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绘画学习方法

绘画学习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绘画学习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绘画学习方法

绘画学习方法范文第1篇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的基础,它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巾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化学实验能力是知识、技能和各种能力的综合与集中表现,尤其在各职业学校,这种作用更加明显和重要。

1.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1.1获取化学知识和技能

化学是一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等,许多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而化学实验具有直观、动手性强等基本特点,在教学中恰当使用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缓冲溶液为例,当教师辨到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时,学生都很迷惘。这时可以让学生做两个实验,一个实验是在氨水中加入氯化铵,测其PH值,再加入少量的酸,用PH试纸测其值。另一个实验是直接测氨水的PH值,加入少量酸后再测其PH值,比较二组PH的异同。这时教师再稍加讲解,缓冲溶液的作用便十分的明显与直观再比如,在学习氯水性质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氯水的酸性和漂白性,在教学中可增加一个学生实验,要求学生设计完成下列实验:①怎么样证明氯水具有酸性和漂白性?②在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氯水,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凶是什么?通过这样的学生实验,不但巩固了所学的化学知识,也为后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激发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现在高中的部分学生厌学的情绪较严重,而且有的还形成了一股不良风气,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学习氛嘲有点低迷。而心理学上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么样才能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呢?兴趣的培养是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培养的。在化学澡堂上设汁生动有趣的实验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拾级而上,步步前进,逐步深入,最终仿照老师类似的手段去应用知识,独立得出结沦,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做无形中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如在讲氢氧化铝的两性时,首先提问氢氧化铝是酸性还是碱性?会不会和碱进行反应?接着又提问:在氯化铝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和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氯化铝溶液有什么不一样?综合两种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兴趣大增,迫不及待地想从实验中找到答案。通过实验会发现溶液滴加的顺序不同,产生的实验现象也不蚓这时学生会急于想知道结沦,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事物的本质,时也复习巩固了平衡移动原理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对知谀点的认更为全面和深刻,无形中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实验是刨新之本,化学家的发明成果大都出自实验室,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事物最重要和可靠的手段之一。在教材中的实验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验证实验和探索实验。在教学中的验证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可适当安排一些探索性的实验,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对于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勇于探索勇于实验的科学精神例如在做铵盐的实验中,如何来验证溶液中是否含有铵根离子以及浓盐酸和浓氨水是否反应,要求学生自己没计实验方案,并以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对没计好的方案要适时表扬和鼓励,也可加分奖励通过实验来验证谁没计的实验方案是完好、最佳的。

2.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2.1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和实验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安排合适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有意地刨设、一些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实验,激发他们参与的愿望,诱导他们饶有兴趣地走进科学世界,在实验中感知化学知识的起源、发展,体验化学实验及自己动手操作所带来的快乐。使他们体验到身边处处有学问、处处有化学及处处用化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致,唤醒学生应用所学化学知参与实验及实践的愿望。采取各种有效的实验教学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果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2.2教师演示和学生练习相结合

在学习掌握操作技能时,教师首先示范每个操作分解动作,然后示范连贯动作,最后让学生模仿练习,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技巧。例如在学习移液管的使用时,可先演示,再让学生练习学生在做此项练习时,往往会出现“吸空”的错误操作。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只注意移液管上方的操作,而忽略了下方插入液面下的管尖部分,管尖要随着液面的下降而下移,这时不但要“顾上”,还要“顾下”学生在做这些练习的同时,有了切实的体会和实践,更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实验的操作技能和技巧。?

