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典主义音乐成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钢琴演奏;艺术风格;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129-01
一、巴洛克时期古钢琴音乐创作
巴洛克时期是古钢琴音乐创作进入繁荣发展的时期,该时期的古钢琴作品是一种带有独特时代特色的音乐风格特征,它要求在演奏中应该重视各旋律线条的歌唱性,以及各声部层次的均衡性和音乐表现力的装饰性。演奏巴洛克作品的速度不必太快或太慢,乐谱上的速度术语只是相对的概念;力度也无需使用很大的力量,渐强或渐弱应该采用“阶梯式”的力度变化;踏板要慎用,不必踩的太深或太长,应该根据各声部的旋律线条来使用踏板,要保持各声部的清晰;触键要用指尖的位置,连奏要快而敏捷,断奏力求轻巧,应该清晰地弹奏各声部线条的主题对比,完美地再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
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时期的钢琴作品是从巴洛克音乐基础上发展来的,然而,在演奏技术上又有了很大创新。演奏古典主义作品的速度要比巴洛克作品有较大幅度的变化,体现在快板乐章与慢板乐章之间速度上的鲜明对比;力度可以运用不同的弹奏方式来表现乐曲的强弱变化,有的作品为了增强钢琴演奏的音响效果和力度对比,可以将手臂的力量运用到演奏之中,用以表现旋律的强弱变化和音乐矛盾的冲突;装饰音的弹法比较自由,不必像巴洛时期那样严谨,可以根据演奏者对乐器的理解来决定装饰音的速度和数量(如颤音);踏板的运用真正是从古典主义时期发展起来的,踏板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乐句的连贯性,以及使声音获得饱满的演奏效果,演奏者使用踏板要注重和声织体、句法和音色的清晰度;触键与巴洛克时期的方法基本相同,用指尖位置触键以保证音色的灵巧和圆润,并且通过典雅、均匀、流畅的演奏来演绎古典主义音乐的高贵气质。
三、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创作
浪漫主义时期既是钢琴音乐创作的辉煌时期,也是钢琴演奏技术迅速发展的鼎盛时期,如果说早期的浪漫主义作品还保留着古典主义音乐的痕迹,那么中、晚期的浪漫主义作品则体现出作曲家对创作思想和美学理念的创新,增强了钢琴演奏技术的即兴性和炫技性,他们把钢琴演奏技术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演奏浪漫主义作品可以加入手臂的全部力量,甚至可以打破常规的指法模式,使钢琴演奏更具有戏剧性的效果。速度要比古典主义时期作品又有较大幅度的扩张;强弱力度的起伏变化,有很大的张力;注重多层次旋律线条的歌唱性与抒情性;—的使用更加复杂、细腻,增加了多种踏板的使用方法;演奏方法也多种多样,或是用指尖轻巧地演奏,或是用指—情地演奏,或是用手臂强力地演奏等,由此开拓了钢琴奏技术的新局面。
四、印象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
印象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虽是从浪漫主义音乐中孕育出来的,但是在钢琴演奏方法上则另辟蹊径,对手指的触键有着特殊要求。演奏印象主义作品的手指不必像弹奏巴洛克、古典主义作品那样用指尖位置触键,强弱力度应该随着旋律整体结构的线条织体变化而转换;踏板应该根据和声色彩来变换而并非简单地以和弦、乐句为更换单位。特别是演奏德彪西的作品需要在弱音范围内做出无穷—色层次,在钢琴弱音区PP、PPP、PPPP的力度中,利用持续—板的余音振动和抚摸般的触键方法来营造出宁静致远、漂浮梦幻的音乐意境,但触键音色并非是模糊不清的,而是更需要弹一出精确和清晰的音响效果,因此,演奏他的钢琴作品不仅需要在手指触键和踏板技术方面超越传统,而且需要在听觉感受、观念意识、心灵体验等方面都要进行全方位的更新,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独特的演奏技术,才成就了迷人的印象主义音乐特质。
五、20世纪以来钢琴音乐创作
一、生活背景
作为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海顿和莫扎特的音乐在和声、织体、曲式乃至作品所反映的明朗乐观的情绪都符合这一时期的共同特点。然而,由于二者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的不同以及个人天性的差异,他们在音乐风格上也必然会存在差异。
