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运筹学方法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系统工程 实践教学 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张爱霞(1975- ),女,河北唐山人,河北联合大学矿业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系统工程教学与科研工作;李富平(1965- ),男,河北唐山人,河北联合大学矿业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矿业工程的教学管理工作;赵树果(1969- ),女,河北唐山人,河北联合大学教务处,副教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矿业工程的教学管理工作。(河北 唐山 06300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河北联合大学教改立项课题“《管理系统工程》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1017-08)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134-02
系统工程是高等院校交通工程、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工程等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是以一般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现代系统理论和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一门新兴的管理工程技术课程。课程以定量分析为主研究管理问题,将工程思想和管理思想相结合,应用系统的、科学的、数学分析的方法,通过建模、检验和求解数学模型获得最优决策的科学。要求学生学习系统与系统工程、系统优化、存储论、系统预测、系统决策、系统模拟等内容,培养学生树立系统思想并能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系统工程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突出特点。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系统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系统工程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系统工程的学习难度较大。系统工程以大规模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是在系统理论、管理科学及运筹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分析与解决各种管理系统问题的思想、程序和方法。系统工程侧重于研究战略性的全局问题,涉及面广,教学内容丰富。由于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又缺乏实际的系统工程理论的实践活动,学生难以理解概括性极强的数学表达式和抽象框图的理论表示方法,这增大了系统工程学习的难度。
2.教学效果一般。教与学信息反馈不及时,师生互动性差。部分学生课堂参与性不够,师生互动有限,整体学习效果一般。
3.与专业相关课程的联系程度不大。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只是单纯地讲授、学习课程,将各门课程生硬地割裂开来,不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将本课程与专业相关课程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进而促进对整个专业学习的整体把握,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系统工程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1.系统工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系统工程是本科生在修完基础课后接触到的首门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系统与系统工程、系统优化、存储论、系统预测、系统决策、系统模拟等内容,培养学生树立系统思想,并能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解决工程实践问题。课程对培养学生管理创新能力和实现管理现代化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所学系统工程思维方法是交通工程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系统工程技术方法在后续课程中发挥直接的作用。
2.系统工程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我国开设系统工程课程的高校来看,由于各高校服务对象不同,对系统工程学的理解不同,教学内容体系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差异较大。有的院校授课内容偏重“运筹学”,重点讲授运用数学方法研究最优化问题,如东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有的院校则偏重于系统工程学,主要是解决系统优化问题,如西安交通大学。
按系统科学体系,系统工程属应用科学层次,是改造世界的基本工具。运筹学属技术科学,是系统工程的基础数学理论与方法,系统思想是辩证唯物论在认识世界中体现的基本思维方法。根据河北联合大学开设系统工程学的教学经验,系统工程学内容体系与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有一定的脱节。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能够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求部分考研深造的学生掌握较扎实的系统工程基本理论和运筹学的基本方法。将系统工程和运筹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方法和用系统工程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不同学校对考研考试内容的不同要求。但目前的教学内容不能统筹兼顾,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将运筹学的数学工具和方法与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机结合,做到重点突出,因材施教,以适应不同人才培养的要求。
3.课程内容体系设计。根据以上分析,要对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在系统思想指导下,应用运筹学提供的数学理论与方法,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论课程。课程体系由两个相互关联的有机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系统科学在21世纪的发展方向——系统思想定量化和计算机应用设置系统科学方法论和系统科学体系、系统工程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步骤以及系统工程的主要方法——模型化等内容。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与养成系统思想,形成面向问题,在定性分析指导下进行定量分析的系统思维方式,掌握系统工程处理问题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步骤,其核心是树立与养成系统思想。第二部分:从实现系统思想定量化和计算机应用出发,按系统工程的主要方法——模型化和计算机求解为重点,构建由系统最优化模型、系统预测模型、网络优化模型、系统决策及多目标决策、实验和模拟方法、网络计划方法等具体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针对实践具体问题抽象化建模、求解和结果分析技术,给学生一个“方法库”和“工具库”,核心是定量化方法与工具。
