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酒店管理概论认知

酒店管理概论认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酒店管理概论认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酒店管理概论认知

酒店管理概论认知范文第1篇

我们工业学校开设了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目的是培养适应旅游-行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熟练掌握旅游和酒店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现代化旅游酒店管理理论与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生入学第一学期采用“宽基幢模式,以宽厚的文化基础和管理理论课作为发展的基础,具体内容包括外语、计算机、礼仪礼宾、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等基础学科;第二学期则要分层次,在文化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课的开设中,采用“倒三角型”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加强技能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安排前厅、客房及餐饮等部门的专业技能实习。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旅游酒店管理学科上的通才,并具备一定的技能,使学生在今后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以适应动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我们的课程体系大致为二种。

1、以管理为主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经营管理的能力,尤其注重餐饮管理能力培养。酒店管理的主干学科是管理学,但又区别于普通管理类专业,更加突出对技能的考察。因此,开设旅游学概论、饭店管理概论、餐饮、客房及前厅管理、旅游地理学等课程,使专业管理与管理学科有机地结合,熟悉酒店各部门、各环节管理方法模式,既培养了学生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旅游管理概论:主要是有关旅游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的论述以及对有关分析方法的介绍。旅游地理学:主要学习中国地理及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世界各主要旅游国经济地理。餐饮服务与管理:主要学习餐饮组织、菜单计划、食品原料的采购供应等理论知识,使学生在餐饮经营水平和管理水平上有所提高。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主要讲授前台登记、前台服务、价格管理、客房服务管理、客房经营效益等理论问题及管理方法,使学生掌握前厅与客房较先进的管理方法,并能填制各种前厅报表。

2以技能为本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不同学期安排不同的实习,包括认知实习、前厅、客房及餐饮等部门的专业技能实习,使学生既要拥有精深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做到“穿上工装能操作,穿上西服能管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管理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技能课的体现方式较多:如以前厅、餐厅、客房、康乐为主的操作课、技能理论课、社会实践课、岗位实习课等,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使两者都得以提高。餐饮服务技能:通过有效地组织学生的技能训练,使他们能熟练掌握中西餐宴会的操作技能(重点是摆台、斟酒、上菜、分菜、托盘、餐巾折花),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岗位群的要求。客房技能:主要组织学生练习客房服务的各项技能,如清洁、保养及各种客房服务项目,重点是西式铺床,培养学生准确、迅捷地完成各项客房服务操作项目。

酒店管理概论认知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涯发展;酒店管理;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225-02

酒店业是当今世界上发展前景广阔、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新兴产业之一,也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这一行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现实中所占比例偏低。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星级饭店1.4万家,从业人员159万,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从业人员34.8万,仅占21.9%。虽然酒店管理教育和业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努力扩大酒店管理教育规模,专业毕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并没有选择在酒店行业工作,行业内就业率低,同时就业后流失率也居高不下。

曾宪梅通过对笔者所在的湖北经济学院2008~201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发现三年来酒店专业本科毕业生行业内就业率仅为35%左右;郑海燕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2012、2013年毕业生行业就业率仅为41.8%等等。为此,很多学者对酒店专业毕业生流失率较高的原因进行过研究,其中专业认同度低、对职业发展缺乏信心、重技能忽视综合素质培养等是主要原因。因此,高职院校应考虑将酒店管理专业特点与学生个性特长相结合,以生涯发展的理念来深入探讨和研究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行业、合理规划学业、提升综合能力,从而有效提升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行内就业率,缓解酒店专业人才需的供需矛盾,促进国内酒店良性发展。

一、生涯发展理论内涵

生涯一词是由职业一词拓展而来的,早期的概念是沙特列(Shartle)提出的,他认为,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所经历的职业或职位的总称。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金斯伯格(Ginsberg)和萨伯(Super)提出了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其中萨伯(DonaldE.Super)指出:“职业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情的演进方向和历程,是统合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组型;它也是人自青春期以及退休之后,一连串有酬或无酬职位的综合,甚至包括了副业、家庭和公民的角色。他把生涯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时期,构成生涯发展理论的基本主张和框架基础,也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20世纪60年代,生涯辅导理论受到社会广泛认同,不同学派“百家争鸣”,并推动生涯辅导走向正统。1971年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兰博士第一次使用了“生涯教育”(CareerEducation)一词,美国教育总署专门对生涯教育进行了界定:“生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其重点放在人的全部生涯,即从幼儿园到成年,按照生涯认知、生涯准备、生涯熟练等步骤,逐一实施,使学生获得谋生技能,并建立个人的生活形态”。“生涯”概念的提出是职业指导历史上一次质的飞跃,从关注职业到更加关注人自身;从强调指导到更强调自我发展,概念的变化反映了指导理论和实践模式的巨大变化。我国在这方面尚处在起步阶段,在借鉴国外经验的过程中,关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变化尤为重要。

