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的技术与艺术

建筑的技术与艺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的技术与艺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的技术与艺术

建筑的技术与艺术范文第1篇

伦佐·皮亚诺(RenzoPiano),高技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注重自然的采光,简单而有力的结构,合理的功能的实现。在他众多形式各异、张扬的建筑外观之下、以及灵活的功能分区之外,作为支撑的是强而有力的技术。从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开始,他与彼得莱斯开始以伙伴关系共同工作。彼得·莱斯(PeterRice),被称为20世纪最杰出的结构工程师之一,痴迷于数学和几何在建筑艺术和技术结构中的运用。正是他将建筑艺术和技术相结合,才许多建筑构思由图纸得以真正的实现。伦佐·皮亚诺和彼得·莱斯于1970年形成了联合工作室,他们对建筑技术的追求,让看似不可能的建筑艺术成为了可能。

二人的合作过程从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开始,到关西国际机场航站楼而止,在此期间,有大量优秀的、大胆的建筑作品在全球修建。以下选取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和关西国际机场这两个同样是桁架结构的建筑作为例子进行详细的分析。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

1969年,法国总统乔治·让·蓬皮杜“希望巴黎有一座文化中心,它既是博物馆,又是创作中心,其中并列着造型艺术、电影、书籍和视听艺术”,根据他的构想进行国际招标,最后是伦佐·皮亚诺和理查德·罗杰斯合作的设计方案中标。他们的设计标新立异,在历史气息浓厚的巴黎中心区建造一个大的“炼油厂”,以展示新的国际性的艺术、文化的包容和交流。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为了取得开放的灵活的大众空间,显现出建筑的基本骨架,并将建筑的交通和设备系统外置,以取得更多的自由。随之而来的是许多技术上的问题。因为莱斯在先前的悉尼歌剧院工作经验,给蓬皮杜艺术中心提出了许多结构上的规划,规避了一些技术上的难题。

蓬皮杜艺术中心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中每一层都是完整的、自由的空间,其中没有柱子。为了实现大的的自由的内部空间,皮亚诺和莱斯选择了大跨度的桁架结构。蓬皮杜艺术中心被明确地划分为中部的桁架大量和两侧以结构柱为支点双向出挑的盖贝尔悬臂连续梁这两个部分。桁架大梁的跨度为44.8m,盖贝尔梁向外悬挑长度为6m,向内悬挑1.6m作为桁架大梁的支点,同时具有围护和分割功能的幕墙也在此设置交接处。悬臂连续梁与结构柱之间的连接采用了插销连接的方式,这样不仅便于装配时的定位调节,同时也缓解了由温度变化所造成的附加应力的影响。

同时结构的设计对空间划分也有影响。中央大的“被服务”区域和两边小的“服务”空间在空间和功能上有巨大的区别,在结构上也有很大的区别。“被服务”区域是由桁架大梁支撑之下形成的通透灵活的大空间,“服务”空间被层层出挑的盖贝尔梁和竖向的钢管柱所限定,不仅满足了结构上的要求,同时给人以不同的空间感觉。

他们选用了钢作为主要的构造材料,原因是其良好的品质性能,和整个钢结构的明快清晰的印象。当时,法国钢铁制造商以原设计的双重钢梁可能倒塌为理由而拒绝与之合作,而设计小组的作法也颇让法国人吃惊:他们选用了德国制造商的钢梁,趁着夜色偷偷运进去。

蓬皮杜艺术中心的艺术性和结构性的融合在于,支撑结构区分明确并毫无隐蔽地、清晰地表现在大众面前所取得的简单有力的效果,空间划分与结构的关联和统一。这是在建筑中更多地注重了并有效地结合了工艺、技术的所取得的成功。

大阪关西国际机场航站楼

关西国际机场坐落于大阪海湾一个专门修建的人工岛上,1994年建成后成为了日本的新大门。航站楼登机翼楼长1.7km,可能是已有的建筑中最长的“房间”。虽然这个“房间”很大,却又功能明确、交通便利、景观突出;而航站楼的外部更加是夺人眼球,似波浪的流线型屋顶与大海相得益彰,在阳光下灿灿生光,像是海鸥、像是波浪,引人无限遐想。关西国际机场航站楼的设计任务是空前艰巨的,因为其巨大的规模、创新的外形、有力的结构、富有层次的空间、复杂的功能和人工岛的台风以及不稳定的沉降。以皮亚诺、莱斯为主的设计小组优秀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在这个设计中更引入了新的计算机技术,关西国际机场也是皮亚诺工作室设计的顶峰。

