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文化交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今天是20__年元旦,借此机会向去年一年辛勤劳动、关心__发展、支持集团公司发展壮大、在工作岗位上付出汗水的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节日的慰问!
__正赶上中部崛起和大集团战略发展的好时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八次党代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永煤的发展搭建了更合适的平台,永煤快速、健康、有序发展的机遇已经到来。下一阶段,__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战略定位,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拓宽产业领域,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进一步加快矿业深加工的发展;要充分用好社会人才,重新配置企业人才比例,加大创新和智力投资,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__的远景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要有自己的远景,企业的每一位员工,特别是骨干员工,都要有为之奋斗的精神。__集团发展到今天,除自身的努力外,也与遇到一个好的机遇分不开,现在这个更好的机遇再一次降临到我们的头上。我们的目标要更远大一些,远景要重新进行战略定位。前不久省委副书记__*来__视察时,提出到“十一五”末,__集团产值突破500亿元是保守的目标,认为凭__现在的实力,完全可以打造成为河南经济的“航空母舰”。这是省委省政府对永煤的厚望,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这个远景和目标不仅公司高层要知道,更重要的是让全体员工都认同,并以此来激励全体__人,以一种“飞蛾扑火”的精神为之奋斗不已。同时企业为实现这一远景的每一个发展步骤和战略都应该是正确的,每一位员工所做的事都应该是正确的,这样,企业才能成功。
现在__所取得的成绩,在外界看来非常显赫,但是__人不能满足,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成为河南超一流的企业、中国顶级的企业。永煤人应该有这个信心,担负起这个责任。
__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树立“__因我而自豪”的信心,要以自己的努力工作保证__的发展,让自己成为__感恩的对象。企业也应该保持员工的收入、福利在河南领先,特别是为员工铺好成才的通道,提供一流的环境,让员工充分享受到企业发展的好处。
二、今后工作的重点
1、要提升管理。__的精细化管理、三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的产量还能不能再提高?质量能不能再提高?产品结构能不能再合理?事故能不能再低?用人能不能再少?单位消耗能不能再降低?__在改革,其他企业也在改革,我们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成果上,我们要做的工作还非常多。目前__的状况是令人放心、而不是令人满意。我们矿井开拓掘进的速度要大幅度提高,井下机械化水平要进一步提升,劳动效率要大幅度提高,管理要进一步到位,企业文化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只要这些做好了,生产经营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2、要加强反思。我们去年一年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也同时存在着不少问题。基建项目在“快好省“的原则上,还要认真考虑如何科学搭配;资本运营在加快资源整合的前提下,工作要进一步细致和深入。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业绩不可抹煞,但是也有不足,企业有,部门有,员工也有。每一位员工、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单位都有要深刻反思的东西,我们的工作要对得起自己的薪酬,对得起__的宏伟远景。
3、要加快创新。我最近推荐大家看《大国崛起》这个在央视热播的纪录片。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很多道理。英国这样的弹丸之国之所以能够傲立世界,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有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__如何加快创新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今年,创新将作为我们考核的内容之一。创新的关键是如何搭建平台的问题。__地处河南省最偏僻的地方之一,要崛起,要成为河南超一流的企业,如果没有创新的动力,没有创新的机制,是不能实现的。科技的创新、管理的创新、文化的创新,包括__发展的模式,应该是每一位干部考虑的问题,每一位干部要以战略的思维来认真研究下一阶段的发展。
4、要正确选人用人。如何选择做正确事和把事做对的人。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问题。我们最缺的是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每一个__人都知道的事实。一个企业要成为顶级企业,就需要持续引来顶尖人才,人才跟不上,企业就会被淘汰。我们的人才机制如何建立,如何考核、奖励,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如何发挥人才的作用,培养人才,这是每一个__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这也是一种责任。人才的培养不仅是人力资源部门和主管人事的领导的事情,各个单位的主管、各个部门的主管更是最大的责任人。各级领导要把培养人才作为各项工作的重点,要给各类人才创造好的工作环境。用人要扬长避短,这是一个优秀干部应有的素质。以后干部考核,要把培养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看有没有给自己的下属创造超过自己的平台,有没有建立成才机制。
