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工程技术专科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岗位及其能力要求
经过走访建筑行业企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活动,明确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岗位主要有施工员、质检员、监理员、造价员、资料员等,各岗位的主要能力要求见表1。
2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是在一个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多个专业基本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即“一专业核心+多专业基本+基本素质”。具体的能力培养方案见表2。
3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设
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开发时,我院根据“一专业核心+多专业基本+基本素质”的能力要求,以建筑工程施工岗位能力为核心,符合建筑施工岗位需求,构建出了一套以知识、技能、素质为标准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特色课程体系。(1)公共基础课。不论什么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我专业拟为学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特色概论、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军事理论、职业生涯与就业创业指导等公共基础课,为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打下基础。同时,在新生入学时要组织他们进行军训,培养他们的纪律性和团队意识。(2)职业基础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设了一些专业的基础课程为接下来学习专业技能课程打下基础。有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工程测量、建筑CAD等,其中建筑工程测量是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来授课的。(3)职业技能课。我专业的拟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就是工程施工技术能力,所开设的课程有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工程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施工组织、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真正了解了工程施工方面的知识。(4)实践环节课。光有理论知识的充实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结合具体的实践,才能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进一步深刻地掌握理论知识。我专业开设的实践课有认识实习、工程施工图识读、建筑施工基本技能训练、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建筑CAD技能训练、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建筑计量与计价实训、顶岗施工实习、毕业综合实践环节。这些实践课程让学生可以简单地模拟实际的工作情况,为他们以后可以很快地适应工作打下基础。(5)职业选修课。建筑工程专业需要学习的知识是很多的,为了进一步充实学生,我专业开设了很多职业选修课程,方便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学习。有建筑法规、建筑工程经济、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建筑工程监理、建筑工程检验与检测、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等。
4我院人才培养的成效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故障树评价理论;课程模块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实施中高职衔接,综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积极推进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内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等高职教育发展战略。因此,新时期中高职教育科学合理地衔接与实施系统化人才培养策略势在必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技能方面,其中学习课程是该方面的主要表现形式,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优选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也是体现高职院校社会功能的价值取向。
二、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高职衔接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虽起步较晚,但是高职教育已形成一定规模和地方区域特色,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时地培养了大批高技能和管理人才,同时也得到了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企事业单位的大力资助。而当前中高职教育绝大部分都是基于中职教育在学历教育方面的升华,纯粹的学历教育模式,而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培养目标、考试制度衔接方面呈现重复,造成资源浪费、学生厌学、学习效果差、办学理念和方向不明确等突出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高职教学效率的提高,造成时间和物质资源的浪费。
中职教育是为建设市场培养初中级专门人才,主要为技术工人,偏重于专业经验和操作技能的教育。而高职教育则是为培养懂技术、会操作、懂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两者应有学历层次、知识层次、社会价值的差别。
当前中高职教育衔接中,课程体系已成为中高职教育合理衔接重要突破口已是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课程标准、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当前,由于中高职院校合作不够,导致中高职课程衔接不畅。例如在“3+2”培养模式中,中高职教育在学习的课程、学习内容等专业知识方面与原来重复,严重影响来自中职学校的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尤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以实践操作技能为职业终端,中职学校在建筑工艺、材料、操作技术等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因此“3+2”的培养模式难免不了重复。由此可见,建立健全中高职课程衔接过程是推动职业教育体系衔接的关键所在。
三、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课程结构综合评价的凸显因素
1.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设置和内容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关键要素,也是高职教育所提供的最主要产品和社会服务。高职课程着重专业技能顶岗实践和创新技能的培养,在职业现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三维思维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具备建筑施工图的识读、绘制与会审能力,能编写施工方案、进行施工组设计和施工管理的能力,因此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框架的合理构建是建筑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和落脚点。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中高职教育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应遵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培养全面综合素质与专业职业能力。本文从课程衔接层次结构和课程体系模块结构框架两方面来分析中高职课程体系框架的合理构建。在中职教育中首先应设置通过教学基本要求,满足其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课程,即必修基础课程和必修专业课程,以及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基础课程,以满足继续深造等个性化需求的拓展课程,即扩展课程。踏入高职后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应有必修的提升基础课程,如建筑英语、应用文写作、应用数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必修基础课程和建筑工程技术后续专业课程的纽带和桥梁,通过它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专业课程和扩展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如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等课程。而后者是为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和升学开设的,如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建筑经济、建设法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BIM技术应用等课程,这样不仅避免了中高职教育中的重复学习,还能使所学课程更加巩固。