在德奥强大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下,处于仆人地位的海顿只能依附于宫廷贵族。他的音乐只能迎合封建贵族的艺术口味,而且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演奏出来。不过,海顿却能将幽默、自然和典雅融合在一起,给人以闲适的感觉。
与海顿在创作上的局限性相反,莫扎特更为自由和独立。他摆脱了封建贵族的束缚,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自由作曲家,但也因此陷入了经济来源不稳的颠沛境地。由于自由、民主的意识逐渐在人们心中逐渐觉醒,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莫扎特的思想意识也开始独立,音乐语言特点出个性化发展的特征:细腻、优美、风格明朗,具有强烈的古典主义色彩和超然于物外的特点。
二、音乐风格
海顿和莫扎特分别在交响曲、弦乐四重奏和歌剧、协奏曲、奏鸣曲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古典风格的形成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本文以交响曲和奏鸣曲为例,对二者的音乐风格做简要介绍。
(一)交响曲
海顿被誉为“交响曲之父”,有一百多首交响曲流传后世。这些曲子充满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和蓬勃的朝气,显示出极其丰富的音乐内容。他的作品具有正规的古典交响曲套曲样式,而且每个乐章都有其性格特点。海顿对古典交响乐最突出的贡献是完善了套曲的最后一个乐章。早期交响曲的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往往太多松弛均衡,即便是添加了第四乐章,多数也是带吉格舞曲风格,远远不能带来末乐章的满足感。为此,海顿创造性地利用了快板或急板,采用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抑或是二者的结合。
莫扎特从8岁就开始交响曲的创作,其一生总共完成了50部交响曲。莫扎特四乐章套曲形式与海顿差别不大,但是他加强了奏鸣曲式第一乐章两个主题的对比,兼具感情的深度和戏剧性的发展。莫扎特交响曲的乐队编制较为精简,有时候甚至不用双簧管或单簧管。这样的编排使得他的音乐显得格外纯净、透明、富有表情。最令后世称奇的是,他的最后三部交响曲(K.543、 K.550和K.551)从开始创作到完成仅仅用了6个礼拜的时间,却具有迥然不同的音乐性格。
(二)奏鸣曲
海顿一生创作了49首钢琴奏鸣曲,而这一时期(1760-1794年)恰好是键盘乐器由古钢琴向现代钢琴逐渐转变的时期。他对前古典主义时期流传下来的奏鸣曲式加以继承并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曲式结构。为了将奏鸣曲式更好地运用在钢琴作品,海顿编写了大量的键盘奏鸣曲,这些无疑对后来的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海顿的奏鸣曲致力于纯正的表情,透露出一种朴实的热情,有别于莫扎特钢琴作品中的歌唱性。海顿早期的奏鸣曲大部分都分为三个乐章,带有组曲的特征。而为了给封建贵族提供娱乐性,他的作品往往还带有嬉游曲的风格。到了中期,奏鸣曲的风格日渐成熟,这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但是的欧洲社会动荡不安,特别是德国的“狂飙运动”对海顿影响最深。在提倡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的大环境下,海顿顺应社会需求,进行了大量创新。他的奏鸣曲主题带有大量的民间因素,呈现出宣叙性的音调和悲壮的气氛。在海顿创作的晚期,古典主义的成熟风格已经完全确立,乐曲的演奏技巧已经相当丰富,而在布局和结构方面也获得了和声和对位因素的相对平衡。
莫扎特在钢琴奏鸣曲曲式的发展上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具有更为丰富的音乐形象――在一首奏鸣曲中有多个角色,而且每个角色都给予细腻的刻画。他的音乐被称为“阳光的音乐”,更富于歌唱性。莫扎特的作品都是为当时的古钢琴所作,特别是一种叫“维也纳式击弦机”的古钢琴。这种钢琴的特点是机件灵活,琴键触感又浅又轻,音量不大但音色清晰透明。可以说,莫扎特在钢琴技巧的运用上比海顿更为现代。我们在对莫扎特奏鸣曲中的连音、跳音、装饰音等的触键方法及声音的要求,要弹出古钢琴的那种“颗粒”清脆的效果。
