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础教育人才培养

基础教育人才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基础教育人才培养

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文化基础教育是职业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许多高职院校的教育出现了严重的“技能教育”倾向,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专业技能训练,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品位的提升,忽视了对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必须实现文化基础宽厚、技能素质全面的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和继续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为生产第一线充实大量高素质的知识型、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学技术领域不断推出高新技术成果,科技成果的转化要求职业教育迅速为生产一线充实大量高素质知识型、实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但是由于传统职业教育受到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素质教育倾向的影响,造成许多职业学校学生理论知识欠缺,文化基础薄弱,知识面窄,人文素养达不到应有的水平,思维简单呆板,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这样的学生是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为了确保企业竞争力和产品质量,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加快培养大批知识结构合理,人才规格适需、职业道德高尚的建设者,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化基础教育内涵

文化基础教育包括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和基础素质。其中基础知识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知识,还应包括人文科学及专业基础知识。基础能力指综合职业能力,它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要求学生除掌握专业技能外,还应涵盖运用该技能所必要的理论知识、工作态度、经验以及主动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基础素质包括思想、职业道德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等。

二、培养知识型技能人才的思考

时代要求职业教育应当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把学生培养成既能适应专业技术要求的“职业人”,也能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的“社会人”。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也认为,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谋个性之发展”,他提出“办理想职业教育者,必须注意于个性之发展”的办学原则。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就业教育、谋生教育和生涯教育,应将其重点转向“保障全民基本技能”,实现“学历社会”向“学习型社会”的根本转变。职业院校应从剖析专业人才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人手,对各专业职业岗位(群)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在充分调研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总结出专业人才必需的知识水平和职业素质,采取相对应的方法实现知识型技能人才的培养。

1.职业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被定为技能教育,把培养学生的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忽视了文化基础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没有处理好文化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使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被严重弱化。因此,打造职业学校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的双引擎,就成了当前的首要任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无论在教育观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文化基础课教学问题尤为突出,亟待改革。

2.职业院校学生特点

随着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的不断升温,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歧视,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素质较低:首先,从知识水平上看,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不理想;其次,从学习心理上看,职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厌学现象;第三,是从社会认识上看,进入职业院校是学生及家长的无奈之举。按照培养知识型技能人才的目标要求,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仔细剖析,职业院校学生一般来说,形象思维强于空间思维,具有一定的可塑造性。

3.职业院校办学方向

一些职业院校仅把培养学生的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忽视了文化基础的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课的地位与作用。没有处理好文化基础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关系。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师傅带徒弟似的技能培训,职业院校也不是单纯的技能培训所,它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高等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必须实现“文化基础宽厚、技能素质全面”的职业教育目标。为毕业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和继续教育奠定基础。  三、培养知识型技能人才的措施

1.要确立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教育部《关于制定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强调指出: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具备一定文化基础,懂得生活,懂得欣赏,具有品味,有终身学习能力,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2.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转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观念

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先生,曾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概念,即“职业教育的定义,是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其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目的首先是人的个性发展,其次才是能力发展。从关注人的社会属性来看,职业教育应重视学生生活能力的全面提高;从关注人的精神属性来看,职业教育应考虑学生精神世界的满足。确立知识型技能人才的新概念,提高对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改变职业教育“重技能,轻知识”的现象,重视文化基础教育,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2)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

我们将课程设置分为:文化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三部分。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基础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综合素质课的有机结合,要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之中。在专业理论课及专业技能课教学中,要求教师将人文知识、文化素养融合到专业课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丰富知识内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知识,促进文化素质的提升。在专业理论课方面,要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方面下功夫。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如组建各种兴趣小组,结合学生实际把高雅艺术请进校园,塑造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定期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在学生中开展各种能力或素质的竞赛等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必须加快培养一支高素质师资团队

树立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的现代教育理念,以素质教育为主线,把培养师资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以高技能、强适应性为方向,加强教师技能训练,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素质师资,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范文第2篇

师:我们一起来朗诵这首诗。

师:是呀,这神秘的宇宙中藏着多少奥秘啊!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近那一个个星球,学习31课。

师:(出示词语:正名,学生齐读)怎么理解?

师:(出示词语:辐射 强烈的辐射 太阳系 压根儿,学生齐读)“压根儿”是一个儿化音,大家读得很准确,再来一遍。

师: “弹”是一个多音字,谁能用它另外的一个音组一个词呢?

