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于表演艺术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钢琴艺术 表演 时代化 个性化 民族化
钢琴表演艺术是一门理论实践性的艺术学科。钢琴表演艺术作为艺术作品的二度创作过程,是建立在遵循作曲家原意的基础上、具有表演者个性风格特点的作品再现。钢琴表演艺术学科的实践运用和音乐美学的审美观是密不可分的。在音乐的表演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方向的运动:一是表演者把内心的精神转化为音乐,即精神变物质的过程。二是观众把这种音乐再通过大脑的理解转化为精神,即物质变精神的过程。好的表演艺术形式总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演,积极地影响和感染观众,帮助观众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调节观众的欣赏角度和趣味。任何表演艺术的存在都脱离不了时代、个性以及民族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对钢琴表演艺术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个性、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钢琴表演艺术除了在原有的优秀传统表演基础上要不断发展,还要考虑出新,结合不同层次群体的心理需要,从现代社会人们希望出现新事物的角度,以及对钢琴表演艺术、钢琴文化传播途径的新需求,真正使钢琴表演艺术繁荣昌盛。
一、个性化表演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基础
钢琴表演艺术据其特性及其作品的需要,表演者采用单独、侧面对观众的表演形式。这种传统的表演形式为表演者创造了一个对音乐更好地理解和阐释的艺术氛围,在突出表演者自我意识的同时,向观众传达对音乐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的理解;也正是这种传统的优秀的表演形式,我们才能欣赏到各种不同风格的表演。风格既表现于内容,又表现于形式,它是由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的特色。对于一首作品,表演者根据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内容,选择能够反映、表达自己心理的表演形式。不同的表演形式,也是表演者风格和修养的体现。例如演奏贝多芬的《热情》,表演者除了根据作品给予指定的表现形式进行表演创作外,施纳贝尔突出了严谨、理性的古典学风;李赫特尔感情激荡,气势恢宏,风格浪漫;鲁宾斯坦呈现了温文尔雅的气质;霍罗维茨则表现了炉火纯青的技术和强烈的个性;肯普夫表现出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成熟的技巧。正是有了这些不同风格的创造,《热情》才会像钻石一样始终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价值。这对于有音乐素养的听众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在钢琴表演过程中,个性与共性不可分割地存在于一个有机整体里,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也就是说,表演者把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和感情寓于他们不同的表演形式之中。作品给演奏者提供了创作的基础,但也有许多潜在的不定点和空白,给了演奏者填补、再创造的空间。演奏者就可以借助一些手段,创造另外的一种音乐审美效果,拓展音乐表演的视界和话语空间。茵格而顿指出:“像绘画那样的‘原作’在音乐中是不存在的,音乐作品本身只能提供一个多层次的未定点。只有通过一次次的音乐表演来实现一个变体。每一个变体都包含有表演者的独特创造,并使音乐作品成为表演者和作曲者共同创造的艺术复合体。”[1]表演者在这个多层次的未定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内心体验的思维活动,进行抒发人类思想感情并赋予音乐作品生命力的二度创作,尽量完善音乐意境,表现音乐情感与内容,并使其成为联结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的纽带。
钢琴表演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更应突出个性化的艺术表演形式。任何艺术如果脱离了创新与发展,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没有生命力和活力。这就对传统的钢琴表演形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和迫切的需要,同时对表演者来说,除了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外,还要有跟上时代的敏锐头脑,来丰富自己个性化的钢琴艺术表演过程。
二、时代化表演是推动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因素
“美”产生于人——主体的愿望,而主体愿望的产生则源于他的“社会性”![2]任何创作活动都有一定的社会性,同样,钢琴艺术的表演形式也不能脱离社会性而存在,它与时代的不断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钢琴表演艺术传统延续下来规范化的表演模式可以被真正有音乐修养的少数群体所接受,是“精英”“贵族”式的欣赏方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网络传媒等现代交流手段方式的迅速发展与改变,使钢琴音乐面对的是更多、更为广泛的群体,钢琴表演艺术应从音乐表演多元化角度,积极探索如何在表演形式以及音乐表现上使广大观众更好地接受。这也是推广钢琴音乐、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教育和音乐修养,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享受音乐的“准精英”式钢琴音乐的推广方式。