2.3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相结合

练习是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而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促进实验技能的形成。所谓分散就是将一个实验的操作技能,分解为若下个单项进行练习;而集中是将若下个单项练习组成一个复杂的综合练习。例如在进行酸碱滴定的操作技能练习中,首先练习使用各种常用仪器,如移液管、容量瓶、滴定管等都要求正确使用如滴定管的使用,从洗涤、装液、排空气.滴定(包括连续滴定和终点前的半滴半滴加入),到最后终点的判断以及滴定管的读数,每一步都要求学生要正确操作,一气呵成,在这些单项练习结束后,再进行综合的集中练习,就是把各种单项结合在一起,此时就可以给出一些具体的实验项目,如用盐酸滴定氢氧化钠溶液,或者用氢氧化钠滴定盐酸等,这样学生就能很快掌握酸碱滴定的有关知以及实验操作技能。

绘画学习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社会支持系统;团体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172-02

朋辈心理辅导即是经过一定培训的朋辈辅导员向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的心理辅导活动。作为新生事物,它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目前朋辈心理辅导已成为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补充力量。国内对于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只停留在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要性、体系构建及具体实践等方面。但是从理论上来说,朋辈心理辅导之所以能够有效地调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正是由于朋辈是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朋辈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机制,并引入团体心理辅导这一近年来逐渐兴起的辅助教育形式,探究优化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方法。

一、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内涵剖析

1.社会支持的定义

所谓“社会支持”,一般是指个体与社会大环境之间的关系。当个体遇到外界环境的威胁以及困难时,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得以强化,进而可为个体提供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帮助,是心理社会压力与心理障碍之间的中介因素之一[1]。

社会支持的概念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精神病学的研究。近二三十年来,社会学家、社会精神病学家及流行病学家分别从各自研究目的出发来研究社会支持,提出了对社会支持的不同定义。国内学者肖水源把社会支持分为三个方面: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有些人虽然可以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2]。Cohen和Wills(1985)根据社会支持所提供资源的不同性质将社会支持分为四类: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工具性支持、归属性支持[3]。

2.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内涵

社会支持系统通常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父母、亲戚、朋友等给予个体的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共同组成的系统。根据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四级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表明,心理咨询师、心理委员、朋友或同学、家庭成员、学生辅导员处于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核心层[4]。对于处于危机中的大学生来说,核心层的成员与危机个体始终保持紧密的联系,最先发现危机个体的危机状况,对危机个体的社会支持的力量是最强大的。

3.大学生社会支持来源的变化

我国学者陶沙[5]研究了大学新生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的特点,发现入学前,父母和老师提供的支持较多;入学初期,各支持源提供的支持显著降低,但父母提供的支持程度相对较高;在入学近一学期时,父母、同伴提供的支持明显上升,老师提供的支持程度继续下降。易进认为,就大学生而言,从家庭获得的支持类型多为情感支持,同伴侧重于工具性支持和陪伴支持[6]。

二、朋辈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机制

1.朋辈辅导员为当事人提供情感支持和陪伴支持

朋辈心理辅导的行为干预原理是出自社会学习理论、合理行为理论、参与教育理论等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支持。

近年,国内高校在借鉴国外的经验基础上,掀起了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研究的热潮,纷纷在校内成立各种学生组织开展特色活动,或培训朋辈辅导员,或建立健全班级心理委员制度。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该校已连续数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班级心理委员培训班,并在每个学生寝室设立了心理联络员。这一体系的建立,本身就旨在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寝室自上而下的四级心理危机干预反馈机制,并通过朋辈的力量,最大范围和最快速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实现反应,这也是对朋辈心理辅导理论的有效实践。

由于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他们面对心理危机时更愿意向熟悉的同学、亲密的朋友诉说。而朋辈辅导员正是这样一群与当事人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的“朋友”,他们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因此,朋辈辅导员所做的主要是倾听当事人的困惑,在一定层面上给予当事人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同时,朋辈辅导员又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对同学间的心理危机有初步的判断能力。如果发现有问题的学生,他们会马上进行干预并向上级汇报,联系周围的朋友和家庭成员,根据个体需要为其提供社会支持,尽可能协助个体摆脱危机的影响。同时,马上联系心理咨询师和学生辅导员,做好信息的收集者。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又被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Benard)称为“心理干预的天然磁石”[7]。

