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声乐教学课程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法;高校声乐课程;应用策略
G642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逐渐由过去的单一技能型逐渐转变为多元C合型,所以,各大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也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开设声乐课程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声乐知识与技巧,陶冶他们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个人审美视角与水平,使其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生活中的真善美,这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作用。在对近几年来高校教学规律与学生认知规律进行经验性总结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应用“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法,实践表明,这种方法教学效果良好,且在学生间的反应也不错。
一、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的内涵及特点
具体而言,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以自身所在的职业岗位群为分析背景,找出自己必备的核心能力,对教学内容中的各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并设计出难度由浅至深,不断递进式的教学项目,将这些问题或任务列成表格,以订单的形式发给学生;学生在拿到这些问题或任务“订单”时,以小组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现实生活中实际岗位的完整操作流程,完成信息收集、制订项目计划、完成项目、展示项目成果以及最终的评估总结等一系列工作。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创新意义极强,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由于教学项目是教师在基于职业岗位群对核心能力需求的基础上设计的,与现实生活高度贴合,对于学生而言,十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
(二)教师在设计教学项目时,遵循的是由浅至深,由单一技能到综合能力,由简单基础性到创新设计性的递进式原则,这种方式的项目教学法能够驱动学生的学习心理由好奇向好学转变,学习能力也由一开始的生疏逐渐变得娴熟,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养成。
(三)学生在教学关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在完成教师布置的问题或任务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拓宽着自己的知识与认知领域,促进了自身社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二、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在高校声乐教学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为了有效提高声乐课程的教学效率,部分高校开始在声乐教学课程中引入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法,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显著提升当前声乐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其具体操作环节步骤如下:
(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订教学计划
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当先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客观了解,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制订教学计划。这么做的好处在于,充分尊重尊重了学生原有的学习模式,考虑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有效避免了脱离教学实际的尴尬局面。学生的自我意识一般都较为强烈,教师如果在不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学习心理的情况下,就盲目地开展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将问题与任务强加给学生,很容易就引起学生们的逆反心理,这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反而会让学生对声乐课程丧失学习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所以高校声乐教师应充分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此前提下再结合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合理制订教学项目,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在课堂中享受到被尊重的感觉, 进而提高他们的课堂学习积极性。
(二)有节奏地拓展教学内容,逐步开阔学生视野思维
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循序渐进,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应突破学科界限,以项目为核心,按照递进的逻辑关系计划地拓展教学内容,一步一步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切忌“填鸭式”教学。由于学生们自身原有的声乐知识水平有限,所以对教师在课堂上所传授声乐知识存在着承受与消化的问题,即如果教师在设置教学项目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有节奏地安排问题与任务,每次拓展拓展一到两个知识点即可,而不是短时间内全部发给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们进行自主探究思考。
(三)实施学期分段教学
高校声乐教师在编排好教学项目之后,并不一定要集中在某一个学期完成,可以实施学期分段教学,每个学期里只需完成几个项目而已,这样既灵活地延伸了教师实施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时间,不会影响到学生们其他学科的正常学习活动,同时也拓宽了声乐课程的教学空间,也留给了学生足够多的课后时间去进行探索研究与实践,充分保证学生们参与教学项目计划的完整度,有利于学生在后期实训环境中实现课堂与岗位的有效对接。实施学习分段教学使得声乐课程的学习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在此期间,让学生不断循环地学习教学项目的有关内容,从而达到递进式的实践训练效果,有效提升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效果,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四)注重通过实践,实现内化领悟
该环节对于声乐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实际声乐课程的操作流程来对教师布置的教学项目进行实践探索,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得出新的理论,在新的理论基础上又设计出新的实践方法,如此循环递进,每一次的实践和新的理论提出都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领悟的体现,学生大多很享受这种彻悟的感觉,能够明显感觉到自身知识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会对声乐课程的学习产生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们的音乐感知能力以及创作能力都有了较大水平的提升,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看到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
