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启发式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们都说语文教师是杂家。因为语文课内容庞杂,千头万绪。在庞杂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重视知识积累,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然而,启发式教学正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强大阵营。
启发式教学首先要能抓住理解文本的重点。也就是说启发要有话题可探讨,要有突破口,要将问题探讨作为引导。设计的问题须是来自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来自教师的阅读体验,而不是简单的照搬参考,挪用课后习题或借用试卷练习,要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阅读,去发问,这样的启发才是有效的。否则这堂课就会输在问题的设计上,因为很多课不是学生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问题出了问题。
其次,启发式教学还应注重学生思考的过程。教师设计的问题是为了引发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互动的过程,而不是为了寻找正确答案。因为语文答案不是唯一的。作为语文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既不能简单的盲从学生的答案,也不能随意的否定学生的答案,要注意多角度、全方位地去看待文本的理解。语文能力也正是在这互动的过程中彰显出来的。当然,语文教师要交给学生理解文本的基本方法。如:层次分析和中心归纳法、注重课堂朗读、默读法。因为这些方法不仅对学生的考试很重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更重要。有了方法我们还要注重学生思考的过程,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和权利,阅读的透彻才能对文本的主题把握得透彻。
再次,启发式教学还应做到思路清晰,根据课堂实际灵活处理教学思路。因为教师的问题是为了引发学生的问题,而教师还应该对学生问题进行引导和梳理,帮助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前提下形成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对于学生的答案教师还应进行指导和合理的评价,要给学生指出其答案,哪些是可以思考的,哪些是需要修正的。学生的个体差异就会导致文本理解的深浅,轻重,远近有所不同,而且学生更不会顺着你的教学思路往下走,这时语文教师则要很好的驾驭课堂,随机应变的处理教学设计。一定不能按部就班的生搬硬套。当然,启发也要有始有终,问题引出来了就要很好地去解决,教师要让问题解决的过程变成学生成长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思考的过程,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肤浅的去套用答案。
总之,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有所收获,有所积累。当然这里所说的积累不仅指字词的积累,还指材料的积累、语言的积累、知识的积累,因为没有积累就没有语文基本功,何谈语文能力!学生的语文积累丰富,语文素养就会提高,语文能力自然也会随之上升。这种积累不仅打好了学生的语文底子,更是打好了学生的精神底子。这也正是启发式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 机床电控教学
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教学艺术适时而巧妙地启迪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学会动脑筋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它也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适应了现代的教学理念。下面就探讨一下启发式教学在机床电控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直观启发
学生刚到车间,对一切都感到很新鲜、很好奇,都想动手摸一摸、试一试。此时,在教学中采用直接操作演示给学生看,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对各种机床的讲解、电机的控制、工作台的控制、运动部件的控制等等。这种教学方法是应用最多、学生最易接受的一种,对学生的影响很深,正确的操作方法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二、表情启发
机床电控实践教学最大的隐患是学生发生触电事故,这是令人担忧的大事,所以总是强调安全,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而刚到车间的学生是初生牛犊不畏虎,什么都要摸一摸、碰一碰,什么都不怕。在讲安全操作的教学中采用“触电”表情启发,让学生尝试一下“触电”的滋味,用自己或他人的切身感受和表情动作来达到教学目的,启发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要时刻牢记安全第一。
三、图示启发
教学中有一个最大的难题是学校没有教材上给出的各种机床电气设备,而机床的电气控制系统往往是和机械的、液压的系统一起配合运动的。由于没有实物,讲解时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时可采用各种机床的结构和原理图进行图示启发教学,尽管没有接触到实际机床,但对机床电气控制与机械部分的配合运动有了相当的了解,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做一些课件或图片,加深学生对这方面的理解。
四、对比启发
在控制线路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学KM控制单向运转电路,当该电路通电试车后,即进行KM控制的正反转线路。这时采用对比启发教学启发学生能完成电动机正转方向电路,那么电动机反转方向控制电路是否也是一样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在主电路上改变电源相序,在控制电路上是相同的。这样,学生学会了在电动机单向正转的基础上,采用同样的元件和控制原理实现电动机正、反两个方向的控制电路,采用对比启发教学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五、质疑启发