基于这一特点,将朋辈心理辅导运用到构建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中,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和陪伴支持,形成大学生稳固的危机个体社会支持的核心层,并成为心理危机的四级社会支持干预系统,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补充力量。

2.朋辈心理辅导促进朋辈辅导员自身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

朋辈心理辅导本身具有优势,表现为:易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涉及范围广,发现问题及时;在处理问题的同时又利于自身成长,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对于求助者来说,它是一种获得帮助的有效途经,是在专业心理辅导尚未完全普及,专业心理咨询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解决心理困扰的重要方式。对于助人者来说,进行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对自我不断完善、不断成长、不断发展的过程。蔡秀娟认为,在朋辈心理辅导中的助人者和当事人的角色通常是不固定的,也就是说,助人者和当事人可能随着环境和心境的改变而相互转换角色[8]。所以,“朋辈心理辅导”有相互性,可以认为是人际交往中需要互补的产物。

笔者在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对23名同学开展了朋辈辅导员的相关培训,其中大量的采用了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工作人员在培训前后采用问卷法考察了23名朋辈辅导员对于自身社会支持系统的认知变化以及相应的问题。结果发现,培训前,80%的人不知道什么是社会支持系统;培训后,60%的人领会了社会支持系统对于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并且开始意识到同伴作为解决问题的首选求助对象,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在回答“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有70%的人回答找同伴,10%回答找父母,8%回答找老师,12%回答找其他对象。可见,通过参加朋辈辅导员培训,也给他们个体自身带来了一定的情感支持和陪伴支持。

与专业心理咨询一样,在朋辈心理辅导过程中,辅导员也会出现来自工作中的烦恼和困惑,感受到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够完善,甚至面临一些心理危机。指导教师会根据每一个朋辈辅导员的情况进行督导和培训。在督导中,指导教师会帮助朋辈辅导员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特点和局限,达到自我完善[9]。

三、朋辈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优化方法

1.团体心理辅导形式的引入

20世纪70年代后,朋辈心理辅导在美国学校教育中得到大规模的推广,从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到生活、学习辅导,拓展出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朋辈心理辅导活动。目前,国内多是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对以各种形式组成的学生团体进行心理干预,有治疗性的目标,也有发展性的目标,因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等特点逐渐受到重视。这种心理辅导的过程可以引入到朋辈辅导员培训中或者由朋辈辅导员带领到团体中。团体辅导的开展可以增强朋辈之间的相互信赖程度,在团体内形成良好的气氛,对于团体成员人格的改变和社会支持系统核心层的建立与优化都非常重要。团体辅导之所以能有良好的成效,是因为成员们,即朋辈间有着接近的年龄、价值观、生活方式、经验,共同的理念使得辅导者与寻求帮助者容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朋辈辅导员能够更为积极地提供倾听、支持与其他帮助,因此这种心理辅导的过程能达到的效果非常明显。

张传柱等人研究将朋辈心理辅导应用于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中,辅导形式是在朋辈心理辅导员带领下的团体活动,方案如下:(1)破冰游戏――“棒打薄情郎;(2)魔镜;(3)抬棺游戏;(4)重要事件管理;(5)飞夺泸定桥;(6)我的情绪我做主;(7)相亲相爱一家人[10]。研究结果显示,以团体辅导为主要形式,实施朋辈心理辅导,一方面借助朋辈辅导员自身存在的优势使得团体内的其他成员更易于打开心扉、相互交流、倾诉烦恼;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资源,降低了大学新生对陌生环境的恐惧、焦虑与戒备心理,营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更有利于学生获得归属性支持。

2.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与社会支持理论的有效整合

团体心理辅导利用了包括认知行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团体动力学和个人中心治疗等多种咨询理念,通过在团体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了开启、催化、保护、支持、折中、连结、摘要、整合、示范等技术, 充分发挥团体辅导的优势[11]。特别是在内容设计方面,要求根据辅导对象的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合理性的内容。