总而言之,教师在高校声乐课程中引入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能够实现对教学知识点的有效重组,并且按照由浅至深、由易到难等递进式的基本原则进行编排,设计出相应的教学项目并交由学生完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视野逐渐开阔,体会到自身能力不断递进增长的过程,这对于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养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声乐课程也不再仅仅是传统的音乐教学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符合当今社会对学校培养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表演艺术 声乐教学 课程现状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迅速崛起,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开始趋向综合化、多元化。我国的高职教育在普通高校扩招的强大压力下,在人才培养上不断地做出宏观和微观的调整,以便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培养人才的方式要有别于一般的高等院校,以声乐表演专业为例,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了更好地迎合社会的就业趋势,培养出的人才的主要能力是为了能够融入社会;普通院校的声乐专业培养的人才一般学术性较强,艺术性较强。因为教学的目标是有差异的,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就应该具备自己的一套教学流程,而不是单纯地照搬普通院校的教程,这样培养出的人才并不能很好地契合高职院校的教学宗旨。
一、 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声乐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的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声乐教学时间并不长,只有三年,而学生真正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左右,而目前教学的书籍大多是艺术类本科院校普遍使用的,教学内容通用性很强,并没有针对性。如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次出版发行的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声乐实用基础教程》;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教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声乐教学曲选》(21世纪高师音乐教材)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声乐教材内容在课程量上是既多又杂的,在内容的学习上没有重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够完全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完成课程量,就会抛弃对质的追求,如此循环下去,既让老师产生厌倦和排斥,又会使学生在心理上有负担,产生迷茫感。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其实对教材进行一点的删减和调整是必要的,一是为了教师教学的顺利进行,二是为了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防松心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高职教学的学习时间,可以按照时间分为三个部分,首先选取短小精悍有代表性的曲目进行训练,如《花非花》、《在那遥远的地方》、《跑马溜溜的山上》等,进行系统的声乐技能训练,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基础的发生方法和技巧,掌握声乐的呼吸方法和如何安放自己的声音位置;其次是要对第一学年的知识进行巩固,对发生的技巧进入深入的学习,在此过程中加入与工作相对应的训练,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及时作出调整;最后要做的是单独培养,对有潜力的学生进行提升训练,重点地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对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成。
二、 高职院校表演艺术专业声乐教学人才培养对象及模式
高职表演艺术专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对人才的发现的培养,首先要对培养的人才进行定位,达到高质量地培养人才,并且在授课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完善优化课程。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较为重要的一环,它承载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人才的使命,这些人才最大的特点就是较高的技能,也就是说,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重点是“技能型”的人才,这与研究型大学致力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宗旨是完全不同的。目前,高职院校的声乐表演专业的课程目标几乎是依据艺术类院校和普通高校的相关专业的课程目标来制定的,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承袭了中国高等教育一贯的作风,对培养对象的要求往往盲目模仿艺术类院校和普通高校,造成了很严重的人才培养重叠,这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是相悖的。那么,高职院校应该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的标准主要有两点:一是要以就业为培养目的,针对就业单位的现状和要求进行技能性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从事自己所学技能的工作的能力;二则是要遵从学生的职业生涯的规划,在声乐教育的培养中,对其音乐、文化和综合素养进行提升,使其能够具备较高的创造和适应能力。
针对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声乐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对口就业,联合培养的模式,以适应社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应该是声乐的基础知识和发声方法,应该是走进社会前最基础的专业技能生存能力。在此期间,学校应该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社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结合自身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提升。最后,高职院校要明确的是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是要投入社会,学生要具备设计和组织的专业能力。
三、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声乐教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模式固化单一,从练声到唱歌再到布置新歌,三个主要的流程构成了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声乐教学的教学步骤。有经验的声乐教师认为,一对一传授式的教学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授课方式,也是唯一能够培养学生的途径。在琴房中,老师面对一个学生进行的辅导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和深化,变得有些陈旧。首先的原因是因为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传统的授课方式在时间上无法满足,老师这种授课形式只会造成超负荷的教学任务,由此出现的一对多的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虽然解决了时间上的问题,却不得不面对自身条件参差不齐下,吸收和接纳知识的阶梯式不平衡。老师在同时面对几个同学时,自然而然会将重心放在比较优秀的学生身上,其他的学生在这种区别对待中,会更加排斥并且出现越来越大的差距。其次,普通的音乐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大多是要其成为音乐家,但是高职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仅要拥有歌唱的能力,还要拥有培养教育的能力,这样的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适应岗位的要求,在就业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表演,更要兼具策划、表演和教学的能力。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声乐教学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对一的教唱无法满足这个目标。盲目地模仿高校音乐教育手法同样是不科学的,是不利于教学效果的。
