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本教育论文

生本教育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本教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本教育论文

生本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主持开展的,由课题研究带动的大型教育整体改革实践。自1999年作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课题始,后成为教育部重点课题。目前正在进行的是“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以生本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及教育均衡研究”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以生本教育推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许多薄弱学校因此改变面貌,成为社会认可的学校。广大教师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儿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专业发展。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生本教育的儿童观: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干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生本教育的教师观: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二、生本课堂的实践

在生本教育思想及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数学课“生本教学”课堂的实践。主要措施分别阐述如下:

1.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分组:“小组学习”在生本课堂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切的教学活动,都要在小组中进行。我们设定每组67人(更方便进行座位的编排及小组内的课堂交流),让学生自由组合(必要时教师可进行协调、指导),一般情况下由成绩较好的的同学任小组长。这样,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进行分组,可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发挥最大的潜力。

2.安排任务

根据本课教材的教学目的,提前设计作业,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布置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后对下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学。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低:结合学习内容,尽可能的简单,使问题能被大多数的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得以完成。我们说的简单,不是简单到不用看书就能完成,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课本知识,或通过与同学们的讨论等各种方式,能得以完成任务。只有够“低”,才能让绝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其中,才不会出现因“畏难”而丧失学习兴趣的情况。

(2)明: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要注意目标明确,要让学生清楚知道题目问的是什么。如果膜糊不清,学生费了一番功夫去准备,结果与老师所设计的研究方向完全不同,不但失去了实效性,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3)简:前置性作业要尽可能简化。前置性作业是通过课外完成的,在学生没有自觉性的情况下,如果再布置复杂、烦琐、大量的前置性作业,很多学生必然会惧而远之。所以可根据两次课的间隔时间长短,调整前置性作业的量,

(4)高:好的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还要尽量富有启发性、开创性,使学生在做前置性作业的过程中,能得到收获。收获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能暴露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引发讨论、成绩的提高、难题的解决,这些是有形的收获;而对数形结合、一题多解等重要数学思想的培养、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拓展则是无形的收获。

(5)趣:如果在设计前置性作业时能增加其趣味性和生活性,则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对课程更感兴趣,从而提高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小组学习

小组具有重要作用,没有小组,就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就没有强大的班组文化,就没有强有力的互助网。因此,我们以“小组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课堂上的开放式交互学习,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很多研究都表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增强思维技能,使教学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还能增强平等意识,促进相互理解,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而当学生看到同伴们的成功时,也会提高他们自身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都体现了“以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普及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方针。要有效地体现小组学习,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组长:首先在小组中确立好骨干,小组长的选择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一个小组的支柱。小组长不单要有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数学学习热情。有了热情,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确定小组长后,还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培养,要教会他如何在小组中开展工作,起好带动全组学习的作用。

(2)培养集体意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各小组的合作情况,要在上课过程中,鼓励、引导同组同学间的互相帮助。发现问题,要及时予以引导,帮助解决。并适当通过一些小组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这个小集体的一分子。

(3)稳定小组:在确立小组后,尽可能的稳定下来,不要随意调动。因为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在小组中进行的,小组的合作性是需要时间培养的,也需要彼此之间的默契。如果小组成员经常调来调去,不利于合作性的培养。

4.师生共进

在“生本教育”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抛砖引玉者、穿针引线人。教师的作用是提出学习的主题与需要解决的问题,维持必要的教学秩序,给予学生支持、鼓励,还有及时的、恰到好处的引导。教师不会急于判断学生表现的好坏对错,更不会以知识的代言人出现。知识是靠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的。知识与学生的经验、感悟相连。这样获得的知识是有意义的,是很牢固的,同时又具有极强的迁移能力。学生对教师不再感到畏惧或敌意,而是信赖与依靠。学生不再认为自己是什么都不懂的弱者,而是完全可以借助自己的先天智慧与学习机制进行自主学习的人格独立的学习者。同学之间关系的本质不再是竞争对手,而是共享学习欢乐、互相促进启发的学习伙伴。

5.小组研评

我们在“生本教学”课堂中把评价改为“研评”,削弱评价的比较功能,而保留其诊断和练习的功能。例如,让学生小组商讨,自己命题试卷,组间交互考查。考后互评试卷,评后进行讨论。通过这样有“研评”方式,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积累更为充分。“评研”活动表现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精神,特别是表现了对学生学习人格的尊重。对学生业已形成的自主学习采取开放的态度,弱化和减少外部评价,让学生积极、欢乐、自主地学习,可以取得前所未有的效果。三、实践的体会通过实践,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学习成绩提高较快,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学习兴趣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生本的数学课堂不再死气沉沉,学生们都是在愉快地上数学课,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个性也得到了发展。

