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语言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差异 英汉语言 文化意识 影响
早在1904年Jespersen曾说:“Learning about the culture is the highest purpose of language learning.”英语教学,几乎是从第一天起就开始接触中西方两种交际文化差异这个难题。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人类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共性的东西,但也不可否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交际文化方面,中西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给我们学习与正确使用英语带来一定的困难。由于交际文化涉及面非常广,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让其更多地了解中西方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否则,我们的英语教学只能是对毫无意义的语言符号的教学。本文通过阐述外语教学中文化差异对语言的主要影响,分析了加强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文化背景的差异产生语言意义的差别
维果茨基(1978)曾提出过“文化工具盒”。他认为,孩子所获得的母语的概念和意义来源于他所属的文化。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语言意义的差别。比如说,我们把亚洲最发达的四个国家和地区称为“亚洲四小龙”,在英语中很多人会译成“four dragons of Asia”,这是由于不了解文化背景差异所造成的。在英美文化中,“龙”是一种带有迷信、宗教色彩的动物,甚至是带有消极意义的动物。虽然最近十几年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逐渐树立起自己的形象,西方社会逐渐了解了中国的“龙”文化,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仍然不能接受“dragon”的这种“positive”(正面的)形象。在英语里,“亚洲四小龙”的正确说法是“four tigers of Asia”。
2.中西方文化差异影响其风俗习惯并由此产生了不同的习语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还影响到了风俗习惯,尤其是在节日和宗教方面,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习语。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Spring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Easter,April Fools’ Day,Mother’s Day,Thanksgiving Day和Christmas Day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就可能招致“贪财”之嫌。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自古以来,中西方就存在着的不同,与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国家,人们信奉基督教,由此产生了很多相关习语: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d sends fortune to fools.(傻人有傻福);God is always on the side of the strongest battalions.(上帝总是站在实力雄厚的军队一边);Whom the gods love die young.(好人不长寿)。也有God damn you!(该死的!),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3.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内在感情上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一个事物会在我们的心里唤起相同或不同的表象,不论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往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感受同一事物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事物在具有不同文化意识的人的脑中所映射的表象也许是一致的,但对于其内涵意义,内在感情却是不同的。如“He is a wolf.”这个句子会使英美人理解成“他是个色狼。”,而中国人会想到“他豺狼成性。”,因为英美人所理解的“wolf”有“下流”等内涵意义,而中国人则偏重于“凶残”、“野蛮”这一类的内涵意义。英语国家的人在赞美一个事物美好时,如用“nice”则带有“女性”的特殊内涵的感彩,而用“good”则在内涵意义上是“中性”的,也就是不带文体和感彩,由于文化的不同,中国人对这两个词在内涵意义上的细微差别也许就不甚明了。
4.文化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禁忌语言
禁忌语和体态语言也属于交际文化范畴。我国电影的“金鸡奖”,先译成Golden Cock Prize,但“cock”一词除“公鸡”外,还有“雄性器官”的意思,在英语里属于禁忌语,后改译为Golden Rooster Prize。再比如,欧美人十分喜爱养狗,有狗户口、狗居室、狗罐头、狗洁身剂等。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不会离弃,更不会背叛,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之下,英语中的dog常用来指忠实的伙伴,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属于褒义词:jolly dog(快活的人),You dirty dog.(你这个坏小子,常带疼爱色彩,属褒义),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于危难,仗义勇为),top dog(当权者),a big dog(大亨)等。形容人“累极了”用dog-tired。而中国人对狗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常常带有厌恶的色彩,在汉语中属于贬义或禁忌语,如,“狗仗人势”、“狗血喷头”、“狗胆包天”、“狗急跳墙”、“狗苟蝇营”、“狗尾续貂”、“鸡鸣狗盗”等。
总之,人们常常借助于语言来表现某种文化,文化是一种“载体”,文化上的错误比语法上的错误后果更为严重,语法上的错误只要不影响表达,是可以忍受的,但是文化上的错误会给对方造成伤害,而对说话者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参考文献: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中西文化;手势语;目语;着装
【中图分类号】H01
Introducti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refers to all of the ways of communication except for the languag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like our verbal language, is also a part of our culture.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take the following as example: gesture language, eye contact, dressing. Different cultures have different ways of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in different cultures, the sam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may not have the same meaning.
