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科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A:去年9月我第一次来中国,以前我在俄罗斯学的专业是环境保护工程,现在我是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博士生。
Q:新的一年马上就要到了,你觉得中国2017年会发生哪些变化?
A:从经济来看,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通过一些新书、新电影,我也发现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认为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应该会提高。
2017年中国的自然科学和生态科学会飞速发展。因为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目前存在着一些非常大的问题,例如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2017年中国会不断涌现一些新的发明创造。
Q:请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谈谈你对2017中国发展趋势的看法?
A:我认为学校和大学的教育应该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因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r sustainability)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国家或者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跟生态水平有非常大的关系。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
生态系统,也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正确认识系统中的各种关系,可以促进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我觉得城市绿化能帮助解决中国城市目前存在的一些环境污染问题。比方说,城市楼房的立体绿化很有助于改善局部环境质量。屋面绿化对城市的“热岛”有减弱作用,能改善住宅的室内气温,并且也很节能。
为了更好地治理环境问题,如雾霾、沙尘暴等,“绿色建筑”应多建。“绿色建筑”就是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利用光能、风能等自然界中的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绿色建筑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它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达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Q:对中国2017做个大胆的预测吧!
A:我认为,2017年绿色低碳发展会成为中国的潮流。
20 China Campus
李嘉骞
摘要:发展县域经济,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为科学发展、加速崛起提供坚强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保障。
关键词:政治生态;科学发展;思想;组织;作风;制度
安徽省宿松县位于皖鄂赣三省七县交界之处,区位优势明显,2008年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能否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是对我们执政水平和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严峻考验。必须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为科学发展、加速崛起提供坚强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保障。
一、优化政治生态,促进科学发展,要以奋发有为的思想来引领
解放思想,始终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首要环节。立足新起点,面对新形势,还需要通过新一轮的思想解放,着力解决如何更快、更好发展的问题。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一是强化敢闯敢干快发展的意识。我县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有实力、有地位、有形象,首先解决的是速度问题。保持一个相对较快的发展速度,是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实现追赶跨越目标的现实需要。发展必然触及矛盾,必然会有风险,但这绝不能成为消极等待、无所作为的理由和借口。实践证明,只有立足实际,直面困难,敢闯敢拼,才能有力地促进我县的大跨越、快发展。
二是强化高瞻远瞩谋发展的意识。在发展问题上,坚决克服功利思想、浮躁心理和短期行为,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多做解难题、惠民生的事情,高质量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建设。在改革问题上,动作快,措施实,有决心、有力度,不留尾巴、走回头路。在开放问题上,讲开明、讲诚信,既看现时效益、经济效益,更看长远效益、综合效益。在建设问题上,定位准,起点高,不搞贪大求洋的形象工程,更不搞低水平、低质量的盲目建设。
