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研发展趋势

科研发展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研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研发展趋势

科研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创新型科技园区作为一种新的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已形成了一种崭新的规划工作方式。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对传统科技园区的升级发展和未来科技园区的规划有着重要价值。

关键词:

创新型科技园区规划模式 企业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目前我国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建设尚在起步阶段,在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同时,经济严重依赖外资企业和核心企业、政策使用不当、主导产业定位不清等问题也开始显现。在园区规划上,主要体现于园区的 “集”与“聚”的不协同,空间上与产业上的集而不形成产业发展聚力,往往导致土地与建设资本的浪费,发展效率的降低,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科技园区规划发展趋势和问题的研究与阐述,对国外先进的园区的发展方向的研究,提出创新型科技园区规划发展方向的一点见解。

我国创新型科技园区发展需求及背景

科技园区指集聚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园区,概念发展于传统的产业园。规划中,用地类型较为复杂,一般为工业,商业用地性质,也有部分是混合用地性质;建筑类型常规为写字楼、研发单元、高端生产厂房等,常规配套了商业物业设施、居住宿舍,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持平台等。在强化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竞争制高点的世界发展大趋势下,建设科技园区已成为中国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手段。

但由于科技园区规划理论仍停留于传统产业园区的范畴,落后于科技发展和企业需求变化,所以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中也出现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1.用地规模的确定问题,太小不利于将来发展,太大很难在短期内形成规模。

2.就业人口估计问题。因科技园区不同于常规产业园区,工作人口密度及配套需求依照经验估算就会导致实际项目定位的错失。

3.区内功能构成比例问题,特别是对配套居住及商业需求与档次的定位。

4.基础设施不配套,如交通拥挤、缺少停车场地、水电气等配备不足。

5.环境处理问题。景观设计未能根据科技园区需求进行。

6.区内各项目建筑风格不统一不协调的问题,形象参差,缺乏规划管理。

在最新的实践中,创新型科技园区作为一种新的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已形成了一种崭新的规划工作方式。它是以项目发展策划与规划为龙头,配套基础设施和园区软硬环境建设并行,依托城市原有建设风格或以龙头企业园区风格为特色的专业园或园中园。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对传统科技园区的升级发展和未来科技园区的规划有着重要价值。

我国科技园区的建设进展与趋势

1)以政府为主导模式

美国硅谷在世界产业园发展中树立了科研、教学、生产紧密结合,科技与经济同步发展的新典范。但是,硅谷这种自发性科技园区缺乏总体长远规划和协调管理,在交通、环境和生活配套质量等问题上往往落后与产业发展。以此为鉴,我国政府积极参与到科技园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当中去。一种把园区产业发展方向、用地,基础和公共设施布局、市政、交通、通讯、环境等问题综合性的总体规划,已在成为中国新建科技园区所遵循的一条原则。

2)规划模式从单纯模仿向依据地方特色独创发展

由于科技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对当地科技产业项目的发展以及地方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地方政府往往对兴办科技产业园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以地方政府主导,或由政府与大学共同主持创办的科技园区大批出现。经过近10年的的模仿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印度班加罗尔建设热潮之后,我国逐渐走出发挥地方的科技产业优势,以一个或几个优势领域为核心,进而构筑出具有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是城市科技园区策划与规划的一条重要经验。根据自身特色建立的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包头稀土科技园就反应出这种规划模式的发展。

3)园区定位从地方科技产业走向国际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科技园区发展也呈现出明显国际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外国研究机构和公司在中国科技园区设立分支机构和企业,独立和合作建立科研单位,生产加工基地等。目前,中关村科技园区就吸引了近100家世界500强企业或著名高科技企业在园区内设立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企业之间的学术和经验交流会等相互交流活动促进了园区内的发展和园内企业的国际化。

4)规划模式由传统单园大园逐渐向 “园中园”或专业园集聚发展

以往在政府推动的科技园区建立过程中,处于预留发展考量,初期规划范围往往大于实际建设面积。这种模式往往导致在实际的项目引进与科技园区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或专业项目需求,往往需要调整规划,这样就使整体科技园区内部分化出多个专业园,因为个园区的专业各自自成体系,逐渐形成了“园中园”或专业园集聚为主的发展模式。如中关村科技园区内部的软件园、生命科学园、上地产业园,武汉“中国光谷”内部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科技园等。