[关键词]舒伯特;《小夜曲》;浪漫主义;音乐特点
一、作者简介
弗朗兹-彼得・舒伯特(1797.1.31-1828.11.19),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终其一生都在与穷困捉迷藏,不幸的是,穷困总能找到他,作为一个职业作曲家,却没有钢琴,要出席正式场合,却连一件像样的外套和一双成对的袜子都找不到,居无定所,生活没有保障,但他却从没有放弃写作,从来没有,因为他是为音乐而生的,如果哪一天停止了创作,那么他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
回顾舒伯特的一生,他早年的资料很少,我们只知道他出生在一个教师之家,父亲对他期望很高,亲自教他钢琴、小提琴和作曲,后来他考入皇家神学院唱诗班(即现在维也纳少年合唱团的前身)。唱诗班当年只招收两名高声部团员,而他当之无愧的入选了。所以舒伯特首先是一位拥有甜美女高音嗓音的唱诗班男童,一位懂得歌唱的艺术家,其次才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和音乐家。
他的音乐天赋在神学院开始展露头角,院长亲自教授他音乐,后来他又得到了一位更加富有传奇色彩的老师的指点,他就是莫扎特的竞争对手、贝多芬和李斯特的老师――萨里埃里,虽然这两位老师并没有给他什么特殊的指点。他只在这个世界上度过了短短31年的时间就过早的离开了我们,即使他活到80高龄,我依然会说这个世界因他的离去而丧失了无法估量的财富,他的逝去是任何的财富都无法弥补的。
贝多芬曾评价他道:“舒伯特的作品中的确闪烁着神圣灵感的火花”,他没有受过专业的学院派音乐教育,可以说他的音乐才华完全来自家庭的熏陶和自己的天赋,当然也离不开他后天的努力,所有的这一切造就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舒伯特,一个天才的音乐家。我相信音乐是不能教授的,他只能发自人的内心,如果心中有音乐,那么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把它记录下来,然后演奏它,欣赏它;如果心中没有音乐,即使找再高明的老师也无济于事,不会有多么显著的改观,如果有,也只是表面肤浅和掩人耳目的东西。而舒伯特幸运的拥有这一切,这是任何的乐匠和庸俗的乐工所羡慕嫉妒不来的。
二、《小夜曲》作品分析
舒伯特的音乐清楚的体现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特点,形式严谨、完整而匀称。他运用的音乐语言十分淳朴,明白易懂。另一方面舒伯特的气质又不属于古典主义音乐的范畴,他和同一时期其他音乐家的创作思想存在明显的不同。《小夜曲》是舒伯特声乐套曲《天鹅之歌》中最为著名的一首作品,在声乐套曲《天鹅之歌》里,舒伯特用德国诗人海涅、赛德尔、雷尔斯塔布的诗谱成十四首歌。《天鹅之歌》这个名字,是引用天鹅在临死之前,必唱动听的歌这个民间传说,来比喻这是作曲家舒伯特死前的绝笔。所以,用它作为书名是很有意味的。这十四首歌彼此之间并没有联系,《小夜曲》是其中的第四首,它是舒伯特于1828年用雷尔斯塔布的诗谱写而成。
歌曲为二部曲式,大小调交替发展。第一段d小调旋律轻盈婉转,情绪柔和明朗,模仿吉它的伴奏,表现一位青年向心爱的姑娘倾诉爱慕之情。三连音的运用以及舒缓的节奏使乐曲传达出一种自由、浪漫的气息。不难听出,这里的分解和弦式的伴奏音型,营造出静谧的意境,仿佛为人们描绘出在一个月光柔柔的夜晚,小伙子抱着吉他在心爱的姑娘窗下弹琴,希望心爱的姑娘能够听到他内心呼唤的温馨画面。
第一段歌词是对四周幽静环境的描绘。接着是8小节抒情而宁谧的间奏。则是对歌声的呼应,是主人公热切的期盼姑娘的回音。
第二段中部转D大调,运用了变化音,调性的变化使感情变得激动,层层递进,好像一位绅士热切,急切的盼望着姑娘的回音。
尾声的旋律和节奏加入了新的因素。随着以D大调为主,带有大小调综合倾向的结束句由强渐弱,仿似爱情的歌声在优美、恬静的夜色中渐渐远去。小伙子向心爱的姑娘表明自己炽热的内心,期盼渴望得到幸福、甜蜜的爱情,三个长音结束,营造出静谧、安详而幸福的氛围,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从《小夜曲》这首作品当中,我们不难看出舒伯特对这首曲子歌词的把握以及他内心深处蕴含着的那似水般的细腻的柔情。作为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舒伯特用其短暂而痛苦的一生为我们抒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旋律。他的柔情和海顿的幽默、莫扎特的纯洁、贝多芬的崇高,构成了维也纳古典乐派全部的荣光。