利用实际操作中出现疑难问题启发学生,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一个人的经验;就是他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碰到疑难问题又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加以解决,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没有经验,就是因为他们很少参加实践活动,很少碰到疑难问题。因此,在实习教学中,多提问,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互相渗透。
六、激励启发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翻译教学法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受到大多数外语教学工作者的推崇。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中心,语法及语言点的教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采用翻译法教学往往只注重语言结构的正确与否,而忽略了语言情景及英语文化的特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学工作者意识到过分强调语法教学这种模式的弊端,并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随着交际教学法在我国的引入,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语法的作用被淡化,认为语法是无意识地自然习得的,正规的语法教学没有必要。因此,许多学校把淡化语法教学当成了推行新教学理念的标志。但是,如果第二语言学习纯粹是以交际的方式,即便学习者接触了大量语料,多年后他们仍然无法自然习得许多形式结构,语言的准确程度也差强人意。(何莲珍,2004)
针对上述现象,专家们提出了“聚焦于形(focus on form)”的语法教学新观念,意指在以交际为中心的课堂中,必要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交际过程中所出现的某些语言形式(Long, 2001);提出“交际——语法教学法”这一教学新概念(胡壮麟,2006)和“语法教学与交际教学可以兼容”(戴炜栋,2005)的教学新主张。
以上观念无疑为语法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但有些教师虽然通过交际语言教学实践认识到了语法教学的重要性,但不知道该怎样教,只好“穿新鞋走老路”,使语法教学重又陷入“讲解规则、举例说明、练习印证”的刻板教学模式中,从而造成语法教学的尴尬地位。怎样正确认识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位置?怎样教好语法?应遵循什么原则、采取什么方法和手段?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高中英语教师。为此,我进行了高中生英语语法学习观调查,旨在了解下述问题。
(1)从学习者的角度了解最有效的语法教学方法;
(2)从学习者的角度分析目前语法教学的利弊;
(3)从学习者的角度评估目前语法教学的现状。
二、调查方法和调查结果
1. 受试者。本研究调查了本校(省三级达标中学)高中三个不同年段各50位同学,我之所以选择不同年段的学生,是因为他们来自不同年级,受教于不同的英语教师,接受了不同的英语语法教学。我将上述不同年段学生的调查数据加以分析,使之更加具有代表性。
2. 研究工具和数据处理。研究工具是我自编的问卷调查表。对大多数一线的英语教师来说,百分比更加具体形象,因此数据处理采用了一般的百分比形式。例如,调查发现,79% 的学生认为语法教学对他们的英语学习是有帮助的(No. 1),该数据明确显示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语法教学的必要性。
3. 调查内容和统计结果。(略)
三、 调查结果讨论
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当代语法教学研究成果和自己在语法教学中的体会,我对如何进行语法教学形成了如下几种看法。
1. 在回答“我觉得教师对语法知识清楚、明确的讲解对我的语法学习是否有必要”这一问题时(No. 4),73%的学生选择了“有必要”,可见大多数学习者是认可显性的语法教学模式的。
所谓显性的语法教学模式是指有意识地学习语法,教师将语法结构以显性的方式介绍给学生。通过教师对某种语言结构的提示、解释以及掌握某种形式为目的的操练,起到了唤起意识、引发注意的作用,而教师对语法知识清楚、明确的讲解有助于学习者理解种种错综复杂的语言现象。
在交际法盛行时期,显性的语法教学模式受到排斥,造就了一些没有语法概念的学习者。我接手过四届高三年级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学生说他们以前的教师只要求他们课堂对话、背诵课文、听写单词,很少甚至从不给他们做任何的语法分析。因此,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有的动词前要加“to”,有的动词要用“ing”;不知道什么叫“定语从句”,什么叫“主语从句”。因此,虽然每课课文都勉强能背,但总有许多不太理解的地方,总有一些朦朦胧胧的感觉。而今经过高三第一轮语法训练,明白多了。可见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基于系统大纲的显性的语法教学和练习,对学生克服各种困难最终自如运用英语很有帮助。因此,一线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这些经验应该受到理论研究的重视。正如二语教学之父Rod Ellis所说:“语法在语言教学中一直处于中心位置,而且以后也将如此……绝对不讲语法的教学主张或许昙花一现,但终不成气候。”
2. 教师引导下的“教师讲述法”比“发现学习法”更受学生欢迎。从学生所回答的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回答“我的英语教师在教授语法规则时最喜欢用的方法是_____”(No. 6)这一问题时,有68%的学生选择了“首先明确地阐述语法规则,然后加以举例”,只有32%的学生选择了“首先为我们提供一些例句,然后让我们归纳出语法规则”。可见,大多数英语教师还是习惯于把自己当作知识的传授者,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即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与上述现象大相径庭的是:在回答“教师在教授语法规则时,我觉得对我帮助最大的方法是_____”(No.7)这一问题时,42%的学生选择了“首先为我们提供一些例句,然后让我们归纳出语法规则”,却有58%的学生选择了“首先明确地阐述语法规则,然后加以举例”。可见,对于语法基础还很薄弱的高中生来说,更喜欢老师把自己当作知识传授者而不是指导者,他们更多地完全依靠语言素材,在无意识中生成语法。这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法,与我们学习过程中应该遵循的“通过观察、推理、提出假说、预测和交流养成发现和咨询”的主动学习方法相比,其效果是有很大区别的。这就是很多学生英语进步很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他们不懂得根据语言现象总结出显性的语法规则,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再向老师求教。
