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急救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治疗;综述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肠道疾病(FBD),临床特点为腹痛、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可资解释。临床上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未定型,IBS在临床以腹泻型最多见。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等众多因素,该病的发病率也有逐渐升高的趋势。长期腹泻可引起结肠憩室、肛周疾病,对人体的危害不可轻视,已成为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病症。现代医学对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西医治疗IBS-D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和综合治疗,目前尚缺乏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案。中医药从整体观角度辨证治疗本病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已引起世界医学界的关注。有关研究中医药对IBS-D的治疗的报道越来越多,现将中医药对IBS-D的研究现状论述如下。
1病因病机
中医学中无IBS-D此病名,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特点,将其归于"泄泻""腹痛""郁证"等范畴。其病因主要与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所伤、禀赋不足等有关。历来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不尽相同。戴金梁认为脾虚湿盛是本病发生的根本病机。脾喜燥恶湿,湿困则脾运失健。姜树民认为脾虚是IBS-D发病之根本,湿盛、肝郁导致肝脾不和则为其发生发展的重要病因病机。刘沈林教授认为肝郁脾虚为主要病机,脾虚以脾气虚、脾阳虚为主,肝郁易郁而化热,往往形成虚实并见、寒热错杂证候,以肝郁气滞、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共见。高文艳等认为本病初起多伤及脾,脾虚经年即可伤及肾阳,使病情缠绵。
2辨证分型
关于IBS-D的临床文献报道中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2010年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涉及IBS-D的有脾虚湿阻、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脾胃湿热4 种证型,同年8月在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学术会议上达成的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中涉及IBS-D有肝气乘脾、脾胃虚弱2种证型。汪红兵等对360例IBS-D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肝郁脾虚证最为常见(44.7%),其次为脾虚湿阻证(28.6%)、脾胃湿热证(13.6%)、脾肾阳虚证(10.8%)及他证(2.2%);苏敏等对1993~2013年3月中西医结合治疗IBS-D的文献进行检索得出研究肝郁脾虚证、肝脾不和证占检索出文献的50%,而研究脾虚湿盛、脾虚肝乘及其他等占检索出文献的6.67%。
3中医治疗
3.1辨证分型论治 丁有荣将本病分为3型:①肝脾不和,方用痛泻要方加味;②脾肾阳虚,方用四神丸加味;③脾虚湿困,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味。魏玮教授将IBS-D辨证分为4型:①脾虚湿阻证:治用参苓白术散,药用党参、白术、茯苓、桔梗、山药、砂仁、薏仁、莲肉等;②肝郁脾虚证:治宜抑肝扶脾,药用党参、白术、炒白芍、防风、陈皮、郁金、佛手、茯苓等;③脾肾阳虚证:治用附子理中汤,药用党参、白术、茯苓、山药、五味子、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等;④脾胃湿热证:治用葛根芩连汤,药用葛根、黄芩、黄连、甘草、苦参、秦皮、炒莱菔子、生薏苡仁等。陈大权教授将 IBS-D分5型:①湿热型:治法为清热化湿,温胆汤主之;②脾泻型:治法为益气健脾、升清止泻,参苓白术散主之;③肾泄型:治法为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主之;④肝郁型:治法为扶脾抑肝,逍遥散合痛泻要方主之;⑤水湿型:治法为清利水湿,五苓散主之。
3.2基本方及经验方治疗 胡丽娟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IBS-D患者40例,治愈20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王海峰等用痛泻要方加味治疗IBS-D患者45例,治疗组口服痛泻要方并随症加减(白芍10 g,白术10 g,陈皮10 g,防风10 g,党参20 g,茯苓15 g,香附10 g,柴胡10 g,木香6 g,枳壳10 g,炙甘草6 g。腹痛甚加元胡、川楝子,湿热重者加黄芩、黄连等),对照组口服思密达;治疗4 w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5.56%;常见症状的改善,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池美华以葛连藿苏汤(葛根15 g,黄芩、黄连各8 g,炙甘草5 g,藿香、苏叶各10 g,陈皮6 g,半夏9 g,茯苓、厚朴10 g,大腹皮15 g,桔梗9 g,六神15 g)治疗IBS-D(脾胃湿热证)患者35例:对照组予复合乳酸菌胶囊、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4.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0.0%(P
