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哲学的基本特点

哲学的基本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哲学的基本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哲学的基本特点

哲学的基本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活与哲学;图表法;复习效率

高考一轮复习伊始,有个学生问我,“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区别是什么,“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什么关系……(关于第二个问题,唯物辩证法与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是哲学的基本特点,但我们同学提问的本义应该不在这,纯属“风马牛”),起先我以为是一个学生的笑话,稍一调查才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哲学不着边际,甚至很头疼。而以前我一直认为这部分同学考试成绩“不稳定”是偶然的。

这些年高考题强调“能力立意”,其中很重要的是考查学生“理解全书”“融会贯通”的能力。也许孤立地考查某些考点,学生不感到困难,而综合起来从整体上进行考查,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实践中我发现,对于哲学的教学,要特别注意沟通概念、原理、方法论之间的内在联结,坚持总体性原则。对于哲学的复习更不例外。在一轮复习前,我采用图表法帮助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教材、把握学科主线,效果颇佳。

一、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

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同时又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说明两点:(1)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既唯物又辩证;(2)同时利用1、2两课导言,说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研究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研究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是两个不同方面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的第一个问题就破解了。

二、关于哲学与高二哲学常识的大致情况

哲学与高二哲学常识

从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哲学常识的四个部分以及与哲学两个组成部分的对应关系。

三、关于哲学常识的四个部分的整体梳理

哲学教材的思维方式是,先提出相关概念,然后给出一个哲学原理,并分析这一哲学原理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最后从原理及内容的分析中推导出在实际工作中应遵循的工作方法这样的三部曲的轨迹。例如,学习辩证法中的矛盾的特殊性,首先明确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然后提出矛盾特殊性原理,并分析这一原理的内容――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的矛盾双方也各有其特点。最后给出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建立图表,弄清哲学“对子”

“对子”是同志针对哲学概念往往是一对一对出现的概括的说法。掌握这一点对于学习哲学常识是非常必要的,可列表如下。

哲学“对子”一览表

哲学的基本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 语文教学 哲学情愫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65-01

哲学情愫是人类的基本情愫之一,是组成人类综合素养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哲学情愫,对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教育体制下,如何利用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哲学情愫,是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哲学情愫的涵义与特点

(一)哲学情愫的涵义

哲学情愫作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哲学思维能力、哲学品质和哲学知识,通常指客体通过言语和行为表达出来的哲学意识。哲学情愫是个体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的哲学情愫则指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运用哲学方面的教学方法,结合哲学知识和思维方式,自觉并持续地审视问题的哲学涵养。

(二)哲学情愫的特点

1.反思性

反思性是哲学情愫的基本特点,马克思曾认为:“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的同时也包括对该事物的否定理解,哲学具有批判性和革命性,是思维的前提。”按照哲学的本性,反思性既是哲学的本质特点,也是哲学情愫的重要涵义。

2.超越性

所谓哲学,是探讨有关理想的事物,一切实践的最终意义已经超越了实践自身,人类作为有理想的个体,不断奋斗,超越自我,这是超越性的表现,哲学情愫既是这种理想性和超越性的智慧,也是对知识和生命的探索。

3.实践性

哲学来源于实践,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实践性是哲学存在的根本。哲学情愫的培养便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实践性是哲学情愫的又一重要特征,哲学情愫不仅需要间接获取,更需要在实践中获取资源。

二、哲学情愫与高中语文教学

哲学情愫的培养与语文教学都旨在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哲学情愫是语文教学的前提,离开了哲学情愫的语文教学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哲学所关注的人生主题也是语文教学所注重的话题;语文课程内涵丰富,展示了多元的人文知识,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价值,用语文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哲学情愫是合情合理的。而语文教学因其重视个性和全面发展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又体现了哲学思想。

因此,哲学情愫和语文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语文这门学科固有的特点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哲学情愫的优势。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哲学情愫的培养

阅读与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比例较重的教学板块,基于阅读与写作,高中语文教学中哲学情愫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策略:

(一)阅读教学

阅读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哲学促进学生进行客观的价值判断,提高问题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哲学情愫,首先要展示给学生多元化的阅读材料,创造民主和开放的阅读环境,正确引导学生的阅读动机,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提供不同的哲学素养,培养其多方位的阅读能力。

另外,在人本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可持续能力的发展和独立个性的形成,增强阅读教学的人本化,将阅读的体验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挖掘自己的独特体验,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建立平等、互动的关系。