(一)生本教学的现实意义

数学“生本教学”的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解决了学生“能学、愿学、会学”的问题,让学生相信自己有获得知识的能力,并逐步对学习产生兴趣,最终达到“会学”的目的。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学习活动受到限制,谈不上学习主动性,而“生本教学”的模式,主要依靠学生自己对知识的钻研、理解,相对摆脱了对教师的依赖,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进行自我调控,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同时,学生可以调节自己的学习步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优生可以做一些难度较大的习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不做选做题。这种教学形式给教师提供了因材施教的条件,也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广阔空间,也为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二)“生本教育”课堂实践的体会

1、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生本意义上的教育教学,实质上是在观念、课程、管理、教材教法等方面全方位地作出努力,激起、优化和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不能包办代替,从职一新生入学开始,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超前自学的习惯。对自学、自练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尽量从课本中找出答案,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去解决。

2、“生本教育“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生本教学课堂上,教师职能是组织学生的学习生活。具体来说,包括规划学生文化发展路径、帮助学生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学生的学习生活、保护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爱心和热情、具备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专业思维及对自身教学领域的融会贯通。

3、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应是平等的,与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地位相比,应做到三个转变:

1)教师由教学过程中的“专制者”向“引导者”转变。

2)由教学内容的“灌输者”向“组织者”转变。

3)由学习活动的“指挥者”向“参与者”转变。师生关系应像朋友那样默契和亲切,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见解。

4、相信学生的能力

要让学生真正参与每节课的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规律让学生发现,思路让学生探索,结论让学生猜想,正误让学生评价。鼓励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通过实践,使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这种教学形式受到学校师生的欢迎,在全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种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花更多的心思考虑学生原有知识的水平,设计前置性作业,重新组织教材等。其次,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设计的练习题及作业应能反映学生存在的问题。再次,对教师的知识水平、组织及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课堂提问多了,有些问题可能会偏离教学内容,甚至奇异古怪,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面要广,既要能言善辩,又要急中生智处理有关问题。而正确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即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又要求教师善于培养小组中的学习带头人。

生本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新课改,新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努力探索生本教育的实践途径,把生本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一、 转变教学观念,牢固树立生本教育理念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生本教育不仅仅在方向上强调以学生为本,而且在整个体系上探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它认为“教育的要义,最终不是着眼于自己如何聪明,而是着眼于教师的职业本质――让别人变得更为智慧”,进一步强调了教育职能和学生本体两者的高度统一。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语文教师作为传承文明、讲授知识、提高能力的教育主体,就更应该摆脱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的束缚,把生本教育理念纳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生本教育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只是师生交流“平等中的首席”。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将由权威者变成合作者,由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育教学不再过分注重“死”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活的知识”的运用,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建立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只有在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转变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更新教学理念的情况下才能适应生本教育的需要。

二、 坚持以学生为本,确立学生教学主体地位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深刻地揭示了“生本教育”的根本所在,那就是:学生的天性要依靠教师的成功发掘、积极引导,通过“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张扬其天性,完美其人生。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现代文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仅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更丧失了理解文章的能力。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的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优结合。营造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让所有学生共同参与研究、讨论,全面发展。语文教师要更好地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就应该积极转变角色,变“传授者”为“引导者”,把教师的所有活动变成学生“天性学习”的辅导力量,不做“执鞭”的“耕民”,而成为真正的“生命的牧者”。教师要痛下决心,从根本上走出旧的教学模式,用“生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为学生打造天性张扬的平台,既革新更要革心,做课程改革的建设者、发掘者、操作者。不要“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了角色,才能实现教师的解放,学生的解放,教育的解放,才能体验到“阵痛后的快乐”。

三、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固然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决不能理解为教师就可以完全不讲了。如教授《永遇乐》,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元宵节上你分别读出了怎样的李清照,请大家按如下形式展开思路,组织语言:“我读出了的李清照,是通过词中的(句)看出来的,尤其是此句中的 (字、词)更能表现她的心境,因为……”。这样的问题既有教师的精心“预设”,又能让学生有主动的“生成”,可见教师不是不“讲”,而是重在研习思路的梳理,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方法,养成良好习惯。发挥教学主导作用,教师就应该在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多下功夫,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教”和“导”相得益彰。