5)以小型科技园为主的规划与建设逐步成为主流

地方政府对兴建科技园区积极性未曾衰减。但跟进近10年分发展经验,逐步形成一套以项目落地为核心的规划操作模式,避免大面铺开的空园大园,所以根据项目类型落入原规划的大园,根据项目需求调整规划让小型科技园区一步一个脚印的落地逐步成为科技园区规划发展的工作模式。另外,大学也愿意将自己的高技术研发成果进行自行“产业化”,“肥水不流外人田”,独立或合作兴建小型科技园独享高技术产业化的盛宴成为切实可行的操作模式。我国大学科技园蓬勃发展,呈现出体制多元化、运营企业化、竞争国际化等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大学科技园总数达到40多个,依托高等学校100多所。可以预期,城市的科技园区和大学科技园将是未来小型科技园区的主体。

国外科技园区的建设进展与趋势

1)科技园区以各种内部组织合作成为园区发展特色

创新型科技园区内部通过各种机制或组织方式促进有组织的合作已成为激发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关键。《竞争的未来――建立知识驱动的经济》报告中表明“聚集区在促进增长方面的关键作用是鼓励公司互相合作”。合作与交流促进了公司间面对面的联系,并有效促进了技术推广和新技术与知识的传递与扩散,同时也会激发新创意的产生。频繁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了正式和非正式的知识技术的传播,并推动了技术资源的互补和技能机构间的合作。通过加快技术和创新的传播又从另一方面增加了组织的创新能力。实证研究也表明了这种互动与合作带来的知识传播与创新活动间的积极联系。

2)科技园区内的聚合和互动不断增加

科技园区运营及发展以推动园内和园外都尽可能创造更多的聚合和互动为根本出发。不仅是和政府组织,大学及研究机构,也包括任何与区内单位有关的部门。这些聚合和互动产生更便捷的知识传播、更多的创新和更有效的管理,并共同提高各产业单位的中长期竞争力。而产业单位的成功与发展就代表了科技园的成功与发展。这种动态的环境也吸引更多相关人在科技园旁设置他们的机构。从而产生新一轮的集聚。

3)便利的金融服务成为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要配套基础

金融价值链对于科技园的发展以成为重中之重,成功的园区的发展需要有力的金融价值链。这个链条由研究支持机制、先进的偿还工具、种子基金、风险投资者、银行和担保提供者组成。此外园区会帮助企业家完善他们的金融方案并避免任何由企业和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等而产生的误解。这可以通过天使投资人网络、投资准备计划和风险投资峰会来达成。如何高效发挥金融价值链的作用,已成为众多科技园区的重要发展课题。

4)便利的经营支持服务体系逐步全面化发展

除了传统的公司支持服务,比如关于如何建立新公司、如何写商业计划书、如何得到生产许可等之外,园区已开始提供更多的增值性支持服务,如检测设备、孵化空间、顾问服务、世界经济智囊、知识产权保护建议等。通过完善的配套服务,简化工作提高效率增强园区竞争力;服务产业的集聚是一个科技园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创新型科技园区作为科技园区发展和研究的新方向

在以上趋势下,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规划理论需求应运而生。我国创新型科技园区从发展模式来看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以龙头企业为先导,吸引相关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如西溪文创园以阿里巴巴和腾讯公司研发部门为龙头,聚集了众多第三方开发者和相关中小企业,形成了围绕互联网巨头的生态系统;第二类以专业化产业为核心,以点带面发展,如昆山小核酸科技园以小核酸产业为核心,突出了专业化优势,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第三类是由跨越地域的、分工不同的企业部门所组成的科技园,它们往往以园中园的形式存在于各个园区中,又由企业的信息交换网络联系成为整体,如腾讯公司在成都、杭州、深圳等多地科技园中设有园中园,组成跨地域网络。

国外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表明,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灵活的园区更符合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从硅谷的发展经验中我们发现,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发展大致遵循“分散――集中――聚集――园中园”的模式。以Google和苹果公司为例,它们从起步时的小型公司,渐渐发展为与其他公司相互合作、共生共荣的产业集群,再进一步发展为有自己独立园区和文化、同时又联系其他公司的科技产业园。