(二)写作教学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注重学生的真实情感和个性与创新,这是哲学思想在教学中产生变化的标志。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哲学情愫,首要要把哲学情愫渗透在写作的命题之中,从我国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来看,例如,2009 年的高考北京市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感彩较浓,但缺乏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运用能力,我们应在写作命题阶段向学生渗透哲学思维,使学生在感悟的前提下结合理想的思考。

另外,在写作内容和形式上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给予学生正确的哲学引导,使学生学会用整体的眼光处理问题,立意指导上,教师更应当引领学生理性分析,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看待事情,正确进行哲学素养的渗透。

(三)其他方面

培养学生的哲学情愫,教师本身的哲学素养尤其重要。高中语文教师的哲学素养包括哲学精神、思维、境界、智慧等要素,哲学素养内化于教师,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加强。教师要掌握一定的哲学知识,培养自己的反思能力和批判能力,加强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哲学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哲学情愫。

哲学情愫作为人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哲学情愫时具有一定优势,通过阅读、写作和其他的途径深入挖掘语文教学视野下的哲学空间,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才能更好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哲学情愫的培养。

参考文献:

哲学的基本特点范文第3篇

哲学中国化不是一个孤立的历史现象,而是一个开放的历史过程。在这一 过程中,中国哲学不仅与中国近代思想界发生碰撞,吸取中国近代思想中的 优秀成果,而且还与苏俄哲学、西方哲学开展论战,相互交融, 共同构造了哲学世界化的复杂图景(注:关于中国哲学与世界马 克思主义哲学关系的详细说明,参见何萍:《全球化与中国哲学的命运》, 《江淮论坛》2000年第1期;《20世纪哲学中的两种传统》,《哲学研究》2 003年第8期。)。以往,我国学术界多重视前一方面的研究,忽视了后一方面的研究。 这就使我们常常把中国化看作一个单纯的哲学的输入过程,仅仅 在中国系统中考察哲学中国化,而不能把中国化置于世界范围内 ,在一个无限开放的系统中揭示其发展的规律性。为了克服这一研究的不足,我们需要 确立一种世界视野。这种世界视野就是世界哲学的发展图景。

在哲学史上,一种新的研究视野的确立必然带来哲学问题的更新。这一点也适用于马 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从中国现代化的实际过程和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考察马克思 主义哲学中国化,其研究的问题总是围绕哲学与中国现实之间的关系展开的 ;而从世界哲学发展考察哲学中国化,其研究的问题却要围绕中 国哲学形态的研究而展开。前者旨在解决中国发展的现实问题,后者旨在解 决哲学自身的理论问题。应该说,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对于中国哲 学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缺一不可。没有前者,中国哲学的发展就失 去了活水源头;没有后者,中国哲学在面对现实时,就缺乏足够的理论解释 力度。鉴于我国的研究普遍重前者而轻后者,在此我们着重论述后一方面的问题。

世界哲学的发展图景是与哲学世界化的特点和历史进程相联系 的。哲学世界化不同于全球化的一个根本特点,就在于是以民族化为基础。 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的世界发展,它是以单一的资本主义化为前提的,本质上是反 对民族化、多元化的。而哲学世界化则以承认各民族的自决权为前提,强调 各民族文化的合理性和发展道路的特殊性,本质上是主张民族化和多元化的。由于强调 民族化和多元化,哲学世界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同哲学传统之间的冲突 和交融,从而形成了世界哲学错综复杂的横向联系。除此之外, 哲学还随着世界历史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自身的提问方式和研究方式,呈现为不同的性质 和发展阶段,这些又构成了世界哲学的纵向联系。世界哲学发展 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使我们能够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切入哲学中国化的研 究,多角度地考察中国哲学的问题。

首先,世界哲学的横向联系为我们确立了比较研究的理论视角,使我们能 够从哲学形态的整体上把握中国哲学的性质、特点,考察其哲学传统的内涵 。

在世界哲学的横向联系中,东西方哲学传统的冲突与交融对中 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所谓东方哲学传统,主要指 由苏俄者创造的哲学体系;所谓西方哲学传统,主要 指由葛兰西、柯尔施、卢卡奇创造的哲学体系。这两种哲学体系 面对的历史课题不同,研究的哲学问题亦不相同。苏俄哲学面对的是政治、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变革生产方式、加速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历史课 题,苏俄者着重研究和发展了哲学关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发展一 般规律的学说,并使其成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问题。西方马 克思主义哲学面对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变革问题。围绕这一历史课题,西 方者展开了哲学的意识形态研究,建立了批判的哲学 体系。既然东西方哲学是两种不同的哲学形态,且根源于它们各 自面临的历史任务,各有其自身的合理性,那么,我们就不能简单地以一种 哲学否定另一种哲学,而是应该建立比较的研究视角,考察它们各自的特点 、理论内容及其论争的实质,以揭示世界哲学发展的规律。