四、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生本教育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突出探究,突出合作。突出探究体现了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突出合作体现了教学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需要构建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还是教授《永遇乐》:“在对文本内容探究后,对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了解后,如果让你选择一种花,一种颜色,一支乐曲来形容李清照,你分别会选择什么,请简要描述。”这个问题既是对文本内容的拓展延伸,又可以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语文素养,既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注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和谐的气氛中圆满结束教学。

学生学习语文,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而教又是为学而存在,为学而服务的,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树立以学生为核心的平等意识,变“教师权威者”为“师生共同提高”,努力使“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①周艳玲、邵琛琛著《“生本教育”理念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年第3期

②《生本教育的概念和特点》[EB/OL].省略/List.asp?ID=933

生本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在教学时,我重点组织学生自学。首先让学生自己独立阅读课文,基本掌握课文内容。接着出示学习目标:(1)人体生长发育和保持正常活动需要哪些营养成分?(2)蛋白质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哪些食物中含有蛋白质?(3)糖类和脂肪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哪些食物中含有糖类和脂肪?(4)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起什么作用?哪些食物中含维生素和矿物质?(5)怎样辨别食物中含有淀粉或脂肪?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互相提问解答。然后全班汇报交流,强化重点内容。在教学三级下册《测量水的温度》时,我发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让学生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感知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会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会上升。学生能否准确测量出4杯水的温度,关键在于是否掌握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方法,而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方法和步骤课文中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学生完全可以自学掌握。我就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先阅读再交流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学去掌握,并规定每个小组交流表现好的学生先用温度计进行实际测量,以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掌握测量方法。这样,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自学,学生当堂掌握了学习内容,比教师讲解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认真备课,提前准备,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作用的关键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小学科学教材大部分内容的学习是靠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来完成的。学生的科学活动,需要借助许多实验仪器和材料,要想使学生的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教师必须认真备课,提前准备。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在课前要进行尝试体验,通过课前的尝试体验,了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及时的帮助。通过认真备课,提前准备,将“能托付给学生的完全托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

如,四年级下册中《点亮小灯泡》《导体和绝缘体》等课的探究活动,需要的实验仪器、材料,学生能够自己准备,就在课前及时布置学生积极准备。由于探究过程并不复杂,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实验,只是在学生探究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集体归纳总结,交流体验和收获。对那些所需实验仪器比较专业、操作相对比较复杂的探究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提前准备好实验仪器,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演示实验,给学生提供必要的间接经验,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步骤和要领。如,四年级上册《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的探究活动,需要酒精灯、三脚支架、蒸发皿、石棉网等实验仪器,这些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并要进行认真检查。而且酒精灯的使用,蒸发过程的最后阶段还会出现盐粒飞溅的现象,这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进行演示实验,在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提醒和帮助。

三、要面向全体,重视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文字记录能力的培养

生本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1.医学成人教育专升本发展的需要。

医学成人专升本教育是根据教育部教学管理和研究要面向21世纪,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精神,结合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实际,开办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2002年,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发了《关于举办高等医学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成人医学教育的对象必须是已经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的在职从业医疗卫生人员,使成人“专升本”教育的对象发生了改变,培养模式是针对已有医学专科学历的在职人员,通过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入学考试,升入相关专业本科(专业可交叉),继续学习,修业期满,达到相应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可获得本科学历。

2.医学成人教育的自身特点要求。

成人“专升本”自身的特点体现在:①“专升本”学生已受过系统的大学专科教育;大都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文化基础,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欲望强烈。②“专升本”学生多为在职学习,有实际工作经验,多数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③学生专业背景各异,专业基础参差不齐。而近年由于“专升本”招生中取消了专业限制,报考“专升本”时个人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所读专业,这导致“专升本”在校学生中,有70%~80%学生专科所学专业与新学本科专业不同,这给教学活动实施带来了较大困难。④由于课堂教学有效时间短,学习相对分散,工作经验及社会阅历的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学习态度迥然不同,多数学生处于半工半读状态,工学矛盾尖锐,这已严重影响到成人“专升本”教育的整体质量,集中体现为创新意识较差,道德素质滑坡,团结精神较弱等方面。