二、生涯发展理念下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对策

(一)构建基于生涯发展理论的就业能力提升专业课程体系

虽然学者们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成功进入酒店行业就业,并在行业内取得较好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品质。一般来讲,包括职业岗位能力和个人持续发展能力。职业岗位能力是指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专门技术的应用能力等;个人持续发展能力是指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现代酒店的需求,具有终身就业的机会和能力,主要包括适应变化和自我开发等综合素质能力。

构建基于生涯发展理论的就业能力提升课程体系主要思路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分析自我,引导其科学合理制定相应的职业、学业规划并开展相应的专业课程学习。首先在学生刚入学时,由专业老师与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老师一起对学生进行单独访谈,职业性格测试分析、了解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建档,包括身高、学习基础、家庭情况、职业选择倾向、岗位偏好等,并根据学生个人特质引导学生制定职业规划、学业规划,然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规划,选择相应的课程体系学习,以便于有针对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根据酒店行业岗位工作特征及学生个人职业倾向,将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专业公共课课程(理论+实训),主要是基本技能和管理知识的课程,包括酒店前厅与客房服务、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店会议服务与管理、酒店经营管理概论、酒店市场营销学、服务礼仪、酒店英语等;专业选修加强课程(理论+实训),主要是学生根据自己今后的岗位需求加强学习的课程,例如,适合前厅部门工作的学生可以选修:酒店英语口语、酒店市场营销学、推销技巧、酒店沟通技巧、前厅服务技能强化实训等;适合餐饮部门工作的学生可以选修:中国饮食文化、职业点菜师、营养学、茶艺、酒水知识、酒店沟通技巧、推销技巧、餐饮服务技能强化实训等;适合客房部门工作的学生可以选修:酒店服务心理学、插花、茶艺、日常医护急救知识、客房服务技能强化实训等;适合职能部门工作的学生可以选修: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酒店市场营销学、办公实务、团队协作与沟通等;适合旅行社工作的学生可以选修:导游事务、旅游地理、旅游法规、旅游学概论、旅游心理学等。

(二)构建基于生涯发展理论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高职生正处于生涯探索和建立的转型期,主要的发展任务是通过专业学习积累做事技能,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建立相对明确的导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主要经过职业摸索、定向、执行和稳定阶段,为了使学生顺利度过这四个阶段,尽快找准自己的职业方向,制定职业目标、计划,实现职业理想,专业教师、学院就业指导中心、校企合作酒店人员应联合起来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开展有针对性地就业指导服务,及时引导、适时调整心态,毕业后顺利进入酒店行业发展。具体来讲,大一年级,就业指导中心、专业教师一起参与,主要开展酒店岗位性格分析、个人信息档案建立、专业认知教育、职业发展规划制定、学业规划制定等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大二年级,就业指导中心、专业教师一起参与专业学习定位、修订职业发展规划、社会实践指导;大三、四年级,就业指导中心、专业教师、酒店人力资源专员三方联合,就业指导中心主要负责就业政策与规定教育、就业手续办理指导、求职技巧等,专业教师主要负责行业信息平台搭建、职业发展指导、就业心理指导等;酒店人力资源专员主要负责行业发展教育、职业发展指导、就业心理指导等。

(三)建设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以它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观念与行为。高职教育办学定位职业性的特征和“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决定了就业指导应当成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可以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营造良好的就业文化氛围。例如,为了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学校的校徽、胸卡、校园网、宣传栏、指示栏、作业本等都应力求突出职业特点和企业文化的氛围,在环境营造让学生事先体验、感受毕业后的职业环境。也可以鼓励学社社团组织与就业相关的社团活动,例如,组建“营销企划社团”、“创业教育社团”等,邀请专业教师、就业指导老师、企业工作人员加入社团指导团队,加强社团活动与社会、企业的衔接,使学生在参加社团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从而为走上今后的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基于生涯发展理论下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是一项涉及专业教学、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复杂工程,在这过程中,需要专业教师、学院就业指导中心、校企合作方的齐心协力、合理分工来完成。这项工程的有效实施,将不仅能增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提升行业就业率,缓解行业供需矛盾,还能拓展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空间,使得学生在酒店行业发展中更快、更好地突显出来。

参考文献:

[1]Super D,E.A theory of vocational development[J].American Psychologist.1953(8).

