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研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型科技园区作为一种新的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已形成了一种崭新的规划工作方式。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对传统科技园区的升级发展和未来科技园区的规划有着重要价值。
关键词:
创新型科技园区规划模式 企业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目前我国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建设尚在起步阶段,在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同时,经济严重依赖外资企业和核心企业、政策使用不当、主导产业定位不清等问题也开始显现。在园区规划上,主要体现于园区的 “集”与“聚”的不协同,空间上与产业上的集而不形成产业发展聚力,往往导致土地与建设资本的浪费,发展效率的降低,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科技园区规划发展趋势和问题的研究与阐述,对国外先进的园区的发展方向的研究,提出创新型科技园区规划发展方向的一点见解。
我国创新型科技园区发展需求及背景
科技园区指集聚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园区,概念发展于传统的产业园。规划中,用地类型较为复杂,一般为工业,商业用地性质,也有部分是混合用地性质;建筑类型常规为写字楼、研发单元、高端生产厂房等,常规配套了商业物业设施、居住宿舍,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持平台等。在强化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竞争制高点的世界发展大趋势下,建设科技园区已成为中国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手段。
但由于科技园区规划理论仍停留于传统产业园区的范畴,落后于科技发展和企业需求变化,所以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中也出现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1.用地规模的确定问题,太小不利于将来发展,太大很难在短期内形成规模。
2.就业人口估计问题。因科技园区不同于常规产业园区,工作人口密度及配套需求依照经验估算就会导致实际项目定位的错失。
3.区内功能构成比例问题,特别是对配套居住及商业需求与档次的定位。
4.基础设施不配套,如交通拥挤、缺少停车场地、水电气等配备不足。
5.环境处理问题。景观设计未能根据科技园区需求进行。
6.区内各项目建筑风格不统一不协调的问题,形象参差,缺乏规划管理。
在最新的实践中,创新型科技园区作为一种新的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已形成了一种崭新的规划工作方式。它是以项目发展策划与规划为龙头,配套基础设施和园区软硬环境建设并行,依托城市原有建设风格或以龙头企业园区风格为特色的专业园或园中园。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对传统科技园区的升级发展和未来科技园区的规划有着重要价值。
我国科技园区的建设进展与趋势
1)以政府为主导模式
美国硅谷在世界产业园发展中树立了科研、教学、生产紧密结合,科技与经济同步发展的新典范。但是,硅谷这种自发性科技园区缺乏总体长远规划和协调管理,在交通、环境和生活配套质量等问题上往往落后与产业发展。以此为鉴,我国政府积极参与到科技园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当中去。一种把园区产业发展方向、用地,基础和公共设施布局、市政、交通、通讯、环境等问题综合性的总体规划,已在成为中国新建科技园区所遵循的一条原则。
2)规划模式从单纯模仿向依据地方特色独创发展
由于科技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对当地科技产业项目的发展以及地方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地方政府往往对兴办科技产业园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以地方政府主导,或由政府与大学共同主持创办的科技园区大批出现。经过近10年的的模仿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印度班加罗尔建设热潮之后,我国逐渐走出发挥地方的科技产业优势,以一个或几个优势领域为核心,进而构筑出具有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是城市科技园区策划与规划的一条重要经验。根据自身特色建立的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包头稀土科技园就反应出这种规划模式的发展。
3)园区定位从地方科技产业走向国际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科技园区发展也呈现出明显国际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外国研究机构和公司在中国科技园区设立分支机构和企业,独立和合作建立科研单位,生产加工基地等。目前,中关村科技园区就吸引了近100家世界500强企业或著名高科技企业在园区内设立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企业之间的学术和经验交流会等相互交流活动促进了园区内的发展和园内企业的国际化。
4)规划模式由传统单园大园逐渐向 “园中园”或专业园集聚发展
以往在政府推动的科技园区建立过程中,处于预留发展考量,初期规划范围往往大于实际建设面积。这种模式往往导致在实际的项目引进与科技园区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或专业项目需求,往往需要调整规划,这样就使整体科技园区内部分化出多个专业园,因为个园区的专业各自自成体系,逐渐形成了“园中园”或专业园集聚为主的发展模式。如中关村科技园区内部的软件园、生命科学园、上地产业园,武汉“中国光谷”内部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科技园等。
5)以小型科技园为主的规划与建设逐步成为主流
地方政府对兴建科技园区积极性未曾衰减。但跟进近10年分发展经验,逐步形成一套以项目落地为核心的规划操作模式,避免大面铺开的空园大园,所以根据项目类型落入原规划的大园,根据项目需求调整规划让小型科技园区一步一个脚印的落地逐步成为科技园区规划发展的工作模式。另外,大学也愿意将自己的高技术研发成果进行自行“产业化”,“肥水不流外人田”,独立或合作兴建小型科技园独享高技术产业化的盛宴成为切实可行的操作模式。我国大学科技园蓬勃发展,呈现出体制多元化、运营企业化、竞争国际化等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大学科技园总数达到40多个,依托高等学校100多所。可以预期,城市的科技园区和大学科技园将是未来小型科技园区的主体。
国外科技园区的建设进展与趋势
1)科技园区以各种内部组织合作成为园区发展特色
创新型科技园区内部通过各种机制或组织方式促进有组织的合作已成为激发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关键。《竞争的未来――建立知识驱动的经济》报告中表明“聚集区在促进增长方面的关键作用是鼓励公司互相合作”。合作与交流促进了公司间面对面的联系,并有效促进了技术推广和新技术与知识的传递与扩散,同时也会激发新创意的产生。频繁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了正式和非正式的知识技术的传播,并推动了技术资源的互补和技能机构间的合作。通过加快技术和创新的传播又从另一方面增加了组织的创新能力。实证研究也表明了这种互动与合作带来的知识传播与创新活动间的积极联系。