关西国际机场的建设是在1988年开始的,而在此之前,进行了长达5年的人工岛的建设。因人工岛的条件差,在填土之前,使用砂井排水法把软弱淤泥里的水压榨出去并进行加固和压实。修建人工岛的过程中,附近有三座山被夷为平地,当建筑物开始建造的时候,人工岛仍然在沉降,加上台风、地震活动和浪潮的影响,都为工程的进行增加了困难和阻力。

经过实地考察,建筑现场层叠不息的波浪、水面的阳光闪耀和随风漂浮的云彩给设计小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关西国际机场外部和结构轻盈的要求由此而来。皮亚诺本能地反应,岛屿顶部辽阔而平坦,仅有遥远的山脉将地平线和天空分开,作出正确的响应的必须是一些巨大无比的、类似形的单元。它们既是表面上看起来像地形一样的事物,更是能快速辨认的特征,而且有与远处山脉不同曲度的对照。

通过实验,确定了屋顶不是单一的覆盖,是单向曲面(航站楼)和超环形双向弯曲面(登机楼)两者天衣无缝的结合。要将登机翼楼的双向曲面同主航站楼的单向曲面统一一起存在许多难以处理的问题:登机翼楼的所有结构肋杆都有不同角度的倾斜,像是从同一个中心发出,从而构成了超环面;与之不同的是单向环面则是相同曲度的结构肋杆的重复,两者拼接起来有巨大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最终的解决方法是,主航站楼的屋顶继续由不同半径圆柱体的部分几何形成,而主航站楼前面的登机翼楼的中央部分界面保持不变,位于两侧的部分保留双曲面向外延伸。[1]这样高度统一和结合的桁架也营造出一种与其艺术形式相符合的柔和、轻盈的感觉。

这种独特的结构还有一个作用在于方向的引导。结合使用透明和空间之间完全开放和流动的序列,能使旅客看到自己是在走向还是远离飞机,迅速地确定自己的方向。沿途经过一根根逐渐变细的肋杆,能产生明显的方向感,这也是结构设计中的巧妙之处——利用结构引导人群穿过空间。

在关西国际机场航站楼的设计中,结构发挥出了超于支撑的作用。在这里,结构不仅仅是技术的支持,结构更塑造了完美的建筑外形,还发挥了引导、区分空间的功能。

结语

建筑的技术与艺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技术;艺术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160-01

什么是美的建筑?什么是丑的建筑?在建筑“美与丑”的探讨中,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建筑师认为心理学和美学等社会科学首先对建筑设计产生影响,他们拒绝科学技术对建筑的渗透,以为这样会消灭个性的创造和灵感意识的作用。他们认为艺术的基本特性是反理性的,反规律的,而科学却是一种规则,会限制了艺术的表现。这种思想,源于古希腊的古典主义强调的比例的和谐和理想的美。另一种观点,来源于古罗马的工艺技术的思想。他们认为,建筑的美应该是建筑的合理的结构与构造的表达。结构技术与建筑艺术的融合,一方面使得偏重技术法则的技术形态被赋予了建筑艺术美的意义,而另一方面,又在建筑艺术的内容中植入了技术美的因子,两者的融合避免了将建筑整体生硬地分割为技术与艺术的两个相互独立的方面进行拼凑,只有技术与艺术一体的建筑结构才会具有最大的建筑表现力。

近年来,一大批异形建筑纷纷涌现,这些过去只能在设计图上看到的另类建筑,如今已经跃出图纸真实地屹立在我们面前。它们的主创者不乏建筑界的许多明星设计师,例如库哈斯、哈迪德以及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等。这些现代建筑的出现,瞬间引起建筑界一番热烈的争论,然而在诸多争论的背后,有一点被大家所公认,即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成为启发建筑师进行此类建筑创作的原动力,也为这些另类的“异形建筑”付诸实践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技术保障。