结语

和传统科技园相比,创新型科技园区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与产业特点为导向,园区功能和规模合理,运行效率高,集聚效应明显,服务和配套设施先进。对创新型科技园的发展特色进行研究将会为中国未来的科技园建设和传统科技园改造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俞孔坚,黄国平.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战略与生态规划――以广东省南海信息产业园为案例 城市发展研究第八卷2001年第三期

2.王世营. 产业集群与特色产业园区――我国城市产业空间新的发展范式 上海城市规划 2009(03)4-7

3.唐礼智.硅谷模式的模仿与创新――以新竹和班加罗尔为例 城市问题 2007(10)91-95

科研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书记对*的学习实践活动直接挂点联系,并亲自和我们这些基层干部开座谈会,发表讲话,这是前所未有的。汪书记在*调研的讲话非常有针对性,对于我们今后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很有指导性。为扎实推进我区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在此提出几点意见:

第一,各部门、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和领导干部一定要有使命感,拿出*人改革开放的锐气、斗志和信心,认真搞好学习实践活动。

**年成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实行三大改革。*年又成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试点市,一定程度推进了改革。到现在,我们应该如何继续推进改革,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思考。*同志在调研讲话中曾提到,“先发展的地方遇到的问题也会比较早地出现,你们有什么措施去解决。”比如我们的企业比较早就进入市场化,当年的政府体制改革为日后企业产权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基础,那么到了今时今日,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应该如何继续推进。又比如*年我们实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到了今天,应该如何进一步推进它、完善它,在解决“三农”上真正迈出重要一步。*的社保、医疗、教育、劳动等方方面面的体制也正处在重大历史关头,现在就看我们是否有勇气去突破这些思想障碍、体制障碍。

第二,整个学习实践活动一定要扎实开展,第一阶段的关键是学习。

要非常明确我们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目的、目标是什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表述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一个地区如何推进科学发展,是与我们自己的学习息息相关的。我认为*的同志更加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一是要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有关论述。没有理论支持,就会缺少前瞻性。*之所以发展快,无非就是比别人看得前一点,远一点。比如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理论界有不同观点,政治界有不同观点,当时存在非常大的政治风险,但我们就是看到了实质,计划经济已经走到尽头,如果不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就一定走到尽头。要解决产权问题,先要政府把改革改到自己头上,所以要进行政府的体制改革。我们的老领导、老干部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我觉得他们对整个形势发展的判断,对上级精神、*实际的掌握还是非常透彻的,这种透彻来源于对学习的孜孜不倦。没有理论的武装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们要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

二是学习别人先进的经验,包括国内国外的先进经验,要学会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凡是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一定要结合本地的实际去进行一些思考,创造一些新经验。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的部门不能为学习而学习,一定要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实际进行学习。

第三,要加研,充分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

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能和职责,如果要去发现问题,形成新思路,就必须根据*的实际去研究分析。同志讲过“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党有很多优良传统,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加以运用和发挥。按照汪书记的要求,我们在调研中主要把握三方面内容。

一是在实践活动中推进我们的改革,查找存在哪些思想障碍。大家一定要统一思想,常规动作一定要做好,但最重要是把握好我们思想上还有什么障碍。*改革到目前,都进展得比较好,大家的工作条件比较好,生活条件比较好,所以我们现在改革的锐气可能有所下降,还是缺少解决困难的思路和破解难题的措施。最重要还是我们的改革意识,如果有所削弱,这将会是最大的思想障碍。所以我希望大家一定要深入调研、分析,首先要扫除思想障碍,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学习实践活动就不可能到位。