三是强化创新求变促发展的意识。解放思想的最终成效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化解突出矛盾上。今年发展的任务很重,面临的困难增多,尤其在项目建设、企业改革和破解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制约方面,彻底打破习惯性的传统思维,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干事创业环境。
二、优化政治生态,促进科学发展
要以干事创业的队伍来支撑。事业兴衰,关键在人。选好人、用好人、管好人对于促进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县政治生态有所好转,发展形象不断改善,这与我们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密不可分,但仍需作出不懈努力。今年突出三个重点:一是配齐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去年公推公选了7名乡镇长人选,得到党员干部的衷心拥护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也坚定了县委继续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春节后,县委在公推公选乡镇长的基础上,对在年度考核中的先进乡镇,提拔重用了一批真抓实干、实绩突出的干部,优化了乡镇领导班子结构。下一步,县委将抓好县直和乡镇领导班子后续调整和配备。通过提拔重用、轮岗交流等手段,把政绩突出的干部安排到更加重要的岗位,把不同特点的干部调整到更加合适的岗位,把年轻优秀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增强领导班子的整体活力和战斗力。今后还将尝试按照有关规定吸收特别优秀的村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和机关事业单位,进一步充实乡镇干部队伍。不管以哪种方式来选人用人,都是为了让大家在工作中多比贡献、少比资历。二是加强干部教育和管理。继续采取学习培训、外出参观、挂职锻炼等方式,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的综合素质,着力打造能力过硬的干部队伍。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正确处理单位、个人之间的合作共事关系,及时解决影响班子整体合力的问题。着力打造团结和谐的干部队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抓好重点对象、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的监督,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着力打造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
三、优化政治生态,促进科学发展,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来保障
成绩是作风建设在工作中的最终体现。我县干部作风总体上在朝好的方向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方面的良好作风。一是树立了艰苦奋斗、知难而进的作风。在历史矛盾和现实困难相互交织的严峻形势下,迫切需要各级干部增强斗志、敢于攻坚,做到在大事面前不胆怯,在急事面前不慌乱,在难事面前不软弱。要继续发扬奋勇作战、连续作战、协同作战的拼搏精神,以必胜的姿态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做到关键时候能够冲得上、顶得住、拿得下。二树立了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作风。要始终把埋头苦干、是踏实干事作为一种品格来砥砺,决不能随着经历的增加而变疲、变油、变滑,不专心做事而热衷于哗众取宠、虚张声势。抓工作、促发展,要始终大力弘扬重实际、察实情、说实话、做实事、求实效的实干精神,真正把发展的要求体现在一件件实实在在的工作中。三树立了科学严谨、深入细致的作风。要以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态度来开展工作,决不能习惯于当甩手掌柜、搞遥控指挥。作风飘浮、方法简单不仅导致工作难以落实,而且往往还会把简单的事搞复杂,把好事办成坏事。在落实工作的过程中要重视细节、重视过程,讲究方法、讲究艺术,勤于沟通、勤于督促,把工作抓深、抓细、抓实,保证各项工作有效推进。四树立了顾全大局、令行禁止的作风。每一个单位、每一名干部都要始终做到与县委、县政府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自觉服从、服务于全县的发展大局。该承担的责任不能上推下卸,该坚持的立场不能摇摆不定,该答复的问题不能含糊其辞,切不可为追求部门乃至个人利益而置全局于不顾。县纪检监察机关加大典型案件查处力度,进一步净化发展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增强行政效能。
四、优化政治生态,促进科学发展,要以科学完善的制度来规范
关键词:生态;科学发展观;比较研究
Abstract:TherearemanyconsistentaswellasdifferentviewsbetweenecologicalMarxismand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Thispaperanalyzestheirconsistenciesanddifferencesfromthefollowingaspects:theideologicalbasis,essence,theoreticalcore,basicrequirement,andfundamentalapproach,andpointsoutthat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candrawlessonsfromtheecologicalMarxismsoastobetterservethesocialistconstruction.
