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技术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建筑施工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在城市繁华区段的很多高层建筑上下部分提出不同使用功能的要求。为满足使用功能不同的要求,对建筑结构的跨度及柱网布置也就提出了不同要求。故此,转换层应运而生。本文阐述了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以供同行参考。
1 模板工程施工
1.1 工程中常用以下几种模板支撑体系:
1.1.1 一次性支模
从转换层梁底一直撑到底层地面或地下室底版.需要模板支撑材料,适用于施工现场可用的支撑材料较多,且转换层位置较低的情况。
1.1.2 荷载传递法支模
将转换梁的自重和施工荷载通过支撑系统传递给若干层楼板。支撑楼板的数量须通过设计来确定。一种方案是充分利用转换层支撑柱的传力作用传力给若干层;另一种方案是通过楼面设置的竖向支撑构成的梁下排架体系传递给下面若干个楼层。
1.1.3 埋设型钢法支撑。
在转换梁中埋设型钢或钢桁架,并与模板连为-体,以承受全部大梁自重及施工荷载,大梁一次浇捣成型,可节省模板支撑材料,转换梁可采用钢骨混凝土结构。
1.1.4 叠合浇筑法支模
应用叠合梁原理将转化梁分为若干次(一般分2次或3次)浇注成型,支撑系统主要考虑承受第1次的混凝土自重和施工荷载即可,2、3次浇注自重及施工荷载只需验算下即可。施工时应注意叠合面的处理,同时应对叠层浇筑的转换验算。
搭设模板支撑时,要求上、下层支撑在同一位置。当转换结构下层空间可采用叠合浇注法或埋设型钢法支模。设置模板支撑系统后,应对转换梁及其下部楼层的楼板进行施工阶段的承载力验算。结构设计时,应综合考虑转换结构的施工方案,建立符合实际的力学分析模式,达到设计和施工的统一。
1.2 梁式转换层模板扣件式脚手架支撑系统施工要点
1.2.1 斜撑的施工要点
所有斜撑杆按小于或等于 45°角设置,排距沿柱面竖向为1m,梁底斜撑杆同梁底模板的外钢楞相协调,间距为 400mm,其上端伸至模板底并与梁度模外钢楞相扣接,并作双扣件抗滑移保险,斜撑杆的下支点主柱面预留的内设定位短筋的凹槽,最下排斜撑杆的下支点为所在楼层的柱根部。
梁底斜撑支架尽量与梁下排架同时搭设,若跟不上,也必须保证在大梁钢筋骨架就位前搭设完毕,以确保斜撑支架与梁下排架同步受力。
所有斜撑杆要尽量与梁下排架的立杆、横杆相扣接(用转向扣件),同时与楼层满堂架连体,以增强斜撑支架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1.2.2 立杆和扫地杆的施工要点
立杆的上端直接与梁底的内楞、外楞分别相扣接(外楞紧贴在内楞下面),从而形成双扣件抗滑移保险。立杆的下端支撑在楼面上铺设的通长木板上设置的钢垫块上。梁下排架下设扫地杆,中间设两道大小横杆,梁底排架两侧,横向设置斜撑,纵向设置双肢剪刀撑,同时将梁下排架与楼层满堂架连为一体,以增加排架的空间刚度。
1.2.3 钢管支撑的施工要点
1) 支撑体系中,一定要注意检查木楔是否顶紧、钉钉子、防滑动,这是避免钢管直接作用于楼板形成集中荷载的关键。
2)对进场的构配件进行检查验收,扣件及底托等要有出厂合格证,还要检查杆件的变形情况,达到规定后方可使用。扣件符合《钢管脚手架扣件》的规定要求。
3)各级共同制定施工方案,并逐级进行技术交底,参照单位的脚手架施工工法及已施工的梁式转换层架体支设的经验进行施工,执行《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和《建筑施工扣件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2 混凝土工程施工
2.1 梁式转换层混凝土施工关键
梁式转换层混凝土属于大体积混凝土,与普通钢筋混凝土相比具有梁高而大、钢筋密、混凝土数量多、连续施工强度大、 工程条件复杂和施工技术要求高的特点。除了必须满足普通混凝土的强度、刚度、整体性和耐久性要求外, 主要就是如何控制温度变形裂缝的发生和开展。因此,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 必须考虑温度应力的影响, 并设法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 减小其内外温差。而温度应力的大小, 又涉及结构物的平面尺寸、结构高度、约束条件、含钢量、混凝土的各种组成材料的特性等多种因素。所以, 必须采取温度差和温度应力双控制的方法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2.2 梁式转换层混凝土施工要点
2.2.1 混凝土内外温差需控制在小于25℃以内,控制方法有如下几种:蓄热保温法,即常规保温方法;内降外保法,即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循环埋管通水冷却降温,在大体积混凝土转换结构的上表面及面采取保湿措施;蓄水养护法,即在混凝土初凝后先洒水养护2h,随后进行蓄水养护,蓄高度100。
2.2.2 混凝土施工尽量安排在白天开始进行,以尽量避免温差大而出现裂缝,白天也有利于工人施工的安全、质量及进度。
2.2.3 确保混凝土的输送不问断,以避免因窝工而出现的施工缝。这要求施工工长提前与混凝土搅拌站进行协调安排好混凝土供应保证措施。
2.2.4 混凝土浇筑应分层进行,每层高度控制在 300 -500mm。每层间隔时间 1.5~2h。分层振捣密实, 移动间距为振动棒作用半径的1.5倍, 上下层搭接插入下层混凝土中深度大于5cm。
2.2.5 混凝土在浇注及静置过程中, 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极易产生非结构性裂纹, 因此混凝土宜两次收光扫毛; 第1 次在初凝前3h, 主要是把底部的水拍出表面, 第2次在终凝前, 一边收光一边用塑料薄膜覆盖, 然后再用干麻袋、草袋, 面上再加上彩条布覆盖, 完毕浇水养护。混凝土终凝后即应保湿养护14d。混凝土收平后, 即应洒水润湿, 混凝土表面采用2层草袋、1层干麻袋另加1 层薄膜养护, 在养护期喷洒雾状水保持环境相对温度在80% 以上。
3 钢筋工程施工
3.1 梁式转换层钢筋工程施工关键