二是在调研中要把握妨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体制障碍和约束。谈到体制问题,有好多错综复杂的矛盾。每一次体制改革都是对利益格局的一次调整,部门的利益、上下的利益、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利益,这些利益都会阻碍我们的改革和发展。比如最近我们“权力下放,重心下移,服务到位,权责对等”的原则,为镇一级提供全方位服务,各部门应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是否能够真真正正把权力放到下面,做好服务。我认为,我们的政府是要为群众服务、为基层服务、为企业服务,只有做到这一点,这个政府才是一个好政府。所以在体制障碍方面,我们要加深认识,真正把我们的市场经济发展起来,推进改革。为什么我们的经济总量这么大,为什么我们的产业链条这么强,为什么我们的产业集群这么集中?这些与我们政府服务有直接关系。我们的体制改革是否已经到位?我认为,只要政府对基层、对群众、对企业的服务还要加强,我们就还有体制的障碍,就还有改革的空间。

三是要提出解决突出问题,需要哪些改革措施。每个部门都代表了政府一种职能,各个部门应该去认真研究分析在自己部门里面到底还有哪些障碍阻碍着部门的工作,要把解决这些障碍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提出来。

第四,要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者,还要做一个实践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探索者。

部门在工作突破中要善于进行总结。我们的部门在工作上有很好的经验,加以总结就可以成为典型,所以一定要做好理论的探讨,反过来讲,实践是需要理论去指导的。

第五,必须认真做好、做实学习实践活动的规定动作,迎接上级的检查督促。

所谓做实,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要联系*本地的实际,真正把活动向实处推进。关键是要抓好本部门的自选动作,各个部门一定要根据工作实际,提出有主见、独创的自选动作。

科研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煤炭工业城市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城市类型,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等新的经济形态和经济现象的出现,煤炭工业城市由于其自身发展的特征正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分析煤炭工业城市的发展特征、新经济时代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础上,以邯郸峰峰新市区为案例,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0 前言

煤炭工业城市是因当地的煤炭资源开发而形成、发展,并且煤炭资源型产业在当地经济结构中占重要地位的城市,这些城市在我国分布面广,数量多,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减少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使过去曾经辉煌一时的煤炭工业城市,现在面临如何持续发展的困扰。

峰峰新市区位于冀南平原、太行山东麓的邯郸市西南部,是一座因煤炭而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地跨一区两县,面积1260kni。峰峰境内煤炭资源丰富,不仅储量大,而且埋藏浅、品位高、宜开采,这些优势条件为峰峰的煤炭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市区主要企业峰峰集团有限公司下设45个子公司,在册职工4.6万人。现已发展成为集煤炭开采、洗选加工、煤化工、电力、机械制造、基建施工、建材、现代物流等以煤为基础,多产业综合发展的国有特大型煤炭企业。和全国许多资源型工矿区一样,峰峰矿区在为支援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积淀了许多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受煤炭资源日益枯竭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资源型工矿区所特有的产业结构单一与综合经济的矛盾、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与城市人居环境的矛盾使峰峰的发展面临举步维艰的局面,如何使城市持续发展、保持城市的持久活力成为相关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 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分析

1.1 经济可持续问题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立市之本是煤炭资源,城市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对煤炭的开采和初加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取决于其资源的品种、质量和储量。因此峰峰的城市的发展表现出对资源的高度依赖性。于是城市会因矿业开发的周期性而表现出明显的成长周期性。表现为在资源开发初期,城市发展较慢;到了发展、繁荣期,城市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到了资源衰退期,煤炭煤炭资源必然会随着开采规模的扩大和开采时间的延长而逐渐走向枯竭,仅峰峰集团17家国有大矿中就有8个矿井资源枯竭,注销了生产能力。这样下去,如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将逐渐失去依托,必将出现“矿竭城衰”的局面。

在城市开发的不同阶段,经济发展对资源型产品的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性。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煤炭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等有形资源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小,而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无形资源成为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日益重要。资源型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趋于下降。因而市场对资源型产品需求的周期性也使得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相应的波动性。峰峰在工业经济时代的那种靠大量出售本地煤炭资源,以获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峰峰开发历史较早,带有工业经济时期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单一、偏重,产业结构效益低下等特点,使得这一危机更为严重。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一种新型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资源型城市现在的资源耗竭型的发展模式,是以牺牲后代人获取资源的权利为基础的发展,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模式。

