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土资源信息工程

国土资源信息工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土资源信息工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土资源信息工程

国土资源信息工程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文章探讨了公共图书馆作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面铺开的主要承载者,应把握这个历史契机,整合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稳步推进和图书馆事业新时期新发展的共赢局面。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共享工程”网络体系,以卫星网、互联网、有线电数字电视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

作为“共享工程”全面铺开的主要承载者一公共图书馆,应如何抓住这一新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求索图书馆事业在新时期的新发展,形成共赢局面,是值得我们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1 共享工程的特点:文化和网络相融。突破图书馆发展瓶颈

20多年的大发展,使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当前图书馆事业的增长远远跟不上国民经济的增长比例。截至2005年,全国每4万人只有一所图书馆,尚有200多县未建图书馆,全国目前人均藏书不足0.3册。

1.1整合文献资源,打开收藏新局面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知识信息与日激增,书刊数量的急剧增长对信息容量相对较大的每一个图书馆来说,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收藏力相对低下,图书馆孤立地为各类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愈显力不从心。整合各类文献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益,以信息共建共享为核心的“共享工程”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1.2迎合读者需求.更新服务模式

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方式及内容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户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馆藏信息服务,迫切需要的-内容新颖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占息。用户这种全方位、综合化的信息需求,显然不是一个图书馆所能满足的,多个信息单位协作进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信息服务界急需解决的问题。用户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还反映在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这就需要图书馆加强对文献信息资源的电子化组织和迅速实现网络化工作,使文化与网络相融,突破原有图书馆的发展瓶颈。

2 图书馆实施“共享工程”的优势

文化部、财政部文社图发[2002]l4号文件《关于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依据现有的文化设施网点,以各级公共图书馆为实施主体。”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中图书馆较其它文化部门,具有以下优势:

2.1阵地设施优势

截至2004年己有近2700所图书馆,其中独立建制的少年儿童图书馆70多所,馆舍面积400多万平方米。另外还有一批正在建设中图书馆的普及,为“共享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2.2文献信息资源优势

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共享工程”的基本资源。近年来,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己在许多公共图书馆实施,形成了丰富的网上资源。

2.3专业技术优势

“共享工程”采用现代先进技术,技术含量高。它的实施涉及到各级各类文化单位,复盖地域广,各地各单位条件参差不齐。图书馆有较好的技术基础,可以在“共享工程”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遵循国家中心制定的统一技术标准和规范,提高项目的含量。

3 实现共赢局面的举措

3.1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共享工程”中的主体作用

3.1.1科学规划,积极争取各方支持。作为图书馆应首先把对“共享工程”的认识,提高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正确认识资源共享与经济发展是互为条件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要对本地文化资源状况、计算机网络连接状况、各种文化设施、专业技术人员配备等各方面情况做好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制定出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同时,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信息会,加强信息反馈力度,与相关部门加强联络,共谋发展,为政府决策起到信息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3.1.2完备硬件设施,打好发展基础。硬件建设是“共享工程”实施的前提条件。图书馆应从全局把握“共享工程”推广节奏,有步骤因地制宜地配置计算机、架设网络、运用各类电子产品,丰富服务方式。对于独立配置硬件有因难的地方,可以采用以县市级支中心配送流动“共享工程专用车”的形式,将共享工程深入农村、社区、山区等欠发达地区,全面达到共享。  3.1.3加快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技术保障。队伍建设是保证“共享工程”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共享工程技术含量高,需要一批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人才,尤其是要吸引一大批既懂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培训和“共享工程”建设的实践,在图书馆培养一支过硬地掌握现代化技术并能从事资源采集、整理、加工开发的技术骨干,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资源建设、软件开发、网站维护的技术人才队伍。

3.1.4立足基层,从“输血”转向“造血”。“共享工程”以“送文化”的形式,突出面向基层和服务农村的特色,是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益尝试。因此图书馆在推进“共享工程”时,应加强对市、县和乡镇基层中心的技术支持和对基层网点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真正提升基层自办、自主文化的能力,更有效地提高群众参与度。充分调动群众的首创精神,打造有生命力的基层文化资源共享网络。