3.3中成药治疗 乐俊等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枫蓼肠胃康胶囊,对照组用丽珠肠乐胶囊,结果发现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董靖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清肠止泻丸治疗,对照组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疗程均为4 w。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00%,高于对照组的68.00%。其症状的改善亦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复发率20.00%,低于对照组75.00%。
3.4灌肠治疗 乔敏等用中药(白术、厚朴、乌梅、石榴皮、乌贼骨、炒白芍)灌肠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79例,并与西药(吗丁琳、思密达、谷维素)作对照。结果:治疗组腹泻有效率92.3%,对照组腹泻有效率72.5%;治疗组腹痛有效率87.2%,对照组腹痛有效率75.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5针灸、穴位贴敷等其他治疗 付勇等将54例患者随机分为热敏腧穴悬灸试验组和非热敏腧穴悬灸对照组,试验组采用热敏腧穴温和悬灸治疗,对照组采用非热敏腧穴温和悬灸治疗,治疗结束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腹泻、腹胀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治疗IBS-D方面和西医相比具有很多优势,如治疗手段多样,个体针对性强,疗效较显著,症状不易反复等。然而中医治疗是以辨证为基础的,明确疾病的中医证型,是有效治疗的前提。虽然目前已经有几个关于IBS的中医证型诊断标准的方案和共识,但距离科学的、全面的、权威的肠易激综合征证候标准尚有差距。目前中医药研究IBS-D领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①文献报道多限于临床总结,缺乏立足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生理、病理、药理等基础科学深入、具体、细致的研究本病的病因病机。②目前大多数临床研究科研设计不严谨,样本量偏小,可信度不高,临床研究采用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难于分析和评价整体疗效。③临床报道大多为近期疗效,缺乏远期疗效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宛蓉,张法灿,梁列新.肠易激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现状与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2,21(1):83-88.
[2]蒋宗路.肠易激综合征的认知治疗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1):83-84.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中医药疗法;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10-0073-04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起病隐匿,发展迅猛,病情凶险,死亡率高,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癌中之王”。中医作为原发性肝癌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医文献中,虽然没有原发性肝癌这一病名,但类似于肝癌的症状、体征和病因病机的记载却相当的丰富,可将其归属到“臌胀”、“黄疸”、“积聚”、“肝积”、“胁痛”、“瘕”、“肥气”等疾病范畴,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中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为肝癌的治疗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笔者将其分为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个部分,现将相关文献资料综述如下。
1 临床研究
1.1 理论探讨 探究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病理变化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医治疗该病的前提,也是辨证论治的基础。临床上各医家对肝癌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刘鲁明等认为肝癌的发生与感受湿热邪毒,长期饮食不节,嗜酒过度以及七情内伤等引起机体阴阳失衡有关。感受邪毒、饮食损伤、脾气虚弱、肝气抑郁是肝癌的主要病因,而正气亏虚、脏腑失调则是发病的内在条件。肝癌的病机为脾气虚弱、肝郁气滞、疏泄无权、肝郁化火,肝癌病变过程中每见肝火炽盛,肝血失养,导致伤元气,耗肝阴;当肝郁化火,肝盛犯脾则脾气更虚;致肝阴枯竭、肝损及,肾则肾水亏。故肝癌病变于肝,病机则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刘亚娴认为肝癌病位在肝,但与脾、胃、胆及肾密切相关。其病情常虚实夹杂,虚以脾气虚、肝肾阴虚及脾肾阳虚为主;实以气滞、血瘀、湿热瘀毒为患。初起病机多以气郁脾虚湿阻为主,进一步可致正衰邪实,病情恶化。毒、虚、瘀是肝癌总的病机特点,毒瘀互结,脾肾亏虚,邪实与正虚互为因果,恶性循环,贯穿肝癌的全过程。曹继刚等。认为肝癌脏腑定位在肝脾,其基本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脏虚络痹是其基本病机,肝脾失调是肝癌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癌毒是其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络痹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1.2 名老中医经验 于尔辛治疗肝癌腹水,主张忌用峻泻之剂,强调腹水系虚损大病所致,峻泻则益虚其虚;认为肝癌黄疸不宜作肝胆辨,而脾胃病亦可致黄疸;肝癌肿块,疼痛必从脾胃论之,因古近文献综述其主要症状多归于脾胃证,就临床而论,肝癌的临床表现亦多归于脾胃系统的症状,肿瘤不作血瘀辨,中医理论论及肿块,丰富多彩,不唯血瘀一说,就其肝癌症状而言,应按脾胃论治为佳。何任治疗肝癌独创“不断扶正,适时祛邪,随证治之”的学术思想,认为肝癌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体正气的虚衰,何老强调治疗过程中应自始至终地“不断扶正”,具体方法有益气健脾、养阴生津、温阳补肾,何老还认为虽然正气作为肝癌过程中的决定因素,但因为邪气的存在,亦会不断消蚀人体正气,故在治疗肝癌时,亦应适时投以祛邪之法,具体大致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理气解郁;所谓“随证治之”,就是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候及体检指标,针对性的辨证治疗,从而达到机体脏腑阴阳的平衡。