在钢筋混凝土梁式转换层结构中, 由于梁含钢量大, 主筋长, 布置密, 在梁柱节点区钢筋过度集中,因此正确的翻样和下料, 采用合适的连接形式和合理安排钢筋就位次序是钢筋施工的关键。
3.2 梁式转换层钢筋工程施工要点
3.2.1 钢筋放样前必须弄清设计意图;审核、熟悉设计文件及有关说明;掌握现行规范的有关规定。翻样时要结合实际并考虑方便施工。
3.2.2 为方便钢筋的安装就位,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必须对所有梁主筋按就位顺序进行编号。
3.2.3 梁筋及板筋重量大, 一般的砂浆垫块无法承受, 通常采用25的短钢筋做垫块, 以保证保护层厚度及各层钢筋的排距要求
3.2.4 各部位钢筋连接方式
转换层中钢筋的种类繁多,不同位置钢筋受力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各部位应综合受力情况、施工难度、经济效益等采用不同的连接方式。
1)转换层大梁的主筋是转换层中最重要的受力单元,应采用最可靠且对钢筋无损害的连接方式,通常采用冷挤压连接法。
2)转换层柱钢筋、剪力墙竖向分布筋宜采用电渣压力焊。
3)转换层主梁腰筋及箍筋、联系梁主筋、板钢筋一般采用闪光焊接。
4)其他受力较次要部位,如联系梁架力筋及箍筋可采用绑扎连接。
4 结束语
4.1 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施工中,由于其梁高而大、结构受力较复杂、对支撑系统要求高、连续施工强度大,加工过程复杂,因此,作为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应深入理解设计图纸要求与梁式转换层施工质量控制相关规范,才有能力做好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施工管理工作。
4.2 建筑施工管理人员掌握过硬的施工技术与积累丰富的施工经验,会使其在工作种更得心应手显得十分重要。
4.3 梁式转换层结构相对于其他转换层结构形式,它具有传力直接明确及传力途径清晰,同时受力性能好、工作可靠、构造简单、计算简便、造价较低及施工方便等优点。建筑同行应深入研究,广泛交流,以使梁式转换层结构得到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结构;概念设计;结构设计
概念设计的宗旨是在特定的建筑空间及环境条件下, 用整体概念来考虑结构的总体方案, 并能有意识地发挥和利用结构总体系和各基本分体系之间的力学特性与关系。建筑物是一个整体空间结构, 各种构件以相当复杂的方式共同工作, 并不是脱离总的结构体系的单独构件。作为结构工程师, 不应过度依赖计算机和盲目照搬规范, 应把概念设计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1概念设计的定义
结构设计分为理论和概念设计。理论设计是结构工程师根据计算理论和规范, 在对结构进行计算模型的假设及受力状态的假定的前提下, 对结构进行计算分析, 得出数据式的结果, 然后利用结果进行设计。概念设计是指不经数值计算, 尤其在一些难以做出精确理性分析或在规范中难以规定的问题中, 依据整体结构体系与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结构破坏机理、震害、试验现象和工程经验所获得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 从整体的角度来确定建筑结构的总体布置和抗震细部措施的宏观控制。
在建筑设计的方案阶段, 从总体出发, 采用概念性近似计算方法, 能迅速、有效地对结构体系进行构思、比较和选择。这种方法虽有一定误差, 但概念清楚、定性准确、手算简单快捷, 能很快选择出最佳方案, 具有较好的经济、可靠性能, 同时也是施工图设计阶段判断计算机内力分析输出数据可靠与否的主要依据。
2概念设计的意义
概念设计的应用面非常广泛,几乎蕴含了所有的结构设计。在不确定因素多、受力状况变化较大的抗震设计、高层建筑设计、基础设计中, 概念设计的应用尤显重要和突出。
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因为现行的结构设计理论与计算理论存在许多缺陷或不可计算性。为了弥补计算理论的缺陷, 或实现对实际存在的大量无法计算的结构构件的设计, 都需要用概念设计来满足结构设计的目的。二是由于在方案设计阶段, 初步设计过程是不能借助于计算机来实现的。这就需要结构工程师综合运用其掌握的结构概念, 选择效果最好、造价最低的结构方案。概念设计在设计人员中提得比较多, 但往往被人们片面地理解, 认为其主要是用于一些大的原则, 如确定结构方案、结构布置等。其实, 在设计中任何地方都离不开科学的概念作指导。三是由于计算机计算结果的高精度, 容易给结构设计人员带来对结构工作性能的误解, 过分地依赖于计算机和设计软件, 进行习惯性、传统的结构设计, 对计算结果明显不合理、甚至错误的地方不能及时发现, 使许多的建筑结构留下安全隐患因此, 概念设计在结构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3 概念设计的一般原则
3.1合理选择结构方案, 形成良好结构体系
一个成功的设计必须选择一个经济合理的结构方案,即要选择一个切实可行的结构形式和结构体系。必须对工程的设计要求、地理环境、材料供应、施工条件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并与建筑、水、电等专业充分比商, 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选型, 确定结构方案, 必要时还应进行多方案比较,择优选用。
要形成良好的结构体系, 要求结构构件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能共同受力、共同变形、协同工作, 有相同的耐久性, 同时达到极限状态。还要正确处理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的关系, 必须把基础与上部结构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
3.2恰当选用计算简图, 正确分析计算结果
结构计算是在计算简图的基础上进行的, 计算简图选用不当而导致结构安全事故屡有发生, 因此选择恰当的计算简图是确保结构安全的重要条件。计算简图应有相应的构造措施来保证。