三、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
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他歌曲中那淳朴的音乐语言,更接近于民歌,他挖掘了大量德奥民歌的素材,有人说他的《小夜曲》是一首悲歌,其实歌曲最后转到D大调揭示了舒伯特对生活和爱情的那种期盼的执着,流露出他真实的内心。也可以看出舒伯特并不想按照以前的作曲方式给《小夜曲》来一个非常悲伤的结尾,留给我们无限遐想的空间,也吻合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追求个性解放,歌颂本能和情感,不遵循固有形式,用理智、客观的思维进行音乐创作的特点。
作为德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创始人,舒伯特承袭了古典的严谨、典雅和高贵的气质,也把浪漫乐派唯美、自由和朦胧隐晦的色彩发挥到了极致。在作品处理上,具有独创精神,灵感火花一刹那的进发,天地极窄,用笔不多,但形象新颖,意趣盎然。
浪漫主义音乐强调表现自我,为音乐赋予更多的情感。用主观幻想式的题材表现生活事物等;在体裁形式、音乐语言上有许多新的发展,如旋律抒情性的加强、局部调性的模糊、和声功能性的削弱、结构的自由及配器手法的多样等。感情热烈而奔放,形式上不受拘泥,充满鲜明的民族风格。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旋律多为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则主观性相对更强烈、自由、奔放。浪漫主义音乐是对古典音乐的一种自觉的反抗。古典主义崇尚理性,浪漫主义却认为人是非理性的动物;古典主义十分强调形式和谐、明晰、严谨,浪漫主义却注重个人情感表现,淡化曲式的重要性。浪漫主义音乐喜欢从诗歌、童话或民间故事寻找音乐灵感,在从和声到配器的技巧运用上精益求精,描绘的意境异彩纷呈,更讲究诗情画意。
四、总论
舒伯特的艺术作品旋律气息悠长,弥漫着温厚之情,是他仁慈心肠最好的写照,钢琴歌唱性的魅力在知音者耳朵里绝不亚于美妙的歌声。舒伯特将钢琴伴奏的地位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在他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不仅起到了陪衬旋律的作用,也是创造特定意境的主要手段,一首艺术歌曲的伴奏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钢琴小品来演奏,无论从旋律还是和声方面都是极其成熟和完善的。舒伯特的器乐伴奏有点像莫扎特歌剧中的管弦乐队,为歌唱艺术萌发出最艳丽的花朵提供极其肥沃的土壤。
门德尔松的成长有赖于他童年时良好的教育和优越的家庭环境。他4岁时就随母亲学钢琴,9岁时师从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合唱指挥家策尔特(1758―1832)学习作曲。早在1811年,门德尔松举家迁居柏林,当时最负盛名的学者,如著名博物学家,地理学家、俄国彼得堡科学院名誉院士亚历山大・洪堡、古曲哲学大师黑格尔、浪漫主义作家、作曲家、画家欧内斯特・霍夫曼,还有德国浪漫主义歌剧奠基人、《自由射手》作者韦伯经常是门德尔松家的座上客。这些科学艺术界的精英对少年门德尔松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门德尔松的创作道路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门德尔松12岁时在老师弟尔特的引荐下结识了已年逾古稀的德国大文豪歌德,这对少年门德尔松的成长起了更为重大的影响。在这些客观因素加之良好的家庭教育的熏陶下,门德尔松很早就对人类思想的伟大成就以及艺术中的古曲主义传统备加景仰。古曲主义作曲大师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都是门德尔松崇拜的典范。另一方面,门德尔松天生聪颖敏感,因而对德国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不可能无动于衷,浪漫主义中抒情的心绪、对大自然诗情画意的感受以及民间作品中充满神奇幻想的人物都使门德尔松为之倾心。