2)科技园区内的聚合和互动不断增加
科技园区运营及发展以推动园内和园外都尽可能创造更多的聚合和互动为根本出发。不仅是和政府组织,大学及研究机构,也包括任何与区内单位有关的部门。这些聚合和互动产生更便捷的知识传播、更多的创新和更有效的管理,并共同提高各产业单位的中长期竞争力。而产业单位的成功与发展就代表了科技园的成功与发展。这种动态的环境也吸引更多相关人在科技园旁设置他们的机构。从而产生新一轮的集聚。
3)便利的金融服务成为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要配套基础
金融价值链对于科技园的发展以成为重中之重,成功的园区的发展需要有力的金融价值链。这个链条由研究支持机制、先进的偿还工具、种子基金、风险投资者、银行和担保提供者组成。此外园区会帮助企业家完善他们的金融方案并避免任何由企业和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等而产生的误解。这可以通过天使投资人网络、投资准备计划和风险投资峰会来达成。如何高效发挥金融价值链的作用,已成为众多科技园区的重要发展课题。
4)便利的经营支持服务体系逐步全面化发展
除了传统的公司支持服务,比如关于如何建立新公司、如何写商业计划书、如何得到生产许可等之外,园区已开始提供更多的增值性支持服务,如检测设备、孵化空间、顾问服务、世界经济智囊、知识产权保护建议等。通过完善的配套服务,简化工作提高效率增强园区竞争力;服务产业的集聚是一个科技园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创新型科技园区作为科技园区发展和研究的新方向
在以上趋势下,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规划理论需求应运而生。我国创新型科技园区从发展模式来看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以龙头企业为先导,吸引相关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如西溪文创园以阿里巴巴和腾讯公司研发部门为龙头,聚集了众多第三方开发者和相关中小企业,形成了围绕互联网巨头的生态系统;第二类以专业化产业为核心,以点带面发展,如昆山小核酸科技园以小核酸产业为核心,突出了专业化优势,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第三类是由跨越地域的、分工不同的企业部门所组成的科技园,它们往往以园中园的形式存在于各个园区中,又由企业的信息交换网络联系成为整体,如腾讯公司在成都、杭州、深圳等多地科技园中设有园中园,组成跨地域网络。
国外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表明,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灵活的园区更符合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从硅谷的发展经验中我们发现,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发展大致遵循“分散――集中――聚集――园中园”的模式。以Google和苹果公司为例,它们从起步时的小型公司,渐渐发展为与其他公司相互合作、共生共荣的产业集群,再进一步发展为有自己独立园区和文化、同时又联系其他公司的科技产业园。
结语
和传统科技园相比,创新型科技园区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与产业特点为导向,园区功能和规模合理,运行效率高,集聚效应明显,服务和配套设施先进。对创新型科技园的发展特色进行研究将会为中国未来的科技园建设和传统科技园改造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俞孔坚,黄国平.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战略与生态规划――以广东省南海信息产业园为案例 城市发展研究第八卷2001年第三期
2.王世营. 产业集群与特色产业园区――我国城市产业空间新的发展范式 上海城市规划 2009(03)4-7
3.唐礼智.硅谷模式的模仿与创新――以新竹和班加罗尔为例 城市问题 2007(10)91-95
*书记对*的学习实践活动直接挂点联系,并亲自和我们这些基层干部开座谈会,发表讲话,这是前所未有的。汪书记在*调研的讲话非常有针对性,对于我们今后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很有指导性。为扎实推进我区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在此提出几点意见:
第一,各部门、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和领导干部一定要有使命感,拿出*人改革开放的锐气、斗志和信心,认真搞好学习实践活动。
**年成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实行三大改革。*年又成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试点市,一定程度推进了改革。到现在,我们应该如何继续推进改革,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思考。*同志在调研讲话中曾提到,“先发展的地方遇到的问题也会比较早地出现,你们有什么措施去解决。”比如我们的企业比较早就进入市场化,当年的政府体制改革为日后企业产权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基础,那么到了今时今日,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应该如何继续推进。又比如*年我们实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到了今天,应该如何进一步推进它、完善它,在解决“三农”上真正迈出重要一步。*的社保、医疗、教育、劳动等方方面面的体制也正处在重大历史关头,现在就看我们是否有勇气去突破这些思想障碍、体制障碍。
第二,整个学习实践活动一定要扎实开展,第一阶段的关键是学习。
要非常明确我们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目的、目标是什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表述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一个地区如何推进科学发展,是与我们自己的学习息息相关的。我认为*的同志更加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一是要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有关论述。没有理论支持,就会缺少前瞻性。*之所以发展快,无非就是比别人看得前一点,远一点。比如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理论界有不同观点,政治界有不同观点,当时存在非常大的政治风险,但我们就是看到了实质,计划经济已经走到尽头,如果不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就一定走到尽头。要解决产权问题,先要政府把改革改到自己头上,所以要进行政府的体制改革。我们的老领导、老干部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我觉得他们对整个形势发展的判断,对上级精神、*实际的掌握还是非常透彻的,这种透彻来源于对学习的孜孜不倦。没有理论的武装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们要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