钢琴表演艺术发展至今,由于现代社会文化、观众对象的不同,“阳春白雪”式的钢琴表演艺术在后现代文化的特征上应有所突出。由于“观看并不是一面一成不变的镜子,而是充满生气的理解力。”[3]所以根据观众理解的差异,对于作品的艺术表演再现做出的反映,有可能正确、有可能歪曲。当然真正的艺术是不能以大众的喜好和接受能力作为艺术的标准的,这违反了艺术的原则。正如戏剧界所认同的:“观众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无视观众的艺术家却永远是错的。”[4]为了让社会能够更为广泛地接受和认同严肃音乐,我们可以在钢琴音乐的表演过程中采取更容易被大众心理所接受的传媒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段。“人是精神和肉体的结合物,所以每遇到一种运动,不仅视之而已,同时还有意用我们自己的动作来表出它们。……”[5]所以表演者在钢琴表演过程中,由于从内心生发了音乐的感受并产生了肢体动作,从而更好地表达作品内容及抒发自我情感的手段,即表演形式。它是音乐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作品和观众思想产生共鸣的必要手段。作为媒介,表演形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帮助表演者创造一种情景,通过观众的想象来产生感情。随着时代、网络、高科技的发展,观众对钢琴音乐特别是适合现代钢琴作品新的表现手段有着强烈的渴求和愿望,希望表演者具有时代感、与生活体验相接近的表演形式,表现与观众共有的对现代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从而感染观众,同时也给钢琴表演艺术注入新的血液和生命力,使钢琴表演艺术从不同角度更完美地获得其美学体验。这也是现阶段社会发展对钢琴表演艺术的迫切需要,也是钢琴音乐、钢琴教育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和目标。
三、民族化表演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灵魂
钢琴表演艺术据其特性及其作品的需要,表演者采用单独、侧面对观众的表演形式。这种传统的表演形式为表演者创造了一个对音乐更好地理解和阐释的艺术氛围,在突出表演者自我意识的同时,向观众传达对音乐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的理解;也正是这种传统的优秀的表演形式,我们才能欣赏到各种不同风格的表演。风格既表现于内容,又表现于形式,它是由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的特色。对于一首作品,表演者根据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内容,选择能够反映、表达自己心理的表演形式。不同的表演形式,也是表演者风格和修养的体现。例如演奏贝多芬的《热情》,表演者除了根据作品给予指定的表现形式进行表演创作外,施纳贝尔突出了严谨、理性的古典学风;李赫特尔感情激荡,气势恢宏,风格浪漫;鲁宾斯坦呈现了温文尔雅的气质;霍罗维茨则表现了炉火纯青的技术和强烈的个性;肯普夫表现出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成熟的技巧。正是有了这些不同风格的创造,《热情》才会像钻石一样始终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价值。这对于有音乐素养的听众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在钢琴表演过程中,个性与共性不可分割地存在于一个有机整体里,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也就是说,表演者把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和感情寓于他们不同的表演形式之中。作品给演奏者提供了创作的基础,但也有许多潜在的不定点和空白,给了演奏者填补、再创造的空间。演奏者就可以借助一些手段,创造另外的一种音乐审美效果,拓展音乐表演的视界和话语空间。茵格而顿指出:“像绘画那样的‘原作’在音乐中是不存在的,音乐作品本身只能提供一个多层次的未定点。只有通过一次次的音乐表演来实现一个变体。每一个变体都包含有表演者的独特创造,并使音乐作品成为表演者和作曲者共同创造的艺术复合体。”[1]表演者在这个多层次的未定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内心体验的思维活动,进行抒发人类思想感情并赋予音乐作品生命力的二度创作,尽量完善音乐意境,表现音乐情感与内容,并使其成为联结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的纽带。
钢琴表演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更应突出个性化的艺术表演形式。任何艺术如果脱离了创新与发展,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没有生命力和活力。这就对传统的钢琴表演形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和迫切的需要,同时对表演者来说,除了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外,还要有跟上时代的敏锐头脑,来丰富自己个性化的钢琴艺术表演过程。
二、时代化表演是推动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因素
