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外直接投资的优点

对外直接投资的优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外直接投资的优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外直接投资的优点

对外直接投资的优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直接对外投资 投资战略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179.1亿美元。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存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相比,中国对外投资的流量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比较薄弱,海外投资企业数量、每年海外投资的金额与海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还比较小。而且,中国的海外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企业500强中,仅有35家中国企业,且排名大多数位于下游。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研究

1.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作为突破口

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并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业—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国际投资环境日益改善,资源开采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极为优越。对于一些行业,如采矿业、林业、石油开采业,世界上一些国家资源的供大于求,我国企业应该因地制宜的到国外去投资,开采、加工和运回国外的资源以满足国内需要。

2.以制造业和贸易替代为海外投资重点

对我国现阶段的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我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这些技术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3.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与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相一致的标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并购当地高新技术企业或与当地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合资合作,可以直接获取一般技术贸易和引进外资所无法获得的先进技术,然后将技术传播回国内运用,从而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例如。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事业部。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

1.以发展中国家作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选择

我国地处亚洲,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需求偏好等使得进入障碍较小;中国的纺织、服装、家电、机械等技术成熟且竞争激烈的边际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大,投资机会较多;还可以利用东道国享有的优惠贸易条件,把产品销往第三国。

2.有选择地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美国、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对跨国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因为其拥有优良的投资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稳定,投资法律法规健全,金融市场发达,各类人才丰富,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理想场所。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把掌握的高新技术反馈回国内。

3.积极谨慎地发展对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的投资

这些国家正处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急需外国在那里进行直接投资。这些国家拥有仅次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基础、民众的教育和工人的技术水平,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但是其产品出口能力较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中国产品物美价廉,比欧美产品更适合于该地区的市场需求。

四、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选择战略

1.重点发展具有垄断优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其直接的效果是创造经营的中间产品的内部市场,避免外部市场交易的风险;使资金的转移、税赋的合理避逃有了通畅的渠道;同时降低了谈判、询价等交易成本;保证本企业的技术、技能等不外泄,以持续获得利益。对资源寻求型的投资还可以保证母公司所需资源的稳定来源。

2.大力发展具有经营特色的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大部分却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由于其拥有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优势。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都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劳动力成本低,产业转移产品的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也比较低廉;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形成了简明高效率的组织结构优势;拥有符合当地市场需要的实用技术。

3.促进企业集群的对外直接投资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一个国家的成功是来自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国内有大量的企业集群地,如宁波的服装、北京中关村的电子产业等。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选择的重要战略。从跨国公司成长的角度看,

企业集群可以作为一跨国公司成长发展过程中内部化优势的一种替代。

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1.根据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国外的自然资源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自然寻求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有利于冲破对于自然资源开发的控制以及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习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并购、合资为主。这种进入方式能够直接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培养自己的人才,掌握先进技术,充分提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

2.根据中国的行业特性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一些中国有优势的行业在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中国跨国公司应该以新建企业和合资进入方式为主要进入方式。现阶段,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制造业和机床、自行车、钟表等机械加工业是中国技术方面比较成熟的,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具有投资优势,这些行业投资市场主要是经济技术水平与中国接近的发展中国家和某些发达国家。

3.根据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新建、合资为主,有利于发挥这两种投资方式的优点,避免并购、独资的劣势。选择新建和合资方式可以节约外汇资金,有利于利用当地企业的市场开发优势尽快占领市场、弥补新建企业所需时间较长的不足,新建投资风险相对较小,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对新建合资企业比较欢迎。

参考文献

[1]江小娟,杜玲.对外投资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经济研究参考,2002,(73).