四、 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声乐教学的最大特点,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要具备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符合人才市场对应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作为高职教育的学生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对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地上升,三年的在校专业技能培养,声乐教育和艺术实践能力是重点,学生在满足岗位需求的同时要有登台演唱和策划设计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多元化需求的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当然,这样的能力如果单纯依靠教师课堂传授是不够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必须被调动起来,科学地安排实践性的活动,让课堂和实践紧密结合,实行教学实践一体化和艺术实践的多样性。
高职声乐课将课堂搬出琴房以外,这样的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部分的教学内容得以在舞台和讲台上完成,理论知识和艺术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让课堂的二合一教学发挥效力,二者相互补充,密切配合,实现教学的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要按照步骤尽量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对歌曲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尝试着对一个方面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进而编写和制定教材,在对各类型歌曲的收集整理过程中,有选择地教唱和交流,在欣赏音乐内容的同时,让学生自己来指导和学习歌曲。在此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教学目标,对所学的内容归纳总结,发挥优势,规避不足,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更好地达到课程效果。
实际训练项目中,教学应该在原有形式的基础上拓宽思路,增加新的形式,要改变传统模式中教师一教、学生练的单一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并且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内外活动,从旁协助学生参与节目的策划、排练、演唱等流程,让学生学会如何配合、协作、指导别的同学,每次活动后及时写心得体会并归纳总结,在交流经验,使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总结
本文从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声乐教学的现状出发,在调查和了解了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的基础上,挖掘出了目前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声乐教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立足于现状,对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声乐教学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对未来高职表演艺专业声乐教学的人才培养提出了简单的新构想。其实,我国的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声乐教学算是刚刚起步,并没有完全成熟,对于它的现状和发展,都需要长久的时间和不断地探索才能有成效,在这个过程中,要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将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声乐教学的水平提升上去,培养出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曙.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万文君.新世纪社会需求目标下江苏省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的探讨[D].苏州大学,2011.
[3]黄芳.对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实践课程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36).
随着教学观念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捧“翻转课堂”。本文从“翻转课堂”的内涵特点入手,对传统高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翻转课堂”的优势进行了简要探讨,并就“翻转课堂”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作出必要分析,希望对高师的声乐教学作出些许贡献。
关键词:
高师;声乐课;翻转课堂;运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自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传入国内以来,受到了社会与教育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教学的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高师声乐教学也不例外。
一、什么是“翻转课堂”
现如今,很多人都在追捧“翻转课堂”。那么,我们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又叫FlippedClassroom,是一种起源于美国的教学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逐渐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翻转课堂”通过视频与互联网,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对课堂知识进行学习或反复学习,彻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利用起课余的时间进行学习,并在课堂上参与有趣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法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讲授的环节与课下讨论练习的环节进行了置换,不但将学生、学校与家长进行了有机结合,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为什么要运用“翻转课堂”
在我国,高师肩负着为基础教育培养人才的重任,因此,高师的音乐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吸取教育领域的精华,使高师的声乐教学中始终保持着先进性。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传统高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主体少合作
无论任何的教学,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高师声乐教学之中,不同流派的教师缺少必要的经验交流与合作创新,这种长久不变没有创新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声乐教学的需求,也无法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
2.教学重点存在偏差
对声乐表演来说,掌握技巧非常重要,良好的技巧确实能使声乐表演变得更加出色,因此很多高师的声乐教师走入了技能教学的误区,他们将声乐技巧作为教学的重点,在理论知识与实践上却缺乏重视。在这样的教学之下,学生虽然掌握了良好的技巧,却缺乏理论基础去支撑,在实践上也得不到完美的提升,这样的教学是不成功的。
3.教学内容不科学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之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来为学生选定学习的方向与学习的内容。但教师个人的能力终归是有限的,无法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的教学内容都会呈现出一定的不合理、不科学之处。这种不合理可能会使部分学生无法完美演唱,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声乐水平的提升。
(二)“翻转课堂”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优势
现如今,高师的声乐教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但却始终没能找到最理想的教学方法。倒不如大胆借鉴“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将教学改革直接推上顶峰,利用好互联网资源,为高师的声乐教学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1.“翻转课堂”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加强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良好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而在“翻转课堂”的教学之中,学生可以在课下通过网络对教学视频进行自主预习或复习,再在课上与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将自己不懂的难点进行提问。此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详细解答,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自主学习,增强了学生的能力。