[2]励弊,房利.英美国家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1(8).

[3]汪铎.就业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面[J].教育发展研究,2005(4):31-34.

酒店管理概论认知范文第3篇

学习领域是通过整体、连续的“行动”过程来学习的,它强调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或能力体系[3]。通过对学习领域课程的设计,使学生将这些“有形”的知识与技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身能力的内化———“无形”的升华,并适应将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即通过“有形”来获取“无形”,再通过“无形”去应对新的“有形”[4]。由此可见,学习领域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呢?赵志群(2010)提出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需要一个特别的、合适的“内容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学习领域”。由此可以得出,学习领域与综合职业能力具有天然的耦合关系,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一方面,学习领域本身就是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进行开发与改革的,另一方面,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实施而得以实现。通过明确学习领域与综合职业能力之间的耦合关系,我们试图构建一个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标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以促进酒店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进而提高学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分析

学校系部组建了由专业骨干教师和行业专家构成的课程体系建设团队,通过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召开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和历届毕业生返校交流会等方式收集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深入分析,将其分为职业素养能力层、专业岗位能力层和社会适应能力层三个层面。职业素养能力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兴趣和职业情绪等方面,它是劳动者能够成为一名真正“职业人”的重要因素。课程体系建设团队通过对10余家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高星级酒店“招聘酒店员工最看中的素质”的专项调研结果表明,虽然酒店也注重学生的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但是这两项并非酒店在用人时考虑的首要因素,而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职业道德与礼仪、服务态度与意识和沟通应变能力。在调研中,许多酒店人力资源部经理提出,学生的职业技能只能说明他“会干什么”,学生具有的职业意识与态度却能说明他是否热爱和适合酒店行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职场稳定性,降低跳槽率。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重心。专业岗位能力是针对特定岗位的能力,是作为一名岗位职业人员所必备的能力,是使劳动者成为一名称职的“岗位人”的重要指标。据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本专业学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中、高星级酒店的前厅、客房和餐饮三大岗位群,也有部分学生从事会展、餐饮专项服务(如调酒师、茶艺师)。根据对武汉、广州、深圳、无锡等地数十家酒店的岗位职业能力调查分析,基于职业能力的递进关系,我们将酒店行业的专业岗位能力分为岗位基本能力、核心技能和拓展能力三个方面。岗位基本能力是完成酒店行业某一岗位的职业工作任务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否则就不能胜任该岗位的工作要求。如基础理论知识、对客服务能力、基础英语口语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等。岗位核心技能针对学生所从事的主要岗位而具备的专项职业技能,如前厅服务与管理能力、客房服务与管理能力、餐饮服务与管理能力等。岗位拓展能力是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进一步发展到酒店其他岗位及岗位群或更高层次需要的一种能力,如酒店网络销售能力、食品营养服务能力、饭店管理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具备的有普遍适用性、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的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等,虽然它属于“专业以外的能力”,但它却能帮助从业者更好地适应社会并融入工作状态,成为一名有责任和担当的“社会人”。由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尽量缩短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的磨合时间,更好地实现学校育人与酒店用人之间的无缝链接。

3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

课程组基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分析,从职业素养能力层、专业岗位能力层和社会适应能力层三个层面入手,对酒店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以实现学生“职业人”“岗位人”和“社会人”的统一。

3.1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思路设计“职业素养能力层”课程体系

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贯穿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我们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即职业感知—校内体验—校外实践的顺序设计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素养能力层的课程体系(见图1)。第一学年的职业感知阶段侧重职业兴趣的培养,通过开展专业介绍、认知实习、职业生涯教育、校友及企业经理人讲座等教学活动,提高新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职业认同感。第二学年的校内体验阶段侧重职业礼仪与道德的培养。一方面通过开设酒店服务礼仪、形体训练、旅游职业道德、旅游酒店法规的课程使学生注重仪容仪表,提升礼貌修养,牢固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顾客的酒店职业道德,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另一方面,在酒店管理的各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职业素养的渗透教育,使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的养成相结合,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加强。如在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中进行微笑服务、礼貌服务、服务人员的职责、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教育,并结合校内仿真实训使学生在课堂体验中提高对职业礼仪与道德的认识。第三学年的校外实践阶段侧重职业习惯的培养。这一阶段主要通过校外顶岗实习使学生将校内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逐渐养成酒店服务的职业习惯,最终完成由在校生到职场人的蜕变。