1.2 生态可持续问题

1)煤炭工业城市在煤炭开采、加工、储运和燃烧使用的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首先煤炭开采过程中,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生态景观受到极大破坏,生态系统失衡;由于对地下矿产的过度不合理开发,产生大面积的塌陷,大量良田和土地丧失;开采过程中来自矿井排风、煤层瓦斯抽放和煤矿矸石山的自燃都严重危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峰峰镇袁洼村、大社镇南岗村等煤矿资源枯竭塌陷区情况严重急需治理。

2)在选矿和资源的初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煤泥水、洗矸、煤尘和有害气体。在过去几十年中峰峰矿区都是采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使这种污染尤为严重。

3)选矿过程中产生的尾矿,不仅占用大量的土地用于堆放,而且其内部的重金属等污染物随着雨水的冲刷和渗透对周边地区的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

4)在煤炭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煤尘飞扬对矿区及运输线路两侧生态环境的污染。峰峰矿区是一个老矿区,地处低山丘陵地带,干旱少雨,区内工矿企业集中,城乡交错,人口密集,空气污染较重,绿色稀少,生态不良,林业、绿色植被先天不足等因素使矿区的生态问题更加严重。

由此可见,在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许多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牺牲生态效益为代价的。

1.3 社会可持续问题

目前,很多资源型城市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在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矿产开采企业和资源初加工企业职工的下岗,造成结构性失业。

由于开发较早、工业发达、企业众多,计划经济时期,峰峰一度是周边吸纳劳动力较多,就业比较充分的地区。20世纪中期以来,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受枯竭、体制束缚和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一大批煤矿关闭破产,许多企业关停并转,导致大量职工下岗失业,高峰时驻区企业有千名职工下岗,区属企业也有大量职工失去工作,这两方面的下岗职工一起涌上社会,都要在峰峰这个有限的市场中找工作谋生活,给再就业和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压力。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是紧紧围绕其所在区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的,其产业结构以资源的开采和初加工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偏重。资源型开采和初加工产业的前后关联度低,对其它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带动力或推动力不足。不能给下岗职工提供足够的再就业机会,并且下岗职工缺乏其他行业的就业技能,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就业的转化。在一些资源枯竭的矿区,呈现出一派衰败景象,人们的文化、生活设施处于瘫痪状态,下岗职工由于收入水平降低,生活困难,出现影响社会安全的事件,社会治安状况较差。并且随着矿区的多年开采,矿业企业的职工也逐渐出现了老龄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矿区发展。

2 可持续发展对策

针对资源型城市自身的弱点,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加以调控,使其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以迎接新经济时代的挑战。

2.1 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加强城市与区域联系,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与区域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依矿而建,地处偏远,地理环境相对闭塞,往往是区域的生产中心而非社会经济中心,城乡割裂突出。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就是要加强资源型城市对周围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城市与农村的一体化发展。同时,资源型城市必须加强与周围区域的交流、合作,把自身的发展纳入区域共同发展的轨道,在比较优势原则和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上与区外要素相结合,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

邯郸把峰峰问题放到全局考虑,保持由主城区、峰峰城区、马头镇构成的组团式城市结构,发挥主城区的辐射作用。实施大园区战略,实现产业园区化,不仅便于生产要素的集中使用,而且还能节约投资成本和商务成本。邯郸规划建设了中心城市经济开发区、马头生态工业城、标准件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峰峰煤化工工业园等重点园区,不仅使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大大提高,还形成了优势板块经济,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峰峰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把握矿业生命周期特征,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具有本地优势的陶瓷、旅游等替代产业,降低对资源的依赖度,提高城市经济的稳定性。

2.2 高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邯郸市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以高新技术加强对资源型产业的改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延伸产业链,逐步实现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峰峰集团的煤炭可采储量为5亿t,目前已有4亿余吨被开采出来,余量日见减少;而煤矸石在已积存54oo万t的基础上,每年还要新增17.5万t。面对煤炭日减、废物日增、企业日衰的现实,峰峰集团及时制定了“一、二、三”发展战略,即: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电力、焦化两个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建材、机械制造和煤化工三个支持产业,确保集团公司在循环经济道路上稳步发展。目前,集团公司已投产和在建综合利用煤矸石电厂6个,装机容量127MW;焦化厂4个,年生产能力135万t。电厂、焦化厂在用活煤矸石用精煤炭资源的同时也会以每年15万t粉煤灰、17.5万t炉渣的速度排出大量新的废物,造成新的环境污染。为此,峰峰集团又建起了两座矸石(粉煤灰)砖厂,一年就可利用煤矸石或粉煤灰26万余吨;还新上了一条每天就可吞掉2500t工业废渣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针对因长年开采造成的公司范围内4000余万平方米的地表塌陷,集团也搞起了煤矸石回填复垦,迄今,全公司已复垦土地200多万平方米。