3.2精选文化信息,争创特色优势

信息资源共享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积,而应遵循特色化原则。图书馆应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馆藏资源进行开发,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凸显地域文化。根据社会需求,通过已有数字资源的整合、新建各类资源库、网上信息的抓取与加工等多种方式和渠道,自主创建数字化资源库,并提供网上服务。重点抓好特色数库建设,提供专门化、专业化以及个性化的服务。建立新型的管理和服务形式,满足用户的数字化需求,提高馆藏的整体利用率。丰富“共享工程”资源的过程,同时也是将图书馆打造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的有效手段。

3.3创新“共享工程”,延伸服务职能

实施“共享工程”的最终目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网上信息服务。因此,在共享工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应用和服务为中心的方针,大力开展网上参考咨询和信息服务。创新“共享工程”,合法利用数字化文献资源模式,使读者可以方便地获得所需要的文献,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最便于操作的方式为广大读者提供网上文献和知识信息服务,极大地延伸图书馆的情报服务职能,大大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从而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3.4加强互通互联,实现优势互补

“共享工程”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因此它的实施不能只局限在图书馆、文化馆、图书室、文化站等文化系统的单位,而要采用多种方式,使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进入社区、进入村庄、进入军营、进入校园、进入企业、进入千家万户。目前,网络和各行各业计算机应用十分普及。根据这一特点,可以主动协调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和政府部门,搞好纵向横向联合。以各级公共图书馆为主,通力合作打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的局面,以网络为依托,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进行整体化建设应用。

3.5积极探索方向,实现稳步发展

“共享工程”是一项长期、渐进的工程,仅仅依靠各级财政单方面拨款无法支撑其稳步、快速的发展,要积极寻求“共享工程”可持续的资金来源或合作方式,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

作为公益性的文化创新项目,“共享工程”要坚持以公益为主的原则,制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也要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积极面向市场,探索进入市场运作的新思维、新方法,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如和地方特色经济企业联动,为企业经济决策提业信息咨询;又如寻求和网络经营商等相关产业的合作,让“共享工程”的优秀文化资源进入网吧。

国土资源信息工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国土;信息资源;数字国土建设;内容

前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国土概念被提出来,这也有效的推动了数字国土工程的建设。数字国土工程包括的内容较多,其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凭证,主要以国土资料作为重要的管理目标,通过进一步对国土管理方法进行优化,从而全面提高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数字国土还是数字地球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农业还是水资源的持续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加强数字国土工程建设,从而实现国土资源的有效利用。

1 数字国土及其数字国土工程建设目标

在当前社会,“数字地球”不仅成为社会的重要标志,而且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其不仅在不断的改变着我国所处世界的形态,而且对信息时代进行了清晰的诠释。当前“数字地球”在几十个领域内得以广泛应用,数字国土即数字地球众多应用中的一部分,其主要体现在资源、农业和水文等方面的应用,当前数字国土工程建设已经在我国全面开展应用,其是想通过实现国土资源信息化来为合理利用国土资源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字地球”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字国土,通过数字国土工程建设能够更好的促进农业的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的实现,而且进一步强化对国土资源和水资源的监测和保护,从而实现国土资源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更好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2 数字国土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2.1 网络技术

当前网络已成为我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网络在短时间内就已经在千家万户普及,而且还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这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的快速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网络技术不仅在众多网络用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数字国土工程建设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以光纤接入方式的因特网,有效的提高传输速度,在网络速度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宽带费用则从昂贵开始更具平民化,这使网络在大众中广泛普及。在网络支持下,各种电子商务和远程功能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给人们的工作和交流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信息资源的共享的实现,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信息传输过程中障碍不断减少。数字国土最显著的特点即是其海量的数据,因此网络传输速度的提升有效的解决了海量数据传输的问题,利用高速的信息通道来传输数字国土海量的数据,不仅传输时间得以节约,而且传输过程中十分畅,这对后续数字国土工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宽带网络在数字国土工程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起到骨架支撑作用,而且能够沟通和联系系统模块和数字库,同时还能够通过宽带网络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功能。