3. 学生更加倾向于孤立地对语法进行讲解和操练,而不是通过上下文教授语法。在回答“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我觉得_______ 的教学方法最可取”(No. 5)这一问题时,67%的学生选择了“把语法教学内容提出来,一项一项地单独进行讲解和操练”,而不是“无需单独操练语法,只需在课文中遇到某一语言点时加以讲解和操练则可”。这说明学生更加倾向孤立地进行语法学习和操练,而不是通过有意义的上下文学习语法。
这种教师采用注入式的讲解与分析,学生被动地模仿、记忆和古板、孤立、教条的操练,其弊端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只教授学生有关的语言形式,而没有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语言的结构形式去表达意义,因而它不能满足新时期的语法教学。当然,语法教学适当的讲解和笔头练习是必要的,但教语法也应该进行言语交际实践,注重语法的实际应用。语法能力是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在孤立的句子中练习不利于提高语法能力。在新课程语法理念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设计和组织语法形式与话题相结合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描述人或物,表达观点、态度与情感,在语篇水平上理解语法的表意功能,在趋于真实的交际活动中掌握语法结构,而不光用大量现成的句子或习题来代替学生思考。我们今天的语法教学要求方法和技巧的多样化,在更高层次上强调培养学习者的语法意识和语法敏感性。在语法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让学生接触大量的目的语,引导学生注意语法结构,通过练习内化语言知识,然后创造语言输出机会,引领学生在输出过程中不断修正错误,重新认识,准确理解,优化语言。转贴于
4. 致力于实现“语法内化”是语法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在语言教学中,交际法在理论界一直占有上风,在实际教学中也常常体现出来。调查显示,在回答“以我的学习经历来看,我的英语老师在多数情况下____”(No. 3)这一问题时,有60%的学生选择了“很少讲语法规则,鼓励我们通过接触语言素材自己发现规则”,而却有40%的学生选择了“喜欢对语法规则进行明确的讲解”。这说明在我们学校,如何在“对语法规则进行明确的讲解”的基础上大量融入交际元素,致力于将学习者所认识的语法规则转化为交际能力依然是语法教学的关键。
总之,中国的语法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79%的学生认为所接受的语法教学有利于英语学习(No. 1)。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自评语法掌握得较好的学生只有3%,自评一般的学生占了43%,自评较差的学生竟然占了54%(No. 2)。在回答“我认为我接受的语法教育的最大缺陷是____”(No.8)时,51%的学生选择了“过多地讲解语法规则,忽略了培养学生说和写的交际能力”,49%的学生选择了“只注重英语的实际应用,忽略了明确地讲解语法规则”。可见,“只讲规则,忽略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或“只注重英语的交际应用,忽略了明确地讲解语法规则”都被学习者视为语法教学的最大缺陷。因此我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对语法规则进行明确的讲解”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只停留在“对语法规则进行明确的讲解”或“只进行语言输入,不讲规则”的阶段。
在语法教学中,我们不能拘泥于某一种理论,某一种模式,而是要根据各种理论,综合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学生特点、班情、学情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 启发式教学
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学会学习已成为当下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旧课程体系下,学校教育注重的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为了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我们的学校教育必须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母语教学,高中语文教学对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不可替代的作用[1]。
1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1.1培养独立人格的需要
“人的发展是一个由他律走向自律,即依赖性逐渐减弱、自主性日益彰显,对外界现实的自由度不断扩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形成了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人格正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性,有了独立的人格便会自主地对社会进行选择和适应,对自我不断进行完善。具有的独立人格与独立的思维能力是分不开的,具有了独立的思维能力才能形成独立的人格。虽然人格与先天的遗传有很大的关系,但人格的最终形成还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启发式思维教学尊重个人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中,真正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渐渐完善健全人格。
1.2教育的使命