对外直接投资的优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跨国经营 战略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根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联合的《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显示:2006年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211.6亿美元,其中,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76.3亿美元,同比增长43.8%,金融类35.3亿美元。截至2006年底 ,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906亿美元。以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中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出流量、存量为基期进行测算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相当于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存量的2.72%和o.85%。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得,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虽有了明显的增长,但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存量上所占的比重仍然相当低。对于我国开展的国际经济合作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表现为“引进来多,走出去少”。

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跨国经营的潜力巨大,中小企业更应抓住我国已入WTO的历史机遇,加快产业转移,扩大全球市场,保持良性的成长态势。

二、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

1.跨国经营的行业选择

根据“小岛清”的比较优势投资论比较优势投资论,它从企业比较优势的动态变迁的角度来解释日本企业国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日本一桥大学国际经济学教授小岛清运用比较优势原理提出“边际产业扩张沦”,解释了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其理论核心是:“一国应该从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并依次进行”。

结合中国的产业特点,目前我国的传统加工业和手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在国内竞争激烈,几乎是处于编辑产业的行列,但在国际市场上却广受欢迎,产品需求量大,这一点不仅表现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还表现在我国大量的出口产品中。手工业及纺织业产品遍及世界各国,“MADE IN CHINA”在国际市场上随处可见。这些现状都表明,这些在我国的边际产业的中小企业,如果做产业转移是合适的。

2.跨国经营的区域选择

中小企业在选择跨国经营区域时,原则上选择那些与我国的行业发展水平相近,但稍微落后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或地区对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产品具有较高的接受度,能够基本保证中小企业初期跨国经营的成功率。比如中亚和东欧,这些国家工业基础好,生产资源丰富,我们应该通过直接投资进入这些国家的轻工业,纺织业和制造业,为我国已处于边际产业的企业提供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潜力。

3.跨国经营的融资渠道

有些行业例如轻工业,纺织业,是十分适合直接投资跨国经营模式的,但很多中小企业却苦于资金的制肘,得不到及时地发展。对此,中小企业可以寻求政府的支持,通过使自身满足一些政府海外投资扶持计划的要求来获得资金支持。也可以通过让大公司参股的形式融资,满足跨国经营的资金需求。

4.跨国经营的经营模式选择

根据自身情况,中小企业可以选择直接投资,网络经营,与大企业或跨国公司合作经营的方式来进行跨国经营。

还不具备直接投资资金实力的中小企业,除了积极寻求融资渠道外,可以先用目前普遍采用的电子商务的方式进行跨国经营,通过一些类似阿里巴巴等国际知名国内网络平台,和一些国外的区域性的网络平台,如面向中东地区的AMO网络平台,进行跨国经营。

已具备向一定数量的地区直接投资实力的中小企业,可以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投资当地建立产业基地以及营销网点。

中小企业也可以采取与大企业或大型的跨国公司合作的方式,使国外市场迅速打开及扩张。如采取让大企业或跨国公司参股或购买一部分技术的方式,借助他们已有的跨国网络,迅速在海外市场扩张。

三、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技术和人力资本永远都是任何企业的生命线。中小企业也是如此,要想长久地发展,稳健地进行跨国经营,保持优秀的经营团队和不断创新技术才是其跨国经营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在跨国经营活动中,保持和创造优势有几种方案。

1.紧紧抓住与国内母公司的联系纽带

一方面,要不断累积国内优秀的人力资本,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保持高效优秀的管理团队;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国内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保持国内同行业的技术领先优势,同时还可以吸引毕业生到本公司就业。

2.充分利用进入过的人力资源,生产资料和技术优势

比如前苏联构成国的以前从事军工行业的退休人员,他们手里还掌握着一些可以用于民事用途的信息和通信技术;还有德国纺织业的退休工人,他们具有较先进的纺织印染技术,我们的中小企业聘用这些人,将会得到一定的受益。

3.同行业的跨国经营的企业可以联合起来

同国外的大学及研究机构合作,在经营进入国设立专门的研究室,雇用一些高素质的学生和科研人员对行业及产品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不断地创新技术甚至领先于竞争对手。

4.不断地融入当地的华人社会,与华人商圈保持密切友好的联系

当地的华人已经与当地人进行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磨合,对当地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他们对当地的宏观经济形势甚至行业趋势都有较为准确地判断,因此,进行跨国经营的中小企业一定要使用好华人商圈的优良人力资源,同时也可以为华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Neil M. Coe, Jennifer Johns, Kevin Ward, Mapping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Temporary Staffing Industry [J]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2007