I. Gesture language
Ha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dy. While gesture language, by which people usually express themselv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nonverbal language. The same gesture in different cultures may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or even the opposite meanings.
In China, the thumb up means “good”, while the little finger means “bad” or “poor”. It embodies the Chinese culture of respect for seniority. In USA, the thumb up means asking for a lift, while the thumb down means “bad”. Circling the temple by using the finger means using brain in China, while in America it means being crazy.
II. Eye contact
One could draw up quite a list of “rules” about eye contact in Chinese culture and in Western culture: to look or not to look; when to look and how long to look; who to look at and who not to look at.
When people are talking with each other, they need more eye contact in western countries. For them eye contact means politeness, respect and trust. So the time for eye contact is longer and more often for western people to communicate than that for Chinese. Because western people think the lack of eye contact means the lack of honesty or bashfulness. In China, people avoid staring at others just because of politeness, respect or obedience. Therefore, if we Chinese give less eye contact than western people, they will think we are look down upon them and feel angry; we Chinese, especially young female, may consider they are impolite by staring.
III. Dressing
In modern society, dressing symbolizes social status, or occupation. The people who are dressed formally show more prestige.
In western, the requirement for dressing in invitations is usually printed in the lower right corner. If writing WHITE TIE, men should dress in formal dress or Tuxedo, with stiff collar shirt and white tie; Women should be in long dress with bare shoulders and back. If writing Lounge suit, male guests need to wear a suit and tie, and there is no strictly requirements for color. Female guests may wear a dress or skirt. If writing Dress informal, people often are dressed more casually. While Chinese have no such detailed requirements.
Conclusion
In conclusi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s one of the communication way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assisting language communication.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e should know more about the differences and the conflicts of different cultures, treat them correctly, respect other’s cultures and communicate equally. Only by this way can we communicate easily and well with others who ar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9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王福祥、吴汗樱,《文化与语言》,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胡文仲、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孟小云译,《体态与交际》,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
[7]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8]毕继万译,《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的对比》,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关键词】东方体育文化;西方体育文化;促进;发展
文化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注定是多边的、动态的,文化将会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同步进行,体育文化作为文化中的最古老的分支也必然会受全球化浪潮的影响。未来的体育文化走向何方,已经成为广大体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之一,东西方文化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和各自的文化前景不同就有了各自鲜明的特点,体育文化也不例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各种文化也在相互碰撞、交融,东西方体育文化也会相互影响、促进和发展。
一、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哲学追溯