3.2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专业岗位能力层”课程体系

如前所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综合职业能力的专业岗位能力分为岗位基本能力、核心技能和拓展能力三个层面。其中,岗位核心技能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岗位实操能力起关键性作用。课程体系建设团队依据获取的调研信息,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方法,即明确酒店行业职业岗位群—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形成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的思路,确定了酒店管理专业最核心的8个学习领域课程,分别是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宴会组织与服务、康乐服务与管理、饭店市场营销、饭店人力资源管理、饭店财务管理,使得每一个学习领域都能对应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作过程,所有的学习领域则组成了酒店管理专业所覆盖的七大岗位群所对应的整个工作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核心岗位的职业技能。在确定岗位核心技能学习领域课程的基础上,依据酒店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将岗位基本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进行细分,并设置相应的课程,从而形成了岗位基本能力课程、岗位核心技能课程和岗位拓展能力课程三大课程模块,并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排列课程,构建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专业岗位能力层”课程体系。

3.3以推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设计“社会适应能力层”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概论认知范文第4篇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酒店业发展迅速,市场格局也随之发生变化。现阶段星级酒店依然占据着酒店业市场很大的份额,但是随着经济型酒店规模、数量的快速增长,其所占的市场份额也与日俱增。与高星级酒店单体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的情况不同,经济型酒店大都以连锁模式发展旗下酒店。目前经济型酒店在酒店业中所占比重还很低,仍处在规模扩张期,存量和增量都处于快速增长期。经济型酒店还将迎来持续发展,并且占据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大。作为酒店专业人才的重要来源,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应该紧随行业变化,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培养多层次的专业人才。

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为了培养适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星级酒店高素质的中基层管理者,在专业教学环节、实习实训以及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等方面都主要是针对星级酒店开展的。酒店管理专业的针对经济型酒店的人才培养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明显滞后于行业大规模发展的现状。对经济型酒店人才的培养相对于其他方面明显不足,涉及很少,相关课程的设置、师资力量的培养这些基本方面给予的关注度都不够。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教学实践、校企合作等环节等方面都需进一步加强研究,加大力度,以满足行业的需求。

二、酒店管理专业做好星级酒店与经济型酒店人才培养统筹的建议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一方面需要加强经济型酒店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也应该比较星级酒店与经济型酒店人才培养的相同点和差异之处,充分考虑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各个方面做好二者之间的统筹工作,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的能力,能够胜任行业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建议在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分析星级酒店与经济型酒店的人才需求特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国内星级酒店大多数是全服务酒店,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因此岗位设置完善,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为客人提供高标准的服务。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针对星级酒店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现代星级酒店的前厅、客房、餐饮、销售等一线业务部门,培养熟悉星级酒店各项主要业务,具有全面专业知识、熟练职业技能、良好服务意识、较高服务管理能力的能胜任现代酒店接待服务工作的高素质的中基层管理者。而经济型酒店一般都为有限服务酒店,大多数只提供“住宿+简餐”式的服务,员工技能要求一专多能、一人多岗,掌握多个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工作复合性强。结合经济型酒店人才需求现状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酒店管理专业应该将经济型酒店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职业经理人。主要培养既能熟练掌握一线服务部门的各种操作技能和技巧,还要具备规划、组织、协调、决策等管理能力的综合素质高的经济型酒店店长或者是店长助理、部门经理等中高层管理者。

(二)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计课程体系,补充完善教学内容。可以考虑将酒店专业的课程分为三类。一类为酒店专业的通识类课程,这类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都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例如《酒店职业礼仪》、《饭店管理概论》、《普通话》、《酒店英语》、《酒店服务心理学》等课程,通过学习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素质;第二类是专业核心课程,如《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课程,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行业需求丰富教学内容,增加经济型酒店专业知识模块。如《客房服务与管理》的课程内容,可以考虑保留通常的客房服务流程及技巧等内容,并增加适合经济型酒店客房特点的客房设施设备的保养与维护、客房布草管理等内容,从而突出客房这一核心产品。第三类课程是针对经济型酒店行业特点而开设的,增加《经济型酒店管理实务》、《经济型酒店总务管理》等课程,使学生掌握经济型酒店经营管理中相关知识和技能。除此以外,还可以考虑增加适应经济型酒店经营实际的有关网络销售和管理等方面的课程作为选修课程。