对于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而言,开展东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可 以使我们从哲学形态的整体上考察中国哲学,揭示中国哲学的性 质、理论来源和思维方式,从而把握中国哲学的理论特殊性。这是我们对中 国哲学的定位研究。

哲学的基本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程观;工程方法论;工程哲学;李伯聪

中图分类号:G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11)06-0057-04

一、当代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研究的

基本现状和重要意义

当代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研究是科技哲学学科前沿――工程哲学研究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现代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都是外国学者创建起来的,但在创建工程哲学的时候,中国学者走在了欧美学者的前面。即2002年中国出版《工程哲学引论》[1](李伯聪),2003年欧美出版《工程哲学》[2](L.L.Bucciarelli)等。近几年来,中国工程院、美国工程院、英国工程院都在关注和促进工程哲学的发展;在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对于工程哲学的重视程度和研究力量的投入出现了明显加强的趋势,研究进展出现了明显加速的趋势。显然,工程哲学及其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的研究和兴起,为当代科技哲学发展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我国学者对工程哲学关于当代工程观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路甬祥将上述《工程哲学引论》誉为“具有开创性的崭新著作”,陈昌曙称赞该书为“充满原创性并自成体系的奠基之作”。在该书中,李伯聪提出了科学、技术与工程的“三元论”观点,认为科学、技术与工程是各有其特殊的本质或本性的,并要求在这个前提下认识和把握科学、技术与工程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殷瑞钰、汪应洛、李伯聪在《工程哲学》[3]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三元论”观点,从“自然―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经济―社会”知识链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工程系统观、工程生态观、工程社会观、工程伦理观、工程文化观等思想。随后,黄顺基的《的开拓与创新》[4]、远德玉的《从技术哲学的视角看工程哲学》[5]、徐匡迪的《发展工程哲学,落实科学发展观》[6]、汪应洛的《当代工程观与工程教育》[7]等论文,进一步强化和拓展了当代工程观的研究内容和工程哲学的研究视域。诚然,目前对工程哲学的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其中关于当代工程观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

同时,对工程哲学关于工程方法论的研究也不断取得新进展。在以往具有代表性的论著中,如上述《工程哲学》专著,介绍了我国的一些标志性工程,从工程思维、工程管理、工程创新、工程人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工程构建都需要经过“工程立项的论证―决策”与“工程建造的设计―施工”两个重要环节等方法论思想,并结合“实践的―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阐发。陈子辰、许为民在《自然辩证法――在工程中的理论与应用》[8]一书中,论述了“工程技术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其研究过程、预测评估、发明创造、设计实验和系统方法;虽然在该书中尚未把工程方法论与技术方法论明确地区别开来,但在内容上广泛探讨了工程方法论问题。谢寿生、杨秉政在《工程方法论案例》[9]专著中,选择和剖析了工程技术研究中的诸多实际案例等。目前,从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来看,真正属于工程哲学层面上的工程方法论研究成果仍不多见。

进一步加强对当代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当代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的研究视角看,有助于促进工程哲学的深化与发展。通过深入探讨工程本质论、工程观的基本理论、工程活动论、工程的社会评价等当代工程观,以及工程系统分析方法、工程决策方法、工程设计方法、工程综合集成方法和工程价值评价方法等工程方法论,对于进一步促进当代工程哲学的深化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其次,从自然辩证法基本理论体系的研究视角看,有助于推进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为工程教育和工程人才培养服务。目前,国内现行的、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学科发展主流的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可以说是教育部组编的《自然辩证法概论》[10],但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尚缺少“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对此,进一步加强对“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的研究,无疑将弥补目前自然辩证法基本理论及其教学体系的一大缺失。显然,这项研究对于开展工程教育和培养新型工程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最后,从加强哲学界与工程界联盟的研究视角看,有助于强化为工程实践服务。工程哲学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哲学界与工程界的联盟关系。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多次强调:我们应该把对工程的认识提高到哲学的高度,要提高工程师的哲学思维水平。[11]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价值,对它的研究和普及有助于人们在工程活动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和效益。

二、当代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研究的

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当代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研究的基本思路,如下图所示:

当代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工程本质论。基于“科学―技术―工程”三元关系,注重探讨工程理念、工程的本质及其特征、当代工程的发展趋势等。

工程观的基本思想。基于“自然―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经济―社会”学科链,注重研究工程系统观、工程生态观、工程价值观、工程伦理观、工程社会观和工程文化观,形成系统化的基本理论。