在系统思想指导下,按在定性指导下进行定量的原则进行科学决策是21世纪管理科学的发展方向,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学生只有掌握了现代决策思想和决策方法,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只有掌握系统思想,全面综合地研究问题,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系统工程课程正是按照这一指导思想设计、改革和建设的,既体现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又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的要求。
4.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系统工程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灵活掌握管理系统工程基础在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中的基本方法和应用技巧,活学活用所学课程知识;培养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改革研究成果
1.系统科学体系设置系统工程学课程。结合一般同学和考研同学的需求,突破系统工程学的课程体系框架,引入了运筹学的数学工具和方法,按系统科学体系设置系统工程学课程,包括系统思维方法并应用系统思想进行系统分析,思维方法的发展、系统工程的概念、系统工程与运筹学的关系、系统工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掌握建立模型的理论与方法:预测模型、线性规划、网络及网络计划方法、决策模型等;各种模型求解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线性规划、网络模型、CPM网络参数计算、目标规划法等;掌握模型求解结果的分析方法,包括灵敏度分析、预测模型检验等;加强实践环节,引入运筹学软件QM和国际上流行的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等。
2.制定教学文件,改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了相应的48学时、36学时的系统工程学大纲、教学日历,整理完善了课件。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技术与板书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克服单纯使用板书信息量少、单纯使用多媒体技术速度快、学生理解时间短的缺点,既增大了教学信息量,又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3.教学注重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数学方法与计算工具相结合、课上教学与课后实践相结合的“四结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选用理论讲授与工程实践案例分析相结合的传授模式,启发式教学与研讨式学习相结合的互动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将重心向模型的建立、求解和求解结果分析转移,侧重实践应用;增加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环节,重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建模”“算法”的计算机实习训练,加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增加工程实践中应用较多的理论与方法内容,基本形成理论—软件—应用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体现了“厚基础、重素质”的教育思想。
4.锻炼学生实际解题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重点突出运筹学、系统工程基本理论,先以例题入手,讲解怎么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用原理和方法。再让学生重做此类题,掌握原理及方法。每讲后布置两个小时左右的课后习题,追求作业解题层次清晰、方法新颖、书写规范,锻炼学生实际解题能力,计入40%的平时成绩。
5.强化实践动手能力。以48学时为例,其中安排讲课学时40学时,上机8学时。针对上机环节,编写了上机指导书,制定了上机实验、实践安排。系统工程实践性较强,强调结合实际管理等问题的应用。在教学中提出以下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是课外阅读,拓展学生视野。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系统工程及管理学、工业工程等方面学术刊物上的相关文章或有关研究报告,并定期或不定期在课堂上介绍与交流。根据学生的表现或研究结果计入10%的平时成绩。二是提出问题,并完成简明应用系统分析报告。要求每个学生在“系统工程方法论”课程结束前,结合实际提出一个可用系统分析原理加以分析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组建由3~4人组成的系统分析小组,拟分析问题;随着课程内容的推进,各小组完成应用系统分析报告的框架,结课前在全班进行交流;课程全部结束后,完成正式的系统分析报告。根据系统分析报告的结果计入20%的平时成绩。
6.收集丰富实践案例库。查阅各大院校和相关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网站相关资源以及课题组教师科研项目,建立了实践案例库。重点培养学生具备理解和运用运筹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中的优化与决策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
对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按照该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对学生的能力需求,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即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从这一定位出发,要把运筹学与系统工程相结合,通过系统工程和方法论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定量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按照运筹学与系统工程的基本思路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形成以人为本的先进方法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在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课程特色。经过教改实践,教学内容先进合理,系统、完整地涵盖了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体现了系统工程理论研究的新发展。教改坚持“思想、理论、方法、工具四统一”的教学方法,即加强系统思想、系统工程理论讲述,强调数学模型方法的学习和掌握,结合科研实践总结、收集、编写案例,指导学生上机实践,掌握计算机工具,进行实践课题研究,提高了学生对理论方法的运用能力。通过采用教学案例、课堂讨论、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上升,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爱霞,李富平,赵树果.系统工程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刘永红.系统工程课程建设与创新[J].装备制造技术,2007(6).