1.3 中医辨证分型论治 吴良村在辨证和辨病,整体与局部,中医与西医相结合观点的合参下,将原发性肝癌分为脾虚肝郁型,治以健脾行气、疏肝解郁;湿热瘀毒型,治以清热利湿、化瘀解毒;肝肾阴虚型,治以养阴清热、消散结,同时吴氏还指出治疗不可拘泥于一方一型,需灵活随机应变,这样才能体现辨证论治的核心。邵梦扬在临床上喜从脾胃论治肝癌,将其大致分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湿热结毒,肝阴亏虚4型,分别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和中,方用逍遥散加减;行气活血、化瘀消积,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清热利湿、泻火解毒,方用龙胆泻肝汤和茵陈蒿汤加减;养阴柔肝、益气养血,方用滋水清肝饮加减。
1.4 中药制剂或基本方治疗 杨传标等将127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脾虚证和湿热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医辨证治疗组87例和对照组42例,其中中医辨证治疗组患者给予中医辨证治疗,脾虚证者给予健脾康复汤(党参、白术、茯苓、卷柏、仙鹤草等),湿热者给予加味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泽泻、半边莲等),结果中医辨证治疗组显著改善37例,部分改善33例,改善率为80.5%,说明中医药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等方面有显著效果。田义洲等用艾迪注射液联合中药复方肝积丸(太子参、茯苓、生牡蛎、卷柏、马兰根、白术、夏枯草等)治疗30例原发性肝癌,结果显示实体瘤的稳定率为53.23%,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在常见临床症状、生活质量、肝功能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1.5 中医治法研究 根据古今文献资料及实践经验表明,按传统的辨证论治用药,其疗效一般优于单方单药。张继东依据近些年的文献综述将中晚期肝癌中医治疗大法大致的归纳为活血化瘀法、清热解毒法、软坚散结法、健脾理气法、温阳活血法六大类,同时又指出如果在肝癌的治疗中单用某一法或某一方就无法切中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复杂病机,效果就不明显,甚至会产生不良反应,故在肝癌的治疗过程申应始终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法则。
1.6 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韩光霞等采用自拟益气活血汤(由黄芪、白花蛇舌草、人参、全蝎、蜈蚣、土元、白术、茯苓、甘草组成)治疗原发性肝癌24例,同时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采用西医对症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实体瘤近期疗效总有效率为27.17%,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79.17%,生存质量卡氏评分治疗组较治疗前升高9例,三者评价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1.7 中药介入治疗 中药介入治疗能有效避免和减少西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对机体的损伤小,患者容易耐受。陈鹰娜等将近10年中外文献中对原发性肝癌中药介入治疗的情况进行总结,罗列了一些常用的灌注中药,如榄香烯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华蟾素、消癌平,同时对这些中药的药理作用进行介绍,指出通过中药介入,进一步扩大了肝癌治疗的适应症,减轻了毒副作用,提高了生活质量,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值得更深入的研究。
1.8 中成药治疗 因为疗效确切,药物安全,使用方便简易,并能迅速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临床需要,中成药在,临床上应用相当广泛。孙韬等将中成药防治肿瘤的常用治法分为攻邪抑瘤与扶正培本两大类,其中攻邪抑瘤类主要有:康
莱特注射液、榄香烯注射液、华蟾素注射液、艾迪注射液、鸦胆子油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金龙胶囊、平消胶囊、参莲胶囊、蟾酥膏等;扶正培本类主要有:参麦注射液、槐耳颗粒、参芪片、贞芪扶正胶囊、复方皂矾丸等,同时也指出抗肿瘤中成药的合理使用直接关系到肿瘤治疗的临床疗效,应不断对中药剂型进行总结研究,以提高临床疗效,使中成药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1.9 针灸治疗及中医外治法 刘秀艳采用针灸与穴位注射药物治疗肝癌疼痛20例,治疗组取穴:双曲泉、双肝俞、双心俞、大椎6个穴位,分别行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并予艾灸关元。结果显示治疗组镇痛总有效率为96 67%,明显高于对照组,镇痛效果满意。翁恒等运用老中医经验方佛手散(由麝香、冰片、生川乌、白芷、蟾酥、生马钱子、威灵仙组成)敷贴脐部治疗晚期肝癌疼痛59例,结果显示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26例,轻度缓解18例,总有效率达84.75%。