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作为主体文化,经过潜移默化的长期历史过程,由思维模式积淀和演化为一种主要的文化心理结构,对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至于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样,对中国体育的发展与演化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和塑造力。儒家文化属于伦理文化,不论先秦儒家,还是两汉儒学、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其基本价值在于伦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把道德教化置于首位,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体育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注重人伦道德,其发展无疑会相对地集中于道德的方向。道家主张各安天命、无为而治,追求一种自然的人格,它主要强调自然养生观。佛家文化则是中国化了的外来文化,主张世俗的超脱,提倡目空万世,追求心空万物的超然人格,认为万物的运动都有轮回,把追求内部世界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统一,个人身心平衡及整个环境的平衡看作是进入自由世界。而好动、勇于冒险、乐于求知代表着西方哲学的根基。雅利安民族开放精神的传统早在古希腊雅典时代便已初步形成,而且整个欧洲的文化一开始便是从至少两个以上的古代文化摇篮的交互影响中产生的。古希腊人是人类求知原精神的发源地,这种原精神具有天蓝的色彩——开放、冷静、自由、自然……欧洲文化一开始就接受了信仰的精神原则与求知的精神原则双重精神的根苗或传统。因此西方文化的精神色彩是红色与蓝色的混合——紫色。欧洲文化的开放、自由及对宗教的信仰也决定了西方传统体育的开放、竞争和一些宗教的色彩。
二、奥林匹克运动与中西方体育文化的联系
奥林匹克文化与其他体育文化相比是一种强势文化,处于统治地位,它主要体现在人本内涵、市场内涵与和平发展的内涵,一直致力于世界的和平、民主、进步、团结、友谊等共同理想中。在体育产业这一新兴的朝阳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重要的它是全人类和平发展的宝贵财富。
1840年以前,清政府一向把自己看成是“中央之国”,满足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同时受到儒、道、释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一直是修身养性、谦让内敛、自娱自乐。这种传统的体育文化很少涉足竞技、对抗和交流,就导致了我国的竞技体育曾一度落后世界各国。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我国的体育也逐步与世界接轨,参与世界体育的竞争并逐步发展起来,同时学校体育、大众体育也得到了很大的促进和发展,更高、更快、更强和健康、和平、发展就形成了我国新的体育内涵的体育文化。真正促使西方体育文化的形成还要归功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崛起,奥林匹克运动本身就是精神与文化的融合。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古希腊,兴起于现代,是“14世纪以来勃然而起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三大资产阶级思想的文化运动巨大影响的产物”。所以从某种意义是说,奥林匹克运动更多体现了西方体育文化。西方体育最大的特点是规则明确、公平竞争、评价准确,被誉为“物理体育”,同时它还具有很大的群体性和娱乐性。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团队精神和娱乐休闲的特点。
三、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相互影响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西方体育也开始了在中国本土化的全球化之旅,从体育运动项目到体育文化、价值观都在逐步影响我国的体育发展。我国在器物层面消化良好,多处达到世界一流甚至把一些奥林匹克运动项目搞得普及程度颇高,如乒乓球就被誉为“国球”,极大的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在文化价值方面西方体育那种勇往直前、展现自我和创新发展的特点也在不断地刺激和影响着东方人的体育观。
在价值观方面东方人历来讲究“义”大于“利”,或许这正是东方的先哲们苦苦追求的“君子行径”。当在“义”与“利”之间需要做出抉择时,“义”的分量或许要远远大于“利”,也正是这样养成了东方要“彬彬有礼”的品性。这似乎与注重彰显自我的西方体育文化格格不入,然而“存在即意味着合理”,西方体育文化在这个方面已经在接受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美国游泳天才菲尔普斯放弃了自己改写历史的辉煌时刻,让从未圆过奥运金牌梦的队友梦想成真就是这一精神的最好体现。
从“周易”到“八卦”,从“太极”到“五禽戏”,东方人讲究“天人合一”发挥得淋漓尽致。自20世纪40年代以后,西方体育开始了一次意义深远的“范式的转折”,科学界、社会界对于古老东方的“天人合一”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哈肯的协同论……这些理论在逐渐被西方世界认可的同时,也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着体育领域,人们在选择体育运动时不再一味追求“高”、“难”、“新”,而是更热衷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培育信仰体系多样性,构建新型的体育文化
翻开我们民族的辞典,到处可以看到知足常乐、能忍自安、无为人先、不耻人后、吃亏是福、难得糊涂、逆来顺受等词语。这种蔑视竞争意识、压抑冒险热情的文化氛围,不仅使民族的体育事业难以腾飞,而且给整个民族的发展也带来了深深的惰性,使我们缺乏西方民族那种能动地变革现实生活的感性冲动,缺乏那种将自我在对立面上,以人的血肉之躯与物质世界抗衡的勇气,缺乏求新的渴望与冒险的热情,而总是陶醉在所谓“宁静以致远”、“以不变应万变”的格言之中。
民族与世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层面。从这个角度看,不论是认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性,还是认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世界性,都离不开世界做参照。同样,不论是发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性,还是发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世界性,都需要世界做舞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而不是“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也不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可以说,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导的现代体育文化并不是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唯一模式。
关键词:中西文化;语言策略;习语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186-02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一个国家的语言可以折射出这个国家所特有的文化,而其特有的文化又对语言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习语即习惯用语,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人们通过长时间地使用语言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句子[1]。这些语言一般结构严谨,含义精辟,表达生动。因此,习语可以说是语言的精华,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
一、中西文化差异对习语的影响