一个艺术团,其内在的艺术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我区群众文化干部的专长,可大致分为音乐、舞蹈、器乐、曲艺四大类。然后每个艺术类别应再依托自身的艺术规律和工作特点来进行建设、发展。
如何解决艺术团人才缺乏问题,是目前艺术团工作的重点。本人在经过近两年的基层文化工作中的了解,窃以为挖掘人才可采取多渠道的方式:
一、发挥职能作用,向社会发出免费艺术培训信息,培养文化艺术氛围,从中挖掘艺术人才;
二、加强与社会的沟通,与学校的联系,在辅导工作中挖掘人才;
三、举办各类大型赛事,令爱好者有展示自我的舞台,从中挖掘人才;
四、专业干部应多观摩学校、单位、企业等内部举办的文艺表演,从中挖掘人才。
艺术团的四大艺术门类的建设及发展方向应根据自身的工作特点循序渐进,本人以为:
音乐——举办无偿培训、定期音乐座谈会和定项比赛,广罗人才;加强社会联系,组建群众性大型合唱团。
舞蹈——根据群众爱好来设置无偿培训课程(例如:街舞、现代舞、民族民间舞,各自的爱好人群和年龄段不一样);举办定期的表演、创作交流会;设置固定的赛事。
器乐——依靠专业干部的技术特点,择一项目进行无偿培训,尽快建立一支能独立完成表演任务的队伍。
关键词:秦汉农业 农业文化 文化交流 文化贯通
在我国的秦汉时期,人口布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新的体现和诠释。更为深远的影响是,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跨区域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得到了显著的增强,由此也带动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互动,以及农业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全面的共同进步。
一、秦汉农业文化贯通和交流的基础
秦汉时期农业文化的横向贯通和交流并非偶然,而是在一定的基础之上获得实现的。
1.技术基础
秦汉时期的农业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至少在其以前的历史进程中尚未企及。比如,在农业用具方面,大量的铁制农具、牛耕器具等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关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因此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方面,秦汉时期的农业耕作已经基本完成了由粗放型向“精耕细作”的转变。并且,在当时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周边区域,为了解决农业干旱和水害问题,包括耕作栽培、施肥改土和选种育种等环节在内的旱地农业技术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并在全国获得了推广。
2.经济基础
不可否认,在秦汉时期,我国经济的支柱并非工业,而是农业,并且在其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这一状况都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在当时的境况下,农业文化的传播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就是农业经济和社会整体经济水平获得提升的最主要的动力,而在秦汉时期,恰好实现了这一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耕地面积得到了拓展,农业生产总量和生产效率获得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以农业为主体的国民经济体系被最终确立,具有典型封建性质的土地所有制初步形成;“小农生产方式”被最终确立,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的繁荣;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手工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商品的规模化经营初步形成,农产品商品化生产趋势已经显现。毋庸置疑,这种农业经济和社会经济同时呈现出的蓬勃势头,对秦汉时期中国农业文化的横向贯通和交流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
3.政策以及政治基础
在秦汉时期,实行了“重农政策”,这种政策的影响是全面的和长久的。首先进行的是以农业为主的开疆拓域,然后是紧随其后的农业的全面开发。在这一政策的感召下,秦汉时期的农业区域有了大幅度的拓展,几乎将一切可能用于农业的土地都开发了出来。不但如此,在这一土地“规模化进军”的过程中,农业的生产结构和组成结构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期间的调整和优化以及达到的效果都是史无前例的,这为农业科技和以其为基础进行的农业文化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政治体系已经完全确立,这无疑使农业政策的推广和推行得到了必要的强化,使秦汉农业文化的外延性传播得以实现,并据此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吸附能力,致使周边的国家和民族被中国的文化所吸引,这又从另一个层面促进了我国农业文化的大规模和远距离传播。
4.交通基础
纵观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传播,无不伴随着艰难的交通阻塞,但是即便如此,也前后形成了鉴真东渡、玄奘西行、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等文化和时代壮举。与此相比,秦汉时期农业文化的向外传播是轻而易举的。在当时,交通的发展和发达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大量的史料记载,为了保障有关道路交通的政令得到畅通无阻的执行,当时的政府竭尽全力地强化中央的控制能力。从秦朝开始,就已经将兴修道路交通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要事项,到了两汉时期,更是出现了对“秦道”的大力修复和开拓,使道路交通更加通畅,贯通全国的道路交通网络基本构建完毕。与此同时,秦汉时期的海运技术和海运网络也呈现出了新的发展局面,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不断得到更新和发扬。至此,贯通全国的水陆交通网络体系已经形成,而在这一基础之上继续建立起来的科学、先进的交通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更是让世人刮目相看。这些工作不但巩固了中央集权,还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为农业文化的广泛交流提供了必要的现实条件。