1.10 中药配合手术治疗 谭志健等,将80例肝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归纳,认为术后早期多表现为面色苍白无华,乏力懒言,舌淡苔白,辨证为气血亏虚,术毕滴注参麦注射液,若出现腹胀,身目俱黄,苔黄腻等湿热之证,同时又有气短无力,纳差,爪甲淡白无华等脾虚之证,乃属肝失疏泄,木旺乘土,表现肝郁脾虚,治宜健脾益气、疏肝利胆、清热利湿,方用茵陈蒿汤和陈夏六君子汤加减。总之应以辨证论治为核心,这样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1.11 中药配合放化疗 放化疗是西医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临床实践表明将其联合中药辨证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白广德等运用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氩氦刀及中药的方法序贯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中晚期肝癌,将75例不能手术切除的巨块型肝癌随机分为3组:A组(单纯TACE治疗)23例,B组(TACE十氩氦刀治疗)26例,C组(TACE+氩氦刀+中药治疗)26例。观察术后肿瘤完全坏死率及CT影像、初次复发率、术后12个月、18个月生存率、不良反应的变化。结果显示A组术后肿瘤完全坏死率、初次复发率、术后12个月、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26.08%、47.82%、56.52%、43.48%,B组分别为61.54%、11.54%、84.61%、73.08%,C组分别为69.23%、7.69%、88.46%、80.77%。表明TACE术联合氩氦刀及中药序贯治疗原发性中晚期肝癌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综合治疗方法,并可能成为非外科手术治疗肝癌的发展方向。于尔辛等采用全肝移动条野放射结合中药治疗肝癌,157例完成四轮以上放疗者,结合健脾理气中药组,5年生存期平均为(42.97+11.98)%,中位生存期53.4个月。而非健脾理气中药组平均为(14.48+7.19)%,中位生存期为11.1个月。认为中医药不仅可以改善肝功能和症状,提高放疗的耐受性和适应性,而且还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且具有抑制肝癌细胞的作用。
2 实验研究
笔者通过综述近10年来中药的实验研究成果,将其防治肝癌的机制大致概括为:(1)直接杀伤癌细胞;(2)诱导肝癌细胞的凋亡;(2)诱导肝癌细胞的分化;(4)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5)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6)调节机体免疫功能;(7)抑制端粒酶活性;(8)抗肿瘤侵袭与转移;(9)抗氧化和消除活性氧及自由基;(10)逆转肝癌细胞的耐药性;(11)调节细胞信号的转导。
樊讯等通过湖北中医药大学成肇仁教授治疗肝癌的经验方麝黄消瘤方(由麝香、牛黄、丹参、白术、半枝莲、莪术等组成)对肝癌H22模型小鼠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影响,探讨中药的作用机制。方法是以小鼠H22肝癌淋巴道转移模型为对象,观察其淋巴结指数、脾指数、胸腺指数,光镜下观察肝癌H22细胞局部侵袭和淋巴结转移程度。免疫组化SP法观察局部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显示麝黄消瘤方可使局部瘤组织的侵袭和胭窝淋巴结转移程度及淋巴结指数有降低趋势;大中剂量组可使胸腺指数明显升高(P
3 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 小剂量;星状神经阻滞;桃红四物汤;穴位针灸;偏头痛;综合治疗
Clinical research of low dose stellate ganglion block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oints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migraine
DING Ya-shan.
Department of anesthesia, 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zhen (Luohu hospital), Shenzhen 518001, China
作者单位:518001深圳市第五人民医院(罗湖医院)
麻醉科疼痛门诊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low dose stellate ganglion block combined with Taohong Siwu decoction and points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migraine. Methods 105 patients with migrain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Patients in group 1 which as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western medicine; patients in group 2 were received low dose stellate ganglion block treatment; patients in group 3 were given combined therapy of low dose stellate ganglion block, Taohong Siwu decoction and points acupuncture. Results Group 2 and group 3 were obviously better in controlling pain and improving VAS score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 Furthermore, group 3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cure rate of migraine, decrease the recurrence rate, prolong relapse interval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Especially, when compared with group 2, group 3 also had advantages in improving simultaneous phenomenon of the patients, such as refractory insomnia, dysmenorrhea. Conclusion Combined therapy of low dose stellate ganglion block, Taohong Siwu decoction and points acupuncture is effective and safe in the treatment of migraine.