Keywords:ecologicalMarxism;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comparativestudy
“生态”(EcologicalMarxism)一词来源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教授本•阿格尔。他在1979年《西方概论》中第一次运用了“生态”这个概念,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建立了与生态学之间的关联。生态是西方的最新流派之一,也是当今最有影响的十大流派中较为活跃的一派。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围绕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社会内部的“和解”两大主题,研究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人的解放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嬗变等问题,揭示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并通过重建马克思的生态唯物主义哲学,进行技术批判与消费主义文化和生存方式批判,探索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实现社会制度和道德价值观的双重变革,从而最终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化的,其中心问题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在于,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表面上看,生态与科学发展观并不基于相同的现实基础,产生的理论背景、发展脉络和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应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实际上两个理论体系之间,观点的契合是主要的,即使有些观点有明显的差异,却可以相互为用,并不矛盾。
一、思想基础的比较
生态,也称生态学的,其理论基础在于和生态学的有机融合。如生态的代表人物福斯特和佩珀所认为的那样,历史唯物主义内在地包含了生态学和生态思维方式。应该说,在马克思那里,生态思想并不具有重要的地位,他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谈论与生态问题息息相关的生产问题,却很少在纯粹意义上谈论生态问题。尽管如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是马克思有意还是无意的,他都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如“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批判了黑格尔关于人居于超自然的地位的观点,提出了‘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完整统一体’的思想,并指出‘自然是人类的生命,但不是生活的手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危机的必然联系以及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等问题上,‘生态学’与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1]。另外,生态继承了以作为理论基石的西方,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的批判传统,像莱斯和阿格尔就受到马尔库塞相当大的影响。只不过与他们的前辈相比,生态者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相对温和,也更富有建设性。
科学发展观则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及作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处处渗透着立场、观点和方法。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主要是基于中国化的,面对的现实是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与科学发展观对于关注的点不同,偏好的理论也不一样,面对的现实情况也有明显的差异。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二者都是以作为理论的来源和基础,都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开放性,掌握了活的灵魂。
二、第一要义的比较
生态代表人物之间的理论并没有太多联系,应该说,不能形成一个系统,但在第一要义上却是基本相同的。如阿格尔断言,“历史的变化已使原本马克思关于只属于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失去效用。今天,危机的趋势已经转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因此,当务之急是“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本质的见解出发,努力揭示生产、消费、人的需求和环境之间的关系”[2]。阿格尔转变了人们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看法,认为传统的经济危机已经转向了生态危机,因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原罪,即利用环境代价换取财富,已经导致了经济增长的瓶颈,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无限性和环境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果没有有效的措施缓解矛盾,那么经济增长就会停滞,甚至会倒退。可见,阿格尔关注的决不仅仅是对于资本主义危机的解释和分析,问题在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这说明,他始终是以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的,这是他逻辑分析的前提。高兹认为:“‘对我们的经济从产品设计到消费和物质的再循环进行生态学的重建,……对能源、化工、运输和农业进行生态学的重建,……技术上的发明不仅必须有助于生态学的重建和理性化,而且还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缩短劳动时间成为可能,把我们从异化劳动中解放出来。……使生产和利润最大化的经济标准服从于社会——生态标准’,走向基于自我约束、更节俭、生态上可持续消费模式的生态社会主义,达到真正的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的统一,实现生活得更好、劳动与消费更少的社会。”[3]高兹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归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明确了要在发展的基础上构建生态社会主义,发展是第一要义。从阿格尔和高兹的观点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出,生态学者无论给生态危机开出什么样的处方,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发展这个第一要义。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认为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由此可见二者之间观点的相似性。应该说,生态与科学发展观所提的“发展”概念并不完全等同,前者更多的是在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意义上使用,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的增长,当然这种增长不能以生态为代价;二是,正如高兹谈到的那样,发展不仅是经济理性的,还应该是价值理性的。总的说来,生态关注的比较多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建立在人的解放基础上的人与社会的关系调整,而较少涉及纯粹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所使用的“发展”,强调的是一种和谐,是建立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个层面基础之上的。与生态相比,概念的内涵扩大了;作为一个分析系统而言,也更加全面和完善。
三、理论核心的比较