师:(出示词语:不妥,学生齐读)和它意思相反的词语是什么?

师:(出示词语:指鹿为马,学生齐读)什么意思?谁能说说字面的意思?

生:就是牵了一头鹿来却非说是马。

师:文中说的意思是把星星的名字搞错了。谁还记得文中哪些星星的名字被“指鹿为马”了?

师:那作者给这些星星更正成了什么名字?又是怎么更正的呢?大家打开书,请同学分节来读课文。(师让几名学生分节读课文,一名男生读课文时声音小而不够清晰,教师鼓励他再大声读一遍,效果较第一遍有较大改观;一名女生读课文时出错,教师让她再读一遍以加深印象。)

师:这些星球中你最熟悉哪一个呀?

生:地球。

师:它的名字也被“指鹿为马”了,作者把它更正成什么名字?

生:水星。

师:我们世世代代都叫它“地球”,怎么叫“水星”了呢?这是怎么回事呀?大家认真默读第三节,看看地球是什么样的,边读边圈画出重点的词句,并边读边想。(生默读课文,不时圈画。)

生:因为地球叫“地球”应该是“地”多“水”少,可地球却是“水”多“地”少。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读出来。

生读课文。

师:谁听出来了,这是怎么回事?谁再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

师:好,有理有据。既然一句话就能告诉我们“地少,水却很多”,那老师把这句话去掉(教师将“假如把陆地削平,海洋将把全球淹没”删掉),你和原文对比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生:加上这句,感到水多。

师:那你能读出这句吗?(生读:假如把陆地削平,海洋将把全球淹没。)

师:谁还有不同的理解?

生:如果把这句去掉的话,就没有显示出水特别多。

师:你读出来好吗?这地球上的水真是很多很多。假设把地球上的陆地都削平了,海洋里的水能给整个地球覆盖上2 600米深的水。想象一下到那个时候,我们可都被淹没到水里了。谁能读这句话呀?再让我们感受一番。

师:这只是作者大胆的假想,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感受一下,好吗?

师:看书上地球的这幅图,蓝色的就是海洋,黄色的才是陆地,想想得有多少水呀!把地球叫做水星,绝对不会有错。你也像老师这样在书上标注地球“水多”两个字,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这节,行吗?(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带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地球的水是如此之多。大家要认真听,一会儿对他的朗读进行评价,看看谁会评价(教师指名朗读课文)。从他的朗读中我听出把地球叫做“水星”真的不错。谁能像老师这样评价评价他?

生:声音洪亮。

生:他读得有语气。

师:哪有语气,你听出来了吗?

生:最后一句话。

师:你听得真认真,也很会评价。还有吗?

生:他读得有感情,比如“假如把陆地削平,海洋将把全球淹没”。

师:你会听,也会评价。看来刚才这位同学读得真的挺精彩的,让我们感受到了地球的“水多”。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配合着读一读这一节。

师:(引读)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黄土地上,可是事实证明我们的地球,读——

师:(引读)水多到什么程度,读——

师:(引读)把地球该叫做什么,读——

评析:

我们审视、评析一节语文课可以有两个维度:语文意识、儿童立场。

一、 从“语文意识”的维度值得肯定的方面

1.依据课标要求确定了恰切的学段言语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

这一教学片段注重了识字、词语理解、朗读训练、课文内容初步理解等,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学段对于阅读教学的要求。

2.体现了夯实学生语言基础的特点。

例如:(1)正音训练(“压根儿”儿化音的强调);(2)理解词语 “指鹿为马”从字面意思理解到联系上下文理解,符合课程标准关于阅读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的要求;(3)语感训练(将原文与改文对比,让学生深入体会地球“地少,水却很多”的特点);(4)朗读训练(落实2011年版语文新课标关于朗读的要求,即“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的感情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朗读训练有层次、形式多,让学生理解读、想象读、结合感受读并有师生评价读,效果较好)。

如果说小学语文学科姓“语”是对学科“定性”的话,那么,小学语文学科还姓“小”则是对学科的“定位”。

二、 从“儿童立场”的维度值得肯定的方面

新课程改革的基础理念是儿童立场,儿童立场也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立场。

1.依据学情的特点,较好地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通过教师的指导、引领和点拨,给学生搭建必要的、合宜的“学习支架”。