(三)加强对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专兼职教师共同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除了学校的专业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引导外,还应该充分发挥企业兼职教师的作用。可定期邀请星级酒店的部门经理和经济型酒店的中高层管理者到学校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根据企业的特点参与专业课程教学、开设专题讲座或参与人才建设的有关工作,引导学生全面了解酒店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行业发展的多种类型。

(四)在教学实习实践环节做好星级酒店与经济型酒店的衔接。拓宽专业的实习实践领域,除了保持原有的星级酒店实习实践基地,增加与行业内一些知名的品牌经济型酒店合作关系,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企业建设为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学校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锻炼。

为了做好星级酒店与经济型酒店人才培养统筹,在专业实践环节可以考虑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高星级酒店顶岗实践,让学生掌握星级酒店的业务流程,熟悉星级酒店的岗位职责,并能够满足星级酒店对员工技能和素质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的经济型酒店的专业实践。有了一定的从业基础之后,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经济型酒店对员工的复合性的要求,做到一专多能、一人多岗,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多个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星级酒店的从业经历参与经济型酒店的管理中。因此,在经济型酒店的实习阶段,除了一线岗位的实习,还可以与经济型酒店拓展合作方式。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 “管理培训生”人才培养机制,从中有计划的挑选优秀实习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提供“部门经理助理”的岗位,给予学生更多的发展机会。

这种分阶分层次专业实习的安排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也能够丰富学生的专业实践经历,让学生掌握不同岗位的服务技能和管理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从业素质,满足行业的多样化要求。当然,在分阶段专业实践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应该互相合作,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引导,尤其是在两个阶段的交替之际。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不同。这一时期应该给与学生充分的关注,以便他们顺利的完成岗位上、心理上的过渡。

(五)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综合素质,在教学改革、教材开发、课题研究等方面加强星级酒店与经济型酒店人才培养的衔接。除了加强自身的学习研究之外,还可以经常与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交流合作,与行业保持紧密联系,信息畅通,理论联系实际。教师也可深入企业,丰富酒店实践经历,成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

酒店管理概论认知范文第5篇

中国旅游人才培养30年来,旅游高等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及人才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目前,中国旅游高等院校810所,在校生84万,专业教师3.8万人。虽然数量上有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无法满足旅游业的发展需求,与此同时,旅游院校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旅游相关工作的只占30%,出现了高校培养旅游人才与市场需求相脱节、错位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旅游高等院校培养体系与市场脱节。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方面不是以市场为导向,而是“因人设课”。由于旅游高等教育学科起步较晚,很多授课教师是从地理教育、规划设计、中文等专业转型而来,在设置课程体系时,由于缺乏专业的旅游管理教师队伍,课程往往会根据现有的师资队伍来设置课程,导致了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二是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缺乏。我国旅游高等院校一段时间以来一味追求学术、科研,导致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忽视,而旅游高等教育相关专业人才恰恰是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餐饮服务等方向的培养,必须重视实践技能的提升,很多学生进入就业岗位无从入手,导致丧失了对自我的认知和自信,跳槽现象频繁。三是双能型师资队伍的缺乏。要实现对学生应用型技能的培养,必须有一支双能型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在建设时,需要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有一定的操作技能或者企业挂职经历。 二、中国高等院校国际合作办学的背景分析

1.国际旅游人才的紧缺是推动高校国际合作办学的助推器

随着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旅游业对GDP的直接贡献达到2.8%,旅游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9%,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9900万,占全球就业总数的3.4%,间接就业人数比重则高达9%,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旅游业在创汇、带动就业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1]。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国际旅游人力资源需求。但是,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在人力资源的供给方面,与中国旅游国际化的发展现状不相适应。对于国际上优质的教育资源,我们应当根据需求加强国际间高等教育的合作和交流,国外旅游院校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有助于旅游人才质的飞跃,适应现代国际旅游业的需求。