关键词:建筑价值;运筹学;造价模型;分层管理
建筑的价值与建筑的造价,作为从事工程造价的人员的我,一直在思考,怎么将这对本质和手段有机的结合,并通过现实的管理工作联系起来。
根据我国现实的建筑项目管理体机制、建筑价值的研究和认识、工程造价(特别是全国注册造价师)的相关理论和华南理工大学《运筹学》,针对问题,较为简单提出建筑价值的分层管理和造价的运筹学考虑的想法。主要逻辑思路为:以《运筹学》和《工程造价》的理论为基础,以我国建筑项目管理体机制的控制阶段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相关影响因素,建立基本的优化探讨。
首先,运筹学的相关理论与理解:
运筹学是以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着眼于系统的关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来达到整个系统达到最优状况。可分为确定型模型和概率型模型,确定型模型有: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化、图与网络和动态规划等;概率型模型有:对策论、排队论、储存论和决策论等。
运筹学的思考特点:
1)科学性:运筹学是以科学方法论指导通过一系列规范化步骤进行。对问题的分类、模型的选用、参数的采集,很多已经有具体模型和算法。
2)实践性:以实际问题为对象,凡是涉及到需要权衡不同因素会对问题结果都会产生不同影响,都可以运筹学研究工作,通过借鉴问题的性质、系统的目标及系统内变量的关系,利用已有和自建的数学方法对系统进行最优化设计,并被实际实践所检验,从而指导实际系统的运用。
3)系统性:用系统的观点分析一个模型的问题。着眼于整个系统而不是局部的,通过权衡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影响,使整个系统达到最优化。
4)综合性:现实的问题是复杂的,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光是经济的、功能的、艺术的,还社会的、政治的等,而且很多问题是难以量化和衡量的,因此要以不同学科的知识来分析,让各方面专家综合考虑,从而真正将运筹学作用发挥到综合最优化。
其次,工程造价的相关理论和建筑行业的现状
从事建筑行业-工程造价专业的造价管理工作,建筑行业本来是一个固定资产投入巨大的行业,同时这个行业涉及的领域和影响因素也很多,何综合考虑各方面的要求,以及如何最终确定资源如何分配等,这些是一个巨大和复杂的问题。作为建筑行业项目主要控制目标的造价的领域,也与时俱进,不在停留在建造项目本身的费用和花费了,已经上升到全寿命费用成本、建筑项目经济费用。
工程造价:主要是从投资者角度,工程造价是指建设一项目工程预期或实际开支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费用:工业建设项目造价影响主要因素有:
1)项目建设规模,应选择合理的建设规模,以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对应的比选方法:盈亏平衡产量分析法、平均成本法、生产能力平衡法、以及按照政府或行业规定确定的方法。
2)建设地区及建设地点:建设地区选择是指在几个不同地区之间对拟建项目适宜配置在哪个区域范围的选择。建设地区的选择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靠近原料、燃料提供地和产品消费地的原则。建设地点选择是指对项目具体坐落位置的选择。厂址选择时的费用分析包括项目投资费用分析和项目投产后生产经营费用比较。
3)技术方案:技术方案选择的基本原则: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4)设备方案:在设备选用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要尽量选用国产设备,要注意进口设备之间以及国内外设备之间的衔接配套问题,要注意进口设备与原有国产设备、厂房之间的配套问题。
5)工程方案:工程方案选择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包括:满足生产使用功能要求;适应已选定的场址(线路走向);符合工程标准规范要求;经济合理。
6)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治理方案比选的主要内容有:技术水平对比;治理效果对比;管理及监测方式对比;环境效益对比。
民用建设项目造价影响也有相应的主要因素制约。
对于施工单位:造价影响的因素相对较少,但主要是考虑项目的实际情况,包括施工条件、施工难度、业主的管理情况、环境经济和社会环境等;施工单位实际情况,包括技术力量,管理水平,设备力量等。
全寿命周期成本:是指工程产品从研究开发、设计、建造、使用直到报废所经历全部时间,在工程寿命周期成本,包括:工程寿命周期经济成本、工程寿命周期环境成本、工程寿命周期社会成本。对应的成本分析方法有:费用效率法、固定效率法、固定费用法、权衡分析法。
建筑项目经济费用
(一)经济费用效益理解
(1)分析的角度与基本出发点:更关注从利益群体各方的角度来分析项目,解决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包括实体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
(2)价值的理解为,项目的费用和效益;其含义和范围划分为:经济费用效益分析是对项目所涉及的所有成员或群体的费用和效益做全面分析;
(3)所使用的价格体系。经济费用效益分析使用影子价格体系,即要使用社会价值来折算。
(4)经济费用效益分析通常只有盈利性分析,没有清偿能力分析。
(二)经济费用和效益识别的一般原则
(1)遵循有无对比的原则;
(2)对项目所涉及的所有成员及群体的费用和效益做全面分析;
(3)正确识别和计算正面和负面的外部效果;
(4)合理确定效益和费用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跨度;
(5)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和调整转移支付。
最后,运用运筹学理论建立造价模型和研究内容
现在根据以上工程造价涉及到的理论系统,每个系统都有繁多的因素影响各系统的实际状况,权衡各因素,使之优化,也就成为运筹学考虑的问题。以对应主体单位的系统关系为依据和展开相应系统关系的角度。
现以施工单位或建设单位作为一个系统,建立为工程造价模型:
以工程造价为理论,建立以立项-可研-设计-招标-施工-竣工过程,对应估算-估算-预算-合同价(控制价)-工程过程支付与变更-结决算,造价的组成和计算方法已经基本成熟,只是要将影响的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和同时按项目组成的单体性质综合统筹,建立运筹学模型来研究。
以投资运营或投资使用单位,建立全寿命费用成本模型:
以全寿命费用为理论,建立以建设-运营-转化或建设-运营-完结,对应建设项目总投资-生产运营费用-改造费用或建设项目总投资-生产运营费用-拆除费用,关于生产运营费用的组成,应该分行业和规模,建立和分析相关因素子模型;关于改造费用和拆除费用,基本可以延用工程造价模型,这个系统就分为生产运营费用子模型和工程造价模型,首先要对模型内部因素权衡,然后要对子模型的主要因素权衡,因此要建立两级模型。