工程活动论。主要包括:工程活动共同体――主体构成、伦理规范、社会责任、内部人际关系、社会环境关系等;工程实践与工程创新,即结合案例分析工程理念创新、系统集成创新、项目管理创新、风险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创新等。

工程的社会评价。即注重研究其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过程的阶段性(事前评价、事中评价和事后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内部评价、外部评价、专家评价、公众评价)。

工程系统分析方法。注重结合案例分析研究:三维结构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网络分析方法及其应用;模型化方法及其应用――神经网络模型、灰色预测模型、模糊评价模型等。

工程决策与设计方法。注重结合案例分析研究:工程决策方法;工程设计方法,如常规设计、系统设计、功能设计、可靠性设计、最优化设计等。

工程综合集成方法。注重结合案例分析研究:综合集成方法及其特点;综合集成方法的基本功能;综合集成方法的一般程序及应用――定性集成、定量集成、系统综合集成。

工程价值评价方法。结合案例分析:矩阵技术法、效果分析法、多目标评估法、环境评估法、技术再评估法等。

其中,主要研究重点包括:工程价值观、工程伦理观、工程活动共同体、工程实践与工程创新、工程社会评价过程的阶段性、三维结构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网络分析方法及其应用、工程决策方法、工程设计方法、工程综合集成方法、工程价值评价方法研究等。主要难点包括:工程本质论、工程价值观、工程实践与工程创新、工程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化方法及其应用、工程决策方法、综合集成方法、技术再评估法等。三、当代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研究的

重要观点和突破口

当代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研究的一些重要观点包括:

工程的本质是造物。科学活动是以发现为核心的活动,技术是以发明为核心的活动,工程则是以建造为核心的活动。工程活动是现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能动性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表现方式之一。工程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文明的主要标志。

从“自然―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经济―社会”学科链看,当代工程不仅具有自然科学技术的性质,而且具有人文社会科学技术的性质。它是联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中间环节,并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

当代工程观不仅开拓了从自然观到历史观的通道,而且为科技哲学(自然辩证法)学科发展增添了新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工程本质论;工程系统观、工程生态观、工程价值观、工程伦理观、工程社会观和工程文化观等工程观的基本理论;工程活动共同体、工程实践论和工程创新论等工程活动论;以及工程的社会评价理论等。

同时,相对而言,当代工程方法论不同于自然科学方法论、技术科学方法论和系统科学方法论,它同样为其学科发展增添了新的重要内容。这主要包括:工程系统分析方法、工程决策方法、工程设计方法、工程综合集成方法和工程价值评价方法等。

在现代社会,工程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复杂,工程与工程、工程与自然、工程与经济社会之间以及工程自身内部等都具有极其复杂的关系,需要进行跨学科、多学科的研究,特别需要从宏观层面、以哲学思维把握工程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当代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研究,要求工程教育适应工程实践的时代特点,实现工程教育模式的转变。工程教育要培养适应当代工程活动特点的工程创新人才,工程教育要体现当代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的基本思想和重要内容。

目前对当代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研究的一些切入点和突破口如下:

首先,从总体上看,这项研究要着眼于注重探索如何把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同中国工程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道路,促进中国技术哲学学派的成长与壮大。

其次,这项研究要着眼于推进自然辩证法基本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如前所述,目前在自然辩证法基本理论及其教学体系中,仍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然而,通过这项研究将弥补这一理论缺失,即形成由“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系统观与系统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基本理论单元构成的完整的自然辩证法理论及其教学体系,并为工程教育和工程人才培养提供新的重要内容。

再次,这项研究要着眼于促进工程哲学的深化与发展。通过深入探讨工程理念、工程的本质及其特征等工程本质论,工程生态观、工程价值观、工程伦理观、工程社会观、工程文化观等工程观的基本思想,工程共同体、工程实践、工程创新等工程活动论,以及工程的社会评价等问题,努力做出系统化的理论梳理、总结、探讨和创新,促进工程哲学的深化与发展。

最后,这项研究要着眼于直接为工程教育和工程实践服务。通过对工程系统分析方法、工程决策方法、工程设计方法、工程综合集成方法和工程价值评价方法等理论研究,其中尤其是通过深入探讨和系统总结钱学森倡导的工程综合集成方法,并把它纳入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促进工程方法论的深化与发展。同时,通过对某些工程方法如神经网络模型、灰色预测模型、模糊评价模型等案例研究,既可望做出一些具有原创性、开拓性的研究成果,也有助于促进工程教育和工程实践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伯聪.工程哲学引论――我造物故我在[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452.