[2]Alice Lam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 Multinationals: R&D

Networks of Japanese and US MNEs in the UK [J] Journal ofManagement Studies 40:3 May 2003

对外直接投资的优点范文第3篇

[关健词]外商直接投资;外商间接投资;互补性

对外投资是指资本突破国家界限在国外的投资,按照投资主体是否拥有对投资企业的实际管理权,可以把对外投资分为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ment-FDI)与对外间接投资(FPI)。前者指投资者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的。后者主要是指购买外国公司的股票和其他有价证券的投资,以及中长期国际信贷。本文所指直接投资是指外商在华注册登记的三资企业,而把股票投资和对外借款及其他外商投资作为外商间接投资。

学术上关于FDI的论著主要集中在解释成因和讨论影响两个方面。早期的FDI理论主要从微观或宏观层面出发,重在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形成的原因。微观层面如海默(1960)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基础上的垄断优势理论,雷蒙德·维农(1966)建立在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上的产品周期理论,巴克莱和卡逊(1976)等建立在科斯定理基础之上的内部化理论,以及约翰·邓宁(1977)建立在产业组织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上的折衷理论(OLI);宏观层面如日本小岛清(1978)的比较优势理论。近期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宏观(即国家层面)上,主要讨论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影响(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以及提出政策建议,多为实证研究。

FPI的理论主要是证券投资理论,大都从微观层面即从投资者层面论述如何规避风险,提高投资效益,如上世纪50年代马柯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60年代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及70年代史提夫·罗斯的“资本资产套价理论(ArbitragePricingTheory)”等。近期也开始有宏观即国家层面的论述。如有学者(于永达,2000)在分析FPI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应力主FPI的健康发育、有序流动及相关法规的严密健全,趋利避弊。”也有人(马全军1996)考查FPI对东道国的影响。

关于国际投资的文献尽管很多,但基本上都是要么从直接投资的角度,要么从间接投资的角度去论述,而对于FDI与FPI二者关系角度去论述的则鲜有也。本文拟就FDI与FPI的互补性作一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FDI与FPI的互补性

1.从其作用来看,FDI和FPI各有所长,具有互补性。FDI对东道国的正面作用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引进资金,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引进先进技术(即技术溢出效应);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劳动生产率,带动产业发展(主要是通过竞争及企业间的纵向或横向联系来带动;提高东道国的国际竞争力。其负面的影响是外商直接投资往往会背离东道国的产业及战略规划。以1997年~2002年外商在华实际直接投资数据看,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占到了70%左右,且呈上升趋势,其中制造业接近70%,而且大都投资在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而对国家扶持的第一产业,则不到2%,对大力发展的第三产业,则仅占22%多一点,且呈下降趋势,从投资地域来说,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2001年和2002年东部六省市(注: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广东)外商直接投资份额为70.72%和71.36%。而西部十省市(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外商直接投资份额分别为3.09%和2.69%。可见外商投资也不考虑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还容易造成垄断及技术依赖性等缺点。

FPI包含对外借款和证券投资,前者作用主要在于可以利用国外资金,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其优点是资金可以自由使用,有利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战略的实施。其缺点是造成一定的债务负担,且其使用成本一般也比国内资金高,对国际收支平衡也有较大的影响。后者的发展则不仅有利于利用外资,而且有助于完善我国的证券市场和公司治理制度,促进经济增长如Summers(2000)认为,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有助于降低资本成本、增加投资和提高产出。另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若开放不当,又会增加其金融脆弱性,容易造成一国金融危机。

2.FDI和FPI二者互相促进。FDI对FPI的促进作用主要在于:FDI需要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大量配套设施,客观上刺激东道国对FPI的需求;FDI有助于提高东道国的竞争力,促进东道国制度的不完善和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使外商投资更加安全,有利于大量FPI的流入;跨国公司等FDI本身需要在国际货币市场上筹集大量的资金,这从实质上来说增加了国间接投资的流量。而FPI对FDI的拉动作用则在于:大量FPI的流入,有助于受资国筹集大量资金,改善本国的投资环境(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提高吸引FDI的竞争力。