一、建筑艺术离不开建筑技术

建筑技术作为各种科学技术在建筑学中应用与相互融合的结果,是当代建筑学发展中一个极其活跃的因素,而建筑艺术作为一门感性学科、一门造型艺术,是通过理性的建筑技术实现的。技术性与艺术性是建筑所具有的多重属性的表现之一。技术是理性的、艺术是感性的;技术是物质的、艺术是精神的;技术是功能的基础、艺术是上层的追求。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技术的发展、革新为艺术提供了物质可能,也为艺术形式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而艺术审美引领技术特征的演变方向,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的艺术审美观直接影响着现代建筑技术的艺术表达。

一般情况下,技术先进与否与建筑的发展关系重大。工业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艺术性。无论什么样的建筑,在建造时都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

建筑技术是物质手段,是建筑的前提,忽视技术的发展,没有先进的物质手段来保证,往往会使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再好的方案不过是纸上游戏而已。

二、建筑技术本身便是一种艺术

密斯曾说,一旦技术达到了完美,就升华为艺术。换言之,在技术达到了某一高度后,技术本身便成为了一种艺术。

我国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谈到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的区别时,提到一个概念,这就是“建筑美”。简明的说,建筑的美应该是建筑的合理的结构与构造的表达。换言之,建筑美就是建造之美,反应了建造者的技艺水平。

我们常说的“技术美”就是将艺术和技术当做一个钱币的两个面的观念。“技术美”是西方的思想,这是他们长期研究自然科学产生的信仰。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不论其多么的纷繁杂乱,其背后只有一个极其简单的规律在控制着。在建筑丰富多彩的背后,同样有一个规律存在,这就是建造技术本身的自然规律。违背这个自然规律,就一定是丑的。历史上的优秀建筑都具有清晰的结构传力系统,而用最少的材料去覆盖最大的空间或者取得最大的承载力的建筑形式,才是完美的,才可能升华为至高无上的建筑艺术,才能永载史册。

三、建筑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重要性

从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建筑艺术离不开建筑技术。既然技术与艺术有着必然的联系,那必然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而应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做出真正完美的建筑艺术作品。

当今世界,地球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当代社会最热点的问题。节约资源、能源、生态和环保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筑设计的合理性,即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便变得尤为重要。如果一个建筑设计,不考虑结构与构造的问题,而仅仅关注于其造型与形态,那很有可能会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和生态环境上的负担。

例如由塔利伯特和达欧斯特为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设计的蒙特利尔奥林匹克体育场。该体育场就像一艘的巨轮静卧在蒙特利尔岛东部,白色的体育场造型奇特,斜塔高达175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倾塔。但是,其结构与构造的不合理,导致了其不菲的造价和运营费用,使这届奥运会成为了历史上最赔钱的奥运会,也给蒙特利尔人带来了沉重的债务。32后,在中国,诞生了另一个“蒙特利尔奥林匹克体育场”,那便是北京新标志——鸟巢。关于鸟巢的批评,即使是普通的老百姓也略闻一二。“结构形式不合理”、“用钢量太大”和“造价太高”是听到最多的批评。

诚然,像鸟巢、蒙特利尔体育馆这样的建筑,的确有着它们优美的造型和新颖的创新,可能会有些人认为这其间所浪费和消耗的资源和材料是寻求创新与突破应付的代价。现如今的世界,资源与能源极度紧缺,建筑技术与艺术结合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我们需要将艺术与技术更好更恰当的结合,才能做到节省资源与能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特拉享伯格,[美]海曼著,王贵祥等译.西方建筑史[J].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蒋伯宁.现代建筑技术的艺术表现[J].城市建筑,2010.