以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建立建筑项目经济费用模型:
这是一个宏观的理论模型,现探讨放在省和市级建设主管部门,在全寿命费用成本模型的基础上,应改加上建筑社会影响模型和环境生态模型,由于后两中模型和相关理论比较模糊和难以操作,也只有建设主管部门反馈给政府各行政主管部门,对各因素统筹分析,但模型中的基本原则和权重分配也根地理位置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有管!要求政府部门应该与时俱进的研究和调整,这里建议,加强政府部门关于各建筑性质的原则要求进行研讨,产业和建筑的地理位置布局的规划,NIBY问题的费用和补偿办法;同时加强建设项目立项时政府各行政主管部门的预审批和调整。
由于此模型的复杂程度和地域差异,初步建立以原则因素的分析模型,来权衡,宏观的实现优化。
本文从毕业论文写作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师自身研究能力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毕业论文写作和指导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主张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应以研究问题为导向,讨论了毕业论文写作如何运用经济学研究的发现和证实的两个过程,特别强调了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八个问题或规则。
怎么样才能实现使学生具有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的能力呢?除了学生从教师的课堂教授过程中领会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和学校、以及学院安排的实践活动外,毕业论文或科研创新项目的设计与写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本科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之后,都附有要求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作为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要求。这两年教育部和学校也都提供资助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这也是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措施。
毕业论文写作或科研创新项目工作,不是写教科书,不是写文献综述,而是一项科学研究活动,是发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北京高校非工科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方案(试行)》对毕业论文提出三个评价基元。第一评价基元,是评价选题质量,要求选题体现本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中对知识能力结构的基本要求,选题要能够解决本专业的某个理论、方法或应用研究中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第二评价基元,是评价综合运用知识、文献、研究方法和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评价基元,是评价论文或设计项目在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理论价值或实际价值。《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评分标准》对毕业论选题提出了科学性、创新性、应用性和可行性的要求;对科学方法的运用提出了论证充分、论据确凿和逻辑性的要求,对论文的写作和文献引用等也都提出了符合现行科学论文标准的要求。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毕业后在各种岗位上会面临接受领导和客户交给的工作委托,撰写调研报告、写计划书和专题研究报告等。所有这些委托都向我们培养的学生提出发现问题及其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实施的挑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基本的科学素养,是高等学校应当给予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训练或科研创新项目活动就是这种重要的给予之一。因此,毕业论文的写作或科研创新项目的活动,是直接尝试用现代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来发现问题及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好机会,更是直接尝试锻炼和展现自己科学素养能力的极好机会。
学生毕业论文或科研创新项目的活动也是反映学校教学和科研管理水平和教师能力的重要指标。我们在检查教师对毕业论文的评语中可以看到,一些教师对学生的选题判断有误,把写教科书的选题、写文献综述的选题、把超出自己专业能力的选题,都作为合格甚至优秀的选题批准开题,甚至成绩也评为优秀;一些评语不能判断毕业论文在立论、分析、写作和文献评论等方面的问题,评语抽象笼统,优缺点缺位等等。这种现象不仅在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中存在,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中也是存在的,有时甚至还很严重。这些都反映了教师本身有待于改进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管理层有待改善对论文评阅环节的控制。当我们的学生在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完成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挑战时,实际上也折射了我们在指导学生培养毕业论文写作能力和整体管理能力上的缺陷。教师阅读和评论学生的毕业论文除了是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职业责任所必需之外,还有两个有利于教师的“利己主义”理由:一是,检查和锻炼、提高我们自己发现问题及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阅学生论文中所得到提高的这些能力,不仅有助于教师之间的学术批评与讨论,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完成校外其他部门委托的各种评阅工作。二是,学生选题的多样性、资料和证明的方式多样性也为指导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指导和评阅学生的论文实际也是我们从学生那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和好机会。