以上所述为秦汉时期中国农业文化获得外延流与传播的必要的基础。有了这些基础,我国的农业文化得以走出国门,到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传播和吸收借鉴,共同促进世界农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多以农业文化的横向贯通与交流的形式出现,而中国与西方、印度的交流和中国与日本的交流最为典型。
二、中印农业文化的贯通与交流
中印两国是世界公认的两大文明古国,虽然两者是在各自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在对人类精神的借鉴和吸收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加健康的成长。
1.种植业的交流
中印双方农业文化的交流首先体现在种植业的交流方面。这种交流活动的实施往往是通过僧人或者商人实现的,有关这方面的佐证材料十分丰富。当时,印度僧人东渡中原、中国商人西行至印度已经有大量的文献古籍可供考证,而且现代考古发掘也可提供确凿的证据。现在,已经有大量的学者作出了推断,印度实际上是稻作文化西传的中转站之一,并且我国原始稻作农业西传的路径似乎已经清晰,即从云南西部、西南部出发,经由的东南部,进入到广阔的高山峡谷地区,由此传到印度。
2.农业工具的交流
在印度境内广泛分布的细石器,一般可以分为具有几何形状的细石器和非几何形的细石器。前者多以梯形和三角形为主,带有石刃是其主要特征;后者形状不规则,以细石叶为主,石刃多为半月形,带有锥形或柱形的细石核。这两种类型石器分属于不同来源,并且其发现地分别是我国的和印度地区,这说明两者的发展应以喜马拉雅山为界,的细石器还曾进入过印度的东北部,到达了恒河中下游地区。这是因为,在南亚次大陆,几何形细石器较为多见,而这些石器(比如发源于我国南方地区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有段石锛和有肩石器等)往往是循我国西路南下,流向了东南亚各地和南亚各国。而非几何形细石器只在印度东北部地区存在,比如在恒河流域的乔塔纳格普尔高原以及西孟加拉一带,当地的细石器大部分就属非几何形类别,而这些石器大多受我国高原的影响。
3.农产品的交流
通过考古发掘可知,在秦汉官道开通之前,沿丝绸之路向北流传的中印农产品已成一定规模,这些农产品经由次大陆进入到我国当时的楚、蜀等地,并进一步流入到了华夏文明的中心区域。相关的史料记载,在当时,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中,印度方面似乎更加主动一些,由印度流入我国的物品除珍木稀草、奇禽异兽之外,农产品以及农副产品(如皮毛制品)和农业技术也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中日农业文化的贯通与交流
中印农业文化的贯通与交流集中在中国向西的方向,农业文化向东的传播和交流也在同时期繁忙地进行着。其中尤以稻作技术、家畜及其饲养技术、桑蚕的饲养技术
为主。
1.种植业的交流
根据史料记载,古代日本列岛无野生稻种,通过这一基本事实就能够断定,将日本作为稻作农业的中心起源地是不准确的。但是为什么如今的日本稻作农业获得了世界的认可呢?其中的原因要从其近邻――中国农业文化的植入讲起。中国距日本海上路途较近,是时至今日世界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水稻发源地之一。并且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农业精英正在完成着对杂交水稻实际性难题的突破,其已经取得的成就和即将取得的成就必将为人类的存续提供坚实的保证。而日本的早期稻品种以短粒型的粳稻为主,这类稻种早在秦汉时期我国长江流域地区已经广泛的种植。从当前的考古资料推断,在我国同时期农业技术(水稻种植技术)的影响下,日本的稻作技术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稻作农具及其器形发生了与我国几乎一致的同化,农田水利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水稻的移栽技术也逐渐走向成熟,“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特征正在形成,这些与我国同时期的农业发展势必有着不可磨灭的关联。
2.养殖业的交流
在中日养殖业的交流方面,主要体现为禽畜的驯养和桑蚕的养殖。在禽畜的驯养方面,我国的经验是世界瞩目的,我们的祖先率先完成了对野生猪的驯养,并最终使其成为现代农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无论是在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文物,还是在我国象形文字的释义方面,都可见一斑。因此,在稻作技术传入日本的过程中,禽畜的饲养技术也可能也随之进入了日本,因为这两者之间紧密的关系即使到了今天依然能够轻易地理解。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在日本的弥生文化遗址中,大量家猪的遗骨相继被发现。经证实,这些家猪主要用于农耕礼仪和食用,这与我国秦汉时期的习惯极为吻合。此外,日本的蚕桑丝织技术来自于中国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有关中国蚕桑技术如何进入日本尚存争议,但据史料可知,秦汉时期日本的蚕桑丝织技术已经有了中国农业文化的痕迹。
我国农业的发展历史极为长久,到了秦汉时期,它已经存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无论是农业种植技术、养殖技术还是农具的使用和耕作技术,在当时的世界上都已经达到了较为先进的水平。并且在农业技术的支持下,在政治力量的护卫下,我国的农业文化开始在东西范围内进行广泛的贯通和传播,并由此使自身获得了更加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冷鹏飞.战国秦汉时期农业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1).