建筑的技术与艺术范文第3篇

在课程理论知识系统讲授后,教师编制并下达设计任务书,指出实地乡野考察的地点、内容、范围、形式,学生根据某地区-个民间艺术项目为目标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文献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并结合图片进行项目分析研究。例如以信阳柳编为主题的故事板设计训练,在设计素材提取过程中,将信阳地区的人文风情、自然风光、柳编传承历史、柳编技艺及制作过程、柳编制品的造型与功能作为母版,对其细化深入分析,划分出“地域民俗民风”及“技高艺美”、柳编编织纹理、材质色彩、编织物造型等子版,将其形式化、符号化的提取形成设计前期的故事板,为更好地将其体现于建筑空间与装饰表现中提供设计分析材料。另外,笔者针对依据目前已有的以民艺元素为来源设计建造的建筑单体,在教学中将其进行图片调查和思路辨析、对比给学生讲解,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自我赏析能力。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西班牙展馆外观设计和中国禹州均官窑址博物馆,两个建筑无论从外观造型还是空间功能设计,都汲取了中原民间艺术的灵感。西班牙展馆设计的主题理念是“世代相传的城市”,它的建筑造型亮点是利用藤条材质编织的覆面框架,该展馆建筑外立面由不同质地颜色各异的藤条板装饰,通过钢结构支架来完成,线条流动而浪漫。并且这些藤条板的天然色差将组合形成一个个象征自然元素的古老中国文字,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出自于信阳地区的藤条编艺既展示了当地自然材料与传统手工技艺,又为现代建筑造型和材料的选用开辟了新的设计思路,很好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而中国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作为钧瓷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展馆,在建筑空间功能分区上清楚地划分了主体展馆、宋钧官窑遗址展示馆和钧瓷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三部分组成。虽然在整个建筑空间内部功能分区合理,在造型墙面装饰及展示墙、灯具等细节上都体现出禹州龙山文化、历史沿革、具茨山神秘符号及钧瓷民间艺术文化,并在设计上都巧妙地体现出禹州地域文化及钧瓷艺术,但是与西班牙展馆外观设计比较创新略显不足。

2、与乡土艺人“对话”

在前期调研过程中,教师邀请个别民间艺人进课堂,进行现场教学。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艺人的技艺操作和流程,用手真实地向艺人学习民间工艺的技艺实践。在这个信息虚拟技术发达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只依赖眼睛的认知,而忽视通过手完成的认知。学生很容易只关注外在形式和图案二维的视觉艺术表达,并没有深入的理解民间艺术的作为活态文化传承的本质,更难于将设计元素融入表现在建筑三维空间设计中。通过对民间艺人生产、生活的体验和交流,使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自然链接,避免学生设计过程与真实市场产生隔阂。

3、创新研究设计方法

学生通过对建筑建造模式、空间布局、建造材料与构造等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的系统学习,和对相关地域文化背景、民间艺术形态及特色的调研分析,可以进一步思考中原民间艺术的导入方式,扩展设计思路。学生在进行室内功能分区划分时要针对实用性和民建家居地域性考虑;在空间的装饰材料与构造中,学生要学会充分利用本土传统材料,剖析本土司弋建筑构造形式;在造型、色彩、陈设的装饰手段应用中学生要强化富有民俗性、地域性等人文素材,要将民间艺术的内涵美和艺术装饰美运用象征、隐喻、意象、符号学的手法表现于建筑设计中。例如,在“乡村絮语”—信阳柳编艺术展览馆建筑外观设计的专题设计课程中,乡村是指朴素的民间,而絮语则是指民间的艺术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继承和发展。学生针对信阳柳编艺术特征及工艺品造型为设计来源,展开了设计理念及方案草图。如方案一,将柳编背篓与编筐进行结合,从两者高低错落的感觉设计出展馆主楼和副楼。运用柳编肌理表现于展馆外观,显得层次分明。低矮的副楼衬托着巍然高耸的主体建筑,有主有从,富于变化。方案二,将柳条古法编织的鱼篓作为设计灵感,以曲线为元素,由层层叠加的线条组成环形作为建筑外观,圆浑而大气,含蓄而流畅。

4、成果展示互评

在设计中期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方案PP石「报,内容包括由前期调研引发的设计概念图片、文字和草图以及设计过程中的草图,空间功能布局计划书。汇报后学生以团队小组讨论其方案,并在教师指导下互评。而后,小组推荐设计较完整成熟的优秀方案,共同电脑制作建筑平、立、剖施工图及构造大样图、效果图,最终小组各成员亲自动手协力完成模型展示。在“乡村絮语”一一信阳柳编艺术展览馆建筑设计课题训练中,教师辅导学生进行信阳民间编织艺术展览馆的课题来源分析和设计定位立意,拟定其为一个公共的艺术机构及文化活动的空间。它存在的意义除了收藏研究编织艺术品、保护编织艺术资料和继承、发展编织艺术文化的职能之外,搞好艺术教育知识的推广也是非常重要的职能。信阳民间编织艺术展览馆的收藏、研究与展览活动事实上都应该具有这样的基本理念。因此,信阳民间编织艺术展览馆应当具备收藏、研究和教育三大主要功能。依功用可将该建筑空间内部合理划分为展示区、储存区、销售区、工作管理区、青少年手工民艺学习区、艺术沙龙、餐饮服务区、卫生间等。整体建筑设计形态来源于柳编鱼篓,无论从建筑夕觑还是室内装饰都以展现柳编工艺的技艺美、肌理美、视觉美为目的,将民艺作品的表现力体现于建筑现代设计中。