2.3 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面临的巨大压力之一是大量的结构性失业人员。由于目前我国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矿业企业失业人员的生活困难,并且就业门路狭窄,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再就业,可能引起一系列的不稳定因素。因此,要解决结构性失业带来的社会不稳定问题,首先必须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解决矿业企业职工的短期困难。其次,要实施系统性的再就业工程,包括就业机会的创造和下岗职工职业技能的培训。资源型城市的一个重要缺陷是产业结构单一、偏重,产业链短,所能提供的非矿业劳动就业机会少,对劳动力吸纳力不强。在实施科学发展观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再就业计划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新的就业机会的创造。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应适当考虑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职工的再就业技能培训时,国家和企业应当支付培训的费用。

2.4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在新经济时代,资源型城市应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理念,以现代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做好城市与区域的生态恢复和重建规划,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技术搞好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加强政策法规的配套、土地的复垦、三废的治理、矿区的绿化几方面的工作,要将生态恢复与生态重建工作纳入到城市发展计划中,拨出专款用于生态恢复与重建的规划编制和具体实施。通过一系列的环境保护与管理、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的实施,逐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科研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监管科技;监督科技;金融科技;

一、引言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服务机构所面临的合规压力/合规成本急剧上升,为了降低合规风险,金融机构在开展金融创新时甚至都日趋保守[1]。监管和创新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矛盾,这个规律不仅适用于金融行业,在诸多领域都呈现了相同的趋势。

对监管机构而言,维护整体金融稳定,保护公众消费者利益,是其重要使命之一,因此,大量的新的监管要求会层出不穷,也会根据形势的变化持续修订,所有这些都会带来很高的成本。虽然在金融领域中,监管成本过高表现的并不明显,但是在税收等领域,诸多监管项目,由于成本过高[2],导致不了了之的情况并不鲜见。通俗而言,监管也是需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

同时,对于被监管机构而言,例如商业银行,则又不胜其烦,疲于应付频繁变化的监管规则。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单独设置“合规部”以应对监管,不仅如此,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要求银行的合规部门“应该是独立的”,“应该在银行内部享有正式的地位”,并且合规“应成为银行文化的一部分”[3]。这些要求反映了合规工作的重要性,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合规工作的复杂性。

如何解决上述矛盾?近期的诸多研究表明,监管科技应该是可行的途径之一[4],因为在整个的监管逻辑上,监管方从传统的“家长型监管”转移至“服务型监管”,被监管方则从“被动汇报”转到“主动披露”。这种转型是前所未有的,在制度设计的层面,就避免了监管双方的不同立场,使双方在规避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达成了统一,并努力实现金融风险的可预测性。

二、监管科技的概念

与金融科技必须以“金融”作为关注点不同,实际上,监管科技并没有这么强的行业属性,可以应用到各种监管情境中。监管科技不应该是简单的“监管+科技”或者“科技+监管”,也没有必要深究到底应该偏重监管的科技属性,还是科技的监管属性。重点在于,监管科技所体现的,是在新的金融业态下,整体监管逻辑的方向性转变。

首先,被监管方采纳监管科技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降低成本,更应该是主动的接受监管。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展,自愿性披露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这主要由于靠传统的信息不对称获得不当盈利,在互联网背景下已经很难实现,与其这样,还不如主动接受监管。

其次,金融监管模式已经从规则治理,过度到原则治理阶段,在原则性监管的模式下,每个企业有权决定其最佳适用原则的方式,以确保符合性,这导致企业的诚实变得很重要[4]。于是,对于被监管方而言,主动接受监管已经成为提升信誉的途径之一。

