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急救处理方法

幼儿急救处理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急救处理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急救处理方法

幼儿急救处理方法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61-01

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1],其高热时,小儿容易出现惊厥,表现为突然出现全身或局部肌肉强直或阵发性抽搐,可伴有意识丧失,双眼上翻,牙关紧闭,呼吸不规则,口唇紫绀,面色苍白,持续数秒至数分钟缓解[2],一般不超过15分钟,若处理不当,抽搐时间长脑缺氧过久,则可引起脑损伤,智力障碍等后遗症,因此控制抽搐的同时并尽快恢复患儿的缺氧症状是急救关键[3]。高热惊厥多发生于6个月至3岁之间的婴幼儿,往往是婴幼儿在就诊或输液过程中出现抽搐后在门诊急救室抢救[4],笔者选取30例高热惊厥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急救护理,观察组肩部垫高联合面罩吸氧,对照组平卧位联合面罩吸氧,对两组进行观察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门诊就诊或输液过程中出现抽搐抢救的30例高热惊厥婴幼儿,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7个月~3岁,平均年龄为(2.06±1.48)岁。对照组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6个月~3岁,平均年龄为(2.16±1.66)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急救护理,具体方法为:①取患儿平卧位,保持头偏向一侧,根据患儿的年龄给予面罩氧气吸入2~4L/min,松解衣领,及时清除患儿口鼻腔呕吐物和分泌物,防止舌后坠,保持呼吸道通畅。②要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同时遵医嘱给予镇静止惊对症支持治疗,准备好急救物品,如开口器,吸痰器和气管插管用物,同时观察用药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等。③预防外伤,将柔软棉物放在患儿手中和腋下,防止皮肤摩擦受损,已出牙患儿上下臼齿间垫牙垫,床边放置床挡,防止坠床。同时避免各种刺激,保持患儿安静。④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和瞳孔的变化,高热患儿及时遵医嘱予药物降温或物理降温。

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常规急救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肩部垫高处理,主要方法是根据患儿的年龄大小取包布叠成长宽约为15~20cm×8~10cm、厚3~5cm的方块布,将叠好的方块布垫于小儿肩部,取后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可以使患儿气道充分打开,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根据患儿的年龄给予面罩氧气吸入2~4L/min,待患儿抽搐缓解,神志清醒,面色红润时可取掉肩部垫布,取舒适即可。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的抽搐持续时间、抽搐时的血氧饱和度以及患儿分别在抽搐后第2分钟与在第5分钟的平卧位血氧饱和度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抽搐持续时间、抽搐时的血氧饱和度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儿的抽搐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的抽搐持续时间,观察组患儿抽搐时的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抽搐时的血氧饱和度(P

2.2两组抽搐后第2分钟与在第5分钟的血氧饱和度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儿在抽搐后第2分钟的血氧饱和度明显比对照组患儿的血氧饱和度高,观察组患儿在抽搐后第5分钟的血氧饱和度明显比对照组患儿的血氧饱和度高(P

幼儿急救处理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重症肺炎;肝素钠;酚妥拉明;婴幼儿

婴幼儿重症肺炎是儿科常见危重症之一,也是婴幼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除呼吸系统病变外,尚有循环、消化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合并症,出现缺氧、小动脉痉挛、微循环障碍。因此早期用药改善动脉痉挛、微循环和肺部通气功能,对防止重症肺炎的发展及降低病死率有重要作用。本资料应用小剂量肝素钠及酚妥拉明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 2005年3月至2009年8月在我科确诊的婴幼儿重症肺炎127例,全部符合第十届全国小儿急救医学研讨会制订的标准[1]。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63例,其中男43例,女20例;年龄:1岁48例,1~2岁15例;对照组64例,其中男41例,女23例;年龄:1岁49例,1~2岁1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并发症及症状、体征相同,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①对照组: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病毒唑等抗感染及吸氧、镇静、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强心、利尿等对症治疗;②治疗组:在与对照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加用肝素钠10 U/kg,皮下注射,6 h/次;酚妥拉明,0.5~1.0 mg/(kg•次),加入5%葡萄糖10~20 ml静脉滴注,20~30 min滴完,2~3次/d。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各项观察项目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多项疗效评价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治疗组咳嗽、呼吸困难、肺部音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日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各项观察项目比较(n,x±s)