2.体现了对每一名学生学习的关注。例如,一名男生开始读课文因声音小而不清楚,教师鼓励他,并让他重读课文,体现了对学困生的真心关注和有效帮助。

三、改进建议

1.阅读教学第一课时,重点在基础层面,特点是教课文,识字、解词、初步理解文意,读准、读通、读顺课文是重点。第二课时重点在理解层面,特点是教阅读,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还要体现为什么这样写。这一教学片段在课时特点体现方面不够明显,有混淆、杂糅阅读第一、二课时之嫌。

2.在让学生想学、乐学方面稍有不足。应积极地用各种方法鼓励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渲染等努力营造充满情趣、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3.建议通过多媒体课件等,根据本学段学生思维认知特点,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案例评析:选手根据提供的教育案例,依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或作出评析,或提出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意见等,重在考查选手的分析判断能力。限时6分钟(阅读思考300字的文本案例3分钟,评析3分钟)。

案例:“讲”还是“不讲”?

?笤评析者 鹤岗市教师进修学院 周桂娟

在中学生物教学领域,王春易的“善讲”是出了名的,“讲”使她获得了无数殊荣。

2010年,学校提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舞台,课堂不是教师展示的地方”, 开展了课堂教与学关系转型的学校行动。

她将变革的方案发给学生,“从下周开始,生物课要变了”。这位向来以讲得精彩而著称的“大师”突然不讲了,“不讲”的王春易到底怎么上课?

…………

这节看似平淡、无常的课,怎么会出现这样热烈的课堂气氛?从来没见过这样师生互动的场面,学生怎么这么自信,这么有想法?更让听课者不解的是,一节课怎么会生成出这么多的问题?而且课堂上所讨论的每一个问题,没有一个是老师提出来的,全都来自学生。

试从“课堂教与学关系的转型”视角对本案例作以评析。

评析: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舞台,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的主角,而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课堂更不是教师尽情展示的舞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教师教为学生主动学。案例中的王老师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把自己一度习惯精彩讲解的课堂还给了学生,把“精彩”还给了学生。

教育的本源意思是“引导”,那么教师本真意思就应该是“引导者”。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问题,主动地探究知识,自觉地总结方法。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还要成为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合作者。教师要从象征权威的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创造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尊重他们的个性张扬,倾听他们的心声,只有建立起这种平等的话语权,我们才能感受到热烈的课堂气氛,才能看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面,才能让一个个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呈现一个真正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当然,我们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说教师作用可有可无,完全放任给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更需要教师睿智的预设,适时地点拨。

总之,把教师“教”变为学生“学”,而且变为我要学,我会学,学得快乐,学得得法,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研培叙事:研培叙事是选手讲述典型研培故事。研培故事应是能够体现某一教育教学理念的研培事件,是研培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从内容到形式俱佳的典型案例。(限时6分钟。)

为了每一个孩子

?笤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 王传贤

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率真自我,引领着一方教育的发展,守望着一批批青年教师从入门走向成熟,他们就是教研员。果乃玉老师就是其中我最敬爱的一位。

2002年,我有幸代表全省参加全国教学大赛。一次试讲结束,老人家看到我疲惫的样子,声音不大,却很清晰地说:“传贤,我们上每一堂课都面对着几十个孩子!你是给他们讲课,可不能就为你的教案呀!”后来,比赛只得了二等奖,我们一行人心情都不好受,但果老师仍笑得很灿烂。有一张合影,我亲昵地搂着老人家,她半开玩笑半是认真地说,她的儿子看到这张照片都嫉妒得很,因为从来没有跟自己的妈妈这样亲密过。教研员之于教师,亦师、亦友、亦亲人!

2009年秋,我参加全国首届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一再邀请老人家到南京给我鼓劲儿出招,老人家婉言拒绝了。赛课要求只讲30分钟,我记得老人家讲给我的话,我是给在场的30个学生上课,而不是展示自我。下课铃响时,预设的内容还有近一半没有完成。但是,我却觉得这才是最真实的课堂,此时,我多希望老人家就在会场,能听我这样教学呀!得知获得特等奖,我第一时间收到老人家的短信:祝贺。后来才知道,比赛的两天半里,果老师竟然发了十余条短信给陪同我参赛的老师,不断地询问赛场的情况,关心着我的比赛……教师成长的背后,是教研员殷殷的牵挂呀!