一个人的成材,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在于是否具有独立的和科学的思维能力。作为学校教育,就肩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使命。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学者和教育家总是非常强调思维的重要性,并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学校教育决不能忽视受教育者思维的发展。对此,赫钦斯说:“教育不能复制学生毕业后所需的经验,它应当使学生致力于培养思维的正确性,作为达到实际的智慧即理智的行为的一种手段。”眼下的新课程改革,正是为了逐步改变应试教学模式中对人才思维能力的扼杀现象,恢复教育的真实面目。而高考改革已初步落实了新课程理念,越来越注重能力的考查和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这样的考试模式已非传统教学能够应付的了,我们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真正学习的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让学生能学会思维,获得能力,能应对高考,更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有所创新的活动[2]。
2启发式教学在高中语文中的应用策略
2.1构建民主平等环境
从小学到大学,课堂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低年级的课堂里有很多学生举手,高年级的课堂里几乎无人举手。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些学生已习惯于接受教师的看法,迷信教师,迷信书本,没有问题;而更多的学生是怕出丑,不好意思问;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在宽松的环境中,学生敢于提问,有了一个就会有第二个,慢慢地有更多的学生被带动起来,最终恢复学生好问的本能。
教学中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大胆提问呢?那就要转变观念,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过于严肃和压抑,是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心的。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在课堂上发扬民主,创设和谐气氛,学生才能有主人翁意识,因而心情愉悦,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放下架子,始终将学生作为平等角色和合作者来对待。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决不能以权威压制学生,要虚心听取学生意见,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决策与安排;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即便是错误的意见,也不随意训斥,而应多作鼓励。师生共同探讨,教室里充满了友好和谐、积极认真、活跃有序的教学气氛。这时,就会像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课程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在这种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有人格得到尊重的体验,学生才会积极思维,展示个性,富有创新精神。
2.2在实际的写作中激发兴趣
作文是学生普遍感到头痛的事情,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学生的写作都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应试教育下的作文从命题到评价都具有其规范性,老师在指导时过于看重的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如此教条化、功利化的写作训练中,学生没有自己的真实看法,而且个性极受压抑。试想这样的写作条件怎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动机呢?其实,学生中有不少热爱写作的。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他每天都要写一点东西给我看,有时是武侠小说,有时是命题作文,有时只是一点随想。写作对他来说是真正的兴趣爱好。这位学生语文成绩在班里只是中等水平,但他对语文却怀有真正的兴趣,这种兴趣是他从一点点地写作中培养起来。
学生常常有很强的表现欲,受种种条件的限制,无法表现出来。再者,学生阅读了大量的优美文章,也会产生写作的欲望。所以应该说学生喜欢写东西,只是不喜欢写作文而已。在应试作文之余,让学生写一些自己想写的东西,进行个性化的创作,可以让他们有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2.3与学生换位
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要讲究一些方法,更要转换角色,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融为一体。首先要清楚地意识到自身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以及理解能力远远高于学生,自己在解读文本时产生的种种感悟和理解,是超越学生的。所以不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理解角度来设计整个教学环节,而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设想他们在接触文本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有什么样的疑问,然后根据这些设想去进行合适的教学设计,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启发思维,也可以让学生试着从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学生做一回“小老师”“代课老师”,转变思维,相互促进。
3结论
总之,为了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我们的学校教育必须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母语教学,高中语文教学对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字: 赏识教育;小学英语教学 ; 师生关系; 启发
【分类号】G623.31