【Key words】 Low dose;Stellate ganglion block;Taohong Siwu decoction;Points acupuncture;Migraine;Combined therapy
偏头痛是疼痛门诊常见病症,病因不甚清楚。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偏头痛发病率为79.7/10万人[1]。药物治疗虽然繁多,但效果并不显著。近20年来,国内各大医院疼痛门诊广泛采用星状神经阻滞法治疗偏头痛[2,3,4],取得良好效果。但因用量过多,稀释容量相对过大,文献资料显示,履有严重并发症及药物毒性反应报道。2002~2009年,我院疼痛门诊采用小剂量星状神经阻滞、辅以中药桃红四物汤加减[5,6,7]、穴位针灸综合治疗偏头痛,取得满意疗效,100例小剂量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患者中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及药物毒性反应出现。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标准:符合1988年国际头痛协会的诊断标准,排除颅内占位、高血压病、颅内感染等其他疾病引起的头痛。头痛至少发作5次,发作持续4~72 h/次,并且至少具有下列特点中的两项:(1)偏侧;(2)搏动性;(3)中、重度影响日常生活;(4)走楼梯或类似活动可加重头痛。另外头痛发作期至少具有下列一项伴随症状:(1)恶心或者呕吐;(2)畏光、畏声;(3)顽固性失眠;(4)妇女痛经。头痛强度分为四级:I级,不痛;II级,轻度头痛但并不影响工作及日常生活;III级,中度头痛但不需停止日常生活与工作;IV级,重度头痛,不能参加日常生活工作。150例入选患者,年龄在20~70岁,平均46岁,其中男52例,女98例。单盲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0例,第1组为对照组:用口服西药常规治疗,如尼莫地平片40 mg,3次/d、谷维素10 mg,3次/d、去痛片1片每1次;第2组为治疗A组:施以单纯小剂量星状神经阻滞治疗,辅以西药基础治疗;第3组为治疗B组:采用小剂量星状神经阻滞与穴位针灸交替,隔日一次,同时服中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汤剂,每日一剂,早晚分两次服用,上述综合治疗每7 d为一疗程,患者均坚持治疗二疗程。
1.2 治疗方法 1.小剂量星状神经阻滞术:注射药液总容量为6 ml(内含2%利多卡因2 ml、维生素B12,500ug、地塞米松1 mg+0.9%生理盐水稀释至6 ml)。采用颈前正中入路,第6颈椎横突注药法。具体操作:患者取仰卧位,肩下垫一薄枕,颈稍有伸展,微偏向治疗侧,微张口,在胸锁关节上方3 cm(两横指)处、平环状软骨。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在胸锁乳突肌内缘深压触及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并将颈总动脉和胸锁乳突肌向外侧推开,距前正中线旁开1.5 cm左右,以7号短针头与皮肤垂直进针,达第6颈椎横突触及骨面,退针2~4 mm,左手拇指、食指固定针头不动,右手回抽无血,无脑脊液,将上述配药缓缓注入即可。于注药后5~10 min内出现阻滞侧眼睑下垂,球结膜充血,瞳孔缩小,皮肤温度升高,出汗停止(即horner氏综合征)者证实星状神经节阻滞成功到位。并与针灸治疗交替,隔日一次,3~5次为一疗程。
1.3 中药汤头采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根据患者脉象、舌苔、八钢辩证治疗,主药:桃仁10 g,红花10 g,当归15 g,川穹10 g,熟地30 g,白芍15 g,枳壳10 g,地龙10 g,蝉蜕10 g,炙蜂房10 g,蝎子5 g,蜈蚣1条,元胡锁15 g,甘草5 g,每日一剂,早晚分两次服用。加减:(1)肝火偏盛、口苦、咽干、舌红、脉弦、受精神刺激而加重者,加龙胆草5 g,钩藤30 g,天麻10 g,石决明30 g;(2)风痰内阻、头身困重、苔黄腻、脉弦滑者,加法半夏10 g,全瓜蒌20 g,炒苍术10 g;(3)肾元亏虚、头脑空痛、遇劳加重、舌苔淡、脉细无力,加黄芪30 g,菟丝子30 g,桂枝10 g。
1.4 针灸方法 针刺以手少阳经穴为主,以患侧的太阳、头维、风池、完骨、赞竹、丝竹空、悬颅、率谷、百会、上星。辅穴选曲池、内关、合谷、列缺。肝阳上亢者加太冲、足三里;肾虚型加太溪;血虚型加三阴交;淤血型加膈腧。每次留针25~30 min,与小剂量星状神经阻滞术交替应用,隔日一次。
1.5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 记录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头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伴随症状改善。疼痛程度采用1~10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scale,VAS):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烈疼痛。疗效评定:痊愈:随访半年偏头痛无发作;显效:发作频率减少50%以上,疼痛程度下降一个等级,VAS减少大于5分;有效:发作频率减少20%~49%,或疼痛程度下降一个等级,VAS减少大于3分;无效:治疗前后毫无变化。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2.0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记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表1