社会支持理论中谈道,社会支持是一种资源, 是个人处理紧张事件问题的潜在资源, 是通过社会关系、个体与他人或群体间所互换的社会资源。这种社会资源观启发了我们,在设计此类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时,要运用团体动力学及人际沟通理论,创造一种信任、民主的团体气氛和高度的凝聚力,指导团体成员的沟通、增进自我了解和他人了解、在协调人际关系中获得成长和社会资源。因为人际沟通不仅是大学生日常活动所需的基本技能之一,而且还可以作为一种资源来合理地运用。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同学间的帮助和关心对大学生来说是及其重要的。这类似于农村留守儿童[12]。大学生要学会了解彼此的需要,理解彼此的情绪和反应,学会恰当的沟通方式。比如,在团体初建阶段,选出队长、设计队歌、队徽、口号,“同舟共济”等活动,使成员从陌生到熟悉,创设互助、和谐的小组氛围,为成员倾吐心声奠定心理基础。再如,“解开千千结”,“信任之旅”,增进成员对解决心理困惑的信心,进一步增进成员的信任和团体凝聚力。

社会支持系统观告诉我们,社会支持需要深入考察, 是一个系统的心理活动, 它涉及行为、认知、情绪、精神等方方面面。尤其是主观支持,它强调主体在社会中所感受到的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因此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领导者要引导每位团体成员在活动的同时一定要将注意力集中在体验当下的情绪和反应上,而不是一味地沉迷在“游戏”中。因为主观支持总是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感知到的现实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中介)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 [13]。比如,在由朋辈辅导员组成的团体中,通过角色扮演、个案分析等手段,回忆成长过程中给予他人的帮助,以及开展“求助者的训练”,体会求助者和助人者的感受,感知朋友的关心,提高获得社会支持的能力。

此外,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即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状况,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认识、评价、期望,社会关系的认识、评价、期望,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内容[14]。因为当自我认知出现偏差时,个体的心理状态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假设该团体是由朋辈辅导员组成的,那么通过此类活动的设计即可达到使朋辈辅导员进行自我心理调整,维持和提高自尊水平的目的。比如,在由朋辈辅导员带领的团体中,设计“价值大拍卖”、“照镜子”、“我是谁”等活动,促进团体成员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综上所述,朋辈心理辅导对于优化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有显著的作用,不仅为被辅导者提供情感支持和陪伴支持,也促进朋辈辅导员自身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而团体心理辅导的引入,则利用它的优势,使团体成员体验到理解与被理解,尊重与被尊重,支持与被支持,在获得社会资源的同时提升了心理健康水平,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周泽志.高校社会支持系统研究[J].学理论,2012(11):201-202.

[2]肖水源,杨德森.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4):41-45.

[3]王雁飞.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5):1175-1177.

[4]张亚君.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9.

[5]陶沙.大学新生社会支持的特点与变化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1-5.

[6]许芳.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7]石芳华.美国学校朋辈心理咨询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7(8):52-55.

[8]蔡秀娟,黄东,鲍金勇,等.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与探讨[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4):64-68.

[9]姚斌,刘茹.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8(9):126-127.

[10]张传柱.朋辈心理辅导在新生入学适应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3):172-173.

[11]杨珊.团体干预对提高示范性高中学生社会支持的效果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24):57-62.

[12]蒋美华.农村留守儿童领悟社会支持短程团体辅导的实验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绘画学习方法范文第3篇

在绘画模块中如何让学生在掌握基础工具使用后,把常用工具的一些电脑绘画技巧运用到实践中,让学生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达到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学校启导教育总的框架下,结合小学信息技术“绘画”教学模块为切入点,提出了此课题。

二、课题界定

1.启导式课堂教学方法:根据启导教育理论,该模式围绕“激―启―导―馈”四环节来进行教学。

2.绘画模块教学:学习处理图片信息,培养基本的信息素养。

3.教学实践:把启导式教学方法引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探究其合理性及改进并发展其方法。