经济学本质上是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经济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问题可以是理论性的,也可以是应用性的。“问题”是指矛盾、差距或毛病,诸如目标与现实的矛盾或差距,绩效与标准或目标的差距,理论与现实的矛盾与差距,传统理论与新观点的矛盾,以及情况的突然变化等等。以研究问题为导向的方法论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论(Economic research methodology)的核心,经济学研究方法论是关于组织、计划、设计和实施研究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方法论。经济学毕业论文或研究项目的进行,实际上是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运用。
Recent Advances in Data
Mining of Enterprise Data
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
2007,786pp
Hardbark
ISBN9789812779854
T.W.廖等编
在经济上合算的数据采集与存储媒介的大量生产与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为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这一新领域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快速成长领域的主要目标是分析大型的,通常是异构和分布式的数据集合,其目的是为了发现那些被收集数据的系统或现象中新的可能有用的知识。这些数据集的一个来源是商业及工业活动,这类数据被称为“企业数据”。这些数据集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为了优化某种类型的性能度量,分析家希望通过分析这些数据集来设计成本效益比更好的策略。这些性能度量包括减少生产时间、改进质量、消除浪费,以及利润最大化。属于该范畴的数据集可能描述了制造环境中的不同调度方案,某些过程的质量控制、机器或生产过程运行中缺陷的诊断,向申请者发放信用卡时的风险分析,制造系统中供应链的管理以及与决策相关的商业数据。
本书共有16章。1.企业数据挖掘:回顾及研究方向;2.在信用风险控制中分类技术的应用与比较;3.预测分类及不平衡企业数据;4.为时间序列预报使用软计算方法;5.多变化生产过程平台形成的数据挖掘应用;6.动态制造系统中生产控制的数据挖掘方法;7.利用单一目标和多个目标数据挖掘从农业数据中预测酒的质量;8.借助数据挖掘和数字化管理,增强高科技工业的竞争优势,确保出色运行;9.从数据挖掘观点出发的多元控制图表;10.制造缺陷诊断多维功能数据的数据挖掘;11.利用企业数据挖掘的维护规划;12.改进工作流模型的数据挖掘技术;13.基于单元的化验图像挖掘;14.支持矢量机与应用;15.基于流形的学习方法调查;16.少量企业数据的预测回归建模与自举、群集和装袋。
本书的每一章都是由相关领域中顶尖的研究人员或专业人员撰写的,它把注意力放在了企业数据挖掘中的关键性算法及应用上,研究了与数据挖掘相关的基本问题而没有拘泥于特定的软件环境,每章结尾都有关于未来研究工作面临挑战的讨论。
本书是世界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与运筹学丛书》的第6卷,它是针对希望进一步了解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被它的方法论开发所吸引的专业人员及研究人员的,它也可供计算机科学、商业或工程学院的研究生使用。
胡光华,
高级软件工程师
(原中国科学院物理学研究所)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发展趋势;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0-01
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的带有普遍性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我国对管理科学的广义范畴上的理解不同于国外管理科学的狭义范畴,国外的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丛林三个阶段;我国的管理科学发展同样也经历三个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前的仿苏模式,1977-1995年发展重建和现在的繁荣创新三个阶段。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管理科学进入科学管理和管理丛林阶段的时间晚于西方国家,而且二者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异。
一、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进入21世纪财富和经济价值的创造都依赖于信息、金融资本、智能和观念,使经济社会跨进了信息与知识经济时代。新世纪的到来,迫切的需要对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特点的新型管理科学的探讨和研究。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是指通过吸收、改造、转换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为管理科学的其他两个领域提供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
1.国外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本文首先选用了60种有代表性的国外期刊,然后利用关键词检索的方法总结了在这十年的时间里被SCI和SSCI收录的全部论文。从研究总量上来看,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运筹与管理;次之的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复杂性研究和一般的管理理论。而关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工业工程、预测技术等发面夫人论文相对来说要少很多。这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外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是运用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等数量分析方法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决策的精确度,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而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并没有得到新学科的支持,所以其研究力量相对来说就会减弱。纵观历史的发展变化,所有领域的论文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根据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和管理将会保持继续上升的发展态势,得到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
