的态度)都会随着系统的改变而发生相应变化,从而不可避免地对儿童产生影响。可以说,“城镇化”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背景性因素,关注城镇化是充分探究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尊重和促进儿童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关注城镇化是实现学前教育公共性的内在要求

学前教育具有公共服务性,主要体现在其突出的受益非排他性、效用不可分性〔5〕和外部效应。公共性首先要求政策的决策者要关注“公民的权益”———“国家政府应该让每个公民都确信,无论他住在哪个地区,他都会得到某些基本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保证,如安全、健康、福利和教育”〔6〕。学前教育的公共性还要求决策者依据补偿原则,将较多的资源集中到处境不利的群体,以帮助他们打破贫困的代际循环圈。从上述由学前教育公共性所延伸出来的重要原则看,关注城镇化进程下的社会对教育的新需求显得至关重要。我国城镇化存在片面强调“物”的城镇化问题,大量非城镇户籍居民不能享受同等的公民权利,而处境不利的流动人口的补偿性公共服务包括学前教育更是无从保证。因此,要真正实现学前教育的公共性,就需要关注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保证城镇化影响下所有儿童的受教育权,实现对弱势儿童群体的学前教育补偿〔7〕。

二、城镇化进程与学前教育发展的相互作用

(一)城镇化进程对学前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

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大量农民脱离农业生产,逐步转变为“城镇人”,也对农村新城镇的学前教育产生影响〔8〕,社会对学前教育“量”和“质”的需求日益增长。在此背景下,我国从2010年开始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现已进入到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中,各级政府逐步将发展学前教育置于重要地位。

1.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

城镇化进程对于学前教育的积极影响首先体现在普及程度的提高。各级地方政府加快了在城乡各地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的步伐。以河北省为例,为解决城市及县城幼儿园的“大班额”现象,该省计划新建和改扩建600余所公办园,城乡新增12.75万幼儿入园名额〔9〕。安徽省芜湖市按照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新建公办园40所,利用闲置校舍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2所,有效缓解了学前儿童特别是农村地区儿童的入园难题。根据教育部网站的统计信息,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各地已新建2.5万余所公办园,改扩建3.4万余所,增设小学附属幼儿园4.6万余所〔10〕。

2.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升

优质的学前教育要求一定规格、数量的硬件设施以及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乡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状况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以山东省诸城市为例,该市以新农村规划建设为基础,以农村社区化为依托,大力推进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幼儿园建设。从2010年起,该市明确提出:“利用两年时间为全市208个农村社区配套建设高标准、普惠性幼儿园,并以此为契机完成幼儿园布局调整,变过去的一村一园为一个社区一所幼儿园。”〔11〕

(二)城镇化进程对学前教育发展提出的新挑战

1.城乡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矛盾凸显

越来越多的适龄儿童随父母流动到城镇,但幼儿园数量却增长缓慢,短期内学前教育资源补给不足,随迁儿童难以进入公办园或优质园。部分园所的规模不断扩大,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而日益增加的大量未注册幼儿园已成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这不仅带来了办园条件存在安全隐患、空气质量差等问题,还导致师幼比不达标。此外,留在农村的适龄入园幼儿数量日渐减少,部分“先天不足”的农村幼儿园发展将举步维艰。而部分地方的决策者延续义务教育阶段“撤点并校”的政策,减少投入、简单粗暴地关闭村办园。实际上,幼儿“就近入园”的需求甚至要远强于中小学阶段,农村一般应该在2-3千米以内〔12〕。然而,农村幼儿园数量的急剧减少使得农村多数幼儿的入园半径远超过这一数字,这种状况加重了家长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使用校车的农村幼儿园也暗藏安全隐患。

2.农村学前教育追求片面“城镇化”

当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出现了片面追求“城镇化”的现象。这种所谓的农村学前教育“城镇化”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对农村本土文化的全面否定和不自信,大量的农村幼儿园在环境创设、活动内容、园所特色等方面一味模仿城镇幼儿园,从而导致在城镇文化的“规范”中日渐式微。例如,有的幼儿园费尽心思要购买价格不菲、制作精美的玩教具来帮助儿童实现感官的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却忽略了身边随手拈来且更贴近儿童成长环境的自然资源。