2.2 3S技术的应用

2.2.1 3S技术简介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即地理信息系统,它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地理信息完整的储存到计算机系统中并进行处理,在计算机软件的支持下,将原本的复杂地理资源信息以及环境信息通过地理和空间左边进行编码储存,然后通过计算机处理以后转换输出,通过计算机语言来进行最后的信息储存,方便了人和机器的信息交换,符合现在的信息时代要求。

RS(Remoto Sensing)即遥感技术,它是通过人造卫星、飞机、飞船等航天载体搭载的摄像仪,对不同地区的光谱信息进行记录,主要是通过光谱具有反射的特性来进行的,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转换,变成人类能够读懂的地理信息,同时将获得的不同信息进行分区以及定义,最后实现信息的分析功能。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即全球定位系统,该系统主要是由覆盖全球的24颗卫星系统组成,卫星可以全方位的收集地球上任意位置的经度、纬度、高度等等的信息,而且采集的时候不会受到地区和时间的约束,同时采集的速度和效率都很快,是目前现金技术的一个重要的表现。

2.2.2 3S技术在国土数字工程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在土地管理和灾害防治方面得到较好的应用。在国土数字工程建设过程中,主要通过采用卫星遥感技术来动态监测特定区域的土地实施情况,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入手来实现对土地的监测,可以具体到每一块土地,从而提前发挥灾害的趋势,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有效的对灾害进行防范和控制。同时卫生遥感技术还能够针对一个较大区域内的土地、森林和草地等进行整体监控,从而获得宏观上的监测数据,为区域土地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数据支持。

数字国土工程对于农业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贡献,即利用3S技术来监控农业作物的生长状态,并针对观测到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出农作物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即通过监控和采集农作物生长环境、水肥环境及病虫害等方面的信息来判断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全面提高农作物的种植效果。

2.3 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在许多方面都发挥着出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地理信息系统来讲,在地理数据收集和储存过程中都会应用到数据库技术,利用地图及一些界面将其显示出来,从而更便于人们阅读。数据库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快速存储,而且能够对事务性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和处理,有效的提高了开发效率及优化速度。以此为基础来建立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能够有效的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且构建起来的数字库还能够更具高效性的特点。

我国具有丰富的资源,土地资源只是其中一部分,如海洋资源、空中资源等,对于这些资源的测定需要依托于数据库技术来实现。因此在数字国土工程建设中充分的应用数据库技术,能够有效的将各种不同种类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储存,并将其生成多媒体的数据,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这对于我国实现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具有极为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3 结束语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数字国土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科技成果,同时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动态具有较好的符合性。当前我国数字国土工程建设中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还需要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加快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从而推动数字国土工程的稳步发展,实现国土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为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雅邦.浅谈“数字国土工程”的技术与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3).

国土资源信息工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测绘;3S技术;国土资源;应用

土地资源是国家最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国家土地资源的利用,必须坚持合法有效利用,坚持科学合理利用,坚持节约可持续利用。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落实保护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的需要,以促进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以及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各地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强土地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需要,也是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基础资料提出的新要求。

1 测绘工作概况

1.1测绘技术的概念

测绘是测量和地图制图的简称。测量就是获取反映地球及其表面自然与人工形态、社会要素的形状、大小、数量、位置、方向、分布状况、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区域空间结构的地理信息数据。地图制图是将这些数据经处理、分析或综合后加以表达和利用的一种形式。具体来讲,按作业先后顺序,测绘包括测定和测设两部分。按工作日的和服务对象不同,测绘可分为基础测绘和专业测绘两部分。

1.2 基础测绘

基础测绘是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为国家各个部门和各项专业测绘提供基础地理信息而实施测绘的总称。基础测绘必须在全国或局部区域按国家统一规划和统一技术标准进行。

1.3专业测绘

是指产业部门为保证本部门业务工作所进行的具有专业内容的测绘的总称。专业测绘应采用国家测绘技术标准或者行业测绘技术标准。专业测绘包括地籍测绘、工程测绘、矿山测绘、房产测绘等。