习语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当中形成的固定表达方式,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气息,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习语的文化内涵丰富,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指的是人们在所处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中所形成的特定文化。地域文化的差异具体反映在语言上也有所不同。例如,在汉语中经常使用竹子来比喻大量新生事物的涌现,比如“雨后春笋”。而英国受地理环境影响盛产蘑菇,所以在英语表达中经常使用“mushroom(蘑菇)”,如“mushroom town(新兴城市)”。英国地处北温带,依山傍海,所以在语言表达中有很多与水有关的习语,比如“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s weak as water(弱不禁风)”。
(二)中西差异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道教、佛教、儒教三大宗教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基督教在西方国家也有着最广泛的支持者。宗教及有关知识经常出现在不同的文化中,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因此,的差异在习语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国家大多信奉基督教,God(上帝)被看做是至高无上的。因而英语成语中有许多与“God”有关的成语,比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god bless me(上天保佑我)”。同时,也有许多习语出自被奉为西方文化经典的《圣经》,比如“finger on the wall(不祥之兆)”。
(三)中西习俗文化差异
风俗习惯是各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习俗文化的差异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言表达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一点在两种语言的习语上有较多的反映。与颜色相关的习语能非常明确地显示出中西方习俗文化的不同。中国人喜欢红色,认为红色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代表喜庆。因此与“红”有关的习语经常具有鲜明的积极意义,比如“满堂红”。而在英语中的“red”则为贬义词,多与灾难有关,比如“redlight(危险信号)”。另外,在动物的表达上,中英习语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龙象征吉祥,代表权威和高贵。因此,汉语中与龙有关的习语多为褒义,如“龙腾虎跃”。但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凶残肆虐的怪物,是邪恶的象征,因此“a dragon”用来形容那些飞扬跋扈的人。
二、英汉语言表达结构比较
英汉两种语言习语在文本结构和意义搭配上均存有异同现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结构相似,意义相似
由于处于东西方文化中的人的生存环境大体相同,并且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相同居多,使得在语言表达上也存在很多共同的现象。大多数习语的语言形式大抵相同,其中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比如:“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此英语习语表达可以找到十分相配的中文习语搭配“血浓于水”。而“gentlemen’s agreement”的中文习语搭配为“君子协定”。由此可以看出,这两组中英习语具有共同的句子结构和内在意义。
(二)结构不同,意义相似
虽然东西方人居住的大环境相同,但是具体的生存环境、文化背景的不同致使在语言表达上还是各有差异,每一种语言遵循着自己独特的一套表达结构。因此,就产生了形式不同但意义相同的习语。
(三)结构不同,意义不同
此类情况尤为特殊。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文本结构和文化上存在着差异,有些习语从结构和意义上都完全不同,这就使得单从句子结构上看很难找到合适的翻译习语。例如,“strange bed fellows”相对应的中文习语为“萍水相逢”。又如“it is a Greek gift to you”中文译文不是“你有一个希腊礼物”,而是“图谋不轨”的意思。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此类中英文习语,在结构上相差甚远,在意义上更是大相径庭。
三、翻译方法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早期将翻译定义为,翻译就是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言的信息[2]。我国翻译家严复提出“信、达、雅”翻译原则。“信”就是忠于原文,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达”即为通顺、简练。“雅”具有“美好”之意,即在翻译中要对译文的表达赋予美感,极尽雅言。尽管中外翻译家对翻译原则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但是均遵循同样的翻译原则基础。简单地说,翻译的原则主张忠实准确地再现原文的写作风貌。在语义方面要忠实于原文,其中包括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同时,在译文中还要准确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修辞特点和意境效果。英汉习语翻译通常可采用以下三种翻译方法:直译法,意译法及替代法。
(一)直译法
直译是指当原语与汉语在词汇、语法结构以及修辞手法方面几乎相同时,在翻译中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并且保留原文的感彩及修辞风格。因此,直译方法可以在不违背语言规则的情况下,在遵循与原语言相同的语言结构同时,译文也保留了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以及所传达的文化信息。本文第二部分第(一)点所提到的拥有结构相似、意义相似的习语通常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
通过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直译即对原习语逐字逐句地进行字面翻译,通过此翻译方法便可轻松地使译文习语不仅能够再现原文的意义和语言形式,还能保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和独特的表达手法。然而在直译某些习语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些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地方色彩和典故的习语,直译时需要加上注释才能把原意表达好。
(二)意译法
然而某些习语在语言形式方面或者受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在翻译时简单的直译无法保留原习语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有时需要使用意译法进行翻译。所谓的意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舍弃原习语的形式,结合上下文根据需要灵活地表达原习语的深层含义。因此,意译法更适用于本文第二部分第(二)点所提出的结构不同、意义相同的习语类型。例如:“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你以为我是好欺骗的吗?”如果按照直译方法的话,此译文应为“在我的眼里你看到绿色了吗”。很显然,虽然保留了原习语结构形式,但是实际意义却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按照此译文读者肯定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情况跳出此习语结构对语义的限制,通过使用其他的语言结构将内在含义重新表达出来,即“你以为我是好欺骗的吗?”而在一些情况下,有些习语在翻译时由于不宜保留原语的字面结构,可根据实际意义,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译出隐含意义。另外,有时一些习语有深厚的民族色彩,在比喻部分中通常含地名、典故等,单纯的直译会使不了解文化背景的人很难了解它的含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更要超越结构对语义传递的限制对喻义进行意译。然而和直译法一样,在某些时候读者无法理解意译法所翻译出的译文,因此在此情况下,最好使用注释提供相关背景知识来帮助读者对原文进行理解。