3.弱势儿童群体身心健康发展问题

城镇化是一场巨大的变革,会改变弱势儿童群体如留守儿童、失地农民儿童以及进入城镇的随迁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留守儿童远离父母或其中的一方,缺乏亲情,常会出现孤独感,心灵上的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生活上缺乏家长关心,安全不能得到保证;行为缺乏正确引导,学习也缺少指导〔13〕。即使是父母仍然留在本地,家庭环境、生活方式的变迁也会给他们带来影响,逐渐割裂了其与农村文化的联系。对随迁儿童而言,由于他们的家庭教育资源现状存在不足,入园机会受制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家庭有限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社会适应、入学准备状况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

(三)学前教育发展对城镇化进程的有益促进

城镇化与学前教育的双向作用机制还体现在学前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学前教育公共政策的实施,将积极地作用于城镇化进程。1.学前教育发展有利于人力资本增值党的“十”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不仅指户籍和居住地从农村变为城市,更强调城镇化中“人”在文化素质层面上实现从农民向城镇居民的角色转变。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前奏”,为每个个体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着基础,直接影响着下一代即“未来公民”的文化素质。国外的佩里学前教育方案通过长达40年的追踪发现,接受了早期教育的处境不利儿童更容易从高中毕业并打破家庭贫困的代际循环圈〔14〕。此外,学前教育还能够帮助父母养成良好的教育教养方式,通过对父母进行相应技能的培训和提供相关信息交流,也能促进家长劳动力素质和社区居民文化素质的提升。虽然学前教育的积极作用具有隐蔽性和迟滞性,但国外的相关研究也已证明,学前教育在各学段教育中属于投资回报最大的教育〔15〕。因此,我国应重视学前教育在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力资本增值以及促进城镇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2.学前教育发展有利于引导城镇化发展方向

“旧”的城镇化为学者和公众诟病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摊大饼”似地发展大型或特大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病”。很多学者指出,新型城镇化应该走“以城市群为主题、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型城镇化道路”。在优化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布局组合时,优质教育资源的导向功能应该受到重视。教育的兴起同样可以导致人口的集中,随着家长对学前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深,他们也会愿意为追求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资源而举家迁徙。所以,优质幼儿园的合理布局同样可以引导一部分农村人口的合理流动,并服务于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优化发展。

三、建议

(一)统筹配置,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需要相关配套政策的跟上,从而解决新型城镇化中的核心问题———“人的城镇化”。学前教育政策也是相关公共政策的重要一环,通过发挥其导向作用,引导城镇化的合理布局;发挥学前教育的人力资本增值作用,为城镇化提供合格的公民;发挥学前教育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城镇居民的整体素质。充分考虑农村偏远、贫困地区学前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科学预测城镇化发展趋势、老城区改造政策、人口流动等多方面的因素,继续扩大城乡资源总量仍将是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计划的首要任务。部分地区已开始从学前教育阶段探索城乡均衡化问题,如:贵州省创新幼儿园办园模式,启动县域内集团化办园试点工作〔16〕,努力通过打造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来弥补优质资源短缺问题;积极推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偏远地区幼儿园的建设。

(二)优化布局,加快幼儿园建设

与实施第一期三年行动计划时整体资源短缺不同,目前我国学前教育面临的是城乡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对城市而言,下一步的重点是扩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而对农村而言,还是要解决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同时,进一步优化幼儿园布局,让幼儿就近入园、方便入园。要解决城镇学前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优质教育资源稀释的问题,一方面要依赖于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大农村公办园的建设力度,特别是在学前教育资源匮乏的区域进行统一规划,改扩建或新建一批符合标准的公办园,以留住因寻求优质教育资源而迁徙的群体。另一方面则要协调发展城镇学前教育,保障资源合理分配。首先,预测城镇学前教育的需要,科学调整学前教育资源的配置;其次,关注机制创新和内涵发展,构建区域内学前教育资源合理共享机制;此外,充分考虑流动人口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在随迁子女大量入住的区域开办公办园或支持民办园。如,在面临随迁子女和“二胎”双重高峰给学前教育资源带来较大压力时,上海市教育部门就基于科学预测、提前规划,通过适度扩大班额、调整专用教室、整合中小学闲置资源等方式挖掘教育资源,基本实现了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全覆盖。