2. 现有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呼唤新的办学模式

现行我国高等院校的国际办学合作现状发现主要以单向交流为主,还停留在境内合作模式,利用自身资源开展教育合作模式主要类型有:一是全面移植型,将国外大学的教学模式移植到境内的大学,包括教学计划、大纲、教材、教学方法等,培养适应国际旅游市场需求的人才。二是组合合作型,通过互认对方所开设的课程获得的学分模式,保留各自的教学体系,实行境内境外共同学习的方式,比较普遍的有“3+1”“2+2”“1+3”形式。三是交流合作型,境内境外互派教师进行讲学,优秀学生也可以境外学习[2]。从以上三种模式不难看出重点还是以引进和模仿为主,在学生的培养上还很难达到国际市场的需求,在质量上也很难保证。 三、“四位一体”多元化国际合作模式的探索

黄山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旅游管理型人才为目标,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探索全新“四位一体”多元化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具体是指:“四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培养、保障体系,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其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一体”――即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培养目标,一切国际交流活动都必须以就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这是国际化合作办学的总方向和总原则。

1. 多元化的视角和理念

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不能仅局限于资金、设备的引进,更重要的是先进的教育模式引进,这样才能够达到真正改革的目的,才能够培养符合中国旅游发展的人才。基于这样的目的,黄山学院对现有的国际合作办学进行改革,建立符合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四位一体”合作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为: 整合优势力量,与企业需求接轨,促进旅游教育的改革。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结合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和国外先进理念结合设计出符合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办学模式,不断缩小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与国际先进理念结合,转化为符合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教育模式。

2. 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黄山学院现有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包括:VATEL中法酒店管理专业、中韩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根据现有的六个旅游管理类专业培养模式的不同,合作院校的不同,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自主选择的多元化的办学培养模式,主要有:

一是分段联合培养模式。深化旅游管理专业传统的合作模式,如黄山学院中韩酒店管理专业与韩国的“2+2”分段联合培养模式,即2年在黄山学院完成,2年在韩国的大学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从2007年至今黄山学院已经形成成熟的分段联合培养,并且把分段式的培养争取延伸到旅游管理类其他专业,如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普通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等专业,培养模式多样化,建立专业大平台,让旅游管理类相关学科群也可以选修“2+2”国际合作班级的相关课程,实习和实践可以根据中外双方的沟通灵活安排时间。

二是建立创新型的中法合作大平台。黄山学院与中法VATEL国际酒店与旅游管理商学院合作“4+0”的办学模式,主要针对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该项目学制4年,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主要教学活动均在黄山学院完成,即“4+0”模式。合作双方教学专家共同进行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撰写教学大纲,并对教学及办学效果进行监督与评估。学生在四年学习中必须完成40多门课程,中方负责安排课程的50%,外方主要负责50%的专业课程,由VATEL国际酒店与旅游管理商学院派遣外籍老师与黄山学院认证教师共同进行全英文授课。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可以同时获得中国和法国教育部门认可的学位证书。黄山学院的中法合作模式,充分整合了政府宏观管理的优势、企业的实践检验优势、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以黄山学院旅游学院为合作基地,共同培养出更加适应旅游现代化发展需求的国际型人才,共同创立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的旅游国际办学大平台。

三是以点带面,开拓一对多常态化合作。以黄山学院中韩“2+2”的合作以及中法VATEL酒店与旅游管理商学院合作项目为试点,开拓更为广阔的合作办学的国家和院校,如已经有了初步合作的台湾实践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德国施特拉尔松德应用科技大学,开始进行常态化的合作,在师生的实践交流合作、学生短期实习项目的互换、教师科研教学的学习等方面进行常态化的合作。

3. 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

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应该通过对市场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市场,通过对毕业生的市场跟踪调查,根据国际旅游发展形势的变化、旅游人才需求的变化设置课程,同时建立一套旅游人才评估体系,这样设置的课程才能够真正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黄山学院旅游管理类的中韩酒店管理专业、中法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多元化的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

一是注重实践环节,更新教学计划。国外大学历来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黄山学院中法酒店管理专业中外合作以项目开展为契机,培养模式力争和国际接轨,其中实践环节占整个教学环节的60%,黄山学院中韩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实践环节占整个教学环节的50%。因此在教学计划中加大实践环节的设置,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研究问题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给学生布置课题,结合专业特色完成报告或到旅游相关企业实习和专业见习[3],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同时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是根据学生反馈、市场反馈、合作方反馈,不断修订完善的动态过程。中韩酒店管理专业至今已经有5届毕业生,在教学计划的实施中,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查、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将教学计划与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需求相对接,根据市场的反馈,对教学计划已经进行3次调整,并且保证能适度超前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整合相关课程,做好课程衔接。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程结构设置,整合课程方面主要是淘汰一批旧课程和新设一批新课程,以使教学内容和市场接轨,如黄山学院中韩酒店管理专业原有的“西方经济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统计学”整合为课程“旅游经济学”。黄山学院中法酒店管理专业经过与法国VATEL酒店管理商学院的共同协商、沟通和论证,经过30余次专业课程对接,在整合更新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编制了中法酒店管理专业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设计了以“外语能力和实践能力”双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为了有效完成课程衔接,课程设置必须明确核心课程和可替代课程,核心课程在前两年完成。