3.新医改和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2009年,新医改相关政策明确提出改革现有医学人才培养体制,加快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随着卫生服务体系与医学服务模式的变革,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等问题的出现,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亟待转变。近年来医疗卫生事业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二、高校医学成人教育专升本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以人的全面发展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培养创造性人才,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具有创造能力。

2.医学成人教育专升本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一体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线,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医务专门人才。

3.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拓宽专业口径

统一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平台,按照学科大类设置标准化的大类课程,构建统一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设置灵活多样、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模块。

4.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和教学方法改革。

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各个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和整体优化,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加强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加强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建设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医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我校医学成人教育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

1.课程结构。

①构建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三个课程平台,以达到“基础扎实,专长突出”的要求。公共基础课程平台约占总学时数30%,学科基础课程平台约占总学时数30%,专业课程平台约占总学时数40%。②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开课数量原则上需超过应选课程数量的2倍。必修课占总学分(学时)比例约为80%,选修课20%。③设立理论、实践,课外三个教学环节,以实现“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三者的学分(学时)比例约为4∶2∶1,专升本业余学生一至四学期面授以外的时间结合工作岗位进行自学、见习,第五学期安排为实习时间。

2.公共基础课程平台。

公共基础课程是向学生传授自然和社会领域的带有基本规律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临床医师获取信息、更新知识的基本手段。我院安排了三个学期共150余学时,旨在加强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要求学生达到英语三级水平,通过湖南省组织的学位英语考核才能授予学位,第四学期安排了专业英语,学习本专业外文专著、顺利阅读有关外文书刊的基础知识。

3.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依照基础性、公共性和学术性原则设置学科基础课(大类)平台,要求具有完整规范的知识体系,能够使学生获得严格的学科基础知识训练。我们考虑到学生在专科阶段已掌握系统解剖学知识,在专升本阶段除复习系统解剖学内容外,主要学习局部解剖学内容,注意与临床实际相联系。医学免疫学在阐明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同时,结合临床,介绍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移植免疫、肿瘤免疫等相关的临床免疫学内容。

4.专业课程平台。

专业课程平台强调专业的前沿信息和专业发展的前瞻性,按照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相结合的原则,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特色,以增强学生就业的针对性。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应模块化、小型化和多样化,以便学生自由灵活地选择。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操作、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根据现代医学科学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及21世纪社会对医学人才的新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增加了一系列选修课程如医学心理学、全科医学概论、社区保健、卫生法学、社区急救、老年医学等课程。

5.实践性教学环节。

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精选实践内容提高学员临床技能。我院考虑到成教学生在各自的岗位工作,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实习类别及实习医院并报备到学院实习科。由于成教学生工学矛盾相当突出,如学生所服务的医院师资学术水平高,可以在本单位实习,但需严格按实习手册的要求填写实习记录和鉴定意见。

四、调整后的专升本培养方案与原方案的比较

专升本与本科培养目标一致,但在专业课设置上,专升本不能简单照搬统招本科培养方案,也不能是简单的本科减专科就是专升本。文献检索课程应由选修课调整为必修课,增加了科研设计、精神病学、法医学、神经病学、社区保健学,全科医学概论、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学、医学伦理学和医事法等选修课,如此调整后,专业课更能体现培养特色。调整后的培养方案课程门数必修课由22减至15门,增加了15门可选选修课,由学生根据自己工作需要选修5~7门,共计20~22门课,面授课时为总课时的三分之一,相应增加了学科基础课的实验学时。学生在校集中面授时间为20天左右,其余的时间为在岗结合工作自学。第一学期增加了人文素质课程,根据专升本学员的特点,以面授、网络课堂、讲座等形式开设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学、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实现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科学的相互渗透,帮助学员树立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团队合作精神。第五学期为结合工作岗位的实习。

五、结语

生本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一)教育部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统计方法

根据教育部最新的《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1)》统计方法,国家对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的统计包括事业性经费支出和基建支出两部分,其中事业性经费支出又分为个人部分支出和公用部分支出。事业性支出通常表述为高等学校作为部门预算单位的预算支出,其经费来源主要来自于两个部分。一是各级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拨款,二是学校的事业性收费(教育收费)。而基本建设支出是在部门预算资金外作为专门项目发生的专项支出,属于非经常性支出。教育部经费支出统计方法力求包括所有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相关的支出,学生的教育成本只是其中一部分,从测算学生生均教育成本的角度看,这种方法不适合直接应用于生均教育成本的测算。