[2]朱宏斌.整合与分异:秦汉时期区域农业开发中的农业文化变迁[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4).
充分认识中外企业文化融合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2016年8月,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切实推进民心相通,弘扬丝路精神,推进文明交流互鉴,重视人文合作。”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要按照的要求,坚持文化先行,树立文化引领经济的高度自觉,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创新,通过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渠道,也是世界文明日益多元、相互包容的时代标志。文化传承与创新已经成为各国经济贸易合作的“软”支撑。我国企业积极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各个通道的建设,是建设“一带一路”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体制、法律制度、开放程度等方面各有差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不同的价值判断、市场规则、行为方式、生活习俗,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合作的深广维度、进程时序和企业的营商环境、经营管理的正常运行。文化环境对企业运行来说,其影响力是全方位、全系统、全过程的。“走出去”的企业在国际化经营发展的同时,与所在国合作中的多元文化差异、冲突问题也日益凸显。深入进行中外企业文化比较研究,推动中外企业文化融合,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跨文化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搞好“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国企业先进文化建设,将会大大提高“一带一路”战略的安全系数,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良好的文化支撑。
理性识别文化差异
达成彼此文化尊重
推进中外企业文化融合
文化差异包括宗教的差异、历史的差异、价值观的差异、习俗的差异、习惯的差异,还包括语言、思维方式、工作理念、管理风格等差异,涉及伦理、信仰、法律、国际公约以及通行规则等方方面面。文化差异是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条件,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发展。企业要加强文化差异的识别,理性地面对文化差异,消除文化摩擦。以开放包容的文化理念兼容并蓄不同国家、地区文化的精华,滋养自身的企业文化生命,使之焕发旺盛的活力和强健的市场适应力,促进企业双边和多边的合作氛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建设,必然会受到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不同民族的文化都经历了各自独特的历史形成过程,因而呈现出具有本国特色、形态各异的文化特征。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要保持谦虚心态,尊重外方文化,注意人格平等。要尊重对方的政治立场和道路选择,不强求不干涉,平等自主、和平共处,为合作创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学习、尊重各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外企业文化融合的重要内容。
充分进行文化沟通
达成彼此文化理解
推进中外企业文化融合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历史、文化、宗教不同,只有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才能让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语言、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这些年来,我国与沿线沿途国家的文化交流形式越来越新、内容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这就为我们走出去的企业开展文化交流创造了和谐的氛围。企业要充分利用政府主导或引导举办的各种文化交流平台,加强与其他各国企业的文化交流,相互借鉴吸收,着眼大局,着眼于未来和长远利益,将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统一起来,在文化交流中让企业特有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沟通方式与世界接轨,共同创造新的管理文化。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60多个,人口40多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在,繁多,人与人之间由于利益不同、观念不同、信仰不同,难免会发生冲突和矛盾。中国企业要努力了解和掌握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外名胜古迹、哲学宗教、音乐绘画、社交礼仪等,这样才能成为促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桥梁,成为学习先进文化的先行者和推介中国文化的志愿者。我们要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国情和投资机会,研究各国的传统和企业文化,研究与不同国家企业不同的合作方式。