组别例数咳嗽 呼吸困难 肺部音平均住院日

观察组635.78±1.57 1.96±1.12 4.67±2.927.56±2.57

对照级646.95±1.93 2.53±1.55 5.83±3.288.95±2.81

t值 3.742.372.10 2.91

P

注:咳嗽、呼吸困难、肺部音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日(x±s)d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疗效效果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显效有效放弃治疗及死亡总有效率(%)

观察组63 42174 59(93.65)

对照组64 29221351(79.69)

作者单位:535000广西钦州妇幼保健院儿科

3 讨论

婴幼儿重症肺炎是由各种致病原引起肺部炎症外,同时还有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及机体的微血管内皮损伤,炎性介质如内皮素、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素A2及组织胺等释放,引起肺小动脉痉挛及微循环障碍、血小板聚集、血液黏稠度异常和微血管血栓形成,导致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肠麻痹及肝肾损害等多脏器衰竭。血浆内皮素水平明显增高引起血管内皮广泛受损,内皮下胶原纤维暴露,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形成血栓,阻塞微血管,使微循环障碍加重,导致DIC的发生。婴幼儿重症肺炎的DIC发生率为39.2%[2]。

本观察组运用肝素钠皮下注射联合酚妥拉明静脉滴注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与对照组相比能缩短患儿的咳嗽、呼吸困难、肺部音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日,疗效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肝素钠联合酚妥拉明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能更好改善全身微循环障碍、防治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缓解症状,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急救学组.第4届全国小儿急救医学研讨会纪要.中华儿科杂志,1995,33(6):371.

[2] 郭锐,魏春玲,祁正庆.婴幼儿重症肺炎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58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5;13(3)∶163.

幼儿急救处理方法范文第3篇

头部受到强烈撞击发生昏迷时,正确的急救措施是挽救受伤儿童生命的重要保证,因此,应该采取下列急救手段。

急救措施

1 采用容易呼吸的。先仰卧,使下颌向上扬起,让气管扩张、气道通畅;再将脸偏向一侧,除去呕吐物,以免阻塞喉咙。避免移动身体,使其就地平躺。一般不要随便移动头部和颈部,若必须移动时,一定要几个人同时抬起患儿,轻抬轻放,千万小心。

2 止血。伤口有出血时,用消毒纱布或干净的布块压迫止血。鼻和耳朵出血,不要用填塞东西的方法来止血,只要擦去血液即可。

3 使身体保持温暖。出血较多时,身体会特别冷;所以要加盖毛毯、被子等物品,使身体保持温暖。

4 给予安慰。对于意识清醒的受伤儿童,可以用“不要紧”、“没关系”的语言安慰他。但不能摇晃和吵闹,要保持安静。

幼儿吃错药的急救措施

小孩吃错药的原因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老师或家长粗心大意或忙碌中拿错了药;另一种是孩子自己随便拿药吃所造成的。

某些药品的副作用(或毒性)较小,如维生素之类,即使是吃错了或多吃了l~2片,一般问题也不大。而有的药物则副作用及毒性都较大,而且有一定的剂量限制,如安眠药及某些解痉药,像阿托品、颠茄合剂以及退热镇痛药品等,多吃了会使孩子陷入昏睡、昏迷、心跳剧烈加快(或减慢),甚至导致休克,造成危险。另外,一般外用药品大多具有毒性及腐蚀性,如果吃错了应赶紧处理。