2.“翻转课堂”有助于学生声乐学习效率的提高
自小学起,学生们就接受传统方式的教学,学生在日积月累中习惯了听从教师的讲解、跟随教师的思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无法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离开了教师就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学习效率极低。而在“翻转课堂”之中,学生在手机或电脑上就可以进行声乐理论基础的学习,不但为学生的学习时间与学习次数提供了保障,还能弥补学生在声乐课业上的不足,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跟唱与练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
3.“翻转课堂”有助于学生实现一对一声乐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制定的每一个教学计划都必须综合考虑到全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无法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具体需要。而在“翻转课堂”之中,存在在线教学模式,可是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教学,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帮助学生制定最佳学习计划,师生间平等沟通、随时提问,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更好地进行学习。
4.“翻转课堂”有助于学生全面地掌握理论知识
传统的声乐教学中,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教师通常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声与音乐处理,几乎很难再有余力去兼顾学生的声乐理论基础教学,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必要的文化底蕴去支撑艺术表演。这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尤其是在高师院校,毕竟大多数学生在毕业之后将更多地从事教师行业。在“翻转课堂”之中,学生能够在课下进行理论基础的学习,丰富自身文化底蕴,再将不理解的问题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沟通,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式不但整合了学校的教学资源,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如何将“翻转课堂”运用到高师声乐教学中
既然“翻转课堂”对高师声乐教学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高师的声乐教师就必须重视起来,将之完美运用到教学之中,为国家的声乐教学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前准备
在开始上课之前,教师与学生都需要进行良好的准备,以确保课程能够顺利进行。
1.课程开发
要想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全面开展“翻转课堂”,教师首先需要根据学生的教学需求,在网络上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发相应的课程,如乐理常识微课程、发声练习等,用以丰富学生的声乐知识。同时,教师需要在网络上构建一个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平台,充分利用QQ群、YY语音室等,促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与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声乐能力,促使教学效率的提升。
2.课前学习
在上课之前,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授课目标为学生布置声乐任务,使学生在课下进行良好的预习,方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与掌握,从而使学生从预习中得出自己的感悟、发现自己不会的地方,并在课堂学习中进行提问,获得老师的解答。这样能使课堂教学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进行课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微课程、教学视频与海量的教学资源,减轻课堂教学的负担。此外,教师还可以在交流平台中对学生的问题与困难点进行收集,并将大家的通病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上统一解答。
(二)课中环节
要想在高师的声乐课堂中完美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与方法,具体操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问题归纳
在高师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汇总与归纳。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弄懂的问题、学生在处理作业时遇到的难题、每个年级、每个班都会出现的共有难题以及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遇到的拓展性难题等,教师在课下将这些难题归纳汇总起来,并在课上对其进行统一的解答,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声乐知识。
2.独立探究
独立探就是一个帮助学生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环节。因此,教师在为学生选择独立解决的问题之时,必须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尽量选择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进行解答。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既达到了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又不至于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
3.分组学习
分组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学生的性格、学习特点为学生进行必要的分组,使每个组的学生都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相互协作,将学生独立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使问题在思维的碰撞中得以解决。这种方法增进了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意义。
4.总结发言
通过了学生自行探讨与合作学习之后,教师需要让学生们将自己的结论进行总结与发言,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表达观点的机会,了解到新鲜的观点,促使全体学生得到共同的进步。
5.教学反馈
在课堂快要结束的时候,教师需要对学生在本次课上的表现作出公平、公正的评价,并将之计入期末的考评成绩之中。这样一方面能够使教师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判断课堂教学是否存在缺陷,从而改进教法,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交流之中,为声乐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三)课后总结
整节课结束之后,高师的声乐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情况与课堂反馈开一个教学研讨会,总结工作得失。同时,所有教师坐在一起,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更好地促进学生声乐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翻转课堂”运用到声乐教学之中是高师教育的创新之举,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了声乐学习的个性化,为课堂注入了活力。同时,“翻转教学”也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促进了教师、学生与家长间的互动,帮助学生得到更多进步。
作者:张艳 单位:南昌师范学院音乐系
参考文献:
[1]赵巍.高校声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分析研究[J].通俗歌曲,2016,(01):111.
[2]廖星麟.高校声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戏剧之家,2015,(17):181-182.