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谈到“在人身上,唯一能够持久的东西是从少年时期吸收得来的,”可见早期教育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小学英语的学习。自“赏识教育”概念提出之后,许多关于这方面的论文期刊纷纷出炉,大部分都是对于整个教育的研究,而赏识教育对小学英语课堂师生关系的启发却难得一见,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就是赏识教育对小学英语课堂师生关系的启发。
一.赏识教育的概念界定
周宏提到“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间的。”有位教育界人士也说过“一点点的鼓励,夸奖,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他们会拿回去和父母分享,让父母也能知道原来孩子还能有这么多的优点,可以有效地实现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共同教育。”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以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并且在教育的过程中紧紧抓住被教育者所要发展方向上所表现出来的优点与进步给予客观公正的肯定和赏识,让闪光点犹如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让被教育者在“我能行”,“我是好孩子”的感觉中走向成功。在我们看来,赏识教育就是一种爱的教育,在课堂上,尤指教师对学生的爱。
二.赏识教育的心理理论依据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教育家詹姆斯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人有七种基本需求,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美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部分满足后才会寻求高级需要的满足。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我们相信,赏识教育就是爱的需要与尊重的需要,只有当爱的基本需要获得满足时,学生才会寻求求知及更高级的需要,达到自我实现的精神的最高需求。
2.成就动机理论
在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中,个人的成就动机是激励人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取得成功的内在驱动力。这个理论涉及对成功的期望与对失败的担心两者之间的情感冲突。在英语课堂上,学生对失败的担心大于获得成功的动机,他们就会感到沮丧。获得成功时,适当的赞扬使学生获得较大的自我价值感;失败时,赏识教育则有助于学生减少失败感,鼓励其再接再厉,更好地抵制因失败带来的消O情绪,以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面对以后的学习与生活。
3.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中归纳了八种智力,分别是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我认知智力与自然观察智力。拥有赏识眼光的教育者必定会时刻观察学生,及时找到其闪光点,帮助学生找到他所适合与擅长的那扇窗。
4.归因理论
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的大多数解释都有三个特征:第一,原因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第二,原因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第三,原因是可控还是不可控的。”④赏识教育在其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当学生获得成功时要引导其归因于内部因素,让其感到自豪与满意;将成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和所投入的努力,那么这样如果学生认为失败是因为不努力导致的,他在以后更有可能更加努力,遇到困难也能坚持。赏识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自己努力的投入。
三.现今小学生在英语学习课堂上师生关系的现状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⑤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我们通常认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⑥在长期的尊师重道传统师生观念影响下,传统的课堂依然是教师主导,师生之间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也正是因为良好师生关系的丧失,小学生对于英语这一科目不断出现“不想学,不愿意学,不敢说”等问题,源自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兴趣与学习动机缺乏等心理限制因素。
1.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真心喜欢英语,才会愿意主动走进英语课堂并表现出乐于学习英语的状态,英语课堂才会成为学生的乐园。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与“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下,老师,家长乃至社会更多的是以分数作为学生优劣的评价标准,严重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而一味的在课堂中让学生背单词读课文与卷面测试等,折断了学生们学习热情与梦想的翅膀。夸美纽斯说过“说有许多人,缺乏的不是学习的能力,而是学习的意愿,去违反这种人的意志而强迫他们是不愉快的,也是没有用处的。”⑦
2.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动机。
学习动机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⑧学习动机促动学习,学习又能产生或增强后续学习的动机,学习动机与学习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英语教学中,一部分老师缺乏表达爱和赏识的艺术,使得“恨铁不成钢”的放肆的爱给学生纯净稚嫩的心灵蒙上了阴影。“蠢猪,笨蛋,你脑袋里装的是豆渣吗?”等恶语或以绿领巾与红领巾的区别对待学生的情形下,试问学生在感受不到老师爱与关怀的情境下,会有学习英语的动机与意愿吗?