偏头痛患者各组治疗前后指数比较表格(x±s)
时间发作频率(次/月)持续时间(h)疼痛程度(VAS评分)
治疗前总数150例6.45±2.337.45±3.117.32±1.55
治疗后第一组对照组50例4.47±2.113.51±2.325.15±1.66
第二组治疗A组50例2.35±1.642.53±1.012.95±1.88
第三组治疗B组50例1.01±0.831.13±1.021.32±1.45
注: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治疗A组治疗前后比较P
三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组为单盲随机分组,故治疗前各疼痛参数为三组均数,无统计学意义。
将各组治疗前后各项疼痛指数进行比较,第二组治疗A组,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偏头痛的病因可能与遗传、内分泌及代谢、饮神因素有关[8]。许多学者提出偏头痛是原发性神经源性紊乱,伴有继发性颅内血管缩舒运动功能改变的假说来解释偏头痛的发病机制[10]。星状神经节阻滞能使机体的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等保持恒常性的功能[9]。近几年来国内各家医院疼痛科及疼痛门诊广泛开展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利用星状神经节阻滞可以调节头面部植物神经功能,改善血管舒缩异常,使其处于一个稳定状态,以达到治疗目的。但文献资料显示,用量多少、稀释后容量多大目前不规范,屡有局麻药中毒反应,以及严重并发症报道,如误入颈总动脉、臂丛神经阻滞等,影响该治疗方法的安全性。所谓小剂量是指最小有效安全剂量:一方面是指注射液中含量小:通常用量2%利多卡因4~6 ml,最大为8~10 ml;另一方面是指稀释后的容量小:据文献报道常用稀释后容量为8~15 ml,有报道最多达20 ml的[2]。
本研究经过反复临床实践,确定一个最小有效安全配方为注射液稀释后容量为6 ml,而注射液中含量仅为2%利多卡因2 ml,加入维生素B12 500 ug,地塞米松1 mg。均能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以每次注射后均能出现明确的Horner氏综合征为准)[11],既安全可靠,又无严重并发症以及药物中毒反应。
其次,有人发现偏头痛患者,不仅存在血管舒缩功能紊乱,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还有血流黏度升高,血小板聚集现象等血液流变学改变[12,13]。中药活血化瘀、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现象具有很大优势,治疗组B组患者辅用中药汤头:桃红四物汤加减及穴位针灸综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桃红四物汤出自清代吴谦等所编《医学金鉴》一书,是治淤名方,认为具有祛风化瘀通络作用,被很多中医名家用来治疗偏头痛[6,7,14]。穴位针灸具有舒筋活络、消炎镇痛、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靠疗效[8]。
研究表明:100例小剂量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患者中无一例药物毒性反应及严重并发症,既能获得预期效果,又更加安全可靠。而单纯小剂量星状神经阻滞术治疗A组与小剂量星状神经节阻滞辅以中药桃红四物汤加减及穴位针灸综合治疗B组比较,在缓解患者头痛急性发作方面都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是口服西药对照组无法相比的。综合治疗B组50例研究中:将小剂量星状神经阻滞、穴位针灸、中医桃红四物汤加减,八钢辩证三者有机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及时解除患者急性头痛发作的基础上,利用中医活血化瘀,针灸疏通经络,消除痛治疗作用,起到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延长发作期间的作用。在改善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单纯的小剂量星状神经阻滞术,尤其在改善患者伴随症状如顽固性失眠、妇女痛经方面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起到中西医结合,相得益彰,优势互补作用,为偏头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内容。
参 考 文 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 陈文武,等.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60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5):120-122.