二、对利用外资的政策建议

1.政府要加深对国际投资的认识,转变观念。国际投资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许多政府官员只看到其积极作用的一面,而忽视其消极作用的一面,认为吸引外资多多益善,盲目吸引,更有甚者把吸引外资的数量当作自己的政绩来看待。政府应该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首先必须认识到引进外资只是我们发展的经济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根本目的。因此,外资的引进必须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同样,对政府官员吸引外资的考核也应该以此为标准,重在引资质量,而不是单纯地看其引资数量。超级秘书网

2.吸引FDI与FPI并举,重点在吸引直接投资。FDI和FPI二者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二者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因此,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使用。一方面,西部大开发战略提高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也需要巨额资金,另一方面,我国外汇储备充足,目前的负债率并不高,有较大的引资空间。因此,可吸收FPI来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

3.转变引资措施,从税赋减免等优惠措施向改善投资环境转移。我国利用外资的成本是世界上最高的,主要以对外资实行税赋减免等优惠措施来吸引外资的,使外资税赋很低。而中国内资企业所得税率为33%,税赋极不平等。这造成了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不公平竞争,使本来就弱小的国内企业在竞争上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同时也剌激了假外资的盛行,这实质上和引进外资的根本目标(发展中国经济的一种手段)是背道而驰的。一国吸引外资的因素很多,主要在于投资环境,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政策法规、经济运行状况和社会及政治状况等软硬环境。我国吸引外资的竞争力并不强,我国作为亚洲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东道国,主要是由于地缘、文化、和民族关系,即许多外商直接投资来源于华人。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我国实际利用港澳台华商直接投资份额占52.7%;合同金额占全国的52.7%。从地域来看,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主要在亚洲,而在亚洲的投资来源中,中国港澳台地区在大陆的投资占较大比重。而港澳台的投资中,近一半投资在广东和福建两省,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两个省与港澳台有较近的地缘及文化习俗等密不可分(其商喜欢在广东投资,而台商则更愿意在福建投资),而并非仅仅因为优惠政策。新晨

4.由对外资优惠转向对产业、地域优惠,并对某些行业的外资进行必要的限制,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由于对外资的税赋优惠,给予外资的超国民待遇使国内企业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同时也刺激了假外资的盛行。另一方面,这本身也不合理,也不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民族工业的发展。因此,应把对外资的优惠转移到对产业、对地区的优惠,给予内外资同等待遇,把引资的优惠政策同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宏观发展战略联系起来,真正达到利用外资增强国力,发展本国经济的目的。同时,对有关国家安全的产业,也禁止外资的涉入,如航空、通讯、军事等。对民族工业冲击应适当限制,对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含量、或者本国已经发展得很成熟的产业要限制。

参考文献:

[1]于永达:国际间接投资超前发展论析[J].世界经济,2000(6),pp57

[2]马全军:国际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影响[J].世界贸易,1996(7),pp31

对外直接投资的优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比较优势;对外直接投资;纵向一体化生产;横向一体化生产

一、比较优势与对外直接投资运行机制

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跨国生产在深度上日益细密,由过去的单一纵向一体化生产发展为纵向型、横向型和混合型多种生产形式并存的新格局。对外直接投资总的趋势是:战后发达国家间的横向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间的横向直接投资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纵向直接投资大规模替代了原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单一纵向直接投资。纵向一体化生产通过产业循环机制,以内部化优势、节约生产费用优势和其他比较优势为核心实行动态产业递次转移,在国际范围内分工生产;而横向一体化生产通过规模经济、风险分散、产品差异等比较优势在全球进行投资布局。

(一)比较优势与跨国纵向一体化生产

跨国纵向一体化是指跨国公司把生产和购销过程的不同阶段分布于不同国家。跨国公司的全球运营体系把产业内分工的增值链放在全球不同区位,以利用专业分工优势与全球协作网络的整合优势实现资源投入与产出的最大化。石油公司在不同国家从事开采、提炼和零售等经营活动就是跨国纵向一体化的典型实例。