5、小结

建筑的技术与艺术范文第4篇

1 象征艺术的概念

象征艺术是一种纯艺术的表现形式,有的象征作品被认为很难理解,其具有抽象性,不具备一般的艺术形态以及规律。也有人认为象征艺术可以最直观的表达艺术形态,其具有美观性以及感官性,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形态。这些论述都是象征艺术的一方面,这些解释并不全面,在当今社会,信息发展越来越快,社会中有很多文化交融在一起,很多学科与艺术产生了内在联系,一些设计者通过发散思维的方式,将象征艺术加入到设计作品中,提高了设计的质量。在建筑行业中,建筑物看似与艺术关系不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设计中开始融入艺术元素,使建筑与艺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基于象征艺术的建筑设计是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形式,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象征艺术中,象征性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其与具体是一种相对的概念,象征艺术可以变现出人心理的变化,可以阐明实物蕴含的文化。象征艺术可以对复杂的事物进行阐述,可以突出事物中不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是在表述的过程中,可能稍显复杂,而且可能较难理解。很多象征的艺术作品是建筑设计重点研究的内容,其是一种高级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将现实与艺术美感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建筑设计的综合性发展。艺术信息是象征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对建筑设计有着重要影响,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进行灵活提取。象征艺术中包含多种艺术形式以及元素,只有综合考虑设计要求,才能美化建筑形象,一定要与周围环境起到遥相呼应的效果,这样才不会使建筑显得突兀。

2 象征艺术应用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建筑设计包含多种内容,其不单是建筑的外在表现形式,还蕴含着设计师的情感,蕴含着我国的历史文化,有的建筑还具有较强的纪念意义。建筑是人们居住的空间环境,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设计的类型越来越多,其艺术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将象征艺术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可以与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共鸣。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一系列的表现和象征手法,就等于使得建筑拥有了外部的表现形式以及其内在的独特文化意义和价值,从古至今,人们经常会借助于某种特定的建筑来有效对一种情感和一种信仰加以表达和传递,如上文中所提到的西方国家对于上帝的膜拜以及中国对大地、风水的信奉等等。

象征文化是象征意义的重要的源泉,图腾对文化的代表、宗教对文化的反映、民俗对文化的表现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就间接的为我国的象征性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兀素。中国所特有的易经文化与传统风水理论的关系,可以借助于数、卦、图等象征等传递方式对我国的园林建筑加以影响,而这也是我国古代环境艺术中象征性设计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文化和人文背景。

伴随着现代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艺术在建筑设计工程领域也越来越重要,成为了检验建筑设计的重要指标。简单的说,在建筑设计中,艺术是指导建筑设计整体规划的基础和核心,也是衡量建筑设计水平的关键。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建筑设计的发展应该与时俱进,在提高设计技术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象征艺术。要满足各方面人们对建筑设计的需求就要把象征艺术作为建筑设计的研究重点,把它作为建筑设计的核心部分。

3 象征艺术设计方法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是在进行建筑施工之前必须做的准备工作,是建筑工程中不可忽略的一环。它要求设计师要根据工程的施工任务去规划,将工程中会发生的问题提前进行分析并制定解决措施。比如将施工过程中发生概率较大的问题做重点的提取和制定预防措施。所以建筑设计是一件预估性的工作,也是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整体规划工作。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建筑设计已经成为全面系统的工作方式,它包含备料、施工组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它可以对建筑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为建筑工程的稳定安全实施提供保障。