(三)尊重差异,关注儿童身心发展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入城后的家庭需负担更高的学前教育成本。为贯彻落实《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幼儿的资助工作,部分地区正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如,2014年安徽省安庆市拨付学前教育资助类奖补资金534万元,通过减免学费、生活补助、特困补助等方式,对就读普惠性幼儿园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进行救助,保障弱势群体幼儿接受学前教育〔17〕。此外,弱势儿童群体的身心发展状况也十分值得关注。对于流动学前儿童而言,家长应关注孩子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尽可能减少幼儿在园际间的流动;教师应尊重流动儿童及其家庭背景,为促进其身心发展特别是社会性发展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社区应充分利用多方资源为随迁儿童的家庭服务,让流动家庭更好地融入社区〔18〕。对于留守学前儿童而言,家长要经常与孩子及其照料者联系,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幼儿教师要营造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帮助留守儿童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主动和幼儿家长联系,告知幼儿发展状况。通过多方主体努力,确保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

作者:黄媛媛 柯玲 刘颖 单位:成都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成都大学幼儿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高书国.中国城乡教育转型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2〕徐匡迪.中国的城镇化〔J〕.中国发展观察,2013(4):53-56.

〔3〕.城镇化是现代化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EB/OL〕.(2012-09-12)〔2014-11-13〕.

〔10〕赵婀娜,章正.教育部:未来3年,基本解决入园难入园贵〔N〕.人民日报,2014-02-27(12).

〔11〕张祝彬.加快普惠性社区幼儿园发展创办促进人民幸福的学前教育〔EB/OL〕.(2012-10-28)〔2015-01-12〕..

〔12〕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67.

〔13〕虞永平.关注流动和留守幼儿的生活与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10(5):9-11.

〔14〕SchweinhartLJ,MontieJ,etal..Lifetimeeffects:TheHigh/ScopePerryPreschoolstudythroughage40〔R〕.Ypsilanti:High/ScopePress,2005.

〔15〕HeckmanJJ.PoliciestofosterHumanCapital〔J〕.ResearchinEconomics,2000(3):3-56.

〔16〕彭欢欢,许振曦.全省学前教育工作现场推进会在盘县召开〔EB/OL〕.(2013-11-18)〔2015-05-07〕.http:///2013-11/18/c_118182160.htm.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资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人文环境 幼儿社会性 幼儿教育

“教育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满足儿童的安全、被关爱、探索、游戏等不同层次的需要,已经成为教育的主流”。3-6岁的幼儿可塑性很强,这一时期良好的教育将使幼儿受益终生。当“和谐社会”、“和谐家庭”等词慢慢渗透到学生心里的时候,营造和谐幼儿园就成为发展目标。“坚持幼儿园人文教育为先”。“把幼儿园人文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因此,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不仅是幼儿学习生活的场所,同样肩负着发展幼儿良好社会性的重任。幼儿社会性的不断发展是在一定环境下实现的。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与园里各种物体之间,各方面的交流与活动都离不开“环境”这个重要媒介。

让幼儿见证宇宙的蕴吐,拥抱鲜活的生命,感受爱的恩泽。幼儿园的环境要想真正贴合幼儿发展实际,只配备良好的物质环境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剖析幼儿的精神生活,从儿童发展规律和社会文化习惯中总结出人文环境创建原则。幼儿园要以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幼儿教育成“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

一、幼儿园人文环境

幼儿园环境指幼儿园内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精神环境,即人文环境,主要指幼儿园中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等,主要体现在师际关系、师幼关系、同伴关系、班级氛围及家园关系等方面。

构成幼儿园人文环境的资源是多种多样、形态各异的,如特色活动室、教职员工群体、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制度、幼儿园的历史、幼儿园的特色文化等,都是构成幼儿园人文环境的重要因素。幼儿园的人文环境能折射出教育人员教育的理性与智慧。环境具有诱导行为的意义,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忍不住驻足贪看,很好地诱导幼儿的行为,同时使身处其境的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人文环境对幼儿的教育重在内源,强调幼儿的融入。通过人文环境的熏陶,使作为受教育对象的幼儿处理好一定的社会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幼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和价值观,最终培养幼儿积极情感,促进人格发展。

二、人文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瑞典教育家爱伦凯说,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幼儿教育作为一个庞大的体系,包含教育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形式和评价等要素。人文环境中蕴含的自由、自觉、超越等人文精神,以及自我意识、超越自然、追求自由、创作自由等精神理念直接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