企业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力军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走出去”的企业不仅代表着企业自身,也代表着整个国家。美国企业,尊重个人价值,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提倡竞争精神、务实精神,鼓励创新、利益共享。德国企业,具有强烈的质量意识,重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德国制造做工严谨,这使得他们在世界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占有特殊的市场份额。这些国家的企业走出去,毫无疑问也将国家的软实力散播到了世界各个角落。因此,中国企业,尤其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企业,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提升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助力添彩。良好、充分的文化沟通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化解文化冲突。通过沟通,要让世界认识中国和中国企业,读懂中国和中国企业,知道中国企业的理念和规则。同时,要深入了解所在国的文化和企业文化,熟知外国企业的理念和规则,知道国际通用的规则。要努力了解东道国的语言与非语言沟通的差异,并建立起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有形或无形的跨文化沟通的组织与渠道,针对既存的文化差异和文化障碍,建立起良好的相互理解与信任的协调机制、沟通机制和交流平台,以便及时有效地化解文化障碍。企业之间的合作,关键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要注重与相关合作企业核心人物的交流和沟通。为提高文化沟通效果,可建立技术交流、学习机制,以技术交流、学习为载体推动文化沟通;建立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拓展文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各种活动机制,多层面促进文化沟通。
找到最大“公约数”
达成彼此文化共识
关键词:宁波外贸企业;网络能力;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 3198.2016.22.021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外贸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国内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由于世界经济环境的改变,如人民币升值、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等诸多因素,宁波外贸企业将面临空前挑战。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经济时代,无处不在的网络运用已成为经济发展、企业创新的大环境,经济网络化发展大势所趋。要想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企业不仅要依赖自身拥有的资源,还需从外部组织中获取资源。如企业同供应商、顾客、竞争对手等外部组织间的关系正在从单一的二元关系逐步发展为多组织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网络关系,这都离不开网络能力的发展。具备良好网络能力的企业能与外部建立有利的资源关系,更好地聚合利用外部资源,因此发展网络能力也是当前宁波外贸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1 网络能力概述
1.1 网络能力的概念
网络能力是一种企业关乎自身发展的管理内外部网络关系的能力,发展和运用这种网络化的能力,以此来获得更为有效的各方面的能力资源,并善用资源来制造企业价值,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获取企业竞争优势。本文将网络能力主要分为网络愿景能力和网络管理能力。网络愿景能力是企业通过对自身所处的网络环境进行测评,识别外部网络关系,把握网络机会,从而提升对网络未来发展的规划能力。一般地,企业的网络愿景能力越强,越能合理的进行网络发展规划,从而更有效的规避风险,更好的实施创新战略,提高企业绩效。网络管理能力指企业通过网络关系,利用和整合网络中其他成员的资源的一种能力。
1.2 网络能力的作用
1.2.1 增强创新能力
网络能力对企业的自主创新有正向影响。拥有良好的网络能力,益于企业在进行创新时能及时把握市场动态,认清市场导向,迎合市场需求,有效降低风险,从而提高创新的效率和绩效。此外,网络能力还提高了企业的声誉,有利于提高企业参与合作活动的热情,进而增强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
1.2.2 提高网络位置
网络能力对企业所处的网络位置有正向影响。在规划构建上,较强的规划构建能力不仅提高了企业对外部环境的评估水平,使企业在识别开放式创新机会、把握发展态势等方面抢占先机,在网络活动中占主导位置。而且极大提升了企业与潜在合作对象建立网络关系的成功率,使企业在合作对象及合作项目的选择上更具优势,降低对其他网络成员的依赖程度,处于优势位置。企业在网络关系管理中的经验有利于企业合理有效的将创新资源分布在各处网络关系中,通过组合优化,提升企业自身的网络位置,完善网络能力体系的构建。
1.2.3 促进企业成长