急救措施

1 当确实了解孩子吃错了药,在送医院抢救之前,应先作初步处理。可用手指刺激咽部,使药物被呕吐出来,然后再抓紧时间送医院进行观察抢救。

2 如小孩误把碘酒当作咳嗽药水喝下去,应赶紧给孩子喝米汤、面糊等淀粉类流质,以防止人体对碘的吸收;错喝了癣药水、止痒药水、驱蚊药水,应立即让孩子尽量多喝浓茶水,因茶叶中含有鞣酸,具有沉淀及解毒作用。

如果发现孩子已经吃错了药,首先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要斥责恐吓,否则孩子光哭闹,不但说不清真情,还会拖延时间,使药物更快吸收,增加急救的麻烦。应采取安慰的态度,耐心地询问情况,以便对症处理。

小儿惊厥急救措施

小儿惊厥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发热惊厥,往往是细菌或病毒感染所引起,如脑膜炎、脑脓肿、扁桃体炎、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和菌痢等;另一类为无热惊厥,常发生在一些非感染疾病,如颅内出血、脑水肿、癫痫、脑发育不全、脑积水、小头畸形,以及营养障碍、代谢紊乱(如低钙惊厥)、低血糖症、食物中毒、药物中毒及某些农药中毒等等。

急救措施

1 小儿发生惊厥,也就是痉挛时,家长首先要镇静。不要大声哭叫或摇动小儿,也不要喂水,更不要给孩子吃药。要让患儿安静平卧,头向一侧,衣领松开。用柔软洁净的布包着竹筷放在上下牙齿间,以防痉挛时咬伤舌头。在家里可用指甲掐入中穴止痉。

2 如有高热,可在患儿的前额上放一块冷湿的毛巾,经常更换冷敷。也可用30%~50%的酒精擦浴腋下、后背、头颈、等部位2~3遍。

3 如果采取以下处理,痉挛仅不能平息,以至引起呼吸停止,则马上进行人工呼吸,然后立即送医院诊治,切勿延误。

注意事项

1 高热是引起小儿惊厥最常见的原因,多见于6个月~3岁的小儿,6岁后罕见。

2 痉挛平息后也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去医院检查。

小贴士

异物跑进耳内

小朋友最常放进耳朵内的东西包括:小珠子、小蜡笔及积木中的小零件,偶尔也会因昆虫飞进耳朵中,或在清洁耳朵之后把棉花球留在耳朵内。异物留在耳朵内会造成暂时性的耳聋和感染,有时甚至会伤及耳膜。

处理方法:如果有昆虫跑进宝宝的耳朵里,可让他躺下,有虫的耳朵朝上,用温水倒入耳朵中,然后虫子就会被冲出。至于其他的异物则需要医生来处理,如果您试着自行取出的话,可能会造成更多的伤害。医生可将异物取出,并同时治疗感染或伤口。

要多关注小班的小朋友,不要让他玩有小零件的玩具,便可避免异物塞入耳朵中。

异物跑进鼻子内

趁老师不注意时候,小朋友可能会将某些东西塞到鼻子里。他会一直喊痛,有时过了好几天才会有明显的症状。小孩子的鼻子可能会流出含血丝的分泌物,他可能会呼吸困难,鼻梁周围可能会肿大、发炎且有淤血。异物跑进鼻子内通常不太严重,但由于孩子可能将这些东西吸入支气管,因此需要立即送医院处理。

处理方法:不要试着将异物取出,因为这样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伤害,或把异物推得更深。让孩子保持冷静,用嘴呼吸,并立即送到医院。医生会使用止血钳将异物取出。如果孩子年纪很小的话,事先可能需要进行全身麻醉。