第一,内部化优势。一是实现最巩固的交易保护机制。在纵向跨国一体化条件下,生产要素流程不再由各方在企业的外部加以实现,因而节省了签定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种种相关从属交易费用。二是有效节约市场定价成本。跨国公司纵向一体化后,讨价还价己不再是均衡价格形成的必然过程,而是跨国公司在确定各分部收益,通过转移定价法跨国性地转移超额利润过程中的内部平衡方式,由此实现的定价成本节约自然会有效降低跨国公司的市场交易费用水平。三是节约生产费用优势。跨国公司实施纵向一体化直接投资追求的是由各工艺阶段技术经济上的密切联系所导致的成本节约。

第二,资源禀赋比较优势。这是由于复杂产品不同部分的生产或同一部分不同阶段、不同工序的生产对生产要素的种类和质量的要求不完全相同,而各种生产要素在世界各国的分布存在很大差异,且有时差别特别大。跨国纵向一体化将恰当的生产活动布置在恰当的地点,不仅能实现以上投入要素量的节约,更重要的还能实现价值上的节约,获得总成本节约优势。

第三,纵向规模经济比较优势。通过联合生产、销售、购货、会计等活动节约成本。通过联合作业,可减少生产工艺的步骤、减少装卸费用、运输成本以及生产能力的闲置。

第四,流动优势。如果跨国公司获得了其中任何一种效益,垂直一体化就能提高流动,使企业拥有较高的价格、较低的成本、较低的风险等压倒非一体化企业的竞争优势。随着跨国公司全球内部销售与生产的加强及信息时代的来临,国家间竞争力的重筑不再单独依靠某些产业的绝对完全占有,而是根据综合比较优势与合作优势,尽力参与并强占产业中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而将低技术、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转移给其他国家,由此形成的产业空间置换突破了原有产业空间置换的外向转移,变为产业价值链的内向分割转移。不参加跨国公司在这些产业的全球化生产与市场网络,就很难加入这些产业发展的主流,跨国纵向一体化的优势也就无从获取。这种跨国经营模式的优点在于通过相互协作可以在做大某一产业的同时,快速利用自身的有限资源力量投入价值链增值最快的环节,从而确保效率与收益最优。

(二)比较优势与跨国横向一体化生产

跨国横向一体化直接投资是指跨国公司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世界各地建立子公司,生产同类产品的经济行为。跨国横向一体化生产广泛存在于制造业,跨国制造工业产业组织结构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是抛弃了装配企业与零部件企业之间纵向一体化的生产组织形式,形成了跨国横向一体化组织形式。

第一,规模经济优势。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产品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这些行业的特点是规模经济。具体说来,规模经济来源于生产、采购、后勤、营销等四个领域,规模经济导致两个结果:第一个是行业内贸易的出现;另一个是导致不完全竞争,从而导致发达国家在同一产业内的相互投资。

第二,风险分散优势。拉格曼、科恩等认为:横向对外直接投资既是产品市场风险的分散化,也是生产要素市场风险的分散化。史蒂文斯认为跨国横向一体化生产是对利润最大化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如果风险可以控制到较低,在国外投资比国内投资会更好。

第三,产品差异优势。西方国家对高档消费品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各国的同类产品各有其特点,追求优质、个性化的消费心理导致产业内双向贸易。但贸易壁垒或产品运输成本过高而使贸易受阻时,产业内双向直接投资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横向一体化的成果:一是全球资源的再配置和全球范围内提供配套服务,极大提高了规模经济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规模效益,显著降低了成本;二是明显提高了跨国企业的新产品创新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亚太地区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是世界范围的国际产业分工由纵向向横向发展的一个缩影。