教研员从事的是面向教师未来、面向教育未来的事业。3年前,临近退休的果老师组织全市一批优秀青年教师一起研究语文教学,把这个活动命名为“小学语文教研论坛”。老人家真心希望我们这些孩子能够静下心来研究学问,能够带动更多的年青人热爱自己从事着的事业,能够推动哈尔滨市的小学语文不断向前发展。

2010年3月的教研论坛,我临时被通知要讲一节课。会议期间,我挨着老人家坐。老人家忽然感慨:“传贤呀,今天是你来收尾喽。”我不禁一愣,继而明白过来,还有两个月,老人家就要退休了,这可能是她作为教研员参加的最后一次教研论坛了。临上课前,老人家听说我为那天的课准备了几乎一夜,看着我疲惫的样子,叮嘱我精神一点。那一刻,我突然有些恍忽,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那天,我的精神头儿格外足,仿佛根本没有熬夜——我忘记了设计,忘记了听课的老师们,眼中只有那些可爱的孩子。下课了,掌声中,我瞥见了果老师欣慰的目光。果妈妈——我从心底里冒出这个称呼,这不正是我在心里想了这么久的那个称呼吗?

作为教研员,不仅要有实践的研究成果、学术的研究成果,更要有精神的研究成果!果妈妈从事教研工作几十年,著述等身,桃李成蹊,“眼中满是教师,心中唯有教研”,她的这种精神深深感染激励着许多像我一样的青年教师,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生动而深刻地诠释了教研员的本质内涵——学高方为教师之师,身正允称教师之范。

如今,我也如果妈妈一般成为了教研员,这种精神一定会伴随我和更多的青年教师走向成熟、走向未来。

今天,我才是学生

?笤海林市教师进修学校 关锡昌

今天是新《课标》培训的第五天,连日来奔波于各个乡镇,我的“铁嗓子”已经快支持不住了,含片成了每天必备品。在颠簸的路上我想:今天就别那么卖力气了,内容删减点儿,时间缩短点儿,语调放低点儿,这样嗓子能好受点儿。

3个小时后,我带着这样的想法走进了培训的会场,时间刚好8点。乡镇老教研员张老师面带微笑,对参加培训的老师说:“今天进修学校的关老师来给我们讲课,平时我们都是老师,今天我们都是学生。文艺委员,起歌!”“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看着老师们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微笑,听着那略带深沉的《上学歌》,我分明感受到这些乡村教师的质朴、热情与敬业。在路上产生的那些想法,瞬间没了踪影。

可我刚慷慨激昂地讲了10分钟,就发现下面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师举手示意我,我只好停下来,他说:“关老师,我听过你的课,讲得真好!可讲新课标,能不能别总是你说、我们记,换种讲法行吗?”我又是一惊!换种讲法?几天来一直是这样讲的呀!

“关老师,是这样。”又是一位老教师站了起来,“你来之前我们讨论过,我们农村老师理论水平低,年纪又都比较大,记忆力也不好了。这么难得的培训机会,我们真想多学点东西。如果培训方式能够……” 话说到这,他停了下来。

尽管这位老师说得很委婉,但是我明白,这是在给我提要求。虽然感到突然,但想想他们说得也很有道理:几天来的培训,我忙着讲,老师们忙着记,到底能有多少进入老师的头脑中、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呢?我们常说“以人为本”,今天我就尝试一下。于是我问:“那你们希望我怎么讲呢?”

这一问,会场热闹开了。大家先是鼓掌,接着就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他们对要学的内容并不是一无所知。为了更好的学习和理解,老师们早就研读了语文的新课标,他们是带着问题,带着需求来的。我循着这些问题和需要,及时修正了原来预设的培训内容和形式,引导他们在讨论、合作、探究等环节中,一次又一次产生共鸣……

夜幕降临,我坐上了返程的客车,头脑中却不断闪现出培训的场景和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今天,在他们面前,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作为研培教师,不仅要有学识,有能力,更应该有爱心、耐心、恒心和全心全意为广大教师服务的真心!我们组织的活动,不论培训,还是教研,都应该时时处处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踏踏实实为教师服务。

其实,做好这项工作并不难:只要尊重教师,脚踏实地,以人为本,按需施训!

今天,我才是真正的学生!

——我豁然开朗!