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人才目标和要求,结合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实施经验,来设计和布置该类专业的课程结构,并按照“全方位、多模块、重技能、按岗位”的指导思想,将所修课程分解成多个模块,再将各个模块按职业方向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综合的模块课程总体构建,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必须紧紧围绕职业方向和专技岗位,以培养掌握现代施工和管理技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将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完成一定的服务功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并在所修课程方面实现有机交叉和综合运用,合理搭配及有力衔接。
2.课程体系评价的凸显要素
用故障树法分析中高职课程体系和课程要素的研究文献不多见。鉴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抽象连贯的教学系统,由相互关联的多因素组成(即文中的主干课程),符合故障树法应用的条件,笔者就课程评价体系中的凸显课程的故障树法计算流程如下:
(1)收集资料,熟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结构及组成,详细了解课程构架元素组成,绘出不同类型课程结构图;
(2)课程调查,对不同类型的课程进行评价,确定其与课程构架的逻辑关系;
(3)认真分析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归纳总结其与课程构架的逻辑关系和重要性;
关键词:高职高专 建筑施工技术 考核改革 过程化考核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c)-0136-02
《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岗位核心课程,是施工员、质检员、建造师等职业岗位培训、鉴定、考试的核心内容。该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学生在学习之前应具备《建筑材料》《建筑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等专业知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建筑工程中各主要工种工程的施工技术及工艺原理,突出施工员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建筑工程施工中有关施工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技术系结合课程教学改革,对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
1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根据建筑施工真实的施工工艺流程,基于工作过程,主要讲授土方工程施工、基础工程施工、砌体工程施工、脚手架工程施工、主体结构施工、结构安装工程施工、屋面防水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该课程具有理论知识跨度大、施工工艺复杂、知识内容系统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实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掌握各工程的施工工艺[1]。
2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考核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改革之前,《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考核是以期末闭卷考试作为评定成绩的主要依据,适当考虑出勤和实习报告。考试题型主要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问答题、计算题,试卷考核内容全部是课程理论知识,学生平时的实习实训成绩仅仅是依靠实习报告作为评定依据。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反映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导致学生只能纸上谈兵,理论知识掌握牢固,实践动手能力欠缺,不符合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势在必行[2-3]。
3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改革的开展
针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特点和传统《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考核存在的弊端,笔者对该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改革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次课程考核改革,主要是针对课程考核形式不适应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进行改革,采用课程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结合。首先课程组制订《课程考试改革指南》,把学习态度(出勤成绩+作业成绩)纳入考核,增加作业和课程实习在学科成绩评定中的权重,降低理论知识考试的比重,课程成绩构成=学习态度(20%)+实习成绩(40%)+期末考试(40%)。该阶段课程实习主要以参观实习为主,实习成绩的评定主要还是依据实习报告,不能反映学生实习过程的表现,结果学生课程考核通过率提高,但学生职业技能掌握不牢,职业素质不高。
针对第一次课程改革无法反映实习过程核的弊端,课程组进行了第二次课程考核改革,该次考核改革结合课程建设与改革进行,采用过程化考核方式。首先课程组编制《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根据施工员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创设6个学习情境,即土方工程施工、基础工程施工、砌体工程施工、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防水工程施工、抹灰工程施工,主要采用教学做一体、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针对每个学习情境中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分段考核,然后进行累加,得到课程总评成绩。
课程总评成绩=学习态度(20分)+学习情境1(10分)+学习情境2(10分)+学习情境3(20分)+学习情境4(30分)+学习情境5(10分)。学习态度成绩(20分)包括学生出勤成绩和学生作业成绩。学生出满勤得10分,学生每旷一节课扣1分,直至10分扣完为止;课后作业为10分,该课程课后作业总次数为10次,每次作业按1分计算。每个学习情境设置的具体工作任务及分值分配见表1。
为了更好地突出过程化考核,针对每个学习情境的得分,均制定了评分细则。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搭设实训为例,成绩评分细则见表2、表3。
4 结语
此次课程考核改革的主要特点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导演,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展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被调动;同时课程考核抛弃了传统的以期末闭卷考试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模式,采取过程化考核,把理论与实践、结果与过程、技能与素养有机结合,综合评定学生成绩,突出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评价,课程教学效果与课程改革前相比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国太,肖启艳.高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35-36.