3.1 再现性语义象征。象征表现为把事物的某一个细节、功能夸大而设计出的一种新的事物。在家具中,通过这种夸大某个细节的设计理念带来的家具,简练而又丰富,往往令使用者赞不绝口。风格派通过提炼去表达简约。风格派家具有醒目的色彩、简练的造型、精巧利落的线条和多种材质的混搭等特点。风格派的家具设计特色是点、线、面和色彩等设计元素、材料都很单一。总的说来,建筑师在设计时运用再现性语义象征的方法,通过作品一定的语义信息或符号信息来传达建筑的思想。

3.2 非再现性非传统象征。在建筑历史上,运用非传统象征设计手法进行建筑创作是近现代的事,并且占了主导地位。西方现代建筑运动起源于18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到本世纪20年代走向。现代建筑运动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并不那么大,先是经济基础落后,而后是政治观点的制约,严格地说,中国建筑界敞开思想了解西方现代建筑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几乎半个世纪关于现代建筑运动在西方建筑界的争论我们了解甚少,恐怕只有少数研究西方近现代建筑史的同志才关心这些事。构成派运用立体构成、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知识进行建筑创作,重视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构图效果,这种设计手法在现代建筑或后现代建筑创作中常用。

3.3 建筑图中的象征艺术理论。在建筑工程领域,经过现代主义之后对象征建筑形式的认识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普及,所以在后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较为广泛。而在研究中它对于非习惯、非传统形态的建筑设计要进行合理思考,避免在设计中出现墨守成规和缺乏活力的设计方式。

建筑的技术与艺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艺术设计;协调

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只有通过一个好的结构体系才能得以体现,建筑物结构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建筑物本身的实用价值以及美观效果,同时建筑物的结构设计还能够起到抗震防震的作用。

一、建筑设计中的二元性

建筑设计事关两种性质的体现,即技术性和艺术性。技术性是指建筑物结构设计中的技术成分,而建筑物结构设计中的艺术性是指设计者所要表达的技术之外的艺术成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设计的这两个元素越来越趋于融合统一,而这一趋向形成了建筑艺术的新流派,即高技派,高技派是在现代艺术的统领下由以往的艺术流派逐渐走向工业时代技术而产生的派别。高技派讲究在建筑设计中采用现代新技术,并在美学上也极力展现新技术的应用,其表现手法呈现多样,主要是为了使人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并在此程度上反映工业技术中的机器美,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本身并不是矛盾不可协调的,而只有将技术处理进行一定的艺术化,才能更好地诠释建筑设计中的这两种元素。

二、建筑是艺术和技术的载体

建筑设计就本质上来说是人类将自身的观念意识通过创造施加到自然界,是人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建筑设计既需要技术的应用得体到位,又需要在设计中对感情进行艺术化表现。于是建筑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艺术与技术的并驾齐驱,由于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科技发展的影响中,建筑设计产生了本质上的改变,尤其是设计者创作观念的转变,在建筑设计中力求表现造型的新颖,从传统的美学角度来看,建筑设计中诸多的条框规范都在新技术的应用下被打破,并呈现一种开放式的设计特点,力求设计要从技术表现出发,运用技术性思维来对建筑的结构、设备构造以及建筑造型等方面进行思考,将技术性特点内涵于建筑构造的内在联系之中,使技术进一步升华为艺术。在建筑表征情感的前提下,引入新技术赋予建筑以时代的气息。正如历史上一位名人所言,人类创造了建筑,而建筑又重塑了人类。这句话实际上体现了两方面的意义,其一,建筑就人文技术而言,其实是人的本质外化,所以建筑设计堪称艺术,无论怎么去用建筑构建的技术以及建筑的功能去衡量其设计的意义,但是建筑设计仍旧脱离不了艺术的范畴,并且在学术研究中已经被划为人文学科,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其二,建筑在各种技术上的应用,不仅开发了人类建筑设计的智慧,而且新型技术的应用使建筑更加富有理性的情调美,并且以科学技术做依据,建筑的功能使用方面才更为牢靠。