(一)有助于丰富幼儿的情感

幼儿园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助于丰富幼儿的情感,增强爱心。置身于良好的人文环境中,幼儿能直接感受到其中情感因素的熏陶。构环境的每个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让幼儿接受心灵的洗礼、灵魂的净化。特别经过教师的讲述、引导、示范,给幼儿以精神的振奋。在这种人文环境下,幼儿能更多地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乃至爱民族等。有了爱心和情感,才能让孩子们热爱生活,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二)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幼儿园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助于在园幼儿良好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的养成。幼儿园中,师生、员工之间相互关心、爱护,彼此之间温和、谦让,都能给孩子以感染和陶冶。教师通过待人接物表现出来的诚信、善良、同情心等,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孩子相应的道德品质和观念。教师营造的信任、表扬、理解、尊重的班级氛围,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自信心、意志力和责任感,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发展。此外,教师良好的做事、做人习惯有助于培养幼儿做人、做事、学习的习惯。

(三)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幼儿园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点是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个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各种关系的和谐相处,着眼于情感的发展和人文精神提升及良好个性与人格的培养。因此,幼儿园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带动师与师之间、师与幼之间、幼与幼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谐,最终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三、人文环境创建的原则

原则是正确行动的根据和尺度。因此,在幼儿园人文环境创设上,我们必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原则。如何营造和谐的幼儿园人文环境?作为幼儿园集体中的一员,领导、教师、幼儿、家长都有指导、教育的责任。

(一)情感性原则

情感性原则指在幼儿园人文环境创设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情感因素的存在,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从而实现创设的原则。

这个世界,但凡有爱的事情都好办一点。贯彻情感性原则,要求创设者首先把握好有用的教育资源。如广泛存在于幼儿园各领域的责任感、美感、义务感、荣誉感,以及爱劳动、爱科学、爱祖国等高尚情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蕴含的以情动人、用心聆听等良好的方式和行为;以及一日生活各环节中的温馨、宽松的活动气氛,美观整洁的环境;师幼互动中耐心的询问、友善的交流、身心的投入等。

(二)文化性原则

文化性原则指在创设幼儿园人文环境的过程中,以文化积淀为源泉,以文化分类为指向,以文化发展为导向,科学系统地创设人文环境。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文化资源包括可以物化的、感知的实体,包括各种社会规范、制度等,还包括民风民俗等行为文化和价值观、审美情趣等心态文化。

(三)社会性原则

幼儿园人文环境创设的社会性原则指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对于内容的选择、方式的运用、活动的设计等充分考虑到有利于集体和社会发展。如房舍的结构、活动室的布置,不应像个“教室”,而应布置成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起居室”。

四、人文环境创建的几点要求

幼儿的社会性教育,不只有人际交往、语言等,还有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承。幼儿园在创设良好人文环境,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开发资源,考虑到环境对幼儿发展的指引,有利于激发幼儿的社会经验,还应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需要。

(一)重视幼儿园中人文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幼儿园的教材、活动,幼儿的家庭、社区等蕴含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幼儿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这些人文教育资源,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幼儿园的人文教育资源包括教材、保教活动、教师、幼儿等多个方面。幼儿园教材中的人文教育资源蕴含在儿童故事、儿歌、艺术作品、绘本、图画等中。教材中的人文教育资源能够培养幼儿美好的情感,消除幼儿的不良情绪等。

幼儿园一日生活各个环节蕴含的人文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环节主要包括入园、盥洗、进餐、教学、游戏、饮水、如厕、睡眠、离园等。在这些环节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文教育契机,教师可以将一些教育要求有意识地渗透进每个环节中,长期下来,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有帮助。

幼儿教师丰富的知识、情感和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行为、礼仪与人际关系等都是幼儿园重要的人文教育资源。教师是素材性人文教育资源的载体,也是人文性教育资源的基本条件资源,幼儿园要立足教师进行人文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

幼儿已有生活经验、情绪情感等是幼儿园重要的人文教育资源。幼儿身上蕴含的人文教育资源是最容易为幼儿理解和接受的,因此也是最容易转化的。幼儿教师要对幼儿的所思、所想、所为进行正确引导,将其转化为有效教育资源。由于先天、后天因素的不同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有较大的个体差异,需要幼儿教师通过正确引导实现,教师要通过自身人文精神启蒙幼儿人文精神。