倾心奉献教研 成就幸福人生

(片段)

?笤七台河市茄子河区文教局 蒋少杰

那是2006年的春天,从事教研工作没几个月的我,到富强小学调研听课。课后,学校的领导和英语教师都来到小会议室,准备聆听我的评课。以前我的评课仅仅是与讲课教师单独交流,这次学校领导的参与,让初当教研员的我有些紧张,当时我幼稚地认为,给老师的课多挑些毛病,就能更好地体现出我的教研水平。

于是一开场我就说:很高兴今天来到咱们学校,就这节课而言问题确实很多,比如老师课堂游戏安排过多,教学过程简直就是活动的堆砌……”我挖空心思地挑剔着这节课,不知道说了多长时间,也不知道谈了多少问题,李老师的声音突然打断了我:“我的课真的有这么差吗?您在我课上就没发现任何优点吗?”这时我才注意到,她的脸色十分难看,眼睛发红还有些湿润。这场景着实让我很尴尬,因为听课时只关注了她存在的问题,没有注意到优点,面对她的质问,我无言以对。接着她说:“既然您认为我这节课没有任何可取之处,那请您按照您的思路为这节课重新设计,上一节示范课,让我对您的指导有更深的体会。”给教研员提这样的要求,其实并不过分,可我却很紧张,因为给教师的课挑些问题对我来讲并不难,要是让我上节示范课,当时的我真不行。

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范文第3篇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86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5)09-0180-02

[本刊网址] http://hbxb.net

一、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所谓的应用型人才是指相对于高精尖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而言,是掌握直接应用型知识和具有更具体实践能力人才的人。应用型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具有明确的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和高层次性。因此,要求应用型人才既要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还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的素质。那么什么是英语应用型人才呢?依据外语作为交际工具的特点,英语应用型人才应具有外语实践能力(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创新能力(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综合文化能力)。因此英语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特别强调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程度较高的综合化知识结构以及针对不同方向的英语实践能力。我们要以这些素质培养为出发点,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基础英语课程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基础英语课是一门综合语言各项技能的实践课程,从内容上看,它包括单词、语法、阅读能力训练以及写作等;从课程性质上看,它是一门训练听说读写译各项能力的综合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使他们达到大纲规定的各项指标要求。因此,这门课程对于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三、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下的基础英语教学模式

(一)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

我校的《基础英语》课程所选用的是杨立民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第1-4册。该教材选材广泛,题材多样,所选文章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修辞文体美,能够扩大学生的文化知识面以及提高他们的分析批判能力。但同时该教材也非常注重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有大量的词汇、语法练习,包括同义词、反义词、构词法、介词填空、句型转换等,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已学词汇、扩大词汇量、提高运用不同词汇以及不同修辞手段的能力,能够加强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扩充、词汇和句法知识的补充和系统化。同时,该教材也十分注重学生英语综合技能的培养,对听说读写译都有多样的丰富的相应训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这些材料,进行多样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将这些英语基本技能的训练合理的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才能够有效扎实的帮助学生打好英语基础。

(二)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一定的主体性。基础英语课程最早以语法教学为中心,随着国内外教学法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新的语言习得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交际法等新的教学法,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实现了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这些都强化了语言的实际应用过程,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交际本质。使得学生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了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在基础英语的课堂上,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

1.每日报告(Daily Presentation)

在每次课开始之前都请一位学生做5分钟左右的报告。报告的内容是学生自主选取一个主题,进行介绍、分析和探讨,并在最后提出自己的见解。主题的内容不限,可以涵盖政治、经济、文学、文化以及社会热点等各个方面。做报告的学生需要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课堂上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在展示时,需要用英语进行,也可以引导全班同学对话题进行深入的讨论。通过准备这项任务,比如搜集、整合资料,学生可以有效地培养自己的学习技能,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批判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够为全班同学提供知识的积累,拓宽大家的知识面。

2.文化输入(Culture Input)

基础英语课本所选用的文章通常是集语言、文学、文化背景知识于一体。基础英语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及表达方式,也应让他们获得新的内容、新的知识、新的精神与思想,特别是了解和掌握与本国国情不一致的他国事物、现象和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和完善学生的语言素质特别是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在基础英语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文化的输入。以《现代大学英语》第三册为例,Unit 2 HowReading Changed My Life中出现了大量的文学名著,Unit 3 ADill Pickle中所涉及到的20世纪初期的feminist movement,Unit8 In Mv Dav中的generation gap主题,Unit 9 Clobalization's DualPower中的globalization主题,以及Unit 10 The Civil War中的美国内战主题。教师可以把这些话题布置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的查询与整合,然后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进行陈述、讨论。既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提高他们团队合作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得他们获得新的知识、精神与思想,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3.课堂活动(Class Activities)