拉链夹住

幼儿急救处理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婴幼儿; 高热; 抽搐; 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4-0100-02

doi:10.14033/ki.cfmr.2015.14.050

高热抽搐是婴幼儿常见急症,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全身或局部肌群强直性和痉挛性收缩。同时患儿还可出现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此病发病急,由于婴幼儿无法通过语言表述病情,故给救治带来困难,若急救不及时,可导致严重后遗症,甚至导致患儿死亡[1]。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3例高热抽搐患儿采用急救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2月-2013年7月收治的高热抽搐患儿86例,所有患儿均出现面色苍白、双眼斜视、神志不清、口唇发绀、四肢肌张力增高、上肢及手指、脚趾抽动及咽喉部有明显痰鸣音等症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43例患儿中,男22例,女21例;年龄6个月~3岁,平均(1.7±1.1)岁;其中39 ℃以下10例,39 ℃~40 ℃29例,40 ℃以上4例;疾病类型:肺炎8例,上呼吸道感染34例,中毒性痢疾1例;对照组43例患儿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7个月~3岁,平均(1.8±1.2)岁,其中39 ℃以下11例,39 ℃~40 ℃29例,40℃以上3例;疾病类型:肺炎7例,上呼吸道感染35例,中毒性痢疾1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及体温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观察组急救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1)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高热抽搐的急救护理流程,提高应变能力。由于高热抽搐患者大多发病较急,且病情危急,家属一般内心恐惧、焦虑,护理人员此时是家属的希望寄托,因此护理人员在急救患儿时,必须做到不慌不忙,有计划有条理地做好各项抢救工作。(2)高热抽搐患儿常出现呼吸困难症状,患儿入院后应立即安置在抢救室,并让患儿平卧,将头偏向一侧,用开口器将患儿口扩开,观察有无呕吐物,及时清除呕吐物,并将患儿鼻腔内分泌物清除干净,必要时给予负压吸痰,吸痰动作要轻柔。高热抽搐患儿若出现牙关紧闭,应托住患儿下颌,防止舌后坠阻塞呼吸道引起呼吸困难。(3)高热抽搐患儿脑耗氧量增加,患儿极易出现脑缺氧,应给予患儿高流量氧气吸入,1岁内患儿氧流量为2 L/min,2~3岁患儿氧流量为2~3 L/min。(4)给予患儿降温护理,保持病房内温度和湿度适宜,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给予患儿头额部冰枕、冰敷,使头部温度迅速降低,使脑组织代谢降低,减少脑部耗氧量。也可采用温水擦浴、冰冻输液等物理降温方式。降温过程中观察患儿体温变化,并做好记录,并给患儿多喂水,防止因出汗过多引起患儿虚脱。(5)若患儿抽搐时间较长,且发作频繁,应警惕是否出现脑水肿,若患儿出现收缩压增高,且脉率变慢,呼吸不规则且节奏缓慢,瞳孔散大,此类症状提示为颅内压增高,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6)保持患者皮肤清洁,高热抽搐患儿常出汗较多,且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要及时清洁皮肤,更换衣物,护理时动作要尽量轻柔,使患者处于相对安静的环境中。(7)患儿抽搐发作时禁止饮食,抽搐停止后可给予患儿饮料、热牛奶等流质食物。同时,需派专人看护,将床栏拉起,避免患儿坠床及其他意外事故的发生。(8)给予地西泮0.1~0.3 mg/kg缓慢静脉注射,用于镇静止惊,也可给予苯巴比妥钠10 mg/kg缓慢静脉注射,还可采用安定注射液加入5 ml生理盐水中稀释后保留灌肠。镇静、解痉药物使用后要密切观察用药后的患儿反应,并观察患儿有无昏睡、嗜睡等症状,记录患儿的抽搐发作时间、间隔时间及精神状态,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主治医师。(9)患儿出现高热抽搐时,家长会出现恐惧、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与患儿家属及时沟通,做好解释工作,并关心体贴患儿,让家长安心放心,取得家长的信任,使家长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促进患儿及早康复。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儿护理后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并制定满意度调查表,包括对护理人员及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统计患儿家属满意度。疗效判定标准具体如下,(1)显效:急救后患儿抽搐于5 min内停止,30 min内体温恢复正常;(2)有效:患儿抽搐于15 min内停止,1 h内体温恢复正常;(3)无效:患儿抽搐于15 min后未停止,1 h后体温仍无下降甚至病情恶化[3]。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临床疗效比较