[3] 丁常云.星状神经节和局部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头痛2 038例分析.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3,1:5758.
[4] 刘燕芳,李光,等.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 中国临床康复 2003,32(2):112.
[5] 陆克勤,杨燕敏,等.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 河北中医,2000,22(12):1002-2619.
[6]程德化,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偏头痛54例.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1):19.
[7] 陈戎.桃红四物汤治疗偏头痛44例.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淤症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01.
[8] 向勇,杨光,等.交感神经系统在炎症痛中的作用.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2003,2:73-75.
[9] 张丽红.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机制.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2003,2:79-81.
[10] 刘若卓.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2,4:225-226.
[11] 徐辉.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Hune综合征的疗效观察.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2,1:25.
[12] 许德英,等.138例偏头痛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0):113-114.
【关键词】 急诊急救;要素;医疗质量
急诊急救是医院工作的第一线的窗口,处于医院各项工作的最前沿,它是医院医疗水平的标志,急诊质量管理始终是急诊工作的核心。急诊患者是发病最急、病情最重、变化最快、危险性最大、死亡率最高、发生医疗纠纷最多的患者群体。因此,急诊急救要围绕“快、细、严、准”的原则展开工作。
第一、急诊急救工作要突出 “快”,争分夺秒抢救生命。时间就是生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接近50%的创伤性死亡发生在伤后60 min内,所以又称为“黄金1 h”,而这1 h内,大部分又发生在前10 min,即“铂金10 min”。因此,所有的急诊急救工作人员都要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和意识,医护人员越早感到患者身边,实施救治,患者获救的可能性就越大。急诊急救工作强调的就是要快速急救、安全运转。在接到呼救后,接运患者的时间、现场诊断的时间、现场治疗时间和搬运患者时间是反映急诊医疗体系急救医疗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从分诊、接诊、检查、处理、抢救、留观、转归等各个环节都要做到分秒必争,不拖延。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医疗单位急诊不急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对外公布的呼救电话无人接听,拒绝出诊,急救药械不全、性能不良,救护人员急救技术不熟练,绿色通道不畅通的现象有时存在,成了医疗工作中突出的安全隐患。
第二、急诊急救工作要突出“细”,无微不至关爱生命。处置要细致,考虑要周到,记录要全面,病历要完善。从接听到呼救电话开始,工作人员就要把涉及急救的一切工作做细,做到位。如呼救地点、患者情况、车辆能否到达、联络方法都应细致的询问清楚,随时与出诊人员及患者家属进行反馈。有一个故事很感人:一个小女孩看到家里发生事故后,拨打了求救电话,接线员在安排救援后,一直电话里安慰、鼓励着独自在家的小女孩,直到救援人员抵达。相反,有这样一个例子:由于救护人员未能问清楚呼救地点,结果救护车在路边等了10多分钟,又不和呼救人员保持联系,而患者家属心急如焚在家等待,结果导致纠纷的发生。
第三,急诊急救工作要突出“严”,严守规范保护生命。一要严守诊疗规范。急诊急救工作时间性强,随机性大,病种涉及面广,任务重,责任大。因此,要严格按照诊疗规范,迅速投入抢救。而不能麻痹大意、随心所欲,一定要按照急诊急救工作规范试行抢救,这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需要。二要严守抢救制度,严格执行急诊标准,实行24 h应诊,坚持首诊负责制,及时准确地记录伤病情、诊疗情况及病情情况,完善病历记录,对急危重患者要及时交代病情及预后,填写病危通知书。对创伤性、有风险性的检查治疗以及输血等特殊治疗要征得家属同意并签字。三要严格资格准入。急诊急救科室人员应相对固定,救护人员应掌握全科知识和技能,能准确地应对各科急诊患者,急诊科的医生和护士都应熟练掌握基础的生命支持,尤其是CPR(心肺脑复苏),熟练使用心电监护、除颤、起搏、气管插管等,并经考试合格后才能在急诊科上岗。
关键词:院前急救;120指挥调度系统;信息共享;120联网指挥调度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1-0000-01
一、国内外院前急救模式
目前,国际上成熟完善的院前急救模式分为两种: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模式”,二是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模式”。前者突出“急”字,以现场对症处理为主,然后快速将患者转运到院内急诊科;后者则突出“救”字,强调救护措施高质量和现场医疗急救的重要性,在患者到达医院前争分夺秒进行高质量的医疗救护。这两种模式都拥有先进的通讯设备、良好的人员素质、合理的急救网络和急救器械、药品配备以及全国统一的急救电话。