关键词 施工实训 城市远郊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in the Course Training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for Civil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in the College in the City Exurb
CHEN Lingpei
(Tianhe College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40)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s one of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in civil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demands much more specialty practice. For the college in the city exurb, its geographical position restricts the course training. This paper will discusse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training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for civil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in the college in the city exurb.
Key wordsconstruction training; city exurb
0 引言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土建类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由于该课程内容丰富,且涉及大量实际操作的内容,仅通过课堂讲解,学生难以有直观认识。通过课程实训,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很好地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对所学知识具体化,对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有重要作用。
1 研究现状
对于如何进行建筑施工技术实训,许多学校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式:
(1)顶岗实习。学生通过在企业顶岗实习的方法,可以最近距离地接触工地现场,并通过与工人和技术人员同生活同劳动的方式可以最快地熟悉施工现场的状况,是最佳的实习方式。此种方式的缺点是学校能联系的工地往往是有限的,每个工地容纳学生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这使顶岗实习只能在部分学生中开展,难以大规模开展。
(2)工地参观。教师组织学生集体去工地参观,使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施工的过程。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将工地看到的内容与所学的知识进行对比,更容易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此种方式为各高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训的常规方式。其缺点是工地进度与教学进度不一致,如果遇到雨雪或大风还可能停工。同时,如果工地距离学校较远,每一次外出参观所花的时间往往较长,对后勤保障的要求高。
(3)多媒体工具。教师利用视频、图片、PPT等形式展示施工工艺和施工现场。学生通过多媒体工具,可以拉近书本和实践的距离。①此种方式的优点是通过多媒体,学生可以在校园内了解施工知识,比较直观,安全可控性强。缺点是学生只看不做,缺乏立体的感性认识,学习过程中难以提出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 城市远郊的特点
自1999年以来,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用地的紧张,新建高校和扩建迁建高校往往选址在城市远郊。这对建筑施工技术实训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首先是地理位置决定了校外实训的成本高昂。这包括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高校远离市区,使各种校外实训耗费在车上的时间较多,真正用于工地现场实训的时间较少,时间利用率不高;同时,通过租车方式外出,资金成本较高,对后勤保障要求也高。其次,城市远郊高校的选址远离市区,附近的大型基建项目较少,学生在校园附近接触工地的机会也少。再次,由于交通不便,联系实习基地的难度增加,对扩大实习面不利。
综上所述,既要完成建筑施工技术的课程实训,让学生得所得益,又要考虑实训成本较低,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利用校园及附近条件进行实训,也是许多同类高校正在研究的对象。笔者根据所在高校的实际情况,对建筑施工技术的实训内容进行了一些探索。
3 实训建议
在具体考虑施工实训内容方面,建议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第一方面是“看”,即施工现场参观(如果条件具备,通过顶岗实习的方法更好)。根据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要求。
(1)学校内有在建工程的。施工实训时间建议分散为主,不搞集中实训,根据施工进度,不定时地带领学生到工地参观。这样的话不用出远门,就可以根据施工的进度来安排实训。平时的课堂教学可以根据工程进度有所调整。在工程建设过程,鼓励学生关注工程的进度,并加强观察。
经检验,这种实训效果良好,学生平时对工程的关注度较高,能主动把观察到的结果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巩固了学习的效果。
(2)学校附近有在建工程的。由于学校位于城市远郊,大型基建工程较少,附近居民自建房可以成为重点实训对象。在实训过程中,教师不要强求讲解复杂先进的施工方法。在现场讲解过程中,要告诉学生哪些施工方法是正确的,哪些施工方法是不规范的,如何整改;如果某种方法和书上标准做法不一致的话,又是考虑了什么要求,这种考虑是否合理;在施工中,可能存在哪些质量隐患或者安全隐患,应该如何整改。
经检验,此种方法结合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来指导学生,学生在施工现场往往能提出一些问题来,通过问题的解答,学生对“因地制宜”这个施工原则理解得比较深刻。②
(3)学校内部有较新已建建筑物的。实训前,先收集整套建筑图纸,然后在建筑物现场教学。可以对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施工方案的现场选择、水电暧的走向布置、建筑材料与装修施工、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对建筑设计的反思、单栋建筑与校园整体协调等方面进行讲解。