三、建筑艺术的结构设计与艺术设计的统一

建筑艺术的结构美究其要理包含了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建筑结构中支撑意义上的美,建筑是靠支撑结构才得以存在,支撑作用为建筑提供了使用空间,其间的构造形式以及结构体系对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尤其在一些要求特殊且结构跨度较大的建筑中,对于其结构体系的要求以及美学表现都达到了建筑形式美的极致。甚至在一些壮观的建筑中,其结构体系与美学表现是融合一致、密不可分的。能这样进行阐述,建筑即建构,结构即建筑,法国人类学家将人类的各种文化都视为系统,并能够对文化成分之间的关系遵循式地加以分析,而人类文化体系中所存有的恒定模式便是普遍的常见模式。这些文化体系对人类的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建筑设计中,有些建筑师会把建筑的结构设计放在从属地位来考虑,并且在建筑设计中力求结构服从于建筑设计,这一观念将建筑的整体性进行了分割,片面追求建筑的艺术与技术的相互协调性,从而给建筑工程带来了许多不安全因素和质量方面的隐患。任何一个建筑,其所具有的设计方案,都会影响到结构设计,而结构设计技术水平同时又对建筑设计层次起到制约性作用。所以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应该具有一定的结构方面的知识,结构与建筑设计的相互结合和统一才能真正创作出优秀的建筑品。

四、建筑结构设计与艺术设计的协调案例

在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充分体现建筑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以及功能和造型统一是人们长期以来追求的目标。比如罗马的小体育宫就是大跨度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最佳代表作。例如,某幼儿园的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配合一致,建筑设计上要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其设计风格应当选择鲜明生动的设计造型,色彩和材料的搭配上也要富有儿童天真烂漫的格调,结构的设计中应该有房屋各部分的错落有致,且不同部分的形体不一表现出来的立体效果也不相同,在结构设计中应当努力配合其建筑设计的格调,明白建筑之所以设计的意图,并努力使两种设计互相辅助配合到达建筑设计的最终目标。

五、绿色建筑设计中系统协同性原则

绿色建筑与常规建筑的要求有许多出入。作为现代化的新兴建筑模式,绿色建筑应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与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系统,追求环境效益的最大化,不仅要体现对自然环境和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更要与当地的人文景观,地形地势相契合。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建筑本身对当地技术和材料的利用,同时还要搞好绿化,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绿色建筑应该与外界环境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系统,具备一定的功能和特征,实现各相关要素的结合、协同从而实现绿色建筑实施和运营的高效、可持续和最优化。绿色建筑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除涉及众多相关主体外还包括硬科学和软科学,同时在建筑运行周期中由多学科领域交叉并跨越多层级尺度范围。

六、结束语

建筑师在进行具体的建筑设计时,常常会面临这样的矛盾,如形式和内容的矛盾,可能实现与需要实现之间的矛盾,建筑投资者、建筑使用者、具体的施工制作、还有相应的城市规划制度与设计本身之间的矛盾,群体建筑物与单个建筑物设计方面的矛盾。建筑物内外部之间的矛盾等等,所以建筑物的设计以及构建是由这些矛盾统一构成,局面非常复杂。

所以说建筑师在具体的建筑设计中要寻找解决各个矛盾之间的最佳有效方案,经过长期的实践,建筑师在相关的建筑方面上积累了整体的一套建筑设计方法,能够采用建筑模型以及绘图的方式清晰地表达设计意图,在方案的设计中找到矛盾的关键点,以求建筑设计问题得到解决。

总之,建筑设计需要一定的预见性工作,要在建筑施工前预见建筑物可能发生的问题,而这样的预见往往会随着设计过程的展开而使可能出现的问题逐渐清晰,所以在建筑的设计中为了避免具体施工中问题的发生,尽量使设计工作从着重点出发,从宏观考虑到微观审查,从建筑设计的整体到局部,从建筑的功能到具体建筑构造,都要做到认真考虑且步步深入。

参考文献:

[1]杜启明. 关于宋《营造法式》中建筑与结构设计模数的研究[A].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营造第一辑(第一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选辑)[C].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1998:12.

[2]符国勇,胡安・贝坦库尔,潘子强,马克・丹纳特. 武汉绿地中心主塔:结构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完美结合[A]. 世界高层都市建筑学会.崛起中的亚洲:可持续性摩天大楼城市的时代:多学科背景下的高层建筑与可持续城市发展最新成果汇总――世界高层都市建筑学会第九届全球会议论文集[C].世界高层都市建筑学会:,2012:8.

[3]王勇,张建平,王鹏翊,张旭磊.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模型自动转化方法[J].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2,04: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