良好的网络能力还有助于企业的成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凭借已经拥有的网络关系,以较低的成本从外部获取所需资源和信息,弥补企业自身在资源、技术以及信息上存在的劣势,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换言之,网络能力有助于企业掌控、利用和开发其外部网络关系,形成其竞争优势,从而实现企业的成长。
1.2.4 调节企业绩效
网络能力对企业的绩效具有调节作用,可以为企业的技术能力带来一定的积极效应。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网络能力的有效运用能使企业拥有更多的资源和信息。因此,具有较高网络能力的企业更有可能发挥其技术优势,通过开发机会满足市场需求,将这些优势转化为企业价值,实现对企业绩效的调节。
2 基于网络能力视角的宁波外贸企业发展现状
据宁波市政府统计数据,2015年宁波市口岸进出口总额1936.4亿美元,同比下降11.4%。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1004.7亿美元,下降4.0%,其中出口714.3亿美元,下降2.3%;进口290.4亿美元,下降8.0%。宁波市全年新增对外贸易经营备案登记企业3891家,累计达29858家;全年有进出口实绩企业15587家。民营企业(包括私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5.9%,出口额增长2.1%,拉动全市出口增长1.3个百分点。宁波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也极为迅速,基本形成以宁波保税区为主,栎社保税物流中心、栎社机场物流园区、海曙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江北电商城为辅的“一点多面”的集聚发展格局,宁波市跨境电商试点业务进出口总额81.4亿元,其中进口额29.3亿元,是上年的7.9倍。宁波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为96.5亿元,增长109.5%。
随着宁波对外贸易的发展,宁波外贸企业基于网络能力视角下在网络规划、网络构建和知识共享等方面获得了一定的提升。如宁波外贸企业对网络能力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对企业所处的网络环境进行分析测评,对其发展进行了合理有效的长远规划;宁波市政府积极推动建立起技术创新体系,企业也逐步重视产学研的发展,主动寻求商机,积极提高企业创新技术的能力;宁波市各外贸企业通过网络建立信息平台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知识保障,进一步加快了企业的发展创新。
3 网络能力下宁波外贸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企业文化发展落后
宁波外贸企业的企业文化发展落后,表现在企业文化不开放及缺少文化交流方面。企业文化强调的是开放性、多样性、个性化。而在企业文化的开放性建设上,宁波外贸企业的投入依旧过少,半数以上企业只关心自己企业内部职工对企业文化的态度,而从未在意企业外部环境对该企业的看法以及外部环境对于企业文化交流的作用。宁波外贸企业由于未提前对员工普及相关合作企业的文化,合作双方对彼此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等了解不够深入,而且沿袭往年的文化交流方式,缺乏新意和创新思维,使宁波外贸企业在相互合作中明显缺少文化交流,不利于合作双方相互学习,借鉴和接收先进的企业文化,不利于企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3.2 网络能力发展缓慢
从目前来看,宁波外贸企业的网络能力发展较为缓慢:一方面产学研投入资金不充足。调查显示宁波外贸企业在开发研究上投入的资金还不足销售额的1%,更多企业寄希望于政府拨款来发展产学研项目,而大部分跨国企业则投入大量的人力物资于项目研究,这远远超出宁波外贸企业对相关研究的投入;另一方面宁波外贸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主动性。在目前存在的校企合作中,更多的是高校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企业对类似的合作缺乏足够的热情以及主动性,近年来该现象虽有些许改善,但企业的网络能力意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3.3 企业内部管理不强
通过调查发现,宁波外贸企业在内部关系管理方面还有个别问题。第一,企业内部员工意识薄弱,未营造一种良好的沟通氛围,并且多数员工之间、员工与上级之间的沟通太过被动,缺乏鼓励性的措施。第二,企业内部普遍存在无序沟通。当员工存在问题需要进行沟通得到解决时,更多的是选择同级的员工进行交流,而不是将问题主动报告给管理人员。这一点严重阻碍了企业内部网络关系的发展。
3.4 政府介入程度不高
当前企业网络构成中,发挥政府的作用极其关键。但宁波市政府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忽视了宁波外贸企业的规范发展,一直投入不足。直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贸问题浮出水面,宁波市政府才被动的采取搭建服务平台等措施,来推动外贸企业网络能力的良性发展。
4 网络能力下促进宁波外贸企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本文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着手,对如何加快宁波外贸企业网络能力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4.1 政府层面
4.1.1 构建信息平台