[2]LouisL.Buccirell.Engineering Philosophy[M].Delft University Press,2003:236.

[3]殷瑞钰,汪应洛,李伯聪.工程哲学(第3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5.

[4]黄顺基.《工程哲学》的开拓与创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2):24.

[5]远德玉.从技术哲学的视角看工程哲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2):23.

[6]徐匡迪.发展工程哲学,落实科学发展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90-92.

[7]汪应洛.当代工程观与工程教育[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8]陈子辰,许为民.自然辩证法――在工程中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07-239.

[9]谢寿生,杨秉政.工程方法论案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184.

[10]教育部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28.

[11]赵建军.工程界与哲学界联盟,大力推进工程哲学发展[J].哲学研究,2004(9):93-94.(责任编辑、校对:徐广联)

A Probe into Modern Engineering Concepts and Engineering Methodologies

YANG Shui-yang

哲学的基本特点范文第5篇

在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史上,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无疑是一部奠基之作。中国本无“哲学”一词,中国哲学这一名称能否成立在当时争议颇多。例如,认为,凡对人生切要问题寻求一根本解决的学问都可以叫做哲学。因此,中国哲学的说法可以成立。冯友兰则认为,哲学本是西方名词,因此,讲中国哲学史的工作就是在中国古代学问中选取与西方哲学相类似的内容而叙述之。如果没有西学的传入,则哲学这一名称就完全没有必要存在。因此,讲中国哲学史必须依照西方哲学的标准。自以来,依照西方哲学来治理中国哲学史成为多数人的共识。

张岱年在写《大纲》时,首先分析了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他认为,哲学是一类学问的总称,西方哲学只是这类学问的一个范例,而非其唯一的范例。凡是讨论宇宙人生的思想理论,都可称作哲学。因此,中国古代的诸子之学、玄学、道学、义理之学都可归入哲学。张岱年对哲学概念的分析和厘定是深刻的,基本上解决了中国哲学这一名称能否成立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张岱年进一步对中国哲学的含义作了分析:中国哲学指中国系的哲学,也指中国人的哲学。前者是在中国本土产生出来的哲学,代表中国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而后者则指在中国的哲学,包括中国系的哲学、西洋系和印度系的哲学。由此,张岱年认为中国佛学是属于中国人的、印度系的哲学,不在他的论述之内。

《大纲》对于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于,它开创了以问题为纲叙述中国哲学史的先河。此前,中国哲学史的著作并不鲜见,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但二者都是以人物的时代顺序为线索叙述的中国哲学史。而《大纲》以问题为线索,把中国哲学的条理系统分为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三个部分。宇宙论又分为本根论和大化论,人生论分为天人关系论、人性论、人生理想论和人生问题论,致知论则分为知论和方法论。而这些小的部分又包含若干“问题”,如本根论包含道论、太极阴阳论、气论、理气论、唯心论和多元论,人生理想论包含仁、兼爱、诚及与天为一等;该分法按照中国哲学内含的条理,系统地把中国哲学表现出来。《大纲》以整个“中国哲学”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中国哲学史条理系统的构建,彰显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及印度哲学的不同。该书虽然以为区分哲学与非哲学要以西方哲学为标准,但叙述中国哲学却始终按照中国哲学固有的发展脉络。这正说明张岱年所作的中国哲学史是基于中国本位主义的。

张岱年虽然终生以研究中国哲学为己任,但对于中国哲学的内容,则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即继承中国哲学中的精华,摈弃中国哲学中的糟粕。在《大纲》中,他以“中国哲学中之活的与死的”作为结语来总结全书,认为中国哲学中有“活的”内容,也有“死的”内容。前者是现在需要继承的,而后者则是需要抛弃的。中国哲学中“活的”内容包括:宇宙论未尝分别实在与现象,没有西方哲学“自然之两分”之弊;承认宇宙有变易,也有条理;“反复”、“两一”的学说是非常精湛的思想;其最大贡献在于人生理想论,即对人我和谐之道的宣示;注重知行合一,致知论承认物之外在与物之可知。所谓“死的”内容指中国哲学中有害的、过时的内容。中国哲学的宇宙论有尚无薄有的倾向;人生理想有崇天忘人、重内遗外、重理忽生、忽略人群一体以及轻视知识的倾向。从张岱年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中国哲学所持的态度既不是文化复古主义,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而是文化批判继承主义,即要对中国哲学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张岱年在《大纲》的自序中曾认为其方法主要有四点:审其基本倾向、析其辞命意谓、察其条理系统、辨其发展源流。我想这四点不仅是《大纲》的方法,也是《大纲》的宗旨、特点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