“生态考察了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提出了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的论断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协调的问题,它研究的方向符合人类的健康发展趋势和美好愿景,它的研究目的是力图从制度层面探索生态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性,它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建立和发展,力图通过制度转变解决人与自然的对抗。”[4]由此可见,生态在谈及异化概念时,是以人为核心的,只有人才有异化;在谈及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时,将社会系统放在首位,因为只有以社会系统中的主体——人,作为分析的核心和逻辑的出发点,其他的分析才有意义,换句话说,此岸世界的真理探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而彼岸世界是遥不可及的;在趋势和目的方面,无论是通过制度还是其他手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都是为了人性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相比之下,科学发展观始终明确地将“以人为本”作为理论核心。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5]15从以上论述中可以明显看出,二者之间的观点趋同是主要的。当然,生态强调的“以人为本”,是从纯理性的角度说的,在他们的逻辑中,不分析人,其他的分析就抓不住重点,是徒劳的,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带有功利性质;另外,他们过多地强调人的解放与个性张扬,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维度,所以,很多时候不过是空批判而少建设,在很多方面往往容易被细节所迷惑,坠入就事论事和抓小放大的泥潭。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不仅源于对社会和自然规律的把握,还具有伦理层面的考虑。无论是依法治国还是以德治国,都是追求人之善,是人全面发展的应然。所以,生态与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在总体上是一致的,它们的差异只在于对人的伦理态度和侧重点上,而这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四、基本要求的比较
很明显,生态认为,仅仅局限于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是不够的。在高兹那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的物质丰富程度明显提高,社会地位有所改善,然而,这种改善不过是资本主义缓和阶级矛盾的一种手段。并且,无论资本主义采用什么方式给予无产阶级多少施舍,实质上,并不见得会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今日付出了一百万美元,是为了明日的一百亿美元。资本唯利是图的本性是不会泯灭的,相反,越是要提高资本主义的成本,资本主义就越是要加紧攫取,换取更多的财富。于是,自然成了牺牲品,这种牺牲到了一定程度,资本主义就会达到发展的极限,而出现衰退。所以,利润动机同生态环境相冲突是必然的,利润最大化驱使人们破坏生态环境,把降低成本看得比保护生态环境更加重要,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按照奥康纳的总结,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一切社会的发展,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结构及态势的“不平衡的和联合性的”发展过程。[6]奥康纳还指出,资本主义积累导致一定程度的生态危机,由生态危机可能会引发经济危机,同时生态危机所导致的环境运动有可能会加重经济危机的程度。总的来说,在生态者看来,资本主义的危机就是人、社会和自然失衡的危机,就是片面发展的结果,就是资本运行的现实性危机。根据反向调节的原则,可以明显地推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样是会被生态所认同的。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5]15-16应该说,在基本要求方面,如上述分析的那样,生态和科学发展观在基本观点上能够达成一致。然而前者强调的不过是“平衡”二字,即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就社会的复杂性而言,这种关系只是众多关系中的一种,所以分析的结果难免流于片面,或者不过是空洞的说教;后者则强调四位一体,即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由于科学发展观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思想的部分,在中国社会中能够寻找到现实基础,并为现实世界的革命化起到促进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所以,科学发展观的实际影响要远远大于生态的“乌托邦”,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五、根本方法的比较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5]16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强调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要求用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生态学者全方位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批判了以生产资料私有制、自然资源垄断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对自然界所进行的掠夺行为;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和异化消费;批判了资本主义等级森严的管理体制及其破碎的劳动分工;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及其生活方式。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批判纳入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视野之内,与资本主义制度紧密联系起来考察。”[7]由此可见,在方法论意义上,统筹兼顾是二者认可的。生态尽管没有明确提出统筹兼顾的思想,但是从其关注的对象,包括制度批判、等级批判、异化批判和工业文明批判等维度考察,它并没有刻意突出资本主义的某一个部分,而是更加突出几者之间的联系。再如,生态的代表人物克沃尔认为,要实现生态社会主义,在所有制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经济制度方面,要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在实现条件上,要像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全人类一起实现。从这里,生态的统筹兼顾思想也可见一斑。
虽然同样在方法论意义上坚持了统筹兼顾,所关注的视域却截然不同。科学发展观以中国的现实国情为基础,站在整体的高度审视各个部分的协调与平衡,是一种治国的理论。生态主要是从学理上进行探讨,因为其所秉承的法兰克福学派的传统,所以,在思想上侧重于批判,而建设性的东西受到限制。同时,由于生态的相关理论并没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机制,这样一来,无论其有多么丰富的思想,也不过是一种值得参考而不具有指导性的理论而已,当然也就不会像科学发展观一样,不断地在实践中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基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又为实践所检验,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的真理性价值也要大于生态。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生态作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派,其主流学者遍布在加拿大、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视野广阔,科研环境优越,尤其是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的理解和批判、对生态危机的本质分析等非常到位。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开放性的体系,与生态有较多的契合,这决定了科学发展观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吸收和借鉴生态的思想。在观点契合的方面,应该说生态在有的方面研究得更为细致,这与其血缘关系和研究传统等因素密不可分;在观点分离的方面,对于科学发展观而言,合理的可以借鉴,不合理的可以作为警示,两者之间并不是一种对立关系。
参考文献:
[1]曾文婷.“生态学”与[J].学术论坛,2005(10):34-37.