最后,站在监管角度而言,即监督科技(SupTech)的视角,监管已经从“防止违规”转移至“预测风险”。在这个角度讲,监管方与被监管方已经达成了一致的目标,利益是一致的,因此,监管不再是传统的“猫鼠游戏”,而是监管机构提供的一种服务。或者说,“监管即服务”是改变传统监管逻辑弊端的最好途径。

综上所述,监管科技(RegTech)在本文中被定义为简化和改进监管流程的技术解决方案。

三、监管科技的兴起

监管科技、金融科技和监督科技词汇都是近几年以流行语的形式出现,但是一般认为,金融科技出现的比较早,该词汇由Bettinger[5]所提出,原意是指“将银行的专业知识与现代管理科技以及计算机相结合”。从当前的表达语境来看,金融科技也已经有了新的含义,也可以认为是新词汇,而且绝大部分文献也都是近三年(2016—2019)才出现的[6]。

部分文献认为,RegTech是由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提出[7],实际上,在文献[7]之前,英国的政府科学办公室(GOS)所的文献中已经出现了该词汇[8]。当然,监管科技的思想早已经出现,只是没有被高度概念化,例如,文献[9]提出了利用金融科技构建监管机构工具包,只是没有明确的提出该词汇而已。可能也正源于此,在后续诸多文献中都认为监管科技是“金融科技的子集”[10]。

监管科技虽然不是因为大数据的兴起而出现,但确是因为随着大数据的应用才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诸多学者认为,目前已经发展至监管科技3.0,可能正是这样的划分,才佐证了上述结论,即实际的监管科技由来已久,但是之前并没有这样概念化的词汇。图1在文献[11]的基础上给出了这个过程以及其中相应的重要概念。

四、监管科技1.0及其成因

从整个金融发展的历史来看,金融监管长期处于“亡羊补牢”的滞后状态。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金融是一种社会建构,这导致新情况层出不穷。例如,对刑事犯罪的判定只是随着人的认识在改变,但是金融犯罪改变的不仅是认识,更是金融业态。因此,在金融监管领域,很难出现足够完善的规则。

典型的例子是,1970S随着金融全球化,随之带来了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和债务危机,在这个背景下,产生了《巴塞尔协议Ⅱ》,这也陆续构成了微观审慎监管的基础。微观审慎监管的作用无须赘述,其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

一是微观层面的监管,解决不了宏观层面的系统性风险,换句话说,单个金融机构即使都符合审慎理性行为,“合成谬误”依然存在于金融体系中[4],叠加起来,在宏观层面可能会造成整个金融系统的崩溃,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系统性风险的防范能力存在不足是其成因之一。

二是微观审慎监管所带来的合规成本较高,显著的提高了交易成本。审慎监管的本质是通过事前的约束来降低事后风险的概率,这意味着这些原则本身就是低效的。而且,这些原则,例如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在降低高风险投机行为的同时,也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资金使用效率,随之提高了运营成本。

上述缺点1促使宏观审慎监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虽然与之联系紧密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也不是新生词汇。缺点2则使得监管科技的出现成为必然。

监管科技1.0主要是由大型金融机构所推动,尤其是不同国家或地区所导致的制度落差。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监管的复杂性,但是新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相应的副作用,例如,给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过度自信。监管科技1.0的标志是大型金融机构将技术应用到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流程中。

五、监管科技2.0及其成因

《巴塞尔协议Ⅱ》在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被证明是存在一定缺陷的,直接催生了《巴塞尔协议Ⅲ》。这意味着更严格的监管,以及更高昂的合规成本。在金融强监管背景下,不仅是大型机构所面临的合规复杂性问题,中小金融机构还时刻面临“出局”的市场风险[12]。在这个阶段,传统手段很难保证全面合规。

另一方面,监管机构需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传统的监管手段也不能满足要求。具体表现为:(1)如何保障金融机构上报数据的真实性。金融科技发展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降低风险,而是获取更高的利润,因此风险会以方法或新的形式展现出来,如果监管的技术落后于金融机构的技术,在识别风险方面就失去效力;(2)监管对象的多元化。例如,如何监管场外交易等行为[13]。在证券交易所内进行的场内交易一般存在完整的监管制度,但是场外交易则更多取决于双方的私下约定,这导致交易行为并不透明,场外交易被认为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3)关于监管成本问题,如果监管成本过高,监管就失去了意义。