[3]王音,王春燕.“翻转教学”融入高师声乐课堂的思考[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07):114-116.
[4]唐晓勇.“翻转课堂”:数字技术引发的学习变革[J].中小学管理,2013,(07):124-126.
关键词:高校;声乐;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正确合理的教学计划,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策略和行为,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教学效率的教学方式。在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教学过程中,声乐课程与一般的课程不同,其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即实践性、应用性极强。当前,声乐课程主要在师范院校和音乐院校开设,从教学目的来看,师范院校声乐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学会如何教好声乐,这是其教学的主要目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不一定每人都是歌唱家,但是必须懂得声乐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演唱技术,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能够将上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音乐院校声乐课程的主要目的则大为不同,其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唱歌,学会使用各种乐器等,而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并不是特别需要掌握的。由此看来,两种不同类别的学校,教学的目的有所差别。但是我们看到,当前存在一种现状,即师范院校声乐教育基本与音乐学院声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几乎一致,从课程的安排到教学形式、教学手段都基本相同,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师范院校是否有效,值得商榷。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对于师范院校声乐教学来说,关键在于抓住教学的主要目的,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快的速度最大限度的挖掘出学生的声乐潜能,使得其不仅学会声乐的基本理论、基础演唱技术等,还必须学会传授上述知识和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转变观念,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在声乐有效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为保证每位教师能够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尽职尽责地完成指导工作,学校必须建立起科学的教师管理和评价机制,促进教师在课程中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在教学方面,我们发现,声乐教学与其他教学有一定的区别,即很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能够对声乐的基本理论、基础演唱技术有清晰的掌握,大部分的学生没有教师的教授,很难掌握声乐的理论、演唱的技术。尤其对于师范院校中的学生来说,与音乐院校学生相比,由于接触声乐知识较晚,对于怎么样发声、怎么样唱歌有所欠缺。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带有生活中发声的惯性。这就需要教师注意每个学生的特点,从最为基础的发声练习开始,建立歌唱的声音概念和发声运动习惯。要想达到这一点,需要教师一方面掌握丰富的声乐基本理论和全方位丰富的声乐知识,另一方面还需要具备敏捷的辨别声音的耳朵和思维能力,能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正确发声及时进行纠正。第一,加强理论学习。教师应该加强理论学习和钻研,要为自己制定一个学习的计划,明确学习的内容以及时间。教师既要学习新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也要深入钻研活动课程的相关理论。同时,为了提高自身在声乐课程领域的业务水平。第二,强化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将学生尽快成为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声乐基础、努力程度以及声乐天赋的不同,每个学生掌握的声乐基本理论、声乐发音正确程度都是存在一定差别的,如何让条件较差的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对症下药。在每次教学活动以后,教师应该养成反思的习惯。要结合学生的各种表现,及时对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做出评价。并对照自身的教学与活动指导过程中予以分析,及时发展问题并予以总结,探索有效教学的方式,将声乐理论、正确发声方式等简明扼要教授给学生,同时教学方法深入浅出、教学手段灵活有效,能够易于学生接受。同时,教师应该积极撰写反思日记,将自己活动中的感受、想法真实的记录下来,为自己未来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二、科学管理,提高学生声乐素质
对于声乐课程来说,不仅是一门声乐学习的课程,更是一门教育学课程,不同于音乐院校的声乐课程。对于师范院校的声乐学生来说,演唱得好是专业特长,能够教好学生则是他们的责任,这对于师范院校的声乐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需要懂得声乐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演唱技术,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而且能够将上述知识传授给学生,知识结构要更宽更合理。这就需要我们科学管理,提高学生音乐修养。当前声乐课程,必修课在一、二年级开始,主修课在三、四年级开始。必修课的开课形式为集体课的形式,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声乐基础知识、基本的歌唱技巧。主修课开课形式为个别课,主要要求能演唱有—定难度的作品,对于声乐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为未来到课堂上教授课程打下基础。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现行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有如下可以优化之处,以便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第一,采取学习激励机制和末尾淘汰机制。在现行的体制中,学生在对应的年级学习一样的内容,无论掌握知识的程度如何,最后能够顺利升到上一个年级。