由于软件种类繁多, 不同软件往往会导致不同的计算结果, 加之由于程序与结构某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或人工输入有误、或软件本身有缺陷均会导致错误的计算结果, 因此工程师的知识、经验是不可缺少的, 工程师应全面了解程序的适用范围、技术条件等, 认真分析计算结果, 慎重校核, 做出合理判断, 不可迷信电脑。
4概念设计的应用
4.1抗震概念设计
地震具有难以把握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的特点, 要准确地预见建筑物所遭遇的地震特性及详细参数, 是难以做到的。只有辅以准确的概念设计, 在宏观上对抗震结构进行控制,正确分析计算结果, 合理地对薄弱环节采取构造加强措施,才能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 设计出抗震性能优良的建筑。为了保证建筑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通过概念设计从宏观上控制结构的抗震性能应充分考虑以下环节:①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地及地基, 避免地面变形的直接危害, 采取措施保证地基的稳定性。②进行合理的基础设计, 同一结构单元不宜设置在性质不同的地基土上, 不宜采用不同的基础形式, 设计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基的潜力。③建筑物的体型应力求简单、规则、对称, 质量和刚度变化均匀, 以减少地震作用产生的变形、应力集中及扭转反应。④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 抗侧力构件力求均匀对称, 设多道抗震防线, 避免局部出现薄弱部位, 要求结构布置受力明确, 传力简捷。⑤各类构件之间要有可靠的连接, 并具有必要的强度和变形能力, 从而获得整个结构良好的抗震性能。⑥强调结构空间整体性, 平面加强连接, 竖向确保足够的整体刚度。⑦重视对非结构构件的处理, 利用其对主体结构的有利影响, 避免不合理设置导致对主体结构的不利影响。⑧尽量减轻结构自重,减少地基土压力, 从而降低向建筑物传输的地震力。
4.2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
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中以下几个问题值得重视:①正确认识高层建筑的受力特点, 选择合理的结构类型。高层建筑的受力特点不同于低层建筑。高层建筑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竖向悬臂结构, 水平荷载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垂直荷载的影响, 水平荷载是结构设计的控制因素。结构抵抗水平荷载产生的弯矩、剪力以及拉应力和压应力应有较大的强度和足够的刚度, 使随着高度增加所引起的侧向变形限制在结构允许范围内。由于高层建筑的受力特点, 选择切实可行的结构类型是非常必要的。②正确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由于高层建筑中抗水平力成为设计的主要矛盾, 因此采用何种抗侧力结构是结构设计的关键性问题。选择高层建筑结构抗侧力体系通常需要考虑的两个主要原因是建筑物的高度和用途。③选择合理的结构布置。结构布置的合理与否很大程度影响着建筑的使用、结构的经济性和施工的合理性。结构布置不当,常常造成薄弱环节, 引起震害。在结构布置时, 应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及刚度, 加强构件的连接, 加强结构的薄弱部位和应力复杂部位的强度。④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由于高层建筑的受力特点不同于低层建筑, 因此在地震区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 除应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外, 还应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结构必须具有一定的塑性变形能力来吸收地震所产生的能量, 减弱地震破坏的影响。
4.3基础中的概念设计
地基土的不确定性很强, 至今还没有哪个模型能够对其作精确的描述。因此, 在基础的设计中, 更需要根据基本理论知识及丰富的实践经验, 分析、预见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找到合理的处理方案。因此, 概念设计在基础设计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建筑结构设计常规的方法是将上部结构、基础作为彼此独立、离散的结构单元进行力学分析。实践表明, 这种常规法计算得到的基底应力和基础沉降量往往与实测值相差甚远。事实上, 基础问题的解决不宜单纯只着眼于基础。在上部结构设计过程中, 应该注意由于地基沉降变形差异而引起的上部结构次应力、开裂等不良现象。所以应该把基础和上部结构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从二者相互作用的概念出发来考虑基础方案。当然, 整体的相互作用分析相当复杂, 合理的方法应该从二者之间满足静力平衡和变形协调两个条件出发进行分析。设计人员除了具备土力学、地基基础的基本理论知识外, 还应该掌握基础与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原理, 了解基础刚度变化对上部结构内力的影响、上部结构对基础变形的约束作用, 以及采用不同地基计算模型可能在基础和上部结构中产生的差异。这样, 在基础选型、布置以及地基模型、参数的选取时, 才能够从共同作用的角度加以考虑, 力求设计出最为经济、合理的基础方案。