(二)充分发挥家庭、社区中人文教育资源的作用

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友善融洽的邻里关系、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个社会化场所。很多幼儿入园前很多不良人际交往行为已经形成,充分说明家庭在学前儿童人际交往教育中的重要性。家庭和幼儿园应共同努力,为学前儿童营造温暖关爱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促进学前儿童的人际交往。

社区是儿童走出家庭后直接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其中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纲要》中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创始人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人类发展的过程是一种在日益复杂的水平上连续不断地认识和建构其生态环境的过程。这些环境以学校、家庭、社区、整个社会文化及个体与环境之间、环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联系等不同形式具体存在于个体发展生活中。

对学前儿童而言,除去家庭,社区就是其了解社会生活的最初环境。社区作为儿童接触到的一种日常环境,如果能充分利用社会交往效应,可极大提高学前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幼儿园、家庭与社区的有效互动能帮助学前儿童在社区真实而非人为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享受实践带给他们的真实体验,促进学前儿童的人际交往。

(三)体现幼儿园环境和课程的特色

幼儿园要立足现状,因地制宜地创设人文环境,突出园本特色,以特色带动幼儿社会化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幼儿园要加强人文环境创设的资源意识,重视幼儿园人文环境的创设,使丰富多彩、带有地方特色的幼儿人文教育资源,经过合理、及时整合、加工,进入课程和教学之中,以避免幼儿人文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园本化的特点会不断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感悟。如有的幼儿园完全是家庭式的环境创设;有的幼儿园则是充满着各种具有挑战性的游戏、活动设施设备的体育特色;有的幼儿园则是孩子们自由游戏、建构的天堂。不同特色的幼儿园人文环境,通过环境嫁接理念,让孩子通过环境感受教育,在活动中感受教育,从不同角度、途径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符合幼儿成长规律

由于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特征,因此幼儿社会性教育要依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在人文环境创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特点,采取适当的表现方式。为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发展,教师要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和幼儿平等的地位,做“合作者”,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想法。另外,在人文环境创设内容上,不能超有幼儿现有认知水平,以引起幼儿兴趣,获得他们的理解和认同。

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幼教工作者不懈的追求。如何让幼儿在幼儿园受到人文环境熏陶,接受具有人文性的教育,以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创建一个温馨和谐的幼儿园大家庭,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这其中包括领导、老师、家长、幼儿等诸多因素,而且各种因素之间又不是独立、静止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幼儿园人文环境创设过程是幼儿园、幼儿教师自身提高的过程,是用心教育孩子、用心感化孩子的过程,也是运用人文知识帮助孩子提高社会性、实现社会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博.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26).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国教育部,2012.10.

[4]桑标.儿童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0.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资源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甘肃学前儿童 艺术教育 目标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使其在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的过程。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也是儿童发展的需要,它是以艺术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陶行知曾说:“人人都说小孩小,其实人小心不小。”寓意学前儿童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学前儿童是如何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呢?对于成人来说,最简单的表达方式莫过于语言了,但学前儿童还不具备成人所具有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学前儿童手舞足蹈、涂涂画画和摆摆弄弄,学前儿童正是通过这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艺术便成了学前儿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世界的一种符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求学前儿童通过感受他们周围事物的美来发现大自然的美,进而用他们对艺术的独特表现方式展现周围事物中的美,从而实现对艺术的审美体验。由此可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目标的确定直接关系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成败。

目前,我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方式主要有:整体性的幼儿园艺术教育和分散式的家庭艺术教育两种形式,其中主要以整体性的幼儿园艺术教育为主。近几年来,我省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甘肃省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精神,开始有计划地推动学前艺术教育“示范性幼儿园”建设。在城乡各类幼儿园中建立和扶持一些办学方向端正、办园行为规范、管理上层次、教育质量好,并具有良好社会信誉的幼儿园作为示范性幼儿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省教育厅组织专家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甘肃省示范性幼儿园评估标准》为依据,经教育厅研究决定,对兰州城关区保育院等18所各项办园指标基本达到标准的幼儿园,命名为“甘肃省示范性幼儿园”。此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发展,体现了省政府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视。尽管如此,由于我省地处西北边陲,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就整体而言学前儿童教育相对滞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更加滞后,主要表现为管理体制很不完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特别是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亟需改进和完善。依据国内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先进经验,我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目标应从四个方面改进。