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深入的欣赏、理解课文,课堂活动应该多种多样。最常用的形式有提问、小组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复述课文、采访以及演讲等。以《现代大学英语》第三册Unit 3课文A Dill Pickle为例,由于其是通过一对昔日的恋人的重逢,但依旧分道扬镳的故事,反映20世纪初期西方国家的女性解放思潮,教师就可以在课堂讲解时,采用讨论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这个阅读这个故事,讨论其所反映出的深层次的思想。并且在讲解完毕后,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扮演课文中的一对恋人,体会当事人的心理活动;还可以请学生对课文进行复述,对整篇文章进行综合把握;同时,还可以进行采访,由学生扮演爱情专家,对一对恋人分别进行采访,诊断出他们之间感情的问题所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对课文有着深入的理解,又能够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4.提升阅读能力(Reading Ahility)

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学只限于对单词、句子的练习与理解,这样对学生的阅读速度以及理解能力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基础英语的讲授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理解,而不是把注意力只集中在文章的一点一线上面。这样才能够克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read word bv word(逐字读),read sentence by sentence(逐句读)、视野十分狭窄的弊端,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培养快而准的捕捉信息以及概况中心思想的能力。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语篇水平上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从文章的总体人手,然后再研究段落,找出各段的主题句或归纳其中心,再分析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衔接、深层次意义以及逻辑思维的连贯性。还需要从写作手法、修辞等方面对文章进行赏析。

(三)加强第二课堂建设

第二课堂是基础英语课程的课后延伸。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只依赖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积极拓展以各种实践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为主的第二课堂,服务于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开展的英文歌曲演唱大赛,英文电影配音比赛,英语广播台的建设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英语学习环境。通过英文演讲比赛、辩论赛以及戏剧表演比赛等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还提升了他们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职业院校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阐述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并就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职业院校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结合实际应用的几项职教改革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实行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

目前社会人才需求现状出现“本科硕士成堆,高技能人才难求”的局面,据统计,我国机械制造、信息等重要产业技师和高级技师占产业技术工人总数的4%~7%,而发达国家的比例达20%~40%,北京市钳工、车工缺口33万人,70岁退休工人返聘成“技术大拿”(来源:市场服务与人才高峰论坛)。可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当前社会迫在眉睫的任务。而作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职业院校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1)学校办学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2)办学条件较差,教学实践设备投入不足,而且已有设备相对滞后,得不到及时更新;(3)既懂理论又具备实践技能的“双师型”老师较少;(4)学校还没有摆脱传统本科的学科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仍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习惯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且课程内容仍较陈旧、应用知识较少,轻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5)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所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践脱节,难以培养出企业所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需经较长时间的工作实践,才能基本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因此职业院校的“教”与“学”都应考虑到这些不足,应该通过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出既懂理论,更能在实践中亲自操作、指导操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办出职业院校特有的教学特色,以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针对上述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经历与经验,提出了结合实际应用的几项职教改革措施,以求达到改善目前职业教育不足的现状。

1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定位

人才培养定位是否科学是决定每一所院校能否办出特色的灵魂和核心。而作为培养社会直接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职业院校更是要把握好人才培养定位的准确度。招聘“高级蓝领”的企业认为,职业教育应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需要办学。在专业设置上,应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应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来确定,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强调实践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得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比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更具有实用性、技能性的特点。因此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应该定位为,以直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社会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定位来看,职业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是突出社会职业能力培养,强调实践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专才”。而高等教育在培养定位上与职业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一差异集中体现在普通高等教育强调的是较强的系统理论知识,以培养“精英”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培养的是“通才”。为了实现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2.1校企合作

目前高职院校和社会、企业还基本处于脱节状态,社会“重文凭、轻技能,重科技人才、轻技术工人”不良倾向的存在,导致企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结构失衡。比如,目前江西省一些行业、企业就存在着技能劳动者严重供不应求的现象。全省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47.6%,而且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1.0%(来源:新华网江西频道),所以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严重短缺,迫使用人单位更多地参与当前的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途径和手段,所以职业院校必须突破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形式,应该把企业的生产模式引入教学,把课堂搬进车间,避免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相互脱节。职业院校应与一切有益的社会活动相合作,与社会、企业建立充分的合作关系,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技术更新相结合,发挥学校和社会、企业的各自优势,培养出能为社会需求所直接接纳的学生。职业教育能否真正办出特色、办出活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关键举措就在于校企合作教育能否成功实施。几十年来无数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的经验教训都证明了这一点。