[2]阿格尔.西方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486.
[3]吴宁.高兹的生态学[J].研究,2006(8):99-104.
[4]唐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资本主义到生态社会主义——西方生态的启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报,2007(5):76-81.
[5].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布鲁纳说过:“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高中化学课堂中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思想观念、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是学生体验科学、理解科学本质、培养学生科学能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原生态的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选取一节参加全市高中化学活动的公开课――《金属晶体》为例,谈谈在体验式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背景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三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是在第三章第一节《晶体的常识》和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基础上认识金属晶体。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探究金属晶体4种基本堆积模型。
二、《金属晶体》案例(节选)
三、案例感悟
1. 创设体验环境,打开科学探究之门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当雄伟的义勇军进行曲响起的时候,同学们都站立起来,聚精会神的观看国庆阅兵式表演。学生们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老师的多媒体课件上来,积极快速的调整了情绪,尽快地进入到课堂气氛中。实践证明,只有当学习内容跟其形成、运用的社会和自然场景结合时,有意义学习才可能发生,所学的知识才容易迁移到其他知识中再应用。这样的声、像对学生有视觉的冲击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自然而然的产生“这与我们今天化学课要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呢?”这样的疑问,也就顺理成章地推开了科学探究的大门 。
2. 巧设体验问题,踏上科学探究之路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效的问题导入,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而问题的呈现采用多媒体动态的方式,使得学生的思维如同课件中的微观粒子一般,一直在跳跃着,碰撞着。带着一个个疑问,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动手实践,动脑思考,体验不断深入,问题不断升华。问题的设计也要体现由易到难的特点,让不同的学生体验到不一样的成功和快乐。教师在课堂中力求营造一种和谐的、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的体验环境来与学生进行互动,激励学生们积极交流和展示自己学习成果,唤醒学生们大胆质疑的勇气,鼓舞学生们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3. 组成体验团队,共解科学探究之谜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教师是科学探究的组织者,合理的指导和规范学生的探究方向,让学生独立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相结合,去解决疑难问题,以“引导―互动―探究”教学法来还原高中化学原生态的课堂。在这节课中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学生自制教具完美的结合是体验式教学得以实现的有效保证,在二维空间里微粒的排列由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到三维空间的排列时,老师将学生分组,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培养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在“交流成果”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在互动探究的过程中,大家思维相互碰撞,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4. 寻找确凿证据,体验科学探究之乐
寻求实证是科学过程中的重要特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要根据实证资料作出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通过证据的收集、从证据中提炼解释、将解释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系,可锻炼学生的推理及批判的思维能力,也使他们懂得科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工作以及如何通过探究发展并获得新知的。所以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我提出了铜晶体的晶胞是如何截取的问题,这个是课本上没有要求的内容,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很感兴趣,通过多媒体一步步的展示,学生开始有所了解,根据自制的模型再一步步的寻找证据,在寻找晶胞的过程中,课堂上一阵阵欢呼声:“找到了,找到了”,正是在最后的寻求实证中,学生们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快乐和科学探究的艰辛。
四、教学反思
原生态课堂是新课程理论基础中生命观、发展观和原生态观的教学论诠释,是对传统课堂的解构和合理性超越。高中化学的原生态课堂力求体现 “生本”的课堂、“情境”的课堂、“体验”的课堂、“合作”的课堂、“愉悦”的课堂,如何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化学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科学探究作为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与活动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学习和工作能力。所以在整个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指导、创设情境,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在愉悦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不断的合作探究,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让高中化学课堂回归原生态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 王磊主编.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科学技术;生态化城市建设;城市建设问题
随着人对自然改造能力的提升,对经济效益的需求也逐步增大,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歪曲,在这个阶段中,为了获得经济效益,技术开始各行其道,人们不断地发明各种新的技术,科学家们也埋头于科学的发现和技术的发明,新兴技术的出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并满足和不断膨胀了人的经济欲望,使其技术失去了自身发展的合理性,反而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科学技术带来的城市建设问题