一、以提高素质为目标,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综合效应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幼儿艺术教育中多学科地综合是幼儿艺术教育的关键。传统的幼儿艺术教育重视艺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创造潜能的开发;重视艺术活动的结果,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重视单科教学,忽视艺术活动形式之间以及与其他领域的有机整合。毋庸置疑,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素质、较强的专业素质、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同时具备适应新的环境的能力,同时还能在新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和自我发展。我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改变过去偏重技艺的传授内容,要从幼儿的家庭生活和兴趣出发,将那些贴近幼儿生活,幼儿熟悉并喜欢的事物通过游戏的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吸引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从而整体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当代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儿童在学习音乐时,将音乐活动和舞蹈动作、形体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以身体奏乐,并把音乐移植于躯体之中”,加深幼儿对音乐知识的体验,进而增进其情感。这种将音乐教学与情感体验整合的方法,无疑给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参考。音乐本身就是综合性的艺术,它融知识性、趣味性、情景性和审美性于一体,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我省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应将音乐的综合效应和艺术教学活动的策略有机结合并起来,使学前儿童对音乐的认知、体验、情感、行为、能力的培养统一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前儿童的音乐兴趣和音乐潜能,为以后的学习兴趣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以师生平等对话为基础,充分体现对幼儿人格的尊重

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内容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师生平等对话法。只有积极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幼儿才会“随心所欲”,他们的艺术火花才会源源不断地涌出。虽然幼儿是脆弱的、敏感的,然而又是有人格尊严的。教师言行举止中表露的轻视,甚至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扼杀幼儿艺术的萌芽。所以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要特别注意倾听来自幼儿的声音,而且要听懂,这不仅是对他们幼小心灵的倾听,而且也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实践证明,教师在与学前儿童的相处中,自始至终以朋友的身份与幼儿平等对话,幼儿就没有了思想上的压力,他们身心就会完全放松、完全自由,整个气氛和环境中就没有了可供参考的现成答案,空中唯一飘荡的是师生不断奔流而出的艺术灵感。

我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培养目标和方法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在幼儿教师动情的参与和热情的鼓励下,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其实,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非专业的艺术教育,它的目标不是培养小画家、小演奏家、小舞蹈家、小演员,也不是为了少数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而存在,而是为了培养所有幼儿对艺术的兴趣,通过艺术活动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通过艺术活动使幼儿的认知、情感、智力、创造力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幼儿教师和家长只有以平等的身份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与幼儿“对话”,才能真正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艺术兴趣。

三、以社会生活情景为前提,适宜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奥尔夫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幼儿本性”。这种从幼儿本性和主体性出发,鼓励幼儿积极地自我表现和努力创造的理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内容只有贴近幼儿的生活,反映幼儿的需求,才能培养幼儿对艺术和生活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幼儿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聆听,逐步感受生活和周围环境中与艺术表现相关的要素,才能更全面和更深刻地领略艺术、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美,才能增强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例如,在活动中利用电视广告词,“牙好,胃口好,吃饭喷喷香!”“今年过节不收礼呀,收礼就收脑白金呀,脑白金!”等,让幼儿进行有关广告设计的音乐教育,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和创编广告,使艺术活动更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

学前儿童也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个体,他具有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权利。幼儿的生活环境是整体的,因此,幼儿的发展具有整体性,具有全面发展的潜能。艺术教育的任务就是促进这些潜能的充分发展,并使幼儿获得全面的、和谐的发展。据此,我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内容应适宜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促进幼儿健康的心理过程和健全的审美心理、使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发挥他们的潜能。

四、以游戏的方法为主,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游戏的内容最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对幼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把游戏引到艺术教学中,开展艺术游戏活动,有利于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培养幼儿的艺术情感,幼儿在艺术游戏活动中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想法。游戏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并培养幼儿对美的敏感性;此外,幼儿通过艺术游戏的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