1.4 地籍测绘

是对地块权属界线的界址点坐标进行精确测定,并把地块及其附着物的位置、面积、权属关系和利用状况等要素准确地绘制在图纸上和记录在专门的表册中的测绘工作。地籍测量的成果包括数据集(控制点和界址点坐标等)、地籍图和地籍册。

2 关于“3S”测绘新技术的应用

所谓“3S” 技术是指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及其集成技术的统称。这种高技术的集成利用可以有多种方式:GPS 与GIS 的集成可用于自动导航、自动驾驶、农田作业管理、公安救护消防等方面指挥调度等等;GPS 与RS 的集成可用于自动定时数据采集、环境监测、灾害预测等方面;RS 与GIS 的集成可用于全球及区域变化监测、空间数据自动更新等。3S 整体集成应用将更为广泛,3S 的集成,使得测绘、制图、地理信息分析、宏观管理、规划和科学决策相互融合,成为快速而实时的空间信息分析和决策支持工具。

(一)遥感(RS)技术

遥感(Remote Sensing)的含义是在远离目标、与目标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判定、量测并分析目标的性质。遥感的基本原理主要就是利用从目标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对目标进行信息采集、分类、成像。这里指的遥感(RS)包括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所获取的卫星影像和航空摄影影像数据资料。遥感技术(RS)具有信息丰富、全天候、多光谱特性、信息获取周期短等优势,特别是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图像清晰,空间分辨率高,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农村产权调查等工作中。

(二)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是指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对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信息,按照空间分布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存贮、查询、分析、更新、图形编辑、数据库管理、显示与输出和数据综合分析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它可以用于地理信息的动态描述,通过时空构模,分析地理系统的发展变化和演变过程,从而为咨询、规划和决策提供服务,其应用领域已遍及与地理空间有关的绝大多数领域。目前国内常用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主要有ArcGIS、MapGIS 和SuperMap 等。

(三) 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是以人造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系统。原来指美国国防部研制的国防导航卫星系统,该系统由位于距地球20200 km 空间高度的六个轨道面上的24 颗卫星组成,为全球范围的用户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以及时间数据。当今随着俄罗斯GLONASS 系统的开发,欧洲伽里略卫星定位计划实施以及我国的积极参与,全球定位系统的概念也在变化,它泛指利用卫星技术,实时提供全球空间地理坐标的系统。由于GPS 测量结果是WGS 84 坐标系下的三维地理数据,彼此之间相关性强,容易实现数据共享,经坐标变换和数据格式转换后可实现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无缝结合,实现内外业紧密结合,减少了不必要的中间过程,避免了传统方法的多次清绘、转绘等带来的误差。因此,GPS 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调查的精度和速度,节约人力、物力,降低成本。

(四) “3S”集成技术的应用

目前“3S”技术以其各自的优势在土地更新调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RS 技术和GPS 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得土地变化信息和高质量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却难以进行分析、统计和建库,GIS 技术可以完成数据处理和建库却不能获取土地利用现状变化的相关数据。因此综合应用GPS、RS、GIS 技术,发挥各自的优势,使之构成完整的、系统的、实时的和动态的“3S”集成技术,形成对土地更新调查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分析、管理、输出以及更新的技术系统。以RS 快捷、实时、高效地获取土地利用变化调查信息,GPS 技术快速准确采集土地利用变化图斑的空间位置,GIS 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编辑实现数据管理自动化,实现了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信息实时、快速、准确、高精度的数据采集和数据管理的自动化、现代化,较好地解决了以往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中工作量大、工序多、工效低、精度不高、数据分析难度大、成果输出不方便等问题。

3 “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更加凸现,土地资源的形势十分严峻。采用“3S”技术既是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当务之急,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手段。目前,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已经广泛采用“3S”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为大范围实时准确地获取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及动态更新提供重要信息源,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平台。

(1)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3S”技术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工作中,采用GPS定位、遥感影像判读获取土地利用现状变化信息,由年终汇总的动态变更调查,发展为及时变更、及时上图,确保调查成果符合数据、图件和实地一致的要求。