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概念设计;概念设计原则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建筑结构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一座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既应保证高层建筑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即具有足够的抗震和抗风的能力及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变形的能力,又应保证结构的经济性、合理性。发展先进计算理论,加强计算机的应用,加快新型高强、轻质、环保建材的研究与应用,使建筑结构设计更加安全、适用、可靠、经济是当务之急。为达到以上目标,一要进行合理的概念设计,二要明确合理的结构体系,三要合理的结构计算分析与调整,四要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
1.概念设计的定义
概念设计一般指不经数值计算,尤其在一些难以作出精确理性分析或在规范中难以规定的问题中,依据整体结构体系与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结构破坏机理、震害、试验现象和工程经验所获得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从整体的角度来确定建筑结构的总体布置和抗震细部措施的宏观控制。运用概念性近似估算方法,可以在建筑设计的方案阶段迅速、有效地对结构体系进行构思、比较与选择,易于手算。所得方案往往概念清晰、定性正确,避免后期设计阶段一些不必要的繁琐运算,具有较好的经济可靠性能。同时,也是判断计算机内力分析输出数据可靠与否的主要依据。
2.高层建筑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一,以承载力、刚度、延性为主导目标,实施多道防线、刚柔结合的结构形式。即应具有一定大的刚度和承载力来抵御风荷载和小震,随着第一道防线破坏,结构变柔后仍有足够大的弹塑性变形能力和延性耗能能力来抵御未来可能遭遇的罕遇大震。第二,在对结构进行分析计算时,应该运用最简单、最直接、概念最清楚的计算方法,将结构的受力与传力途径设计成简单、直接、明确。尽可能避免出现以抗扭为主导的关键性传力构件。第三,尽可能使结构平面布置的正交抗侧力刚度中心(简称刚心)和建筑物表面力(风力)作用中心或质量重心(质心)靠近或重合,以避免或减小在风荷载或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扭转效应。第四,建筑物竖向布置的抗侧力刚度构件也最好设计成均匀、连续,避免出现软弱层和上下层间的剪切刚度、弯曲刚度和轴压刚度的突变。第五,应重视上部结构与其支承结构整体共同作用的机理,即传力与受力结构两者之间的共同作用;例如,在高层建筑的箱基和筏基的底板设计中,计算软件无法进行上部结构-地下室-地基基础的相互作用分析,计算出来的底板内力远远大于底板实际受到的内力。
3.结构设计要经济合理
结构设计工程师通过高层建筑结构的简化计算,可以在正式电算前得到主体抗侧力结构及其楼盖结构的合理布置和截面的合理确定,下一步的电算时间,使电算更快捷有效,电算结果也容易比较放心;另一方面结构的布置、断面的确定比较快的得到经济合理的实现,从而使结构设计更加经济合理。
4.结构平面布置刚度宜均匀,减少扭转
高层建筑的平面布置宜简单、规则,尽量减少突出、凹进等复杂平面。更重要的是结构平面布置时要尽可能刚度均匀,即结构的刚心与质心尽量接近,减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扭转对结构的危害很大。减少结构的扭转,一是减少地震作用引起的扭转,二是增加结构抵抗扭转的能力。平面刚度布置均匀,可减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而影响平面刚度均匀的主要因素是剪力墙的布置。剪力墙集中布置在结构平面的一端或一侧是不好的。大刚度抗侧力单元偏置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扭转大,而对称布置剪力墙、井筒有利于减少扭转。周边布置剪力墙,或周边布置刚度很大的框筒等,都是增加结构抗扭刚度的重要措施,有利于抵抗扭转。为了减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还要注意平面上质量分布,质量偏心会引起扭转,质量集中在周边会加大扭转。
5.结构竖向刚度宜均匀,避免薄弱层,减少鞭梢效应
结构宜做成上下等宽或由下向上向心逐渐减小的体型,更重要的是结构的抗侧刚度应当沿高度均匀分布,或沿高度向心逐渐减小。各层剪力墙的布置是影响结构竖向刚度是否均匀的主要因素。框支剪力墙结构是典型的结构竖向刚度有突变的结构,框支层的变形大,为薄弱层,容易发生地震震害。故在结构设计时,不允许将全部或大部分剪力墙设计成框支,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落地剪力墙,让框支剪力墙的软弱层由落地剪力墙加强,将框支剪力墙转换层以上的剪力较均匀的转移到落地剪力墙上,从而避免软弱层引起的震害。由于建筑立面有较大的收进或顶部有小面积的凸出房间造成建筑立面体型沿高度变化,或者为了加大建筑空间而顶部减少剪力墙等,都可能使结构顶部少数层刚度突然变小,这可能加剧地震作用下的鞭梢效应,顶部的侧向甩动变形过大也会使结构遭受破坏,所以在概念设计中,应当考虑到这些方面的影响,在方案阶段进行调整或采取加强措施。总之,通过概念设计,应力求达到抗震体系选择恰当,经济合理,较好满足设计规范的各项要求。
6.合理的结构计算分析与调整