四.赏识教育对小学英语课堂师生关系的启发。
1.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前提: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教育观并树立正确的赏识观。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与应试教育体制影响下,大部分教育者对教育效果的评价始终坚持分数至上,视升学率为最终目标,满堂灌的教育方式忽视学生本质特征与个性的发展。这些旧的观念与现今倡导教师学生双主体,生态教育观念,终身教育观念的社会是相悖的。雅斯贝尔斯提到“教育所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的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是要让学生的个性丰富多彩,充满生机。”⑨
赏识教育是当今素质教育中值得推崇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即教育者欣赏与赞扬受教育者的优点,从而调动受教育者将非智力因素投入学习并取得成功的一种积极教育方式。当教育者时时抱着赏识的心态与眼光,英语教学才能获得更大的意义与成就。我们要清晰认识到赏识而不能陷入误区,赏识并不是说只要表扬不要批评,同时一味的赏识,也会使学生盲目自信甚至迷失自我。周宏说“赏识孩子是赏识孩子的优点、长处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孩子的缺点和弱点。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胡的。”⑩因此正确理解批评与赏识的辩证关系的正确处理至关重要。
2.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关键:教师应该因材施赏,针对不同学生施以真诚的赏识。
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可变性与个别差异性,教育者工作的复杂性要求教师深入了解每个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赏。在英Z课堂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清楚认识到有的学生一句“very good”会让他兴奋不已,而有的学生则是需要一个爱的眼神或微笑,因此赏识教育要讲究技巧与艺术。有位教育者说过“每个人的心灵有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它;必须通过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针对不同的受教育者必须采取不同的赏识教育方式。
赏识教育是真诚的,可信的,自然的,发自教育者的内心的。一位支教的教师在日记中写到“孩子,但愿我像三月的春雨,点点滴滴,萌动你生活得梦;如和煦的春风,丝丝缕缕,扬起你理想的风帆。”真诚的教育应该针对不同的孩子,具体化的,绝对不会是假的空的大的。每一天都对学生说着“你真棒”“你真聪明”的美丽话语,起初可能是有效的,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只要时间一长他们就会漠视这些空大假的表扬,甚至会破坏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3.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本质:教师运用赏识教育构建爱的课堂环境。
在笔者看来,赏识教育就是一种爱的教育。卢梭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与纯洁的,”这就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学生与教师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教师就没有必要通过威胁强制来维持这个环境,老师要懂得用爱付出奉献张扬学生的天性,维持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通过赏识教育让学生得以体会到爱的关注与关心,学生也会向教师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因此,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就是通过赏识教育,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4.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保障:学校与家庭应该开展同步的赏识教育。
家庭赏识教育与学校赏识教育的不一致性使得赏识教育的意义并不能够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教育有效实施的两个不可分离的部分,因此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是必须的。学校与家庭在教育上应该保持密切的联系与一致性,家长座谈会,家访等形式依然是值得倡导的。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们,包括学校与家庭,一切人员都必须达成共识,共同对孩子实施恰当的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对小学英语课堂师生关系的启发值得我们深思,同时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赏识教育的实施对教育对教育者的素质要求是相当高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知识,赏识艺术等技巧,因此,社会需要为我们的教育者提供培训的资源与机会,提供各类支持,以便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对于师生关系的处理更加得心应手。此外,当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方面实现赏识教育意识与行动上的统一时,赏识教育的效应才能发挥最大的影响作用。
注释:
(捷)夸美纽斯著 傅任敢译 《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8).
周弘.赏识你的孩子[ M] .四川: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4).
《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著 邹进译 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1(4).
④陈琦 刘儒德编 《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08).
⑤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43).
⑥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48-149).
⑦(捷)夸美纽斯著 傅任敢译 《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49).
⑧陈琦 刘儒德编 《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92)。
⑨雅斯贝尔斯著 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48).
⑩周弘.赏识你的孩子[ M] .四川: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3).
参考文献:
[1](捷)夸美纽斯著 傅任敢译 《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 .
[2]陈琦 刘儒德编 《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 雅斯贝尔斯著 邹进译 《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1.
[5]周弘. 赏识你的孩子 [ M] . 四川: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0.
[6] 何碧秀 . 赏识教育再研究 [ J ] . 基础教育研究 , 2004, ( 7) :37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