经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总有效率9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467,P=0.03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护理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总有效率(%)

观察组(n=43) 37 5 1 97.7

对照组(n=43) 32 3 8 81.4

字2值 4.467

P值 0.035

2.2 两组住院时间及患儿家长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护理后患儿家长满意度为9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婴幼儿由于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故即使较轻的刺激也可导致大脑皮层强烈的兴奋,神经细胞可突然异常、大量发电最终导致惊厥抽搐[2]。临床中引起婴幼儿抽搐的因素很多,主要有:(1)颅内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2)颅内癫痫引起的非感染性疾病。相关研究表明,单纯由于高热引起的抽搐,患儿大多抽搐持续时间较短,且患儿清醒较快,清醒后机体无其他变化,一般预后较好。而复杂型高热抽搐惊厥一般持续时间较长,每日发作1次以上,发作后患儿清醒缓慢,一般预后较差[3]。

高热抽搐可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严重时对患儿脑部造成不可逆损害。长时间的抽搐惊厥,患儿脑部出现缺氧症状,易发生脑水肿,造成脑部组织坏死,使脑功能出现障碍,甚至引起患儿窒息死亡[4]。婴幼儿作为一群特殊群体,因无语言表达能力,故抽搐发生时需及早给予救治,及时有效急救对于减轻患儿脑损害有重大意义[5]。高热抽搐患儿由于气道不顺、喉肌痉挛,易导致呼吸不畅、呼吸障碍等,加上呼吸道内分泌物的增多,加重患儿的呼吸困难,故对呼吸道的清洁显得尤为必要。对患儿进行吸氧护理,可改善脑内细胞的缺氧状况,有效避免因缺氧导致脑损伤的发生。高热抽搐患儿一般体温均超过38 ℃,高热可导致机体各系统功能出现代谢障碍,有效的降温措施是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手段,而物理降温是首选方法。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需严密观察患儿各项指标,如呼吸频率、面色、血氧饱和度等,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同时对患儿家长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宣传,可有效减少因惊厥抽搐造成的继发损害[6]。

本研究对高热抽搐婴幼儿采用急救护理措施,护理后显效37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7%,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护理后显效32例,有效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由此可见,及时、准确、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是提高婴幼儿高热抽搐急救成功率的关键,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方春艳.小儿高热抽搐的及时有效护理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6):337.

[2]余翔.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护理[J].中国实用医刊,2011,38(16):123-124.

[3]朱莉.小儿高热惊厥4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09,36(12):74-75.

[4]余少芬.婴幼儿高热抽搐的急救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10):99-100.

[5]王冬梅,贺文琪.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7):213.

幼儿急救处理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重症肺炎;多器官功能衰竭

小儿肺炎是常见的临床呼吸系统疾病,在我国,肺炎患儿占住院总人数的24.5%~56.2%,其中婴幼儿肺炎住院数为学龄儿童的39.5倍,病程发展迅速,预后转归亦有较大变化,是严重影响婴幼儿的健康的疾病之一。重症肺炎的及时合理救治和监护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由于婴幼儿的特点,患儿多不能言语,临床监护中迫切需要一种简便有效的评分方法反映患儿病程变化和评价预后转归。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pediatric?critical?illness?score,PCIS)在1995年草案公布后经过多家综合性医院临床应用证实可以判断病情轻重和患儿预后[1],正确评估婴幼儿重症肺炎的严重程度,对重症肺炎的诊治有重要意义。我科自2005年1月~2012年1月利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对480例婴幼儿重症肺炎进行评分,现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05年1月~2012年1月我科收治婴幼儿重症肺炎480例,重症肺炎的诊断依照《实用临床儿科学》[2]的标准:(1)病情重,全身中毒症状明显。(2)除呼吸系统严重受累外,其他系统亦明显受累,包括:急性心力衰竭,末梢循环衰竭,心肌炎,急性呼吸衰竭,中毒性脑病,败血症,明显的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中毒性肠麻痹,脓胸、脓气胸、张力性气胸、肺脓肿。(3)小儿肺炎伴发下列疾病者:①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严重心血管功能不全者;②Ⅱ度以上营养不良者;③严重佝偻病者;④免疫功能缺陷者。其中男性278例,女性202例,年龄1个月~3岁。住院天数最短的1d,最长的29d,平均住院天数为12d。