二是学习别人先进的经验,包括国内国外的先进经验,要学会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凡是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一定要结合本地的实际去进行一些思考,创造一些新经验。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的部门不能为学习而学习,一定要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实际进行学习。
第三,要加研,充分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
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能和职责,如果要去发现问题,形成新思路,就必须根据*的实际去研究分析。同志讲过“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党有很多优良传统,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加以运用和发挥。按照汪书记的要求,我们在调研中主要把握三方面内容。
一是在实践活动中推进我们的改革,查找存在哪些思想障碍。大家一定要统一思想,常规动作一定要做好,但最重要是把握好我们思想上还有什么障碍。*改革到目前,都进展得比较好,大家的工作条件比较好,生活条件比较好,所以我们现在改革的锐气可能有所下降,还是缺少解决困难的思路和破解难题的措施。最重要还是我们的改革意识,如果有所削弱,这将会是最大的思想障碍。所以我希望大家一定要深入调研、分析,首先要扫除思想障碍,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学习实践活动就不可能到位。
二是在调研中要把握妨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体制障碍和约束。谈到体制问题,有好多错综复杂的矛盾。每一次体制改革都是对利益格局的一次调整,部门的利益、上下的利益、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利益,这些利益都会阻碍我们的改革和发展。比如最近我们“权力下放,重心下移,服务到位,权责对等”的原则,为镇一级提供全方位服务,各部门应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是否能够真真正正把权力放到下面,做好服务。我认为,我们的政府是要为群众服务、为基层服务、为企业服务,只有做到这一点,这个政府才是一个好政府。所以在体制障碍方面,我们要加深认识,真正把我们的市场经济发展起来,推进改革。为什么我们的经济总量这么大,为什么我们的产业链条这么强,为什么我们的产业集群这么集中?这些与我们政府服务有直接关系。我们的体制改革是否已经到位?我认为,只要政府对基层、对群众、对企业的服务还要加强,我们就还有体制的障碍,就还有改革的空间。
三是要提出解决突出问题,需要哪些改革措施。每个部门都代表了政府一种职能,各个部门应该去认真研究分析在自己部门里面到底还有哪些障碍阻碍着部门的工作,要把解决这些障碍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提出来。
第四,要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者,还要做一个实践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探索者。
部门在工作突破中要善于进行总结。我们的部门在工作上有很好的经验,加以总结就可以成为典型,所以一定要做好理论的探讨,反过来讲,实践是需要理论去指导的。
第五,必须认真做好、做实学习实践活动的规定动作,迎接上级的检查督促。
所谓做实,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要联系*本地的实际,真正把活动向实处推进。关键是要抓好本部门的自选动作,各个部门一定要根据工作实际,提出有主见、独创的自选动作。
论文摘要:煤炭工业城市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城市类型,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等新的经济形态和经济现象的出现,煤炭工业城市由于其自身发展的特征正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分析煤炭工业城市的发展特征、新经济时代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础上,以邯郸峰峰新市区为案例,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0 前言
煤炭工业城市是因当地的煤炭资源开发而形成、发展,并且煤炭资源型产业在当地经济结构中占重要地位的城市,这些城市在我国分布面广,数量多,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减少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使过去曾经辉煌一时的煤炭工业城市,现在面临如何持续发展的困扰。
峰峰新市区位于冀南平原、太行山东麓的邯郸市西南部,是一座因煤炭而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地跨一区两县,面积1260kni。峰峰境内煤炭资源丰富,不仅储量大,而且埋藏浅、品位高、宜开采,这些优势条件为峰峰的煤炭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市区主要企业峰峰集团有限公司下设45个子公司,在册职工4.6万人。现已发展成为集煤炭开采、洗选加工、煤化工、电力、机械制造、基建施工、建材、现代物流等以煤为基础,多产业综合发展的国有特大型煤炭企业。和全国许多资源型工矿区一样,峰峰矿区在为支援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积淀了许多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受煤炭资源日益枯竭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资源型工矿区所特有的产业结构单一与综合经济的矛盾、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与城市人居环境的矛盾使峰峰的发展面临举步维艰的局面,如何使城市持续发展、保持城市的持久活力成为相关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 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分析
1.1 经济可持续问题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立市之本是煤炭资源,城市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对煤炭的开采和初加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取决于其资源的品种、质量和储量。因此峰峰的城市的发展表现出对资源的高度依赖性。于是城市会因矿业开发的周期性而表现出明显的成长周期性。表现为在资源开发初期,城市发展较慢;到了发展、繁荣期,城市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到了资源衰退期,煤炭煤炭资源必然会随着开采规模的扩大和开采时间的延长而逐渐走向枯竭,仅峰峰集团17家国有大矿中就有8个矿井资源枯竭,注销了生产能力。这样下去,如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将逐渐失去依托,必将出现“矿竭城衰”的局面。