经检验,此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建筑图纸与建筑物的比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所提高。
(4)学校内部有较旧已建建筑物的。建筑物使用时间长了,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有些可能是当时的施工工艺留下的隐患,有些可能是设计或使用不当造成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材料老化造成的问题。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建筑物参观,结合建筑物出现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再讲解处理方法,进一步再讲预防措施;也可以针对建筑物提出修缮要求,并且现场提问和分析修缮的方法。
经检验,通过现场提问,让学生分析质量问题的成因,实训教师再总结的方法效果较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
第二方面是“做”,即布置实训作业让学生操作。根据各学校的条件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实践内容。
(1)施工测量。实训教师在学校划出一块空地,按给定的图纸及精度要求,要求学生在现场将建筑物平面位置测设出来;还可以形成方格网,结合土方量计算。为了增加难度,可以考虑在斜坡或长满草的场地进行。值得重视的是,在测量实训完以后,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测量成果进行验收,这样才能避免学生的懒惰现象。
(2)土方量计算。学生在做完施工测量实训内容以后,会在地面上形成测设棉线。由于场地的不平整,造成地面高程变化。学生应根据施工现场实测成果,结合基础施工方案,进行土方量计算。由于各组学生场地的地理位置不同,计算出来的结果应该有所区别。这就有效地防止抄袭现象。
(3)质量验收。在每个单项工程施工完成后,都要经过质量验收的程序。教师可以结合现有的建筑物,让学生模拟验收程序。质量验收以无损检验为主,如检验饰面砖的垂直度、地砖的平整度、砼的回弹强度等。
(4)工种实操。学校在场地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建设施工工种实操实训室。③在实训室里,学生可以学习工人的操作技能。如抹灰、钢筑绑扎、脚手架搭设、砌筑等。
4 小结
建筑施工技术是土建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实训条件不足时,可以通过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实训效果。城市远郊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训方法。
注释
①华建兵,孙爱琴.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施工教学方法探讨[J].山西建筑,2011.37(15).
关键词:中高职 高职教育 课程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a)-0000-00
【注】基金项目:2015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产业升级背景下基于校企共建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文件编号:桂教职成[2015]22号);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自筹经费一般课题《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立项编号:2011C0201),本文为上述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春梅(1969-),女,广西北流人,h族,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土木工程管理及教学。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衔接是目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已产生了多种类型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如对口招生模式、分段贯通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等,其中是五年一贯制模式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是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值得进行反复的研究。
五年一贯制模式在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已经实施了八年,每年招生量保持在250人左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典型的理工类专业,对于中高职衔接的学生学习难度甚于其它专业,因此针对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下简称建工专业)中高职衔接学生,在符合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经过反复调研与实践,如今日臻完善,改革成果初显,以下是我们经过多年探索的一些做法,供同行们参考。
一 改革课程体系, 增大实训课程课时比例
建工专业开办年代已久,课程体系完善,中高职衔接项目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长,在保证课程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利用学习时间长的特点改革课程体系,增设更多的实训课程,使得其实训环节课程课时比例接近60%左右,充分发挥中高职衔接学生活跃、喜欢动手的特点,增强其专业技术和技能。
(1) 增设实训项目,加强学生技术技能培养。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建工专业学期均开设有两门以上的需要结合本学期专业知识完成的实训项目,通过每学期的实训项目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表1中的学期指的是高职3年1-6学期,其他一些该专业应会工种操作能力要求在中职两年完成,这里不再赘述)。
(2)强化课程内实训环节的设置,活跃课堂气氛,强化专业知识的应用。