开始计算前,应根据高层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建立正确的计算模型,根据概念设计做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计算软件技术条件的输入应符合规范及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根据具体工程注意需要特殊处理的内容。对于复杂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应采用不少于两个不同的力学模型,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对计算机的计算结果,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在结构增加墙体或调整墙厚、减少核心筒的刚度、增加连梁的高度等加强四周结构的刚度,均可以使结构的扭转周期靠后。对于竖向不规则的高层建筑,根据层间刚度比的结果确定薄弱层(薄弱层为该楼层抗侧刚度小于其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或该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承载力小于其上一层的80%,或该楼层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并对薄弱层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地震剪力乘以1.15的增大系数。另外,地下室水平位移嵌固位置,转换层刚度是否满足要求等,都要求有层刚度作为依据。高层结构计算很难一次完成,应根据试算结果,按上述要求多次调整,才能得到较为合理的计算结果,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关键字:现代技术;建筑;教学改革;作用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概述
在这个经济飞速稳定发展的时代,相比几十年前,建筑师对于建筑设计的认识和对建筑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十年前的建筑行业才刚在中国出现,此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现代的建筑教学中,不断的改革创新才能适应当前大形势的发展,学生通过教学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史,以及演变的脉络、类型和构造方式,同时了解和认识到建筑的丰富背景以及形成和发展,理解有关影响建筑的形成和演变的各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近年来,一些设计者进行设计时不愿从文脉的角度进行更深层次地挖掘历史的文化内涵,以至于形成一种不良的误区。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我国的建筑教育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更先进的教学理念,并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运用到建筑教学的改革中,这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出现该变化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建筑相关行业本身所发生的一些变化--诸如新技术的产生和新材料的应用等;另一方面,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的突破和创新,给建筑行业带来的影响很明显,同时体现的越来越显著,建筑思想理论是越来越丰富多彩,其发展也是越来越广泛。比如:将语言学与建筑学相结合,进而发展了建筑符号学;通过结合哲学的思维和思考方式,发展了解构主义建筑思想、建筑现象学等。当然,伴随着新的学科理论的出现以及多种学科的相互交融进而进一步的发展,对于建筑界而言,它们肯定还会产生更广泛更深刻的影响。
2.传统建筑教育的不足
2.1 教育观--经验传承的过渡强调
传统建筑教育是以重视知识和经验的传承为主,最终目的就是让受教育者的经验变得更为丰富。初学者没有任何的相关经验,在建筑设计中碰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新情况,而对于多年从事相关工作积累大量经验的专家而言,只需参照一下经验中已有的解法就可以轻松而迅速地解决问题。在此意义上,丰富的经验使得工作具有更高的效率。但是,重视经验传承的传统建筑教学,使得学生在建筑设计的一些问题变得依赖常规解法,所有遇到问题的求解过程就完全变得自动化,在无形中使老师和学生过分依赖经验化的思维模式,习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传统的方法中得到答案,然而在面对新的问题,单一的正确结论就会使学生在该问题出现思维的空白甚至很难找到解决方法。
2.2 教育体制--学生是教育的产品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教师的轮换出现了一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现象,教师所关心的重点就是学生设计的成果,而不去过问和关心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力。由于教师工作的短期性,学生很难在建筑教育上能够实现循序渐进和科学系统的培养,即便有时有一些教师在开发创造力的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由于零散性和短暂性,从整体和长期的角度来看收效甚微。在强调控制管理的传统建筑教育环境下,“服从”埋藏在学生的潜意识中,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和创造力。
2.3 教育方法--偏重模仿,依赖改图
以重视知识和经验的传承为主的传统建筑教育观造成直接影响,就是偏重模仿的建筑教学方式。设计初期阶段就是进行模仿设计,任何天才都不可能直接跨越模仿期而直接进入创造期的。学生从教师创作过程进行模仿,逐渐把握建筑的设计和规律,对已有的建筑形式进行模仿并从中领悟到一些建筑的内涵,适度的模仿是不可或缺的。