“美”产生于人——主体的愿望,而主体愿望的产生则源于他的“社会性”![2]任何创作活动都有一定的社会性,同样,钢琴艺术的表演形式也不能脱离社会性而存在,它与时代的不断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钢琴表演艺术传统延续下来规范化的表演模式可以被真正有音乐修养的少数群体所接受,是“精英”“贵族”式的欣赏方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网络传媒等现代交流手段方式的迅速发展与改变,使钢琴音乐面对的是更多、更为广泛的群体,钢琴表演艺术应从音乐表演多元化角度,积极探索如何在表演形式以及音乐表现上使广大观众更好地接受。这也是推广钢琴音乐、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教育和音乐修养,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享受音乐的“准精英”式钢琴音乐的推广方式。
钢琴表演艺术发展至今,由于现代社会文化、观众对象的不同,“阳春白雪”式的钢琴表演艺术在后现代文化的特征上应有所突出。由于“观看并不是一面一成不变的镜子,而是充满生气的理解力。”[3]所以根据观众理解的差异,对于作品的艺术表演再现做出的反映,有可能正确、有可能歪曲。当然真正的艺术是不能以大众的喜好和接受能力作为艺术的标准的,这违反了艺术的原则。正如戏剧界所认同的:“观众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无视观众的艺术家却永远是错的。”[4]为了让社会能够更为广泛地接受和认同严肃音乐,我们可以在钢琴音乐的表演过程中采取更容易被大众心理所接受的传媒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段。人是精神和肉体的结合物,所以每遇到一种运动,不仅视之而已,同时还有意用我们自己的动作来表出它们。……”[5]所以表演者在钢琴表演过程中,由于从内心生发了音乐的感受并产生了肢体动作,从而更好地表达作品内容及抒发自我情感的手段,即表演形式。它是音乐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作品和观众思想产生共鸣的必要手段。作为媒介,表演形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帮助表演者创造一种情景,通过观众的想象来产生感情。随着时代、网络、高科技的发展,观众对钢琴音乐特别是适合现代钢琴作品新的表现手段有着强烈的渴求和愿望,希望表演者具有时代感、与生活体验相接近的表演形式,表现与观众共有的对现代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从而感染观众,同时也给钢琴表演艺术注入新的血液和生命力,使钢琴表演艺术从不同角度更完美地获得其美学体验。这也是现阶段社会发展对钢琴表演艺术的迫切需要,也是钢琴音乐、钢琴教育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和目标。
三、民族化表演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灵魂
21世纪更是一个在不断发展中求生存的时代,音乐的审美价值趋向多元化、开放性,但总的文化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体现着一种民族精神,闪耀着华夏祖先的文明和智慧。
李凌的美学思想认为,“所谓‘民族风格’,它包括了这个民族的思想、情感以及它要表现这些思想、情感所选取、缔造的音乐形式上的一切特色的总和。”[6]追求表演艺术的民族风格,应该成为钢琴表演艺术遵循的一个美学原则。中国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得西洋音乐演奏奖的钢琴家傅聪,正是因在他的钢琴演奏中充满了中国灿烂文化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以及中西贯通的音乐表现力而享有“钢琴诗人”的美誉。他演奏的肖邦被认为“赋有肖邦的灵魂”。傅聪之所以对西洋音乐理解得深刻,“大半得力于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与体会”。因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具备自己的民族灵魂,才能彻底了解别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渗透他们的灵魂。”[7]这也是傅聪在钢琴表演艺术上能做到真正中西融合贯通,用中国的古典文学表现西方音乐意境的精髓所在。
中国古代对音乐美学的研究源远流长。儒、道、法家对音乐美学都有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傅聪的父亲傅雷非常重视对傅聪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自小用近乎私塾的方式,从孔孟先秦诸子、《国策》《左传》《晏字春秋》《史记》《汉书》《世说新语》上选教材,以富有伦理观念与哲理气息、兼有趣味性的故事、寓言、史诗为主,以古典诗歌与纯文艺熏陶结合在一起,亲自对他施教。“我的东方人的根,真是深,好像越是对西方文化钻得深,越发现蕴藏在我内心里的东方气质。”[8]所以在傅聪的演奏中有蕴含中国音乐美学的“无我之境”。这和他自小得益于中国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成熟的领悟力是分不开的。
民族性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是艺术再创造的土壤和源泉,是创造具有特色的表演艺术的动力所在。中国的钢琴表演艺术要坚持发扬民族性,与时代共进,突出个性意识,才能使钢琴表演艺术在社会发展潮流中始终保持活力,在时代变革过程中展现新的魅力。
内容摘要:钢琴表演艺术作为一门理论实践性的艺术学科,它的发展趋势与社会发展时代化、个性化及民族化有着必然的联系。钢琴表演艺术应密切关注时代化、个性化以及民族化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从而更好地推广钢琴作品、音乐艺术,使钢琴表演艺术学科日趋完善、成熟。
关键词:钢琴艺术表演时代化个性化民族化