因此他最优秀的作品都散发着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又保持着明显的古典主义传统形式。此外,这些优秀作品又与民间的世俗体裁,特别是歌曲有着密切联系,从而受到当代人的喜爱与欢迎。门德尔松的作品中还反映了他游历欧洲各国所了解到的各民族文化的成就,这不仅使其作品广受欧洲其他国家民众的欢迎,而且促使门德尔松大力进行音乐启蒙活动,因为他认为发展先进的德国音乐文化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在这方面门德尔松做了一件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情:他于1829年在柏林指挥了他敬爱的古典主义音乐大师巴赫的名曲《马太受难曲》,从而使这部作品于1729年首演后沉寂了100年得以重新活跃于世界各国舞台,成为世界乐坛的瑰宝。巴赫的其他作品也从此广为流传,长盛不衰(巴赫在世时默默无闻的原因据说是他生性刻板、固执、不善与人相处,生前很少巡回演出,从不出国演奏。而且他的作品都是在他死后才发表)。
也就是从这一年起,门德尔松积极开展他的音乐活动,除本国的城市外,英、意、法等国都是他巡回演出的地点,从而使这些国家观众都知道德国有一位优秀的指挥家、钢琴家和管风琴家。另一个收获是他著名的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芬格尔山洞》以及钢琴曲《春之歌》都是门德尔松旅行国外所获灵感的结果。
门德尔松音乐生涯中最具历史意义的是他在1836年起担任著名的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指挥,长达10年之久。在他的指挥下,先后演奏了他自己的交响序曲《平静的海与幸福的航行》、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第九交响曲》、英国作曲家亨德尔(1686―1759)的一些清唱剧和巴赫的一系列作品。最值得一提的是还演出了舒伯特最后的一部作品《C大调第九交响曲》(又名《大交响曲》),这部作品因是舒伯特在1828年完稿后即不幸死于伤寒病,11年后被舒曼发现,才于1839年3月由门德尔松指挥,首演于格万特豪斯音乐会。1841年应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之邀门德尔松任艺术院音乐部主任。1843年,在门德尔松的倡议下,创立了德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莱比锡音乐学院。以学院为基地,他团结了当时最优秀的音乐教育家,推进了德国音乐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莱比锡音乐学院的影响下并以它为基地,出现了当时德国著名的以门德尔松为首的音乐艺术流派――莱比锡乐派。莱比锡因之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音乐中心之一。
门德尔松浩瀚的音乐遗产几乎涉及音乐艺术的各种体裁,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器乐,门德尔松作品中民主主义倾向与他对18世纪至19世纪初的古典主义传统的偏爱结合得天衣无缝。他的乐曲富有民间音乐悦耳动听的曲调且通俗易懂,刻画得形象真挚,情感细腻,充满诗情画意和完美的情趣,不追求只顾表面效果的奢华,力求明朗、稳重而又和谐动听,更重视形式的完美。因此,门德尔松最优秀的作品无不生气勃勃,充满火热的激情以及令人激动的诗情画意。有时候在他的作品中往往显露出忧郁和伤感的情绪,但悲剧式的形象、躁动与反叛的形象,在门德尔松的作品中并不多见,这也如同在他的作品中难以见到尖锐冲突的内容。门德尔松音乐形象的另一个独特的表现是带有幻想色彩的谐谑,而且优雅、幽默。这种创作特点对其他作曲家起了很大影响。门德尔松纯熟地掌握复调音乐技巧,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能见到相互冲突的复调的自由结合。在他的旋律中最典型的是悦耳动听、浪漫抒情、行云流水的旋律。由于门德尔松用悦耳动听的曲调革新了复调音乐这一体裁取得巨大成功,使复调音乐得以重放异彩。
门德尔松是浪漫主义交响乐的创始人之一。当时维也纳古典乐派所奠定的曲式,被他视之为典范,但他并不因循守旧照本宣科。例如门德尔松将奏鸣曲式作了戏剧性的处理:在总的抒情的前提下,使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相互接近,连接部则由主题快速发展构成。他的五部交响曲中最优秀的是《意大利交响曲》(即《第四交响曲》)和《苏格兰交响曲》(即《第三交响曲》)。前者是门德尔松1831年旅居意大利时构思、1833年写成,后者是他1829年在英国构思后搁置多年,1842年才定成。这两部作品诗情画意地刻画了当地大自然与民间习俗给作曲家留下的深刻印象。