传统建筑教育中最常见的和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给学生改图,而改图,是受批判性思维所支配的一种行为。在教师进行改图的过程中,其实就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审美标准来对学生的创作成果进行评判和改正的过程。然而学生则根据教师的判断标准来代替进而取代自己的判断标准,同时将教师进行修改的部分当成是自己作品成果的定案,甚至不敢对教师修改的部分进一步的进行推敲和改动,从而放弃了自己发挥创造力的机会;改图这种方式只能指出一种方向和提出一种思路,不能一味的盲目接受而失去了自己的创造力,但是学生往往难以意识到这一点,以为教师指出和建议的就是唯一的方向和思路,进而无意识地顺着教师的方向和思路进行下去,导致埋没了自己的创造可能。
【关键词】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学概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18-02
“建筑学概论”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高职类教育应注重学生各种专业技能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快速变化的需求。因此教师的教学应避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注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的教学改革,以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技能性,需要突破以往以理论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加入大量实践和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本文以房地产行业从业人员的核心能力为依托探究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学概论》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一、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方面的核心能力
高职层次的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主要培养能从事城镇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房地产经营与开发及房地产管理,并受到良好专业技术综合训练的操作型、应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对象的发展方向较为广泛,如房地产销售、房地产策划、房地产估价等,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主要可以考取房地产策划师、房地产经纪人和房地产估价师三大类的职业资格证书。实践证明,在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诸多发展方向中都涉及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建筑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图纸识读能力,包括专业建筑图纸(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设备施工图)的识读、区位宣传图的设计和户型图的识读与评价及其宣传用户型图的设计,其中专业建筑图纸的识读要求较低但该类图纸专业性强,具体包括建筑总平面图(也可延伸为电子沙盘立体模型)、建筑平面图、建筑立面图、建筑详图等。户型图的识读与评价是高职层次的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培养对象应该具备的主要能力尤其是房地产的销售行业。二是了解和明确建筑构造术语,明白建筑的主要结构。
二、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学概论》教学现状与问题
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城镇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房地产经营与开发及房地产管理,并受到良好专业技能综合训练的专业技术应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如何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房地产专业人才成为高等教育高职层次面临的重要课题。《建筑学概论》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如何构建适应高职层次学生的教学模式对完成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高职层次的《建筑学概论》课程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
一是教学内容不适应现代房地产行业对学生发展的需求。目前与建筑学概论相关的书籍很多,但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很少涉及建筑识图、构造的建筑学概论书籍,一类是以建筑识图与建筑构造为主的书籍,两类书籍中涉及的教学内容带有明显的建筑专业的痕迹,与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融合不够,考虑房地产行业的从业需求较少。
二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以理论教学为核心,学生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这样理论与实际相脱离,既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培养,又不为学生所欢迎,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学效果不好。例如有的教师把“建筑识图”教学看成是建筑制图国家标准的宣抄和投影原理、建筑图纸的讲授,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后期专业课的学习。