钢琴表演艺术是一门理论实践性的艺术学科。钢琴表演艺术作为艺术作品的二度创作过程,是建立在遵循作曲家原意的基础上、具有表演者个性风格特点的作品再现。钢琴表演艺术学科的实践运用和音乐美学的审美观是密不可分的。在音乐的表演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方向的运动:一是表演者把内心的精神转化为音乐,即精神变物质的过程。二是观众把这种音乐再通过大脑的理解转化为精神,即物质变精神的过程。好的表演艺术形式总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演,积极地影响和感染观众,帮助观众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调节观众的欣赏角度和趣味。任何表演艺术的存在都脱离不了时代、个性以及民族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对钢琴表演艺术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个性、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钢琴表演艺术除了在原有的优秀传统表演基础上要不断发展,还要考虑出新,结合不同层次群体的心理需要,从现代社会人们希望出现新事物的角度,以及对钢琴表演艺术、钢琴文化传播途径的新需求,真正使钢琴表演艺术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赵保清《浅谈音乐表演艺术》南京艺术学院院报2001年第2期
[2]《论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从布莱希特“陌生化”表演艺术理论得到的启示》冯效刚人民音乐1997年第11期
[3]艺术风格学:(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著、潘耀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51页
[4]《试论音乐表演艺术中表演者主体地位的确立》张放音乐探索1999年第1期
[5](德)罗采《卡里哥纳》H·里曼著缪天瑞译
[6]彭根发《李凌音乐表演美学思想初探》交响——西安音乐学院院报1996第4期
【关键词】声乐表演艺术;审美;声乐演唱;地位;作用
1.前言
声乐表演艺术审美主要探究声乐艺术中的审美本质和规律,它事关声乐表演的成功与否。声乐作品的歌词曲谱作为声乐表演艺术展现的载体,所展现出的艺术效果完全经由歌唱家演绎出来,进而对观众产生感染力的作用,使歌唱家与观众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声乐表演艺术以它的大众性,娱乐性,欣赏性,及鼓舞性艺术价值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声乐表演艺术审美对声乐演唱的成功实现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它不仅提升了人们的审美情趣,还让人感受到艺术的美感,燃起对生活的美好希望。
2. 声乐表演艺术审美的体现
2.1声乐表演艺术统一的客观性和主观创造性
艾伦 科普兰曾经说过:音乐必须具备真实的风格,并结合作品产生的一定历史背景和作曲家的风格范畴,在认真依照表达有作曲家创作真实意图的乐谱前提下,把握好音乐作品多个方面的要求,尽最大可能如实表现出作品本身的真实内涵。对于声乐作品的歌词,更要关注其所包含的情感,因为一幅完整的声乐作品是乐谱和歌词的和谐统一,乐谱和歌词之间所涵盖的内容和思想是互相渗透融合的,作曲家在领会歌词所表现情感的前提下,往歌词里添加上自己的思想感受进行曲子的创作,所以歌唱者要首先理解作词作曲家在作品中的情感思想,保证声乐表演艺术的客观性,确保作品感受本身的优先地位。其后再考虑赋予作品更多的表现活力,诸如李斯特,雨果 沃尔夫,舒伯特,舒曼,他们依托着歌德所作《竖琴师之歌》最本初的想法感受,结合《竖琴师之歌》创作出各不相同的乐谱,诠释了不同涵义的感情,如此保证了作品令人信服的真实性。此外,声乐艺术还讲究主观创造性的个性化表现,这是由表演者的不同表演个性和风格决定的,声乐表演者通过采用独特的手法进行表演的独特创造,展现出表演艺术本身的特殊魅力,从而使得观众在表演欣赏中获得独具个性的艺术审美享受。
2.2 声乐表演艺术统一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声乐表演带着极强的历史时代烙印,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有其代表性的音乐产品。同时,声乐表演者在诠释历史作品时,应紧随时代的进步,在尊重声乐作品历史意义和个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历史作品内在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内涵,对作品做出全新独特的演绎,赋予作品新的时代意义,同时结合自身的独特艺术审美情趣和内在情感凸显出音乐作品的历史风格,从而实现历史作品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有效融合。
2.3声乐表演艺术统一的演唱技巧性和表现性
在声乐表演艺术的演唱技巧上,外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通过使传统美声唱法和富于抒情花腔、戏剧的女高音完美融入到歌剧表演艺术中,实现听众艺术和审美上的双重享受;在声乐表演艺术的表现性上,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马提内利曾经为了表演好歌剧《犹太女》 中犹太人埃利埃卡的内心世界而亲自深入犹太人家中去体验感受他们的文化、、及日常生活这些深刻反映着犹太人思想和灵魂的事物,最终使内心真实的感受生动再现于音乐中,获得观众高度喝彩与称扬;在声乐表演艺术演唱技巧性和表现性的统一上,歌唱家卡拉斯除了在声乐表演艺术的演唱技巧上表现卓越外,她还擅长声乐表演的艺术表现性,带给听众的不仅是高超巧妙的表演技巧,而且还有丰富完美的情感内涵,令人感动不已。在我国的传统唱论中也特别讲究这样重视表演艺术技巧和表演艺术精神内涵的“声情并茂”美学标准,它完美实现了声乐表演艺术的最佳境界,使人们获得更高质量的音乐熏陶。