门德尔松开创了交响乐的新体裁――标题协奏序曲,这种序曲的第一部杰作是为莎氏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谱写的配乐,其序曲是他在17岁时的创作。乐曲旋律轻快优美,刻画细腻,富有童话幻想的浪漫气息。他的几部著名的交响序曲,如1832年的《赫布里底群岛》(又名《格尔山洞》)、《平静的海和幸福的航行》,1833年的《美丽的梅露西娜》都有优美如画的描写。作为浪漫主义标题交响乐的首创者之一,门德尔松在这种交响乐中加入了史诗性、风俗性、抒情性的描述。此外,他的作品中协奏曲也占有重要位置,如1844年所写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优美抒情,是浪漫主义协奏曲早期优秀的典范之一。1831年、1837年所写的两首钢琴协奏曲也获得好评。说到钢琴曲,最值得一提的是门德尔松于1830―1845年间所创作的由48首钢琴曲组成的曲集《无词歌》(或称《无言歌》)。这是一种抒情性、歌唱性的小型器乐曲,他是这种体裁的首创者。《无词歌》48首乐曲均为钢琴小品,其中最著名的是《猎歌》、《威尼斯船歌》、《民谣》、《春之歌》、《纺纱曲》等。《无词歌》历经一百七十余年,至今仍是他最受欢迎的曲目。《无词歌》的特点是与世俗的声乐很接近,塑造的形象很明朗,诠释简洁、形式清新。这些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也概括了门德尔松其他作品,包括其大型作品中的特征。
在室内重奏曲方面,优秀的作品有7部弦乐的重奏、两部钢琴三重奏,一部少年时的弦乐八重奏。此外还写了一些钢琴四重奏、五重奏、钢琴伴奏小提琴奏鸣曲、钢琴伴奏大提琴奏鸣曲等。
门德尔松的声乐作品也丰富多采,从小乐曲到大型清唱剧都留下了不朽的作品,特别是1836年写的清唱剧《圣保罗》和1846年创作的清唱剧《伊利亚》都独具一格,也反映了1848―1849年席卷欧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夕德国的社会觉醒,在风格上有明显的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1685―1759)的影响,但其抒情的形象具有独特意义。因此清唱剧不仅在德国而且在英国为门德尔松赢得了巨大的荣誉。门德尔松还谱写了不少祭祀性的小型合唱曲,如圣诗曲、经文歌等,其中也有无伴奏合唱曲。与宗教音乐作品相对应的世俗题材歌曲,门德尔松也有所贡献,有一首名为《瓦丽普尔吉娅之夜》(又名《女妖五朔节》)(女妖五朔节是古日耳曼人于5月1日欢度的迎春节日)的赞歌最负盛名。此作品以其戏剧性与激情令人瞩目。门德尔松许多声乐重唱曲和歌曲都有浪漫的抒情性和民主倾向,都与世俗乐曲紧密联系。
最后谈一下门德尔松的歌剧创作。门德尔松虽然从少年时代起对歌剧就很有兴趣,10岁时就开始写歌剧,但除了1827年写成的喜歌剧《卡马乔的婚事》于1929年演出外,其他的一些歌剧作品都未能正式公演。他曾多次探索合适的歌剧题材,也改编过法国剧作家斯克里布(1791―1861)的作品,但都有始无终。这可能是门德尔松对歌剧剧本要求过分苛刻而束缚了自己创作灵感的缘故。门德尔松虽然在歌剧创作上没有每下传世之作,但他为古希腊诗人、剧作大师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6―前406)、法国剧作家拉辛(1639―1699)、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等人的戏剧所作的配乐具有极其重大意义。最著名的是他为莎翁喜剧《仲夏夜之梦》所谱写的配乐。因此,可以说,门德尔松真正的歌剧作品,除他早年的《卡马乔的婚事》以外就别无其他作品了。但他与戏剧有紧密关系的戏剧配乐《仲夏夜之梦》的序曲,却成了他的品牌之作。人们只要提到门德尔松就会想到《仲夏夜之梦》序曲或提到《仲夏夜之梦》序曲就会想起门德尔松。一百多年来,此曲仍为世界各国音乐会上常见的曲目之一。
一