(2)宅基地勘测。宅基地勘测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调查及升记成果,实现地籍调查的全覆盖,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地籍管理模式打下数据基础。在宅基地勘测工作中,利用GPS技术对依法批准的宅基地进行实地测绘;对村民住宅是否按照批准的面积、位置和要求使用土地进行实地检查,利用G IS技术对农村宅基地调村民住宅是否按照批准的面积、位置和要求使用土地进行实地检查,利用GIS技术对农村宅基地调查成果进行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更好地为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3)基本农田保护。保护基本农田是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而采取的一项特殊措施。“3S”技术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手持GPS / PDA技术的应用,对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的实施和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撑,从而简化了基本农田定期巡查工作流程,提高了基本农田划区定界的工作效率,也有利于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的实施和工作质量的监管。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监管。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处理的信息量大、数据关联复杂,从基本图的制作、各类数据的提取、资料的使用与归档到日常的管理等工作都相当繁琐。没有现代技术体系的支持,该项工作的开展存在困难。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与监管正在形成利用RS技术发现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利用GPS技术快速、准确地获取变化信息的空间坐标;利用GI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更新与管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公示与交流的新型运行机制。

(5)土地执法巡查检查。在土地执法巡查中,应用RS技术实现“天上看”,即利用两个不同时段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对比,可以快速、准确地提取近期国土开发利用的动态信息。因此,卫星遥感监测就像天眼,时时监测着国土的变化,国土资源应用遥感技术手段已由阶段性的工作转变为常态性工作,在国土执法检查的预防和警示违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再与日常动态巡查相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做到早发现、早制止违法行为,把土地矿产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通过遥感发现,结合地面手持GPS/PDA技术,实现“地上查”。即利用集成GPS定位、无线数据通讯、电话语音通讯、录音、录像、拍照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移动终端,开发国土资源移动执法信息系统,实现执法现场的准确定位、执法信息实时快速采集、执法信息的网络通讯等特定功能,支撑基于远程传输技术的移动式现场执法。即时定量查清一些建设用地增长过快,违规违法用地、滥用耕地等行为。应用GIS技术,可以实现“网上管”。基于基础地理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数据及矿业权数据等,建立适用于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综合数据库,应用GIS技术构建统一的国土监管平台,结合GPS/PDA巡查技术,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三位一体的国土资源数字化监管体系。

4 测绘科技的高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

随着“数字地球”和“数字城市”概念的迅猛推广和深入人心,解决落后的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与快速发展的技术系统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解决空间数据采集与提取提供了有效手段。地图制图学已从传统的地图绘制发展成为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通信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地理信息工程学。当前世界科技发展最活跃的三大领域是生物工程、纳米技术与测绘科学。随着电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以3S特别是GPS为中心的测绘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一日千里。科技的发展又反过来对测绘观念造成猛烈冲击,经典的测绘手段甚至理论迅速被3S技术及相关理论所取代。下面从测量手段和成果两方面对传统测绘和现代测绘作一比较:

(1)传统测绘测量手段:经伟仪三角测量,皮尺钢尺量距、经伟仪导线、小平板仪大平板仪、水准仪测图,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等,手动跟踪陀螺仪定向。测绘成果:多为纸质地形图。

国土资源信息工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GIS;土地管理;信息系统

一、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简称LMIS(Lan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从本质上讲,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为了适应现代化土地资源管理的需要,依靠目前流行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工程、数据库管理、空间建模等一系列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利用GIS技术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处理分析的平台,开发出来的一套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对土地的各种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储存、管理、查询、统计以及维护更新。

LMIS是一地籍管理为基础、以用地管理为主线的集成系统,其最集中使用和操作的功能就是对相关地籍的变更、管理、审批。LMIS致力于建立一种能够体现土地管理特性、处理土地操作业务流程、与GIS技术高度集成,并与政府部门的办公系统紧密结合的土地管理业务办公自动化系统。使用该系统,可以为相关部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科学规划土地开发、建立完善的土地管理体系提供辅助决策依据,并且最终实现土地管理的数字化、土地利用的信息化、业务流程的自动化、系统之间和数据传送的网络化目标。