二、发挥我国比较优势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我国应按照产业竞争力培育、区位比较优势和总体优势等原则,充分发挥小规模、适用性技术优势、劳动力禀赋和人才优势以及海外华人网络优势等微观主体优势,同时挖掘出资源开采、工程承包、传统制造业、民族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较优势,扩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第一,小规模、适用技术优势。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项目小、劳动密集型技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我国所提供的中等水平的成熟、实用技术对它们更具有吸引力,我国可以通过海外直接投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第二,劳动力禀赋优势和人才优势。我国劳动力禀赋比较优势明显,表现为劳动力成本低廉。凝聚到原材料、零部件、成品和半成品中的劳动价值,可随“走出去战略”中的资本投入转移到国外,带动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发挥,其中包括不断上升的脑力劳动和知识创新产品。

第三,产业比较优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体现于劳动力价格的相对低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在于建立在坚实工业基础上的较高的制造加工能力;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在于国家体制保障下的科研开发能力。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主要是传统制造业部门。我国传统产业如服装、文体用品、皮鞋、食品加工和制造、家具制造、金属制品和塑料制品等行业有相对比较优势。

第四,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型工程承包、资源开采业和贸易运输业。大量低廉的劳动力是我国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比较优势之一。一方面,通过到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资源较丰富国家兴办油田、矿山、森林采伐等资源密集型产业,继续保持我国在资源密集型产业开采和开发方面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在海外开展劳务型工程承包,既促进就业,又带动国产设备、材料等相关行业的出口和发展。

第五,将边际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为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一定的资金和空间。基于比较优势原则,目前我国的跨国投资区域应当从发展中国家开始,走制造业带动服务业的实业化道路。

第六,我国应抓住WTO的机遇开放银行、保险、证券和金融信息市场的机遇,积极培育和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服务行业。

第七,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殊工艺技术和产品效用优势,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了广阔市场。我国有科学仪器、工艺美术品、稀土原料、丝绸纺织品、食品饮料等传统产品在美国和西欧颇具竞争力,这些商品以质优价廉取胜。

总之,我国应该根据群体比较优势,以民营企业作为主力军,大力发展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参考文献:

[1]J.H.Dunning,intemationalProductionandtheMultinationalEnterprise,London,AllenandUnwin.,1981.

[2]M.E.Port,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TheFreePress,1990.

[3]程惠芳.对外直接投资比较优势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书店,1998.

[4](美)刘易斯.威尔斯.第三世界跨国企业[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社,1986.

[5]王学鸿.国际直接投资理论:里丁学派和日本学派[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9,(02).

对外直接投资的优点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逐渐加强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国际竞争力。本文分别从OFDI的动因、区位和投资绩效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研究发现,虽然由于选择的时间、使用的方法、理论框架的不同,导致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但是,研究所指出的中国OFDI的特殊之处,既丰富国际商务理论、也进一步为拓展未来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动因 区位选择 投资绩效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企业“走出去”获得越来越多的历史机遇。根据商务部数据,2016年中国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的7961家境外企业累计投资11299亿元人民币,约合1701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44.1%,是2015年15%增长率的两倍多。 外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对外直接股权投资总量就达到1191亿美元。中国OFDI的发展也越发受到国际舆论的关注,表现也越发的引人瞩目。本文分别从OFDI动因、区位和投资绩效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在全面梳理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OFDI实践,指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般规律和独特性,这既丰富国际商务理论、也进一步为拓展未来研究指明方向。

一、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

关于企业OFDI动因的相关研究主要从资源和制度两个方面进行综述。首先,基于资源基础。魏东等(2005)基于邓宁的投资发展轨迹理论认为中国OFDI动因可分为自然资源、市场、效率、战略资产和政治五种导向类型。且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面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技术、管理方面的竞争优势的压力时,会主动或被动地适应变化中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反应,故此会表现出对技术的需求。饶华(2015)就认为中国有获取高技术水平的动机。李金珊等(2011)基于对Berhmann分类法以及Dunning折衷范式的补充,分析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微观动因是寻求外部市场和战略资产。张斌等(2014)指出中国OFDI是为了保障能源和矿产资源类的稳定供给,获取战略性资产,从而巩固和确立竞争优势。另外,一些学者认为现有的关于中国企业OFDI动因的研究所得出的模糊甚至相互矛盾的结论,主要是因为未将中国的OFDI区分为逆向和顺向投资。焦晓松等 (2016)从比较逆顺投资的视角出发,发现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顺梯度 OFDI是为了获取资源和市场,而对发达国家的逆梯度 OFDI 呈现为显著的技术获取投资动因。