中高职生源学生理论基础薄弱,自尊心较强,但课堂气氛活跃,沟通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好,利用这个特点,我们在建工专业的多门理论课程中都增加了实践环节,帮助学生理解生涩的理论,例如:在学习建筑力学课程悬臂梁内力计算时,结果出来之后会让学生到教学楼周边寻找与内力图外形相近的梁截面,拍照、对比,学生再汇报现实构件与理论计算的对应性和不同的原因;在讲述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课程关于楼梯的内容前,让学生先在校园中观察各式各样的楼梯,利用互联网搜索楼梯类型,做成PPT进行分组汇报各自成果,老师从中综合挖掘学生关注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再引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在学习《建筑质量测评与资料管理能力》课程时,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分解,根据知识点安排实践,就地取材,在课堂上讲完20分钟的知识点,学生就可以拿着仪器到室外进行检测,老师在一旁现场指导仪器的操作和使用,然后学生回来汇报检测结果,短平快,效果明显,不拘泥于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学习浓厚;我院建工专业目前利用混合课程平台建设了8门主干课程,相当一部分实践环节的视频和PPT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点击先进行预习或者课后复习,在理论课堂中经常性的插入实践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明白理论知识能真正应用在什么地方,激发学生学习课程兴趣,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二 改革理论课教学内容,满足够用原则
(1)弱化理论公式推导,强调专业知识的应用
建工专业开办历史悠久,课程体系完整严谨,理论知识深奥,要求基础知识扎实;但很显然中高职生源学生具备这个条件的甚少,大部分没有高中学习经历,理科基础尤其薄弱,学习习惯差,缺乏钻研精神,满堂灌的传统的理论教学的方法不适合他们,根据学生的特点,我们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的应用上,把建工专业理论难度较大的构件计算类课程的重点放在公式的应用上,自编教材,弱化公式推导,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公式运用。这样既掌握了知识的应用,有没有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项目化教学贯穿专业主干课程,强化读图图纸能力
中高职项目学生进入高职后,大部分课程直接与专业能力对接,如《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识读》《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均采用同一份本校校园建筑图纸,这样方便学生随时实地观察图纸与实际建筑,老师授课可以把学生直接安排在到图纸所在的实际环境中进行,学生现场感受强烈,学生兴趣浓厚,符合该程度学生的要求。
三 改革实训课程内容,强调实训与理论的相关性
建工专业传统开设的实训项目一般先强调的是该项目与专业能力的相关性,我们在中高职衔接学生中开设的实训项目不但要兼顾上述这个原则,同时还要注意开设该项目的时间,要求同一学期开设的实训项目能综合运用本学期和前面学期的专业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观察到学生显然对实训项目的兴趣比对应理论课程要浓厚的多,显然这种方法适合改程度学生,同时实训与理论的对应性弥补理论知识的不扎实。
四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成果
通过调研,了解到企业在对学生最为关心的是他们掌握了多少从事业务工作所必需的专业能力,这些能力往往与专业岗位的需求关系密切,而与传统的课程存在有一定差距。因此我们对课程的考核进行了以下方面的改革。
(1)增加学习过程性考核,避免单一性评价
传统的的专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对课程成绩的评价,而这些课程成绩所反映的是相对抽象的,并没有把企业最为关心的专业能力放在核心考核位置。因此,出F了学校的“好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上反而不能成为好员工;高分学生并不一定高能的问题。传统课程考核方式较为单一,考核方式方法不多,因此我们改革了传统的考核方式,首先增大过程性考核比例,把平时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过程性成绩比例增加到40%-60%,形式要求多样化,至少四种以上评价手段,例如出勤率、作业质量、课堂提问、实训操作或报告、随堂小测验以及课程综合答辩等等,教师可以根据本门课程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多方面评价学生,避免期末单一性的评价。
(2) 根据课程情况机动灵活设置考核方式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有多门课程规范、法律知识,有些知识重要应知应会就达到了学习目的,比如《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房屋建筑工程强制性条文》等,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工地安全知识和规范的熟悉程度的,这种知识点学生只需要看见知道怎么选择就可以了,因此根据这些课程的要求,我们引入了类似交规考试的方式,把课程要求的知识点形成题库,题库容量目前达500多道,基本都是选择题,把考试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常年公布在系部网站上,课程开始即提醒学生注意,考核时在计算机上随机抽取100题每题一分,85分为及格线学生可以申请三次考核,没有通过的学生该门课程不及格也不安排毕业实习,经过观察,学生根本不敢随便对付该门课程,效果尤其好。
(3) 增加团队性课程,考核学生合作团队精神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施工员岗位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会组织、团结协作别人完成工作,如中专阶段的《工程测量实训》《砌筑工实训》《钢筋工实训》、高职阶段的《房建模型制作》《力学模型设计与制作》《楼盖模型制作》《工程招投标实训》《钢筋混凝土结构模拟施工》等任务(课程)就属于这种类型课程;这种类型课程及考核学生专业知识又考核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五 结语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规划,随着时间的推移,中高职学生占高职生源得比例将会进一步提升,如何提升中高职学生学习质量,帮助他们适应专业学习,将会是一个大众关注的话题,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陈春梅.提高高职建筑力学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J].高教论坛,2008(03)
[2] 管弦.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09)
[3] 陈春梅.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土建类专业分专业方向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职业时空,2015(05)
[4] 饶玲丽.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考核评价体系的思考与改革建议[J].职业时空,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