3. 声乐表演艺术审美的体现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1声乐演唱技巧的运用
声乐表演艺术审美在声乐歌唱技巧的运用方面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歌唱技巧作为声乐表演最基础的条件,它与歌唱者的音声吐字表现息息相关,歌唱的呼吸本身作为声乐表演艺术的一部分,只有包含情感色彩的技巧性呼吸才能使歌唱艺术展现出完整性和艺术美感,从而带给人美的享受。在歌唱音色和音响方面,歌唱者首先要控制好演唱的响度使观众听见听清,通过准确调节和平衡好语调,节奏,音区变化,以及情感表达等的轻重强弱规律,实现声乐艺术美的相得益彰之妙,从而使观众更真实可感地体会到作品的情感内涵,获得声乐艺术上的美享受。
3.2“声情并茂”声乐艺术美学标准的运用
声乐作品内在思想感情的完美诠释除了需要歌唱者具备优秀歌唱技巧和嗓音效果外,还需要歌唱者深刻剖析作品的内涵思想,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辅以一定的艺术加工理解,从而实现声乐作品艺术内涵和美感的展现,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声乐艺术效果。“声情并茂”作为声乐艺术的美学标准,歌唱者通过运用这一标准,忘我地投入于声乐表演中,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的艺术想像力,不断丰富和酝酿内心的情感,从而实现表演从内而外的真实自然流露。真切动情的声乐作品离不开歌唱者的表演技术要素和艺术情感的和谐统一,声乐艺术表演的“歌中有情,情中带声”的沁人心脾艺术效果能使观众到达回味悠扬的境界,即所谓的声情并茂完美实现了字、声、情体系的有机结合,在一定层次上提升了歌唱技术和艺术的新高度。
4.结语
当前,声乐艺术美学在艺术表演多样化发展的今天对歌唱艺术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活动是由创作―作品―表演―欣赏的系统过程组成的,艺术的情感表达在整个过程中显得最为重要,它创造了声乐表演的艺术美,实现了声乐演唱中艺术美的展现。声乐表演艺术审美的体现在声乐演唱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作为歌唱者内在审美意识的直接体现,丰富了作品本身的感染力,增添了作品表演的魅力。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为声乐演唱注入了艺术的灵魂和生命,提升了作品的格调和趣味,给观众带去美好音乐熏陶的同时也提高了观众的审美情操。
参考文献:
[1] 丁超. 初探声乐表演艺术与大众审美取向之融合[D]. 福建师范大学 2013:47-48
表面看来,“艺术”与“营销”风马牛不相及,将营销观念融入艺术经营,于古老传统的中国文化而言,更是前所未有。因为在人们的习惯性思维中,艺术就是“高雅”,与世俗格格不入,更与“钱”势如水火,互不相容;而所谓营销通俗地讲就是想着法子卖东西,如引车卖浆者之流,两者似乎并无关联。
实际上,营销一词随着发展早已突破了早期商业发展时期的概念,开始从一种简单、单纯的市场商业行为发展到了一种营销文化的高度。艺术,看起来似乎与钱毫无关系,实际上只有通过营销手段,“艺术”才能通过市场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社会价值、文艺价值和经济价值。
演艺市场营销的滞后已经成为我国演艺市场发展的瓶颈。我国现在演艺市场的营销行为大多数是贴上几张海报,或是打上几个标语,积极者也仅仅是召开记者会、在媒体上发消息、登广告,如此而已。这种信息量如何能让现在的人们从铺天盖地的广告中,从信息的海洋中注意到它呢?呆板、僵硬的营销方式使得多少想欣赏艺术的人因其营销不力、传播不当,而痛失了欣赏良机。在表演艺术市场的消费群中,固然有特定的消费群体,可是就我国居民现阶段的文化修养状况及欣赏水平来看,这个固定的消费群体远不能使演艺市场达到平衡。于是开拓新的市场、开发新的消费群体便成为发展中国演艺市场的燃眉之急。
造成目前我国演艺市场营销停滞不前的原因还有对营销观念理解的偏差,许多人将营销归入商业性营销行为,认为它与表演艺术完全是两码事。其实不然。根据营销大师菲利浦·科特勒提出的营销理念,营销不仅是一种商业赢利性营销,还包括非赢利性营销,营销理念已经由早期的促成或达到企业的盈利目的演变为促进交易有效完成的基本功能。随着“非赢利组织”(如演艺企业、文化团体、大专院校和宗教团体等)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愈来愈大,表演艺术营销已成为营销科学中新兴的、重要的分支。但由于观念的落后和对营销活动的忽视,于是,一个表演艺术市场和营销之间的真空带便形成了。
我们不能不提及去年京城各大剧场攀比卖高票价的“豪夺”行为。有关资料显示,1998年在太庙上演歌剧《图兰朵》时售出的票价高达1000元。这是不正常的市场行为,是演出市场垄断造成的不良后果。
因为,首先,有偿观看文艺演出是大众正常文化消费之一,其费用应与我国内地居民的收入形成合理比例。按国际惯例,舞台演出票价应高于电影,约占人均收入的1%~5%,这样才能保持文艺演出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世界著名的芭蕾舞团演出的票价通常在50至200美元之间。我国内地最高票价与国外相仿,而收入却是人家的二十至三十分之一。票价远远高于我国内地观众的消费水平,是市场操作者无视市场调研、不认真分析消费者承受能力的主观表现,其严重割裂了一般群众与艺术的互动性,最终影响着表演艺术的市场营销机制,不利于消除艺术与营销间的现实鸿沟。