二、GIS应用于土地管理的优势和意义

土地管理系统中包括多种数据,这些数据都具有空间和属性特征。其中,空间数据涉及到地籍图、宗地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规划图和各种满足不同去需求的专题图。它们描述了大量空间位置信息以及相邻空间位置的拓扑关系;属性数据是与这些图形相关的说明信息,按不同实体的类型可以分为宗地属性、界址点属性、界址线属性等。

土地管理的特色是对土地空间特性的管理,而这种空间特性恰恰就是为GIS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首先,利用GIS的数据采集与编辑、信息查询、数据库管理、统计制图、空间分析等功能,让土地工作者能够将已经编码的空间数据结合起来,确定其地理位置,并可以对空间数据进行逻辑分析和运算;其次,GIS在建立和分析地理对象之间的拓扑关系上具有极其强大的功能,可以对各类地物的属性和他们的空间爱你分布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最优决策;再者,GIS的图形用户界面简单、直观、易用,用户可以快速而熟练的掌握其操作技能,并可以方便的浏览、查询地物的分布特征和属性信息。此外,GIS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极大改善土地管理系统中基础数据收集工作以及成果输出工作,提高土地管理的效率。

国土规划部门多采用集成化、分布式管理的方式,设计建设城市规划土地管理综合信息系统。系统包括土地测绘、地籍管理、产权管理、建筑报建、计划统计、土地使用费征收等功能,实现了用地、规划、地形图等空间数据的管理。

自国土资源部1999年开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项目以来,全国很多地方都展开对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理论、方法和信息系统的研究。华中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信息工程研究所成功开发了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与估价信息系统,它是以先进的组件式的信息系统为开发平台,集空间数据编辑与管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集成、制图、输出为一身,涵盖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流程中的各种数据分析方法、查询、调整、成果输出等多项功能,利用统一建模技术和工作流技术开发的面向各级土地管理决策部门的实用数据可视化软件。该软件可以有效的将数据流和信息流管理起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劳动,节约人力、物理、财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的自动化和数据共享,为监测土地利用现状和有效管理土地提供了决策手段和依据。

目前,LMIS正在以迅猛的势头,从国内沿海城市向内陆发展。在基层土地管理部门中,不同程度的实现了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辅助土地管理的县市有500多个,存储有40平方公里以上城镇地籍数据的LMIS达到120多个,投资达千万元以上的县、市超过70个。尽管相比其他计算机应用领域,LMIS在中国起步较晚,但是其发展规模与速度将要超过其他许多应用领域。

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虽然LMIS正在以迅猛的态势快速发展,并在许多地区的土地管理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由于我国LMIS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从系统总体角度来考虑,LMIS的建设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采用分布式信息处理模式导致用户数目受到限制

这些系统大多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开法的,受到当时计算机技术说平的影响,普遍采用分布式信息处理模式。该模式的缺点在于用户较多的时候,网络的数据通讯量非常大,管理的信息量也非常多,因而对用户数目有一定的限制,并对服务器硬件的性能要求较高。

2.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使得具体的实现与制定的标准之间存在一定偏差

与其他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相类似,这些系统普遍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方法进行设计,即先明确用户需求,得出规范说明,然后再经过设计、编码、测试,最终形成可执行的代码。事实上这种方法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比如瀑布模型,他的各个阶段都是以确定的规格要求为基础,但是在需求分析和规格说明阶段,却不容易达到这个标准。此外,系统建成后,其维护管理的工作量也极大。

3.不能很好的处理时间性,使得这些LMIS的开发走了不少弯路

众所周知,时间、空间、属性是构成GIS的三个重要的条件。然而,现今的大多数GIS,包括已经建成的LMIS确实静态的,不能很好的处理时效性。因而,状态变化的过程是模糊的,系统既不能对“过去”进行基于时间的统计分析,更不能预测将来。而且由于来自不同时间信息的错误匹配,往往导致分析中的逻辑错误。

四、技术的局限性

LMIS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涉及土地科学的各个应用,但是就目前来看,仍然难以满足土地管理深层次的需求。追根溯源,其技术局限性是问题的关键:

1.将LMIS数据库中丰富的信息、LMIS对空间数据的管理能力与计量地理学的空间分析功能结合的问题;