于是,监管科技在金融机构的应用从1.0时代过渡到2.0时代,合规监管在监管机构的应用也成为一个独立的方向,即监督科技。监管科技2.0主要体现为各种新技术在满足合规监管要求,以及加强合规监督效力方面的应用。

六、监管科技3.0及研究展望

监管科技3.0被定义为未来的应用框架,这主要是因为金融信息化/数字化的过程已经基本完整,监管科技2.0最主要的体现和应对都是针对这一浪潮。未来更严峻的问题在于,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整体的金融业态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区块链技术带来的货币数字化。

无论是由于金融行业稳定的市场位置,还是由于其复杂的监管环境,普遍认为,金融行业是拒绝改变,漠视创新的。金融科技的发展使得监管方和银行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依靠信息不对称获取而盈利的借贷业务,可能随着信息平台的发展逐步失去存在意义,而金融机构所赖以生存的风险管理模型,后续可能会转变为数据之间的竞争。

科研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一、总体目标

㈠经济可持续发展。到2014年,全市GDP突破210亿元,人均GDP达到3.7万元;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97亿元,年均增长25%;实现工业投入稳定适度合理增长,打造百亿元汽车机械产业集群,工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全市农产品加工省级龙头企业达到20家,襄樊市级龙头企业达到50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20亿元以上。全市产值过亿元龙头企业发展到10家。其中,过10亿元2家。全市80%以上的农户进入龙头企业和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㈡生态环境良好。到2014年,全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状况基本得到遏制,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市区环境质量基本适应小康社会水平要求,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的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行列。

1、水体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到2014年,段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水质标准,水库等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4%。

2、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工业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三级标准,其他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燃气普及率达到90%。推行集中供热、联片供热。

3、城乡生态景观进一步优化。到2014年,绿地覆盖率达到4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森林覆盖率大于26%,水土流失面积控制在25%以内,绿色、有机食品基地面积占5%以上,生产资源开发区生态破坏恢复率达到30%以上。全市30%左右的乡镇创建为省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20%左右的行政村创建为省级以上生态村。

㈢社会进步和谐。

1、人口素质普遍提高。到2014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城镇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农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达标率达到100%。婴儿死亡率降低到11‰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低到13‰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每10万人控制在30人以内,城乡居民的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每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比重达到8.12%,彻底扫除青壮年文盲,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9%。全市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3000人。其中,中级技术工人占50%,高级技术工人占25%,技师、高级技术工人占8%。

2、城乡社会和谐发展。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逐步建立劳动关系自主协商机制,保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劳动争议案件结案率达到95%以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实现全覆盖。完成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市区数字电视网络基本实现交互式传输。

3、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到2014年,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家,高新技术产品达到50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全社会研究开发性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专利年申请量达到25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占10%。

上述目标的具体分解情况见附件一。

二、主要任务

按照“目标具体化,任务项目化”的原则,将上述目标细化为四个大类共60个项目,分别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予以落实(项目分解情况见附件二)。

三、组织领导

市人民政府成立市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名单见附件三,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统一安排、部署、检查、督办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督办进展,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四、实施步骤

㈠宣传发动阶段(2012年9月20日以前)。领导小组按照本方案要求,完成人员抽调、制度建设等基础工作,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和引导发动,为实验区建设的顺利启动营造声势,奠定基础。

㈡建设发展阶段(2012年9月21日至2014年)。按照项目建设安排,全面铺开实验区建设。期间,领导小组定时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进行检查督办。对建成项目进行考核验收。2014年12月1日至31日,拟定实验区建设工作总结,完成相关档案资料的归集、整理工作,迎接上级考核验收。

㈢巩固提高阶段(2015年以后)。巩固城乡建设成果,建立健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长效管理、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经济结构、生态环境安全保障系统和社会管理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是完善政策措施。领导小组要制订完善符合我市实际的实验区建设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并协调有关部门,将实验区规划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环保、发展和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建设等部门要加大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执法力度,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要严格执行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技等部门要实施培养与引进并用、数量与质量并重的人才发展战略,为实验区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财政部门要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机制,保证实验区建设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