在城市开发的不同阶段,经济发展对资源型产品的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性。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煤炭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等有形资源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小,而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无形资源成为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日益重要。资源型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趋于下降。因而市场对资源型产品需求的周期性也使得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相应的波动性。峰峰在工业经济时代的那种靠大量出售本地煤炭资源,以获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峰峰开发历史较早,带有工业经济时期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单一、偏重,产业结构效益低下等特点,使得这一危机更为严重。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一种新型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资源型城市现在的资源耗竭型的发展模式,是以牺牲后代人获取资源的权利为基础的发展,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模式。
1.2 生态可持续问题
1)煤炭工业城市在煤炭开采、加工、储运和燃烧使用的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首先煤炭开采过程中,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生态景观受到极大破坏,生态系统失衡;由于对地下矿产的过度不合理开发,产生大面积的塌陷,大量良田和土地丧失;开采过程中来自矿井排风、煤层瓦斯抽放和煤矿矸石山的自燃都严重危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峰峰镇袁洼村、大社镇南岗村等煤矿资源枯竭塌陷区情况严重急需治理。
2)在选矿和资源的初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煤泥水、洗矸、煤尘和有害气体。在过去几十年中峰峰矿区都是采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使这种污染尤为严重。
3)选矿过程中产生的尾矿,不仅占用大量的土地用于堆放,而且其内部的重金属等污染物随着雨水的冲刷和渗透对周边地区的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
4)在煤炭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煤尘飞扬对矿区及运输线路两侧生态环境的污染。峰峰矿区是一个老矿区,地处低山丘陵地带,干旱少雨,区内工矿企业集中,城乡交错,人口密集,空气污染较重,绿色稀少,生态不良,林业、绿色植被先天不足等因素使矿区的生态问题更加严重。
由此可见,在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许多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牺牲生态效益为代价的。
1.3 社会可持续问题
目前,很多资源型城市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在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矿产开采企业和资源初加工企业职工的下岗,造成结构性失业。
由于开发较早、工业发达、企业众多,计划经济时期,峰峰一度是周边吸纳劳动力较多,就业比较充分的地区。20世纪中期以来,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受枯竭、体制束缚和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一大批煤矿关闭破产,许多企业关停并转,导致大量职工下岗失业,高峰时驻区企业有千名职工下岗,区属企业也有大量职工失去工作,这两方面的下岗职工一起涌上社会,都要在峰峰这个有限的市场中找工作谋生活,给再就业和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压力。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是紧紧围绕其所在区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的,其产业结构以资源的开采和初加工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偏重。资源型开采和初加工产业的前后关联度低,对其它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带动力或推动力不足。不能给下岗职工提供足够的再就业机会,并且下岗职工缺乏其他行业的就业技能,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就业的转化。在一些资源枯竭的矿区,呈现出一派衰败景象,人们的文化、生活设施处于瘫痪状态,下岗职工由于收入水平降低,生活困难,出现影响社会安全的事件,社会治安状况较差。并且随着矿区的多年开采,矿业企业的职工也逐渐出现了老龄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矿区发展。
2 可持续发展对策
针对资源型城市自身的弱点,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加以调控,使其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以迎接新经济时代的挑战。
2.1 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加强城市与区域联系,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与区域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依矿而建,地处偏远,地理环境相对闭塞,往往是区域的生产中心而非社会经济中心,城乡割裂突出。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就是要加强资源型城市对周围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城市与农村的一体化发展。同时,资源型城市必须加强与周围区域的交流、合作,把自身的发展纳入区域共同发展的轨道,在比较优势原则和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上与区外要素相结合,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