2.三维空间表达和分析的问题;

3.不同比例尺地图之间数据转换时相关要素的综合与空间信息的整合问题;

4.基于知识库的、具有逻辑判断、推理和演绎功能的地理信息专家系统还相对较弱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昭仁,土地科学与土地管理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国土资源信息工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土资源;土地;基础数据库;理论基础

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系统,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除历史上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陈旧,数字化程度不高外,目前进行的城镇地籍调查(更新调查)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更新调查)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调查的依据、标准不统一。同时,各地使用的数据库系统平台不一致,甚至同一地区,两个调查采用的管理平台也不一致,形成了诸多的技术难题,函需加强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研究,推进信息化建设。

一、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建立现代地籍,或者说现代地籍是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基础组成部分。而现代地籍的衡量标准或努力方向应该体现“七化”即土地产权明晰化、土地数据信息化、动态监测网络化、资料查询公开化、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手段现代化、工作程序规范化

土地基础数据库的主要内容就是建立以“土地产权”为核心的土地调查数据管理系统。这里的土地调查既包含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两种。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是沿用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程》和《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两种技术行业规程形成的,数据采集各有侧重,相互之间数据整合有较大的难度,建议在充分考虑数据衔接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统一全国的土地调查技术标准。

二、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管理模式下,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为城镇地籍管理信息,包括地籍调查、变更调查、更新调查、土地登记等工作,管理的范围为建成区国有土地,含建制镇和工矿区,数据成图比例尺大多为1:500,精度较高。另一个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变更、更新调查,主要管理土地利用状况和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状况,覆盖范围为辖区内,数据成图比例尺多数为1:10000,比例尺较小,精度低于城镇地籍调查数据。

这种管理方法,人为分成两个系统来管理客观连续、统一的土地,造成了以下五方面问题:

(一)城乡数据不协调统一

由于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城镇初始地籍调查成图比例尺差异较大,采集数据的方式不同,形成的数据精度差别较大,同时由于调查侧重点不同,使得数据采集对象的差别也较大,土地利用现状调在采集地类界,地形要素采集较少,同时受比例尺的限制,一些重要的权属界线(如村民小组界线、飞地)采集较少,甚至没有采集,城镇初始地籍调在采集宗地权属界线与主要地物,地形要素及地类界采集较少,在土地基础数据库统一管理的模式下,保持城乡数据的协调统一,分置于不同的图层中,同时又要保持各自数据的相对独立性是解决城乡数据协调统一的重要技术问题。

(二)土地分类体系不统一

尽管国土资源部[2001]年255号文基本统一了城乡土地分类体系,并充分顾及了原城乡分类体系的转换,但该分类体系滞后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初始地籍调查,仍然给土地基础数据库的建立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三)数据标准不统一

随着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城乡地籍数据库标准的推行,为城镇地籍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自身数据格式的统一创造了条件,但由于执行的是城乡分离的技术标准,要实现数据库的统一管理,还需要按照新的全国土地分类(试行)的要求,将两套数据库标准综合合并形成新的一体化地籍数据库标准方可解决数据标准的统一问题。

(四)地籍编号体系不统一

原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县(区)一乡镇-村一图斑编号体系,以图幅为数据管理单元,在数字化地籍实现之前,不失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有效管理体系,但由于图幅线为理论界线,不仅实地无法确定,而且人为造成了许多宗地和图斑的分割,实际使用存在许多问题,也很不方便,在当前数字地籍情况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编号体系和城镇地籍调查地籍编号体系相比缺乏科学性。城镇地籍调查地籍编号体系按照《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要求,执行街道一街坊一宗地编号体系,对于同一宗地的不同地类反映的不够全面、科学。因此,采用统一的城乡一体的地籍编号体系并反映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上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五)运行平台不统一

由于没有一个同一的运行平台,各地的数据库系统运行平台不统一,如有的采用武汉瑞得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软(R DcIS),有的采用南京国图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软件(URCIS),甚至同一个地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也分别采用不同的软件,如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采用的Arclnfo系统,而地籍调查数字采集系统使用的武汉瑞得RDMS数字测图系统,导致了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问题,这些问题,客观上增加了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的技术难度。