三、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学概论》教学模式研究
1.教学内容的整合――针对教学对象品质特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
(1)以教材体系为蓝本,适当删减与增加教学内容。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实践调研,考虑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学生今后从业的需要,精心选定教材,并以教材为蓝本,将“建筑学概论”课程归整为建筑与建筑学、建筑识图、建筑材料和建筑构造四大部分,其中以建筑识图部分为重点。在其中将透视图、轴测投影等学生难以理解并不切实际的内容删减,而开发和增加了“户型图的识读”等紧贴学生今后从业需要的教学内容,并将其延伸,纳入到本专业的技能训练体系当中。
(2)将分散式、解剖式的教学内容高度合并,给教学对象产生一种高度概括性的、条理清晰的主题式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与中心内容。为了加深教学对象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相对分散的教学内容进行合并归纳,为学生构建明晰的知识体系和脉络。在建筑识图的教学中,将教材内容归纳为投影原理、三面投影体系、建筑施工图的识读、户型图的识读等几章,在三面投影体系的讲授中又归纳为原因、构成、展开、规律四部分,对于三面投影体系的构成概括为三面、三轴、一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1)结合教学对象特点,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模式。在《建筑学概论》的教学过程中,摒弃先理论后现象和案例的教学次序,采用先呈现现象,师生共同分析现象后归纳成科学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即“通俗易懂、由浅入深”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不同时,先举出教室、厂房、学生宿舍、剧院和人行天桥、万里长城、西安城墙、三峡大坝两组建筑,再共同分析两组建筑的不同,总结得出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概念。
(2)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教学对象的技能培养。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教学对象身边的例子作为讲解案例,尽量将房地产行业中相关的常用术语加入到课堂中,引发教学对象的学习兴趣,增强其专业素质和专业认同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教学对象动起来,比如讲解楼梯的类型时,要求学生同桌以及前后桌进行合作,用自己手中的纸折叠出不同类型的楼梯,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在“建筑识图”的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共同完成作图任务,这样让学生在课堂处于忙的状态,有所收获,教学效果较好。
最后,针对“建筑学概论”这门课程,设计学生“建筑绘图与识图”的技能训练,要求每个学生要完成5~8幅专业图纸的绘制,分别是一幅日常物品的三面投影图、1幅陕西教育学院三校区总平面图,2~4幅三校区某幢楼的平面图、1~2幅三校区某幢楼的立面图和1个户型图的识读,用任务来驱动学生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技能,并在最后进行成果的交流与总结,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3)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比如,一方面注意教具的使用,由于建筑识图部分要求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强,因此教学中经常采用粉笔盒、书本等物品作为教具进行教学,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适当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例如展示相关图片、教材上没有的图等。
(4)引入启发式教学,使理论课的教学趣味化。由于教学中避免不了相关理论的讲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尽量将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信息作为教学催化剂,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提问、设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
3.“建筑识图”部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研究实践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人本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较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学生而言,“任务驱动”法可以作为一种学习方法,为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主要适用于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的知识与技能。对于教师而言,“任务驱动”法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方法,适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适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但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教师在反思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反思中提高。