邯郸把峰峰问题放到全局考虑,保持由主城区、峰峰城区、马头镇构成的组团式城市结构,发挥主城区的辐射作用。实施大园区战略,实现产业园区化,不仅便于生产要素的集中使用,而且还能节约投资成本和商务成本。邯郸规划建设了中心城市经济开发区、马头生态工业城、标准件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峰峰煤化工工业园等重点园区,不仅使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大大提高,还形成了优势板块经济,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峰峰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把握矿业生命周期特征,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具有本地优势的陶瓷、旅游等替代产业,降低对资源的依赖度,提高城市经济的稳定性。
2.2 高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邯郸市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以高新技术加强对资源型产业的改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延伸产业链,逐步实现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峰峰集团的煤炭可采储量为5亿t,目前已有4亿余吨被开采出来,余量日见减少;而煤矸石在已积存54oo万t的基础上,每年还要新增17.5万t。面对煤炭日减、废物日增、企业日衰的现实,峰峰集团及时制定了“一、二、三”发展战略,即: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电力、焦化两个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建材、机械制造和煤化工三个支持产业,确保集团公司在循环经济道路上稳步发展。目前,集团公司已投产和在建综合利用煤矸石电厂6个,装机容量127MW;焦化厂4个,年生产能力135万t。电厂、焦化厂在用活煤矸石用精煤炭资源的同时也会以每年15万t粉煤灰、17.5万t炉渣的速度排出大量新的废物,造成新的环境污染。为此,峰峰集团又建起了两座矸石(粉煤灰)砖厂,一年就可利用煤矸石或粉煤灰26万余吨;还新上了一条每天就可吞掉2500t工业废渣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针对因长年开采造成的公司范围内4000余万平方米的地表塌陷,集团也搞起了煤矸石回填复垦,迄今,全公司已复垦土地200多万平方米。
2.3 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面临的巨大压力之一是大量的结构性失业人员。由于目前我国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矿业企业失业人员的生活困难,并且就业门路狭窄,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再就业,可能引起一系列的不稳定因素。因此,要解决结构性失业带来的社会不稳定问题,首先必须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解决矿业企业职工的短期困难。其次,要实施系统性的再就业工程,包括就业机会的创造和下岗职工职业技能的培训。资源型城市的一个重要缺陷是产业结构单一、偏重,产业链短,所能提供的非矿业劳动就业机会少,对劳动力吸纳力不强。在实施科学发展观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再就业计划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新的就业机会的创造。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应适当考虑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职工的再就业技能培训时,国家和企业应当支付培训的费用。
2.4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在新经济时代,资源型城市应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理念,以现代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做好城市与区域的生态恢复和重建规划,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技术搞好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加强政策法规的配套、土地的复垦、三废的治理、矿区的绿化几方面的工作,要将生态恢复与生态重建工作纳入到城市发展计划中,拨出专款用于生态恢复与重建的规划编制和具体实施。通过一系列的环境保护与管理、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的实施,逐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任何一个国家的创新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教育领域的创新性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高等学校教师。科研工作是一所大学活力的源泉,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科学研究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而且可以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效果[1]。作者从2007年开始从事学生管理及教学工作,经过近七年的管理及教学科研实践,深深体会到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能够充分发挥教师领域知识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创新兴趣和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科学研究是新知识的源泉,是高校教学质量的推进器。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才能拓展学科知识,提高教学水平。作为素质教师和专业教师,作者一直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思考如何将科研工作中研究开发项目设计成人才培养的实践体验和成长过程,从本专业方向教师团队的创新能力构建、教学科研项目引导的学生主动创新教育、现代工程教育理念引导的科研项目与学生实践实习项目转化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果。
2 专业教师队伍创新能力构建(Construct innovative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教师的知识越深厚,视野越宽广,科学素养越全面,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教育人常说的一句话,叫做“要给学生一瓢水,教师自己则要有一桶水”。创新不是简单的操作,而是复杂的劳动,需要广博而深厚的知识做支撑,知识不仅仅是专业知识,也包括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及方法相关的知识。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提高个人的知识深度和广度[2]。我校软件测试专业方向现有教师四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一人,硕士学位三人,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依托我校“网络安全与计算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稳定的研究梯队,承担各级各类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为提高团队教师的创新能力,团队教师积极组织开展教学及科研方法的学习与研讨,申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做支撑开展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1 教学研究成果