基于制度基础。中国政府会通过各种政策制定来对OFDI行为施加影响。因此在考察企业的战略选择时,要同时考虑其所处的制度环境。一方面,中国企业要善于利用母国各方面的优势,葛顺奇等(2013)就发现新产品占比、人均管理成本和产出、 资本密集度等母公司竞争优势的因素对OFDI具有促进作用,然而体现竞争劣势的债务利息率却阻碍了企业OFDI。我们要利用优势克服劣势,林治洪等(2012)就认为中国企业需要利用母国制度优势来克服竞争性资源占有方面的劣势,进而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事物都有矛盾双方两方面,所以母国存在的诸如法律保护薄弱、要素市场失灵等这些因素都将制约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因此,新创企业为了避免受到母国制度空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境外投资于利己的环境,以便于企业能更好的融资与发展前景(朱吉庆,2011)。因为通过实施 OFDI 战略,投资于制度更完善,透明和友好的东道国环境,中国企业不仅可以规避各种制度约束,还能够积极发展其知识和能力,同时升级其竞争优势。因此,中国企业若是在国内发展受制于各种消极的制度因素或者在国内发展其独特竞争力存在困难时,就会通过境外投资来规模自身的劣势。

综上所述,OFDI动因研究主要从是从两方面入手的,一是从母国的推动力,包括有企业优势和制度优势。二是东道国的引力,具体包括东道国的市场规模、自然资源、技术资源和战略资产等。虽然关注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经济体OFDI动机差异的越来越多,但仍存有不足之处,比如部分学者所探讨的企业对母国制度空缺会产生规避行为,尽管能解释部分中国OFDI的动机,但无疑忽视了企业自身对环境动态适应的竞争能力的逐步提升ζ涔际化行为的支撑。

二、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

关于国内的OFDI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学者们主要是从企业层面、企业投资动机、所有权以及制度因素分别进行了探讨。

基于企业层面因素。陶攀等(2013)利用企业层面数据进行实证探讨,认为企业进行 OFDI 对企业生产率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且这种促进作用存在区位差异,在亚洲地区促进作用最为明显。余官胜(2016)也从微观层面发现融资约束越大的OFDI企业倾向于选择GDP规模较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及技术相对落后的东道国。此外还发现在较大的融资约束条件下,企业生产率的高低差异也会影响对东道国的选择 。

基于企业投资动机。张吉鹏等(2012)研究认为我国技术寻求型企业更青睐于东道国技术装备、 创新能力水平高的。王恕立等(2015)利用Heckman 两阶段选择模型和扩展投资引力模型研究发现,我国市场和资源导向型OFDI倾向政治风险高、制度环境较差的发展中国家,而技术和战略资源导向的则倾向政治风险低、制度环境较好的发达国家。而对于战略资产获取型企业来说,战略资产丰裕的东道国,其具备国际化经验与否,是OFDI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素(肖文等,2014)。

基于企业所有权。邱立成(2015)采用logit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国有企业OFDI倾向于进入自然资源丰富、政治风险较高的国家。而民营企业OFDI区位选择则主要受东道国市场规模和战略资产影响,且更倾向于进入政治稳定的国家。单娟(2016)也认为中国OFDI的区位选择受企业所有制的影响,私有企业倾向于被东道国广大的市场规模与技术资源所吸引,而国有企业容易受政府政策所影响,更多地投资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