“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包括任务设计、任务呈现、任务实施、任务评价四个环节。
(2)《建筑识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根据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与适用范围,可采用该方法进行“建筑识图”部分的教学,其教学模式见图1。
图1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识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分为课内训练和技能训练两大部分。
1)课内训练部分。由于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而理论性相对较弱,结合学生的特点,课内教学的完全理论化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手来,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学效果。如“建筑识图”教学内容中的“三面投影体系图”是建筑识图部分基础性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跟教师一起完成该教学任务,并设计“请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并绘制其三面投影图”的作业进行强化理解。
2)技能训练部分。技能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对常用建筑图纸的识读技巧,是学生在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中能熟练识读建筑图纸。根据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学生未来的从业需要与进一步学习的方向,将该专业的技能训练分为户型图的识读技能训练和常用建筑施工图的识读技能训练。
第一,户型图的识读训练。对于户型图的识读训练,先由教师在课内进行示范讲解,讲解的主要内容包括户型图的图例与符号、功能区转化、户型图的描述和户型图的评价四个内容。对学生而言,户型图的图例与符号和户型图的描述比较容易理解,教师主要讲解户型图功能区的转化和户型图的评价,然后按照训练任务的呈现――任务的实施――学生交流总结――教师评价提升的步骤来完成。
对户型图的评价,需要教师在课内讲解户型图评价的主要标准,如舒适性、私密性、功能性等。在这里主要说明功能区的转化,由于日常所见到的户型图基本上是将建筑图纸“照搬”的,不利于客户的理解和销售人员的讲解,因此有必要对户型图进行功能区转化。
户型图识读的主要训练任务为学生自由搜集一幅户型图,进行功能区转化、户型图描述、户型评价等内容的训练。
第二,常用建筑施工图的识读技能训练。常用施工图主要包含建筑总平面图、建筑平面图、建筑立面图,其训练过程也包括训练任务的呈现――任务的实施――学生交流总结――教师评价提升几个步骤。其中,任务的实施阶段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结合实际,由学生对本校区的总平面图、本校区内某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进行绘制,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制图标准来完成。任务实施阶段主要包括实地勘察和绘草图、室内作图、实地检验和室内完善饰图四个阶段。
不论是课内训练还是技能训练,教师最终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任务完成的效果,对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是一个提升。
四、结束语
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主要培养操作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建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一定要紧密围绕房地产行业对学生的从业需求,构建学生的核心能力,以此为基础合理设计教学大纲,有选择的取舍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强实践技能训练,探索适宜于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建筑学概论》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杨增长.《建筑制图与识图》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3):90~92
2 樊琳娟、刘志麟.建筑识图与构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8
3 杨增长.高职院校《建筑制图与识图》教学方法的探讨[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54~55
4 章鸿雁.紧扣职业能力培养,提升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高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