2009年我校引入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提出了创新性的TOPCARES-CDIO(简称T-C)工程教育模式。在全校开展T-C改革的大潮中,软件测试专业团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针对本专业方向的特点,制定了全新的T-C教育培养方案。新的培养方案包括了 T-C教育模式中的8个一级能力指标、32个二级能力指标和112个三级能力指标,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主动创新能力。团队根据T-C模型,结合新的培养方案,提出了“T-C引导的测试方向实践教学体系”,并组织建设了本专业方向的各级实践教学项目,编写并出版了相关的专业课教材,发表了一系列教学研究论文,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工具支持。
随着学校T-C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本团队教师通过持续的学习和改进,教育理论深度不断提升,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了教学质量。团队教师在T-C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并结合学校的总体战略,依托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开展教学资源一体化建设,同时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2011年5月,学校第一届文思创新实训班顺利开课,班上五十多名同学通过长达三个月的理论和实践培训,经过层层选拔进入文思创新各地的工作岗位实习并实现就业。通过与企业合作,积极发挥企业的信息、技术、环境等优势,构建具有行业应用背景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在校、企间的无缝连接,从而形成一个有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内容、以专业共建为目的、基于TOPCARES- CDIO的校企合作模式,最终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2.2 科学研究成果
科学研究工作是教师知识的深层次体现,是教师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专业教师的知识深度得以提升,研发能力得以加强,创新能力得以体现,从而促进相关课程的建设工作。五年来,专业教师先后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六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其中SCI/EI/ISTP检索近二十篇。2008年,以团队老师为负责人的计算机视觉与图形图像研究小组成立,依托于我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网络安全与计算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小组内部研究工作持续开展,有力的带动了全系教师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各研究小组通过开展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等形式的交流活动,调动了广大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的积极性。
近年来,软件测试专业团队的教师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和探索,无论是在教学研究方面还是在科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大提升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教研科研项目引导的学生主动创新教育(Research projects motivated students’ active innovative education)
自2008年以来,软件测试专业团队的教师积极开展各级各类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争取到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两项、科学研究项目八项,有力的促进了我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各教师在从事这些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过程中,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为充分发挥教学科研项目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结合本专业团队的教学实际,我们积极开展教学科研项目引导的学生主动创新教育工作,利用教学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开发优势,吸引学生投入到项目的实施工作中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近年来,申请的各级各类项目如表1所示。
3.1 教研项目引导主动创新教育
本专业团队教学研究项目主要涉及T-C教育理念的深化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等内容,在这一类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以各级教育软件大赛、“挑战杯”等平台为依托,吸引在多媒体处理、社会实践等方面有较强兴趣的学生教学资源开发、媒体制作、社会调查等实践性项目,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度和社会责任感,先后参加了辽宁省教育软件大赛、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计算机系自学课件大赛、“华信杯”全国职业教育课件大赛,并获得了类奖项近十项。部分作品列表如表2所示。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一直思考如何将T-C教育理念下的创新性思维教育渗透到课堂中,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组织课程组教师集体备课研讨,相互取长补短。特别是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进行大胆尝试,改变传统的以考试为目的的授课、学习方法,注重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减少考试所带来的压力。这些措施不仅使得教学效果得到较好的提升,大大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接受知识的能力,更激发了学生主动创新的热情,为未来就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近五年来,软件测试方向学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出国(境)留学学生数量稳定提升。