我国的院前急救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独立型模式,是指急救中心的管理和运行完全单独且具有法人资质的机构,财务独立核算,从受理急救电话到病人送达医院均由急救中心负责;二是依托型模式,从管理体制上讲,急救中心属于一个独立机构,但设在医院内,部分急救人员、救护车、急救设备和经费支出靠医院解决,由政府和医院共同投入解决中心的运行成本;三是依附型模式,不作为一个独立机构,不但设在医院内,而且急救人员、救护车、急救设备和经费支出全部靠医院解决,属于医院的一个部门;四是指挥型模式,急救中心是一个具有独立法人的机构,但承担的职能仅仅是受理急救电话,调度指挥其他医院的救护车和人员到现场进行急救。
二、各地120联网调度指挥系统建设现状
(一)目前来看,国家、省尚未出台120联网指挥调度系统建设标准,各地急救中心一般建有独立的120指挥调度系统,既没有与上一级120急救中心实现联网,也没有相互联网。遇有重大、特发性事件发生时,如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救援、重大灾祸事故等往往不能及时互通信息,相互支援,造成急救应急滞后与不畅;另外,交界地区的120呼救也往往会造成信息的混乱和急救的延误,甚至由此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虽然,这些年,国家对院前急救工作越来越重视,当地政府也给予大力支持,尤其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在财政上作了充分的保障。院前急救作为一项备受关注的民生工程,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大部分地区(地级市以上)已建成一套安全、可靠的120指挥调度系统,120急救的服务半径和出车时间都大大缩短,为民众提供了越来越优质的急救服务。但各地急救中心院前急救信息共享、调度资源优化配置、重大突发事件调度任务统一部署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
同时,各地在积极探索120联网指挥调度系统的建设。目前,江苏省急救医疗指挥中心正在规划建立一套覆盖江苏全省13个地市120急救中心和13个地市应急办的急救网络数据通道,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全省各地市120急救中心各项数据采集与汇总,其中包括车辆GPS实时定位轨迹、急救人员、120日报表、急救受理单、出车记录、患者病历等信息。此外,浙江省在120联网指挥调度系统建设成果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绍兴市、宁波市已初步建立了与所在辖内各县市院前急救信息共享的联网平台体系。
(二)国内各地区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程度差距相对较大,各地120指挥调度系统主要由北京安克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和深圳中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分别开发,因两套系统之间逻辑设计、框架结构设计、详细功能模块等差异,急救中心和开发商就如何有效整合两套系统资源面临巨大挑战。
如绍兴地区,绍兴市急救中心120指挥调度系统由中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其辖内上虞市急救中心、新昌县急救中心120指挥调度系统由安克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承建,诸暨市急救中心建有一套比较简单的调度系统,嵊州市急救中心还处于模拟电话调度阶段。绍兴市急救中心,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以下几方面需求:一是绍兴市急救中心与辖内四个急救中心实现语音和数据联网,所有数据最后均上传到市急救中心数据库。二是对于交叉地区120呼救电话通过本急救网络平台将呼救电话及时、快速转到就近的或呼救者指定的急救中心。三是重大突发事件实时上传到市急救中心。四是市急救中心GIS地理信息系统可实时定位其它县市救护车出车轨迹。要实现以上功能,开发商之间和网络运行商要拟定一套确实可行的系统设计方案,其关键是跨区域网络拓扑规划、数据交换平台系统架构设计、数据转换协议规范化、数据库安全设计。
三、实现“网络化”院前急救大格局的社会效益
建立统一的、跨地区(至少地级市以上)的120联网指挥调度系统意义重大。各县市120联网指挥调度系统的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急救医疗网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的共享,提高120急救业务的规范性、统一性和救治效率。从而实现“集中指挥,分级、分类调度,统一监督管理”的指挥模式。
更有力地加强各(县)市院前急救的紧密合作和急救资源的优化使用,进一步提高突发公共事件联合医疗救援能力和交错地域报警信息互通水平,真正实现各地院前急救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救援。
参考文献:
[1]林才经,蒋健.现代院前急救医学[M].福建:福建科技出版社,2007,9
[2]孙刚,刘玉法,高美.院前急救概要[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1
[3]孙刚,张海涛.院前急救流程预案[M].科技文献出版社,2009,8
[4]冯晓薇,黎丽娥,邓虹.信息化管理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9,23
[5]王学群.创设院前急救信息化管理[OL].中国急救网,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