基于制度基础。有学者探讨了双边投资协定对中国 OFDI 区位选择的影响,杨宏恩(2016)研究发现BIT对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发达国家却不显著,且BIT与发展中国家的制度环境是显著替代关系。另有学者从东道国制度视角来考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因素。蒋冠宏等(2012)发现中国OFDI偏向法制和腐败控制优于本国的东道国,且东道国政府效率越高或越低、监管质量越好或与本国接近都正向的影响中国OFDI。所以说中国OFDI 更关心的是政府效率、监管质量和腐败控制,并倾向于避开法律体系严格的国家(王永钦,2014)。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不同模型的设定,时间序列选取的差异等都会导致研究结果产生分歧。另外,国内的研究往往侧重于某个角度或行业的分析,且对我国企业 OFDI 区位选择决策依据的研究也较为片面和分散。应该综合考虑投资主体、投资动因、东道国的客体的情况,将三者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使得研究结论具有一般性。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绩效研究

目前国内考察企业OFDI的绩效主要是采用事件研究法和会计研究法。采用事件研究法估算企业实施OFDI所产生的收益的部分学者认为OFDI给企业带来了负的财富效应,吴松等(2010)就通过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跨国并购公告期前后长期内并没有给股东带来财富。陈珍波(2012)也发现跨国并购可能导致主并购方的各方面绩效负面影响,不能使企业的绩效得到明显的提升。然而,顾露露(2011)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对于企业来说,不管是短期、中期还是长期,跨国并购能够对其产生较为明显的正向作用。田海峰等(2015)以事件研究法对样本企业的短期绩效进行研究发现:通过跨国并购大多数企业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并购绩效,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超常收益。

以上是采用基于股价的事件研究法进行的跨国并购市场绩效的研究。另有相关学者对跨国并购经营绩效的研究是采用基于财务数据上的会计指标法。国内学者大多采用的方法有因子分析、数据包络分析法等,其中因子分析法已成为研究跨国并购经营绩效主要方法,如:黎平海等(2010)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并购前后几年的绩效进行分析,发现跨国并购会导致企业经营业绩的下降。学者王海(2007)也是这么认为的,并以联想跨国并购IBM的PC业务为对象,研究得出了并购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都是一直下滑的结论。但是也有不少学者持相反结论。郭研(2010)等人研究认为海外并购会使企业经营绩效有所提高。左晓慧(2016)等利用DEA 对海外并购绩效进行分析,认为跨国并购虽然不能保证公司的财务状况一定得到改善,但是就总体的变化趋势而言,对企业的经营绩效的影响是积极的。

通过梳理以上文献发现用事件研究法来研究OFDI绩效,具有完善理论和较低操作成本等优点,研究短期绩效可首选此法。另外,虽然已有研究强调了新兴市场国家企业通过OFDI来实现快速扩张,及其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但对于企业的战略资产寻求意图、行为与绩效之间的关系的讨论仍然不足,战略资产寻求意图和OFDI行为的匹配程度对绩效的影响依然是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四、结语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境外投资还处于发展阶段。通过跟踪研究OFDI的动因、区位和投资绩效三方面发现,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跨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国际化运营经验与制度环境等和发达经济体都存在着差距。但是中国OFDI是在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双重身份下进行的,没有先例可循,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我们可以对以下的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一方面, OFDI的决定因素(企业和政府)有很多,那么决定因素是“为什么”以及“如何”对OFDI产生影响的呢?即决定因素对OFDI产生影响的机制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同,中国企业进行OFDI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所需经验,但经验的不足又抑制了境外投资。因此将来我们可以关注下什么因素可以弥补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经验的不足,什么因素会促进中国企业积极获取国际化经验。总之对于企业OFDI问题的研究,既要关注作为投资主体的微观企业,也不能忽视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和制度环境等因素。

参考文献:

[1]魏东,王Z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分析[J].东岳论丛,2005,(5):88-92.

[2]饶华.技术动因、制度调节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1)66-73.

[3]李金珊,张默含.中国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动因与障碍分析――以比利时为例[J].财贸经济.2011,(2).

[4]张斌,杨亚,何艳.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研究[J].财政研究,2014(6).

[5]焦晓松,刘新宇.基于OFDI差异性投资动因的出口贸易结构效应[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6).

[6]葛顺奇,罗伟. 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母公司竞争优势[J].管理世界,2013(6).

[7]林治洪,陈岩,秦学志.中国对外投资决定因素―基于整合资源观与制度视角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