由此可见,在某些条件下,有些习语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相差甚远,意译法可以打破原文的语言结构,通过恰当的词语将习语所传递的真实信息表达出来。
(三)替代法
在翻译习语时,无论习语是结构相同、意义相同或是结构不同、意义相同,均可以间接或直接地找到相对应的翻译方法进行正常的遵循书面的翻译。然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基本词汇、文化习俗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简单的直译或者意译很难将原习语所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建议使用替代法来解决翻译某些习语所遇到的问题。所谓“替代法”即将原习语进行归纳演绎,直接借用目标语言中具有相似文化内涵和交际意义的常用习语作为习语翻译,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结论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在不同民族中其文化也各不相同。这种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反映在语言层面上。而习语作为语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形象生动、言简意赅,被看做是民族文化在语言上的沉淀。由于习语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宗教等因素,所以在翻译习语时要充分考虑各种文化因素对习语构成的影响。在尊重本义的同时,更要挖掘出其引申含义,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信息传递,由此,译者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与技巧来达到这一目的。在忠于原意的基本条件下,还要使译文保留原有的写作与表达风格,这对译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译者不但要具有相当深厚的语言功底,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更要对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有着相当的积累。
参考文献:
[1]徐美珍.试论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12):132.
[2]耿小超.从翻译角度论中西文化差异[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8,(2):58.
[3]陈光祥.可译性与可译度[J].外语研究,2003,(2):58-60.
一、在词汇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
英语词汇,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础。为了走出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困境,教师可以从词汇教学入手。让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词汇,掌握与该词汇相关的文化内涵。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词汇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效率。
例如,在高中英语教材中,很多英语单词及短语都有其来源和典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因此,学生对其含义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的认识。如:He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这句话蕴含eat no fish和play the game两个短语。从字面上看这两句话非常简单。但是,直译出来意思却相当不明确。第一句直译是:他可以依靠。第二句直译出来是:他不吃鱼但是他玩游戏。学生通过直译很难理解其含义。根据这一情况,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短语相关的文化知识,如eat on fish是曾经英语伊丽莎白女皇时代,耶稣教徒为表示对英政府的忠诚,拒绝罗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吃鱼的习惯,因此eat on fish又表示“忠诚”的意思。而play the game表示“公平对待”“为人正直”的意思,与play pair是同义词。这时学生能很容易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他很忠诚且为人正直,值得依靠)。但是,教师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这两个短语的意思,学生可能很容易忘记。而教师通过这种为学生讲解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方式为学生讲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知识并且记忆深刻。
二、在阅读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
阅读中蕴含着大量的英语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通过阅读从文本中获取所需信息。因此,在高中英语文化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树立文化意识,让学生通过英语阅读获取新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英语理解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到高中英语必修三Healthy eating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预习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查阅相关的资料分析中西饮食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英语课堂上做出总结等。通过让学生查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教学内容的适当延伸,让学生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促进并提升学生的英语课堂学习效率。与此同时,教师应注意教学生一些英语阅读的方法和技能。如通过略读、跳读等提高阅读速度;通过关键词推断句子内容;通过主题句了解文章大意等。让学生在了解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另外,除课文阅读外,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对英语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获取信息、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三、在口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可以自由地用英语进行交流。而部分高中学校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重视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很少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