其次,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并非一种简单的对立。对于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而言,真正起支撑作用的是大众文化。一方面,大众文化拥有经济上的领导权;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对以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为表现的主流文化,具有保护性和依存性。而所谓的精英文化,迟早将被汹涌的大众文化所同化、淹灭。因此,要想消除艺术与营销之间的历史鸿沟,必须在现实操作上,有意识地填平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间的鸿沟。在西欧、北美,人们愿意如欣赏电影和商业性歌舞晚会一样购票去欣赏歌剧和音乐剧等。尽管歌舞、音乐剧等艺术形式,对于一般平民而言,具有理解上的误差和综合美学欣赏的缺乏,但他们还是认为这种高雅艺术并不完全属于知识分子、精英阶层或有钱人,对于自身的性情陶冶、人格修养等,仍然大有裨益。这就从市场意识上缩小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距离,进而导致了艺术作品的畅销。由此可见,通过商业化操作和大众文化式消费,表演艺术生产具有很大的市场价值和潜在力量。 二、表演艺术的营销特征
表演艺术的营销与一般的市场营销不同之处甚多。第一,表现为交易行为对象不同,表演艺术的营销对象是艺术作品,它以一定的形式(如电影、舞蹈、音乐剧等)表现出来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对人们生活的作用和改善往往是间接的,也就是说,不像一般商品那样有一定的或是很大程度的必要性。第二,表演艺术的作品本身具有创作和文化价值,它和市场需求之间有时会有一定的差距,而这种差距会造成票房收入无法抵消演出支出,甚至严重亏损。第三,一般认为,营销是消费者导向,故表演节目应迎合观众的欣赏口味和娱乐需求;而艺术是产品导向,追求的是自身的品味和创作价值,故艺术本身不能因附和市场而降低品质,从而使艺术与营销之间出现脱节的现象。第四,因为表演艺术的特点和功能需要进行非赢利性活动,这时其营销行为就具有显著的非赢利的特色。第五,表演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不像一般商品那样可以具体计算,除去作品创作过程中投入的成本及进入市场等其他活动投放的成本之外,其自身的价值很难估价,加上欣赏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主观活动,这样就造成了表演艺术作品的价格、成本与观众、听众的消费能力之间的矛盾。第六,由于艺术本身所产生的价值,属于经济学中的“外部效益”,这种效益无法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有赖于社会以其他形式予以协助。
表演艺术营销和一般营销的区别决定了其自身固有的特点和方法,如通过持续的交流和传播促使人们从主观上对其理解和接受,同时强化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双向沟通”;通过利用自身的文化艺术优势做出高品位的广告,以说服消费者进行消费;因为表演艺术消费与一般商品的消费方式不同,有必要要求票务系统和观赏环境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排除观众的心理障碍,例如告诉观众票务系统的特点与分布,应穿什么样的服装出席剧院和音乐厅,何时应该鼓掌,为什么应关掉BP机和手机,等等。
这里有两个实例可作为佐证。一是去年的“冰上芭蕾”演出刚刚进入6月份,夏老虎就在京城露出了峥嵘,这使得去北京展览馆欣赏圣彼得堡国家冰上芭蕾舞团的演出,成为人们消暑纳凉的绝好选择,连日来出现了争相抢购冰芭门票的盛况。为了让观众能够进一步了解冰上芭蕾这个新兴艺术种类,在演出前,由该团的艺术总监和主演为观众进行了有关冰芭基础知识和技术动作的示范讲解,以提高广大观众的欣赏水准。二是去年轰动一时的音乐剧《美女与野兽》在票务推广上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宏大气魄。该剧专门耗资数十万元研制出一套独特的售票软件,可无限期发展售票点。这套售票软件系统的反应速度和运行可靠性能远远超出中国现有售票软件。专门为一个剧目的票务销售研制开发电脑软件,这在我国尚属首次。上述特点鲜明的形成了表演艺术的营销特征。 三、借鉴国外经验,走自己的路
中国的表演艺术要迈向健康发展之路,就必须重视营销。中国的演艺市场应力避两个极端,一是故弄玄虚,大凡艺术家、艺术工作者们力称的“艺术”都是一些大众难以理解的“怪物”,尽管有时再三解释,依然无法领悟其中玄妙,这样的艺术恐怕最多是“叫好不叫座”。二是中国的表演艺术市场中还有一些没落“艺术家”或是“表演艺术者”,他们往往过于注重营销,而不注重艺术本身的艺术性,唯利是图,却欲速不达。
在充分重视我国演艺市场营销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目前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是全球一体化,随着中国乐团的出访演出,国外乐团、舞蹈团的访华演出及好莱坞大片的引进,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我国将面临着市场一体化的激烈竞争局面。所以,只有及时把握世界演艺市场的脉搏,与世界演艺市场同步发展,才能保持我国表演市场的繁荣。国际表演艺术市场由于营销的介入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形成了相当成熟的表演艺术市场营销体系,我国只有全面地分析国际演艺市场,将本国的实际情况与国际市场的成熟经验相结合,才能确保我国的演艺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也才能真正终结横亘在中国艺术与营销间的鸿沟。
表演艺术市场营销在我国还是一种比较新的理念和市场行为,较之国际先进国家,还处在启蒙阶段。中国的表演艺术界要迎头赶上,亟须做的工作就是更新营销观念,认真分析中国表演艺术市场,加强一般大众的艺术教育,运用恰当的营销手段繁荣我国的表演艺术市场,其结果将不仅发展表演艺术本身,同时也将提高我国营销应有的档次。
就话剧而言,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在演出市场上按市场机制运作的话剧几乎没有。据分析,一是剧团缺乏市场意识和营销策划意识,一些独立制作人虽然愿意独立承担投资风险,但总是在玩明星牌和事件炒作,停留在“玩票”的层次,并没有规范和重视市场化操作行为;二是没有全面深刻地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学生”意识不强;三是对于国内已经积累起来的、有一定市场经验的其他文艺操作方式熟视无睹,如电影的商业化操作机制,音乐剧和个人演唱会的运作模式等。