1.2方法

(1)按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3]的标准进行评分;(2)首次评分在入院后24h内完成,以后分别在入院第3天,第7天及出院前进行;(3)首次评分时,评估患儿是否存在单器官或多器官功能衰竭;(4)统计学处理采用ⅹ2检验,统计软件采用SPSS11.5。

2 结果

2.1评分结果

(1)~100分属非危重病例,共318例,占66.25%;(2)~80分属危重病例,共120例,占25%;(3)0~70分属极危重病例,共42例,占8.75%。

2.2首次评分与转归

本组共死亡26例,占患儿总数的4.4%,而0~70分死亡16例,占死亡人数的61.5%,~80分死亡10例,占死亡人数的38.5%,~100分无死亡病例。随着评分值的降低,患儿病死率从0%升至40.5%。见表1。

2.3 4次评分结果与病情变化

部分患儿未进行第2~4次评分,故例数少于首次评分。第4次评分为出院时的评分,有的住院天数少于7d,故无第2、3次评分,但有第4次评分,故第4次评分例数多于第2、3次评分。治疗后,病情好转,评分上升,高分值病例数的百分比不断增加(已滤除死亡病例)。但首次评分后持续低分者,预后差。见表2。

2.4首次评分与器官功能衰竭的关系

评分越低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例越多,累及器官数越多。见表3

3 讨论

一、PCIS在PICU中的应用价值

1.评价病情危重度:本组资料显示,入院24小时内评分值高低与预后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评分值越低病死率越高。PCIS列项简单,指标客观,实用性强,评价较准确。

2.预计病死风险概率的高低:在患儿入PICU24小时内,由于病情变化和治疗干预,病死风险率可能增加或降低。根据其评分值,经过计算可得出该患儿在目前PICU治疗水平下的病死风险概率,给予治疗可避免死亡危险因素发生。

二、应用PCIS预计婴幼儿重症肺炎病死风险概率模型的准确性

重症肺炎是婴幼儿病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正确评估肺炎的轻重对于肺炎的治疗、降低其病死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证实,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可准确判断婴幼儿重症肺炎病情轻重,并对动态观察病情,指导治疗,预测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次评分能准确反应重症肺炎的轻重,评分值越低病情越重,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例越多,累及器官数越多,病死率越高。多次评分能动态评估病情,有助于判断预后,危重或极危重患儿经数天治疗若评分值未见提高,病死率增加。评分要求系统全面地观察患儿,根据各项评分指标,初步判断患儿各系统器官功能损害情况,而作出相应的处理。对于各种并发症,给予及时恰当的处理,减少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及其引起的不良后果。评分有利于治疗,对危重病例采取更积极有效的抢救治疗措施,使许多患儿得到成功的救治,不至于因病情估计不足而延误抢救时机;相反,对非危重病例,避免了一系列不必要的抢救,避免医源性损害,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可以很好地判断婴幼儿重症肺炎病情的轻重,但需注意病情轻重与预后的关系不是一尘不变的。新疗法的出现,恰当积极的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绝不能因为病情太重就放弃抢救,也不能因为病情轻就不重视病情的观察。

参考文献:

[1]董宗祈,孙继民,张芙蓉,等.《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草案)》的临床应用与评价.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9,14(3):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