三、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

1.探究软件中的使用规律,培养能力,获得成功的经验。

2.通过探索形成小学信息技术启导式课堂教学方法,为学校整体课堂改革提供经验和成果。

3.通过研究,提升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整体科研水平。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1.掌握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及需求。

2.对小学信息技术启导式学习的培养进行探索和探讨,从而提炼、形成基本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3.通过课题研究,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信息素养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1.学习相关理论,掌握理解研究基础。

2.组织教师以各种形式开展交流、研讨、举办讲座。

3.精心设计课堂,激发学生兴趣,设计合理可行的学习主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4.实践研究法: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教学实验、反思、总结,再去实验、总结。

五、课题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因材施教教育理论。

3.启导教学理念:“启而得法,导而弗牵。”

六、研究措施

1.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参加研究。

2.保证需要的一切经费和时间。

3.保障课题组成员稳定性。

七、研究对象和周期

研究对象:三年级二班,三年级六班。

研究周期:2013年1月到2014年3月。

八、研究实施步骤

1.课题前期阶段(2013年1月~2月):组建课题组,确定内容、方法、步骤,制订课题的研究实施方案。

2.课题的实施阶段(2013年3月~2013年10月):调查、研究、设计活动方案,开展实践活动,形成文字材料。

3.提炼、总结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3月)。

九、课题组成员

组长:余世毅。

成员:潘勇。

十、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方案一份。

2.教师启学案若干。

绘画学习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俗方法学;会话分析;田野研究

会话作为一种社会交往,是在会话参与者的相互协作下而产生的。人们对会话的科学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会话分析起源于美国民俗方法学,因此也被称作“基于民俗方法学的会话分析”,以下简称“会话分析”。

会话分析的基本目标是重建会话参与者以其各自的方式构建会话的动态过程,研究对象为所有在真实社会交际场景中自然发生的篇章(Deppermann,2008:20)。由于采集日常真实会话的诸多困难,目前绝大多数的会话分析研究以机构会话或媒体会话为研究对象。因此,如何研究真正的自然语料,成为会话分析研究者面临的一道门槛。

一、会话分析与田野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范式

德国民俗方法学会话分析学者(Kallmeyer,2005;Deppermann,2008)主张,从人类学角度研究会话,即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获取真实语料。田野调查,是一种实地研究方法,指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中,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现象(风笑天,2001:238)。

Kallmeyer(2005:1214)认为,作为研究者并非一个被动的观察者,只是不加反应地重构现实,而是无论在选材、转写以及分析的过程中都会用到自身所具有的基本分析资源。研究者本人的录制、取材方式都带有人类学工作方法的特点,分析过程中也会代入研究者本人的社会经验和世界知识。在田野调查中,研究者可以直接感知客观对象,特别是参与观察能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郑欣,2003:52)。

二、会话分析与人类学田野研究相结合的工作步骤

会话分析与人类学田野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范式主要由收集语料、组织加工语料、经验性范例和检验视角四个阶段组成。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一)收集语料

第一阶段主要是收集和录制语料。如使用现有的语料库或媒体语料,则可直接获取。如要自行录制,则需严格遵守学术伦理,按照田野研究的工作步骤进行:一、培育研究网络,与研究对象建立友好的关系,以期能够获得最接近真实状态的日常对话;二、在朋友的身份下,向其说明研究意图和目的,并获得对方正式的许可,严禁在未告知的情况下私自录音;三、进行田野初探,研究者本人以参与式观察者的方式、录制音频或视频,不可干预会话的进程。也就是说,经验性研究要基于真实的交际场景,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而不是在已有假设的前提下“搜寻”适用于此假设的语料。四、语料录制结束后,研究者考察取得的语料是否可以用于本研究,据此调整或继续研究方式;五、进一步扩大语料录制范围,建成研究可用的语料库。