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艺术教育是一种融生活理想、生活情趣于一体的教学娱乐活动,在游戏中学习艺术是激发幼儿艺术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在教幼儿画“龟兔赛跑”画时,先让幼儿听故事,然后带他们去饲养室观察兔子、乌龟,回到教室后再让幼儿戴上头饰玩“龟兔赛跑”的游戏,然后再让幼儿动手画。由于前者的铺垫,幼儿的画面显得真实、生动,幼儿在绘画时心理轻松、感觉不到任何压力,使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发挥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综上所述,由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独特性,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目标不可能像中小学艺术课程那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它更多的应是培养幼儿全面的素质和健全的审美心理。依据培养目标在内容的编排上要适宜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既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又是幼儿力所能及的,以此达到培养学前儿童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其实,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的、幼儿所熟悉的审美教育资源,如春天的小草、秋天的落叶、雄伟险峻的山川、秀美柔和的江海湖泊、精致典雅的园林田野等,都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让幼儿去寻找“自然界中的歌声、绘画、舞蹈”,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自然,认识自然界中的各种艺术要素,使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培养目标尽可能地同幼儿生活和社会现实相联系,让他们把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融入艺术活动之中,从中体味到现实生活的美好。

参考文献:

[1]印小青.学前儿童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8).

[2]杜青芬.回归生活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研究.2009.

[3]边霞.幼儿的艺术与艺术教育(博士论文).2000.

[4]边霞,刘丽玲.关于艺术教育若干问题的对话[J].学前教育研究,2003,(1).

[5]高华.幼儿艺术教育综合性的实践研究(硕士论文).2005.

[6]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臧琳佳.奥尔夫教学法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J].艺术教育,2008,(3).

[8]杨晓萍.学前教育回归生活的课程教育理念[J].学前教育研究,2002,(4).

[9]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10]许卓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资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龄前教育;社区教育;教育地产;公益化;资源配置

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在很多购房者中,除了考虑价格、地段等因素外,其次就是考虑教育资源。根据我们的调查,80%的置业者购房时会考虑在教育设施较好的学校附近。这一方面反映买房人在买房投资的同时也注意到教育设施的完善对房产的保值增值作用;同时也说明,教育在提升家庭文化素质,保证个人在社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因此,房地产开发时注意从最基础的学龄前儿童教育开始构筑资源配置,不但可以提升房地产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更能满足购房者对基础教育的刚性需求,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而当今政府主要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的资源投入,忽视学龄前儿童的合理配置,使很多城市出现学龄前儿童入学难的问题。这不仅是增加了社会抚养成本,加重居民生活负担,更是影响国民素质教育的关键,使全民素质教育输在起跑线上,是全社会必须努力解决的问题。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

1 房地产开发规划和建成后的管理趋于功利化,注重开发商的短期利益,忽视国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直接导致了学龄前儿童的入学难问题。政府应引导房地产企业在开发房产时不应过于重视短期利益,而应合理配置学龄前儿童教育资源,从而实现房产开发企业和居民的双赢。

2 新建房地产区域学龄前儿童教育资源匮乏,房地产开发规划对相应的设施设置不足。与旧城区的学龄前儿童入学难问题相比,很多新建房产区域的学龄前儿童入学则是难上加难。应考虑从社区一级的房地产开发建设就配置学龄前儿童教育设施和场地,与基本义务教育相结合,加大师资投入,使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人性化、公益化。

促进学龄前儿童教育资源公益化是房地产企业的社会责任,更是实现房地产开发科学化的一大举措。但完全由房地产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也是不合理的。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做起,推动落实学龄前儿童教育资源公益化:

2.1 政府政策扶持。

解决学龄前儿童入学难问题,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单单依靠房产开放商的力量并不能达成这一目的,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政策引导。解决学龄前儿童入学难问题政府应担负责任。对于新建居住区规划配套教育设施,土地可由政府无偿划拨或给予政策优惠,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实施,建成后产权归属无偿划转教育部门管理。这样,房地产开发企业无须再为此缴纳高额的土地出让金,只需多掏一点基础设施配套费,并且明确了“代建”配套教育设施可减免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房地产商的“包袱”放下了,将有更多的积极性搞好代建,并交给教育部门来办学,实现教育的公益投入和产权确认。