2.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这篇文章通过关键词检索,对在这十年里被中国期刊网收录的44种期刊论文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中研究数量最多的内容是信息技术与管理和管理系统工程,然后是评估技术、预测技术和运筹与管理。而管理科学与管理思想史和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的数量只有不足20篇,不能发展成主流思想。这主要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影响和国家对信息化战略的高度重视,从历史的纵向发展变化规律来看,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和预测技术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在近几年的发展变化中,管理系统工程、组织理论和预测技术保持持续稳定的上升趋势,由此可以预见出未来的几年中,他们将会成为研究的主要领域。此外,受政府政策和资助环境的影响,不同领域的论文数量增长波动大,落差也大,不利于学科的健康发展。
二、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比较
“研究热点”是反映在某一个时间范围内,学术界对一些特定问题的关注程度。可以用在某一个领域内的情况和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来说明对某一个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热点问题是随着社会实践的需要和理论研究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研究热点问题和研究的主流领域是相通的,也就是说一个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必然会引起该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必然推动了这一领域成为研究的主流领域。
1.国外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对于一个问题的广泛关注,必然会引起这个问题所属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高度重视和研究,也必然会使这个领域快速发展成为主流领域。通过对国外在这十来年收录的论文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是一般管理领域的知识管理问题、管理系统的哲学属性研究、和团队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方法论。
2.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的不断加深,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理论界与决策接的高度重视。根据这十年收录的重要的论文研究成果,我们得出结论是在一般管理理论领域中,我国研究的热点问题是人本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识管理的初步理论和基于知识的管理激励。其次是运筹与管理领域的动态规划、线性规划、生产系统库存优化理论和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排队系统。
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差异比较分析
根据这篇文章对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各个领域的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外在研究内容、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国内外共同的研究领域主要是运筹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组织行为和组织理念、评价理论与技术,这些也将是未来几年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而一些在国外进行的复杂性研究、决策理论与技术等领域,在我国并没有发展起来。但是受国外研究的影响,我国也将这两个领域的研究作为热点研究对象。
三、结语
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和知识资本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扩大了管理学科的研究内容,促进了改革方式的变革。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理论研究的进步,诞生了很多新的领域,旧的领域逐渐被淘汰。而且国内外的管理科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也不断变化更新。每一次新的研究都会促进管理学科与工程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为今后的研究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邹树梁.张彩平.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复合型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05).
[2]许春燕,张亚丽.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方向与研究趋势分析[J].科学时代,2010(12).
[3]缪园,张伟倩,李媛.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近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非线性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