三、士地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实践探索

为解决建立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丰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第一,丰县的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的起点高,自两个调查开始便统一了坐标系统、统一了土地分类,统一了全县编号体系,使用了最新的系统运行平台;第二,数据新,此次建库数据使用的是2004年完成的调查数据;第三,城镇地籍调查由县局自己的力量完成,测绘、调查人员直接参与数据库建设,大都具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非常有利于数据库系统的更新和维护。下面以丰县为例简要说明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的技术路线,以期抛砖引玉。

(一)数据库系统选择

将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统一存放到关系型数据库中,可以实现城乡数据库的管理,可带来安全、可靠的数据管理,支持关系型数据建库功能的GIS系统有多种,如ArcGIS 的SDE,我们选用SQL Server 2000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武汉瑞得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作为系统运行平台,其它A二GIS均可以通过SDE直接访问数据库,这种体系结构有利于不同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

(二)数据组织及结构

传统模式下的数据组织,城镇按县一街道一街坊一宗地四级管理,数据的组织单元为街坊,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县一镇一行政村一图斑组织数据,数据数据的组织单元为行政村,从以上可以看出城乡地籍管理的数据组织方式基本相似,都是采用分级、分区管理,只是为实现不同的管理要求,对数据的描述侧重面不一样,但其核心是一致的,从地籍管理的深度来说,农村地籍数据的描述更能反映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城镇的地籍数据更能反映地籍管理的权属要求。

土地基础数据库实现的重点是数据组织管理模式、数据结构的一体化,就需要对数据进行抽象化处理,将城镇的一个权属单位理解为由一个或多个无缝的地类图斑组成,将地类图斑确定为最基本的数据,这样就以形成一体化的基本数据管理模式:县一街道(乡、镇)一街坊(行政村)一宗地(权属单位)一图斑。

(三)1:500城镇数据的整理与入库

1:500城镇地籍数据的整理基本的技术要求是保证街坊界线的正确性、逐层进行街坊数据的宗地、房屋、线状地物、面状地物的检查、处理。使用1:500数据与1:10000数据进行基础数据整合,关键的工作之一是要进行1:500城镇地籍数据图斑的生成和处理,在生成图斑之前必须提取需生成图斑的要素或要素层,将提取出的要素或者要素层自动或者手动生成图斑并赋予相应的图斑属性。1:500城镇地籍数据的人库工作是在完成上述数据整理工作的基础上,设置好管理区域及行政区域,逐街坊进行地籍数据人库。

(四)1:10000农村土地利用成果数据的整理和入库

1:10000数据整理的原则首先要保证数据的无缝,即图斑无缝、村界无缝、图斑与村界无缝,其次是跳绘的正确,右扣系数的完整,第三是图斑线上现状图斑的位置准确,无错误交叉,无重叠问题。将上述所有问题利用图形数据检查、图形拓扑功能检查、处理,改正无误后,即可以街坊为单位进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库的建库工作。

(五)数据切割

1:500城镇地籍数据库与1:10000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立完成后,重新构建城镇地籍数据1:10000大图斑(即城镇线数据图斑),利用大图斑整体打散或部分打散土地利用现状库数据图斑,完成数据切割。

(六)数据检查入库、碎片整理

数据切割完成后,进行分层检查处理,在保证切割无误,图形与属性无丢漏的情况下直接将数据入库,但数据切割后,由于原1:10000大图斑被打散,会在两种数据切割的边缘产生小的图斑碎片,需要进行微小图斑碎片的合并处理。

(七)不同精度的融合

实现不同精度数据的合理融合是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同精度融合数据处理的基本原则是低精度数据服从高精度数据,实际处理中要考虑面状地物与线状地物、面状地物与面状地物、面状地物与点状地物的数据处理。

(八)城乡结合部覆盖区域处理

这类数据整理工作的重点在城乡结合部精度发生过渡的部位,总的思路是将高精度的地籍数据切割、覆盖低精度的地籍数据,出现的空洞部分以城镇地籍数据填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