(二)组织加工语料

转写是指研究者将语音或视频,根据一定的规则书面化(Deppermann,2008:40),目的是把会话过程的语言细节记录下来、加以再现,并认为所有语言细节都对社会现实的重现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视频转写是在音频转写的基础上,对语言之外的其他模态加以描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转写软件可以用于实践。

(三)经验性范例分析

经验性范例分析是指选取一段典型语料,首先对其进行转写及序列性分析,通过分析范例语料得出一定的假设和初步结论,目的是在前期^察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性的分析。通过这一分析,研究者可以对研究问题的答案建立一些初步的假定,并通过后面的研究进行检验(段丽杰,2011:47)。

(四)检验视角

分析者在已有经验性范例分析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检验,以规避因为主观性而带来的对某个语言现象以及研究工作本身做出客观判断的危险(Kallmeyer,2005:1220)。在这一阶段中,主要通过补充新语料来验证之前的初步结论是否成立,应该补充哪些新的视角,以得出最终结论。

三、小结

综上所述,本文介绍了基于民俗方法学的会话分析与人类学田野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与工作步骤,回答了如何获取和研究真正的自然语料这一问题。研究者需严格遵循经验性的工作方法,一切从语料出发,根据语料的特点制定后续的分析方案。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段丽杰.德国企业新闻会的会话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郑欣.田野调查与现场进入[J].南京大学学报,2003 (3):52-61.

绘画学习方法范文第5篇

过去一段时间,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潜能与艺术个性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为教学模式过于统一:统一的教学评价、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教师忽视了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潜能与艺术个性。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多元智力理论。与传统智力观相比,多元智力理论是更为科学、广阔的有关智力本质的一些知识。同时,个性化学习强调在可能的范围内,教师合理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从而使不同的学生都可以获得相应的教育。

二、个性化学习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1.多样化的学习方法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如,在学习“我喜爱的体育活动”的课程内容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表现,如绘画法、泥塑法与手工法等。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可以自由发展的平台,由此,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探索性学习,发展个性,施展才华,从而有效地促进自身的个性化发展。

2.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个性化学习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教师应依照外部环境与学生的内部需求等,有效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在教学画眼睛的内容时,在实施必要的启发与组织后,对于喜欢小组学习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鼓励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凭借亲身探究获得知识;对于喜欢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学生,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示范与讲解;而对于喜欢自己独立学习研究的学生,教师可以允许其独立研究。教师应该有效地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完善,从而使学生真正成长为在未来社会具备竞争力的综合型人才。

3.个性化的绘画风格

因为性格存在差异,每位学生的绘画风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色单纯、明快、大胆、果断,有些学生用色豪放粗犷,有些学生用色无拘无束,有些学生用色细腻柔和……这些都是学生个性的反映,体现了儿童画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作。

4.开放式的绘画评价

开放式的绘画评价以学生发展为基本的理念,通过多样评价标准与多种组织形式评价学生的画作。其一,开放式的绘画评价有效地使以往美术教学评价标准统一与评价形式单一的现象得到改变;其二,开放式的绘画评价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与个性。如,教师在教学“椅子的设计”课程内容时,可以选择集中地对学生作业进行展览的形式,引导组织学生实施开放式的评价。这样,学生在评价中可以及时发现自身的进步,赏识、认同与接纳自己,从而有效地激发自身的创造热情。

三、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个性化学习要求教学评价多元化。教师应该构建可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有效地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培养。

1.评价人员与评价方式多元化

个性化学习中,评价往往重视学习过程。教师可以构建学生成长记录袋,把学生的平时作业、竞赛获奖作品等作为资料,通过小组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个性艺术创作进行研究。同时,还可以通过绘画作业展与小组竞赛的形式实现评价的最终目的,从而有效地对学生的绘画技能进行培养。

2.评价标准多样化

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上课是否积极发言、绘画构图是否完美、色彩运用是否有可取之处、绘画是否有进步,教师通过此种方式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进行关注,对学生的差异进行了解,并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优点,以此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新的学习。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