三是增设全英文教学课程,践行参与式教学方式。黄山学院从2007年与国外合作开办旅游管理类专业以来,核心专业课程从双语教学到全英文教学的进阶式过度。从早期的分段式中韩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50%的双语教学课程设置,到中法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100%采用全英文教授专业课的方式,给学生创造国际化交流的情境。

在全英文教学中,广泛采用目前国际上普遍倡导的参与式教学方法。黄山学院国际合作交流的专业教师,提倡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如黄山学院中法酒店管理专业“服务礼仪”、“管理学概论”、“餐饮管理”课程,主要应用的参与式教学方式可以归纳为:课堂讨论、头脑风暴、示范和指导练习、角色扮演、小组活动、游戏和模拟教学、案例分析、辩论等。

四是借鉴先进理念,引进英文原版教材。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材,扩大国外教材的使用比例,一些专业核心课程直接引进原版外文教材,如“旅游学”、“管理学”、“饭店管理”等课程,使英语教学贯穿始终,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营造浓厚的语言和宏观视角的学习环境,拟加快课程体系的国际化程度[3]。例如:Introduction to Tourism Marketing书中每章各节均有Introduction、Summary、Student self review questions、Student exercise等小标题能够给学生提供全面易懂的教学内容,在授课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选用现行国际通用的教材,这样可以避免内容的重复[4]。

4. 多元化的师资培养模式

一是请进来的培养模式。黄山学院旅游管理类专业通过已经建立合作的法国、韩国等国外旅游高等院校的教师,与本国的旅游相关专业老师进行课程对接,邀请他们进行讲座、授课。通过讲学、示范课、观摩课、教学法讲座、教学经验交流等形式,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二是走出去模式。黄山学院派遣教师赴韩国、台湾地区等合作的高校进行授课,学习他们的先进教学理念,并且派遣教师到相关合作办学的高校进行认证类课程的学习,如分批派遣专业教师到法国VATEL学院进行教学资格认证的学习,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的教师必须持证上岗,保障教学质量。

三是互融式模式。教师通过国内外的研讨会、论坛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参与国际化教学内容的培训和探讨,学习、使用旅游管理类相关专业教学资源库,如学会使用国际先进的慕课平台;对于黄山学院的中法酒店管理专业合作项目境内外老师共同研究所教学的课程内容,双方教师共同探讨中外旅游业的差异,提出适合学生的课程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对于老师同样可以提高授课水平。

四是实践能力的培养。选送教学骨干到国际著名酒店挂职培训,如和万豪酒店管理集团合作,每年派遣教师,赴美国及国内的万豪酒店挂职。聘用国内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通过国际合作项目从国内外企业请来的客座教授担任20%比例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时还利用合作

优势,与企业合作编写教材,充分发挥企业实践经验丰富、教师理论基础扎实的特点。

5. 多元化的国际合作保障模式

一是教学管理的保障。旅游管理高等院校要不断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教学经验,同时管理经验也应当得到提升,在初期的建设中要不断借鉴国外的先进教学管理经验,通过学习和引荐完善包括学籍管理等教学体制改革,如对国际合作联合培养的学生将过去的试卷考核模式改为命题讨论式、指阅书目写报告、调查研究报告等多种考试方式。

二是国际化办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保障。黄山学院从旅游教育的特点出发,可以建立中法双方旅游教育与管理机构,高校、企业各方参加的理事会,理事会对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培养、保障体系进行研究和审议。

参考文献:

[1] 蒋艳霞. 世界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N]. 中国旅游报,2013-11-08.

[2] 赵彬,李鸽翎,洪蔚超.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以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为例[J]. 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5):32-35.

[3] 朱国兴,胡善风,汪小飞.旅游管理“顶岗式”实习模式研究――以黄山学院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10(12):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