3.2 科研项目引导的主动创新教育
科学研究项目重在探索性基础研究和项目研发,软件测试专业团队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研究课题,依托我校的“网络安全与计算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开展部分领域的研发工作。为充分发挥科研项目在学生主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本团队专业教师根据各自承担的项目特点,吸引学生参与项目的开发工作,由指导教师制定专业知识培训计划,组织编写相关的培训材料,购买专业书籍,利用课余时间对参与该项目的同学进行培训。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专业领域知识,能够尽快进入研发状态。目前,本专业团队已经吸引了部分大二、大三学生参与到该项目中来,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的研发工作,培养了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了创新意识和开发技能。教师也受益于学生的参与,使得项目研发周期大大缩短,部分项目提前顺利结题。近年来,部分学生参与的系统研发平台如表3 所示。
在带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发的同时,我们还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如挑战杯、北斗杯、省级(国家级)程序设计竞赛等各类大赛,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 现代工程教育理念引导的科研项目与学生实践项目转化(Modern educational idea guided transformation of research project to students’practical project)
在近几年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实践中,团队教师比较注重围绕教学开展科研,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了及时的了解和深入的把握,这样有利于增强教学的深度、拓展广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开展的科研工作与所教授的课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科研成果与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直接带入课堂,把最新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科研很好地推动了教学[3]。
IT领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以及实践项目的支持,根据TOPCARES-CDIO教育模式为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软件测试专业方向逐渐形成了包括技能、基础、综合、创新四个层次的实践项目体系。技能和基础实践项目主要锻炼学生的编程能力,对编程规范的理解,基本的测试技能等;综合实验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安排与开展专业实践的综合能力,更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创新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理解科学研究的真谛。在设计实践项目时,我结合自身承担的科研项目,将部分研究开发工作转化为各级实践项目。比如《软件测试》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将研发平台《视觉目标跟踪平台》作为完整的三级项目之一交给学生进行测试。在首堂导引课上,抛出该项目,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后续讲解黑盒测试方法和白盒测试方法时,将相关文档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对平台进行测试[4]。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我自身的科研方向和科研项目结合起来进行,使得我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为了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开发,在指导过程中,我将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作为文献资料提供给学生参考,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思考,进行系统研发。部分学生在撰写作毕业论文时,参考阅读了我已发表的有关学术论文。
软件测试方向的团队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对基本理论知识能做到活学活用,结合本专业的特点,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紧紧围绕自己的研究课题和研究兴趣,给出适量的毕业论文选题,供学生选用;由于选题与教师从事的科研紧密相关,因而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能得心应手,学生论文写作水平也不断提高。大多数毕业生能够应用文献资料和科研成果初步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毕业论文的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
5 结论(Conclusion)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中,科研工作和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师通过各类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的教育、示范等熏陶和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教师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以科研的成果充实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广泛性、系统性和深刻性;在发展科学研究的同时,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近年来,在科研项目的带动之下,在长期的科研实践及本科教学实践中,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把握前沿动态,并将科研的思维方法及成果融入教学中,使学生不仅学习到专业知识,也锻炼了创新性的思维,得到了学生较高的评价。科研工作的开展开阔了教学视野,丰富了教学手段,革新了教学技术,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的就业层次,对教学工作和学校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郭继强,等.以科研促进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1):76-78.
[2] 彭绪娟,刘元芳,彭绪梅.国外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6(11):196-198.