新建居住区规划配套教育设施用地,由房地产企业在土地购入阶段配套购入,其中教育用地征地费用计入居住区土地开发成本。建设经费纳入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统一征收,实行专户储存,在新建教育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后,将建设成本结转到房地产开发企业。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由教育主管部门作为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实施与责任主体,产权归教育主管部门。房地产开发企业代建配套教育设施可按规定减免相应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

2.2 完善新建住宅区学龄前儿童教育体系。城市规划都在新建住宅区规定配套一定比例教育使用面积,但这主要针对义务阶段教育,对学龄前阶段儿童的入学并没做出相关强制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受投入资金利益最大化的驱动,在运营和管理阶段利用垄断地位和产权优势,将该部分定位不明确的公益性教育资源变为企业盈利的来源。教育主管部门没有政策法律支持,在新建住宅区学龄前阶段儿童教育师资力量投入和后期配套、维护方面投入不足,造成政府服务管理的缺失。这是加剧此项矛盾的诱因。在这种情况下,完善新建住宅区学龄前儿童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应以人为本,使学龄前阶段儿童教育与义务教育享受同等待遇。

2.3 突出公益性。教育地产重点在低龄化的基础阶段,是由现行教育制度和购房者实际需求决定的。现在中学阶段的选择已趋向多元化,但相比较而言,幼儿园、小学阶段就近入学,划分学区的政策制约了家长和孩子的选择范围,同时孩子年龄小需要接送的现实,也向家长提出了就近优质幼儿园或小学置业的要求。

目前在新建房地产开发中学龄前儿童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由三种:一是开发商自建幼儿园自我经营;二是开发商提供设施,由各名牌幼儿园负责经营;三是直接在拿地时就相中名牌幼儿园资源或者力邀名牌幼儿园到楼盘周边开设分校。以上方式都不属于公益性教育。

在我国教育系统投入不均衡的情况下,虽然房地产企业愿意花钱办教育,但没有身份地位等配套政策的肯定,高运营收费以及开发商资金链出现问题,都直接影响到学龄前教育的公益化和教学质量。且新建学校是一个投资巨大且投资周期很长的事情,需要大约30年才能收回成本,这就决定了房地产企业办教育不是社会的需求。若想真正实现教育服务于民生,必须把学龄前儿童教育与政府义务教育相结合,真正覆盖社会基层,才能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在这种现实环境下,如何满足居民的学龄前教育需求,又不增加居民的经济负担,成为政府和房地产企业推行学龄前儿童教育资源公益化的主要着力点。

2.4 完善社区教育、会所教育等学龄前教育。

努力提高 3―5岁婴幼儿入托率、学龄前儿童3年入园率是提高社区成员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但是学龄前教育,除了幼儿园及一些早教机构外,还可以依托社区的大平台进行。一个结构完善的社区,除了有学校外,还有教育会所、社区活动中心等各种学龄前教育平台。可以通过组织多种有意义的活动,来发展孩子们各种兴趣。

逐步完善以社区活动中心为主要平台、开放式社区学龄前教育体系。逐步形成一个多元化、社区化、多功能、实用型、服务型的教育培训层次。 以社区学前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共享为原则,充分挖掘和发现社区教育文化资源的潜力和作用,开辟多途径的社区教育通道,促进各类教育、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并最大限度地向社区所有学龄前儿童开放。除了场地、设备等硬件的供应外,还应进一步社区学龄前教育软环境。比如加强社区学龄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建立一支稳定的、以兼职为主的社区学龄前教育志愿者队伍,广泛吸纳社区内教育专家和离退休老同志等社区成员,充分发挥他们一技之长,开展社区学龄前教育公益行动。

现今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好产品和好教育的联姻才会产生价值。我国的学龄前教育还未纳入义务教育的行列,政府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和投入太小了,要提高全民素质,首先要从学龄前教育开始。学龄前教育培养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和健康的性格,孩子长大之后才能适应各种环境,有一个正确的心理来面对社会的挑战。这是学龄前教育的社会属性。

当房地产业为其产品不断地添加了会所、园林、综合配套等之后,现在置业者又把‘添加学龄前教育’提上了日程。这是购房者的要求,也是房地产企业的社会责任。为了使所开发产品更有竞争力,而自觉地为社区引进高品质学龄前教育,使其产品功能更加完善,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这是房地产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政府教育发展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房地产新热点:地产教育.房地产导刊.2009

[2] 新时期下幼儿教育的资源分布.教育导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