(一)生态问题。科学技术的大量应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水平,但由于人类不合理地运用科学技术,导致了城市生态和环境的破坏,在我国很多城市,由于重工业的发展,使得城市的很多水源与大气层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其次,大规模的开垦和过度放牧造林与草区的破坏,也使得城市中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最后,大量资源的开采利用造成了资源短缺枯竭。科学技术违背规律的使用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资源的匮乏。
(二)社会问题。从社会的角度上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我们的农业总产值在世界名列前茅,综合国力也不断增强,但是,贫富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也随之而来,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育,经济利益间的冲突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此外,随着科学技术地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攀比享受风日益严重,这些问题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和能源的消耗,私家车的大量购买造成了一系列的交通堵塞问题,废弃物的排放影响着城市的空气质量。
(三)经济问题。经济的发展当然离不开资源和环境的支持,丰富的资源与和谐的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传统工业经济的发展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只看重科学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大量的环境问题,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的建设和资源之间的冲突极具爆发,从而带来了大量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平衡破坏等大量的问题,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了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实现科学技术的生态化转型,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来促进经济发展。
二、生态城市构建的措施
生态城市是环境优美,经济高效,生活舒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建设生态化城市,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到城市的发展,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城市的构建摆在突出位置。
(一)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在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力量,科学技术在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以及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等方面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其经济价值是十分明显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科学技术在促进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同时,必须使自己行动建立在对其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凡是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污染,社会异化,经济膨胀的技术,都是与生态化发展相违背的,城市生态发展需要选择适宜的技术,保证发展过程低污,低废,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逐步走上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之路,这是实现城市生态化的基础。
(二)坚持以人为本和利益公平化原则。城市是人类居住的场所,人类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生态化城市的发展需要满足人的需求,城市生态系统要求配置与实现体现以人为本和利益公平准则,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人对自然,空间,环境等各种资源的需求是城市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以满足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为基本目标,在城市中,公平不仅体现在获得生存与发展权利的平等性,享受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平等性,拥有公共资源的平等性,也体现在维持公共秩序与规则,保护公共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的平等性,甚至也应体现在共同承受压力,侵害和灾难的平等性。生态城市建设必须以限制少数人的恶欲为基本制约,不能让少数部分人享受城市的欢乐,而让大部分人来承担这种欢乐背后所带来的资源,环境和社会负担。
(三)倡导节约型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科学技术带来了丰富的物质文化成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社会中渐渐形成了一些不良的风气,很多人开始看重物质的享受,养成了攀比的生活作风,享受型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从而导致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因此,要建设生态城市就必须宣传和普及生态意识,树立人与人,人与环境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的消费方式,其次,生态化城市的建设还要加强城市资源和能源的节约, 通过适度提高能源价格,推广环保标准,发展公共交通,减少资源的空间运输跨度等方式减少城市对资源能源的消耗。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循环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发展,它是我国现阶段城市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的基本途径,循环经济置身于人,在自然和科学技术这个大范围中,要求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遵循的自然的客观规律,合理运用科学技术,在资源承受能力范围内发展经济,在考虑人自身发展的同时,不仅要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力,更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当中,我国相关部门也应借鉴国外发展循环经济成功经验,在建立完善循环经济发展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合本国,本地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使循环经济成为生态城市真正最有效的经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