政府应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促进外贸企业间信息沟通和文化交流,完善政府服务职能,更好地服务于各外贸企业,着力满足不同外贸企业的共性需求,充分发挥外贸企业网络能力的作用,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政府还需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监察机制,尤其经手某些至关重要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务必贯彻落实事前调查分析、事中跟踪记录、事后评估优化的工作,同时做好详细的追踪记录,建立相应的规章规范和奖励制度,不断推动宁波外贸企业的产学研的革新和发展。
4.1.2 调整相关政策
宁波市政府应积极进行市场导向,长期支持引导外贸企业,包括直接的补贴和间接的扶持政策。特别是与税收相关的政策,宁波市政府能够调节出口退税及结构性减税政策来减少外贸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刺激宁波外贸企业的大量出口;在进出口海关监管上,需简化进出口的通关手续,缩短企业办理出口退税等业务的时间,推动发展外贸流程的简洁化,加强服务外贸发展的能力水平与效力。
4.2 企业层面
4.2.1 重视企业文化
在这个充满变化的社会中,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是很难在社会大环境中生存下去的。为了外贸企业能更好地发展网络能力创造环境,宁波外贸企业必须重视企业文化的发展建设。宁波外贸企业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展会,向其他企业宣传自身的企业文化,主动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流互动,学习其他企业文化的良好经验。对外,增加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使自身的企业文化不断发展;同时在企业内部,不断加强员工对自身企业文化的认同感,鼓励员工积极的进行技术创新。
4.2.2 加强企业内外交流
宁波外贸企业应加强内部员工、部门之间的交流。完善企业内部正式沟通途径,定期安排企业内部交流会议,提高员工的热情与积极性,同时企业可以自行编制内部期刊,构建企业网站;设立意见反馈箱,定期清理、听取和采纳员工的建议,促进员工间的关系,组织多形式的集体活动如文艺比赛、部门聚餐等,积极创造员工间良好沟通的机会;强调团队协作、团队意识;对于员工间产生的矛盾,积极出面协调解决,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调节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在招工时,企业应慎重选择,并挑选对企业文化认同感强、价值观相符的人员;在工作上,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营造互相信任的氛围,加强有效沟通。
4.2.3 提升企业网络能力意识
我国企业的网络能力意识普遍薄弱,宁波外贸企业也不例外。企业高层自身应率先明白网络能力对企业发展的关键作用。然后,对员工普及网络能力的概念以及作用,加大网络能力意识的宣传工作,组织相关培训课程来提高内部员工网络能力的素养,使其了解网络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对外与其他外贸企业的交流过程中,可以相互分享自身企业在网络能力领域的经验和教训,相互学习,汲取经验教训。不同企业之间还可以进行人才交流,不断完善构建自身企业的网络能力应用体系。
4.2.4 增加相关资源投入
一个企业的网络体系的良好运营与维系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良好的运营和维系则需吸收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信息资源。近年来宁波外贸企业增加了对相关资源的吸收,比如巨资投入科技研发,引进高层次的技术等;建立了相应的激励制度,又如高薪招聘高素质人才,但仍应持续关注其变化,把握其动态。不仅要保证有充足的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物力资源来为企业的发展创新提供基础和保障,同时也应了解并积极投身各项网络活动,例如外贸行业展会、广交会等活动平台来为企业获取有利的网络信息,积极运用相关资源,不断与企业自身结合来进行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5 结论
目前在国内关于企业网络能力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概念、维度分类以及网络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这几块方面,总体上来说仍不够全面。本文主要探讨了结合国内外学者对网络能力的研究,阐述了对网络能力的理解认识及其对外贸企业的作用影响。
当今的经济发展潮流中,宁波外贸企业的网络能力发展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企业仍需投入持续的关注力。宁波外贸企业不仅只能依赖自身力量,还要学习和掌握网络能力,通过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网络关系,合理有效的获取、整合和利用信息,将其转化为外贸企业自身的优势。同时宁波政府也应大力支持外贸企业网络能力的建设,可以通过为企业搭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调整相关政策等举措来实现。宁波外贸企业内外共同发力,加强网络能力的建设,为宁波外贸事业注入新的能量,把握经济大潮中的机会,创建更好的外贸发展走势。
参考文献
[1]于晓宇.网络能力、技术能力、制度环境与国际创业绩效[J].管理科学,2013,(2).
[2]周勇,凤启龙.网络能力、创业学习对中小型科技企业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5,(2):59 63.
[3]杨勇,韩瑾.基于网络能力视角的宁波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4,(9):82 85.
[4]徐金发,许强,王勇.企业的网络能力剖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