关键词:高科技园区 中关村西区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E835.8
一、项目地理位置以及特征
中关村西区位于北京西北部海淀文教区的核心区域,其东临中关村大街,西接苏州街,北起北四环路,南至海淀南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都在其北部,因此,它是以高技术人才之间的信息与知识交流的形式出现的,体现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最大特色。中关村西区占地面积为51.44公顷,总建筑面积340万平米。作为北京城市动脉的中关村路沿其东侧通过,北部有四环路经过,现已开通地铁四号、十号线。该地区充斥着四合院和活跃的商业街,彰显出一片繁华景象。
二、中关村西区的建设背景
在21世纪,为了发展中国的先进技术产业,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国家政府和北京市政府的科学与技术部门合作提出了开发中关村的建议,提出地方和国家政府的议程对解决该项目的重要性,1999年6月5日该议案通过了国家政府考核。作为该项目的初始阶段,中关村西区将成为整个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行政和研发中心,高科技产业资本市场中心,文化和商业服务中心。
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BSD )是负责中关村建设的机构。 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赢得了在1999年召开的西区设计竞标。负责该项目的设计团队有二十人,为首的首席设计师尹稚,是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也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副院长。由此看来,中关村西区的设计是一个总城市设计。
三、中关村西区的实施细节
1.中关村西区发展的关键日期:
1999年 6月5日国家政府通过了建设中关村的议案
8月西区设计大赛开幕
2000年 议案得到进一步发展,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批准了西区计划
所有的原始居民已被转移到其他住宅小区和现场准备完成
2001年 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中,约50万平方米建筑施工已经开始
2.关于方案的目标:
(1)要求突出世界上最好的社会秩序和道德;文化、科技和教育;清洁和卫生;以及经济繁荣,便捷和稳定。
(2)在项目的空间布局和建筑形式的安排中,都要体现出中国和北京的特色来。
(3)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下,要求整合生产、生活、生态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环境建设和功能建设同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理想的工作生活环境。
(4)社会化服务,需要加强各种生活服务设施,为高科技创新、产业化、市场化服务的各种支撑体系的社会化建设。
(5)要求科学与生活,科技与人文,人与自然,生态文明,传统和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
3.中关村西区作为核心区域的主要功能:
(1)高科技产业资本管理决策,信息交流,研究开发,核心高科技产业成果的展示中心。
(2)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和市场中心。
(3)高科技产品专业销售市场的集散中心。
4.西区项目的实施过程:
(1)海淀区政府总部、海淀区法院及广播局的拆迁。
(2)原来的居民转移到其他居住区,项目场地准备完成。
(3)基础设施建设,建筑施工开始。
(4)BSD被邀请参与该项目的推广活动,在整个国际,世界不同区域和本国国内各级范围进行推广宣传,尤其对国际技术和经济合作的构想非常重视。
(5)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设计整个场地。
四、中关村西区的总体设计要求
通过具体分析中关村西区的人文景观、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与城市特点,进一步提出中关村西区的总体设计思路。一般设计原则:
作为高科技园区的核心区域,西区应包含不同类型的项目,容纳了如贸易,金融,信息,管理,展览,娱乐,文化活动,区域绿化等内容,在规划过程中,合理的安排这些功能,保证园区的健康发展。该项目围绕中心绿地分为四大块,分别为:行政办公区,商业金融区,科技贸易区,文化娱乐服务配套区。各板块分区明确,合理布局,补充完善了高科技发展做必须的功能。
项目内均配备各种配套设施,分布在整个的第一层和第二层,如自来水、污水、通信、天然气、供电等八条市政管线,采用地下综合管廊的新型开发建设方式。建筑物西部高度大约控制在45m,东部地区约为50~70m,商业步行街两侧高度控制在12m以内。建筑物的辅助材料全部采用已注册和已经在市场上运行的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新的建筑技术。在项目设计中采用了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的两个方面――墙壁和庭院,通过这些壁的安排,创造出一系列合院空间。
该项目许多层面存在一系列的绿色开放空间,注重街边绿化,利用规划区内的立体绿化网络,通过影响生态环境的绿地,供市民休憩的草地,以及可隔绝噪音和污染的平台绿化系统以及大片水面,生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构筑建筑单体和社区组团的“公共起居室”,建筑物之间,有一系列与该项目中的双水平运输系统相连的屋顶花园。
高密度的道路和街道网络,采用立体化交通组织系统,实现人车分流,区内所有建筑物二层通过联廊和平台相互连通,形成室外二层步行系统,地下建有交通环廊,供进入西区的机动车直接进出西区地下。
五、设计指南:
1.建筑用途: 65 %为贸易活动,20 %为财务和信息,5 % 行政设施,10 %为配套服务和娱乐设施。
2.建筑高度控制:大型建筑群为80-120m的高度,其他建筑物的高度范围为50-70米,建筑物被布置成从场地的西侧到东侧高度逐渐增加。
3.运输和调度:公交中心在该场地的中心部分,中央巴士站,停车场,行人走廊,过街天桥,地铁站在四环路和中关村路口,有四号和十号线地铁通过。移动车辆的主要路口禁左转,停车场主要是在地下,其服务半径小于100平方米;停车场的整个面积为30万平方米,大约能容纳10000辆车。地面步行系统在二楼,即以人行天桥(5米以上的地面层) ,并在地下一层连接地铁站和商业空间。
4.开放空间:该项目采用了多层次的公共空间。在保证整体容积率控制的前提下,适当加大局部建筑的容积率,以使区域内可形成较大规模的集中绿化区和广场区,林立的高科技大厦围合着环境优美的而视野开阔的城市花园和广场,是的整个区内空间富于变化,充满生机。约50 %的场地是绿地,中心绿化公园由环形步行道围绕而成,总占地面积达3.2万m?。
六、结语:
从这个项目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经验:善用大型地下空间;连接传统元素到城市空间(中国园林,围墙,庭院);运输的垂直间隔;大型、多层次的公众休憩用地;在项目内配备各项配套设施;便捷的交通系统。将中国传统特色融入计划非常新颖,如融入中国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的想法。此外,使用大型的地下空间是一个很好的要素和创建项目,通过这样做,可以给地面建筑提供一个很大的空间,减少地面交通压力。不过,将海淀对角线街道被变成了一条商业街是一个很牵强的做法,这是该地传统的历史路径,本街道应保持作为该场地的一种宝贵遗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