古典主义时期又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维也纳被誉为“音乐之都”,是欧洲音乐文化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今天,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很高艺术成就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是从海顿开始的,他与莫扎特、贝多芬共同成为一个乐派甚至一个时代的象征。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是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海顿出身卑微,自幼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他的才能受到了一个贵族的注意,邀请他到自家的乐队中服务,他才开始过上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生活。最初,海顿只是为贵族乐队写一些华丽的音乐。在他交响乐创作的早期,也就是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时候,他的作品有的具有交响乐套曲结构,有的则只有第一乐章――奏鸣曲快板。后来,他开始采用快板、奏鸣曲式,写作具有紧张快速、欢快活泼情绪特征的第四乐章,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海顿的交响乐才开始四个乐章的套曲形式并继续探索其体裁的发展。在四乐章套曲结构中,海顿对快板乐章地位的确立,在交响乐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他的交响乐中,世态风俗性、舞曲性和歌唱性的主题占主要地位,同时结合了不同的民族风格,与当时维也纳社会音乐生活的基本气氛相吻合。80年代,海顿的创作趋于成熟,在被他称为《巴黎交响乐》的六首交响乐中,民间音乐体裁的意义加强,具有相当鲜明的民间色彩,他的抒情曲调变得更为宽广而细致。90年代是海顿最重要的创作成熟期,这一时期,他的交响乐创作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作了包括《皇帝四重奏》在内的许多四重奏、清唱剧《创世纪》、《四季》和大量的其他题材的音乐作品。1790年,海顿为英国资产阶级的音乐会听众写下了最有影响的交响乐――12首《伦敦交响乐》,乐思更充实,配器更灿烂,和声构思更加大胆,节奏更加饱满。海顿的音乐的一个较为鲜明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民间色彩,在他的《C大调皇帝奏鸣曲》中,乐曲第一乐章的主题就具有奥地利的民间音乐风格。该曲的第二乐章是奥地利国歌变奏,主题是四声合唱,运用了奥地利民间音乐的音调特性。第三乐章的米奴埃舞曲在音乐风格的处理上,减少了宫廷气氛而增强了农村气息,中间声部的卡农式进行,也具有典型奥地利式的民间风格。海顿的性格善良,诚恳而质朴,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的这些性格在音乐中得到了十分明显的体现,被人们称作“交响乐之父”。
二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也是一位奥地利作曲家,他是音乐史上少有的早逝的天才。他一生短暂,但作品数量惊人,并且其影响超越时代。莫扎特6岁时便以神童的姿态到欧洲各国旅行演出,8岁时写下了他的第一部交响乐。1773年任萨尔斯堡大主教宫廷乐师,1781年不满主教对他的严厉管束而愤然辞职,来到了维也纳,走上了艰难的自由音乐家道路。1785年,莫扎特将法国作家博玛舍的革命喜剧《费加罗的婚礼》谱成歌剧。在这部政治性、革命性很强的作品中,主角不是贵族而是仆役,并且结局是第三等级战胜了贵族,表现出莫扎特的阶级意识及他与启蒙运动进步思潮的联系。在创作手法上,他在剧情的关键地方和处,都使用了重唱,重唱成为莫扎特歌剧音乐戏剧结构的基础。莫扎特最重要的创作期,是他作为自由音乐家在维也纳居住的10年,在最有代表性的《魔笛》中,序曲使用了慢板引子,最先出现的就是3个缓慢而响亮的和弦。在第二幕中,莫扎特通过司祭长的歌声,描绘了他对于社会、对人与人关系的理想。莫扎特的全部作品中洋溢着他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并表达出在巨大社会压力下的明快、乐观情绪。他广泛采用各种乐曲形式,成功地把德、奥、意等国的民族音乐和欧洲的传统音乐有机联系在一起,赋予它们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形式,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崭新道路。
三