关键词:审美体现;声乐表演;艺术表现
在当今艺术表演形式中,声乐表演是最普遍,也是最容易被观众接受的艺术表现形式。声乐演唱者利用自己对歌唱作品的鉴赏,将自己的情感与作品进行融合,通过二度创作将演唱传达给听众,使观众形成良好的审美体验,而演唱者自身也必须具有良好的审美体现,这样才能使作品震撼人心,形成听众情感上的共鸣。作为声乐艺术的表演者,要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在艺术表演中了解审美体现,表现出更为动人的声音作品。本文就审美体现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实际应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声乐表演艺术中审美体现的作用分析
(一)审美体现让声乐表演意蕴更丰满
声乐表演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本身就具备非常丰富的艺术内容,这种艺术内容被我们称之为“美”。在进行声乐表演艺术过程中,因为声乐表演人员的专业水平影响以及欣赏者的审美水平差异,使得声乐表演当中所蕴含的艺术美很难完整、全面的展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对审美功能的体现,来让声乐表演艺术当中的艺术美感表达更为丰满,这种审美体现不仅能够给予声乐表演者科学的审美表现指导,同时还可以让观众更为恰当的选择审美角度来对声乐表演艺术予以欣赏,从而将声乐表演的意蕴更为丰满的表达出来,提高观众对声乐表演当中美感表达的认知和认可。
(二)审美体现让声乐表演特色更鲜明
声乐表演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根据所表演内容的不同,来确定声乐表演的特色。随着声乐表演艺术的不断发展,融合性声乐表演越来越多,并逐渐呈现出大众化表现状态,这让最为质朴、传统的声乐表演逐渐丧失了自身地位,也失去了其价值及特征,这对于声乐艺术的发展十分不利。将审美在声乐表演中得以体现,能够实现对声乐表现形式、表达内容以及所传达审美情趣的约束,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辅助传统声乐表演形式的发展,并将其更为特征化、特点化,这可以让观众在进行声乐表演欣赏时,更为透彻的理解和欣赏声乐表演所要表达的内容。
(三)审美体现让声乐表演效果更突出
在当前的声乐表演发展模式下,观众对声乐表演的认同感越来越低,声乐表演的效果也越来越差,这对声乐表演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审美体现作为表达声乐表演当中美感艺术的一种途径,其能够通过在声乐表演当中的有效表达,来让观众更为清晰、容易的理解声乐表演内容,掌握声乐表演当中的特征,从而更好的接受声乐表演,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实现对声乐表演效果的突出化,为声乐表演的受众效果提升提供支持。
二、审美体现在声乐表演艺术中所应遵循的原则
(一)将声乐作品与二度创作相结合原则
在声乐表演艺术中,演唱者要提升审美体现,就要在尊重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作品的二度创作,这一原则也可以称为客观真实性和主观创造性的统一。作为声乐艺术表演者,在对原作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要保证原作的客观真实性,即保留原作中最为核心的部分,这要求声乐表演者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基本内涵、艺术风格等因素有全面把握,保证作品的客观真实性。但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机械地对原作进行再现,没有演唱者的二度创作,那么声乐表演艺术将难以有较强的感染力,自然也没有审美体现。因此,优秀的声乐演唱者能够在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历,将感情与原作融合,实现作品的升华,将声乐作品与二度创作相结合,提升审美表现。
(二)将演唱技巧与艺术表现相结合原则
声乐技巧与情感投入是声乐表演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通过那些经典的声乐表演艺术可以发现,优秀的声乐演唱者都具有非常扎实的声乐技巧,在演唱中能够正确处理各项要素,将作品过程充分展现出来。但是,仅仅具有声乐技巧是远远不够的,那些杰出的声乐表演艺术家,无不是在声乐表演中投入了大量自身情感,充分挖掘了声乐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将演唱技巧与艺术表现完美结合,通过声乐技巧将歌曲的情感完美表达,形成良好的审美体现。有人将声乐演唱的技巧与情感表达形象地比作人的骨骼与灵魂,如果声乐表演艺术失去了灵魂,那么审美体现自然大打折扣,难以让声乐作品具有感染力,让听众产生情感共鸣。因此,优秀的声乐演唱者要能够正确把握作品情感,处理好声乐技巧与艺术表现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将历史性与现代性相结合原则
不同的声乐作品都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也都是历史及时展下的产物,由于这些因素的差异会使声乐作品出现不同的流派,每一历史时期或每一流派的声乐都会存在不同的审美主张,因此也可以说,任何声乐作品都具有历史性。声乐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艺术表演的过程中,一方面尊重这些作品的历史感觉,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现代的审美需求,要将声乐作品的历史性和现代性进行有机结合,在了解作品历史背景的情况下,恰当融入现代元素,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使表演出来的声乐作品兼具历史风貌和现代元素,也满足更多听众的审美要求。