(二)国家发改委教育成本确认方法

2005年国家发改委专门出台了《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监审办法》),将高等教育学生教育成本分为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四个部分。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教育成本有所差异,《监审办法》在明确学生教育成本受益对象为折算后的学生标准人数的同时,也规定了各类不同层次在校学生折算为标准学生的当量系数。《监审办法》还对具体构成高等学校学生教育成本的详细内容及如何进行计量(比例计入或定额计入)作出了详细的解释。《监审办法》结合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明确了高等学校学生教育成本的口径。《监审办法》考虑到了不同学历层次学生教育成本耗费存在差异的状况,设定了当量系数,将不同层次学生数折成标准学生数。《监审办法》纠正了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中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局限,改为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大型修缮和固定资产购置等一次性支出,不再计入当期学生教育成本,而以折旧的形式计入。但由于《监审办法》并非实际用于核算生均教育成本的会计方法,因此,如果将《监审办法》直接用于核算生均教育成本则存在不足。

二、高等学校学生教育成本范围界定

(一)教育成本内涵

教育成本本质上是给受教育者提供教育服务所耗费各项教育资源的经济价值,这种经济价值的耗费应该属于价值的转移,即把在教育过程中耗费的各项劳动力、物力等等资源的价值转移到人才培养中去。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的教育成本应该从社会、学校和个人进行考量,包括:(1)显性的公共成本,即国家、社会、学校投入到教育领域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可通过支出计量的耗费,如教师工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高等教育中的科研投入等。(2)隐性的公共成本,即公共资金的机会成本,即用于教育的资源、土地、房屋建筑物等可获得的租金、收益等。(3)显性的个人成本,即学生以及家庭需要负担的学生的生活费用和学习费用,如为住宿、伙食、学习需要的工具、费用而花费的开支。(4)隐性的个人成本,是学生个人因选择上大学而放弃的获得其他收入的机会,即学生个人的机会成本。狭义的高等学校教育成本即指培养学生所耗费的,用货币可以计量的成本,不包括机会成本。包括培养学生所发生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个方面:(1)直接成本:即教育事业支出,主要为高等学校各院系教学机构、教辅机构、以及各类学生思政教育部门为培养各类学生发生的支出;(2)间接成本:行政管理支出和后勤保障支出。固定资产折旧应该按所在部门分别计入教育事业支出和行政、后勤保障支出。如科研事业支出应该分析科研活动开展与学生培养的关系,作为间接成本加以分析计入。

(二)学生教育成本内涵

生均教育成本指高等学校培养学生所需要的平均教育成本。可以进一步明确为:(1)高等学校生均教育成本应该以高校实际支出的教育成本作为基础,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际发生耗费所转移的成本。(2)高等学校生均教育成本与全日制在校学生的标准学生数直接相关。不同的高等学校存在着不同的学科以及不同的学历层次,由于培养方式的差异性,其教育成本也应该有所差异。在核算生均教育成本时,首先应对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数进行当量折算,换算成标准学生数。国家发改委《监审办法》中折算系数是:博士生为2,硕士研究生为1.5,本科生为1,高职生或专科生为0.75,在实践中已得到业界普遍认可,在换算标准学生数时可以参照此方法换算。在按照标准学生数核算的生均教育成本的基础上,以同样的方法确定不同学科门类系数,再分类确定不同学科门类的生均教育成本。

三、高等学校学生教育成本核算方法构建

(一)高等学校教育成本计算单构成

教育成本项目分为教育事业支出、行政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及部分科研事业支出;纵向为教育成本支出的具体用途,通常为学校下达执行的各预算项目。如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学生经费、购书经费、物业费、房屋租赁费等。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按照使用部门,分别计入教育事业支出和行政、后勤保障支出的公用经费中。

(二)高等学校生均教育成本计算

生均教育成本的计算,是在按上述方法确定出教育成本总计后,可参照《监审办法》的学生标准人数的当量折算方法,计算出该年度标准学生人数;以教育成本总计作分子,以标准学生数作分母,两者相除的结果即为每标准学生需要支出的教育成本,即生均教育成本。

(三)高等学校分学科类别生均教育成本计算

在高等学校生均教育成本确定的基础上,再考虑不同学科教育投入的不同,设定学科门类系数,乘以生均教育成本,即可得到分学科门类生均教育成本。某直辖市教育部门对市属高校教育拨款制定的学科门类系数,可作为计算分学科类别生均教育成本的参考。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