这样学生一方面容易产生无所谓的心理,另一方面,滥竽充数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学习激励机制和末尾淘汰机制,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提前学习主修课,逐步学习比较有难度的作品,提前接触声乐教学的方式方法;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则要求其继续在必修课程中进行学习,达到必修课程要求之后才可以继续学习主修课课程,以竞争机制促进学生努力学习,而不是单纯以年级进行区分。第二,考核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区分性。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其考核的主要方式在于基本的声乐基础知识、基本的歌唱技巧掌握情况;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除了上述要求之外,还应该考核声乐教学基础知识,并采用实际教学的考核能力。第三,教学内容应该体现实用性。除大纲要求的基本教学内容之外,可以适当教授中等师范院校和中学音乐课的内容,让学生尝试对其进行模拟教学,并指导学生之间互评,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积极探究,确立科学教学方法
在声乐艺术中,声音似乎是最主要的,其实不尽然。通过刻苦的训练、科学的教学,坏嗓子是可以变成好嗓子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声乐教学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第一,讲授教学。讲授教学是指教师在讲授知识、原理中的教学方式,适用于理论课教学和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以及声音训练课的原理、原则、要求等的讲解。讲授艺术的要素是:既要讲授内容充实,逻辑性强,条理清晰,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还要例证生动恰当,趣味性强。同时,论证合理,易于接受,在得出结论之前,最好启发诱导学生试作结论,以收心领神会、一拍即合之效。第二,训练教学。训练教学是指教师在声乐训练课中的教学方式。训练艺术的要素是:一要选择练习曲目具有吸引力,使学生一听就爱,就想学;二要教师范唱生动感人,并可慢速,使学生得其要领;三要练习突出重点,抓住难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要捡了芝麻丢西瓜;四要“微笑教学”“平等练声”,上演成功的“师生二重唱”;五要纠正学生发声弊病时可采取教师学唱夸张法,把学生的毛病置于“放大镜”下乃至“显微镜”下,使其发觉、认同,以利纠正。第三,语言教学。无论是讲授还是训练,都离不开语言,所以语言艺术是体现教学艺术的有力工具。语言艺术的要素是:一要准确精炼。不要说模棱两可的话,也不要说废话;二要规范标准。要说普通话,不要说“这个”“那个”“那么”“然后”等赶时髦的话;三要生动幽默。要用巧妙的、出入意料、引入发笑的双关语、歇后语和比喻、夸张、排比、借代、设问、反话等修辞手法,加强语言的生动性。如用“打哈欠”状态比喻发声时喉咙张开的姿态,用“叹气”的感觉体会低声区的气息流动,用“笑”的肌肉运动提醒颧骨和面部肌肉的积极运动等等;四要富有节奏感。声乐教师要懂节奏,使语言具有音乐美与节奏美,轻重缓急、高低快慢、抑扬顿挫,都要十分讲究,要避免平铺直叙的“一字调”和“催眠腔”。第四,组织教学。笔者在课程中尝试让学生上台扮演教师角色,使得其既学会唱歌,又学会怎么讲教授唱歌。组织教学包括课堂组织与课外辅导组织,都要讲究技巧,尤其是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以便学生未来能够更好的适应课程教学的节奏。
四、师生互动,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知识被动的进行接收,教学的效果令人堪忧。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让传统意义强调把知识从教师声音中传送到学生的声音中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发起者、组织者、监督者和评价者,而学生则是参与者、活动者、学习者与收获者。声乐教学的目标只能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得以实现。因此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其自学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声乐课程的教学效果。声乐课程中的目标教学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将学生置于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要实现这一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第一,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师范院校的声乐专业学生尽管不能熟练掌握声乐基础知识等,但是其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如果让几个学生一起进行声乐学习,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呈现几何数级别的增长。声乐学习以及声乐教学恰好就是一种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实践性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应该信任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搞好声乐教学的前提。第二,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声乐过程中,如果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进行自主学习,他们的兴趣将会更加浓厚。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让学生既充当学习者,又充当教学者,使得他们既学会学习声乐,又学会如何教授声乐。第三,充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声乐教学的课时紧,教学活动需要讲求一定的效率。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通过观察、思考、研究,总结出相对科学的声乐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同于完全否认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对于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来说,教师的引导和辅助作用更加明显。因此要确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基本原则和教学观。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并不容易,其要求学生在基本知识、声乐教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修养,但是如前所述,当前学生基本声乐素质还达不到以上要求。因此,在进行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同时加强相关的指导引导,成为学生主体地位目标实现的引导者。
参考文献:
[1]陈晓鹏.浅谈高校声乐课的有效教学[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08).