三、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审美体现分析和应用
(一)培养演唱者的音乐感觉
演唱者对音乐的感觉和体验,决定了演唱者能否通过声乐表演准确地传达出声乐的审美内容,因此也可说,音乐审美感觉对于声乐表演艺术非常重要。为此,声乐演唱者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提高声乐演唱的感染性,准确地将作品感觉传达出来;另一方面,演唱者要加强演唱技巧的练习,为提升音乐感觉打好基础。除此之外,声乐演唱者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丰富自己的内心情感,多多倾听一些经典的声乐演唱,广泛涉及不同音乐风格与内容,提升自身对音乐的感觉。
(二)注重演唱者自身声音的感染力
由声乐表演艺术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可以得知,声音是演唱者进行艺术表现的主要形式,听众获得对声乐作品的感受与审美体验,也是要通过声乐演唱者的声音来实现的,因此,演唱者需注重自身声音的感染力。一方面,声音条件受先天因素的影响,所以声乐演唱者必须对自身声音有明确的认知,在声音演唱中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声音受后天专业能力和技巧的影响,因此声乐演唱者要在日常的练习中加强学习和训练,提升自己的审美感受,在舞台表演中将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和声音技巧进行有机融合,使听众获得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提升审美表现。
(三)演唱者要注重演唱情感的投入
情感是一种心理反应,而声乐表演艺术本身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如果声乐演唱者在舞台表演过程中没有投入真情实感,那么演唱的最终效果自然也无法打动观众,缺少审美体现。为此,声乐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必须拿捏好作品中的情感,而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演唱者自身具备丰富的情感。
(四)做好声乐表演前的准备工作
当演唱者进行声乐艺术表演前,为提高审美体现,需要以高标准的审美思想来对自己进行指导,在舞台表演前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工作,多角度的理解自己表演的作品,然后加入自身的个性化创作。首先,要了解作品的相关背景。这里所提到的背景应包括作品时代、作品作者、作家的创作习惯个性特点等多个要素,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内容后,才能挖掘出作品的审美价值,演唱者在进行二度创作时也有所依据。例如:在歌剧《魔笛》中所宣扬的博爱实际上就是共济会的主张。其次,要对作品的题材和体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深入领会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将其作为自己二度创作和审美体现的重要依据。最后,要注意突出歌唱艺术形象几个比较典型的艺术特征,包括歌唱艺术形象的典型性特征、个性化特征、独创性特征和美感特征,让演唱者的表演与声乐艺术形象实现完美结合。
(五)注意表演过程中的技巧和演唱方法
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声、情、字是最具审美体现的三个内容。曾有一位音乐家说过,声乐表演不光要有美丽的声音,还要有表情。这需要声乐演唱在声乐表演过程中,将声乐表演技巧与动作完美结合,实现声情并茂,增加声乐表演的内涵和审美艺术效果。首先,要全面掌握声乐演唱中技巧和唱法的相关要素,包括声乐作品旋律、力度、音色、速度等诸多要素;其次,演唱者要根据演唱作品的旋律特点,控制好声音、呼吸的连贯程度;最后,要将音色与艺术表达技巧相结合,通过语言传达声音中的审美体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表演艺术的关键就是要打动人心,通过提高声乐表演者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可以让演唱者在实际的声乐艺术表演中,使观众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与感受,从而加深对演唱作品的理解,形成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作为一名声乐艺术表演者或学习者,应该提高对审美体现的重视程度,遵循审美体现原则,加强自身艺术表现力,从而将声乐作品更好地展现出来,提升声音艺术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郑新平.“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基于“技术、艺术、心术”三位一体视域下的声乐艺术美学考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02).
[2]肖英群.声乐表演的审美与创造[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4).
[3]王夏.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气”———美学之气[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2).
[4]井艳红.声乐表演中审美体现的原则分析[J].黄河之声,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