以南昌理工学院模具专业和数控专业为例,学校根据专业的“对口性”,第3学年将学生合理地分配到龙记集团、宁波向阳集团、上海英业达集团等各家企业进行现场实地实习,企业根据学校提出的计划和要求协助学生完成实践环节的培养任务。毕业时,企业与学校相互沟通,确定录用人选,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2.2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举措,是人才培养模式上的重要改革。它能够很好地实现学校技能培养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的零距离对接。通过工学结合,可以让学生适应生产环境,熟悉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得到实践,让他们不断地去探索实践,储备一定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就业打好扎实的基础。

南昌理工学院以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按工与学交替的方式安排教学计划。学校大力投资建立了电子电工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机械生产实训加工中心、模型产品观摩室等各种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学生在校3年期间,前2年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运作模式,确保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得到应用,保证实践性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50%,使学生得到了“真刀真枪”的历练,掌握了过硬的实践技能。

2.3岗前培训

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0 引言

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对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和目标,首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其次,要重视体育课程功能的开发,使高校体育专业课程逐渐向综合性学科发展;第三,要积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的观念;第四,应该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品质,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最后,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秉承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学生真正作为主体。想要将这些理念与目标完全落实到改革的实际当中,必须要正视在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能够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1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单一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种类、数量和质量的要求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只有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就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实际来看,树立起的人才培养目标还较为单一,缺乏相应的变通性,并且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基本都是围绕传统人才培养的“老套路”展开的,这种人才培养方式虽然能够与专业对口,提高学生专科能力与水平,但是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1]。

1.2 专业设置覆盖面狭窄

在专业设置方面,多数院校都倾向于对专业课的开设,而对基础课程的设置却不予重视,更多的将关注的视角放置在专业的纵向研究与发展方面,而忽视体育专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交汇,逐渐形成了一种“坐井观天”的现状,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受到限制。

1.3 课程设置存在偏差

进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必须要根据具体的培养目标来确定,但是,当前我国的高等体育院校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普遍存在效仿综合性大学的现象,除却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几门符合教育特点的课程之外,多数课程都与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设置相差无几,甚至很多高等体育院校都选取了同综合性大学相同的教材,缺乏针对体育生教学的专业性教材,使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二者之间难以适应,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制约了高等体育院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1.4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从当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来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过时,不仅无法达到教学效果,更加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社会对人才能力与素质的要求[2]。在教学的过程中,基本由教师主宰教学的全过程,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习的动机与积极性受限,教学也失去了必要的弹性。

2 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

2.1 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最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便是“健康第一”,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3]。因此,在进行课程改革、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将这一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将此理念贯穿始终,改变以往单纯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增强放在教学环节中的主要位置上。

2.2 扩大专业设置的覆盖面

在进行专业设置方面,高校应该摒弃以往过分注重专业纵向研究与发展的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体育专业这门开放性比较强的专业同其他专业之间的联系,例如体育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都存在非常广泛的接触面,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应该充分认识到体育专业的社会化性质,增加一些新兴的符合时展潮流的专业,扩大专业设置的横向覆盖,培养出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4]。

2.3 保证课程设置的时代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各高校随时根据时代的最新要求来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带有时代特征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始终能够接受最前沿的、与社会适应性最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在离校就业之后能够很快的适应社会现实。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不断进行基础课程的拓展与专业课程的优化,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掌握更多综合性知识,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根据具体的时代需求,大胆的进行课程设置的重组,不断创新出功能更加齐全、内容更加完备、体系更加合理的专业课程。

2.4 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与其他的学科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环节中体现的更加明显,本身不同学生的体育素质就千差万别,若单纯的沿用以往统一、单一性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很容易造成部分学生无法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的现象[5]。因此,必须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变和拓展,不断加以创新,真正将学生作为教学环节中的主体,根据个体学生之间的差异,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增加启发式、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勾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逐渐培养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思想,真正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

3 总结

综上所述,体育专业是一门综合性与社会性极强的学科,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特性,通过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扩大专业设置的覆盖面、保证课程设置的时代性,以及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几种手段来增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这二者的适切性,解决好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促进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毛丽红,彭勇,康春兰.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对接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20):109-110.

[2]夏桂霞,舒宗丽.“十二五”时期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钱晓磊.新课程背景下浙江省4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与改革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