本文通过大量收集、阅读、整理分析国内外相关书籍资料,对师范类院校与中小学声乐教学过程进行研究,总结出两者的差异,并归纳出师范类院校声乐教学的特点。
通过笔者的研究发现,师范类院校声乐教学体现出极强的优势,与中小学声乐教学差异主要表现如下: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进行声乐教学。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声乐教学,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微格教学,使学生喜欢上自己所设计、组织、实施的声乐内容,加快练习的速度,使枯燥的音符趣味化、形象化。这符合高校学生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高校学生毕业后将从事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工作,他们应具备设计、组织教学的能力。利用这样的教学资源对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将声乐教材中的部分歌曲配上动画来增加情趣,也可以用多媒体演示身体歌唱器官的变化,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把复杂抽象的声乐课程简单立体化。
建立多媒体数据库。多媒体网络是声乐课程共享的资源。互联网是各种课程开发、利用和交流的重要平台。众多的网站,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中国几所著名的音乐学院网站、国外一些知名的音乐院校网站等提供了众多的中外音乐作品、 大师介绍、音乐交流等信息,这些对于促进高校声乐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师生要有效地利用,使之成为声乐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民歌元素的利用。作为中小学音乐的职前教育阶段,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掌握一些民族歌曲的演唱风格、技巧、方法。因为我国拥有 56 个民族,每个民族的风格特色鲜明。既然民族意识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就有义务从感性的音乐入手,培养学生对民族歌曲的喜爱,加强中小学生对各民族的了解和热爱。所以高校声乐教师也有责任让高校的学生们了解民族歌曲、喜爱民族歌曲,掌握民族歌曲的唱法,尤其是要培养学生挖掘民族音乐的意识,挖掘出高校学生乃至未来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个性,增加国民的意识。
发挥教师和学生自身的资源优势。首先,学生作为个体,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他们都有着各自的生活基础及独特的个性喜好,我们可以尝试在学校间开展声乐教师经验交流或采用跨校兼课的形式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学生群体联系着一个庞大的社会资源,学生的许多经验来自他们的生活,来自他们对社区环境、传媒及文化的体验与影响,这些经验与经历,无疑都是教学的宝贵资源。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获取的信息、经验与教学内容间的相互联系,及时作出调控,帮助学生整理与归纳,并融入新的知识结构。
合唱元素的开发、利用。合唱课在德国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里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国音乐高校,尤其是高校院校里,合唱课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合唱课是中国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是社会音乐活动的重头戏。合唱分“合” 与“唱”两个部分,“合”的部分在合唱课中得到解决,而“唱”的部分,我们可以在声乐课中解决。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的基础教育老师,他们需要有组织和排练合唱的能力,我们声乐教师应该把合唱元素引入到声乐教学的课堂中来。例如声乐小组课上应引导学生探索合唱的声乐技术,并进行实践演唱,以达到声音的和谐、统一。经过这些学习,合唱老师就很容易解决“大合”的问题了。这样,既提高了合唱的专业水平,又使同学们多角度掌握了学习合唱的方法,同时也提高了以后作为一名基础音乐教师组织、排练合唱的能力。即兴伴奏元素的开发、利用。即兴伴奏在高校学生未来的教学中作用巨大。声乐课中开发、利用此元素就是要突出即兴与伴奏这两个部分与声乐的结合。声乐课与即兴伴奏结合,可以为即兴伴奏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娴熟地自弹自唱。在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自己弹伴奏的问题不是很大,给别人弹即兴伴奏就有些慌乱,不能配合演唱者的速度,情绪烘托歌曲的气氛。尤其是学生自弹自唱的时候,基本上就乱了章法,要么有琴声没有歌声、要么有歌声没有琴声。所以我在声乐课上进行过这样的尝试,要求同组学生互相弹伴奏,开始他们伴奏能力较差,自信心不足,后来他们经常在课下彼此配合。我认为这样的授课方式即提高了学生即兴伴奏的能力,又增加了练习声乐的时间,同时培养了学生们协调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最后要求他们课上自弹自唱,并且我院的声乐考试也加入了自弹自唱的环节。通过这种声乐教学模式,感觉学生自弹自唱能力的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